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03篇文章
< 1 2 1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针联合穴位贴敷对周围性面瘫病人疗效、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69
1
作者 周大平 艾乐群 谭文峰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9期1862-1865,共4页
目的探究浮针联合穴位贴敷对周围性面瘫病人疗效、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收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病人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 目的探究浮针联合穴位贴敷对周围性面瘫病人疗效、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收入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病人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法治疗,1次/天,贴敷6小时/次;研究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浮针法治疗,每隔两天1次,3次/周。均持续治疗1个月。通过面神经功能(HB)分级量表用于判定面瘫严重程度;通过面部残疾指数(FID)量表用于治疗前后治疗效果评价;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对病人焦虑症状进行评分;通过SDS对病人抑郁症状进行评分;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周围性面瘫病人治疗前后的睡眠质量状况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周围性面瘫病人总有效率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00%(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周围性面瘫病人FDIP评分[(16.02±2.94)分比(15.65±2.32)分]、FDIS评分[(24.11±3.31)分比(24.63±2.86)分]、SDS评分[(53.57±19.97)分比(53.62±21.6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DIP评分、FDIS评分分别为(31.38±3.42)分和(35.96±3.68)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高于对照组的(24.45±3.05)分和(30.76±3.12)分;SDS评分为(26.73±8.96)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的(38.15±10.58)分(P<0.05)。治疗前,两组周围性面瘫病人HB分级、SAS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B分级、SAS评分、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针联合穴位贴敷可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改善周围性面瘫病人面部残疾症状,对缓解病人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有所帮助,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浮针 穴位贴敷 疗效 面部残疾指数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
下载PDF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2
2
作者 邢金云 任秀梅 《针灸临床杂志》 2014年第2期25-28,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是否应该给予针灸治疗。方法:47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17例)、先药后针组(15例)、针药结合组(15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探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是否应该给予针灸治疗。方法:47例患者随机分为温针灸组(17例)、先药后针组(15例)、针药结合组(15例),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3组患者分别给予温针灸、先药物后温针灸、药物与温针灸结合的方法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①3种方法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均有治疗效果,有效率均为100%;②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均优于先药后针组(P<0.01);③温针灸组与针药结合组的痊愈率和愈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针灸应及早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面瘫 临床报道
下载PDF
单纯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的动物模型 被引量:47
3
作者 刘稳 高志强 +4 位作者 神平 倪道凤 全世明 倪安平 张云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建立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type 1,HSV-1)感染造成的面神经麻痹动物模型,研究HSV-1与面神经麻痹之间的关系。方法Balb/c小鼠66只,切断双侧面神经耳后支,右侧神经断端接种HSV-1,左侧接种胎牛血清作为对照。... 目的建立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 simplex virustype 1,HSV-1)感染造成的面神经麻痹动物模型,研究HSV-1与面神经麻痹之间的关系。方法Balb/c小鼠66只,切断双侧面神经耳后支,右侧神经断端接种HSV-1,左侧接种胎牛血清作为对照。观察小鼠全身情况、双侧面肌运动的对称性;颞骨连续切片HE染色;颞外段面神经锇酸染色;双侧面神经、脑干、三叉神经节、脊髓行PCR检测HSV-1 DNA片断。结果28只小鼠(42.42%)于接种后2~5d发生右侧面神经麻痹,病程持续3~6d后恢复。38只未发生面神经麻痹。与对侧比较,颞骨连续切片显示面神经麻痹鼠右侧神经肿胀、神经周围问隙变小、炎细胞浸润,面神经横截面秽面神经管横截面积的比值明显变大;颞外段面神经出现神经髓鞘变薄、脱失。面神经麻痹鼠和无面神经麻痹鼠的部分神经组织中检测到HSV DNA。结论在面神经耳后支断端接种HSV-1可以引起小鼠暂时性面神经麻痹,可能是由于病毒逆行转运引起面神经炎,进而神经肿胀受压发生面神经麻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病毒1型 面神经麻痹 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48
4
作者 刘立安 朱云红 +1 位作者 李清华 于竹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87-590,共4页
目的:评价电针3种不同波型(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Bell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45例)、疏密波组(40例)、断续波组(44例),穴取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合谷等,分别行相应频率的电针治疗... 目的:评价电针3种不同波型(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Bell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连续波组(45例)、疏密波组(40例)、断续波组(44例),穴取地仓、颊车、阳白、太阳、下关、合谷等,分别行相应频率的电针治疗。于入组当天,治疗第1、2、3、4疗程后以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随访中各进行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定。结果:连续波组、疏密波组、断续波组的痊愈率分别为68.9%(31/45)、60.0%(24/40)、65.9%(29/44),经秩和检验,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各波型组间疗效比较未见显著差异,说明电针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与波型无显著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电针 波型
