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本近代两次对外战争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刘春燕 谭华 季浏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2-108,共7页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是导致近代中日两国历史剧变的两次重要战争,对中日两国社会和学校体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曾盛行甲午战争"偶发论",为驳此论,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大量日文史料梳理日本...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是导致近代中日两国历史剧变的两次重要战争,对中日两国社会和学校体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学术界曾盛行甲午战争"偶发论",为驳此论,采用文献资料法,依据大量日文史料梳理日本学校体育随2次对外侵略战争而发生重大转变的过程,分析两次战争对日本学校体育的重要影响,以及学校体育为战争胜利而发挥的特殊作用,从体育角度证实了甲午战争是日本长期准备并精心谋划的。认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是日本近代学校体育的重大转折点,学校体育从此由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途径转变为为扩军备战服务的工具,并对20世纪日本乃至中国的学校体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学校体育作为甲午、日俄战前日本精心备战的环节之一,为日本2次获胜有效发挥了军事预备教育的作用,但也影响了自身的正常发展,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学校体育 兵式体操 体操课程 军事训练 尚武精神 国民教育
原文传递
甲午战争爆发后明治日本的“战争宣传”探析
2
作者 董灏智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9期3-11,共9页
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明治政府公布《对清国宣战诏书》,日本社会各界随之出版了大量“日清战争实记”,它们除了向日本民众介绍战争进程之外,更是将战争爆发的罪责全部推给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利用《万国公法》将其对朝鲜事务的干... 甲午战争爆发之后,日本明治政府公布《对清国宣战诏书》,日本社会各界随之出版了大量“日清战争实记”,它们除了向日本民众介绍战争进程之外,更是将战争爆发的罪责全部推给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利用《万国公法》将其对朝鲜事务的干涉美化成“帮助朝鲜独立”,把自身塑造成“文明”“和平”的国家形象,贬低中国为“野蛮”“落后”的国家。同时,日本学者还大肆宣扬“郑成功反清”之事,称甲午战争为“反清”义战的延续,并将中国台湾作为侵占对象。这意味着,日本从“战争宣传”的层面力证其被迫应战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中明显存在歪曲事实之处,但随着日本在战争中不断取胜,“战争宣传”中的内容与丰臣秀吉的壬辰战争、江户中后期的对外扩张设想相关联,使日本民众意识到丰臣秀吉未完成的“事业”正逐步实现,进一步增强了日本民众的民族自信心,加速了日本的侵略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中国 日本 战争宣传
原文传递
甲午战争中宗方小太郎的对华分离策略
3
作者 胡天舒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24年第9期22-29,共8页
甲午战争被西方国家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为了在这场势均力敌的中日首战中赢得胜利,日本在战前的军事武装和舆论氛围等方面均做足了准备工作。宗方小太郎作为日本最早进入中国的间谍之一,其在中国所刺探的情报大大增进了日军的胜算,... 甲午战争被西方国家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为了在这场势均力敌的中日首战中赢得胜利,日本在战前的军事武装和舆论氛围等方面均做足了准备工作。宗方小太郎作为日本最早进入中国的间谍之一,其在中国所刺探的情报大大增进了日军的胜算,还因此受到了明治天皇的褒奖。同时,宗方小太郎熟识中国文化,通过撰写“讨清檄文”倡导“反清复明”,借以挑拨中国人内部关系,期待从内心攻破中国人的心理防线。但是,他对华分离策略因最终未能取得预期效果而流为笑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宗方小太郎 对华策略
原文传递
李鸿章对甲午战争的反思——以1896年欧美之行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侯杰 王小蕾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23,共6页
对于中国而言,甲午战争既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转折点。而作为战争亲历者的李鸿章对这场战争的惨败同样有着切肤之痛。于是,他在特殊的历史机缘下开启了欧美八国之行。在出访期间,他不仅对战争失利的教训进行... 对于中国而言,甲午战争既是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转折点。而作为战争亲历者的李鸿章对这场战争的惨败同样有着切肤之痛。于是,他在特殊的历史机缘下开启了欧美八国之行。在出访期间,他不仅对战争失利的教训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更意在为中国谋求在战后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实力上的悬殊,他未能得偿所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李鸿章 欧美之行
原文传递
从“义战”论到非战论——内村鉴三战争观之变迁 被引量:1
5
作者 徐雄彬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99-109,共11页
