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study of Hirayama disease 被引量:22
1
作者 WANG Xin-ning CUI Li-ying +3 位作者 LIU Ming-sheng GUAN Yu-zhou LI Ben-hong DU Hua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6期1115-1120,共6页
Background Hirayama disease is a rar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juvenile-onset of asymmetric amyotrophy, of which etiology has not been clarified.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neurophysiolog... Background Hirayama disease is a rare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juvenile-onset of asymmetric amyotrophy, of which etiology has not been clarified. The aim of our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Hirayama disease. Methods Neurophysiological tests, including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NCS), F-wave and routine electromyography (EMG), were performed in seventy-three patients with Hirayama disease. EMG was selectively performed on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 sternocleidomast an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muscles according to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patients. Results Abnormal NCS parameters, including decreased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s or delayed distal motor latency, were found in 34.2% (25/73) and 12.3% (9/73) of the patients, respectively. A total of 24.6% (18/73) of the patients showed decreased F-wave frequency. EMG demonstrated the presence of neurogenic lesions in all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potentials, prolonged duration or augmentation of amplitude in motor unit potentials (MUPs), or a single pattern of MUP recruitment. About 17.8% (13/73) of the patients showed neurogenic lesions, mostly in the C7-8 level of the cervical cord, only in the upper extremity of affected side, whereas 35.6% (26/73) of the patients possessed lesions in the upper extremities bilaterally. A total of 46.6% (34/73) of patients exhibited abnormalities in the lower extremities, sterno- cleidomast or thoracic paravertebral muscle. Changes in motor NC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uscle strength. Conclusions EMG detects diffused subclinical neurogenic lesion in a high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Hirayama disease. Results of our study challenge the hypothesis that Hirayama disease is a type of cervical myelopat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ayama disease nerve conduction study ELECTROMYOGRAPHY f-wave
原文传递
F波最小潜伏期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2
作者 戴月 杨林丽 +1 位作者 蒋瑞 孙成梅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2-965,共4页
目的利用身高矫正的F波最小潜伏期探讨F波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0月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11例,进行下肢神经传导检查(NCS)和胫神经F波最小潜伏期测定。利用国人身高矫正后的F波参考值判定F波... 目的利用身高矫正的F波最小潜伏期探讨F波对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10月入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211例,进行下肢神经传导检查(NCS)和胫神经F波最小潜伏期测定。利用国人身高矫正后的F波参考值判定F波的异常。根据有无DPN临床症状和体征分为有症状组(n=126)和无症状组(n=85);根据糖尿病病程长短分为病程≤1年组(n=45)、病程>1~10年组(n=85)和病程>10年组(n=81)。比较各组下肢运动神经传导检查(MNCS)异常率、感觉神经传导检查(SNCS)异常率、总NCS异常率及F波最小潜伏期异常率。结果有症状组F波最小潜伏期异常率高于MNCS、SNCS和NCS异常率(χ2>7.088,P<0.01)。无症状组F波最小潜伏期异常率明显高于MNCS、SNCS和NCS异常率(χ2>7.545,P<0.01)。不同病程组的F波异常率大多数均大于MNCS、SNCS和NCS异常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F波最小潜伏期的敏感性高于MNCS、SNCS和NCS,能够提示亚临床病变,对DPN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糖尿病
下载PDF
正常儿童的神经电图检测报告 被引量:9
3
作者 张艳芬 于晓莉 +1 位作者 叶露梅 张玉琴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06年第4期199-204,共6页