原文传递
面瘫临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5
作者 邓永安 郭家奎 +3 位作者 于金栋 王东平 孙熙罡 林翠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407-1410,共4页
面瘫临床评价方法可分为功能评价量表、神经电生理检测及面瘫计算机评价系统三大类。常用功能评价量表包括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GS)、Burres-Fisch面神经评分系统、Nottingham系统、Sunnybrook面瘫分级系统(SFGS)、面神经麻痹程... 面瘫临床评价方法可分为功能评价量表、神经电生理检测及面瘫计算机评价系统三大类。常用功能评价量表包括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GS)、Burres-Fisch面神经评分系统、Nottingham系统、Sunnybrook面瘫分级系统(SFGS)、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及临床面瘫评价(Fa CE)量表等。常用神经电生理检测包括面肌电图(EMG)、神经电图(ENo G)、瞬目反射(BR)、神经兴奋性试验(NET)等。计算机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根据传感器的不同,主要分为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计算机评价系统及基于生物医学图像识别技术的计算机评价系统。本文从评价的敏感性、稳定性、准确性、易操作性及经济学等角度对上述常用面瘫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瘫 临床评价 方法 综述
下载PDF
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被引量:37
6
作者 佘畅 钟欢 +1 位作者 熊健 常小荣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1期38-40,共3页
目的观察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病程≤7 d)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 目的观察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期(病程≤7 d)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星期治疗5次,2星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分级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9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3个疗程后H-B分级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池穴刺络拔罐配合针刺是一种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面神经麻痹 刺络拔罐疗法 风池 梅花针疗法
下载PDF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衰弱状况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7
作者 林卫 苏俐莉 +2 位作者 余天智 罗锡保 陈宁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9-502,共4页
目的调查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衰弱状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24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衰弱,分为衰弱组78例和无衰弱组46例,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 目的调查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衰弱状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124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衰弱,分为衰弱组78例和无衰弱组46例,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影响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衰弱的因素。结果衰弱组年龄>80岁、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4分、服药种类≥3种、2型糖尿病、营养不良、抑郁、睡眠障碍、消化道疾病和肾功能不全比例均高于无衰弱组;入院NIHSS评分8~14分(35.90%vs 60.04%)、膳食指导(19.23%vs 80.43%)比例均低于无衰弱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述因素均是发生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膳食指导是其保护因素(OR=0.571,95%CI:0.309~0.755,P=0.008)。结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年龄>80岁、入院NIHSS评分>14分等可增加发生衰弱的风险,膳食指导是其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膳食疗法 偏瘫 面神经麻痹 言语障碍 吞咽障碍
下载PDF
贝尔麻痹的发病诱因调查 被引量:34
8
作者 李健东 赵亮 +1 位作者 王佳 姬巍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5-96,共2页
目的调查贝尔麻痹发病的诱因,对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05年2~5月对在我科就诊的262例贝尔麻痹患者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一项可能性诱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262例患者发病时平均年龄39±17岁。患者男女比率和左右侧患病比率都为... 目的调查贝尔麻痹发病的诱因,对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05年2~5月对在我科就诊的262例贝尔麻痹患者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一项可能性诱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262例患者发病时平均年龄39±17岁。患者男女比率和左右侧患病比率都为48%比52%。48名患者否认发病前存在问卷所列诱因,其余214例存在问卷表中诱因,占患者总数的81.7%。其中发病前有明确受凉史139例,占53.5%;过度疲劳者59例,占22.5%;上感49例,占18.7%;前次发病史(复发)31例,占11.8%;心理压力30例,占11.5%;有明确家族史20例,占7.6%;妊娠4例,占1.5%;患侧牙龈感染4例占1.5%。结论贝尔麻痹可能是一组面瘫疾病,大部分患者存在可能性诱因,进一步的研究有可能对贝尔氏麻痹的命名、诊断及治疗产生细分作用。对受凉、疲劳等可能性诱因的预防和处理有可能减少贝尔麻痹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Bell麻痹 /病因学
下载PDF
针刺合谷与光明穴在面部的红外热像显示研究 被引量:35
9
作者 宋晓晶 张栋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1-54,共4页
