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凝血机制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勉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73-1274,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CA-1500型血凝仪检测60例冠心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凝血酶Ⅲ(AT-Ⅲ)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CA-1500型血凝仪检测60例冠心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凝血酶Ⅲ(AT-Ⅲ)等凝血和纤溶指标的改变。结果: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浆PT、APTT、TT、D-D、FIB均增高,t-PA活性降低,AT-Ⅲ降低(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D-D、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D-D、FIB含量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存在着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提示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对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凝血 纤溶
下载PDF
血栓弹力图的新数学模型及其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牛新乐 严宗毅 刘剑刚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334-339,共6页
血栓弹力图是动态凝血过程中切应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描记 ,也是复弹性模量大小的直接反映。提出了一个新的三参数的数学模型表达血栓弹力图 ,研究了模型参数变化对模型曲线的影响及模型参数与血栓弹力图临床参数间的对应关系 ,给出了模... 血栓弹力图是动态凝血过程中切应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描记 ,也是复弹性模量大小的直接反映。提出了一个新的三参数的数学模型表达血栓弹力图 ,研究了模型参数变化对模型曲线的影响及模型参数与血栓弹力图临床参数间的对应关系 ,给出了模型参数确切的生理、病理意义。对西苑医院大量血栓弹力图的拟合表明 ,该模型能比较精确地表达正常及各种病理条件下不正常血栓弹力图的完整变化曲线 ,而且参数少 ,拟合出的参数值相当确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复弹性模量 数学模型 凝血过程
下载PDF
静脉血栓栓塞症血液系统异常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云霞 陈刚 《国际呼吸杂志》 2009年第6期380-383,共4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肺血栓栓塞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此类患者血液系统会发生变化,这些指标的变化一方面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原因,同时可以成为血栓形成的标记,从而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治提供依据。本文仅就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肺血栓栓塞症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此类患者血液系统会发生变化,这些指标的变化一方面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原因,同时可以成为血栓形成的标记,从而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治提供依据。本文仅就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在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中的异常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栓塞症 凝血 抗凝 纤溶
原文传递
纳豆、纳豆激酶与人体保健 被引量:40
4
作者 江晓 董明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3,共3页
论述了纳豆与人体保健关系 ,特别是其中的功能因子—纳豆激酶特点及溶栓功能 ,指出利用微生物生产溶栓酶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纳豆 纳豆激酶 溶栓功能 保健功能 保健食品
下载PDF
浅谈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杨东霞 《丹东纺专学报》 2001年第1期49-50,共2页
血小板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畅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凝血与纤溶。因此,阐明血小板的生理机制将有助于对血栓性疾病的研究。
关键词 血小板 止血 凝血 纤溶 血栓 凝血栓蛋白 纤维连接蛋白 血小板纤溶增强物
下载PDF
血浆t—PA、PAI活性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测定的临床意义
6
作者 刘竹珍 刘金兰 +1 位作者 刘希光 程晓峰 《青岛医药卫生》 1996年第6期8-10,共3页
应用发色底物比色分析法,对42例正常人和52例恶性淋巴瘤病人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恶性淋巴瘤病人血浆t—PA活性较正常组显著降低,而PAI活性则明显升高;且t—PA、PAI活性与恶性淋巴瘤... 应用发色底物比色分析法,对42例正常人和52例恶性淋巴瘤病人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及其抑制剂(PAI)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恶性淋巴瘤病人血浆t—PA活性较正常组显著降低,而PAI活性则明显升高;且t—PA、PAI活性与恶性淋巴瘤的分型及分期有关。提示恶性淋巴瘤病人存在纤溶系统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蛋白溶解 恶性淋巴瘤 比色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