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五经”在朱子理学建构中的地位
1
作者 毛朝晖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7-126,共10页
“四书”在朱子理学的建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有的学者认为通过朱子的努力,“四书”在后世凌驾于“五经”之上。这样一来,“四书”与“五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仿佛出现了截然的翻转。然而,这并不是朱子的初衷,也不符合朱子学的实际情况... “四书”在朱子理学的建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有的学者认为通过朱子的努力,“四书”在后世凌驾于“五经”之上。这样一来,“四书”与“五经”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仿佛出现了截然的翻转。然而,这并不是朱子的初衷,也不符合朱子学的实际情况。当代朱子学研究有必要对作为理学的朱子学和作为经学的朱子学进行区分。就作为经学的朱子学而言,朱子主要通过“五经”诠释回应了其他学派的挑战并完成了对汉唐经学与北宋理学的融合;就作为理学的朱子学而言,《易经》构成其重要的经学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单纯建立在“四书”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 “四书” 朱子 理学 经学
下载PDF
经与经学 被引量:2
2
作者 姜广辉 钟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10,共6页
在战国时期之后,"经"字是一个泛称,用来指称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典籍。"经学"之名,始于汉代,特指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典籍是"中华元典",自汉以后,这五种典籍书名皆缀&... 在战国时期之后,"经"字是一个泛称,用来指称先秦诸子最重要的典籍。"经学"之名,始于汉代,特指关于儒家经典的学问。《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典籍是"中华元典",自汉以后,这五种典籍书名皆缀"经"字。由此五部经典逐渐衍生扩大,而有七经、九经、十二经,至宋代定为"十三经"。这些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经学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主导性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六经 五经 七经 九经 十二经 十三经
下载PDF
论儒学群经的汇集、变迁与称谓之流变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隆予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70-75,共6页
儒学群经是由儒学经典汇集成的文献群体,也是儒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儒学群经的最初汇集始于孔子整理古籍、编定"六经",中间经过"五经""七经""九经",到《十三经注疏》的汇集,经历了约2000年的时... 儒学群经是由儒学经典汇集成的文献群体,也是儒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儒学群经的最初汇集始于孔子整理古籍、编定"六经",中间经过"五经""七经""九经",到《十三经注疏》的汇集,经历了约2000年的时间。儒学群经的每一次汇集、变迁与称谓的变化,都不是单纯的学术现象,而是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相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群经 六经 五经 七经 九经 十三经
下载PDF
金尼阁与中西文化交流新考 被引量:5
4
作者 郑锦怀 岳峰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38-43,共6页
金尼阁两次来华,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为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西学中传方面,金尼阁主要编写了一本万年历式的历法书《推历年瞻礼法》,并与张赓合作,选译了部分《伊索寓言》故事,结集为《况义》印行。在中学西传方面,他... 金尼阁两次来华,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为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西学中传方面,金尼阁主要编写了一本万年历式的历法书《推历年瞻礼法》,并与张赓合作,选译了部分《伊索寓言》故事,结集为《况义》印行。在中学西传方面,他既第一个将《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碑文译成拉丁文,又首次将中国儒家典籍"五经"译成拉丁文《中国五经》(Pentabiblion Sinense),另外还编写了一本重要的汉语工具书《西儒耳目资》,并编译了西方第一部系统的中国史著作《中国编年史》(Annales Regui Sin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尼阁 中西文化交流 伊索寓言 五经
下载PDF
周公对周文化的贡献
5
作者 黄开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8-69,共12页
董仲舒以尚文来概括周的礼文化,这一尚文的礼文化通过周公制礼作乐构建起来,并借由周公制作五经而得以保存。尽管周公制礼作乐与初创五经的历史记载并不可全信,但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周公的制礼作乐,还是初创五经,都体现了周文... 董仲舒以尚文来概括周的礼文化,这一尚文的礼文化通过周公制礼作乐构建起来,并借由周公制作五经而得以保存。尽管周公制礼作乐与初创五经的历史记载并不可全信,但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周公的制礼作乐,还是初创五经,都体现了周文化的尚文精神,这一文化精神是通过周公以“德”为核心观念,由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两大内容所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礼乐 五经
下载PDF
章学诚的“官礼”说——兼论章学诚学术体系及其问题
6
作者 杨逸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1-148,160,共9页
