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3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密度泛函理论及其数值方法新进展 被引量:62
1
作者 李震宇 贺伟 杨金龙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2-202,共11页
综述了密度泛函理论及其数值方法的最新进展。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以寻找合适的交换相关近似为主线 ,从最初的局域密度近似、广义梯度近似到现在的非局域泛函、自相互作用修正 ,多种泛函形式的相继出现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可以提供越来越精... 综述了密度泛函理论及其数值方法的最新进展。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以寻找合适的交换相关近似为主线 ,从最初的局域密度近似、广义梯度近似到现在的非局域泛函、自相互作用修正 ,多种泛函形式的相继出现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可以提供越来越精确的计算结果。除了交换相关近似的发展 ,近年来密度泛函理论向含时理论、相对论等方面的扩展也很活跃。另外 ,在密度泛函理论体系发展的同时 ,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也非常迅速。从古老的有限差分、有限元到新兴的小波分析都被用来实现密度泛函理论的数值计算。与此同时 ,线性标度的密度泛函理论算法日趋成熟 ,使得通过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诸如生物大分子之类的体系成为可能。随着密度泛函理论本身及其数值方法的发展 ,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不断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第一性原理 含时密度泛函 小波基组 线性标度算法 弱作用系统 激发态
下载PDF
过渡金属与氮共掺杂ZnO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59
2
作者 段满益 徐明 +4 位作者 周海平 沈益斌 陈青云 丁迎春 祝文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359-5365,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结合广义梯度近似(GGA)研究了过渡族金属(Mn,Fe,Co,Cu)与N共掺杂ZnO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分布、差分电荷密度和光学性质.计算表明Mn,Fe,Co与N共掺ZnO的光学性质与Mn,Fe,Co...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结合广义梯度近似(GGA)研究了过渡族金属(Mn,Fe,Co,Cu)与N共掺杂ZnO的能带结构、电子态密度分布、差分电荷密度和光学性质.计算表明Mn,Fe,Co与N共掺ZnO的光学性质与Mn,Fe,Co单掺杂相近,但是过渡族金属与N共掺杂有利于获得p型Zn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原文传递
过渡金属掺杂Zn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 被引量:56
3
作者 沈益斌 周勋 +4 位作者 徐明 丁迎春 段满益 令狐荣锋 祝文军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440-3445,共6页
利用基于密度泛涵理论的超软赝势法(USPP),结合局域密度近似(LDA),对过渡族金属离子掺杂的纤锌矿型ZnO做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了它的平衡晶格常数、结合能、电子态密度分布、能带结构、介电函数、光学吸收系数等性质,详细讨论了掺杂后Zn... 利用基于密度泛涵理论的超软赝势法(USPP),结合局域密度近似(LDA),对过渡族金属离子掺杂的纤锌矿型ZnO做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了它的平衡晶格常数、结合能、电子态密度分布、能带结构、介电函数、光学吸收系数等性质,详细讨论了掺杂后ZnO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及成键情况,并结合实验结果定性分析了掺杂后光学性质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 掺杂 第一性原理 光学性质
原文传递
第一性原理研究应变Si/(111)Si(1-x)Gex能带结构 被引量:28
4
作者 宋建军 张鹤鸣 +2 位作者 戴显英 胡辉勇 宣荣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5918-5922,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对双轴应变Si/(111)Si1-xGex(x=0.1—0.4)的能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导带带边六度简并没有消除;应变部分消除了价带带边的简并度;导带带边能量极值k矢位置和极值附近可由电子有效...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对双轴应变Si/(111)Si1-xGex(x=0.1—0.4)的能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导带带边六度简并没有消除;应变部分消除了价带带边的简并度;导带带边能量极值k矢位置和极值附近可由电子有效质量描述的能带形状在应变条件下几乎不变;价带极大值附近可由空穴有效质量描述的能带形状随着x有规律地变化.此外,给出的禁带宽度与x的拟合关系同KP理论计算的结果一致,该量化数据对器件研究设计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硅 能带结构 第一性原理
