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筋膜蒂V-Y提升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被引量:18
1
作者 潘希贵 王克佳 +3 位作者 管同勋 田万成 潘风雨 李亮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01-202,共2页
目的 介绍应用筋膜蒂V-Y提升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9年10月至2002年6月,采用筋膜蒂V-Y提升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16例18指。该皮瓣最大可提升12mm,覆盖较大范围的指端皮肤缺损。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12指术后随访... 目的 介绍应用筋膜蒂V-Y提升皮瓣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 1999年10月至2002年6月,采用筋膜蒂V-Y提升皮瓣修复指端皮肤缺损16例18指。该皮瓣最大可提升12mm,覆盖较大范围的指端皮肤缺损。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存活,12指术后随访6个月-3年,6指失访。修复后指腹的感觉均在Sd级以上,外形满意,患者均恢复了原工作。结论 筋膜蒂V-Y提升皮瓣适合于指端横形缺损及指腹部皮肤缺损10mm左右的患者。该术式具有手术简便,外形及手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皮瓣 手术方法 指端皮肤缺损 手外科 解剖学基础
原文传递
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18
2
作者 潘希贵 王克佳 +1 位作者 管同勋 李亮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3年第4期197-198,共2页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方法我院于1997~2003年,采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9例,该皮瓣以第一掌背动脉在第二掌骨背侧的纵轴为轴线,以筋膜为蒂,蒂部设计在皮瓣的远侧,供血动脉为示指桡侧指...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方法我院于1997~2003年,采用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9例,该皮瓣以第一掌背动脉在第二掌骨背侧的纵轴为轴线,以筋膜为蒂,蒂部设计在皮瓣的远侧,供血动脉为示指桡侧指动脉。结果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以上者5例,修复后指腹两点辨别觉为6mm~11mm(平均7.9mm),外形满意,患者均恢复原工作。结论切取第一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筋膜皮瓣修复示指皮肤缺损安全可行,是修复示指皮肤大面积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掌背动脉 筋膜皮瓣 修复 示指软组织缺损 手术方法
下载PDF
穿支皮瓣的发展及最新进展 被引量:14
3
作者 董栋 章伟文 魏鹏 《医学综述》 2012年第7期1057-1059,共3页
穿支皮瓣是对传统肌皮瓣的改进,不仅保留了供区的肌肉、神经,降低了对供区的伤害,减少了供区并发症,而且由于不带肌肉、筋膜等,受区不至于显得过分臃肿,既满足了患者的美观要求,也有利于受区进行功能锻炼。穿支皮瓣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 穿支皮瓣是对传统肌皮瓣的改进,不仅保留了供区的肌肉、神经,降低了对供区的伤害,减少了供区并发症,而且由于不带肌肉、筋膜等,受区不至于显得过分臃肿,既满足了患者的美观要求,也有利于受区进行功能锻炼。穿支皮瓣是组织缺损修复的一项新技术,是皮瓣外科学发展的最新方向。现结合近年来穿支皮瓣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组织修复 筋膜瓣
下载PDF
The role of vascularization in nerve regeneration of nerve graft 被引量:8
4
作者 Tiam M.Saffari Meiwand Bedar +2 位作者 Caroline A.Hundepool Allen T.Bishop Alexander Y.Sh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9期1573-1579,共7页
Vasculariz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nerve graft survival and function. The specific molecular regulations and patterns of angiogenesis follow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re in a broad complex of pathways. This r... Vasculariz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nerve graft survival and function. The specific molecular regulations and patterns of angiogenesis following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are in a broad complex of pathways. Thi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current knowledge on the role of vascularization in nerve regeneration, including the key regulation molecules, and mechanisms and patterns of revascularization after nerve injury. Angiogenesis, the maturation of pre-existing vessels into new areas, is stimulated through angiogenic factors such