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ho Killed Dr.Faustus—An Analysis on Doctor Faustus's Tragic End
1
作者 朱梅林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3年第1期50-51,共2页
Doctor Faustus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ragedies written by Christopher Marlowe in the 16th century.This paper aims at finding out the true factors which lead to Faustus's final damnation with the help of binary... Doctor Faustus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tragedies written by Christopher Marlowe in the 16th century.This paper aims at finding out the true factors which lead to Faustus's final damnation with the help of binary opposition-an important theory in structural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ctor faustus tragic end binary opposition
下载PDF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崔维乔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98-201,共4页
马洛创作的浮士德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英雄。对其悲剧的理解应当置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语境之中。浮士德的悲剧在于其追求理想和世俗生活中的罪恶性与这一时期的秩序观,基督教新教信仰和人文主义世俗理想的冲突以及其自身理... 马洛创作的浮士德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英雄。对其悲剧的理解应当置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语境之中。浮士德的悲剧在于其追求理想和世俗生活中的罪恶性与这一时期的秩序观,基督教新教信仰和人文主义世俗理想的冲突以及其自身理性和欲望的对立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斯托弗·马洛 浮士德 冲突 悲剧
下载PDF
马洛与歌德笔下浮士德的悲剧性之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娜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62-65,共4页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 向魔鬼出卖灵魂以换取知识和青春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已成为西方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人物形象。几百年来,诸多作品都围绕浮士德这一形象展开,其中马洛的《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歌德的《浮士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若按亚里士多德和朱光潜的悲剧理论来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浮士德》两部作品的悲剧起因、净化作用以及生命力感等都不相同,其在悲剧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洛 歌德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士德》 悲剧性
下载PDF
歌德《浮士德》的悲、喜剧精神之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崇璧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11-15,31,共6页
歌德的《浮士德》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这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歇。其根底在于《浮士德》“以悲剧开始,而以歌剧告终”。人们则往往各置一端来证明其或悲或喜。其实,浮士德失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在其悲剧之... 歌德的《浮士德》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这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歇。其根底在于《浮士德》“以悲剧开始,而以歌剧告终”。人们则往往各置一端来证明其或悲或喜。其实,浮士德失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在其悲剧之旅中有了光明的结局。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该剧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悲喜剧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本文试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失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且全面把握《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悲剧 失明 原型
下载PDF
西方文学中的神话传统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被引量:1
5
作者 邓亚雄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73-77,共5页
马洛继承和拓展传统,通过再现和变形策略,把普罗米修斯神话嵌入《浮士德》剧本中,构建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普罗米修斯神话这个古典范式赋予了浮士德源自希腊神话里的求知精神和欲望,他的求知行动被放大投射到西方文化传统大语境的... 马洛继承和拓展传统,通过再现和变形策略,把普罗米修斯神话嵌入《浮士德》剧本中,构建了一个浮士德求知的神话。普罗米修斯神话这个古典范式赋予了浮士德源自希腊神话里的求知精神和欲望,他的求知行动被放大投射到西方文化传统大语境的背景上,浮士德因此被塑造成了一个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真理和知识的人物化身。把该剧与普罗米修斯神话联系起来考察,有助于了解马洛构建求知神话的渊源和过程,充分认识浮士德这个人物形象,更好地阐释和欣赏这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再现法 变形法 普罗米修斯 浮士德
下载PDF
两次失败的魔法与两个失败的魔法师--《浮士德博士》和《暴风雨》中魔法表现之比较
6
作者 戴丹妮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通讯》 2016年第1期33-38,共6页