原文传递
H_2O分子在Fe(100),Fe(110),Fe(11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赵巍 汪家道 +1 位作者 刘峰斌 陈大融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352-3358,共7页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2O分子在Fe(100),Fe(110),Fe(111)三个高对称晶面上的表面吸附.结果表明,H2O分子在三个晶面上的最稳定结构皆为平行于基底表面的顶位吸附结构.H2O分子与三个晶面相互作用的吸附能及几何结构计算结果表明H2O分子与... 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H2O分子在Fe(100),Fe(110),Fe(111)三个高对称晶面上的表面吸附.结果表明,H2O分子在三个晶面上的最稳定结构皆为平行于基底表面的顶位吸附结构.H2O分子与三个晶面相互作用的吸附能及几何结构计算结果表明H2O分子与三个晶面的相互作用程度不同,H2O分子与Fe(111)晶面的相互作用最强,其次是Fe(100),相互作用最弱的是Fe(110)表面,而这与晶面原子的排列密度相关.吸附体系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同时电荷布居分析表明,H2O分子与Fe表面相互作用时,O原子与基底原子之间的电荷交换使基底Fe原子表面带负电,导致表面电位降低,也促使Fe表面更易于发生电化学腐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Fe单晶表面 H2O分子 分子吸附
原文传递
第一性原理研究稀土掺杂ZnO结构的光电性质 被引量:27
6
作者 李泓霖 张仲 +3 位作者 吕英波 黄金昭 张英 刘如喜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9-405,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运用Castep计算分析了Er,Gd两种稀土元素掺杂的ZnO结构,对本征ZnO和掺杂晶体的能带结构、态密度以及光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对比.由掺杂前后的结果分析发现,稀土掺杂的ZnO结构引入了由稀土...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运用Castep计算分析了Er,Gd两种稀土元素掺杂的ZnO结构,对本征ZnO和掺杂晶体的能带结构、态密度以及光学性质进行了分析对比.由掺杂前后的结果分析发现,稀土掺杂的ZnO结构引入了由稀土原子贡献的导电载流子,增强了体系的电导率,费米能级上移进入导带.研究表明由于稀土元素的掺入,ZnO结构在费米能级附近出现了杂质能带,这是由稀土的4f态电子所形成.同时,纯净ZnO与Er-ZnO,Gd-ZnO和(Er,Gd)-ZnO的介电函数虚部有明显的差异.在光学性质上,掺杂ZnO在可见光区的吸收系数和反射率都比纯净ZnO高,能量损失峰出现红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稀土 掺杂 第一性原理
原文传递
第一性原理研究空位点缺陷对高压下LiF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7
作者 何旭 何林 +1 位作者 唐明杰 徐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41-545,共5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分别计算了102GPa压力下LiF理想晶体、含Li-1空位和F+1空位点缺陷晶体时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空位点缺陷的存在使得LiF能隙中出现了缺陷态;在可见光范围内,空位点缺陷的存在不会...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分别计算了102GPa压力下LiF理想晶体、含Li-1空位和F+1空位点缺陷晶体时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空位点缺陷的存在使得LiF能隙中出现了缺陷态;在可见光范围内,空位点缺陷的存在不会影响LiF的高压光吸收性(吸收系数仍为零);在紫外光波段,Li-1空位存在时在约99—114nm波段内出现了弱的吸收,F+1空位存在时在约99—262nm波段内出现了明显的吸收;Li-1,F+1两种空位分别存在时对LiF的反射谱和能量损失谱产生的影响都集中在紫外光区,与对光吸收产生的影响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 第一性原理 空位点缺陷 光学透明性
原文传递
Y-Cu共掺杂ZnO电子结构与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21
8
作者 袁俊辉 高博 +1 位作者 汪文 王嘉赋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302-1308,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法研究了本征Zn O、Y和Cu单掺杂Zn O、Y-Cu共掺杂Zn 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在本文的掺杂浓度下,Y和Cu单掺杂可以提高Zn O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改善Zn O的导电性,Y-Cu共掺时Z...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法研究了本征Zn O、Y和Cu单掺杂Zn O、Y-Cu共掺杂Zn O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在本文的掺杂浓度下,Y和Cu单掺杂可以提高Zn O的载流子浓度,从而改善Zn O的导电性,Y-Cu共掺时Zn O半导体进入简并状态,呈现金属性.Y掺杂Zn O可以提高体系在紫外区域的吸收,而Cu掺杂Zn O在可见光和近紫外区域发生吸收增强现象,其中由于Y离子和Cu离子之间的协同效应,Y-Cu共掺杂Zn O时体系对可见光和近紫外区域的光子能量吸收大幅增加,因此Y-Cu共掺杂Zn O可以用于制作光电感应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Cu共掺杂ZnO 第一性原理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下载PDF
