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韦勒克、艾金伯勒到伯恩海默至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的跨文明研究轨迹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卫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1-75,共5页
韦勒克、艾金伯勒、伯恩海默以及中国学派等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的相关观点勾勒出了一条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的轨迹,而这条跨文明研究轨迹又是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是寻求不断地超越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束缚;二是从异质性和互补性来丰... 韦勒克、艾金伯勒、伯恩海默以及中国学派等在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上的相关观点勾勒出了一条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的轨迹,而这条跨文明研究轨迹又是沿着两条思路展开的:一是寻求不断地超越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束缚;二是从异质性和互补性来丰富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勒克 艾金伯勒 伯恩海默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 跨文明研究
下载PDF
艾田蒲《中国之欧洲》对文化交流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欧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6-80,共5页
阅读思考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艾田蒲的巨著《中国之欧洲》 ,着重分析书中表现出来的对异质文化交流的一些创新性观点 ,如对文化不对等性的肯定、对长时段研究的重视、对显性和隐性文化交流的区分 ,帮助我们澄清许多关于文化交流特性的一厢... 阅读思考法国比较文学专家艾田蒲的巨著《中国之欧洲》 ,着重分析书中表现出来的对异质文化交流的一些创新性观点 ,如对文化不对等性的肯定、对长时段研究的重视、对显性和隐性文化交流的区分 ,帮助我们澄清许多关于文化交流特性的一厢情愿的理解 ,以更健康的态度和更宽广的胸襟去应对现实的文化关系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田蒲 《中国之欧洲》 文化关系 长时段研究 隐性研究
下载PDF
艾田蒲《中国之欧洲》:中法学者二人谈 被引量:1
3
作者 钱林森 阿尔诺·维维昂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2016年3月31日,钱林森教授应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之邀,与法国作家、批评家、文学政治批评杂志《查理》(Charles)主编阿尔诺·维维昂(Arnaud Viviant)先生就法国已故世纪学者艾田蒲与中国为中心话题,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对谈。谈兴未尽... 2016年3月31日,钱林森教授应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处之邀,与法国作家、批评家、文学政治批评杂志《查理》(Charles)主编阿尔诺·维维昂(Arnaud Viviant)先生就法国已故世纪学者艾田蒲与中国为中心话题,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对谈。谈兴未尽,翌日(4月1日)清晨,二人又在下榻的同一宾馆北京光明饭店接着这一话题聚谈,并一致商定:由钱林森依据两次交谈的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出12个问题,再寄给他回答、补充。在杨振、全志刚和许玉婷的大力协助下,经几度往返互动,最终修订、成就了这篇法、中两个文本的对谈文稿。在这篇文稿中,钱林森教授与维维昂先生从学术贡献、学术理想与研究视角等几个方面回顾了艾田蒲教授的学术生涯,并以其著作《中国之欧洲》为切入点,就中国形象、西方中心主义、世界文化观、比较文学方法论以及中国文学的世界文学坐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田蒲 中国形象 欧洲中心主义 比较文学方法论 世界文学
原文传递
艾田蒲与中国文化
4
作者 曹文刚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05-108,共4页
艾田蒲终生热爱中国文化,他的《中国之欧洲》体现了艾田蒲对中国文化的真正尊重与理解,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拨。它推倒偏见陈说,还中国文化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他在书中主张从事与研究文化交流要有一种哲学精神,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共同发展... 艾田蒲终生热爱中国文化,他的《中国之欧洲》体现了艾田蒲对中国文化的真正尊重与理解,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拨。它推倒偏见陈说,还中国文化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他在书中主张从事与研究文化交流要有一种哲学精神,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共同发展,承认并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共存,要深入文化底蕴,寻求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艾田蒲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对中国文学进行了观照,并上升到了哲学的层面。他在西方大力介绍中国文学,为其争得在世界文学中应有的地位。他认为中西文学存在很多一致性,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他与中国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学术思想上相契合,都主张会通中西、融汇古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田蒲 《中国之欧洲》 中法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 中国文学 比较文学
下载PDF
方法论意义上的《中国之欧洲》——兼及比较诗学研究的一种启示
5
作者 杨果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141-149,共9页
艾田蒲(RenéEtiemble)的比较文化巨著《中国之欧洲》具有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在语言层面上,这部著作表现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的高度统一;逻辑层面上则以归谬法的使用为特色;论述策略上忠实体现了作者提出的"比较诗学"的特性... 艾田蒲(RenéEtiemble)的比较文化巨著《中国之欧洲》具有独特的方法论体系。在语言层面上,这部著作表现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的高度统一;逻辑层面上则以归谬法的使用为特色;论述策略上忠实体现了作者提出的"比较诗学"的特性——历史考证与审美思考的结合;结构层面上则倾向于"起—承—转—合"的完整运思。这一独特的方法论体系或许可以为比较诗学的研究提供一种启示:既然从意识层面入手解决各类"中心主义"、民族主义困难重重,从学理层面进行的辨析又常常陷入曲高和寡的窘境,那么,以方法的运作清除偏见所赖以滋生的土壤,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种真正清醒、公正而又不失美感的比较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 《中国之欧洲》 比较诗学 艾田蒲
下载PDF
理想的比较文学——阅读艾田伯的《比较不是理由》
6
作者 蔡乾 叶惠英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9年第5期100-101,共2页
循着艾田伯思维路线,对《比较不是理由》进行细读,认为艾田伯通过对比较文学危机的诊断,建构出了其理想的比较文学。对我们现今的比较文学的建设和发展,仍有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 艾田伯 比较不是理由 比较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