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76
1
作者 陈国钦 李健豪 +4 位作者 张稳柱 梁嘉永 张在勇 雷汉东 宋明才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年第10期579-583,共5页
目的探讨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在胸痛中心运行前后18个月收治的诊断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372例,... 目的探讨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在胸痛中心运行前后18个月收治的诊断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共372例,按时间先后顺序分院内绿色通道组156例,胸痛中心组216例。比较两组患者总缺血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FMC-球囊扩张(FMC2B)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以及住院病死率、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时间、住院时间。结果院内绿色通道组和胸痛中心组患者发病至FMC时间分别占总缺血时间61.7%,62.0%。胸痛中心组患者总缺血时间[(281.0±102.7)min比(365.2±115.6)min,P=0.016]、发病至FMC时间[(174.3±97.5)min比(225.4±104.6)min,P=0.037]、FMC2B[(106.7±61.2)min比(139.8±75.7)min,P=0.042]、D2B[(75.2±45.4)min比(102.4±53.7)min,P=0.044]、知情同意时间[(5.6±3.2)min比(16.9±12.8)min,P=0.004]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胸痛中心组总缺血时间平均减少了84.2 min,其中发病至FMC时间平均减少了51.1 min,FMC2B平均减少了33.1 min。胸痛中心组患者FMC2B(70.8%比34.6%,P<0.001)及D2B达标率(75.9%比40.4%,P<0.001)显著高于院内绿色通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胸痛中心组患者在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与院内绿色通道组比较明显降低(13.0%比23.7%,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胸痛中心组患者在CCU的监护时间比院内绿色通道组缩短[(64.3±13.7)min比(92.6±15.7)min,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规范的区域性协同胸痛中心需要结合本地区的特点,能够缩短STEMI患者FMC2B时间、D2B时间;同时还需完善健康教育宣传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胸痛中心 首次医疗接触
下载PDF
胸痛中心对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5
2
作者 秦伟毅 钱洪津 +3 位作者 唐绍辉 卢勇 彭雄 段天兵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47-1152,共6页
目的通过建立胸痛中心和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等监测数据,探讨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PCI)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STEMI急诊PCI患者435例,分为2010年组(98例)、2011年组(114例)和201... 目的通过建立胸痛中心和运用现代物联网技术远程实时传输12导联心电图等监测数据,探讨对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PCI)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STEMI急诊PCI患者435例,分为2010年组(98例)、2011年组(114例)和2012年组(223例),记录胸痛中心建立前后3年发病一首次医疗接触(FMC)、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打开(FMC2B)、入门-球囊打开(D2B)变化及和救治效果。用非正态计量资料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描述,多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患者发病-FMC2010、2011和2012年组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12、62、78min,各年组间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368)。2010、2011和2012年FMC2B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87.0、313.5、421.8min,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D2B中位时间分别为107、78、59min,各年组间D2B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通过各种途径转运来院的患者D2B均有明显的改善(P=0.008),但自行来院患者的D2B各年组未见改善(P=0.846)。结论胸痛中心建立和胸痛急救物联网的应用能有效的缩短STEMI患者D2B的时间,但要缩短发病-再灌注时间还必须建立整个区域的胸痛救治体系和全社会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首次医疗接触 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 扩张 入门到球囊打开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胸痛中心 物联网
原文传递
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新进展及挑战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寅 高静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1124-1129,共6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急性事件(慢病急性期)具有高发病、高致死致残、高花费的特点,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也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关键控制点。近些年,AMI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以及新型治疗手段的应用,依据近期的大型临床...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急性事件(慢病急性期)具有高发病、高致死致残、高花费的特点,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中之重,也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关键控制点。近些年,AMI治疗策略的不断优化以及新型治疗手段的应用,依据近期的大型临床试验,国内外不断更新AMI的治疗指南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本文分享了AMI救治领域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展望新的学术前沿,对国内外最新治疗指南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简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休克 心原性 首次医疗接触