Cr,Mo,Ni在α-Fe(C)中占位、键合性质及合金化效应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文平 李春福 +2 位作者 赵毅 张凤春 童丽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9期280-287,共8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广义梯度近似下的PW91泛函形式,计算了合金元素Cr,Mo,Ni固溶于α-Fe(C)的电子结构,从晶格畸变、结合能、态密度、重叠布居及差分电荷密度等计算结果出发探讨了合金元素在α-Fe(C)中占位、键合性质...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第一性原理方法,采用广义梯度近似下的PW91泛函形式,计算了合金元素Cr,Mo,Ni固溶于α-Fe(C)的电子结构,从晶格畸变、结合能、态密度、重叠布居及差分电荷密度等计算结果出发探讨了合金元素在α-Fe(C)中占位、键合性质及其合金化效应,结果表明:Cr优先占据铁素体晶胞顶角位置,而Mo,Ni优先占据体心位置;Cr与晶胞的结合能最大,晶胞最稳定,Ni次之,Mo最低;Cr,Mo,Ni在晶胞中都存在金属键、共价键和微弱离子键的共同作用,成键轨道主要是Cr3d与Fe3d,Mo4d与Fe3d,Ni3d与Fe3d,C2p的交互作用形成的;Cr与晶胞原子间的键合作用强,晶胞的稳定性好,对增强钢材的机械性能帮助较大,Ni的键合作用较弱,但还是能保持晶胞的稳定性,Mo虽然键合作用强,但反键作用也非常强,使晶胞的稳定性大大降低,对钢材的机械性能危害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α-Fe(C) 键合性质 合金化效应
原文传递
Al和Ni共掺ZnO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关丽 李强 +5 位作者 赵庆勋 郭建新 周阳 金利涛 耿波 刘保亭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624-5631,共8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纯ZnO以及掺杂Al,Ni和(Al,Ni)共掺的ZnO材料,对掺杂前后晶体的几何结构、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特别是光学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纯ZnO与Al-ZnO,Ni-ZnO和(Al,Ni)-ZnO的介电函数虚部在低能区有明显... 利用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纯ZnO以及掺杂Al,Ni和(Al,Ni)共掺的ZnO材料,对掺杂前后晶体的几何结构、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密度,特别是光学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纯ZnO与Al-ZnO,Ni-ZnO和(Al,Ni)-ZnO的介电函数虚部在低能区有明显的差异,但在高能区则较为相似.在光学性质上,Al-ZnO较之Ni-ZnO在可见光区的吸收系数和反射率都非常低,反映其在可见光区有高透过率.而两原子共掺后的(Al,Ni)-ZnO,其光学性质较之单原子掺杂的情况有非常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掺杂 第一性原理 光学性质
原文传递
La,Ce,Nd掺杂对单层MoS_2电子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9
11
作者 雷天民 吴胜宝 +3 位作者 张玉明 郭辉 陈德林 张志勇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1-248,共8页
为了研究稀土掺杂对单层MoS2电子结构的影响,文章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采用平面波赝势方法分别计算了本征及La,Ce,Nd掺杂单层MoS2的晶格参数、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计算发现,稀土掺杂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与杂质... 为了研究稀土掺杂对单层MoS2电子结构的影响,文章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采用平面波赝势方法分别计算了本征及La,Ce,Nd掺杂单层MoS2的晶格参数、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差分电荷密度.计算发现,稀土掺杂所引起的晶格畸变与杂质原子的共价半径大小有关,La杂质附近的键长变化最大,Nd杂质附近的键长变化最小.能带结构分析表明,La掺杂可以在MoS2的禁带中引入3个能级,Ce掺杂可以形成6个新能级,Nd掺杂可以形成4个能级,并对杂质能级属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差分电荷密度分布显示,稀土掺杂可以使单层MoS2中的电子分布发生改变,尤其是f电子的存在会使差分电荷密度呈现出反差极大的物理图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二硫化钼 稀土掺杂 电子结构 MOS2
