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粳稻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剖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江建华 刘强明 +7 位作者 卢超 张红 刘晓丽 党小景 牛付安 Manamik Caleb BRERIA 赵凯铭 洪德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147-2161,共15页
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 为了解控制粳稻产量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株高、生育期、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和二次枝梗数8个性状及其中亲杂种优势进行QTL定位。共检测到58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41.9%。77.6%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15.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6.9%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共检测到90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在RIL群体中检测到44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7%~8.0%,平均3.7%。在XSBCF1群体中检测到27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2.7%~78.5%,平均29.2%;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0%~71.8%,平均40.1%。在CBBCF1群体中检测到19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2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7%~64.4%,平均30.1%;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9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7%~64.1%,平均40.0%。在CBBCF1群体中,利用BCF1表型值和中亲优势值都检测到的E-QTL有2对。上述结果表明上位性效应是粳稻秀堡组合杂种优势的主要遗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主效qtl 上位性qtl 杂种优势
下载PDF
夏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籽粒蛋白质含量QTL定位 被引量:2
2
作者 滕康开 曹永策 +3 位作者 李曙光 孔杰杰 邢静 赵团结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5987-5993,共7页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是复杂数量性状,目前对中国夏播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的了解相对较少。本研究对以江淮地区夏大豆蒙8108与骨干亲本南农1138-2杂交育成的NJMN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5个环境田间试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含... 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是复杂数量性状,目前对中国夏播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等品质性状遗传基础的了解相对较少。本研究对以江淮地区夏大豆蒙8108与骨干亲本南农1138-2杂交育成的NJMN重组自交系群体进行了5个环境田间试验获得表型数据,利用含2 062个SLAF标记的遗传图谱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加性、上位性QTL定位。结果发现NJMN群体籽粒蛋白质含量存在超亲分离,不同种植环境、家系与环境间互作均存在显著差异。在6号、7号、11号、17号染色体上定位到4个控制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加性QTL,其中qProt-17-1未见前人报道,其与环境间存在显著互作效应。还发现3对加性×加性上位QTL,其总的效应值和表型贡献率均高于加性QTL,表明非加性效应在NJMN群体蛋白质含量遗传体系中起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籽粒蛋白质含量 加性qtl 上位性qtl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
原文传递
A genome scan for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affecting grain yield and its components of maize both in single-and two-locus levels 被引量:2
3
作者 YAN Jianbing TANG Hua +3 位作者 HUANG Yiqin ZHENG Yonglian SUBHASH Chander LI Jian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6年第12期1452-1461,共10页
By adding thirty-one markers in the pre- vious linkage map, a new genetic linkage map con- taining 205 markers was constructed, spanning a total of 2305.4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11.2 cM. The genotypic errors i... By adding thirty-one markers in the pre- vious linkage map, a new genetic linkage map con- taining 205 markers was constructed, spanning a total of 2305.4 cM with an average interval of 11.2 cM. The genotypic errors in the whole genome were de- tected by the statistical method and removed manu- ally. The precision of the linkage map w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Main and epistatic QTL were detected by R/qtl, and main QTL were confirmed and refined by 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 (MIM). Finally, MIM de- tected seven QTL for rows number, and five QTL for each grain yield, kernels per row and 100-kernel weight. The contribution to genetic variations of QTL varied from 35.3% for grain yield to 61.5% for rows number. Only kernels per row exhibited significant epista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QTL. Twenty-four epistatic QTL were detected which distributed on almost all the ten chromosomes. About two-third epistatic QTL were observed between main QTL and another locus, which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These results indicate rather clearly that there are a number of QTL affecting trait expressions, not directly but indirectly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loci. Thus, epistatic QTL effects may play a crucial role, if not more important than main QTL effects, in the genetic variation for the measured traits in present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扫描 分子标记 上位qtl 谷物 玉米
原文传递
大豆生育期相关性状QTL定位
4
作者 阚贵珍 胡振宾 +4 位作者 童振峰 张丹 郝德荣 印志同 喻德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共8页
以野生大豆江浦野生豆-5为母本,栽培大豆南农06-17为父本杂交所得的316个F2单株及其衍生F2∶3和F2∶4家系为材料,利用JoinMap3.0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210个标记(分子标记207个、形态标记3个),共24个连锁群的大豆分子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 以野生大豆江浦野生豆-5为母本,栽培大豆南农06-17为父本杂交所得的316个F2单株及其衍生F2∶3和F2∶4家系为材料,利用JoinMap3.0软件,构建了一张包含210个标记(分子标记207个、形态标记3个),共24个连锁群的大豆分子连锁图谱,覆盖基因组长度2 205.85 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1.09 cM。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对2007年F2单株、2008年F2∶3家系及2009年F2∶4家系的全生育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和生育期结构4个生育期相关性状进行联合世代QTL分析,共检测到15个加性显性QTL和9对上位性QTL;存在QTL共位性(同一标记区间存在不同性状的QTL)以及QTL互作网络(一个QTL可以与多个QTL互作)的现象;贡献率最大的3个QTL为qVP-H-1、qWGP-H-1和qRV-H-1,加性效应解释的遗传变异分别为21.31%、13.14%和9.37%,qWGP-H-1和qVP-H-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江浦野生豆-5,qRV-H-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南农06-17。研究结果为生育期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野生大豆优异基因的挖掘及栽培大豆遗传基础的拓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育期相关性状 qtl定位 上位性qtl
下载PDF
粳稻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QTL定位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红 江建华 +4 位作者 刘晓丽 吉家曾 牛付安 张有富 洪德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7-258,共12页
为探明控制粳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穗抽出度、剑叶长、剑叶角度、穗剑高度差、倒2叶长、倒2叶角度、穗与倒2叶(穗二)高度差和倒1节间长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进行QT... 为探明控制粳稻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的基因作用类型,利用秀堡RIL群体及其2个回交(BCF1)群体对穗抽出度、剑叶长、剑叶角度、穗剑高度差、倒2叶长、倒2叶角度、穗与倒2叶(穗二)高度差和倒1节间长8个异交相关性状及其中亲优势进行QTL定位。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45个显著的主效QTL(M-QTL),单个M-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5%~80.3%。73.3%的M-QTL表现为加性效应,4.5%的M-QTL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显性效应,22.2%的M-QTL表现为超显性效应。3个群体中共检测到82对显著的双基因上位性QTL(E-QTL)。RIL群体中检测到43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0%~7.0%,平均2.7%。在以秀水79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XSBCF1群体)中检测到16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1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11.2%~36.8%,平均21.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33.1%~76.8%,平均55.0%。在以C堡为父本、与秀堡RIL群体回交的后代(CBBCF1群体)中检测到23对E-QTL,其中利用BCF1表型值检测到16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6.2%~60.0%,平均24.0%;利用中亲优势值检测到7对E-QTL,单对E-QTL的贡献率变幅为21.3%~44.4%,平均31.0%。上述结果表明,粳稻异交相关性状是由多位点控制的,基因对性状本身的作用类型以加性效应为主;粳稻异交相关性状中亲优势主要遗传基础为超显性效应和上位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异交性状 主效qtl 上位性qt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