目的:利用神经电图检测技术,获取不同年龄期正常儿童的有关神经电生理数据,以便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提供其详细、有效的判断依据。方法: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405名儿童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 目的:利用神经电图检测技术,获取不同年龄期正常儿童的有关神经电生理数据,以便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提供其详细、有效的判断依据。方法: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405名儿童的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CV)、F波及股神经运动潜伏期(FML)。此405名正常儿童按年龄分15组,每组25-40人,分别检测双侧肢体,取单肢结果统计制表。结果:各年龄期各检查项目波形引出率100%。MCV、SCV随年龄增加而增快,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除胫后神经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外,其余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SNAP波幅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F波潜伏期随年龄增加而延长,F波响应率无明显年龄规律,但各神经中以胫神经响应率最高,腓总神经响应率最低。结论:不同年龄儿童MCV、SCV、F波、FML的测值与年龄的增长相关,在临床应用中,应参照相应年龄期正常值作出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神经电图 运动传导 感觉传导 f 正常值
下载PDF
9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F波和神经传导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刘明生 崔丽英 +2 位作者 汤晓芙 李本红 杜华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F波和神经传导改变的特点。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F波,后者的测定包括潜伏期和/或传导速度及出现率。分析了DML和复合肌...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F波和神经传导改变的特点。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和F波,后者的测定包括潜伏期和/或传导速度及出现率。分析了DML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F波出现率与肌力的关系。结果 在91例ALS患者中,仅有3例SCV异常;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后神经DML延长者分别占16.7%、13.8%、7.1%,CMAP波幅下降者分别占50.0%、44.6%、28.6%;5.0%患者F波传导速度异常,48例患者F波出现率下降,其中19例出现率为0。肌力下降者DML、CMAP波幅及F波出现率改变明显。结论 ALS患者可出现DML延长和CMAP波幅降低,二者比较后者的改变更显著;F波传导速度相对正常而出现率下降明显;DML、CMAP波幅及F波出现率的异常与肌力明显相关(P均<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f 神经传导 电生理检查 鉴别诊断
下载PDF
F波结合FMA量表对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治疗的评估 被引量:8
5
作者 吕洁 张永梅 +4 位作者 刘南平 李迎光 涂小平 张二炜 王振海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F波参数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初发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进行药物和早期康复治疗1个月)和对照组(进行单纯药物治疗1个月)各30例。采用维迪kepoint.net肌电-诱发电位仪,在患者治疗前、... 目的探讨F波参数在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初发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进行药物和早期康复治疗1个月)和对照组(进行单纯药物治疗1个月)各30例。采用维迪kepoint.net肌电-诱发电位仪,在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5、30 d分别进行偏瘫侧和非瘫痪侧上肢正中神经、下肢胫神经的F波检测,记录平均F波的波幅、潜伏期、出现率,结合FMA量表进行评分。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患侧F波的波幅、FMA评分治疗前、治疗后15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 d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波潜伏期、出现率比较差异差异无统计学差意义(P>0.05);脑梗死治疗前F波波幅偏瘫侧低于正常,非瘫痪侧高于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于治疗1个月患侧F波波幅接近正常,对照组患侧F波波幅明显高于正常(P<0.05)。结论 F波波幅是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评价的比较客观敏感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康复 f
下载PDF
标准化F波潜伏期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肖天祎 李延峰 +4 位作者 沈忱 李继来 徐晓彤 蔡征硕 王培福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6,共6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F波潜伏期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神经传导检查正常的DPN患者48例,另选择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自愿者48名为对照组。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 目的探讨标准化F波潜伏期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神经传导检查正常的DPN患者48例,另选择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自愿者48名为对照组。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两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总神经F波最短潜伏期(FLmin)、F波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潜伏最长期(FLmax),并结合臂长和腿长计算标准化FLmin、标准化FLmean、标准化FLmax。比较两组间F波潜伏期及标准化F波潜伏期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F波潜伏期在DPN中的诊断价值。结果除尺神经身高标准化FLmax外,DPN组4条神经的肢长和身高标准化F波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P<0.01或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除尺神经常规F波潜伏期及身高标准化FLmean和FLmax外,4条神经常规F波潜伏期、身高标准化F波潜伏期及肢长标准化F波潜伏期对DPN均有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1~0.995(P<0.05),其中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肢长标准化FLmin的诊断价值最高,其AUC分别为0.995、0.934、0.940、0.969(均P<0.01)。结论针对神经传导检查正常的DPN患者,标准化F波潜伏期优于常规F波潜伏期,其中肢长标准化F波潜伏期的诊断价值优于身高标准化F波潜伏期。标准化F波潜伏期可作为临床诊断DPN的一个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系统病 f 标准化f波潜伏期 ROC曲线