a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precedes the repair of damaged nerv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dministration to nerves has demonstrated to increase revascularization after injury in basic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vascularized nerve grafts could be used in the reconstruction of large segmental peripheral nerve injuries. Vascularized nerve grafts are postulated to accelerate revascularization and enhance nerve regeneration by providing an optimal nutrition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scarred beds, and decrease fibroblast infiltration. This could improve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nerve grafting, however, conclusive evidence of the superiority of vascularized nerve grafts is lacking in human studies. A well-designe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omparing vascularized nerve grafts to non-vascularized nerve grafts involving patients with similar injuries, nerve graft repair and follow-up times is necessary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of vascularized nerve grafts. Due to technical challenges, composite transfer of a nerve graft along with its adipose tissue has been proposed to provide a healthy tissue bed. Basic scienc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a vascularized fascial flap containing adipose tissue and a vascular bundle improves revascularization through excreted angiogenic factors, provided by the stem cells in the adipose tissue as well as by the blood supply and environmental support. While it was previously believed that revascularization occurred f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GENESIS fascial flap nerve graft nerve injury nerve regeneration peripheral nerv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ASCULARIZATION vascularized nerve graft
下载PDF
拇指背侧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志功 马广山 +5 位作者 冯会祥 李海义 张立杰 吴晨忠 孙连录 兰明星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2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探讨拇指背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4月-2011年5月,对22例拇指端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拇指尺、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皮瓣面积:2.3cm×2.8cm~3.0cm×3.5cm。结果本组22例中仅1例皮瓣... 目的探讨拇指背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2007年4月-2011年5月,对22例拇指端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拇指尺、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皮瓣面积:2.3cm×2.8cm~3.0cm×3.5cm。结果本组22例中仅1例皮瓣部分坏死,其余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36个月,皮瓣外形无臃肿,质地柔软。结论拇指尺、桡侧逆行筋膜皮瓣具有操作简便、血供可靠、疗程短等优点,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拇指 筋膜皮瓣
下载PDF
带筋膜瓣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合并死腔的足踝部创面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征兵 唐举玉 +6 位作者 梁捷予 吴攀峰 俞芳 曾磊 庞晓阳 潘丁 肖勇兵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28-332,共5页