下载PDF
ST段抬高心肌梗死首次医疗接触-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时间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文明 郭金成 +5 位作者 柳子静 王国忠 高国旺 张正海 张立新 张海滨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6期316-319,共4页
目的 评价首次医疗接触-梗死相关动脉开通(FMC2B)时间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40例,根据《急性S... 目的 评价首次医疗接触-梗死相关动脉开通(FMC2B)时间达标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40例,根据《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FMC2B时间建议,分为FMC2B达标组(59例)和FMC2B未达标组(81例),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FMC2B达标的因素。结果 140例患者中,首诊到非直接PCI医疗机构转运者58例,直接呼叫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到院31例,直接到潞河医院就诊51例。FMC2B中位时间为106.16 min,达标率为42.1%(59/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诊10 min内完成心电图(OR 5.61,95%CI 1.91~16.88,P=0.002)、常规工作时间就诊(OR 5.11,95%CI 1.88~13.85,P=0.001)、患者高中以上文化程度(OR 4.16,95%CI 1.53~11.34,P=0.005)和发病时意识到心脏问题(OR 2.58,95%CI 1.13~5.91)与FMC2B达标率高有关,转运PCI(OR 0.37,95%CI 0.15~0.92)则与FMC2B达标率低有关。结论 57.9%直接PCI的STEMI患者FMC2B时间没有达到指南建议标准,尤其是转运PCI患者。首诊心电图完成时间、就诊时间、转运PCI和患者的文化程度、发病时意识到心脏问题是FMC2B达标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首次医疗接触 血管成形术 时间 因素
下载PDF
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前救治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周欣荣 赵倩 +5 位作者 杨毅宁 陈铀 王燕 张雨晨 马翔 马依彤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1465-1468,共4页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10月经120急救系统、本院急诊科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运来院的急性胸痛,经首份心电图证实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共45... 目的探讨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救治效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10月经120急救系统、本院急诊科或其他医疗机构转运来院的急性胸痛,经首份心电图证实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的患者共45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5例(75.99%),女性109例(24.01%)。分为2015年组、2016年组和2017年组,观察胸痛中心建立前、建立后1年及建立后2年STEMI患者发病-首次医疗接触(FMC)时间、FMC-球囊扩张(FMC2B)时间和从挂号就诊到球囊扩张的时间(D2B)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1)2015、2016和2017年STEMI患者发病至FMC、FMC2B时间、D2B时间、首份心电图时间和签署知情同意书时间逐年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15-2017年FMC2B达标率呈逐年增高趋势(P<0.05)。2015-2017年救护车或转诊到院比例逐年增高。(2)2015-2017年患者院内病死率、PCI术后院内心力衰竭率逐年降低;心脏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总住院时间有缩短趋势,总费用逐年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可有效的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前救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首次医疗接触 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 入门到球囊打开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东霞 高鹏 +3 位作者 段亚伟 王燕庆 尹娜娜 韩玉平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264-266,270,共4页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方法石家庄市区及周边地区STEMI患者285例,采用统一在调查问卷收集资料,根据患者症状出现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to-FMC)分为早期组(≤3 h)和延迟组(>3 h),分析其心肌... 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延迟就医的影响因素。方法石家庄市区及周边地区STEMI患者285例,采用统一在调查问卷收集资料,根据患者症状出现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S-to-FMC)分为早期组(≤3 h)和延迟组(>3 h),分析其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发病后第一反应、发病1 h内重视程度、梗死前48 h心绞痛情况、是否应用急救医疗系统等院前因素的差异,分析影响患者S-to-FMC相关危险因素。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本研究中显示患者S-to-FMC为115.5(58.5,223.0)min,早期组占67.0%,延迟组占33.0%。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48 h前心绞痛、胸痛症状典型、症状进展、家中发病、发病1 h重视程度、怀疑心脏疾患、否知晓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与S-to-FMC延长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48 h前心绞痛、症状进展、发病1 h重视反应、家中发病与患者S-to-FMC有明显相关性(P<0.05)。发病1 h重视反应、症状进展与S-to-FMC呈负相关(P<0.05),老年、48 h前心绞痛、家中发病与S-to-FMC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发病1 h内重视自身症状及症状进展缩短S-to-FMC时间,而老年、发病48 h前心绞痛、家中发病延长S-to-FMC时间,应要加强高危患者对自身症状的识别教育,强化胸痛症状的正确处理方式,进一步缩短院前延迟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延迟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首次医疗接触
