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8篇文章
< 1 2 1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2015—2016版) 被引量:148
1
作者 马军 王杰军 +6 位作者 张力 石远凯 朱军 王健民 陆舜 秦叔逵 王耀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921-930,共10页
随着中国医学界对于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的逐渐重视,《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也于今年更新到2015—2016版。从2011—2012版的《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开始,本指南已经更新过了4个版本。... 随着中国医学界对于肿瘤相关性贫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的逐渐重视,《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指南》也于今年更新到2015—2016版。从2011—2012版的《肿瘤相关性贫血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开始,本指南已经更新过了4个版本。从今年指南的更新之处可以看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组织对于输血的铁过载问题、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于肿瘤细胞的刺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性贫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
原文传递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17
2
作者 袁群生 郑法雷 +8 位作者 丁峰 姜筠 郭王 黄峰先 王质刚 余学清 谌贻璞 顾勇 单渊东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比较静脉用铁剂蔗糖铁(维乐福)、口服铁剂琥珀酸亚铁(速力菲)分别与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应用,治疗伴有缺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120例血透患者分... 目的比较静脉用铁剂蔗糖铁(维乐福)、口服铁剂琥珀酸亚铁(速力菲)分别与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应用,治疗伴有缺铁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120例血透患者分为静脉组和口服组,每组各60例。静脉组:200mg蔗糖铁稀释于100ml生理盐水,每次透析时使用,直至完成总预计补铁量。总预计补铁量=体重(kg)×(150-Hb实际值)(g/L)×0.24+500(mg)。口服组:琥珀酸亚铁200mg每日3次,共8周。两组患者均使用EPO治疗,剂量为120~150U·kg-1·周-1,皮下或静脉应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贫血治疗的效果、铁代谢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静脉组与口服组间在男女性别比例、年龄、体重和接受治疗前维持透析时间及血红蛋白(Hb)、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治疗后静脉组Hb犤(90.9±15.8)比(74.6±8.3)g/L,P<0.001犦和口服组Hb犤(84.5±11.9)比(76.6±7.8)g/L,P<0.001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静脉组Hb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口服组犤(17.9±10.1)比(7.9±11.0)g/L,P<0.001犦;其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口服组犤(5.2±0.4)比8.0周,P<0.001犦;静脉组Hb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口服组犤(3.5±2.0)比(1.0±1.4)g·L-1·周-1,P=0.003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糖铁注射液 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铁剂 基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蔗糖铁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前瞻性、随机对照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14
3
作者 倪兆慧 钱家麒 +6 位作者 丁小强 梅长林 袁伟杰 张金元 陈江华 邢昌赢 刘必成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43-148,共6页
目的比较蔗糖铁(森铁能)与右旋糖酐铁(科莫非)静脉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缺铁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 80例MHD患者分为试验组(蔗糖铁组)与对照组(右旋糖酐铁组),每组各40例。治疗前... 目的比较蔗糖铁(森铁能)与右旋糖酐铁(科莫非)静脉注射液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缺铁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 80例MHD患者分为试验组(蔗糖铁组)与对照组(右旋糖酐铁组),每组各4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男女性别比例、年龄、维持透析时间、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铁蛋白(SP)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将100 mg蔗糖铁和100 mg右旋糖酐铁分别稀释于 100 ml生理盐水,于每次血透时使用。每周治疗2次,治疗时间为5周,观察时间共8周。两组患者的总补铁量均为1000 mg。全部病例都合并使用红细胞生成素(FPO)治疗,剂量为120~150 U·kg-1·周-1,皮下或静脉应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贫血的效果、铁代谢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Hb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分别为[(98.85± 17.45)g/L比 (75.20±9.66)g/L,P<0.01]和[(94.93±14.03)g/L比(75.53±10.61)g/L,P< 0.01];Hct也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而试验组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铁蛋白和转铁蛋白饱和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试验组铁蛋白为[(399.92± 200.90)μg/L比(106.61±78.24)μg/L,P<0.01];转铁蛋白饱和度为[(27.28±11.87)μg/L比 (17.95±9.17)μg/L,P<0.01]。试验组的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清BUN、Scr、ALT和AST等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1例发生下肢肌肉酸痛。结论蔗糖铁是治疗伴有缺铁的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贫血 缺铁性 蔗糖铁 红细胞生成素
原文传递
2001例血液透析患者病因分析及高血压和贫血治疗状况 被引量:77
4
作者 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专业协作组 《中国血液净化》 2005年第5期235-238,共4页