近代日本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无教会主义倡导者和评论家内村鉴三,在中日甲午、日俄战争时期通过媒体、著述和各种社会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其战争观变化一次次在日本社会引起轰动。这是他人生中最苦难的一段时期,他为追求信仰和真理而奔... 近代日本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无教会主义倡导者和评论家内村鉴三,在中日甲午、日俄战争时期通过媒体、著述和各种社会活动阐述自己的观点,其战争观变化一次次在日本社会引起轰动。这是他人生中最苦难的一段时期,他为追求信仰和真理而奔波,却遭到日本社会的抨击。本文以这两场战争为主要背景,分析内村战争观的变化轨迹,并进一步探讨影响其战争观变化的"两个J"思想及其独特的真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村鉴三 中日甲午战争 日俄战争 战争观 变迁
原文传递
甲午战争前后东亚海权与海防的较量及其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苏小东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2-78,共7页
一场甲午战争,使东亚海权格局剧变,由此构成中日两国命运变化的历史拐点。战前,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殖民扩张的相同遭遇,展开了近30年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并在互为敌手的竞争中日益凸显于以英国为主导的东亚海权格局之中。然而,不同的战略选... 一场甲午战争,使东亚海权格局剧变,由此构成中日两国命运变化的历史拐点。战前,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殖民扩张的相同遭遇,展开了近30年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并在互为敌手的竞争中日益凸显于以英国为主导的东亚海权格局之中。然而,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甲午战争用血与火诠释了海权与海防的本质区别及其决定性影响。正因为战败后的中国已完全置身于东亚海权格局之外,再次陷入有海无防的境地,导致海权得以坐大的日本推行"大陆政策"更加有恃无恐,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走上独霸东亚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东亚 海防 海权 制海权
下载PDF
中国近代小说的反侵略战争叙事 被引量:1
7
作者 陈颖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9-73,共15页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历次中外战争都在中国近代小说创作中留下痕迹,可惜尚未受到学界重视。这些反侵略战争小说或纪实,或虚构,或完整记叙,或片段描述,从多层面多视角反映了战争过程。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小说是晚清政治危机与文学变革... 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历次中外战争都在中国近代小说创作中留下痕迹,可惜尚未受到学界重视。这些反侵略战争小说或纪实,或虚构,或完整记叙,或片段描述,从多层面多视角反映了战争过程。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小说是晚清政治危机与文学变革双重催生的结果。以近代历次中外战争为纲,结合时代背景,可以看到相关小说作品对于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都作了独特的艺术呈现:鸦片战争题材的小说是以写实、虚构、神话杂然的面目呈现;中法战争题材的小说则以虚实相生的手法聚焦焦点人物;中日甲午战争题材小说从多层面艺术展现了国人的奇耻大辱;庚子事变题材小说着力描写历史的真相,反映事变的复杂性,警示后人勿为民粹主义所蛊惑,从中折射出晚清的政治格局、中外文化冲突和社会民心向背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小说 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庚子事变 战争叙事
下载PDF
The Translation and Analysis of《甲午初春感赋》
8
作者 李响 《海外英语》 2018年第1期143-145,共3页
This poem is written by Wan Aizhen in 2014 to remark the 120 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The poet pursued her doctorate in Indiana University and is teaching Chinese in Purdue University. In the fir... This poem is written by Wan Aizhen in 2014 to remark the 120 th anniversary of the First Sino-Japanese War. The poet pursued her doctorate in Indiana University and is teaching Chinese in Purdue Universit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is poem, the poe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and the changing circumstance of the war and expresses her resentment towards it. At that memorable time, a Chinese-American poet writing this patriotic poem is very meaningful. This poem, which has not been translated before, contains many traditional Chinese images.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concise and readable, the translator adopts both foreignizing and domesticating methods, and strives to help foreign readers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images in the original poem as well as the poet's sent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ENT first sino-japanese war translation methods ANALYSIS
下载PDF