下载PDF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治疗后肌电F波变化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松东 吴建贤 +1 位作者 胡燕杰 洪永锋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07-911,共5页
目的探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正中神经F波参数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所有患者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其上肢正中神经行F波参数检测,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 目的探究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在康复治疗过程中正中神经F波参数变化规律。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所有患者接受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其上肢正中神经行F波参数检测,同时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患侧上肢的痉挛程度,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评估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患侧上肢的F波波幅、出现率均低于健侧肢体和正常组,阈值高于健侧及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侧肢体F波波幅、出现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阈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Ashworth评分和F波波幅、出现率、阈值等参数有相关性(P<0.05)。结论改良Ashworth评分和F波参数存在相关性,两者可结合用于临床上肢功能障碍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痉挛 f
下载PDF
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患者f波分形维数与f波形态、左房内径大小、心房颤动时间及心房颤动频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冯晨 王辉山 +3 位作者 韩宏光 韩劲松 张誉籍 李保银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30-633,共4页
目的探讨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患者f波分形维数(D值)与f波形态、左房内径大小、心房颤动时间及心房颤动频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7月收治的单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心... 目的探讨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患者f波分形维数(D值)与f波形态、左房内径大小、心房颤动时间及心房颤动频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2019年1—7月收治的单纯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1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心脏超声测量左房内径大小,长程动态心电图采集f波形态、心房颤动时间及心房颤动频率,采用斯皮尔曼双变量分析法分析f波D值与f波形态、左房内径大小、心房颤动时间及心房颤动频率相关性。结果f波D值越大,f波形态的不规则度及复杂度越高;反之,则相对规整和简单。f波D值为1.008905977~1.525847241,平均(1.116257326±0.103743945)。f波D值与左房内径大小呈高度正相关(ρ=0.858,P<0.05);与心房颤动时间呈中度正相关(ρ=0.430,P<0.05);与心房颤动频率无明显相关性(ρ=-0.021,P>0.05)。结论冠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患者f波D值可反映f波形态的粗糙及复杂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其还能够敏感地描述患者的左房内径大小,并对心房颤动时间具有预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f 冠脉旁路移植术
下载PDF
H反射及F波测定对腰骶神经根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
9
作者 张翅 金宙 廖恩光 《现代康复》 CSCD 2000年第5期696-697,共2页
目的:提高肌电图检查对腰骶神经根病辅助诊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在常规肌电图检查和神经传导检查的基础上 ,采用H反射和F波的近神经端测定。结果 :可以全面对腰骶骨神经根病损伤范围、节段及损伤严重程度等状况作出定量分析。结论 ... 目的:提高肌电图检查对腰骶神经根病辅助诊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在常规肌电图检查和神经传导检查的基础上 ,采用H反射和F波的近神经端测定。结果 :可以全面对腰骶骨神经根病损伤范围、节段及损伤严重程度等状况作出定量分析。结论 :该检查对根性损伤的确诊和诊断率的提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电图 H反射 f 腰骶神经根病 诊断
下载PDF
巨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f波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凌龙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9年第3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巨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f波的影响。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予以巨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计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后... 目的探讨巨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肌电图f波的影响。方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予以巨刺法治疗。2组均治疗7天为1个疗程,共计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f波传导速率及潜伏期、JOA评分的变化;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股神经f波潜伏期和传导速率及腰部JOA评分均较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合理运用巨刺法能更好地促进受损神经根的恢复,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刺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 肌电图 f
下载PDF
神经F波传导速度联合空腹C肽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1
作者 尤如芹 徐竞 李美英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3年第12期1821-1825,共5页