下载PDF
品管圈对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颖 王宝玉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7期829-832,共4页
目的 运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品质.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开展以"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品质"为主题的QCC活动,调查影响79例急性ST段... 目的 运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品质.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2月,郑州市中心医院开展以"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品质"为主题的QCC活动,调查影响7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的因素,分析原因,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对策.观察QCC活动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绕行率及现场处置时间变化情况.结果 开展QCC活动后,院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绕行率由活动前的58.2%提高至91.7%,现场处置时间由42.1 min缩短到29.3 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在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救治品质中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提高绕行率,极大缩短现场处置时间,同时提高QCC活动小组成员的综合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管圈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首次医疗接触
原文传递
Prehospital system delay in patients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Singapore 被引量:6
8
作者 Andrew Fu Wah Ho Pin Pin Pek +4 位作者 Stephanie Fook-Chong Ting Hway Wong Yih Yng Ng Aaron Sung Lung Wong Marcus Eng Hock Ong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CAS 2015年第4期277-282,共6页
BACKGROUND: Timely reperfusion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improves outcomes. System delay is that between first medical contact and reperfusion therapy,comprising prehospital and hospital comp... BACKGROUND: Timely reperfusion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improves outcomes. System delay is that between first medical contact and reperfusion therapy,comprising prehospital and hospital components. This study aimed to characterize prehospital system delay in Singapore.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was performed for 462 consecutive STEMI patients presenting to a tertiary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06 to April 2008. Patients with cardiac arrest secondarily presented were excluded. For those who received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ambulance records were reviewed. Time intervals in the hospital were collected prospectively.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equal groups of high/low prehospital system delay using visual binning technique.RESULTS: Of 462 patients, 76 received EMS and 52 of the 76 patients were analyzed. The median system delay was 125.5 minutes and the median prehospital system delay was 33.5minutes(interquartile range [IQR]=27.0, 42.0). Delay between call-received-by-ambulance and ambulance-dispatched was 2.48 minutes(IQR=1.47, 16.55); between ambulance-dispatch and arrival-at-patient-location was 8.07 minutes(IQR=1.30, 22.13); between arrival-at- and departurefrom-patient-location was 13.12 minutes(IQR=3.12, 32.2); and between leaving-patient-location to ED-registration was 9.90 minutes(IQR=1.62, 32.92). Comparing patients with prehospital system delay of less than 35.5 minutes versus more showed that the median delay between ambulancedispatch and arrival-at-patient-location was shorter(5.75 vs. 9.37 minutes, P<0.01). The median delay between arrival-at-patient-location and leaving-patient-location was also shorter(10.78 vs.14.37 minutes, P<0.01).CONCLUSION: Prehospital system delay in our patients was suboptimal. This is the first attempt at characterizing prehospital system delay in Singapore and forms the basis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STEMI ca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cardial infarctio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DELAY first medical contact Door to balloon
