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9
1
作者 金显仕 单秀娟 +1 位作者 郭学武 李显森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4761-4772,共12页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渔业生物207种,主要是以暖温性和暖水性的种类为主,冷温性种类细纹狮子鱼和黄鮟鱇等也出现在调查中并...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渔业生物207种,主要是以暖温性和暖水性的种类为主,冷温性种类细纹狮子鱼和黄鮟鱇等也出现在调查中并成为优势种。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有所升高,种类的更替加快,部分洄游种类已成为历史记录。经济价值低、个体小、年龄结构简单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占据优势地位。调查捕获渔业生物的种类数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相应月份的种类数,但是渔业生物的渔获率和个体数仅占80年代调查的8%左右。渔获率比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域的北部、中部及河口区域,但是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布与之相反,因此在具有相对均质高多样性的群落结构条件下很难维持高渔获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渤海越冬场渔业生物资源量和群落结构的动态特征 被引量:28
2
作者 邓景耀 金显仕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2-46,共5页
根据1983、1993和1999年冬季在渤海越冬场拖网试捕采集的渔获量资料 ,分析研究了渤海渔业生物地方种群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指数和优势种群的年间变化。资源量呈逐年大幅度减少之势 ,平均网获量分别为11 5kg/h、3 5kg/h和0 7kg/h ,平均网... 根据1983、1993和1999年冬季在渤海越冬场拖网试捕采集的渔获量资料 ,分析研究了渤海渔业生物地方种群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指数和优势种群的年间变化。资源量呈逐年大幅度减少之势 ,平均网获量分别为11 5kg/h、3 5kg/h和0 7kg/h ,平均网获尾数则为669尾/h、145尾/h和37尾/h ;群落结构和优势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83~1993年的优势种群梅童和孔鳐等经济底层鱼类为安氏新银鱼所替代。捕捞过度是经济种群资源量剧减的主要原因 ,强化渔政管理 ,开展经济种群的种苗放流是保护、恢复和增殖渔业资源的主要措施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越冬场 群落结构 优势种 渔业生物 渔政管理 资源量 动态特征
下载PDF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6
3
作者 李涛 张秀梅 +1 位作者 张沛东 黄国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1-50,共10页
根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2种。2006年夏、冬,2007年春、秋4个航次的单位网... 根据2006年夏、冬季和2007年春、秋季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72种。2006年夏、冬,2007年春、秋4个航次的单位网次渔获量分别为18.1、6.9、1.3、10.3 kg/h。生物量的季节变化,依次呈夏季>冬季>秋季>春季。优势种类主要为赤鼻棱鳀(Thryssakammalensis)、长蛇鲻(Sauridaelongate)、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及口虾蛄(Oratosquillaorato-ria)、剑尖枪乌贼(Loligoedulis)、鹰爪虾(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等。根据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别计算了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R、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通过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 M)、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 MPER),以及对该海域游泳动物资源结构现状与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分析表明,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存在衰退现象。本研究为山东半岛南部海域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下载PDF
北部湾秋、冬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变化 被引量:29
4
作者 乔延龙 林昭进 邱永松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根据2001年秋、冬季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北部湾渔业群落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组成及其生态优势度、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渔业生物的生物量指数和密度指数均明显下降;优势种没有变化,重... 根据2001年秋、冬季在北部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北部湾渔业群落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组成及其生态优势度、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季节变化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秋、冬季渔业生物的生物量指数和密度指数均明显下降;优势种没有变化,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更替;种类丰富度指数D有所上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种类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一致,均有所下降,但不显著;群落物种种类和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生境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北部湾
下载PDF
北部湾春、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被引量:29
5
作者 乔延龙 陈作志 林昭进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16-821,共6页