目的分析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与空腹C肽(FC-P)水平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0例T2DM合并DPN患者为观察组,30例T2DM未合并DPN患者为对照... 目的分析在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与空腹C肽(FC-P)水平联合检测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0例T2DM合并DPN患者为观察组,30例T2DM未合并DPN患者为对照组,另募集同期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空白组。比较3组血清FC-P、餐后2 h C肽(PC-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比较3组神经传导速度[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速度。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DPN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FC-P、PC-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FBG、PBG、HbA1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对照组血清FC-P、PC-P水平均低于空白组,FBG、PBG、HbA1c水平均高于空白组(P<0.05)。观察组SCV、MCV及F波速度均最慢,对照组次之,空白组最快(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慢、FC-P水平低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切点为48.05 m/s)联合FC-P(切点为1.61 pmol/L)时对早期诊断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9,敏感度为82.60%,特异度为88.40%。结论神经F波传导速度与FC-P水平联合检测能提高对T2DM患者发生DPN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早期DPN患者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 神经传导速度 C肽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运动神经 感觉神经 正中神经
原文传递
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巨大F波特点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方佳 崔丽英 +3 位作者 刘明生 李晓光 管宇宙 丁青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40-744,共5页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巨大F波的特点及其与疾病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的55例ALS患者和52名健康志愿者行四肢运动神经传导和F波检测.使用... 目的 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巨大F波的特点及其与疾病表型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年9月至2015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门诊的55例ALS患者和52名健康志愿者行四肢运动神经传导和F波检测.使用100次电刺激获得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F波.分析的F波参数包括巨大F波出现率、出现巨大F波受试者比例、巨大F波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相关性、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相关性、与疾病病程的关系、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与疾病进展速度(disease progression rate,DPR)的关系等.结果 ALS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巨大F波出现率[正中神经0.00(0.00)%,尺神经0.00(1.02)%,胫神经0.00(0.00)%,腓神经0.00(0.00)%]高于健康志愿者[正中神经0.00(0.00)%,Z=-2.360,P=0.018;尺神经0.00(0.00)%,Z=-3.997,P〈0.01;胫神经0.00(0.00)%,Z=-3.006,P=0.003,腓神经0.00(0.00)%,Z=-3.006,P=0.003].ALS患者出现巨大F波受试者比例(正中神经13/55,23.6%,尺神经26/55,47.2%,胫神经18/55,32.7%,腓神经16/55,29.1%)也高于健康志愿者(正中神经4/52,7.7%,χ2=0.024,P=0.024;尺神经7/52,13.5%,χ2=14.326,P〈0.01;胫神经6/52,11.5%,χ2=6.897,P=0.009;腓神经6/52,11.5%,χ2=5.042,P=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S患者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神经出现巨大F波与未出现巨大F波神经上运动神经元受累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S患者正中神经[11.20(5.80)mV]和胫神经[(13.20±4.61)mV]出现巨大F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高于未出现巨大F波神经[正中神经5.90(8.50)mV,Z=2.883,P=0.004;胫神经(10.69±4.76)mV,t=-2.222,P=0.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S患者巨大F波出现率与疾病病程和ALS功能评分无相关性,与DPR呈负相关(r=-0.287,P=0.034).出现巨大F波与未出现巨大F波的ALS患者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未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神经传导 f
原文传递
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后远隔部位F波的改变 被引量:5
13
作者 肖哲曼 董红娟 +2 位作者 初红 卢祖能 余绍祖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72-175,共4页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 (BTX A)后其远隔部位F波的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对 19例偏侧面肌痉挛 (HFS)患者、5例Meige综合征患者及 2例痉挛性斜颈 (TS)患者行BTX A注射 ,并在注射前、注射后 1周及注射后 12~ 2 4周时分别检测...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 (BTX A)后其远隔部位F波的改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对 19例偏侧面肌痉挛 (HFS)患者、5例Meige综合征患者及 2例痉挛性斜颈 (TS)患者行BTX A注射 ,并在注射前、注射后 1周及注射后 12~ 2 4周时分别检测其尺神经及胫神经F波的各项参数变化。结果 ①注射后 1周 ,有 3例患者共 5条尺神经未引出肯定波形。②与注射前比较 ,尺、胫神经F波平均潜伏期以及尺神经F波时限在注射 1周后显著延长 ,且这种改变与注射剂量无明显相关性 ;注射 12~ 2 4周时 ,上述两参数与注射前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F波平均潜伏期和时限是评价BTX A远隔效应的敏感指标 ;BTX A的远隔效应似与检查部位和注射部位间的距离有关 ,而与注射剂量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注射 A型肉毒毒素 f 面肌痉挛 远隔效应 运动神经元