下载PDF
胸痛中心建设对基层医院救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胡彬 相鹏 +3 位作者 吴新东 钟泽 方中华 周燕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318-1322,共5页
目的探讨基层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8年11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62例为观察对象,其中基层胸痛中心成立前2014... 目的探讨基层胸痛中心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8年11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62例为观察对象,其中基层胸痛中心成立前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患者66例设为对照组,基层胸痛中心成立后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患者96例设为研究组。回顾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疾病、PCI成功率、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to-Balloon,FMC2B)时间、就诊-球囊扩张(Door-to-Balloon,D2B)时间以及住院病死率、PCI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础疾病构成比和PCI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患者在FMC2B[(185.2±53.7)min比(108.6±46.4)min,t=6.128]、D2B时间[(121.5±23.2)min比(68.7±14.3)min,t=7.341]、住院时间[(10.3±3.5)d比(7.2±2.8)d,t=5.128]、住院费用[(43 582.0±7 186.5)元比(35 479.0±4 213.1)元,t=8.361]、院内病死率[6.1%比3.1%,χ^(2)=4.784]、次日心力衰竭发生率[13.6%比4.2%,χ^(2)=8.253]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建立规范的基层胸痛中心,对于县域内救治范围的患者,能够明显缩短STEMI患者FMC2B时间、D2B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改善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以及预后,节省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住院时间 死亡率 基层胸痛中心 首次医疗接触 就诊-球囊扩张时间
原文传递
院外心脏骤停复苏后实现心肺脑复苏患者特征分析探讨
10
作者 吴金山 张晓凡 姜琳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38,共6页
目的分析并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实现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患者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无锡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2016年12月26日7:45至2022年8月26日7:45出诊OHCA患... 目的分析并探讨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实现心肺脑复苏(cardiac 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CPCR)患者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无锡市急救中心直属分站2016年12月26日7:45至2022年8月26日7:45出诊OHCA患者的首份心电图、临床特点、院前急救措施及院内回访情况等资料。根据患者出院时的格拉斯哥匹斯堡脑功能分级,分为CPCR组(1~2级)和非CPCR组(3~5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在基本情况、复苏时间及复苏后生命体征的差异,探讨实现CPCR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出诊抢救OHCA 6040例,实施院前抢救3002例,第一时间心电图为可除颤心律185例,可除颤心律率为6.16%。院前存活293例,院前存活率为9.76%;存活出院170例,存活出院率为5.66%;最终实现CPCR 44例,占存活出院患者的25.88%。CPCR组和非CPCR组在有无第一目击者救治、可除颤心律占比、是否除颤、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疼痛刺激反应、自主呼吸、对光反射、脉氧、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PCR组在可除颤心律(75.00%vs.10.44%)、除颤(70.46%vs.9.24%)、ROSC后有自主呼吸(86.36%vs.17.27%)及脉氧>92%且收缩压>90 mmHg(86.36%vs.39.76%)等占比明显高于非CPCR组。CPCR组和非CPCR组在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至医生接诊时间、CA至首次除颤时间、CA至ROSC时间、CA至出院或院内死亡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院前复苏成功最终实现脑复苏的患者具有OHCA至首次医疗接触、首次医疗接触至ROSC时间短、ROSC后院前生命体征管理到位并伴有部分神经功能恢复、同时院内神经功能预后评估充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心脏骤停 心肺脑复苏 院前急救 院前存活 首次医疗接触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治院前延误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6
11
作者 桑园园 石虎伟 +1 位作者 杨承健 韩志君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8年第7期1469-1474,共6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前延误的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因AMI就诊的患者240例,年龄18~89岁。收集并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院前延误的现状,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因AMI就诊的患者240例,年龄18~89岁。收集并记录患者基本情况(年龄、性别)、临床资料(发病情况、就诊经过、来院方式、既往史等)等信息,通过半封闭式调查患者求医延迟及首次医疗接触选择倾向性的主观原因。结果:在240例患者中,32.92%发生院前延误,7.9%就诊院前时间超过24 h。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典型症状、归因错误、糖尿病及未呼叫急诊医疗(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EMS)是院前延误发生的危险因素;非典型症状、糖尿病病史是发生归因错误的危险因素。结论:AMI患者对症状分析错误属常见现象,典型症状有助于患者进行正确归因,降低院前延误的风险。EMS是AMI患者最佳转运方式,可缩短患者就诊院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延误 症状误解 首次医疗接触