根据1993年春季、1992年秋季和2006年春、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渔业生物的资源状况、渔获种类的组成结构、优势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业生物资源量指数的季节差异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年均... 根据1993年春季、1992年秋季和2006年春、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北部湾渔业生物的资源状况、渔获种类的组成结构、优势度及其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业生物资源量指数的季节差异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但年均值变化不大。重要种类组成的年际变化比较明显,1993年春季和1992年秋季的优势种均为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2006年春季为发光鲷和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秋季为发光鲷、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和竹筴鱼(Trachurus japonicus);与1992-1993年相比,2006年主要种的种数明显减少,种类也发生变化。与1992-1993年相比,2006年春季和秋季的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出现明显下降,而种类丰富度变化不大。重要种类呈现低质化和小型化趋势。文中讨论了北部湾渔业生物量的历史变化、种类更替特征及多样性指数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下载PDF
太湖自然渔业及其发展策略 被引量:26
6
作者 谷孝鸿 朱松泉 +4 位作者 吴林坤 曹萍 白秀玲 张钰 何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4-100,共7页
渔业是太湖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对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又受制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从太湖渔业结构分析.目前太湖自然渔业整体捕捞强度过大、资源破坏严重.依据太湖多年渔获物捕捞结果,系统分析了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演变动态.通过... 渔业是太湖的主要功能之一,它对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又受制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从太湖渔业结构分析.目前太湖自然渔业整体捕捞强度过大、资源破坏严重.依据太湖多年渔获物捕捞结果,系统分析了太湖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演变动态.通过对太湖不同生态区域渔获物产量和组成的分析,研究了太湖自然渔业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严格控制捕捞渔具规格和捕捞强度、合理调整开捕时间、调整放流鱼种结构和比例,合理发展湖泊渔业的思路.同时,依据太湖生物资源现状.分析了太湖自然渔业潜力,提出太湖渔业发展要加强渔业环境建设、加强渔业对水环境改善功能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自然渔业 渔获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27
7
作者 袁梦 汤勇 +3 位作者 徐姗楠 陈作志 杨玉滔 江艳娥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25,共8页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类16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可用来度量物种的生态优势度,秋季优势种类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和锐齿(Charybdis acuta)2种(IRI≥1 000)。该区域内各站位质量渔获率为0.63~11.15 kg·h^(-1),平均为4.23 kg·h^(-1);尾数渔获率为84~885尾·h^(-1),平均为433尾·h^(-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0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64,Pei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经济甲壳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总体上多样性空间差异不大。与该区域2002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目前渔获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秋季 珠江口南沙海域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现状 被引量:27
8
作者 蔡研聪 徐姗楠 +3 位作者 陈作志 许友伟 江艳娥 杨长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18,共9页
根据2014—2015年4个季节南海北部近海底拖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当前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组成和多样性... 根据2014—2015年4个季节南海北部近海底拖调查数据,采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析当前该海域的渔业资源群落组成和多样性,以了解群落结构动态。全海域共渔获574种游泳生物,以鱼类占比为最高,超过81%。IRI指数结果表明优势种是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竹鰈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而发光鲷是唯一的四季共同优势种,传统经济鱼类比重降低。从多样性指数的时间分布上看,D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呈现夏低秋高的特点;然而H'和J'均未表现季节性。从空间分布看,D高值区主要位于40 m以浅水区,而H'和J'分布格局类似,呈现均质的格局。受禁渔期和捕捞活动的影响,多样性指数在秋季时期最为稳定,而冬季波动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多样性指数 南海北部
下载PDF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6
9
作者 孙鹏飞 戴芳群 +2 位作者 陈云龙 单秀娟 金显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16,共9页
基于2012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13年1月(冬季)和5月(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渔业种类114种,隶属于17目66科90属,其... 基于2012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13年1月(冬季)和5月(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渔业种类114种,隶属于17目66科90属,其中鱼类12目36科50属58种,鲈形目种类最多(26种),甲壳类2目25科33属49种,头足类仅3目5科6属7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仅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秋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最高(29.20 kg/h·net),春季(17.95 kg/h·net)高于夏季(14.60 kg/h·net),冬季最低(10.15 kg/h·net),各季节均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中上层鱼类渔获量仅春季较高,占总渔获量20.1%。春、夏季群落多样性指数较秋、冬季高,春季(163)和夏季(176)渔业资源群落更替指数较高,群落稳定性较低,夏季(6)和冬季(–5)迁移指数接近于零,渔业生物迁入和迁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和总渔获量分别与底层鱼类和甲壳类渔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1)0.0;秋季渔获种类数与表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5)0.0,与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1)0.0。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低质种类呈增加趋势,并且渔业资源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渔获种类数、总渔获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及深度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季节变化 环境因子