原文传递
F波对不同程度坐骨神经损伤大鼠模型的评估作用
14
作者 陈林岩 宋启民 车峰远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胫后神经F波对大鼠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损伤(SNI)动物模型评估作用。方法 18只SPF级成年SD大鼠随机区组法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 6只)、SNI组(坐骨神经损伤组, 12只)。Sham组只行坐骨神经分离术, 不进行夹压。SNI组分为SNI-A组[小... 目的探讨胫后神经F波对大鼠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损伤(SNI)动物模型评估作用。方法 18只SPF级成年SD大鼠随机区组法分为Sham组(假手术组, 6只)、SNI组(坐骨神经损伤组, 12只)。Sham组只行坐骨神经分离术, 不进行夹压。SNI组分为SNI-A组[小号(10 mm×18 mm)动脉夹夹压组, 6只]、SNI-B组[大号(17 mm×48 mm)动脉夹夹压组, 6只]。各组观察急性期F波波形变化2 h, 记录术前、术后2 h、2 d和7 d F波, 术前、术后2 d和7 d评估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各组术后7 d取大鼠坐骨神经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切片和电镜切片。结果 SNI-A组和SNI-B组所有大鼠坐骨神经被夹压后均即刻出现F波消失。SNI-A组术后2 h、2 d和7 d波幅[(0.0±0.0)、(18.7±13.4)、(54.2±17.4) μV]明显低于术前[(113.2±28.9) μ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91、9.202、11.775, P均<0.05);SNI-B组术后2 h、2 d和7 d波幅[(0.0±0.0)、(3.0±2.1)、(6.13±4.3) μV]明显低于术前[(123.6±14.9) μV],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9、8.167、7.928, P均<0.05)。SNI-A组术后2 d和7 d潜伏期[(11.7±2.0)、(10.2±0.5) ms]明显长于术前[(8.9±0.8) m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21、5.363, P均<0.05)。SNI-A组术后2 d和7 d SFI(-59.0±4.4、-51.6±3.5)明显低于术前(-4.3±1.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90、32.049, P均<0.05);SNI-B组术后2 d和7 d SFI(-80.3±3.2、-75.0±6.8)明显低于术前(-4.8±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56、24.692, P均<0.05)。HE切片Sham组神经外膜、轴突正常;SNI-A组神经外膜完整, 轴突小部分断裂;SNI-B组神经外膜完整, 轴突明显断裂。电镜Sham组髓鞘板层致密, 轴突无空泡样变;SNI-A组髓鞘板层轻微分离, 轴突少数空泡样变;SNI-B组髓鞘板层明显分离, 轴突明显空泡样变。结论大鼠胫后神经F波对评估坐骨神经损伤非常敏感;小号(10 mm×18 mm)和大号(17 mm×48 mm)动脉夹夹压法可以建立SunderlandⅡ和Ⅲ度不同程度的坐骨神经损伤的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f 神经电生理 大鼠
原文传递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截瘫后脊髓兴奋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新 李建军 +2 位作者 霍小林 戴红 潘立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3期240-242,共3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重物撞击法制备成年SD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8周后脊髓损伤磁刺激组给予0.5Hz阈上强度经颅定位磁刺激,每天500个脉冲,共4周。另设脊髓损伤组及正常对照...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利用重物撞击法制备成年SD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造模8周后脊髓损伤磁刺激组给予0.5Hz阈上强度经颅定位磁刺激,每天500个脉冲,共4周。另设脊髓损伤组及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不同时点行后肢F波检测,观察F与M波幅比值;免疫组化法观察5-羟色胺(5-HT)在脊髓损伤区头尾端的变化情况。结果脊髓损伤后8周F波幅增高,M波幅恒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F/M波幅比值明显升高(P<0.01);磁刺激后,F/M波幅比值降低,与脊髓损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脊髓损伤8周时,损伤头、尾端5-HT密度明显降低(P<0.01);磁刺激后,损伤头、尾端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降低慢性下胸段脊髓不全损伤大鼠脊髓兴奋性,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残存5-HT能下行传导束增加递质分泌,改善脊髓上位中枢对脊髓损伤尾端的控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脊髓损伤(SCI) 5-羟色胺(5-HT) f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荷花 李春阳 +1 位作者 董洁 王晓磊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入组的67例病人的神经电生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病程5 d^4 w,最终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37例病人录入研究组(Ⅰ组),另外30例正常人录入对照组(Ⅱ组)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入组的67例病人的神经电生理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病程5 d^4 w,最终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的37例病人录入研究组(Ⅰ组),另外30例正常人录入对照组(Ⅱ组)进行分析,两组分别进行上下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及F波检测。上肢主要检查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波幅及尺神经F波检测;下肢主要检查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及腓肠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及胫神经F波检测,对全部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受检神经中,Ⅰ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波幅及F波潜伏期、出现率异常较Ⅱ组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及F波潜伏期、出现率检测可以作为吉兰-巴雷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提高对吉兰-巴雷综合征早期诊断率,从而到达早期治疗,缩短病程,改善病人临床转归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神经传导速度 f
下载PDF