目的 探讨带筋膜瓣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合并死腔的足踝部创面的可行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伴有死腔的足踝部创面12例,彻底清创后,设计带筋膜瓣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筋膜瓣填塞死腔,螺旋桨皮瓣覆盖创面,... 目的 探讨带筋膜瓣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合并死腔的足踝部创面的可行性.方法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伴有死腔的足踝部创面12例,彻底清创后,设计带筋膜瓣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筋膜瓣填塞死腔,螺旋桨皮瓣覆盖创面,供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本组皮瓣切取面积为4cm×10cm~7cm×16cm,筋膜瓣面积2cm×4 cm ~5cm ×7cm.所有病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未发生感染,皮瓣供区一期愈合.术后随访5 ~21个月,平均8个月,皮瓣色泽正常,外形与质地良好,踝关节功能满意,感染无复发,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结论 带筋膜瓣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是一种修复合并死腔的足踝部创面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筋膜瓣
原文传递
指固有动脉皮支岛状皮瓣修复指背、指腹皮肤缺损 被引量:8
7
作者 吴攀峰 唐举玉 +5 位作者 刘昌雄 刘鸣江 谢松林 刘俊 刘洋波 黄新锋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7年第1期17-18,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指固有动脉皮支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指背、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42指指背、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不带指固有动脉主干的指固有动脉皮支岛状筋膜皮瓣旋转覆盖创面。结果38例42指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6个月,平... 目的探讨指固有动脉皮支岛状筋膜皮瓣修复指背、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8例42指指背、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不带指固有动脉主干的指固有动脉皮支岛状筋膜皮瓣旋转覆盖创面。结果38例42指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6个月,平均3个月,外形和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指固有动脉皮支岛状筋膜皮瓣具有易于切取、不牺牲指固有血管神经、外形良好等优点,是修复指背、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固有动脉 筋膜皮瓣 组织缺损
下载PDF
对比浅静脉两种处理方法对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郭礼平 巨积辉 +2 位作者 金光哲 王凯 郭全伟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中对浅静脉采用两种不同处理方法获得皮瓣的愈合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40指指端缺损行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的患者,对其中20例患者皮瓣的浅静脉断端与指端创面浅静脉行断端吻合... 目的探讨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中对浅静脉采用两种不同处理方法获得皮瓣的愈合效果。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40例40指指端缺损行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的患者,对其中20例患者皮瓣的浅静脉断端与指端创面浅静脉行断端吻合,定义为吻合组;另20例患者皮瓣的浅静脉干在进入皮瓣时予以结扎,定义为结扎组。比较两种处理方法对皮瓣术后1周内发生水疱情况,以及远期患者的手功能满意度、指端寒冷耐受程度、指活动度、皮瓣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辨别觉)进行评分。结果结扎组患者术后1周内皮瓣出现水疱率为35%;手功能满意度为(35.74±6.50)%;寒冷耐受评分为(59.20±10.50)分;指关节活动度为(86.38±10.25)°;两点辨别觉为(12.52±2.15)mm。吻合组患者术后1周内皮瓣出现水疱率为5%,手功能满意度为(52.05±8.90)%,寒冷耐受评分为(62.32±15.50)分,指关节活动度为(94.32±12.24)°,两点辨别觉为(8.21±1.90)mm。吻合组术后1周皮瓣出现水疱率、手功能满意度和皮瓣两点辨别觉均优于结扎组(P<0.05);两组的指关节活动度、寒冷耐受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中浅静脉断端与指端创面浅静脉断端吻合,可获得较好的皮瓣愈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瓣 浅静脉 愈后 对比研究
原文传递
面部除皱术中颞浅筋膜瓣转移覆盖眼轮匝肌治疗鱼尾纹 被引量:8
9
作者 于丽 赵作钧 王佳琦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面部除皱术中应用颢浅筋膜瓣转移覆盖眼轮匝肌治疗鱼尾纹的效果,并对手术操作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在面部除皱术中,颞部处理按常规操作,首先在皮下组织层分离至颞线、眶外缘,然后在帽状腱膜、颞浅筋膜下分离,向前达眶上缘、... 目的探讨面部除皱术中应用颢浅筋膜瓣转移覆盖眼轮匝肌治疗鱼尾纹的效果,并对手术操作经验进行总结。方法在面部除皱术中,颞部处理按常规操作,首先在皮下组织层分离至颞线、眶外缘,然后在帽状腱膜、颞浅筋膜下分离,向前达眶上缘、眶外缘,在帽状腱膜、颞浅筋膜交界处剪开形成颞浅筋膜瓣,将其反转后铺垫于眼外侧的眼轮匝肌表面,用6-0可吸收线适当固定。结果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临床治疗18例,术后随访6~12个月,与单纯除皱者相比,本组患者术后鱼尾纹矫正较持久,面部年轻化效果更好,手术效果满意,无局部不平整畸形等并发症出现。结论除皱术中应用颞浅筋膜瓣转移覆盖眼轮匝肌来治疗鱼尾纹,效果较显著,疗效较传统除皱术更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除皱术 筋膜瓣 鱼尾纹