原文传递
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及网络课程的评价 被引量:14
12
作者 冯秀琪 赵可云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2005年第5期67-71,共5页
网络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使我们认真思考网络课程的质量问题,如何在微观层次上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使其质量得到保证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入手,结合网络课程特点试着提出了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 网络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使我们认真思考网络课程的质量问题,如何在微观层次上对网络课程进行评价使其质量得到保证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从梅瑞尔首要教学原理入手,结合网络课程特点试着提出了网络课程的评价体系,并对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要教学原理 网络课程 评价
下载PDF
Ba_(0.5)Sr_(0.5)TiO_3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孔祥兰 侯芹英 +2 位作者 苏希玉 齐延华 支晓芬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128-4131,共4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Ba0.5Sr0.5TiO3的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导带和价带都来源于钛原子3d轨道和氧原子2p轨道的杂化.导带主要由钛原子的3d轨道贡献,价带主要由氧原子的2p轨道贡献.吸收系数为105cm-1量级,且吸收主要集中在低能区... 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Ba0.5Sr0.5TiO3的能带结构和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导带和价带都来源于钛原子3d轨道和氧原子2p轨道的杂化.导带主要由钛原子的3d轨道贡献,价带主要由氧原子的2p轨道贡献.吸收系数为105cm-1量级,且吸收主要集中在低能区.折射率为n(0)=2.1,结果与实验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能带结构 光学性质
原文传递
掺杂硫化钼对油中特征气体C2H2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8
14
作者 王婧璇 周渠 +2 位作者 桂银刚 徐苓娜 陈伟根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62-1969,共8页
乙炔(C2H2)是油浸式变压器故障的重要故障特征气体,其组分浓度和产气速率可有效反映电力变压器油纸绝缘性能。为实现油中C2H2特征气体的快速、准确、有效检测,提出一种基于金属掺杂硫化钼(MoS2)基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油中C2H2特征气体检... 乙炔(C2H2)是油浸式变压器故障的重要故障特征气体,其组分浓度和产气速率可有效反映电力变压器油纸绝缘性能。为实现油中C2H2特征气体的快速、准确、有效检测,提出一种基于金属掺杂硫化钼(MoS2)基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油中C2H2特征气体检测方法。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了本征及贵金属(Au和Ag)掺杂MoS2材料对油中特征气体C2H2的吸附特性。计算并比较了吸附能、电荷转移量、电子态密度等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掺杂MoS2对C2H2的吸附为化学吸附,而本征MoS2则显示出物理吸附特性,强度为Au掺杂MoS2>Ag掺杂MoS2>本征MoS2。理论计算所得吸附特性结果,有利于完善MoS2材料的气敏机理,为基于MoS2传感器的油中故障特征气体检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油中特征故障气体 C2H2 硫化钼 贵金属掺杂
下载PDF
掺杂Mg_2Si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17
15
作者 陈茜 谢泉 +1 位作者 杨创华 赵凤娟 《光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9-235,共7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系统计算了Mg2Si及掺Ag、Al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未掺杂Mg2Si属于间接带隙半导体,禁带宽度为0.2994 eV,其价带主要由Si的3p及Mg的3s、3p态电子构成,导带主要由Mg...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系统计算了Mg2Si及掺Ag、Al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光学性质。计算结果表明,未掺杂Mg2Si属于间接带隙半导体,禁带宽度为0.2994 eV,其价带主要由Si的3p及Mg的3s、3p态电子构成,导带主要由Mg的3s、3p及Si的3p态电子构成,静态介电常数为18.89,折射率为4.3460。掺Ag后Mg2Si为p型半导体,价带主要由Si的3p,Mg的3s、3p及Ag的3p、4d、5s态电子构成,静态介电常数为11.01,折射率为3.3175。掺Al后Mg2Si为n型半导体,导带主要由Mg的3s、3p,Si的3p及Al的3p态电子构成,Al的3s态电子贡献相对较小,静态介电常数为87.03,折射率为9.3289。通过掺杂有效调制了Mg2Si的电子结构,计算结果为Mg2Si光电材料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材料 MG2SI 光学性质 电子结构 掺杂 第一性原理