目的为初步调查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病因及治疗状况,对分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军队医院现有血液透析患者共2001例的病因、目前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及贫血治疗、高血压治疗状况、血浆白蛋白及血脂水平等进行了调查。结果2001例... 目的为初步调查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病因及治疗状况,对分布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军队医院现有血液透析患者共2001例的病因、目前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用及贫血治疗、高血压治疗状况、血浆白蛋白及血脂水平等进行了调查。结果2001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占49.07%、高血压肾损害占16.99%、糖尿病肾病占12.04%,在2001例血液透析患者中,高血压患者的比率达81.51%,高血压控制常需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血压控制低于140/90mmHg(1mmHg=0.133Kpa)水平者占58.98%。有85.51%的透析患者使用了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红蛋白(Hb)≥90g/L的患者占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患者的54.18%,Hb>110g/L者为16.78%。有33.33%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35g/L,有12.14%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30g/L。结论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的病因主要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高血压和贫血治疗效果欠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病因 血压 促红细胞生成素 贫血
下载PDF
间歇性低氧刺激对运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0
5
作者 李强 高伟 魏宏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2-65,70,共5页
研究目的 :观察常压间歇低氧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适应机制。研究方法 :16名羽毛球运动员 (14~18岁 ,男女各半 )随机分为低氧组和对照组 ,低氧组在正常训练以外每天进行 1h左右的间歇低氧刺激 ,氧浓度控制在 9%~ 14% ,每周 6... 研究目的 :观察常压间歇低氧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适应机制。研究方法 :16名羽毛球运动员 (14~18岁 ,男女各半 )随机分为低氧组和对照组 ,低氧组在正常训练以外每天进行 1h左右的间歇低氧刺激 ,氧浓度控制在 9%~ 14% ,每周 6 d,连续 4周。对照组完成与低氧组相同的运动训练 ,不吸低氧 ,两组测试指标相同。结果表明 :低氧 1周后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显著升高 (P<0 .0 5 ) ,低氧 1周、2周时 2 ,3-二磷酸甘油酸显著高于低氧前水平 (P<0 .0 5 ) ,4周后低氧组运动能力显著提高 ,表现在无氧阈心率下降、功率提高、时间推迟 ;定量负荷后呼吸频率、呼吸商、运动后血乳酸和心率均显著下降 (P<0 .0 5 ) ;完成最大运动能力实验时 ,运动至力竭的时间、最大心率、功率和运动后最高血乳酸均显著升高 (P<0 .0 5 ) ,运动后 3m in时心率恢复加快 (P<0 .0 5 )。结果提示 ,常压间歇低氧可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红细胞生成 ,有利于氧的运输 ,并有效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研究 运动医学 常压间歇低氧 运动能力 红细胞 2 3-二磷酸甘油酸 红细胞生成素 心率 血乳酸
下载PDF
高原训练对男子中长跑运动员血清激素的影响 被引量:56
6
作者 冯连世 洪平 +7 位作者 宗丕芳 郭军 李福田 李泱 张洁 朱珂 任一民 杨碧英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9-52,66,共5页
为了探讨高原训练对血清激素的影响 ,本文系统观察了 6名世居平原的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 (高原训练组 )进行 4周高原 (1917米 )训练前后血清睾酮 (T)、游离睾酮 (FT)、皮质醇 (C)、T/ C比值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的变化 ,并与 12名世... 为了探讨高原训练对血清激素的影响 ,本文系统观察了 6名世居平原的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 (高原训练组 )进行 4周高原 (1917米 )训练前后血清睾酮 (T)、游离睾酮 (FT)、皮质醇 (C)、T/ C比值和促红细胞生成素 (EPO)的变化 ,并与 12名世居高原的优秀男子中长跑运动员的数值进行对照分析。研究发现 :1)高原训练组运动员在高原训练中血清 T、FT和 C水平趋于降低 ,而血清 T/ C比值非常显著地升高 ;高原训练后血清 T、C持续下降。高原训练前后血清 T和 EPO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血清 T/ C比值与网织红细胞数的变化保持同步。 2 )高原训练对世居平原运动员血清激素的影响作用至少可保持 3周 ;3)平原—高原交叉训练对世居平原运动员与世居高原运动员血清激素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训练 中长跑运动员 血清激素 身体机能
下载PDF
序贯强化免疫抑制并用造血生长因子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被引量:41
7
作者 何广胜 邵宗鸿 +13 位作者 张益枝 刘鸿 李克 宋鲁燕 郑以洲 陈桂彬 和虹 赵明峰 施均 张泓 储榆林 钱林生 杨天楹 杨崇礼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77-181,共5页
目的 探寻降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早期死亡率并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同期对照研究法 ,比较仅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LG/ATG)和环孢菌素A(CsA)序贯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SIIST) (36例 )与SIIST联... 目的 探寻降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患者早期死亡率并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 采用前瞻性同期对照研究法 ,比较仅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ALG/ATG)和环孢菌素A(CsA)序贯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SIIST) (36例 )与SIIST联合造血生长因子 (HGF) (37例 ) ,即并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红细胞生成素 (Epo)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Epo治疗SAA的疗效。结果 SIIST联合HGF治疗组和单用SIIST组比较不仅早期感染率 (分别为 2 4.3%和5 5 3% )、死亡率 (分别为 4.0 %和 16 .7% )有所降低 ,有效率 (分别为 89.2 %和 6 3.9% )有所提高 ,而且血常规、骨髓象恢复速度加快 ,成分输血脱离时间及骨髓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均优于SIIST组。两种不同HGF方案治疗组之间未见明显区别 ,均耐受良好。结论 在ALG/ATG和CsA强化免疫抑制的基础上联合HGF治疗SAA ,可降低早期死亡率、感染率 ,并获得较高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环孢菌素A 造血生长因子 治疗 强化免疫抑制
