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立体定向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 被引量:19
1
作者 关宇光 于思科 +5 位作者 刘长青 张尧 陈思畅 丁浩然 周健 栾国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6期369-371,共3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资料,对视频脑电图、MRI、脑磁图和PET检查仍不能明确致痫区的病例进行SEEG记录以更...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3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临床资料,对视频脑电图、MRI、脑磁图和PET检查仍不能明确致痫区的病例进行SEEG记录以更好地确定致痫灶。所有病人均采用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射频毁损靶点为SEEG监测下的癫痫起始区或癫痫网络中频繁放电的电极位点。结果 SEEG记录显示,33例中,5例为单电极起始(同一电极的1~3个触点),15例为单脑区/部位起始(多根电极起始,但局限于同一脑区或病灶部位),6例为相邻多脑区起始,7例为不同脑区的多部位弥漫起始区。每例病人射频毁损1~11个靶点,手术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术后随访6~15个月,4例癫痫发作停止,3例发作减少80%以上,10例减少50%~79%;8例减少10%~49%;8例较术前无明显缓解。结论 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术是药物难治性癫痫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难治性癫痫 立体定向脑电图 致痫灶 射频热凝毁损术 疗效
下载PDF
颅内电极脑电监测定位致癇灶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国君 李勇杰 +1 位作者 王玉平 遇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11期484-487,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埋置电极脑电图(iEEG)监测定位致灶的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对38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的难治性癫病人,采用颅骨钻孔或骨瓣开颅方法埋置硬膜下和(或)深部电极,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定位致灶。根据术中致灶定位、术后病理、术后... 目的探讨颅内埋置电极脑电图(iEEG)监测定位致灶的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对38例经无创方法难以定位的难治性癫病人,采用颅骨钻孔或骨瓣开颅方法埋置硬膜下和(或)深部电极,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定位致灶。根据术中致灶定位、术后病理、术后疗效和EEG复查结果分析iEEG监测定位致灶的准确性。结果8例埋置深部电极,13例埋置硬膜下电极,17例联合应用硬膜下电极和深部电极。颅内电极埋置4~22d,平均9d;脑电监测8~226 h,平均128h。根据癫发作初始期iEEG,32例(84.2%)病人准确定位了致灶,无颅内出血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选择性应用硬膜下和深部电极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的节律和范围是可靠的致灶定位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埋置电极脑电图 iEEG 痫灶 难治性癫痫 适应证 禁忌证
下载PDF
颅内电极监测癫痫发作初始期脑电定位意义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国君 王玉平 +1 位作者 遇涛 李勇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2年第24期3688-3689,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癫痫发作初始期脑电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1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其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脑电记录等不能精确定位致痫灶,经颅骨钻孔、埋置颅内深部和/或皮层电极,长程脑电监测并分析发作初始期脑电的异常放电节...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监测癫痫发作初始期脑电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14例难治性癫痫患者,其临床、影像学检查及头皮脑电记录等不能精确定位致痫灶,经颅骨钻孔、埋置颅内深部和/或皮层电极,长程脑电监测并分析发作初始期脑电的异常放电节律和范围,对比术后病理学检查和随访结果,分析发作初期脑电定位致痫灶的准确性。结果记录到了47次临床发作。发作初期异常放电可分为4种形式:低幅快节律、尖波节律、高幅棘波节律和棘慢波节律。按异常放电范围可分为:局限性放电、区域性放电和广泛性放电。11例(78.5%)患者准确定位了致痫灶,术后癫痫发作消失(64.3%)或极少发作(14.2%),2例(14.2%)发作减少90%以上,1例(7.1%)术后无改善。结论颅内埋置电极脑电监测癫痫发作初始期异常放电形式、部位和异常放电范围是定位致痫灶可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致痫灶 颅内电极 脑电图 癫痫手术
下载PDF
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附30例报告) 被引量:13
4
作者 曾高 焦风 +3 位作者 刘波 刘献增 张庆俊 梁冶矢 《山东医药》 CAS 2012年第8期38-40,共3页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术前综合评估,确定致痫区的起源,配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切除致痫区,手术后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按Engel标准评判。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8.3个月。Ⅰ级17例,Ⅱ级7... 目的探讨难治性癫痫的外科治疗方法并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对30例患者进行术前综合评估,确定致痫区的起源,配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切除致痫区,手术后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按Engel标准评判。结果随访12~27个月、平均18.3个月。Ⅰ级17例,Ⅱ级7例,Ⅲ级4例,Ⅳ级2例,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有效方法,对致痫区的精确定位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皮层脑电图 致痫区 外科治疗
