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酸性根际肥对石灰性土壤pH和铁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燕婷 白灯莎.买买提艾力 +2 位作者 张福锁 江荣风 毛达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2-316,共5页
在无植物栽培的条件下通过肥料在土壤中的扩散试验研究酸性根际肥对石灰性土壤 pH值、有效铁含量的影响 ,利用盆栽试验验证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缺铁失绿黄化症的矫正效果。结果表明 ,酸性根际肥 (pH 1.0~ 2 .0 )中的酸在土壤中扩散的影... 在无植物栽培的条件下通过肥料在土壤中的扩散试验研究酸性根际肥对石灰性土壤 pH值、有效铁含量的影响 ,利用盆栽试验验证对石灰性土壤上花生缺铁失绿黄化症的矫正效果。结果表明 ,酸性根际肥 (pH 1.0~ 2 .0 )中的酸在土壤中扩散的影响半径可达 6cm ,但对土壤pH降低作用最显著的是在距肥料 2cm内 ;在施肥 2 8d内 ,距肥料 2cm处 ,土壤 pH值降低了 0 .9个单位 ,土壤铁有效性 (DTPA浸提量 )增加了 5 .9mg kg ;施用酸性根际肥可使花生叶绿素SPAD值与叶片活性铁含量显著提高 ,克服了花生缺铁黄化症状 ,使施肥区 (肥料周围 2cm内 )土壤pH值显著降低 ,并显著提高了该区土壤铁的有效性和花生对土壤Fe的吸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根际肥 石灰性土壤 pH值 有效性 影响因素 无植物栽培 扩散试验 症状 吸收量
下载PDF
腐殖质对白浆土中Fe、Mn、Al形态转化及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吴龙华 高子勤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1-88,共8页
在三江平原布置长期试验,研究连年施用有机肥后土壤腐殖质变化及其对白浆±Fe、Mn、Al形态转化及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牛粪后土壤腐殖质含量升高,且以松结态腐殖质的增长为主;土壤的DTPA提取态和有机络合态Fe、Mn... 在三江平原布置长期试验,研究连年施用有机肥后土壤腐殖质变化及其对白浆±Fe、Mn、Al形态转化及磷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牛粪后土壤腐殖质含量升高,且以松结态腐殖质的增长为主;土壤的DTPA提取态和有机络合态Fe、Mn、Al含量上升,使土壤有效态磷含量上升。因此,生物措施是治理白浆土,促进土壤磷素养分有效性上升,增大土壤缓冲容量和抗逆性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腐殖质 P有效性 形态转化
下载PDF
水分管理对污染土壤中砷锑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崔晓丹 王玉军 周东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665-1673,共9页
结合传统的化学消化法、原位微束X射线荧光扫描图谱(μ-XRF)和微束X射线近边结构分析(μ-XANES)等技术,分析了湖南锡矿山地区高砷(As)/锑(Sb)污染土壤中As和Sb的形态;结合室内培养和传统离位化学提取法研究了淹水和干湿交替处理对该土... 结合传统的化学消化法、原位微束X射线荧光扫描图谱(μ-XRF)和微束X射线近边结构分析(μ-XANES)等技术,分析了湖南锡矿山地区高砷(As)/锑(Sb)污染土壤中As和Sb的形态;结合室内培养和传统离位化学提取法研究了淹水和干湿交替处理对该土壤As和Sb形态及有效性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供试污染土壤中As主要以As(Ⅴ)价态存在,且土壤中As的元素分布与铁(Fe)、钙(Ca)、硫(S)的分布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15、0.32、0.38,P<0.05);与干湿交替处理相比,淹水处理使得土壤溶液中As和Sb浓度分别提高了71.7%~4409%和3.53%~77.1%;土壤中无定形铁氧化物含量增加了13.8%,Fe结合态As和Sb含量分别增加了17.6%和32.33%,无定形铁氧化物含量与Fe结合态As和Sb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5、0.70,P<0.05)。尽管淹水处理下土壤中无定形氧化铁对As和Sb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能增加As和Sb的固定,但铁锰氧化物的还原溶解而释放As、Sb对土壤溶液中As、Sb的含量影响更大,因此淹水较干湿交替提高了As、Sb的移动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氧化铁 原位分析 有效性
下载PDF
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对石灰性土壤铜、铁有效性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段路路 张民 +1 位作者 杨越超 陈海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0,共4页
选用山东省花生主产区的代表性石灰性土壤,通过土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BNPP和美国铜基杀菌剂Koeide两种可湿性粉剂对石灰性土壤pH值和铜、铁有效性及其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喷清水)相比,喷施BNPP后... 选用山东省花生主产区的代表性石灰性土壤,通过土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BNPP和美国铜基杀菌剂Koeide两种可湿性粉剂对石灰性土壤pH值和铜、铁有效性及其对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喷清水)相比,喷施BNPP后,土壤pH值有所降低,而土壤有效铁、铜含量都有所提高。同时喷施BNPP后土壤有效铜含量要低于Kocide处理。另外.BNPP处理花生叶绿紊、活性铁、全铁含量以及生物量都有显著提高,产量比CK提高了1.25~1.53倍。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效果要优于美国Kocide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尔多液营养保护剂 铜有效性 石灰性土壤 花生产量
下载PDF
Changes in Soil Iron Fractions and Availability in the Loess Belt of Northern China After 28 Years of Continuous Cultivation and Fertilization 被引量:6
5
作者 CHEN Xu WEI Xiaorong +1 位作者 HAO Mingde ZHAO J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23-131,共9页