目的:观察光明、合谷穴与面部特殊部位的联系,探讨腧穴特异性的客观依据。方法:将面瘫患者分为针刺患侧光明组和患侧合谷组,使用红外热成像方法,对针刺前后面部的温度分布及变化进行观察,并对各区的温度变化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针... 目的:观察光明、合谷穴与面部特殊部位的联系,探讨腧穴特异性的客观依据。方法:将面瘫患者分为针刺患侧光明组和患侧合谷组,使用红外热成像方法,对针刺前后面部的温度分布及变化进行观察,并对各区的温度变化值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针刺光明穴后,健、患侧眼区升温明显,患眼区升温值较大;与面部其他区比较,双侧眼区升温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合谷穴后,口区升温较明显,与全面部、印堂、健眼区均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眼区升温高于健眼区,两眼区升温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光明穴与目区、合谷穴与口区的效应关系比较紧密,表明穴位有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穴位特异性 面神经麻痹 红外热像图
原文传递
周围性面瘫针刺介入时机的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33
10
作者 沈特立 曹莲瑛 +4 位作者 张伟 李艳 吴庆红 姚美金 顾露燕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观察患侧局部针刺介入时间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和面瘫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发病3天内的279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A组(74例)、B组(70例)、C组(74例)、对照组(61例)。各组均于发病第3天开始西药醋酸泼尼松(强的松)治疗,A组、... 目的:观察患侧局部针刺介入时间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和面瘫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发病3天内的279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A组(74例)、B组(70例)、C组(74例)、对照组(61例)。各组均于发病第3天开始西药醋酸泼尼松(强的松)治疗,A组、B组、C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在发病第3、7、10天开始针刺治疗,穴取患侧风池、阳白、太阳、四白、迎香,双侧合谷等,耳面部穴位用浅刺法,不用行针手法,前4次不用电针,第5次起加用电针,远道取穴平补平泻,留针20min,隔日1次,治疗25次。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痊愈病人平均疗程及面神经电图(ENoG)指标变化。结果:A组、B组、C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8.6%、95.7%、94.6%、72.1%,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痊愈病程长短按照A组、B组、C组和对照组的次序呈递增变化;各组间ENoG值第3天、第14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面瘫急性期为针灸治疗最佳介入时间,针刺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疗程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随机对照试验 时间因素 剂量效应关系 针灸 时间治疗学
原文传递
基于复杂网络社团结构划分的古代治疗面瘫腧穴配伍规律研究 被引量:33
11
作者 孙天晓 奉书薇 +2 位作者 任玉兰 李平 范石林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目的: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其处方的优化。方法:在全面收集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基础上,构建古代面瘫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复杂网络二分网络社团结构划分的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特点,并对处方优化... 目的: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及其处方的优化。方法:在全面收集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文献基础上,构建古代面瘫针灸处方数据库,采用复杂网络二分网络社团结构划分的方法,分析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腧穴配伍规律特点,并对处方优化进行研究。结果: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核心穴位多以水沟、地仓、颊车、合谷、风池、足三里、内庭、听会、承浆、上关为主。核心穴对多以地仓、颊车、水沟、风池、内庭、合谷、足三里、列缺、上关、二间之间相互配伍。优化处方核心组成以听会、风池、风市、悬钟、地仓、颊车、足三里、大椎、百会、曲池、肩髃、发际为主,选穴分布多以胃经、大肠经、督脉为核心。头面部腧穴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选穴配伍多以特定穴为主,其中以交会穴使用最频繁。结论:局部选穴是古代针灸治疗面瘫的首选,特定穴是古代针灸治疗面瘫处方中的核心用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网络 社团划分 面瘫 配伍特点 处方优化
原文传递
高玉瑃治疗面瘫经验撷要 被引量:33
12
作者 王艳君 崔林华 +7 位作者 袁军 何立 谢占清 薛维华 李梅 张振伟 高玉瑃 康锁彬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79-482,共4页
介绍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与治疗特色。高教授临证取穴重视阳明,从经筋、经脉、脏腑不同层次指导辨证取穴;推崇巨刺,补虚泻实;针刺手法轻浅徐缓,意在用针调气泻健侧补患侧,损其有余而达到补其不足;注重留针时间,区分补泻。... 介绍高玉瑃教授针灸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与治疗特色。高教授临证取穴重视阳明,从经筋、经脉、脏腑不同层次指导辨证取穴;推崇巨刺,补虚泻实;针刺手法轻浅徐缓,意在用针调气泻健侧补患侧,损其有余而达到补其不足;注重留针时间,区分补泻。从阳明论治取穴、针刺手法、留针时间等关键因素入手治疗面瘫,以使脾胃健运,经脉调和,气血调畅,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医经验 高玉瑃 面瘫 针刺 巨刺
原文传递
不同针灸方法分期治疗贝尔面瘫疗效观察 被引量:33
13
作者 陈晓琴 李瑛 邙玲玲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第7期613-615,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针灸方法治疗成都地区380例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372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B组78例、C组75例、D组71例和E组83例。A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B组采用分期针灸治疗,C组采用分期...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针灸方法治疗成都地区380例贝尔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372例贝尔面瘫患者随机分为A组65例、B组78例、C组75例、D组71例和E组83例。A组采用分期针刺治疗,B组采用分期针灸治疗,C组采用分期电针治疗,D组采用分期经筋排刺治疗,E组采用不分期针刺治疗。治疗4个疗程后比较各组House-Brackmann(H-B)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及WHOQLO-BREF量表评分,并评价各组疗效。结果 5组治疗后H-B分级量表、FDI、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表及WHOQLO-BREF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种治疗方案均对贝尔面瘫均有效。在医疗条件受限、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治疗贝尔面瘫推荐使用单纯针刺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电针 贝尔面瘫 面神经麻痹 排刺