下载PDF
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严金川 粱仪 +4 位作者 王中群 徐良洁 刘培晶 袁伟 陈小节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48-652,共5页
目的观察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救治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经济学指标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非我院首诊的ACS患者(包括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发病时间在24h以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目的观察区域化协同救治模式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救治的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FMC-to-B)时间、经济学指标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非我院首诊的ACS患者(包括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发病时间在24h以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根据患者是否为“区域化协同救治”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FMC-to-B时间、门-球(D-to-B)时间、转诊时间、心功能、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及药占比等指标有无差别,并随访6个月观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研究组FMC-to-B、D-to-B、转诊时间及获得知情同意时间均明显较对照组缩短[(106±33)min,(31±8)min,(624±18,8±3)min]vs.[(231±35)min,(109±26)min,(98±31)min,(28±11)min,研究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较对照组改善,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日[(8.7±4.1)dvs.(13.2±6.4)d]、住院费用[(44123.0±3427.0)vs.(51587.0±5621.0)元]及药占比(9.3%vs.11.2%)明显减少,研究组MACE事件为6.2%,对照组为16.8%。结论实施区域化协同救治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缩短FMC-to-B时间,减少MACE事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首次医疗接触 区域协同 预后 主要不良心在事件 门-球时间 经济学 救治
原文传递
胸痛管理:生命健康路径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林度 王柯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2359-2366,共8页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面对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疾病管理成为新的研究焦点,而且更加关注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的健康杀手.胸痛管理之所以备受瞩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胸痛具有频率高、病因广、恶化快、负担重等特点;二是以胸... 健康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面对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疾病管理成为新的研究焦点,而且更加关注给人类带来巨大威胁的健康杀手.胸痛管理之所以备受瞩目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胸痛具有频率高、病因广、恶化快、负担重等特点;二是以胸痛为主要症状的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尤其是由此导致的危急重症——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每年夺走我国约54.4万人的生命,且抢救出院生存率非常低,例如深圳仅为0.06%,与发达国家的9%形成巨大反差[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猝死 国民健康 胸痛 危急重症 健康需求 心血管疾病 人的生命 DEATH
原文传递
网络协作治疗体系构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姝姝 王明亮 《精准医学杂志》 2021年第6期516-519,共4页
目的探讨构建网络协作治疗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构建以我院为主体,辖区医院为分支,120急救中心为连接体,多媒体为连接手段的网络协作治疗体系,以网络建立前1年就诊的56例STEMI患者为非网... 目的探讨构建网络协作治疗体系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构建以我院为主体,辖区医院为分支,120急救中心为连接体,多媒体为连接手段的网络协作治疗体系,以网络建立前1年就诊的56例STEMI患者为非网络化组(A组),以网络建立后1年内就诊的78例STEMI患者为网络化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并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心力衰竭新发比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比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差异。结果网络协作治疗体系建立后,B组患者首次医疗接触到行急诊介入治疗球囊扩张(FMC-to-B)时间、发病到转诊启动时间、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t=18.586~19.765,Z=-9.889,P<0.05);随访3个月,B组心力衰竭新发比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比例均明显低于A组(χ^(2)=4.155、7.893,P<0.05);B组LVEF、LVEDd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t=-15.763、10.005,P<0.05)。