Iron(Fe) deficiency in calcareous soils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s a wide spread issue and primarily affec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ue to the relatively higher soil pH and carbonate content. Understanding the ... Iron(Fe) deficiency in calcareous soils of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is a wide spread issue and primarily affect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ue to the relatively higher soil pH and carbonate content.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e distribution in soil fractions, Fe availability, and their responses to cropping and fertilization could provide essential information for assessing Fe availability in soils and managing soils to improve Fe availability. A long-term field experiment was established in 1984 in a split-plot design using cropping systems as main plots and fertilizer treatments as subplots on a farmland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 cropping systems included fallow, continuous wheat cropping, continuous alfalfa cropping, continuous maize cropping, and a rotation system that included a legume. Various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 using chemical and/or manure fertilizers were included in each cropping system.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0–10 and 20–40 cm depths in 2012. Long-term planting of crop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available Fe in the soils. The largest increase was observed in the continuous alfalfa cropping system. Long-term cropping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Fe associated with carbonates and organic matter, but de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Fe associated with minerals in the soils. The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e in the soil fractions varied with cropping system and soil depth. The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with manure generally increas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Fe associated with the soil fractions.Long-term cropping and fertilization in the highland farml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availability of F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Fe fractions in the s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PING system fe availability fe deficiency long-term experiment MANURE soil depth
原文传递
旱作黄潮土中铁元素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祝新 杨凯艳 +1 位作者 王平 高艳 《土壤肥料》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7-30,共4页
通过对不同季节采集的不同质地类型土壤样品中有效铁、有机质和酸碱度的化验分析及对小麦、花生、黄瓜进行根外喷施 0 .5 %硫酸亚铁溶液对比研究 ,认为在旱作黄潮土中铁元素的有效性与土壤粘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雨季土壤大于... 通过对不同季节采集的不同质地类型土壤样品中有效铁、有机质和酸碱度的化验分析及对小麦、花生、黄瓜进行根外喷施 0 .5 %硫酸亚铁溶液对比研究 ,认为在旱作黄潮土中铁元素的有效性与土壤粘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雨季土壤大于旱季土壤 ,而酸碱度的相关性不明显 ;花生、黄瓜对铁素营养的敏感性大于小麦。根外喷施铁肥应优先在质地较粗的旱季土壤和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黄潮土 铁元素 有效性 土壤化学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MUGINEIC ACID IN RHIZOSPHERE OF CEREAL CROPS AND MOBILIZATION OF SPARINGLY SOLUBLE IRON
7
作者 施卫明 刘芷宇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1991年第15期1301-1305,共5页
Mugineic acid and deoxymugineic acid (phytosiderophore) are both the new organic substances which were found a few years ago in the root exudates of barley or wheat under iron deficiency stress. They are similar to ... Mugineic acid and deoxymugineic acid (phytosiderophore) are both the new organic substances which were found a few years ago in the root exudates of barley or wheat under iron deficiency stress. They are similar to nicotianamine in structure and are able to chelate Fe<sup>3+</sup> from Fe(OH)<sub>3</sub> by their carboxyl, hydroxyl and amino groups. The Fe-complex is read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ugineic acid RHIZOSPHERE fe availability CALCAREOUS soil.