下载PDF
面神经减压术治疗颞骨骨折性面瘫的手术时机 被引量:31
14
作者 魏宏权 于何 +1 位作者 任重 张涛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411-413,共3页
目的 :探讨颞骨骨折性面瘫面神经减压术的手术时机及减压面神经的范围。方法 :将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适合面神经减压术 1 6 8例颞骨骨折性面瘫病例 ,分别于伤后 2个月内和 2个月外行面神经减压术 ,并分为 2个月内组和 2个月外组进... 目的 :探讨颞骨骨折性面瘫面神经减压术的手术时机及减压面神经的范围。方法 :将重度面瘫、失神经支配Ⅲ度适合面神经减压术 1 6 8例颞骨骨折性面瘫病例 ,分别于伤后 2个月内和 2个月外行面神经减压术 ,并分为 2个月内组和 2个月外组进行疗效对比。采用组间 χ2 检验。结果 :2个月内组治愈率显著高于 2个月外组 (P <0 .0 1 )。结论 :早期行面神经减压术治疗重度颞骨骨折性面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减压术 颞骨骨折 手术时机
原文传递
面瘫病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5
作者 刘朝侠 张庆 《中国医药》 2019年第10期1597-1600,共4页
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以面部肌肉部分或完全性瘫痪为特征,可由先天发育异常与后天损伤所致。近年来,关于面瘫的病因研究很多,早期明确病因,对面瘫的治疗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面瘫 周围性面瘫 中枢性面瘫 脑血管病
下载PDF
周围性面瘫针刺时机临床循证分析 被引量:31
16
作者 张冲 万军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分析周围性面瘫最佳针刺时机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检索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文献,以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针刺时机为检索词,时间在1994年1月-2009年8月间...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方法分析周围性面瘫最佳针刺时机的选择,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计算机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检索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文献,以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针刺时机为检索词,时间在1994年1月-2009年8月间的相关文献。按照Cochrane标准,对纳入研究进行循证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3篇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其中急性期观察组进行针刺/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有11篇,经Mann-WhitneyU检验,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急性期针刺早期介入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且在急性期,多项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证据支持并使用电针、传统针刺等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针刺疗法 治疗时机
原文传递
太阳透地仓、颊车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王波 谭春凤 +2 位作者 徐琼 黄建福 王天磊 《上海针灸杂志》 2020年第11期1385-1390,共6页
目的探讨太阳透地仓、颊车治疗周围性面瘫(PFP)临床疗效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影响。方法120例PFP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透刺组,每组60例。针刺组予常规针刺治疗,透刺组加用针刺太阳透地仓、颊车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在肌电图、微循环... 目的探讨太阳透地仓、颊车治疗周围性面瘫(PFP)临床疗效及对面神经传导功能影响。方法120例PFP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和透刺组,每组60例。针刺组予常规针刺治疗,透刺组加用针刺太阳透地仓、颊车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在肌电图、微循环、相关积分、House-Brackmann量表(H-B量表)、血清学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额肌、口轮匝肌、上唇方肌、眼轮匝肌的M波波幅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运动潜伏期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透刺组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H-B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透刺组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DI、H-B量表评分显著优于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输入支管径、输出支管径、管袢数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流态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透刺组流态积分显著低于针刺组,余显著高于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H-B量表Ⅰ级、Ⅱ级比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而Ⅲ级、Ⅳ级、Ⅴ级比率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透刺组Ⅲ级、Ⅳ级、Ⅴ级比率显著低于针刺组,Ⅰ级、Ⅱ级比率显著高于针刺组(P<0.05)。两组治疗后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透刺组SP、VIP、CGRP显著低于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太阳透地仓、颊车能促进PFP面神经传导功能和微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恢复面神经功能,改善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疗法 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传导速度 House-Brackmann量表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透刺法
下载PDF
F波和面神经电图对早期周围性面瘫预后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9
18
作者 李健东 王燕楢 +3 位作者 李学佩 李永琳 许华 戴中芳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3年第6期339-341,342,共4页
目的 通过随访调查评价F波和面神经电图在早期周围性面瘫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对发病21天内做过F波和面神经电图检查、病史已达3年的3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了恢复结果随访,比较两种诊断方法预后判断的准确度。F波是否存在及面神经电图... 目的 通过随访调查评价F波和面神经电图在早期周围性面瘫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对发病21天内做过F波和面神经电图检查、病史已达3年的3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了恢复结果随访,比较两种诊断方法预后判断的准确度。F波是否存在及面神经电图值是否大于90%分别作为两种方法的诊断界值。结果 用F波是否能引出判断周围性面瘫患者好坏的准确度为97.14%,高于面神经电图的88.57%,用F波是否消失判断患者有无并发症的准确度为94.29%,高于面神经电图的85.71%,两种方法经配对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x^2=17.72,P<0.01)。F波存在是较好预后的定性指标。结论 F波是早期周围性面瘫一种理想的判断预后的客观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波 面神经电图 周围性面瘫 预后 早期诊断