原文传递
乳突筋膜皮瓣在临床外耳再造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全玉竹 庄洪兴 +2 位作者 赵延勇 任敏 包佳立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6年第8期923-924,i0004,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乳突筋膜瓣进行外耳再造的可行性。方法:在耳后乳突区设计一个以耳后动脉为蒂的扇形乳突筋膜瓣,用于术中包裹耳支架,行外耳再造术。结果:应用本方法行外耳再造术500例,其中自体肋软骨支架外耳再造483例,Medpor支架外耳再... 目的:探讨利用乳突筋膜瓣进行外耳再造的可行性。方法:在耳后乳突区设计一个以耳后动脉为蒂的扇形乳突筋膜瓣,用于术中包裹耳支架,行外耳再造术。结果:应用本方法行外耳再造术500例,其中自体肋软骨支架外耳再造483例,Medpor支架外耳再造17例,皮瓣成活良好,外耳形态逼真。结论:应用以耳后动脉为蒂的乳突筋膜瓣替代以颞浅动脉为蒂的颞浅筋膜瓣行外耳再造术,操作简单,再造外耳不臃肿、形态逼真,是外耳再造术中筋膜瓣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再造 筋膜瓣 自体软骨
下载PDF
不同形式的第一掌背动脉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潘希贵 管同勋 +1 位作者 李亮 田万成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21-22,共2页
目的介绍以第一掌背动脉为供血动脉的不同形式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从1995~2003年,临床应用三种不同形式的第一掌背动脉筋膜皮瓣:⑴顺行切取示指背侧皮瓣;⑵扩大切取示指背侧皮瓣;⑶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用于修复虎口、拇指... 目的介绍以第一掌背动脉为供血动脉的不同形式筋膜皮瓣的临床应用。方法从1995~2003年,临床应用三种不同形式的第一掌背动脉筋膜皮瓣:⑴顺行切取示指背侧皮瓣;⑵扩大切取示指背侧皮瓣;⑶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用于修复虎口、拇指以及示指特别是其指腹的皮肤缺损。结果本组65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以上有35例,修复后拇指和示指指腹两点辨别觉为6mm~12mm(平均8.1mm),外形满意,皮瓣质地佳,患者均恢复原工作。结论切取不同形式的第一掌背动脉筋膜皮瓣,特别是第一掌背动脉逆行筋膜皮瓣是安全可行的,扩大了此皮瓣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背动脉 筋膜皮瓣 临床应用 指损伤 修复
下载PDF
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指端缺损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2
作者 晏飞 刘士波 +4 位作者 范海静 王培 刘飞 李哲 付世杰 《河北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515-518,共4页
目的:探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指端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8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40例示指指端缺损患者,采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本组40例示指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 目的:探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指端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8月至2018年5月,对我院收治的40例示指指端缺损患者,采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本组40例示指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8个月,示指指腹外观饱满,颜色正常,质地良好,皮瓣两点分辨觉为3.0~5.0mm。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31例,良9例,优良率100%。结论:应用拇指桡侧逆行筋膜皮瓣修复示指指端缺损,手术方法简便,并能获得良好的功能与外形,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缺损 筋膜皮瓣 修复
下载PDF
同指末节掌侧筋膜瓣联合断层甲床移植治疗AllenⅢ型指端损伤 被引量:2
13
作者 戴国光 郭召奇 +1 位作者 孙中业 李海清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3年第1期62-64,86,共4页
目的评估同指末节掌侧筋膜瓣联合断层甲床移植治疗AllenⅢ型指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收治9例生发基质完整的AllenⅢ型指端损伤患者,采用同指末节掌侧筋膜瓣联合断层甲床移植进行治疗,术后随访并评估治疗效果。结... 目的评估同指末节掌侧筋膜瓣联合断层甲床移植治疗AllenⅢ型指端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2月-2021年10月,收治9例生发基质完整的AllenⅢ型指端损伤患者,采用同指末节掌侧筋膜瓣联合断层甲床移植进行治疗,术后随访并评估治疗效果。结果9例患者移植筋膜瓣及甲床均成活良好。患指关节屈伸活动正常,指端软组织饱满,无贴骨瘢痕及骨外露,指端感觉正常。甲上皮及甲下皮无瘢痕形成,再生甲板外观良好,甲床供区未见畸形残留及功能障碍。结论同指末节掌侧筋膜瓣联合断层甲床移植术可以作为目前众多甲床重建术式的一种备选方案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指 缺损 筋膜瓣 甲床 移植
下载PDF