原文传递
方解石晶体结构及表面活性位点第一性原理 被引量:16
16
作者 王杰 张覃 +3 位作者 邱跃琴 李龙江 叶军建 崔伟勇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7-493,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采用Materials Studio 6.1软件的CASTEP模块对方解石的晶体结构及与水分子及水分子簇的吸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方解石在参与化学反应时O的活性最强,C和Ca次之;其次确定了最稳定解离面为{1014}切面,...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采用Materials Studio 6.1软件的CASTEP模块对方解石的晶体结构及与水分子及水分子簇的吸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方解石在参与化学反应时O的活性最强,C和Ca次之;其次确定了最稳定解离面为{1014}切面,其Ca和O位点与单个水分子形成吸附,且与O位点吸附作用较强,H(H_2O)—O(CaCO_3)键与H(H_2O)—O(H_2O)键间形成氢键;{1014}切面水分子簇相互作用,水分子间及水分子与方解石表面均存在氢键作用,吸附发生在O位点和Ca位点,且主要发生在O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晶体结构 活性位点 第一性原理
原文传递
Mg-Al-Si-Ca合金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被引量:15
17
作者 傅利 赵宇宏 +3 位作者 杨晓敏 王楠 文志勤 韩培德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33-2738,共6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Mg-Al-Si-Ca合金系金属间化合物Mg2Si,Mg2Ca,Al2Ca以及Si2Ca四相的形成焓,结合能,弹性常数及态密度。形成焓和结合能的计算结果表明:Al2Ca的合金化能力最强,Si2Ca相的结构最稳定...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计算了Mg-Al-Si-Ca合金系金属间化合物Mg2Si,Mg2Ca,Al2Ca以及Si2Ca四相的形成焓,结合能,弹性常数及态密度。形成焓和结合能的计算结果表明:Al2Ca的合金化能力最强,Si2Ca相的结构最稳定;体模量(B)、剪切模量(G)、杨氏模量(E)和泊松比(ν)的计算结果表明:四相均为脆性相,且Mg2Si相的塑性最差,结合弹性模量和态密度分析,得出Mg2Ca的塑性最好;态密度和Mulliken布居分析表明:四相中均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共价键由强到弱顺序为Si2Ca,Al2Ca,Mg2Si,Mg2Ca;而离子键强弱顺序按Mg2Si,Al2Ca,Si2Ca,Mg2Ca依次递减;而Si2Ca最稳定的原因是其共价键比其他三相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镁合金 金属间化合物 电子结构 弹性常数
原文传递
BiFeO3中各离子在铁电相变中作用本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孙源 黄祖飞 +3 位作者 范厚刚 明星 王春忠 陈岗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3-200,共8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广义梯度近似方法和赝势平面波法,对多铁材料BiFeO3的铁电反铁磁相和可能的高温顺电相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第一性原理研究.计算验证了BiFeO3基态为G型反铁磁有序,Fe离子的理论磁矩与实验值相符.铁电相变发生后,Bi-6...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广义梯度近似方法和赝势平面波法,对多铁材料BiFeO3的铁电反铁磁相和可能的高温顺电相的电子结构进行了第一性原理研究.计算验证了BiFeO3基态为G型反铁磁有序,Fe离子的理论磁矩与实验值相符.铁电相变发生后,Bi-6s态和6p态发生了电荷转移,Bi-6s电子的作用更加明显.Born有效电荷的研究表明铁电畸变主要表现为Bi原子的位移,并且电极化强度计算值很好地符合薄膜实验结果.部分态密度的计算表明Bi-6p态的成键轨道与反键轨道间的能量劈裂大于其他电子态,使得Bi-6p态与O-2p态的共价作用选择性增强,这是铁电畸变的根本引发机理.Bi-6s电子因静电斥力而发生了极化,且没有参与Bi-6p轨道与O-2p轨道间的杂化,其电荷转移缘于其与O-2s,2p轨道发生了微弱的共价作用,并因此而强化了6s态电子的极化,这种共价作用更利于Bi-O间的相对位移,也是体系强电极化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铁电性 铁电畸变 反铁磁性
原文传递
Adhesion at cerium doped metal-ceramic α-Fe/WC interface:A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 被引量:13
19