下载PDF
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内致痫灶与其周围组织P糖蛋白表达量的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建 姜德春 +3 位作者 张国君 蔡立新 朴月善 王育琴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82-186,共5页
目的:比较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脑组织致痫灶和灶旁组织P糖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探讨其在难治性癫痫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促进阐明难治性癫痫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自2007年4月-200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致痫灶... 目的:比较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切除脑组织致痫灶和灶旁组织P糖蛋白表达量的差异,探讨其在难治性癫痫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促进阐明难治性癫痫的耐药机制。方法:收集自2007年4月-200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行"致痫灶切除术"的难治性癫痫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获得知情同意,术中使用神经电生理手段,区分致痫灶和灶旁组织;使用Western-blot蛋白分析技术定量检测P糖蛋白的表达量;用Image-J软件对蛋白条带进行分析,蛋白条带面积与灰度的乘积为分析指标;使用SPSS11·5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其差异。结果:11例致痫灶内P糖蛋白与内参β-肌动蛋白(β-Actin)灰度和面积之积的比值(V-P/V-Actin)为0·69±s0·53,灶旁组织V-P/V-Actin为0·53±s0·39;P糖蛋白在致痫灶中表达量明显高于灶旁组织,P<0·05。结论:P糖蛋白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致痫灶中的高表达,提示难治性癫痫耐药机制与P糖蛋白高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致痫灶 灶旁组织 P糖蛋白 WESTERN-BLOT
下载PDF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融合技术在提高儿童结构相关难治性癫痫致痫灶检出率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明 季涛云 +10 位作者 叶锦棠 范岩 刘晓燕 王爽 吴晔 刘庆祝 王若凡 王文 程伟科 姜玉武 蔡立新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1815-1819,共5页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和PET/MRI融合技术在儿童难治性癫痫致痫区的检出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癫痫中心行癫痫切除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儿资料.收集患儿基...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ET)和PET/MRI融合技术在儿童难治性癫痫致痫区的检出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癫痫中心行癫痫切除手术的难治性癫痫患儿资料.收集患儿基本临床资料、手术和预后随访资料、发作间期和发作期脑电图、MRI、PET、PET/MRI融合等信息.与癫痫术前评估团队确定的致痫区对比,评估 MRI、PET和PET/MRI融合技术对癫痫定位的准确性.根据随访≥1年无发作患者,分别计算MRI、PET和PET/MRI融合技术对癫痫灶检出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 (1)共收集62例,男30例,女32例.平均起病年龄为2.50岁(2 d^11.70岁),平均手术年龄5.10岁(0.75~15.60岁).(2)62例手术方式和预后:局灶/单脑叶切除32例(占51.6%),多脑叶切除16例(占25.8%),半球离断14例(占22.6%).术后随访≥1年,Engel Ⅰ级占91.9%(57/62例),Engel Ⅱ~Ⅳ级分别为1例、3例和1例.(3)与术前评估团队确定的致痫区相比,MRI一致性为64.5%(40/62例),PET一致性为72.5%(45/62例),PET/MRI融合技术一致性为85.5%(53/62例),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5,P=0.03).(4)Engel Ⅰ级患者计算结果显示, MRI的敏感度为66. 7%,特异度为60.0%;PET的敏感度为75.4%,特异度为60.0%;PET/MRI融合技术的敏感度为85. 9%,特异度为80.0%.(5)对11例病理结果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阴性MRI"进行二次阅读, 9例发现有轻微异常.结论 PET/MRI融合能提高儿童难治性癫痫的病灶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融合技术 致痫区
原文传递
长程颅内电极记录定位致痫灶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遇涛 王玉平 +1 位作者 张国君 李勇杰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3年第2期81-83,共3页