原文传递
促红素联合多糖铁复合物及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临床研究 被引量:50
8
作者 刘延 《河北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促红素联合多糖铁复合物、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促红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 目的:探讨促红素联合多糖铁复合物、左卡尼汀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促红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静脉缓慢注射,并给予口服多糖铁复合物,治疗时间均为12周。记录治疗前后Hb、Hct、ALB、SF等观察指标变化情况,于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贫血改善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Hb、Hct、ALB、SF等观察指标均有增高,且观察组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促红素与多糖铁复合物、左卡尼汀联用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促红素单用治疗相比,联用治疗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多糖铁复合物 左卡尼汀 维持性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下载PDF
Neurodegeneration:An early event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被引量:43
9
作者 Marta Villarroel Andreea Ciudin +1 位作者 Cristina Hernández Rafael Simó 《World Journal of Diabetes》 SCIE CAS 2010年第2期57-64,共8页
Diabetic retinopathy(DR) has been classically considered to be a microcirculatory disease of the retina caused by the deleterious metabolic effects of hyperglycemia per se and the metabolic pathways triggered by hyper... Diabetic retinopathy(DR) has been classically considered to be a microcirculatory disease of the retina caused by the deleterious metabolic effects of hyperglycemia per se and the metabolic pathways triggered by hyperglycemia.However,retinal neurodegeneration is already present before any microcirculatory abnormalities can be detected in ophthalmoscopic examination.In other words,retinal neurodegeneration is an early even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R which predates and participates in the microcirculatory abnormalities that occur in DR.Therefore,the study of the mechanisms that lead to neurodegeneration will be essential to identify new therapeutic target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R.Elevated levels of glutamate and the overexpression of the renin-angiotensin-system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neurodegenerative process that occurs in diabetic retina.Among neuroprotective factors,pigment epithelial derived factor,somatostatin and erythropoietin seem to be the most relevant and these will be considered in this review.Nevertheless,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 balance between neurotoxic and neuroprotective factors rather than levels of neurotoxic factors alone will determine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retinal neurodegeneration in the diabetic eye.New strategies,based on either the delivery of neuroprotective agents or the blockade of neurotoxic factors,are currently being tested in experimental models and in clinical pilot studies.Whether these novel therapies will eventually supplement or prevent the need for laser photocoagulation or vitrectomy awaits the results of addi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betic retinopathy Angiotensin II erythropoietin GLUTAMATE Retinal neurodegeneration NEUROPEPTIDES Pigment epithelial derived factor SOMATOSTATIN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疗效 被引量:42
10
作者 康文清 朱长连 +2 位作者 熊虹 程秀永 王小阳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6-87,共2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生后3 d内收入院符合入选标准的53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hEPO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9例予rhEPO300 U/(kg.次),3次/周,疗程2...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生后3 d内收入院符合入选标准的53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hEPO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29例予rhEPO300 U/(kg.次),3次/周,疗程2周,其他治疗措施同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监测血压、肝、肾功能、电解质及血象,同时在生后d3、5、7进行神经学评分,生后d7、14、28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生后3、6个月进行发育商(DQ)测定。结果两组神经学评分在生后d3无明显差异,d7治疗组神经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BNA评分在生后各测定点均存在明显差异(P均<0.05)。治疗组2周后除Hb、网织红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外,肝、肾功能、电解质、血压、血糖及血小板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rhEPO治疗能促进HIE患儿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除对红细胞增生有促进作用外,对其他系统无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氧 脑缺血 婴儿 新生 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NSE和S-100B的影响 被引量:42
