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黄斑前膜手术早期疗效 被引量:2
1
作者 盛帅 张杰 +1 位作者 高荣玉 黄旭东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9期703-710,共8页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手术方法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2-8月首次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的IERM患者30例(30眼),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15眼)给予玻...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手术方法并与传统手术方法进行临床对比观察。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8年2-8月首次就诊于潍坊眼科医院的IERM患者30例(30眼),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15眼)给予玻璃体切割+传统黄斑前膜撕除术,改良组(15眼)给予玻璃体切割+改良黄斑前膜钝性剥除术。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GCIPL)、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CRT)、多焦视网膜电图(ERG)。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年龄为40~80岁。2组手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改善(传统组:t=4.176,P=0.001;改良组:t=6.187,P<0.001)。改良组手术后3个月视力优于传统组(t=2.219,P=0.035)。与手术前相比,2组CRT降低(传统组:t=5.666,P<0.001;改良组:t=13.905,P<0.001),术后3个月改良组CRT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4,P=0.041)。术前所有患眼黄斑区GCIPL厚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1,P=0.366),与手术前相比,传统组术后黄斑区GCIPL无明显变化(t=-3.350,P=0.066),改良组黄斑区GCIPL厚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48,P<0.001)。2组多焦ERG1环的P波峰值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0,P=0.860),2组手术后3个月与手术前相比均有改善(传统组:t=-16.932,P<0.001;改良组:t=-29.701,P<0.001),且改良组优于传统组(t=-20.882,P<0.001)。结论:黄斑前膜钝性剥除术是一种实用、简便、安全的治疗方法。与传统黄斑前膜撕除术相比,在手术早期即可更快地恢复黄斑区形态结构,提高患者视力,改善黄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黄斑前膜撕除术 钝性剥除术 内层视网膜
原文传递
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后新血管形成和黄斑前膜的治疗方法探讨 被引量:2
2
作者 杜磊 陈佳 +2 位作者 龙婷 杨安怀 邢怡桥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年第3期173-176,共4页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后继发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和黄斑前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眼球挫伤造成脉络膜破裂后继发CNV和黄斑前膜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联...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外伤性脉络膜破裂后继发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和黄斑前膜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眼球挫伤造成脉络膜破裂后继发CNV和黄斑前膜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术后进行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至少3次。随访6个月以上。 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在治疗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提高(t=2.6044,P=0.019)。所有患者视物变形症状改善,黄斑区前膜已不明显,CNV范围缩小,并且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期内保持稳定。 结论采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脉络膜破裂后CNV和黄斑前膜的方法,在6个月的随访期内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破裂 外伤性 脉络膜新血管形成 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前膜剥除术
原文传递
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视力和视物变形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骆贵军 姚莎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4-267,共4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视物变形程度的影响。方法:对31例31眼IMEM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进行治疗,并检查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椭圆体带(IS/OS...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对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患者视力、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和视物变形程度的影响。方法:对31例31眼IMEM患者实施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进行治疗,并检查患者手术前后BCVA、CMT、椭圆体带(IS/OS)连续性和黄斑形态,评估治疗效果并研究BCVA与手术前后黄斑结构形态之间的关系,分析其可能对手术结果造成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术前平均BCVA和CMT分别为0. 59±0. 14和429. 35±86. 17μm,术后6mo时分别降低至0. 38±0. 09和304. 87±62. 54μm(P<0. 05)。术后患者视物变形程度逐渐减轻,且术后1、3、6mo时患者视物变形程度低于术前水平(P<0. 008)。术后1mo时患者IS/OS连续比例为65%,与术前(52%)比较无差异(P>0. 008),术后3、6mo时IS/OS连续比例分别为81%和90%,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0. 008),术后1、3、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为26%、52%和77%,与术前比较有差异(P <0. 008),术后6mo时正常型黄斑形态患者比例与术后1mo比较有差异(P<0. 008)。IMEM患者术后BCVA与术前IS/OS连续性、术前黄斑形态、术后IS/OS连续性和术后黄斑形态均呈明显负相关性(P<0. 05),与术前BCVA、术后CMT呈明显正相关性(P<0. 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撕除术治疗可明显降低IMEM患者CMT,改善IS/OS完整性和黄斑形态,从而提高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前膜 玻璃体切割 黄斑前膜撕除术 黄斑中心凹厚度 视力 视物变形
下载PDF
3D可视技术应用于黄斑前膜剥除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中宇 孙大卫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7年第8期24-26,共3页
目的:应用3D可视技术显微镜完成黄斑前膜剥除术并观察其疗效.方法:3D手术组9例9只眼,女5例,男4例,对照组为传统手术组,10例10只眼,女6例,男4例.手术采用23G显微技术中轴部PPV常规撕除黄斑前膜.术中两组分阶段记录对比其手术时间的变化,... 目的:应用3D可视技术显微镜完成黄斑前膜剥除术并观察其疗效.方法:3D手术组9例9只眼,女5例,男4例,对照组为传统手术组,10例10只眼,女6例,男4例.手术采用23G显微技术中轴部PPV常规撕除黄斑前膜.术中两组分阶段记录对比其手术时间的变化,术后随诊两组患者视力、眼压及CRT的变化.结果:传统手术组与3D可视手术组的黄斑前膜染色及撕除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的眼内压及CRT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可视技术在眼科领域是一项新的实用性应用,从初步研究中观察,其能够完成视网膜前膜剥除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可视技术 黄斑前膜剥除术 染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