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 被引量:57
1
作者 刘秀丽 赵娜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18,共6页
父亲与母亲同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但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父亲视为养儿育女的局外人。虽然现在人们对父亲角色的重要性有所体验和了解,但仍没有付之于行动。文章从父亲角色研究的历史脉络、父亲角色对儿童一... 父亲与母亲同样,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但是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父亲视为养儿育女的局外人。虽然现在人们对父亲角色的重要性有所体验和了解,但仍没有付之于行动。文章从父亲角色研究的历史脉络、父亲角色对儿童一生的重要意义、父亲角色投入现状以及改善现状这四方面来阐述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成长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角色 父亲投入 父亲参与 儿童成长 家庭教育
下载PDF
对当前子女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思考 被引量:47
2
作者 卢清 曾彬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78-80,共3页
文章主要阐述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及其孩子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原因。同时从相反角度阐述了“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且不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作者在介绍了国外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举措后,针对我国父... 文章主要阐述了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及其孩子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的原因。同时从相反角度阐述了“父亲在位”有利于子女的健康发展,且不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症”。作者在介绍了国外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举措后,针对我国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位”现象提出了一些适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 '父亲缺位' '缺乏父爱综合症'
下载PDF
学前儿童教育中父亲缺位及其改善 被引量:24
3
作者 梁艳 郭玲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7-69,共3页
父亲参与对于幼儿情感、个性品质、社会性、智力等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受家庭角色、传统观念和自身教育素养不足等因素的消极影响,当前儿童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普遍。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父职教育课程、借助新兴传媒手段、设置适合... 父亲参与对于幼儿情感、个性品质、社会性、智力等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受家庭角色、传统观念和自身教育素养不足等因素的消极影响,当前儿童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普遍。幼儿园可以通过开设父职教育课程、借助新兴传媒手段、设置适合父亲参加的各类活动等帮助父亲调整角色,提升父亲参与的观念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参与 父亲缺位 父职教育
下载PDF
农村地区父亲参与现状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20
4
作者 马爽 高然 +1 位作者 王义卿 王晓华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61,共11页
父亲参与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考察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父亲参与现状,探究父亲参与和幼儿发展的关系,本研究以620名农村幼儿及其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编问卷从父亲是否缺位、父亲参与时间以及父亲参与活动内容等方... 父亲参与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考察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父亲参与现状,探究父亲参与和幼儿发展的关系,本研究以620名农村幼儿及其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使用自编问卷从父亲是否缺位、父亲参与时间以及父亲参与活动内容等方面测查农村地区父亲参与状况,运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及相关测试评定幼儿行为、社会性、情绪、认知、动作发展水平,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父亲参与现状不容乐观,缺位现象普遍且严重;父亲参与可以显著预测幼儿社交退缩、抑郁、注意力发展水平,父亲参与越积极,幼儿社交退缩越少、抑郁情绪越少、注意力发展越好。农村地区父亲应加强自身参与意识,农村家庭应积极支持父亲参与并提高参与质量,政府在发挥正确引导作用的同时应鼓励社会组织助力父亲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参与 父亲缺位 幼儿发展 家庭教育
下载PDF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及现状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周玲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84-87,90,共5页
本文介绍了父亲在确定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积极个性品质、提高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产生的独特影响力,分析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父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再学习情况各方面的现状,试图为推动我国父亲... 本文介绍了父亲在确定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积极个性品质、提高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产生的独特影响力,分析了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父亲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父亲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再学习情况各方面的现状,试图为推动我国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 家庭教育 父亲角色 儿童