11
作者 裴雪梅 高然 +3 位作者 张国英 林菱 万胜明 邱素清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05-708,共4页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NSE、S-100B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4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EPO治疗组(20例),EPO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生后第2天加用EPO,每日200 IU/kg静脉注入,疗...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血清NSE、S-100B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40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0例)和EPO治疗组(20例),EPO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生后第2天加用EPO,每日200 IU/kg静脉注入,疗程7 d。另选择健康足月新生儿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3组新生儿血清中NSE、S-100B的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HIE患儿血清中NSE、S-100B的水平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而2组HIE患儿之间血清中NSE、S-100B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新生儿生后第9天血清NSE、S-100B水平均低于第1天水平(P<0.01)。治疗后EPO治疗组血清NSE、S-100B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动态检测血清中NSE、S-100B的水平,可能有助于HIE的早期诊断和判断HIE脑损伤的修复程度;EPO可能对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均有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100B 新生儿
原文传递
贫血对肿瘤化疗疗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徐朝久 张灿珍 +3 位作者 胡智兴 李玛琳 任宏轩 沈丽达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200-203,共4页
目的 :在小鼠实体瘤模型中研究贫血对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用单次剂量的卡铂 (5 0mg/kg)静推造成Hb较长时间的降低。在另一组中 ,用卡铂前 7天始予rHuEPO(1 0 0 0IU/kg)皮下注射 3次 /周预防贫血的发展。两组均于卡铂用后的第 4天自... 目的 :在小鼠实体瘤模型中研究贫血对化疗疗效的影响。方法 :用单次剂量的卡铂 (5 0mg/kg)静推造成Hb较长时间的降低。在另一组中 ,用卡铂前 7天始予rHuEPO(1 0 0 0IU/kg)皮下注射 3次 /周预防贫血的发展。两组均于卡铂用后的第 4天自小鼠的右侧腋部皮下植入肿瘤 (S1 80 小鼠肉瘤 )。植入肿瘤后的第 5天用单次剂量的CTX(6 0mg/kg)静脉注射。结果 :rHuEPO可以防治化疗所致的贫血。化疗后可见到肿瘤生长受到抑制 ,随后肿瘤又再生长。贫血组的肿瘤生长延缓时间要短于非贫血组 (6 3天比 9 3天 ) ,被纠正的贫血组的肿瘤生长延迟时间与对照组大致相仿 (9 3天 )。结论 :贫血可导致肿瘤化疗疗效的降低 ,其机制可能与肿瘤组织的低氧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肿瘤 化疗 疗效 实验 小鼠 促红细胞生成素 卡铂
下载PDF
不同治疗方式对改善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影响 被引量:39
13
作者 王梦婧 黄碧红 +6 位作者 陶冶 张炜晨 陈伟生 张敏敏 陈靖 黄骏文 王红鹰 《中华肾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09-916,共8页
目的比较3种治疗方式对改善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分析影响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治疗的尿毒症SHP... 目的比较3种治疗方式对改善尿毒症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分析影响红细胞生成素(EPO)用量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透析中心接受治疗的尿毒症SHPT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甲状旁腺切除+前臂移植术组(手术组,n=16)、西那卡塞治疗组(n=6)和骨化三醇治疗组(n=33)。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检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及EPO用量,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变化值及EPO用量变化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3组间血红蛋白水平及EPO用量变化值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1年后EPO使用指数的影响因素。结果手术组及西那卡塞组患者治疗前血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显著高于骨化三醇组,治疗后第12个月手术组及西那卡塞组患者血iPTH水平较治疗前组明显下降,且手术组血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水平较术前水平明显下降(均P<0.05)。混合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术后血红蛋白呈上升趋势,其血红蛋白变化值增加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O.007)。3组患者EPO用量变化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显示,手术组患者随访第12个月EPO用量较术前明显降低(P=O.007)。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透析龄(B=-0.064,P=O.012)、铁蛋白(≥500μg/L相对于<200μg/L,B=O.645,P=O.032)是EPO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透析龄越大,EPO用量越少;铁蛋白≥500μg/L的患者EPO用量明显较多。结论甲状旁腺切除+前臂移植术治疗能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EPO用量,改善肾性贫血。透析龄、铁蛋白是EPO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继发性 贫血 甲状旁腺切除术 红细胞生成素
原文传递
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37
14