下载PDF
Electroacupuncture promotes peripheral nerve regeneration after facial nerve crush injury and up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被引量:25
19
作者 Jing Fei Lin Gao +2 位作者 Huan-Huan Li Qiong-Lan Yuan Lei-Ji Li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673-682,共10页
The 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known, b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 has not been clarified. 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 has been shown to protect ne... The efficacy of electro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known, b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 has not been clarified. 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 has been shown to protect neurons by binding to N-cadherin. Our previous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electroacupuncture could increase the expression of N-cadherin mRNA in facial neurons and promote facial nerve regeneration. In this study, the potential mechanisms by which electroacupuncture promotes nerve regeneration were elucidated through assessing the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GDNF and N-cadherin expression in facial motoneurons of rabbits with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crush injury. New Zealand rabbi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normal group(normal control, n = 21), injury group(n = 45) and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n = 45). Model rabbits underwent facial nerve crush injury only. Rabbits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received facial nerve injury, and then underwent electroacupuncture at Yifeng(TE17), Jiache(ST6), Sibai(ST2), Dicang(ST4), Yangbai(GB14), Quanliao(SI18), and Hegu(LI4; only acupuncture, no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behavioral assessments, the total scores of blink reflex, vibrissae movement, and position of apex nasi, were markedly lower in the EA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injury group.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of the right buccinator muscle of each group showed that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buccinator was larger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than in the injury group on days 1, 14 and 21 post-surgery. Toluidine blue staining of the right facial nerve tissue of each group revealed that on day 14 post-surgery, there was less axonal demyelination and fewer inflammatory cells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injury group. 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injury group, N-cadherin mRNA levels on days 4, 7, 14 and 21 and GDNF mRNA levels on days 4, 7 and 14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lectroacupuncture group. W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RVE REGENERATION facial paralysis ELECTROACUPUNCTURE 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N-cadherin crush injury neuronal apoptosis facial neuron NERVE DEMYELINATIO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针刺配合热敏点灸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 被引量:28
20
作者 艾尼玩.热合曼 刘汉山 康明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面瘫急性期创痛小、疗效好、易操作的新疗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热敏点灸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参照1997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定...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面瘫急性期创痛小、疗效好、易操作的新疗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热敏点灸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参照1997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治疗后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6.67%、5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点灸和单纯针刺疗法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有良好疗效,且针刺加热敏点灸优于单纯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Bell麻痹 灸法 急性病 热敏感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