作者 Guiying Yang Yan Liu +3 位作者 Zongqiu Hang Naiyuan Xi Hao Fu Hui Chen 《Journal of Rare Earths》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7期773-780,共8页
Electronic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bonding strength of a-Fe/WC interfaces between Ce-doped and undoped WC cermet coating were investigated by first-principles methodology based on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DFT). Based... Electronic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bonding strength of a-Fe/WC interfaces between Ce-doped and undoped WC cermet coating were investigated by first-principles methodology based on densityfunctional theory(DFT). Based on the minimum mismatched lattices, the relatively stable interface that forms between WC(100) and bcc a-Fe(100) was employed to predict the atomic structure, bonding,and ideal work of adhesion. There are three possible positions which were defined as OT, MT, HCP,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C-and W-terminations. The sequence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tested in this paper was:MT > OT > HCP. After full relax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ly the first and second layers of the interfac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between Fe and WC. The interaction of Ce elements at the interface is achieved by comparing the interface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doped and undoped interfaces. Ce doped interface possesses a shorter interface distance(d0 = 0.09776 nm)and a larger interface energy(Wad = 8.98 J/m2) than undoped interface(Wad = 8.76 J/m2,d0= 0.10134 nm).Charge density distribution and difference, and density of states were utilized to characterize the electronic properties and determine the interfacial bonding.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trong covalent bonding existed in the undoped interface, while a mixed covalent/ionic bonding was formed at the Ce-doped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st principles α-Fe/WC INTERFACE RARE earth BONDING strength
原文传递
六方片状氢氧化镁的合成及其第一性原理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周永红 范天博 +4 位作者 刘露萍 李莉 李雪 郭洪范 刘云义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843-3849,共7页
分别以硝酸镁和氯化镁为原料,氨气为沉淀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六方片状氢氧化镁,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产品进行表征。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对氢氧化镁的各个经常显露面族的能量、电子结构和布居数进行理论计... 分别以硝酸镁和氯化镁为原料,氨气为沉淀剂,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六方片状氢氧化镁,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对产品进行表征。采用第一原理赝势平面波方法,对氢氧化镁的各个经常显露面族的能量、电子结构和布居数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p轨道对氢氧化镁晶体各表面的结构稳定性起着主导作用,氢氧化镁晶体(001)面的总能量较低,O-Mg和H-Mg键的结合力较强,存在热力学稳定性,会成为顽强显露晶面,较好地解释了氢氧化镁六方片状形貌的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镁 合成 第一性原理 表面 化学键力 形态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