目的 讨论应用颅内埋藏电极进行长程视频脑电 (Video EEG)监测 ,对于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向颅内可疑部位植入深部电极和 /或硬膜下条状电极。采用DaVinci系统 ,进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 ,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EEG... 目的 讨论应用颅内埋藏电极进行长程视频脑电 (Video EEG)监测 ,对于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技术 ,向颅内可疑部位植入深部电极和 /或硬膜下条状电极。采用DaVinci系统 ,进行长程视频脑电监测 ,记录发作间期及发作期EEG变化 ,确定癫痫起源部位。在皮层电极脑电图 (ECoG)监测下 ,手术切除致痫灶或行立体定向毁损术。结果 本组 17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 4~ 17天 ,平均 9天。各例均记录到明确的发作间期异常放电和 /或发作期EEG变化。手术切除致痫灶 16例 (联合胼胝体切开术 1例 ) ;行双侧杏仁核毁损术 1例。术后复查Video EEG ,显示痫性放电基本消失 15例 ,改善 2例 (集中于手术对侧 1例 )。按照Engel术后效果分级 :Ⅰ级 15例 ,Ⅲ级1例 ,Ⅳ级 1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因长时间埋藏颅内电极引起的并发症。结论 在致痫灶定位困难的难治性癫痫患者中 ,应用埋藏式颅内深部电极和 /或硬膜下条状电极 ,进行长程颅内电极记录 ,可以精确定位致痫灶 ,可改变外科治疗计划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致痫灶 颅内电极 长程视频脑电监测
下载PDF
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对致灶的定位价值 被引量:8
8
作者 侯小兵 周铨 +1 位作者 谢坚 王国福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V-EEG)对癫致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及头皮V-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灶部位的10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及开颅术,植入硬膜下皮质条状电极或(和)深部电极进行长程V-EE...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V-EEG)对癫致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及头皮V-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灶部位的10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及开颅术,植入硬膜下皮质条状电极或(和)深部电极进行长程V-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V-EEG、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检查结果以及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EEG对癫灶进行综合定位,手术切除病灶;术后随访,评估疗效及颅内V-EEG的准确性。结果1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3~14d,捕捉到临床自然发作5~44次,记录到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10例患者颅内电极V-EEG定位结果与术中皮质及深部电极定位结果完全一致,据此定位结果切除致灶;术后随访1年,按Engel疗效分级,痊愈7例,显著改善2例,良好1例。结论颅内电极V-EEG监测可为癫外科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 致灶 颅内电极视频脑电图
下载PDF
术中脑电监测在癫痫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井晓荣 张华 +4 位作者 姚庆和 高旭 李一明 王超 高国栋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502-505,共4页
目的讨论术中脑电监测在癫痫手术中的应用意义。方法4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中采用日本光电9200脑电描记系统,应用皮层电极,在致痫灶靶区皮层,对癫痫起源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手术切除致痫灶,并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进行病灶扩大切除... 目的讨论术中脑电监测在癫痫手术中的应用意义。方法4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中采用日本光电9200脑电描记系统,应用皮层电极,在致痫灶靶区皮层,对癫痫起源部位进一步精确定位,手术切除致痫灶,并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进行病灶扩大切除、胼胝体切开或多处软膜下横切(MST),术后常规应用抗癫痫药物。结果全部患者在预定的癫痫灶局部均可记录到癫痫波;病变及癫痫灶切除后即时检测,显示痫性放电明显减少24例,其中3例非功能区海绵状血管瘤,瘤体切除后仍可见大量棘波,扩大切除周围皮质,棘波显著减少;3例功能区胶质瘤患者虽经MST后,棘波有一定改善,仍可见一定量棘波;12例海马硬化及1例海马萎缩术后,仍存在一定量棘波。术后疗效评价,按照Engel分级评价为:Ⅰ级27例,Ⅱ级6例,Ⅲ级4例,Ⅳ级3例;总有效者37例,有效率达92.5%。结论在癫痫手术中运用脑电监测,可以进一步精确定位致痫灶,指导手术中正确切除癫痫灶及预示手术效果,有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在癫痫外科治疗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致痫灶 颅内皮层电极 术中脑电监测
下载PDF
多模态MRI技术在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侧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许尚文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7期9-13,共5页
癫痫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其中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手术切除癫痫致痫灶可以更好地控制或治愈一半以上顽固性... 癫痫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其中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手术切除癫痫致痫灶可以更好地控制或治愈一半以上顽固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而手术前如何准确定位癫痫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MRI技术手段被用于对TLE致痫灶的定侧定位,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的多模态MRI技术在TLE致痫灶定位中的应用和进展,以期获得准确的癫痫致痫灶定位,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MR成像 颞叶癫痫 致痫灶 定侧定位