下载PDF
2010年莱州湾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李凡 吕振波 +3 位作者 魏振华 王田田 徐炳庆 王忠全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进行的19站位弓子网调查数据,对弓子网渔获物组成、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弓子网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78种,春季种类最少,而其他季节...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进行的19站位弓子网调查数据,对弓子网渔获物组成、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弓子网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78种,春季种类最少,而其他季节种类数接近。弓子网渔获物质量组成由高到低依次为甲壳类、鱼类、头足类、贝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生物量各季节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由少数优势种类的季节分布差异引起。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全年优势种为玉蟹科、寄居蟹、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以夏季为最高,而其他3个季节则较为接近。分析表明,冬季与其他季节的Jaccard种类相似性较低;春季群落的生物量和丰度组成与其他季节的Bray-Curtis相似性均较低。各季节的迁移指数均大于100,群落稳定性较差。莱州湾底层生物群落主要由小型、低质种类构成,个体平均质量较小,群落优势种类季节更替明显。为保护莱州湾渔业资源,应严格控制弓子网作业渔船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子网 底层渔业 空间分布 优势种 多样性 群落相似性 莱州湾
下载PDF
黄海典型断面渔业资源结构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20
11
作者 单秀娟 孙鹏飞 +1 位作者 金显仕 戴芳群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25-435,共11页
为了解黄海渔业资源结构的动态变化,实验基于2006年9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07年3月和5月(春季)对黄海南部三个典型断面(S1断面位于南黄海南部北部水域,S2断面位于黄海和东海交界处,S3断面位于黄海南部中部水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 为了解黄海渔业资源结构的动态变化,实验基于2006年9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07年3月和5月(春季)对黄海南部三个典型断面(S1断面位于南黄海南部北部水域,S2断面位于黄海和东海交界处,S3断面位于黄海南部中部水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黄海断面的渔业种类更替、生物量变动、多样性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156种,其中鱼类109种,底层鱼类占89.0%。各季节前10位渔业种类的渔获量均占总渔获量的60%以上,且主要渔业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以小黄鱼、黄、细纹狮子鱼、鳀和脊腹褐虾等为主。各季节S2断面的主要渔业种类组成有显著变化,而S1和S3断面的主要渔业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但各种类渔获量在总渔获量中的比例变化很大;各断面渔业生物个体体质量一般都小于40 g。黄海南部海域从南向北各断面渔业种类多样性递减;各季节的渔业种类数与群落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研究表明,黄海各断面渔业资源结构从北向南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与底层温度和盐度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生物量谱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鱼类群落格局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韩旭东 章守宇 +4 位作者 汪振华 王凯 林军 邓明星 吴星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83-1497,共15页
为探究岛礁海域渔业资源群落格局,于2016年8月、12月及2017年2月和5月对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季度调查。利用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生物环境相关分析(BIOENV)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组成、时空动态及其与... 为探究岛礁海域渔业资源群落格局,于2016年8月、12月及2017年2月和5月对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季度调查。利用聚类分析、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和生物环境相关分析(BIOENV)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组成、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共采集鱼类96种,隶属于12目47科77属,其中鲈形目占比最大,其生物量和丰度占比均超过50%。龙头鱼为全年优势种,春季优势种包括刺鲳、黑鳃梅童鱼和宽体舌鳎;夏季优势种为小黄鱼、带鱼和六丝矛尾虾虎鱼;秋季和冬季优势种相同,为棘头梅童鱼和凤鲚。聚类分析和nMDS结果显示,马鞍列岛及其东部海域鱼类群落可分为站位组I(岛礁周围站点为主)、站位组II(邻近岛礁站点为主)和站位组III(远离岛礁站点为主)。除春季站位组I与站位组III、站位组II与站位组III外,鱼类群落种类组成在各季节不同站位组之间皆存在显著差异。BIOENV分析显示,在底层水温、底层盐度和水深3个因素中,底层水温对鱼类群落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群落格局 聚类分析 相关性分析 马鞍列岛
下载PDF
基于张网渔业休渔前后的黄茅海河口渔业资源群落比较 被引量:15
13
作者 晏磊 谭永光 +3 位作者 杨炳忠 张鹏 李杰 杨吝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共8页