结论网络协作治疗能明显提高STEMI患者治疗的时效性,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网络协作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血管成形术 气囊 冠状动脉 发病到治疗时间 首次医疗接触 预后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至呼救延迟的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赵彦叶 顾乃刚 张亮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57-862,共6页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至呼叫120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探讨患者发病至呼救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天津市急救中心2020年接诊救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238例纳入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至呼叫120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探讨患者发病至呼救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天津市急救中心2020年接诊救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1238例纳入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把患者发病至呼叫120的时长分为≤30 min和>30 min 2组,以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时症状、首次医疗接触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为研究变量,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呼救延迟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发病平均年龄66.5岁(66.5±13.5),其中年龄<69岁730例(59%),男性913例(73.7%),居住市内六区759例(61.2%),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或外周血管疾病625例(50.5%),呼救时主要症状为胸背痛815例(65.8%),发病时间在21:00~7:00507例(40.9%),发病在周末375例(30.3%),急性下壁心肌梗死616例(49.8%),首次医疗接触收缩压<120 mmHg 595例(48.1%),血氧饱和度<90%150例(12.1%),583例(47%)的患者院前发病至呼叫120时长>30min;研究结果提示,女性(优势比OR=1.406;95%CI:1.011~1.956;P=0.043),年龄>69岁(OR=1.635;95%CI:1.213~2.203;P=0.001),首次医疗接触收缩压≥120 mmHg(OR=1.501;95%CI:1.124~2.004;P=0.006)是导致患者发病至呼叫120延迟的危险性因素;发病时间在7:00~21:00(OR=0.733;95%CI:0.553~0.972;P=0.031),呼叫120时主要症状为意识障碍(OR=0.442;95%CI:0.205~0.953;P=0.037)是促使患者及时呼叫120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女性患者,年龄>69岁,发病时间在21:00~7:00,呼叫120时主要症状非意识障碍、发病时收缩压≥120 mmHg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呼救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重点关注、加强宣教,以期尽早识别急性心肌梗死、及时呼救、减少致死致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发病 呼救延迟 首次医疗接触
原文传递
自制胸痛就诊流程看图对话工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再入院相关因素的影响
16
作者 彭欢欢 潘华福 +1 位作者 辛宗妍 潘倩 《全科护理》 2020年第34期4790-479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胸痛就诊流程看图对话工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再入院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4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运用看图对话工具进行健... [目的]探讨应用自制胸痛就诊流程看图对话工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再入院时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5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4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运用看图对话工具进行健康教育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采用看图对话工具进行健康宣教,查证分析两组病人在6个月内再入院的临床资料,筛选出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28例,观察组32例。比较两组病人首次医疗接触(first medical contact,FMC)时间、入院时焦虑程度、胸痛缓解率、心肌梗死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病人FMC时间(48.28±10.05)min,短于对照组的(115.71±12.82)min,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为(41.78±2.11)分,低于对照组的(55.25±6.58)分,胸痛缓解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71.42%,心肌梗死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自制胸痛再发就诊流程看图对话工具进行健康教育使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得到及时就诊救治,可以减少心肌梗死并发症,提升胸痛缓解疗效,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 胸痛 再发 就诊流程 看图对话工具 首次医疗接触 健康教育
下载PDF
影响ST段抬高型心梗患者总缺血时间的因素分析
17
作者 陈安芳 李承治 +2 位作者 徐莉琼 唐成玥 唐凯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第8期1301-1303,1288,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总缺血时间延长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到2020年5月,我科收治的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104例患者的基本信息、从发病到手...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总缺血时间延长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5月到2020年5月,我科收治的STEMI并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104例患者的基本信息、从发病到手术结束的关键节点时长等数据,分析影响总缺血时间(Total Ischemic time,TIT)的因素.结果:总TIT达标率为30.76%,多种因素与TIT的延长有关,包括不同的入院方式、患者的知情同意时长(P<0.001)、急诊科处理时长(P<0.001)、病情不稳定(P=0.022)、家属是否到场(P=0.023)、文化程度(P=0.032)与TIT是否达标相关.结论:STEMI患者的就诊方式、知情同意时长、急诊处理时长,文化程度、病情复杂程度、家属是否在场等情况,影响着总缺血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首次医疗接触 总缺血时间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6