下载PDF
Parenting preschoolers with autism: Socioeconomic influences on wellbeing and sense of competence 被引量:6
6
作者 Nisha E Mathew Karen L O Burton +3 位作者 Anne Schierbeek Rudi ?rn?ec Amelia Walter Valsamma Eapen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9年第2期30-46,共17页
BACKGROUND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arents raising a child with autism experience higher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han parents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nd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other develo... BACKGROUND Previou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arents raising a child with autism experience higher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han parents of typically developing children and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other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Little is known, however, about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effect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SES) on the wellbeing and sense of parental competency of parents of preschoolers with autism and how it relates to child symptom severity.AIM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child's symptom severity, SES, as measured by neighbourhood advantage and occupational status, on the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perceived parenting competence among parents of preschoolers with autism.METHODS Parents of 117 pre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a diagnosi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107 mothers and 54 fathers, completed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ir child's symptoms of ASD and functioning, their own perceptions of their wellbeing and parental competence on entry to an early intervention program in Sydney, Australia. Parents also provided demographic information pertaining to their occupation, level of education attained and address(postcode). All children were also assessed for their severity of symptoms using the Autism Diagnostic Observation Schedule. The Australian Socioeconomic Index of occupationalstatus as a measure of familial SES and the Index of Relative Socio-economic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as a measure of neighbourhood advantage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impact of SES on parental sense of competence and wellbeing.RESULTS Compared to normative populations, both mothers and fathers in our sample reporte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parenting sense of efficacy but lower levels of interest in the parenting role. Mothers also displayed higher levels of satisfaction. Both mothers and fathers displayed higher levels of depression than normative populations with mothers also reporting greater levels of stress and anxiety. Child symptom severity was associated with maternal parenting c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llbeing PARENTING COMPETENCY AUTISM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PARENT Mother father SOCIOECONOMIC status
下载PDF
父爱的缺失与找寻——透视萧红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及其创作心理 被引量:4
7
作者 谢丽娟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76-80,共5页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勇敢走出父亲家门的"娜拉",她对父亲的反叛可谓决绝。在她的好些散文及自传性小说中,父亲张廷举被描绘成一个冷酷自私、缺乏人伦常情的人。但她的短篇小说《看风筝》、《旷野的呼喊》和《北中国》中的父亲形象却极其生动感人,且有着颇为相似的情感结构模式,即"儿子离家———父亲思念"。曾经激烈反抗父权的萧红却极力在小说中回避父子之间的尖锐冲突,在不同的创作时期执著于塑造同一类型的慈父形象,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诧异。文章立足于文本分析,并试图从作家的情感经历及创作心理对这种奇异现象做出合理的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父亲形象 父爱 情感结构模式 创作心理
下载PDF
家庭伦理下对于当代父职的思考 被引量:3
8
作者 林欢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51-54,共4页