根据2015年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利用张网在黄茅海河口获得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和生物量谱方法分析了其渔业资源群落状况。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渔获56种,其中鱼类47种,隶属于12目27科38属;甲壳类9种,隶属于2目5科... 根据2015年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利用张网在黄茅海河口获得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和生物量谱方法分析了其渔业资源群落状况。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渔获56种,其中鱼类47种,隶属于12目27科38属;甲壳类9种,隶属于2目5科7属。休渔前(春季)渔获种类大于休渔后(夏季),春季优势种为凤鲚(Coilia mystus)、红狼牙■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夏季优势种为凤鲚、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和红狼牙■虎鱼。春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夏季其数量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春夏两季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中生物量和丰度的相对关系统计量W分别为-0.015和-0.046。从渔业资源群落的生物量谱来看,春季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的斜率大于-1,生物量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夏季其线性回归的斜率小于-1,生物量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捕捞能够影响生物量谱,生物量谱斜率下降反映了休渔在过度捕捞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加大管理力度,增加捕捞限制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网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ABC曲线 生物量谱 黄茅海河口
下载PDF
黄、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变化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戴芳群 朱玲 陈云龙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 为了解黄海和东海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的变化,基于2013年6月(夏季)和9月(秋季)黄、东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资源种类组成、优势种、渔获量空间分布、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渔业种类185种,其中底层鱼类93种、中上层鱼类31种、甲壳类48种、头足类12种和贝类1种。在鱼类中,鲈形目种类最多,27科47属56种,占鱼类总种类数的45.2%。夏季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秋季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小黄鱼、鳀和带鱼,优势种季节波动不大。秋季平均单位时间渔获量为46.60 kg/h,高于夏季(39.35 kg/h)。秋季航次调查中渔业资源较夏季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和吕泗渔场附近,其他断面渔获量较低。夏季航次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于秋季航次。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东海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2组,夏、秋季2组界线变动不大,2组聚类的形成可能受水温和长江径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优势种
下载PDF
海洲湾北部海域春季渔业资源的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亮 王尽文 +5 位作者 任荣珠 张乃星 宿凯 屈文 陶卉卉 吕振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7,共7页
根据2012年5月(春季)在海洲湾北部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51种(鱼类33种、甲壳类14种、头足类4种),平均渔获量为24.59 kg/h。优势种类主要为尖海龙(Syn... 根据2012年5月(春季)在海洲湾北部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域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51种(鱼类33种、甲壳类14种、头足类4种),平均渔获量为24.59 kg/h。优势种类主要为尖海龙(Syngnathus acus)、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渔业生物群落的种类丰度指数D在1.400–3.255之间,平均为2.471;多样性指数H′在0.492–2.309之间,平均为1.857;均匀度指数J′在0.182–0.713之间,平均为0.596。本次调查出现鱼类种数比20世纪80年代记载的鱼类150种大幅降低;甲壳类、头足类比相关调查显示甲壳类19种、头足类6种的结果也有所降低。主要经济鱼类个体质量和数量减少,小型低价值鱼类及戴氏赤虾逐渐成为优势种,且未发现经济鱼类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这可能与过度捕捞或其他人为活动扰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北部海域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下载PDF
“渔民、渔业、渔村”逻辑与悖论——以龙海市浯屿村渔业调查为例 被引量:12
16
作者 林光纪 《中国渔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7,共13页
"渔民、渔业、渔村"问题,随着渔业生产力发展,渔区体制改革,捕捞渔区的渔民就业结构、渔业的产业升级、渔村的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新渔区的一系列生产力基础变化,厘清"... "渔民、渔业、渔村"问题,随着渔业生产力发展,渔区体制改革,捕捞渔区的渔民就业结构、渔业的产业升级、渔村的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考察新渔区的一系列生产力基础变化,厘清"渔民、渔业、渔村"逻辑关系,对于渔业现代化的政策选择是很重要的。本报告以福建省龙海市浯屿村渔业为例,进行社会学调查,分析了渔民与渔业、渔业与渔村、渔村与渔民之间的关系,讨论了渔业劳动者称谓,渔区阶层分化,新一代捕捞劳动者的断裂和捕捞业渔区的孤岛现象。研究结果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渔民、渔业、渔村这三者的逻辑关系已明显断裂,政府作为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要重视新渔区出现的社会微观基础变化,以政府导向,政策取舍,进一步不断探索出台适合现阶段渔区发展中渔民、渔业、渔村非必然逻辑关系的政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经济 渔民就业 渔村社会 渔业发展
下载PDF