清末留日政策演进与日语教材出版趋势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汪帅东 《外国语言文学》 2020年第4期437-448,共12页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决计以日为师,变革图强。为解决日语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中日政府互议协作,促成了20世纪初罕见其匹的留日热潮。通过研究发现,清末日语教材的出版趋势与当时留日政策的渐进调整不无关系。在留日政策的影响下,清末日... 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决计以日为师,变革图强。为解决日语人才的结构性短缺,中日政府互议协作,促成了20世纪初罕见其匹的留日热潮。通过研究发现,清末日语教材的出版趋势与当时留日政策的渐进调整不无关系。在留日政策的影响下,清末日语教材的出版部数并未呈现单向性的增减变化,而是先后经历了酝酿期的低产、高潮期的陡增与低潮期的骤减三个阶段。探究清末留日政策演进与日语教材出版趋势的关系,能够打破以往有关清末日语教材本体研究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对中国近代日语教育史研究的补阙和重构意深旨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留日政策 日语教材 出版趋势
原文传递
论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李鸿章对日外交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章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111-114,共4页
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重臣,其在对日外交上有过一系列变化,由早期的"学日""轻日"思想到后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泱泱大国惨败于日本给李鸿章带来了沉重打击,他的对日外交思想逐渐变为以求和为目的,以"制日"... 李鸿章作为晚清外交重臣,其在对日外交上有过一系列变化,由早期的"学日""轻日"思想到后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泱泱大国惨败于日本给李鸿章带来了沉重打击,他的对日外交思想逐渐变为以求和为目的,以"制日"为主流,中国开始了以日为师的道路,李鸿章的对日外交思想对晚清时期朝局有着重要影响,其在战争时期采取的外交策略虽不十分正确,但有一定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李鸿章 日本观
下载PDF
强权战胜公理:中英“巴山”号事件研究
11
作者 张礼恒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6-139,共14页
甲午战争期间,英国商船“巴山”号违背中立令,向日本偷运枪支弹药等战略物资,被中国海军拦截、扣留、查验。英美德三国驻华使领却罔顾事实,假借中国未设立战利法院,以船只被扣、船体受损、货物延期为由,向中国勒索了巨额赔款。中国在这... 甲午战争期间,英国商船“巴山”号违背中立令,向日本偷运枪支弹药等战略物资,被中国海军拦截、扣留、查验。英美德三国驻华使领却罔顾事实,假借中国未设立战利法院,以船只被扣、船体受损、货物延期为由,向中国勒索了巨额赔款。中国在这场跨国官司中的败诉,印证了帝国主义的行为逻辑——强权即公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巴山”号轮船 刘麒祥 欧格讷 韩能
原文传递
甲午战争割台与日本殖民统治遗毒 被引量:1
12
作者 习贤德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共6页
发生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不仅影响了东亚历史的发展走向,同样改变着台湾的历史命运。《马关条约》的签订令清政府彻底丧失对台行使主权,致使日本在台湾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统治给台湾人民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 发生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不仅影响了东亚历史的发展走向,同样改变着台湾的历史命运。《马关条约》的签订令清政府彻底丧失对台行使主权,致使日本在台湾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日本殖民统治给台湾人民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其影响也并未随着殖民统治的结束而烟消云散。其中,台独思想与日本右翼势力的结合不仅危及台海局势,而且会在东亚地区造成新的战争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马关条约》 日本殖民统治
原文传递
甲午战争时期(1894-1895)香港的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金强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1,共5页
甲午战争在改变中、日两国历史命运的同时,也在远离战场的香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反响。其中官方、民间和知识分子对这场战争的进程以及失利原因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港英政府遵循英国训令保持中立;民间则出于血缘、地缘等因素,倾向于反日;... 甲午战争在改变中、日两国历史命运的同时,也在远离战场的香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反响。其中官方、民间和知识分子对这场战争的进程以及失利原因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港英政府遵循英国训令保持中立;民间则出于血缘、地缘等因素,倾向于反日;在香港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精英则在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加以反思的基础上,生发出变革君主政治的愿景。改良与革命在思潮的香江大地交替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香港 改良 革命
原文传递
日本教育界眼中的甲午战争与晚清中国——以《教育时论》杂志为中心(1894-1895)
14
