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现主义者埃伦施泰因的中国书写
1
作者 陈多智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本论文认为20世纪初表现主义书写中国的小说共有三大类型,分别是,第一类以中国作为创作的题材与主题,第二类将中国经典作为仿写的摹本,第三类将想象的中国作为寓言故事的背景与符号。奥地利表现主义者阿尔伯特·埃伦施泰因改写的《... 本论文认为20世纪初表现主义书写中国的小说共有三大类型,分别是,第一类以中国作为创作的题材与主题,第二类将中国经典作为仿写的摹本,第三类将想象的中国作为寓言故事的背景与符号。奥地利表现主义者阿尔伯特·埃伦施泰因改写的《水浒传》是上述第二种类型,即将已有的中国文学作品作为底本,基于此再进行仿作或改写。实际上,埃伦施泰因的中国创作并不仅限于由《水浒传》改写而来的《强盗与士兵》,其他诸如《志怪故事四则》或《蒲松龄故事四则》等创作都几乎完全依据原有的中国文学文本,少有作者本人的创见。与之相比便尤能凸显《强盗与士兵》在这一类型中的典型性。它虽同样依据《水浒传》,但埃伦施泰因从适应德语文化和读者阅读习惯的角度考量,较大程度调整并改动了小说的人物设置、章节架构和情节内容,不仅体现出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叛逆,也为从时代背景、德语修养小说传统、表现主义“新人”与“行动主义”概念的角度考证这部小说的变异创造出很大的研究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主义 阿尔伯特·埃伦施泰因 修养小说 《水浒传》 《强盗与士兵》
原文传递
游戏透镜中的神圣庄严——格奥尔格·布里廷表现主义喜剧《鹳巢》中的游戏诗学
2
作者 陈明 《德语人文研究》 2022年第1期1-8,共8页
游戏作为文化现象以其自由、自主、自足、自律的本质特征,在历史进程中被不断地从哲学、美学、人类学等不同的观察视角理解和阐释,其要素也渗透在文学当中。格奥尔格·布里廷的表现主义喜剧《鹳巢》,以谐谑怪诞的游戏性编排,呈演了... 游戏作为文化现象以其自由、自主、自足、自律的本质特征,在历史进程中被不断地从哲学、美学、人类学等不同的观察视角理解和阐释,其要素也渗透在文学当中。格奥尔格·布里廷的表现主义喜剧《鹳巢》,以谐谑怪诞的游戏性编排,呈演了一个混乱脱轨的世界,却不失严肃地反思了魏玛共和国时期人的精神状况和生存危机。本文拟从赫伊津哈和尼采的游戏理论切入,梳理游戏同文学的关联,并以《鹳巢》为例,通过分析其文本内蕴含的游戏框架、游戏符号和游戏剧场,进而总结布里廷表现主义时期书写的游戏诗学特征,及其体现的文学审美现代性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主义 喜剧 游戏 严肃 布里廷 《鹳巢》
原文传递
戈特弗里德·本恩的表现主义“审丑”美学
3
作者 郝波 《德语人文研究》 2022年第2期39-45,共7页
“审丑”是本恩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美学特征。本恩作为表现主义一代鲜少的忠实表现主义者,在尼采的“审美现象世界”的合理化原则和“打破个体化原则”的精神构型的理论基础上,借助“纯粹的丑学”对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 “审丑”是本恩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美学特征。本恩作为表现主义一代鲜少的忠实表现主义者,在尼采的“审美现象世界”的合理化原则和“打破个体化原则”的精神构型的理论基础上,借助“纯粹的丑学”对资本主义社会乃至整个现代文明进行了审美现代性批判,形成了一种表现主义“审丑”美学理论。而就其批判的底色和最终的指向而言,皆指向了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现主义 审美现象 丑陋之美 虚无主义
原文传递
表现主义诗歌中的战争仪式——以格奥尔格·海姆的《战争》一诗为例
4
作者 贺克 《德语人文研究》 2015年第2期7-11,共5页
本文选择德国表现主义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格奥尔格·海姆的《战争》一诗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中的战争仪式,结合文化学中的仪式理论为解读该诗提供新的尝试。
关键词 战争 仪式 表现主义
原文传递
康定斯基:超越经验的视觉历程
5
作者 文森析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28-131,共4页
康定斯基是引领欧洲现代艺术迈向抽象领域的关键人物 ,文章拟结合当时艺术发展的大背景来理解康定斯基绘画中的形式理念 ,也即从经验手段转至理性分析的抽象过程。论述涉及从表现主义到抽象主义的若干环节 ,最后讲到康定斯基如何奠定了... 康定斯基是引领欧洲现代艺术迈向抽象领域的关键人物 ,文章拟结合当时艺术发展的大背景来理解康定斯基绘画中的形式理念 ,也即从经验手段转至理性分析的抽象过程。论述涉及从表现主义到抽象主义的若干环节 ,最后讲到康定斯基如何奠定了现代设计艺术的“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定斯基 德国表现主义 桥社 青骑士 抽象 构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