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海域渔获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新萌 唐衍力 +2 位作者 孙晓梅 盛化香 万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4-43,共10页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对威海小石岛附近海域渔获物种类组成、渔获量变化、渔获物结构特征的影响,作者于2012~2013年对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渔获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采用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对... 为探究人工鱼礁投放对威海小石岛附近海域渔获物种类组成、渔获量变化、渔获物结构特征的影响,作者于2012~2013年对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及对照区的渔获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并采用聚类分析、单因子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对渔获物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礁区主要物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南、北礁区地笼网调查到渔获物种类数量高于对照区,分别为24、31和18种。南、北礁区鱼类和甲壳类生物资源量高于对照区。南、北礁区全年资源量占优势的种类为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对照区为海刺猬(Glyptocidaris crenularis)和大泷六线鱼。聚类分析和单因子相似性分析表明,渔获物组成结构在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在春季和夏季,人工鱼礁区渔获物组成结构和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叶绿素a和溶解氧是影响礁区主要渔获物种类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投放人工鱼礁改善了威海小石岛礁区水域的渔获物群落结构,并增加主要鱼类、甲壳类经济物种的渔获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渔业资源 群落结构 CCA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渔业复垦塌陷地抗生素抗性基因与微生物群落 被引量:11
18
作者 程森 路平 冯启言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541-2549,共9页
水产养殖行业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问题.为探究渔业复垦塌陷地ARGs污染特征,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检测分析了渔业复垦塌陷地ARGs的相对丰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区域共检测出29种... 水产养殖行业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引起了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污染问题.为探究渔业复垦塌陷地ARGs污染特征,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检测分析了渔业复垦塌陷地ARGs的相对丰度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区域共检测出29种ARGs,bac A在所有样品中相对丰度最高,达1.96×10^(-5)~1.19×10^(-4).沉积物中磺胺类和四环素类ARGs相对丰度较高,井水中多药类ARGs相对丰度较高.微生物群落结构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品中为最优势细菌门,沉积物中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较为优势.属水平上,硫杆菌属(Thiobacillus)为沉积物中最优势细菌属,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井水中优势细菌属.ARGs与微生物相关性分析表明,菌属与ARGs间主要呈中度相关,多种菌属与ARGs显著正相关,ARGs的分布受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影响.渔业复垦塌陷地沉积物与井水均受到ARGs污染,应加强相应控制措施保护区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 宏基因组学 渔业复垦 微生物群落 沉积物 井水
原文传递
基于渔捞日志的海阳近海渔业资源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9
作者 顾侨侨 王蕾 +2 位作者 侯朝伟 潘广臣 邱盛尧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23,共7页
根据2013年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生产的15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全年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25种,隶属于14目、21科、25属,鱼类有16种,以暖温种和暖水种为主,虾蟹类4种,头足类2种,水母类2种... 根据2013年在山东海阳近海海域生产的15艘渔船的渔捞日志,初步分析了该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特征。全年共捕获渔业资源种类25种,隶属于14目、21科、25属,鱼类有16种,以暖温种和暖水种为主,虾蟹类4种,头足类2种,水母类2种,多毛类1种。优势种类主要为黄鮟鱇(Lophius litulon)、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及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等。其中,口虾蛄为全年优势种。渔业资源群落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最低,通过与山东近海历史调查数据对比可知,该海域渔业资源量大幅下降;均匀度指数(0.13~0.73)变化较小;海阳近海春季和秋季种属组成相似性较高。本研究可为海阳近海渔业资源管理和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捞日志 海阳近海 渔业资源 种类组成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2015年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汤昌盛 张芳 +2 位作者 冯颂 戴芳群 王彦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90-499,共10页
根据2015年6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93种,其中底层鱼类56种、中上层鱼类7种、头足类10种和甲壳类20种,以底层鱼类和... 根据2015年6月(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渔业生物种类组成、优势种、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93种,其中底层鱼类56种、中上层鱼类7种、头足类10种和甲壳类20种,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优势种包括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haumela)。鱼山渔场及舟山渔场近岸区和长江口渔场离岸区群落多样性较高,舟山渔场离岸区和大沙渔场南部多样性较低。渔业生物群落可分为3组:20 m等深线附近的近岸区、20~50 m水深的长江口渔场外部和大沙渔场南部、以及50~75 m水深的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中外部。渔业生物群落结构不同组间差异主要由小黄鱼、鳀、带鱼和刺鲳(Psenopsis anomala)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夏季 渔业生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