作者 马步云 邢永凤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1年第4期90-96,共7页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教育界的战争观与对华观不仅驱动着其战时的教育实践,而且在更长时段影响了战争体验与记忆在日本的代际传播。在对战争性质的认识上,日本教育界普遍认同本国开战立场的“正义性”。这一“义战”观在催生了所谓“战时...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教育界的战争观与对华观不仅驱动着其战时的教育实践,而且在更长时段影响了战争体验与记忆在日本的代际传播。在对战争性质的认识上,日本教育界普遍认同本国开战立场的“正义性”。这一“义战”观在催生了所谓“战时责任”的同时,又促使其将战争视为绝佳的“教育时机”。随着日军接连获胜,日本教育界开始力陈“教育致胜”之说,以制造舆论,争取部分战争赔款用于教育。与此同时,战败的晚清中国沦为日本教育界蔑视的对象,并作为他者被其建构出“商业中国”与“古典中国”的形象,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呈现多重面相。“战后经营策”的层出叠现反映了战时对日本教育社会的深刻影响,甲午战争堪称近代日本教育史上的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日本教育界 战争观 中国观 《教育时论》
下载PDF
从两场中日战争看双方对“速胜”与“持久”战略的运用
15
作者 雨兵 《孙子研究》 2015年第3期58-63,105,共7页
凡是参与战争者都想以速决战而取胜,没有一个愿意打消耗战而久拖不胜的。然而,"速胜"与"持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和二战中的抗日战争,是日本大规模侵略... 凡是参与战争者都想以速决战而取胜,没有一个愿意打消耗战而久拖不胜的。然而,"速胜"与"持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中日甲午战争和二战中的抗日战争,是日本大规模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争。这两场战争,双方胜负的因素都是很复杂的。单就战略和战法上来讲,日本两次入侵,都是应用孙子兵法的"兵贵胜,不贵久"思想,企图以"速胜"赢得战争。但是,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未以"持久"战略和战法应对而输掉战争;在二战抗战中,中国军民以"持久战"反制"速决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事实证明,胜负乃快慢之间,当快则快,当慢则慢,贵在从战争实际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抗日战争 孙子兵法 速胜与持久
下载PDF
甲午时李鸿章“一人敌一国”之说辨析
16
作者 陈力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5-70,共6页
通过对甲午战争时期相关史料的分析和研究,探索了"一人敌一国"之说的起源及影响,认为甲午之败,非由"一人敌一国"所致,而是败于当时的中国在政治、社会等层面的落后。
关键词 南洋大臣 甲午战争 支援 李鸿章 一人敌一国
下载PDF
用孙子兵法解读甲午之战十大败因
17
作者 于敬民 于泓涛 《孙子研究》 2015年第1期76-84,共9页
依据《孙子兵法》来考量,甲午之战中国战败带有必然性:一是"上失道",清统治者和人民缺失同心同德;二是"庙失算",缺失缜密的战略谋划;三是"国失帅",缺失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帅;四是"军失将",缺... 依据《孙子兵法》来考量,甲午之战中国战败带有必然性:一是"上失道",清统治者和人民缺失同心同德;二是"庙失算",缺失缜密的战略谋划;三是"国失帅",缺失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统帅;四是"军失将",缺失爱国善战的群体将领;五是"伐失交",缺失有理有利有节的外交斗争;六是"战失间",缺失及时准确的情报研判;七是"赏失明",缺失公正的赏罚激励措施;八是"兵失强",缺失强大的整体军力优势;九是"卒失练",缺乏训练有素的基层部队;十是"法失行",缺失严格的法令约束。概括起来,可称"十失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子兵法 甲午战争 十失书
下载PDF
德国外交与日本割占台湾
18
作者 李益波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6-81,141,共6页
作为三国干涉同盟的重要成员,德国在割台与反割台的斗争中,扮演了独特角色。出于拉拢日本和离间俄法的考虑,德国在割台问题上的立场明显偏袒日本。虽然这种偏袒行为不如美英那么直接、有力,但客观上德国充当了日本顺利窃据台湾的帮手。
关键词 德国 日本 三国干涉还辽 甲午战争
原文传递
“他们有点怕英国提督”:皇家海军中国区舰队与甲午战争,1894~1895
19
作者 邝智文 《国家航海》 2019年第1期75-95,共21页
本文讨论英国皇家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角色。虽然英国政府在战争中希望保持中立并与俄国合作调停清日两国,但英国皇家海军中国区舰队(China Station)的存在却无形中影响了清日两国的战略。可是,由于英国政府低估了自身的海军力量,亦可能... 本文讨论英国皇家海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角色。虽然英国政府在战争中希望保持中立并与俄国合作调停清日两国,但英国皇家海军中国区舰队(China Station)的存在却无形中影响了清日两国的战略。可是,由于英国政府低估了自身的海军力量,亦可能高估了其潜在对手的力量,中国区舰队在保护英国利益的过程中,并没有扮演太重要的角色。因此,俄国得以利用较弱的舰队来达成其领土及政治目的,英国却要被迫在东亚增加其军事与海军的资源投入。虽然英国政府希望维持地区的稳定并阻止俄国扩张其影响力,但战争的结果却事与愿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皇家海军 中国区舰队 前无畏舰 甲午战争 海防法案
原文传递
甲午战争与台湾问题
20
作者 张耀武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第5期43-47,共5页
日本近代幕末"尊皇攘夷"的代表人物之一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设计师",而吉田松阴的得意门生、有着"日本陆军鼻祖"之称的山县有朋,继承了吉田松阴的扩张主义思想体系,通过内阁确立了日本近代对... 日本近代幕末"尊皇攘夷"的代表人物之一吉田松阴,是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设计师",而吉田松阴的得意门生、有着"日本陆军鼻祖"之称的山县有朋,继承了吉田松阴的扩张主义思想体系,通过内阁确立了日本近代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并将包括我国台湾在内的东亚地区作为其"利益线"。甲午战争之后中日两国签署的《马关条约》,第一次以政府间条约的形式,将中国的台湾割让给日本,成为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缘起。可以说,是甲午战争改变了台湾的命运,是甲午战争开启了台湾问题的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午战争 台湾问题 大陆政策 利益线 生命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