“官礼”是章学诚学术体系中的关键概念。在《礼教》篇中,章学诚反思“郑玄—朱熹—秦蕙田等”的礼学传统,主张继承“向、歆父子之传”,以“官礼”代替“五礼”重整礼学体系,并统摄“五经”。通过“校雠之学”,章学诚批判四部分类法,代... “官礼”是章学诚学术体系中的关键概念。在《礼教》篇中,章学诚反思“郑玄—朱熹—秦蕙田等”的礼学传统,主张继承“向、歆父子之传”,以“官礼”代替“五礼”重整礼学体系,并统摄“五经”。通过“校雠之学”,章学诚批判四部分类法,代之以《七略》,作为恢复“官礼”“古学”的桥梁。然而在营构体系时,“五经”、《七略》作为理论中间环节存在先天不足。当扩“五经”为“五教”的尝试以失败告终,章学诚舍《七略》而溯“官礼”。通过赋予“官礼”历史性,创制纲领、掌故体例,“天下之书皆官礼”的命题终于证成。但“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的矛盾远未调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章学诚 官礼 经学 《七略》
原文传递
汉唐时期“五经”学系统的内部调整与发展
7
作者 王培峰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9-123,共15页
自汉迄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五经"学系统内部有较大的调整与发展。首先,"五经"经传的地位有升有降,在《春秋》公羊学、《仪礼》地位明显下降的同时,《礼记》《左传》的地位显著上升,并最终跻身于"五经"... 自汉迄唐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五经"学系统内部有较大的调整与发展。首先,"五经"经传的地位有升有降,在《春秋》公羊学、《仪礼》地位明显下降的同时,《礼记》《左传》的地位显著上升,并最终跻身于"五经"的行列。其次,"五经"经传的传本大多从今文经变为古文经(或伪古文经),且由经书单行本变成了经传(注)合编本。再次,经书注解有了较大的发展,从西汉今文经的专经之学,到东汉古文经的兼综之学,再到南北朝的义疏之学,经历了从注"经书"到疏"经注"的转变,且注释的重点从侧重名物训诂发展到开始侧重义理。以上三个方面的调整与发展,为唐初孔颖达主持编纂《五经正义》确定"新五经"学,奠定了学术基础。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九经""十二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突破了汉唐之间的"五经"学系统,这充分说明既有的"五经"学系统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当时的社会需求,经学研究面临新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 今文经 古文经 义疏之学 五经正义
下载PDF
日本古代阴阳思想成因探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静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7-22,共6页
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于6世纪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了富有日本特色的"阴阳道"①,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期间对日本的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阴阳思想被当时的日本高层借鉴有其必然性,与当时日本国内的历史背景关系... 中国古代的阴阳思想于6世纪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了富有日本特色的"阴阳道"①,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期间对日本的政治、宗教、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阴阳思想被当时的日本高层借鉴有其必然性,与当时日本国内的历史背景关系甚密。其一,它迎合了当时日本统治者的需求,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其二,大陆的阴阳五行思想为朴素的、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日本原始信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其三,为儒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方便。其四,推动了日本古代历法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阳思想 原始神道 五经博士 《日本书纪》
下载PDF
儒家经典之确立及其特征论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培 《周易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77-83,共7页
儒家经典之确立,当在儒门内部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儒家经典文本具有典范意义,其文辞体式为后世文章取材之渊薮、制作之模范。儒家经典组合有其时代性,儒门五经从确立以来一直地位稳定。较之西方,儒家经典虽更近于古希腊之专门经典,但却... 儒家经典之确立,当在儒门内部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儒家经典文本具有典范意义,其文辞体式为后世文章取材之渊薮、制作之模范。儒家经典组合有其时代性,儒门五经从确立以来一直地位稳定。较之西方,儒家经典虽更近于古希腊之专门经典,但却亦有类神圣性经典的准宗教性特征,与此同时,又表现出包容性和对他派典籍相当的容忍度。儒家经典的确立与流传皆同传注笺疏关系密切,可谓"经传一体,以传存经"。此外,经典确立过程中选择视角颇为重要,此一特征,中西皆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经 权威性 典范性 经典化 儒家经典
原文传递