指背岛状筋膜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濮哲铭 施耀明 +1 位作者 孙宝珊 许礼根 《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1年第5期236-237,共2页
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并扩大其应用范围。方法 利用指掌侧动脉与指背侧动脉系统之间的动静脉吻合网 ,形成指背岛状筋膜瓣 ,修复同指背侧软组织缺损 ;将其与同指指动脉神经蒂岛状皮瓣串联后可修复手部其他部位... 目的 探讨一种修复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并扩大其应用范围。方法 利用指掌侧动脉与指背侧动脉系统之间的动静脉吻合网 ,形成指背岛状筋膜瓣 ,修复同指背侧软组织缺损 ;将其与同指指动脉神经蒂岛状皮瓣串联后可修复手部其他部位软组织缺损。结果 手外伤急诊应用 39例 ,效果良好。结论 指背岛状筋膜瓣是I期修复同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筋膜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下载PDF
小耳畸形的“二期法”耳廓再造术 被引量:5
15
作者 魏建军 潘博 +5 位作者 于晓波 刘磊 赵延勇 林琳 庄洪兴 蒋海越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0年第5期276-278,共3页
目的探讨"二期法"行耳廓再造术的临床应用。方法第1期手术:切取右侧第6~8肋软骨,制成具有三层结构的自体肋软骨支架;应用"双瓣"技术,以残耳根部为蒂,将后方乳突区无毛发的皮肤掀起,形成皮瓣,耳后筋膜瓣的范围扩大... 目的探讨"二期法"行耳廓再造术的临床应用。方法第1期手术:切取右侧第6~8肋软骨,制成具有三层结构的自体肋软骨支架;应用"双瓣"技术,以残耳根部为蒂,将后方乳突区无毛发的皮肤掀起,形成皮瓣,耳后筋膜瓣的范围扩大至发际线内3.5~4 cm,呈半圆形。将肋软骨支架移植于"双瓣"之间,进行耳廓再造。第2期:利用剩余的残耳组织,重建耳轮脚、耳屏和耳甲腔等耳廓亚解剖结构。将残耳上半部制成"V"形耳轮脚皮瓣;将中部残耳组织制成半圆形耳屏皮瓣。同时将上半部残耳软骨雕刻成圆锥状,与再造耳的耳轮末端缝合固定,耳轮脚皮瓣转位覆盖,形成耳轮脚;将中部残耳软骨修剪成半圆形,用耳屏皮瓣包裹再造耳屏。切除耳甲内多余组织,进行加深,创面植皮覆盖。结果 2007年至2010年,采用"二期法"实施耳廓再造71例。经过0.5~3年随访观察,再造耳位置适当,大小与健侧基本一致;皮肤颜色与面部接近,随时间延长皮肤感觉逐渐恢复;支架无吸收及变形,再造耳廓的立体结构良好、外形自然;颅耳角与对侧相似,耳后瘢痕不明显。结论 "二期法"耳廓再造术简便易行,并发症少,易于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耳畸形 耳廓再造 耳前皮瓣 筋膜瓣 肋软骨支架
下载PDF
指背筋膜皮瓣修复指端缺损效果观察 被引量:5
16
作者 蔡鹰 欧学海 +1 位作者 尚驰 冯东旭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8期612-615,共4页
目的:探讨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30例,切取面积1.0cm×1.5cm^2.0cm×3.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14月。皮瓣修复后指端外形满意,转移... 目的:探讨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逆行岛状筋膜蒂指背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缺损30例,切取面积1.0cm×1.5cm^2.0cm×3.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5~14月。皮瓣修复后指端外形满意,转移皮瓣质地柔软,色泽与受区一致,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8~10mm,供区无明显畸形,各指关节功能正常。结论:指背筋膜皮瓣血供丰富,旋转点任意选择,皮瓣存活率高,是修复指端缺损的简单、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缺损 筋膜皮瓣 岛状皮瓣
下载PDF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7
作者 赵玲玲 曹东升 +4 位作者 谢娟 李红红 陈增红 朱邦中 鲍琼 《安徽医药》 CAS 2016年第3期480-483,共4页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2月—2015年4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13例,创面均合并跟腱或骨外露,供区原位缝合,蒂部反折处及筋膜瓣... 目的 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2月—2015年4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逆行翻转180°修复跟踝创面13例,创面均合并跟腱或骨外露,供区原位缝合,蒂部反折处及筋膜瓣表面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13例筋膜瓣成活无虞,供区切口及受区移植皮片均愈合良好。随访6-15个月,患者跟踝部外形无明显臃肿,可正常穿鞋行走,小腿供瓣区仅遗留一条线状瘢痕。结论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筋膜瓣具有不损伤主干动脉,组织瓣成活可靠,供区美观,受区外形佳,对穿鞋影响小等优点,是修复跟踝创面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后动脉 内踝上穿支 筋膜瓣 跟踝部创面
下载PDF
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背侧皮肤缺损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科杰 滕晓峰 +1 位作者 杨科跃 阮健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8期719-723,共5页