18
作者 张国新 李长顺 +6 位作者 李恒涛 高丽娟 李庚 张献辉 郭洁 游斌权 刘峰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77-881,共5页
目的 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急诊科救治的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 目的 探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时间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急诊科救治的急诊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STEMI患者病例资料.以急性胸痛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前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患者作为A组;以救治体系建立后的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的患者作为B组.记录患者发病-球囊扩张(S2B)时间、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FMC2B)时间、入门-球囊扩张(D2B)时间,以及90 d终点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全因死亡及其他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与90 d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入选221例STEMI患者,A组83例,B组138例.与A组比较,B组S2B时间、FMC2B时间和D2B时间均明显缩短〔S2B时间(min):180(140,210)比201(154,225),FMC2B时间(min):89(78,100)比94(83,107),D2B时间(min):66(62,70)比85(72,99),均P〈0.05〕,90 d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心力衰竭:20.3%比32.5%,全因死亡:1.4%比7.2%,其他相关不良事件:23.2%比36.1%,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立可以减少90 d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心力衰竭:优势比(OR)=1.904,95%可信区间(95%CI)=0.968~1.004,P=0.048;全因死亡:OR=11.724,95%CI=0.955~1.048,P=0.013;其他相关不良事件:OR=1.925,95%CI=1.049~3.530,P=0.034〕.结论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建设能有效缩短STEMI患者的急诊救治时间,减少90 d心力衰竭、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ST段抬高型 发病-球囊扩张 首次医疗接触-球囊扩张 入门-球囊扩张 区域协同救治体系
原文传递
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佩林 刘莉 +10 位作者 赵京涛 宋洪勇 赵蓓 冯雪瑶 刘利峰 刘瑛琪 毛帅 周莉 夏会会 高铁山 王守力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109-1111,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对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由救护车送入解放军第306医院,发病12h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SO-to-FMC)时间对进门至球囊扩张(D-to-B)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8月至2014年9月由救护车送入解放军第306医院,发病12h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49例。记录如下时间:SO-to-FMC、首次医疗接触至进门、D-to-B、发病至球囊扩张。分为SO-to-FMC≤60 min组(82例)和SO-to-FMC>60 min组(67例)。结果 149例患者SO-to-FMC中位时间(P25,P75)为60(40,105)min;SO-to-FMC≤60 min组D-to-B时间达标率显著高于SO-toFMC>60 min组(35.3%对19.4%,P=0.000),D-to-B时间明显短于SO-to-FMC>60 min组(中位时间95 min对114 min,P<0.05),总缺血时间显著短于SO-to-FMC>60 min组(中位时间179 min对273 min,P<0.05);两组首次医疗接触至进门时间(中位时间26 min对25 min,P=0.8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O-to-FMC时间越短即越早寻求医疗干预,D-to-B及总缺血时间也随之越短,因此SO-to-FMC时间可作为STEMI患者急救的新时间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 进门至球囊扩张时间
原文传递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再灌注时间延迟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赵蓓 刘佩林 +9 位作者 陈辉 冯雪瑶 赵京涛 刘莉 宋洪勇 毛帅 刘利峰 刘瑛琪 高铁山 王守力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510-513,共4页
目的本研究分析不同的转运方式的STEMI患者以首次医疗接触至再灌注时间(FMC-to-B)为基础的各救治时间段,探讨与指南的差距。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急诊就诊的315例STEMI患者,按不同转运方式分为急救体系(EMS... 目的本研究分析不同的转运方式的STEMI患者以首次医疗接触至再灌注时间(FMC-to-B)为基础的各救治时间段,探讨与指南的差距。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解放军第三〇六医院急诊就诊的315例STEMI患者,按不同转运方式分为急救体系(EMS)转运组及非EMS转运组,分析各急救时间,包括发病至FMC时间(SO-to-FMC)、转运时间、FMC-to-B、导管室启动延迟时间、介入操作延迟时间、急诊至球囊扩张血管再通时间(D-to-B)。结果两组患者SO-to-FMC、转运时间及FMC-to-B比较,EMS组明显低于非E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前急救时间,EMS组为91 min,明显低于非EMS组的148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D-to-B时间及院内急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EMS系统转运方式可以有效的缩短院前急救时间,从而缩短总缺血时间。我院院前急救时间与指南标准比较,还有很大差距,有必要建立有效的急救体系来缩短缺血时间并提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 入门-球囊扩张时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