汉魏两晋南北朝儒家经典与童蒙教育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滢坤 常荩心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194,共14页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源泉和最主要的内容,魏晋南北朝儿童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与察举制的变迁紧密相关。本文从察举时代汉代经学的整理、《五经》博士设置、魏晋玄学的兴起,以及南北朝分裂政局变化等角度探讨该时期经学发展与童... 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童蒙教育的源泉和最主要的内容,魏晋南北朝儿童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与察举制的变迁紧密相关。本文从察举时代汉代经学的整理、《五经》博士设置、魏晋玄学的兴起,以及南北朝分裂政局变化等角度探讨该时期经学发展与童蒙教育的关系。笔者认为汉代大致确立了儿童教育以《孝经》《论语》等儒家经典为主的格局,南北朝童蒙教育加强了对《五经》的教育,并受玄学一定程度的影响。南朝士族强盛、儒学兴盛,士族之家的儿童修习《五经》的情况较为常见,北朝相较而言,处于劣势,儿童修习《五经》的数量偏少,年龄偏大,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儿童修习《五经》的情况与南北朝《五经》博士设置、家学水平、私人讲学,以及察举制度的选才标准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两晋南北朝 儒家经典 《孝经》 《五经》 童蒙教育
原文传递
王官与文体的初肇--以《诗》《书》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民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文章原出五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生成论,它强调五经的终极意义,但它并不能真正解释文体的发生机制。刘师培在"文章原出五经"说的基础之上,结合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文章原出王官"说。从《... "文章原出五经"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生成论,它强调五经的终极意义,但它并不能真正解释文体的发生机制。刘师培在"文章原出五经"说的基础之上,结合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提出了"文章原出王官"说。从《诗》《书》的实例来看,王官确实对文体的发生和早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且存在典籍与文书相互渗透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礼乐制度有着更为深层次的统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 王官 五经 《诗》 《书》
原文传递
学与术:两汉经学演进历程的一个视角
12
作者 龙延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68-70,共3页
两汉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有齐学、鲁学之争 ,今古文之争 ,还有谶纬之学与经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文章从政治与学术的关系视角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认为学术虽有自己的内在理路 ,但总的来说 ,是学随术转。
关键词 五经 齐学 鲁学 今文 古文
下载PDF
经注与诸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畅然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6-132,共7页
不同著作间的内容相关度有两种基本的关系类型——经注关系与诸子关系。诸子关系是一般类型,即基本不相关,两相平等;经注关系则联系密切,大体同构。在此观照下不难发现,诠释经典的著作并非只有典型的"注疏"体,还存在与原典具... 不同著作间的内容相关度有两种基本的关系类型——经注关系与诸子关系。诸子关系是一般类型,即基本不相关,两相平等;经注关系则联系密切,大体同构。在此观照下不难发现,诠释经典的著作并非只有典型的"注疏"体,还存在与原典具有一定程度"诸子"关系的解经著作体式。这样,从原典到其注疏,到比较相关的著作,再到几乎不相关的著作,就构成一个渐变的著作形态序列。由此序列可以从一种动态统一的视角看待不同著作间的内容关系。文章最后利用经子模型阐述了作者对哲学诠释学的总体把握,并探讨了注疏体著作、诸子体著作与学术因创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区分经注关系与诸子关系的实践意义以及二者整合统一的可能性暨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诠释学 目录学 内容相关度 四书五经 述而不作
原文传递
科举视角下《四书》满文本翻译始末 被引量:1
14
作者 晓春 春花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6-84,共9页
清廷入关后,对满族知识阶层开始推行汉文化,并根据科举考试之需翻译了《四书》、《五经》。该文以《实录》、《会典》、《钦定学政全书》、《起居注》、《黑图档》等原始资料为依据,探讨清代满文本四书的重译始末,此外还详细介绍了为皇... 清廷入关后,对满族知识阶层开始推行汉文化,并根据科举考试之需翻译了《四书》、《五经》。该文以《实录》、《会典》、《钦定学政全书》、《起居注》、《黑图档》等原始资料为依据,探讨清代满文本四书的重译始末,此外还详细介绍了为皇帝经筵,编写或刊行满、汉文《四书讲章》、《大学衍义》、《日讲四书解义》等经过,充分展示清代满族知识阶层被儒家文化熏陶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 满文 翻译 经筵 科举
原文传递
经典的世代更替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兼论中国文学史书写的长时段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文新 方宪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4,共7页
从世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五经"、"四书"和"四大名著"最为重要,而"四大奇书"又是"四大名著"的雏形。就大传统而言,汉代确立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至宋... 从世代更替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经典以"五经"、"四书"和"四大名著"最为重要,而"四大奇书"又是"四大名著"的雏形。就大传统而言,汉代确立了以"五经"为核心的经典体系,至宋则确立了以"四书"为核心的新的经典格局。明中叶以后,小传统文化力量参与社会文化建构的活力空前旺盛,"四大奇书"作为俗文化经典的地位在明末清初得到确认。1919年"新文化运动"以来,胡适、鲁迅等学者致力于确立"四大章回小说"在主流文化中的经典地位,将其从边缘推到中心。1949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四大名著",当代教育导向与传媒力量、文化消费结合,成功地确立了"四大名著"作为文化经典的地位。大体说来,"五经"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中古时代相终始,"四书"的经典地位与中国文化史上的近古时代相终始,"四大名著"经典地位的建立则是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五经 四书 四大名著 中国文学史