目的:探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对21例27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进行修复,均为急诊病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及骨膜... 目的:探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对21例27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进行修复,均为急诊病例,均伴有骨肌腱外露及骨膜、肌腱膜缺损。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龄18~66(39.00±8.01)岁;示指10指,中指9指,环指8指;皮肤缺损面积为(2.5~3.5)cm×(1.5~3.0)cm,骨肌腱外露面积(1.5~2.0)cm×(1.0~2.0)cm,伤后就诊时间1~6 h,受伤至手术时间3~8 h。观察术后创面愈合情况,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9.66±1.05)个月。手术时间45~60 min。26指术后4~6周后创面完全愈合,1指创面感染,真皮未完全上皮化,经过创面换药,8周后达到创面愈合。所有指体外观饱满、瘢痕小,愈合创面平于周围皮肤,与周围皮肤色泽质地相近,耐磨性、柔韧性良好,手指活动度正常。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本组总分72~100分;优26指,良1指。结论:指动脉穿支筋膜瓣联合人工真皮Ⅰ期修复手指中节背侧皮肤缺损简便易行,创伤小,指体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为治疗伴有肌腱骨外露的手指皮肤缺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真皮 筋膜瓣 中节背侧 骨肌腱外露
下载PDF
胫骨周围筋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长段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国伟 孙绳亮 窦洪磊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277-2282,共6页
[目的]探讨筋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兔大段胫骨缺损的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为临床上治疗大段负重骨缺损提供新的术式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2组,制成兔胫骨中上段15 mm缺损模型,实验组切取胫骨上... [目的]探讨筋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兔大段胫骨缺损的效果,以指导临床治疗,为临床上治疗大段负重骨缺损提供新的术式参考及理论依据。[方法]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48只,随机分为2组,制成兔胫骨中上段15 mm缺损模型,实验组切取胫骨上段带血运筋膜瓣包裹异体骨修复缺损区;对照组单纯植入同种异体骨。观察术后X线片,血清骨钙素和成骨量变化以及生物力学测试,比较两种术式修复骨缺损的差异。[结果]术后X线片观察、光镜学检查及三点弯曲试验结果均显示实验2组优于实验1组。[结论]胫骨周围筋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移植修复长段骨缺损优于单纯同种异体骨移植,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瓣 同种异体骨移植 骨缺损
原文传递
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辉 王茜 +5 位作者 张辉 史伟 赖振权 崔逸爽 李琪佳 王志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00-1207,共8页
目的观察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选取6~8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0 kg;制备兔右侧桡骨中段连同骨膜1.5 cm骨缺损模型。实验分为2组,每组30只。实验组于兔右侧前肢切取... 目的观察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选取6~8月龄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雌雄不限,体质量2.5~3.0 kg;制备兔右侧桡骨中段连同骨膜1.5 cm骨缺损模型。实验分为2组,每组30只。实验组于兔右侧前肢切取皮下带蒂筋膜瓣(30 mm×20 mm)包裹多孔钽棒植入桡骨缺损处,对照组于右侧桡骨骨缺损处植入单纯多孔钽棒。于术后当日及4、8、16周行X线片观察,术后4、8、16周取材切片行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后16周行三点弯曲生物力学测定标本最大载荷力及抗弯曲强度,并行Micro-CT检测及定量分析骨缺损处新生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 fraction,BV/TV),比较两组多孔钽棒体内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术后4、8、16周X线片可见两组植入物与宿主骨界面结合越来越牢固,无明显位移,骨折线逐渐消失。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示两组钽-骨界面新生骨组织数量逐渐增多,并沿多孔钽孔隙长入材料内部,骨组织由幼稚到成熟。术后16周,两组三点弯曲试验测定结果示,实验组最大载荷力和抗弯曲强度分别为(96.54±7.21)N、(91.26±1.76)MPa,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82.65±5.65)N、(78.53±1.16)MPa](t=3.715,P=0.004;t=14.801,P=0.000)。Micro-CT扫描观察两组植入物界面、表面均有大量骨组织覆盖,内部不同程度新生骨组织填充;实验组新生骨BV/TV为32.63%±3.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07%±4.34%(t=3.299,P=0.008)。结论带蒂筋膜瓣包裹国产多孔钽可增加局部血运,增强材料骨传导能力,促进节段性骨缺损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钽 筋膜瓣 节段性骨缺损 骨修复 Micro-CT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