作者 林碧云 顾秋芳 +4 位作者 张鹏 程国强 邵肖梅 王来栓 周文浩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5-89,共5页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中、重度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安全性,为开展多中心研究亚低温联合EPO治疗足月儿HIE的疗效奠定基础。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收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满足亚低温治疗标准并... 目的研究亚低温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中、重度足月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安全性,为开展多中心研究亚低温联合EPO治疗足月儿HIE的疗效奠定基础。方法对2012年2月至2015年3月收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满足亚低温治疗标准并知情同意下的中、重度足月儿HIE随机分组。实验组给予亚低温治疗72 h联合EPO(1 000 U·kg-1,静脉滴注,隔天1次,14 d);对照组给予亚低温治疗72 h和与EPO同等剂量、同样给药方法的生理盐水。监测患儿治疗期间的生命体征,治疗期间放弃治疗事件,记录亚低温治疗前、亚低温治疗结束时、EPO疗程结束后的血生化指标,观察严重心律失常、大静脉血栓、不可纠正的低血压、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肾功能异常等一般不良事件。比较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44例足月儿HIE进入本文安全性观察,其中实验组25例,对照组19例。3例重度HIE足月儿(实验组2例,对照组1例)亚低温治疗期间主动放弃治疗。两组在EPO相关不良事件血生化指标Hb、RBC、Hct和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HIE并发症及其治疗严重和一般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低温联合EPO治疗中、重度足月儿HIE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 亚低温 促红细胞生成素 安全性
下载PDF
罗沙司他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36
15
作者 孔祥栋 许金华 +1 位作者 余杨洁 陈林燕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33期126-128,共3页
目的观察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8—10月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5例合并肾性贫血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患者停... 目的观察罗沙司他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8—10月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治疗的15例合并肾性贫血的MHD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患者停用EPO,应用铁剂者同时停用铁剂,1周后开始口服罗沙司他治疗,剂量为100~120 mg/次,3次/周,疗程12周。治疗前后检测血红蛋白以及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铁蛋白的变化。记录治疗过程中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铁蛋白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患者的TC、LD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患者的TG、HDL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无明显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罗沙司他可以有效治疗MHD患者的肾性贫血,可为临床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持性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低氧诱导因子 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 促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小鼠视网膜光损伤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24
16
作者 王红云 牛膺筠 +4 位作者 王培嵩 周占宇 刘夫玲 杨文毅 张跃红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4-438,共5页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通过小鼠血视网膜屏障的情况及其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BALB/c小鼠腹腔注射rHEPO,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含量; 24只BALB/c小鼠建...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通过小鼠血视网膜屏障的情况及其对视网膜光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4只BALB/c小鼠腹腔注射rHEPO,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小鼠视网膜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含量; 24只BALB/c小鼠建立光损伤动物模型,通过光镜和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标记(TUNEL)法观察实验组小鼠(12只,腹腔注射rHEPO)和对照组小鼠( 12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视网膜细胞的变化情况。结果 腹腔注射rHEPO后2、4、6及8h小鼠100μg视网膜蛋白中EPO的含量分别为(0 .68±0 .24)、(1 .87±0 .37)、(0. 96±0 .24)及(0. 47±0. 13)m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113,P<0 .05),在腹腔注射药物后4h视网膜中EPO的浓度达到高峰。随光照时间延长,光镜下可见对照组视网膜杆细胞的内、外节破坏明显加重,外核层逐渐变薄,出现核固缩,甚至核碎裂;实验组各观察时间点损伤变化均较轻,仅见感光细胞内、外节排列紊乱,形成空泡,外核层细胞排列稍紊乱,厚度无明显变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视网膜外核层的凋亡细胞随光照时间延长不断增多,至光照后7d凋亡细胞数量减少;实验组视网膜外核层仅见少量凋亡细胞,光照后72h凋亡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至光照后7d几乎无凋亡细胞。实验组视网膜外核层凋亡细胞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视网膜光损伤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防护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BALB/c小鼠 RHEPO 血视网膜屏障 凋亡细胞 腹腔注射药物 显微镜下观察 保护作用 时间延长 视网膜细胞 外核层 实验组 对照组
原文传递
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1
17