下载PDF
程朱道统论与儒家经典认同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连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3,共6页
近代以来,程朱道统论常常被看作虚构的儒家谱系,其传心之说尤其受到诟病。但从汉宋之间的学术转向,尤其是儒家经典的转向来看,程朱道统论有着经典的学理依据,四书学的兴起与道统论的提出有着内在的关联。道统论显示出宋儒向原始儒学复... 近代以来,程朱道统论常常被看作虚构的儒家谱系,其传心之说尤其受到诟病。但从汉宋之间的学术转向,尤其是儒家经典的转向来看,程朱道统论有着经典的学理依据,四书学的兴起与道统论的提出有着内在的关联。道统论显示出宋儒向原始儒学复归的价值取向,四书则是这种复归的经典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程 朱熹 道统 五经 四书
下载PDF
董仲舒在“崇儒更化”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国民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3-21,共9页
汉初政治的本质,是秦政;汉初诸帝(高帝到景帝)在文化政策上,积极的作为不多。武帝即位,承担着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文化建设是政治改革的基础,武帝首先展开"崇儒更化"的文化建设,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quo... 汉初政治的本质,是秦政;汉初诸帝(高帝到景帝)在文化政策上,积极的作为不多。武帝即位,承担着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的双重任务。文化建设是政治改革的基础,武帝首先展开"崇儒更化"的文化建设,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董仲舒是一位思想的觉醒者,对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承担精神。《天人三策》是西汉政治更化和文化建设的经典文献;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直接影响了武帝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行。《天人三策》把文化建设和政治改革紧密结合,积极主张汉家要实行儒家的德治政治,以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行政的根据。董仲舒在崇儒中的重要贡献,还表现在对儒家思想的改造上。他继承儒家的中心观念,如任德而不任刑、仁义礼智信等,且把它们置于通俗的阴阳五行的天道构架中。这一方面使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念冲破大传统的藩篱而在小传统中广泛地传播;另一方面也加强执政者施行儒家之道无可推卸的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文化建设 政治改革 五经 《天人三策》
下载PDF
叶适的“言文之辨”与文学史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郭庆财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46-154,共9页
叶适兼擅经史文章之学,他摒弃了经、史、文三者的人为分界,而注意到三者在语言层面具有根本的相通性,三者的分疏乃是"言"裂变的结果:"言"以三代语言文字为典范,具有政治实践性的品格;"文"则兴盛于汉以后... 叶适兼擅经史文章之学,他摒弃了经、史、文三者的人为分界,而注意到三者在语言层面具有根本的相通性,三者的分疏乃是"言"裂变的结果:"言"以三代语言文字为典范,具有政治实践性的品格;"文"则兴盛于汉以后,逐渐趋向于辞藻末节。总的看来,"文"的不断膨胀,与政治文化的衰落互为因果。因此叶适主张"循言以求道",即通过重新阐释五经之言来重建三代治道,认为"内心"与"外事"的高度和谐,性理、治道、文字的完美统一才是三代"道"的真意;而三代语言,乃是治道、性理、文字的完美融合,后世无以复加。叶适由此也形成了崇古的、文以代降的文学史观。但他对欧、苏文的赞赏,对唐诗的钦慕,则显示了儒学事功派立场与文学家立场之间的纠结和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文之辨 五经 三代 文学史观
下载PDF
陈澧今古文《五经》论
19
作者 张纹华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5-9,92,共6页
陈澧丰富、系统的今古文《五经》论,不仅弥补了此前与同期广东经学家疏于阐述《五经》的不足,为广东经今古文学研究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而且其论呈现的去广东经今古文学门户、与汉宋学相调和的特点,成为咸同年间广东儒学开始步入总结期... 陈澧丰富、系统的今古文《五经》论,不仅弥补了此前与同期广东经学家疏于阐述《五经》的不足,为广东经今古文学研究留下珍贵的学术遗产,而且其论呈现的去广东经今古文学门户、与汉宋学相调和的特点,成为咸同年间广东儒学开始步入总结期的标志,反映了广东儒学家试图集汉宋学、经今古文学之力以应对儒学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澧 经今古文学 《五经》 广东近代儒学
下载PDF
明代书目中的五经新排序成因初探
20
作者 周翔宇 周国林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5-100,共6页
明代书目对五经的排列,普遍呈现《易》《书》《诗》《春秋》《礼》的新顺序。这与《汉书·艺文志》以来历代书目中《易》《书》《诗》《礼》《春秋》的排序有所不同。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是宋明以来书目分类体系冲突与协调的结果,也有... 明代书目对五经的排列,普遍呈现《易》《书》《诗》《春秋》《礼》的新顺序。这与《汉书·艺文志》以来历代书目中《易》《书》《诗》《礼》《春秋》的排序有所不同。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是宋明以来书目分类体系冲突与协调的结果,也有疑经思潮、《礼》学衰微等因素的影响。它反映了《礼》学在宋明清三代学术演进中的沉浮,同时反映了汉学经学体系从解构到重建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书目 五经 《礼》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