原文传递
三江平原白浆土中Fe、Mn、Cu和Zn生物有效性的研究
8
作者 田秀平 李玉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6-200,共5页
在三江平原上,测定42个小区中玉米、大豆、小麦籽实Fe、Mn、Cu和Zn含量和土壤中各形态Fe、Mn、Cu和Zn含量。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了土壤中各形态Fe、Mn、Cu和Zn的生物有效性,旨在为该地区合理施用微量元素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 在三江平原上,测定42个小区中玉米、大豆、小麦籽实Fe、Mn、Cu和Zn含量和土壤中各形态Fe、Mn、Cu和Zn含量。通过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了土壤中各形态Fe、Mn、Cu和Zn的生物有效性,旨在为该地区合理施用微量元素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豆和小麦籽实含Fe、Mn、Cu和Zn量与土壤中有效态和交换态Fe、Mn、Cu和Z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有机态Fe、Mn、Cu和Zn含量与玉米、大豆和小麦籽实Fe、Mn、Cu和Zn含量也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交换态对有效态Fe、Mn、Cu和Zn影响最大,其次是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Fe、Cu对有效态Fe、Cu及碳酸盐结合态Mn、Zn对有效态Mn、Zn具有一定正效应。而残留态Fe、Cu对有效态Fe、Cu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Mn对有效态Mn产生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浆土 长期定位 fe MN Cu和Zn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浅水湖泊沉积物-水界面磷与铁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25
9
作者 龚梦丹 金增锋 +2 位作者 王燕 林娟 丁士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103-1111,共9页
目前普遍认为磷铁耦合关系是P迁移的主要机制,但大部分研究结果并未提供直接的原位证据.为了探索沉积物剖面磷(P)与铁(Fe)的耦合关系,利用Zr O-Chelex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Chelex DGT),分别对太湖、巢湖、鄱阳湖和洞庭湖4个浅水湖泊沉... 目前普遍认为磷铁耦合关系是P迁移的主要机制,但大部分研究结果并未提供直接的原位证据.为了探索沉积物剖面磷(P)与铁(Fe)的耦合关系,利用Zr O-Chelex薄膜扩散梯度技术(ZrO-Chelex DGT),分别对太湖、巢湖、鄱阳湖和洞庭湖4个浅水湖泊沉积物有效态Fe和P进行高分辨采样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湖区有效态Fe和P浓度在沉积物-水界面处开始增加,之后波动变化,垂向异质性较强,但两者浓度变化同步.有效态P和Fe浓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证明两者浓度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室内厌氧培养实验进一步表明,Fe^(3+)的还原性促使Fe^(2+)与铁结合态磷的释放,促使DGT有效态P与Fe同步变化.该结果表明沉积物P的二次迁移和释放受Fe氧化还原过程的控制,为铁磷耦合关系提供了直接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薄膜扩散梯度 铁磷耦合 内源 有效性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短链聚磷酸磷肥对土壤无机磷转化及铁锰锌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王雪薇 王冲 褚贵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970-2978,共9页
明确聚磷酸形态磷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是聚磷酸类磷肥合理施用的前提.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施用磷酸一铵和聚磷酸类磷肥对石灰性土壤和酸性红壤有效磷、无机磷转化和土壤微量元素活化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磷源... 明确聚磷酸形态磷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是聚磷酸类磷肥合理施用的前提.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施用磷酸一铵和聚磷酸类磷肥对石灰性土壤和酸性红壤有效磷、无机磷转化和土壤微量元素活化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磷源在油菜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聚磷酸磷肥可显著提高石灰性土壤磷的有效性.与磷酸一铵(MAP)处理相比,聚磷酸处理的土壤水溶性磷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提高了19.0%和25.4%;对土壤无机磷连续浸提试验表明,Resin-P(树脂磷)和NaHCO3-P(高活性磷)较MAP处理分别提高了22.8%和43.3%,NaOH-P(中活性磷)较MAP处理提高了33.8%,说明聚磷酸磷肥可显著减少石灰性土壤对磷的固定.在酸性红壤上,施用聚磷酸类磷肥对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及减少磷的固定效果不明显.聚磷酸磷肥可显著提高石灰性和酸性土壤Fe、Mn、Zn的有效性.与MAP处理相比,聚磷酸肥料处理下石灰性土壤有效、Fe、Mn、Zn分别提高了2.1%、16.2%和20.8%,红壤的有效FeMn、Zn含量分别高了6.6%、11.9%和9.2%.聚磷酸磷肥显著提高了石灰性土壤上油菜干物质、吸磷量和磷肥利用率,但在酸性红壤上聚磷酸磷肥处理肥料效应却低于MAP处理.总之,聚磷酸磷肥在提高石灰性土壤中磷的有效性、减少磷的固定、活化Fe、Mn、Zn等微量元素以及改善油菜磷素营养方面均具有显著效果,是在石灰性土壤上能有效替代正磷酸磷肥的新型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磷肥 正磷酸盐 油菜 土壤磷有效性 无机磷转化 磷肥利用率 fe、Mn、Zn活化
原文传递
Fe^(2+)与胡敏酸的络合特征及其抗氧化性和生物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旭东 王虎 +1 位作者 李利敏 张予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7-271,共5页
在研究不同来源胡敏酸性质的基础上,研究了Fe2+与胡敏酸的络合特征以及络合态Fe2+的抗氧化性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来源于土的胡敏酸属于A型,而来源于腐解秸秆、粪肥的胡敏酸属于RP型。A型胡敏酸与Fe2+络合能力大于RP型。HA-Fe2+络... 在研究不同来源胡敏酸性质的基础上,研究了Fe2+与胡敏酸的络合特征以及络合态Fe2+的抗氧化性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来源于土的胡敏酸属于A型,而来源于腐解秸秆、粪肥的胡敏酸属于RP型。A型胡敏酸与Fe2+络合能力大于RP型。HA-Fe2+络合物的络合稳定常数越大,络合物中Fe2+抗氧化性越强,玉米叶片中全铁含量也越高,但存在活性铁含量和全铁含量不一致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态fe^2+ 胡敏酸 抗氧化性 生物有效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