普洛斯彼罗和浮士德作为《暴风雨》和《浮士德博士》中的主角,在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史上分别代表着好魔法师和坏魔法师。普洛斯彼罗的善魔法与浮士德追求的恶魔法大相径庭。浮士德直到最后一刻依然表现出对魔法的狂热也与普洛斯彼罗在最... 普洛斯彼罗和浮士德作为《暴风雨》和《浮士德博士》中的主角,在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史上分别代表着好魔法师和坏魔法师。普洛斯彼罗的善魔法与浮士德追求的恶魔法大相径庭。浮士德直到最后一刻依然表现出对魔法的狂热也与普洛斯彼罗在最后一幕里平静地放弃魔法截然不同。作为一个恶魔法的实施者,浮士德博士为了追求他所谓的魔法师哲学而放弃了神学研究,进入了邪恶的世界,他实施的是“黑魔法”,最终必将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然而普洛斯彼罗的魔法总的来说却是好的,与高尚的学术和精神生活是相关的。他的魔法只属于“从米兰放逐的时期”。.是局限在孤岛之中的,跟米兰无关。普洛斯彼罗最终放弃了魔法,因为魔法已经完成了其应尽的义务,而对于其现在所追求的目标已不再有益。然而,从魔法的完成情况来看:普洛斯彼罗和浮士德都没有完成一个真正的魔法师所应尽的责任。前者出于自愿放弃了自己的魔力,后者则是被迫放弃了他倾其一生追求的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魔法 浮士德 暴风雨 魔法师
下载PDF
《浮士德》主题新解
7
作者 马士刚 《陇东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112-113,共2页
天国并非一片澄清,浮士德灵魂堕落的过程,就是浮士德被拯救的过程。仁慈的天主不但宽恕了曾经堕落的浮士德,也宽恕了使浮士德像人类一样堕落的梅菲斯特。看来所谓一片澄清的天国也充满了杂质暖味。
关键词 天国 浮士德 杂质
下载PDF
对《浮士德》的生命美学观照
8
作者 唐果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64-65,85,共3页
《浮士德》是人类审美精神自由表达的诗意的范本。浮士德崇尚自由,追求情感,蕴涵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我们应对浮士德精神进行生命美学的审美观照,辨证地看待《浮士德》的生命启示性。
关键词 浮士德 生命美学 审美关照
下载PDF
乌梅中化合物V对鸡大肠杆菌的体内和体外杀灭作用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发明 李应超 +4 位作者 董宝明 李树梅 秦秀慧 斯建勇 何诚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8年第22期71-74,共4页
通过现代色谱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LH-20凝胶等材料分离了乌梅活性成分;应用波谱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以体外试管倍比稀释法测最小抑菌浓度、体内试验评价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潜在价值,对乌梅中提取化合物V的抗鸡大肠杆菌活性进行了初... 通过现代色谱方法应用硅胶、SephadexLH-20凝胶等材料分离了乌梅活性成分;应用波谱方法解析化合物结构,以体外试管倍比稀释法测最小抑菌浓度、体内试验评价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潜在价值,对乌梅中提取化合物V的抗鸡大肠杆菌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以抗大肠杆菌活性为导向,从中药乌梅中分离得到一个单体成分,3-羟基-3-羧基戊二酸二甲酯(化合物V),体外试验显示化合物V的最小抑菌浓度为3.125mg/mL;体内试验显示肉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后,胶膏、化合物V组、硫酸新霉素组、阴性感染对照组成活率分别为40%,60%,60%和20%;剖检后无菌取肝脏组织培养,以上各测试组大肠杆菌检出率分别为100%,80%,100%和100%。由此得出结论:通过体内、体外试验证明化合物V对肉鸡大肠杆菌病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 3-羟基-3-羧基戊二酸二甲酯 最小抑菌浓度 大肠杆菌O15 肉鸡
下载PDF
无家可归的孤独者——从“家庭”角度解读《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的浮士德形象
10
作者 李蓓蓓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32-36,共5页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代表作之一。通过文本细读,浮士德与家庭之间“爱而不得”的复杂关系,即原生家庭的缺失、向魔鬼索妻的失败、对怀孕的凡豪特公爵夫人一家的欣羡、试图与海伦建...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代表作之一。通过文本细读,浮士德与家庭之间“爱而不得”的复杂关系,即原生家庭的缺失、向魔鬼索妻的失败、对怀孕的凡豪特公爵夫人一家的欣羡、试图与海伦建立虚幻色彩的家庭,揭示出浮士德是一位无家可归的悲苦孤独者。无家可归的浮士德形象愈发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也愈发加深了该剧的悲剧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浮士德 无家可归 孤独者
下载PDF
寻找精神家园的“歌手”——《浮士德》探幽
11
作者 宋虎堂 《长春大学学报》 2007年第9期57-60,共4页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 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 精神家园
下载PDF
浮士德形象多重寓含的哲学指归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挺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8-60,共3页
《浮士德》既蕴涵着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又是一部形象的人生教科书,还是一部充满思辩的诗化哲学;浮士德探索幸福的过程,既是欧洲近代史的象征,又是人生哲理的写照,还充满着对许多哲学问题的沉思。
关键词 歌德 浮士德 多维性
下载PDF
神圣与世俗之间--克里斯托弗·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欧洲巫术文化传统 被引量:2
13
作者 曾早垒 刘立辉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3,共4页
克里斯托弗·马洛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无法调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剧中主人公浮士德博士未能得到救赎的结局体现了欧洲巫术文化传统在该时期的强大力量。本文以该文化传统作为解读戏剧的切入点,阐明浮... 克里斯托弗·马洛在《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各种无法调和的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剧中主人公浮士德博士未能得到救赎的结局体现了欧洲巫术文化传统在该时期的强大力量。本文以该文化传统作为解读戏剧的切入点,阐明浮士德博士的黑巫师身份是其无法得到救赎的根源,并探讨了身处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的浮士德博士等人文知识分子,在追求无限和卓越的同时,面临欲望失控、无法突破自身局限的焦虑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博士 巫术 局限 焦虑
