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豫北晋语的儿化 被引量:11
1
作者 史艳锋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2-73,共12页
文章首先介绍了豫北晋语卷舌儿化与平舌儿化的分布情况及安阳、汤阴儿尾与儿化的共存现象。接着描写了济源、武陟、凤泉、淇县等13个方言点基本韵母与儿化韵母的对应关系,总结出豫北晋语区儿化韵母的地域分布特征。着力讨论了豫北晋语... 文章首先介绍了豫北晋语卷舌儿化与平舌儿化的分布情况及安阳、汤阴儿尾与儿化的共存现象。接着描写了济源、武陟、凤泉、淇县等13个方言点基本韵母与儿化韵母的对应关系,总结出豫北晋语区儿化韵母的地域分布特征。着力讨论了豫北晋语中伴随儿化发生的四种变音:儿化引起声调的变化,儿化引起声母的变化,儿化增生闪音?和儿化引起介音的变化。最后对淇县、卫辉等地儿化韵母较入声韵基本韵母所表现出的滞后/超前层次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北晋语 变音 超前 滞后
原文传递
“子”尾词在澄江话中的不同形式
2
作者 罗艺 罗江文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72-78,共7页
澄江话属于西南官话滇中方言小片,其形成与元明清的江淮、北方官话和四川方言关系密切。一些普通话"子"尾词,澄江话不加后缀"子",而采用重叠、儿化、儿化重叠等几种不同形式,体现出名词形态发展的不同情况。澄江话&... 澄江话属于西南官话滇中方言小片,其形成与元明清的江淮、北方官话和四川方言关系密切。一些普通话"子"尾词,澄江话不加后缀"子",而采用重叠、儿化、儿化重叠等几种不同形式,体现出名词形态发展的不同情况。澄江话"子"尾词采用名词重叠形式主要受四川方言影响,采用儿化形式主要受老南京方言影响,儿化重叠则是两种方言影响的叠加,反映了方言接触的历史层次和影响的多样性,在多方言的接触和影响中,不仅有某一方言特征的延续,也形成方言影响的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尾 重叠 化重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