作者 张勇 侯娟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8年第3期176-179,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应用左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院的80例肾性贫血HD患者以随机号码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EPO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应用左卡尼汀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入院的80例肾性贫血HD患者以随机号码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EPO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左卡尼汀,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与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等相关参数、总体治疗效果、左室重构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清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分别为(106.52±9.42)g/L、(28.17±2.55)%、(268.22±40.35)μg/L、(31.59±5.6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72±8.29)g/L、(25.35±2.13)%、(220.07±41.94)μg/L、(26.48±4.91)%,甲状旁腺素、血磷、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收缩期内径与左心室舒张期内径水平为(59.80±11.34)mmol/L、(1.39±0.37)mmol/L、(31.32±0.87)mm、(32.17±1.20)mm、(54.85±1.41)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4.60±17.56)mmol/L、(1.77±0.45)mmol/L、(33.92±1.13)mm、(33.89±1.06)mm、(58.42±1.57)mm,存在显著差异(P<0.01);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2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肾性贫血HD患者应用左卡尼汀与EPO联合治疗的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贫血指标,促进心室重构,从而提升治疗效果,同时具有极高的安全性,不易发生不良反应,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与应用,给肾性贫血HD患者带来福音,对该领域治疗研究,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左卡尼汀 促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娄季宇 曾志磊 杨霄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6-318,共3页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Epo低、中、高剂量组和缺血再灌注组,4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血流2h再灌注24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Epo低、中、高剂量组和缺血再灌注组,4组大鼠均采用线栓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血流2h再灌注24h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开始时Epo低、中、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Epo1000U/kg、3000U/kg、5000U/kg,缺血再灌注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制作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Epo各剂量组凋亡细胞均少,Bcl-2表达较高,Bax表达较少,Bcl-2/Bax比值变大。Epo各剂量组间Bax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Epo组对Bcl-2表达和Bcl-2/Bax比值影响最大;中剂量Epo对细胞凋亡的影响最为显著;低剂量Epo对Bcl-2表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最小,对Bcl-2/Bax比值的影响与中剂量相同。结论不同剂量的Epo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皮层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不完全相同,3000U/kg可能最接近最佳应用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凋亡 BCL-2 BAX 大鼠
下载PDF
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的疗效 被引量:30
19
作者 赵琳琳 田园 +2 位作者 韩淑苗 廖保丹 柳源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486-488,492,共4页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病人采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病人,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病人采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血液透析肾性贫血病人,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清转铁蛋白、红细胞比容以及铁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组治疗后的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均高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 <0. 01);用药后2组出现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发热和肝肾功能异常,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液透析肾性贫血能改善病人临床贫血症状,缩短疗程,同时促进生化实验室指标恢复,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肾性贫血 左卡尼汀 促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20
作者 廖飞龙 杨仲璠 +1 位作者 刘煜 吴彦卓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4-70,共7页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 Hu EPO)已成功用于治疗肾性贫血20余年,但由于其半衰期相对较短,需要频繁注射给药,降低了病人的依从性。近10年来多种新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制剂获批上市,...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r Hu EPO)已成功用于治疗肾性贫血20余年,但由于其半衰期相对较短,需要频繁注射给药,降低了病人的依从性。近10年来多种新型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制剂获批上市,促红细胞生成素仍是目前临床治疗肾性贫血的主要药物。目前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设计方法主要有增加糖基化位点、聚乙二醇修饰、构建融合蛋白和促红细胞生成素拟肽。本文综述了促红细胞生成素药物的发展、长效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设计方法及其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糖基化 聚乙二醇修饰 融合蛋白 促红细胞生成素拟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