下载PDF
浮士德迟来的成长与弗兰肯斯坦早到的觉醒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耕欣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1-119,共9页
马娄的《浮士德》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在主题上相似显而易见,但两部作品之间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浮士德虽然很早与魔鬼签定协议,却到最后才意识到自身行为之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弗兰肯斯坦则早在怪物诞生... 马娄的《浮士德》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在主题上相似显而易见,但两部作品之间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区别,其中之一就是:浮士德虽然很早与魔鬼签定协议,却到最后才意识到自身行为之实质及其严重后果;弗兰肯斯坦则早在怪物诞生之初即对上述问题有深刻认识。这看似纯粹表面性的、仅涉结构的差别,其实与两部作品背后各自的意识形态相关。马娄认同的新教阿米尼乌斯派教义需要拖延浮士德的认识过程,因此只能将其所受之惩罚高度浓缩于最后一小时,而玛丽·雪莱的浪漫主义思想则需要大篇幅、尽可能详细地展示弗兰肯斯坦造人行为的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娄 《浮士德》 玛丽·雪莱 《弗兰肯斯坦》 基督教
原文传递
中国肺音蛛属2种记述(蜘蛛目:皿蛛科)
15
作者 高久春 朱传典 费瑞 《蛛形学报》 1993年第2期73-75,共3页
记述我国皿蛛科微蛛亚科新纪录属:肺音蛛属Latithorax Holm,1943;1新种:栖霞肺音蛛L.qixeiensis sp.nov。和1新纪录种:窄缝肺音蛛L.faustus (O.P.—Cambriage,1900)。
关键词 皿蛛科 微蛛亚科 栖霞肺音蛛 窄缝肺音蛛 新种
下载PDF
浮士德:幻想的绽放和压制
16
作者 陈雪莲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26-129,共4页
文章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生之本能、死之本能概念和他的意识结构理论,来分析克里斯多弗.马娄的经典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试图找到浮士德行为的驱使力和他焦虑的原因,并将浮士德与其创造者马娄进行类比,指出浮士德是马娄的幻想投射,... 文章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生之本能、死之本能概念和他的意识结构理论,来分析克里斯多弗.马娄的经典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试图找到浮士德行为的驱使力和他焦虑的原因,并将浮士德与其创造者马娄进行类比,指出浮士德是马娄的幻想投射,而马娄与浮士德的毁灭都是超我运作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生之本能 死之本能 伊德 自我 超我
下载PDF
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编辑出版与《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版本变迁
17
作者 杨林贵 刘自中 《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22年第2期68-79,共12页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其作者克里斯托弗·马洛去世11年后才得以出版,而手稿早已遗失,而且在1604年和1616年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在其后的修订和再版中编者各持已见。因此在该剧的文本编辑和文学研究中一向争议不断。本文以...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在其作者克里斯托弗·马洛去世11年后才得以出版,而手稿早已遗失,而且在1604年和1616年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版本,在其后的修订和再版中编者各持已见。因此在该剧的文本编辑和文学研究中一向争议不断。本文以《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版本史和版本研究史为例,讨论文艺复兴作品的版本问题,进而探讨20世纪以来的编辑实践中涉及的文本权威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渗透了西方文本观的变迁,因此《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版本史衍变反映了文学观及文本观的深刻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戏剧 马洛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文本研究
下载PDF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中注定的悲惨结局
18
作者 段梦桃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51-153,共3页
克里斯托弗·马洛作为著名的戏剧作家,在其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主题——欲望注定了浮士德博士的悲惨结局。马洛运用多重语言上的技巧向观众展示这部戏剧的主题:“终结”这个词的叠用,语言的组织风格,... 克里斯托弗·马洛作为著名的戏剧作家,在其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主题——欲望注定了浮士德博士的悲惨结局。马洛运用多重语言上的技巧向观众展示这部戏剧的主题:“终结”这个词的叠用,语言的组织风格,浮士德博士说话的方式,以及“会”“能”等与欲望有直接关联的词语的复现。除此之外,马洛也将这篇戏剧赋予了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戏剧 终结
下载PDF
“时流的明镜”——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的世俗性
19
作者 张昱 汪希 《外国语文研究》 2021年第5期47-54,共8页
马洛版《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沿袭了关于人吃禁果而堕落的主题。该剧未及描写弥尔顿式的英雄,也没有像斯宾塞那样刻写一部道德书,更未像莎士比亚那样写实地描写人世一切冷暖情仇,而是人在宇宙中能享有的一切可以享受的世俗内容。基督教... 马洛版《浮士德博士的悲剧》沿袭了关于人吃禁果而堕落的主题。该剧未及描写弥尔顿式的英雄,也没有像斯宾塞那样刻写一部道德书,更未像莎士比亚那样写实地描写人世一切冷暖情仇,而是人在宇宙中能享有的一切可以享受的世俗内容。基督教传统道德认为人应尽善、尽美且无欲,但浮士德这个人物的重心却在于他对世俗物质的渴望,成为了马洛笔下的另一撒旦。浮士德对世俗欲望的追求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免除精神枷锁以后的现世精神和享乐主义态度,这正是人文主义者对人之身份的索求。虽然违背了向上、向善的古典主题要求,本文重在以体会时代精神的角度,以反映论(即镜子说)来参详这部通常认为反伦理的经典剧作,以作为一种新的解说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里斯托弗·马洛 《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世俗性 文艺复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