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无论是"男耕女织",还是手工业,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文化中遵循的是儒家思想的"五论","父子有亲"成为道德伦理中重要的内容... 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无论是"男耕女织",还是手工业,都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文化中遵循的是儒家思想的"五论","父子有亲"成为道德伦理中重要的内容,于是就产生了对于父亲这一身份在职责、角色定位等问题上的要求和期望。当今的社会逐渐发展到了物质消费主义的阶段,传统的封建社会成为历史,尽管父亲的形象也呈现着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父亲在家庭中对于职责履行依旧不够到位,对于子女生活和教育仍处于缺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亲角色 父职参与
下载PDF
怨父·恋父·审父——论鲁敏小说中的父女关系
9
作者 柳应明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52-55,共4页
鲁敏有多篇小说涉及父女关系,这既与作者难忘的切肤之痛相关,也是对个体经验的普泛化书写。这些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多不称职,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也不同于常人,这种情感态度可归纳为怨父、恋父、审父。鲁敏小说的父女关系书写,凸显了现代社... 鲁敏有多篇小说涉及父女关系,这既与作者难忘的切肤之痛相关,也是对个体经验的普泛化书写。这些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多不称职,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也不同于常人,这种情感态度可归纳为怨父、恋父、审父。鲁敏小说的父女关系书写,凸显了现代社会的人际隔膜与个体孤独,蕴含着个体现代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敏小说 父女关系 怨父 恋父 审父
下载PDF
内在父亲:理论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蒲少华 刘玎 卢宁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7-1022,共6页
内在父亲是指子女对父亲的内在的、主观的体验,由象征性父亲、内化的父亲体验和父亲意象三成分构成。本文综合回顾内在父亲三成分的理论实质及其与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一理论的临床意义、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最后对... 内在父亲是指子女对父亲的内在的、主观的体验,由象征性父亲、内化的父亲体验和父亲意象三成分构成。本文综合回顾内在父亲三成分的理论实质及其与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这一理论的临床意义、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最后对内在父亲理论的实证研究、跨文化研究、临床干预实践与研究等进行思考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父亲 象征性父亲 父亲意象 父子关系 父亲在位
下载PDF
跨越世纪困惑的“父亲”想像——试论后新时期三种父亲形象的书写 被引量:3
11
作者 贺玉琼 程丽蓉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96-99,共4页
后新时期出现了三种"父亲"形象想像:还原了人性色彩的父亲、作为我们精神支撑的父亲及赋予了象征意义的父亲。父亲形象不断被重写,呈现出回归传统的趋势,传达出作家们重建人文信仰,重建社会文化秩序的艺术愿望。
关键词 “父亲”想像 寻父 多元文化 父亲形象
下载PDF
父亲·父道·父教——从家庭与教化的角度看《孝经集传》 被引量:1
12
作者 蔡杰 翟奎凤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8年第6期45-51,共7页
传统父子关系常常定位为"父慈子孝",但其中"父"不单指父亲;父亲地位尊贵,"父严母慈"才是对父亲形象的准确定位。属于天的父亲表现为严威,属于地的母亲表现为亲和,所以父亲和上天一样具备教化职能。从上... 传统父子关系常常定位为"父慈子孝",但其中"父"不单指父亲;父亲地位尊贵,"父严母慈"才是对父亲形象的准确定位。属于天的父亲表现为严威,属于地的母亲表现为亲和,所以父亲和上天一样具备教化职能。从上天到父亲的尊贵地位是"严父配天"的关系。配天之"父"不仅仅指父亲,也包括了父亲以上的先祖,因而祖道即父道。同时,如何作好父亲,其道理可从如何作好儿子当中推导出来,因而子道即父道。从家族史上看,先祖、父亲、儿子是绵延不绝的生命的延续。对后代的教化应采取本性立教的方式,具体内容是爱敬之道。父亲本身具备教爱教敬的职能。虽然具备这两种职能,但在角色区别上,严父倾向于教敬,慈母倾向于教爱。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应该兼顾父母双方教育内容的侧重,达到爱敬兼具的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经集传》 父亲 父道 父教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发展中父职缺位问题与对策
13
作者 陈顺森 柳跃跃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2期142-146,共5页
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发展过程中,其父亲的职责不仅是经济的提供者、日常生活的照顾者、儿童游戏的陪伴者,更是ASD儿童早期干预的参与者。经济压力、对教养压力的回避、“母亲守门员”效应、父职参与... 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发展过程中,其父亲的职责不仅是经济的提供者、日常生活的照顾者、儿童游戏的陪伴者,更是ASD儿童早期干预的参与者。经济压力、对教养压力的回避、“母亲守门员”效应、父职参与作用被普遍忽视等主客观原因,造成ASD儿童父职缺位。提升ASD儿童父职参与质量,不仅能够缓解ASD儿童的家庭压力,更能够对ASD儿童的发展起到长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 父亲参与教养 父职缺位 父亲角色
下载PDF
“父子”伦理:从消解到建构——王安忆小说中的伦理叙事
14
作者 曾娟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99-102,共4页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 "父子"伦理是"家族"叙事主题一维,它或隐或显地存在于王安忆小说文本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来,王安忆在"日常经验"与"当下生存"的背景下以一种"人本主义"却又不失"现实批判意识"的文化立场和伦理相对主义的价值观念,书写了叛离传统的父子伦理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消解到构建的父亲形象塑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子 伦理叙事 审父 弑父 寻父
下载PDF
“寻父”与“弑父”:虹影小说的悖论式书写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5
作者 秦香丽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27-32,共6页
虹影的小说中有大量的父女关系的书写,在这些父女关系的书写中主要包含了两种悖论性的基本元素:"寻父"与"弑父",两者相互纠结,矛盾重重。小说的主人公(以女儿为主)由于"无父"的身世创伤以及由此带来的现... 虹影的小说中有大量的父女关系的书写,在这些父女关系的书写中主要包含了两种悖论性的基本元素:"寻父"与"弑父",两者相互纠结,矛盾重重。小说的主人公(以女儿为主)由于"无父"的身世创伤以及由此带来的现实和精神的困境,迫切期待"父亲"将她们带离这种"无能为力"的"泥淖之地"。于是,"寻父"成为她们生活的动力与目的所在。但是,"寻父"的无望,成为弑父欲望的另一书写形式,伴随着弑父而来的是无尽的忏悔和依恋。虹影的这种悖论式的书写,与其创伤性的童年经验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父 弑父 虹影小说 悖论式书写