探讨F波联合SSR和NCV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早期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马彦 樊继军 +2 位作者 段玉琼 吴鹏 尹晓梅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808-811,共4页
目的探讨F波联合皮肤交感反应(SSR)和常规神经传导检测(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周围神经症状分为无症状组(103例)、有症状组(221例)及同期对照组(100例),均行正中神经和胫神经F... 目的探讨F波联合皮肤交感反应(SSR)和常规神经传导检测(NCV)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早期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4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周围神经症状分为无症状组(103例)、有症状组(221例)及同期对照组(100例),均行正中神经和胫神经F波,四肢感觉、运动神经传导检测(NCV)和SSR检查。分析比较组间F波、NCV和SSR指标的临床特点。结果糖尿病患者下肢运动、感觉神经损害程度重于上肢,且四肢感觉神经异常比例高于运动神经(P<0.05);对糖尿病有症状组、无症状组进行SSR和NCV联合检测,总异常率为90.1%,明显高于单独应用NCV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DM)有症状组上肢正中神经F波出现率减少,F波传导速度减慢,下肢胫神经F波出现率减少,F波潜伏期延长。无症状组仅上肢正中神经F波出现率减少。与DM无症状组比较,有症状组上肢正中神经F波传导速度减慢,下肢F波出现率减少,F波潜伏期延长(P<0.05),而上肢F波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糖尿病组进行NCV、SSR和F波联合检测异常率为93.2%,明显高于单纯NCV检测(P<0.05)。结论糖尿病在早期无症状时即存在周围神经损害,以小纤维受累为主,F波、SSR联合NCV检测能有效弥补NCV不能反映自主神经小纤维和运动神经近端功能的不足,提高对DPN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肌电图 f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交感神经反应
下载PDF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雅丽 尤春景 +1 位作者 黄晓琳 何晓阔 《中国康复》 2003年第5期278-280,共3页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 (SCI)患者不同时期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的变化与临床神经体征之间的关系及电生理评定方面的意义。方法 :对同一时期在我科住院的 2 4例SCI患者进行双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检查 ,同时采用Ashworth痉挛评定方法评定...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 (SCI)患者不同时期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的变化与临床神经体征之间的关系及电生理评定方面的意义。方法 :对同一时期在我科住院的 2 4例SCI患者进行双下肢胫神经H反射和F波检查 ,同时采用Ashworth痉挛评定方法评定及记录患肢肌张力、腱反射等。观察H反射和F波的特征表现与临床体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SCI患者临床不同时期 ,下肢H反射和F波的表现不同 ,H反射和F波的表现特征受神经体征严重程度的影响。结论 :H反射和F波有可能做为临床评定痉挛的客观电生理指标 ,它优于主观的Ashworth等痉挛评定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反射 f SCI
下载PDF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图改变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静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80-381,共2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患者神经电图的改变。方法对78例DPN患者进行神经电图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F波检查。结果共检查78例患者的468条神经,其中MCV减慢166条,MCV减慢合并远端潜伏期延长3...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患者神经电图的改变。方法对78例DPN患者进行神经电图检查,包括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F波检查。结果共检查78例患者的468条神经,其中MCV减慢166条,MCV减慢合并远端潜伏期延长39条,异常率43.8%;SCV减慢175条,未引出电位75条,SCV减慢兼远端潜伏期延长26条,异常率58.9%。检查102条神经的F波,其中异常66条,异常率为64.7%,12条神经(11.8%)F波时间离散度增加。结论神经电图是诊断DPN的敏感及特异性的检查,多个参数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 神经电图 f
下载PDF
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血清hs-CRP、IL-6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谢娅娟 王成 靳伟民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9期1002-1004,共3页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实施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92例,收集时间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实施射频消融手术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92例,收集时间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复发分为复发组41例、未复发组51例。收集两组的一般资料、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检测血清hs-CRP、IL-6的水平,并探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检测血清hs-CRP、IL-6水平与复发的关系。结果复发组和未复发组的体质指数(BMI)、吸烟、病程、合并糖尿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合并高血压患者比率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检测血清hs-CRP、IL-6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P<0.05),复发组的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显著低于未复发组(P<0.05)。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降低、合并高血压是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hs-CRP、IL-6水平升高,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降低可能会增加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心电图 f 振幅 复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