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
作者 由长城 朱凯 +4 位作者 闫景龙 关国发 徐公平 张志鹏 赵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39-842,847,共5页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应用3.0T高场强磁共振DTI成像序列,观察22例健康志愿者88个节段(A组)和69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及可行性。方法:应用3.0T高场强磁共振DTI成像序列,观察22例健康志愿者88个节段(A组)和69例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依据颈髓MRI平扫结果分B、C两组,B组39例患者,硬膜囊98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C组30例患者,颈髓65个节段受压、颈髓信号正常)颈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及分数各向异性值(fractional anisotropy,FA),分析3组颈髓ADC值、FA值之间差异。结果:A组(C3/C4、C4/C5、C5/C6、C6/C7)共88个节段之间ADC值及FA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故合并88个椎体数据;A、B及C组ADC值分别为0.91±0.34、1.17±0.35及1.32±0.36,组间比较,ADC值A组最低,B组次之,C组最高(P值均<0.05);三组平均FA值分别为0.71±0.16、0.62±0.15及0.54±0.14,A组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P值均<0.05)。结论:颈髓DTI较常规MRI能够早期、准确地量化轻度脊髓型颈椎病的颈髓微结构改变,可以为临床医生更早诊断治疗轻度脊髓型颈椎病提供有利的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3.0T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分数各向异性值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9.4T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SD大鼠C6胶质瘤模型肿瘤生长特点随时间变化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马璐 余永强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33-1237,共5页
目的探讨9.4 T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SD大鼠C6胶质瘤模型皮质纤维束(CST)随着肿瘤发展所致的一系列影像学变化,并通过相关病理检验验证影像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1使用立体定向法对20只成年雄性的SD大鼠的右脑尾状核注入体积为1... 目的探讨9.4 T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SD大鼠C6胶质瘤模型皮质纤维束(CST)随着肿瘤发展所致的一系列影像学变化,并通过相关病理检验验证影像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1使用立体定向法对20只成年雄性的SD大鼠的右脑尾状核注入体积为10μl含106个的C6胶质瘤细胞悬浮液。2运用9.4 T行常规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DTT检查后,运用Function tool软件处理,得到各向异性分数图[纤维束重组成像(FA)]图和方向编码彩色图及双侧CST 3D纤维束重建图对肿瘤病灶区域及肿瘤周边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进行FA值及平均弥散系数(MD)值测量,进行FA图像信号强度及对比度的分析,并且观察分析不同时期的SD大鼠C6脑胶质瘤对皮质脊髓束解剖关系的影响,然后行HE染色进行病理证实。结果所有SD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均完成3D纤维束FA图像重建。测量的FA值在3个区域比较差异(肿瘤实质区、周围水肿带、正常脑白质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带和肿瘤实质区测量的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个部位的测量的M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脊髓纤维束容易受到脑肿瘤占位、浸润、瘤周水肿带等的影响,纤维束可出现破坏和移位。结论 9.4 T磁共振DTT能对不同时期SD大鼠C6胶质瘤模型做出直观观察,能较好显示皮质纤维束解剖关系的改变,病理上的改变也证实影像上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4T磁共振 DTT DTI MRI C6胶质瘤模型 SD大鼠 f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