下载PD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Child’s Development: Father vs. Mother 被引量:2
16
作者 Yeoh Si Han Woo Pei Jun 《Open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 2013年第4期1-6,共6页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on Malaysian young adults’ perceived father and mother involvemen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Father Involvement Scale, and Mother Involvement Scale was carried out on 100 male and 10...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on Malaysian young adults’ perceived father and mother involvement.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Father Involvement Scale, and Mother Involvement Scale was carried out on 100 male and 100 female local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 aged 18 and 25 years old. The findings show that mothers engaged more in expressive and mentoring/advising involvement as compared to fathers. However,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fathers and mothers in instrumental involvement. This study gives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pattern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Malaysia and hence helps to promote better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ENTAL INVOLVEMENT father MOTHER
下载PDF
重释《论语》: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黎志敏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7期61-68,共8页
孔子的政治与文化哲学理路是"道",即"秩序"。孔子学说的根本特点,在于以文化关系为本来规范政治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以具有先天属性、第一性的父子关系来类推、规范具有后天属性、第二性的君臣关系。这实质上赋予... 孔子的政治与文化哲学理路是"道",即"秩序"。孔子学说的根本特点,在于以文化关系为本来规范政治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以具有先天属性、第一性的父子关系来类推、规范具有后天属性、第二性的君臣关系。这实质上赋予了君臣关系以父子关系的伦理属性,从根本上稳定了传统的君王政治体制,实现了孔子之"道"。近现代以来,随着君主制度的消失,儒家文化的政治文化伦理不再符合时代要求,因此,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关键在于祛除其与君王政治体制相关的各种文化伦理。而儒家其他方面的文化规范,至今仍具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政治 《论语》 孔子学说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下载PDF
寻根之旅中的父亲意象——贾平凹小说《秦腔》论
18
作者 韩振英 李登建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68-71,共4页
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21世纪的寻根之作。面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他再度踏上寻根之旅,成功地建树了故土的父亲意象:生命父亲(夏天义)、文化父亲(夏天智)、上帝父亲(引生),传达了他对乡村荒败现状和乡土传统文化委顿的深... 贾平凹的《秦腔》是一部21世纪的寻根之作。面对新世纪中国乡村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他再度踏上寻根之旅,成功地建树了故土的父亲意象:生命父亲(夏天义)、文化父亲(夏天智)、上帝父亲(引生),传达了他对乡村荒败现状和乡土传统文化委顿的深度忧虑和思考,彰显了作者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担负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平凹 生命父亲 文化父亲 上帝父亲
下载PDF
“地方”体验与“失父”-“寻父”的文化机制--以巴金的《家》为考察中心
19
作者 赵静 《励耘学刊》 2022年第2期267-281,M0013,共16页
巴金早年在成都“家”和“城”的日常体验,造成了其小说《家》中的青年普遍“失父”,进而“寻父”。这里的“父”是一串意义表述,它不仅指父亲身份,更形成一种类生存容器的文化模型。巴金的独特地方经验所形成的“失父”-“寻父”思维逻... 巴金早年在成都“家”和“城”的日常体验,造成了其小说《家》中的青年普遍“失父”,进而“寻父”。这里的“父”是一串意义表述,它不仅指父亲身份,更形成一种类生存容器的文化模型。巴金的独特地方经验所形成的“失父”-“寻父”思维逻辑,给予了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文学的另外一种思路。从五四时期的自由恋爱,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代都市描写,“父”成为未来的一种表述方式。“失父”-“寻父”的模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机制,亦可以成为我们重新解读现代小说的认识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金 《家》 失父寻父 经验同置
下载PDF
中韩当代成长小说中“父亲缺失”母题的文本表现与内在涵义 被引量:1
20
作者 季成 《当代韩国》 2017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中韩当代成长小说中父亲形象多以缺失的状态呈现。"父亲缺失"母题的成长小说规定了"父亲"的状态,同时父亲的状态不仅成为幼年主人公成长的前提条件,还决定着他们成长的方向。本文梳理西方文学中弑父主题与东方父亲... 中韩当代成长小说中父亲形象多以缺失的状态呈现。"父亲缺失"母题的成长小说规定了"父亲"的状态,同时父亲的状态不仅成为幼年主人公成长的前提条件,还决定着他们成长的方向。本文梳理西方文学中弑父主题与东方父亲缺失的历史溯源,导入心理学理论重新分类,围绕"缺位""死亡""无能""变身"四种父亲缺失的类型,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中韩当代成长小说进行探讨,进一步归纳出中韩成长小说"父亲缺失"的文本表现和内在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小说 父亲形象 父亲缺失 家庭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