下载PDF
颅内电极脑电图监测对癫致灶的定位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侯晓华 张黎明 +1 位作者 林志国 张亚玲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4-416,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致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致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致痫灶 颅内电极脑电图
下载PDF
儿童癫痫发作间期SPECT高灌注灶与EEG致痫区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为民 王文婷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0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观察早期儿童癫痫病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层体摄影(SPECT)高灌注灶与脑电图(EEG)致痫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儿童癫痫SPECT高灌注显像病例进行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进行12h长程监测,分析这两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结... 目的:观察早期儿童癫痫病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层体摄影(SPECT)高灌注灶与脑电图(EEG)致痫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儿童癫痫SPECT高灌注显像病例进行同步录像脑电图(V-EEG)进行12h长程监测,分析这两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结果:发作间期SPECT显像高灌注灶者29例(97%),高低灌注灶者1例(3%);单灶者13例(43%)13个灶,多灶者17例(57%)41个灶,共54个灶。EEG30例均异常,有痫样放电者29例(97%),其中局限性异常18例(60%),广泛性异常11例(37%),另有慢波异常者1例。SPECT高灌注灶与EEG的致痢灶相符者7例(23%),相近者7例(23%),不相符者16例(54%)。结论:早期儿童癫痫病例SPECT的高灌注灶与EEG的致痫灶的相关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层体摄影(SPECT) 高灌注灶 脑电图(EEG) 致痫区
下载PDF
立体脑电图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郭效东 路小奇 +7 位作者 刘明辉 王振华 许鹏 杨新超 郝文明 娄云霄 李经纶 王本瀚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目的 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应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技术评估24例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 目的 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在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应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技术评估24例药物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发作症状,发作期及发作间期视频脑电图,头颅CT、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等影像学资料,依据解剖-电生理-临床表现,提出癫痫发作起源和扩散路径的核心及备用假设;将电极置入癫痫网络的相关靶点,SEEG监测判断癫痫起源区;通过皮质电刺激(ECS)诱发惯常发作验证致痫区、定位功能区后行射频热凝(RFTC)毁损治疗,仍有癫痫发作者行二期开颅手术切除致痫灶;采用Engel分级评估癫痫的控制效果.结果 24例患者共置入126根电极,每例置入(5.3±1.1)根(3~8根).单侧电极置入6例,双侧电极置入18例.24例患者的实际靶点与计划靶点误差为(1.61±0.88)mm.无一例患者补充置入电极.SEEG监测时间为(10.1±2.6)d,均捕捉到3~20次惯常发作.ECS诱发出惯常发作15例,非惯常发作5例,未诱发出发作4例.明确致痫区23例,其中颞叶、额叶各10例,枕叶3例;未能定位1例.行RFTC治疗22例,毁损后出现头痛9例、严重脑水肿致对侧上肢无力1例,无症状硬膜下血肿1例,均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电极折断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未行RFTC治疗2例,其中1例未能验证假设,1例致痫区与运动语言区重叠,调整抗癫痫发作药物后均好转.24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12.5(10.2,26.8)个月,末次随访显示,22例行RFTC治疗的患者中,Engel分级Ⅰ级1例;Engel分级Ⅱ级21例,其中16例行二期手术切除致痫区,切除术后癫痫发作消失13例(Engel分级Ⅰ级),无改善3例(Engel分级Ⅱ级),5例拟行二次电极置入RFTC治疗.结论 合理掌握适应证,采用少量SEEG电极置入可帮助判断致痫区部位,指导手术切除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痫 致痫区 立体脑电图 射频热凝毁损 皮质电刺激
原文传递
术中应用皮层脑电图与长程颅内电极定位致痫灶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蔡立新 李勇杰 +2 位作者 张国君 遇涛 杜薇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4期1672-1675,共4页
目的通过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与长程颅内电极定位致痫灶一致性的对比研究,探讨癫痫外科治疗中应用 ECoG 定位致痫灶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至2006年8月,我们收治的22例术前采用长程颅内电极监测,术后病理证实为局灶性皮质发... 目的通过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与长程颅内电极定位致痫灶一致性的对比研究,探讨癫痫外科治疗中应用 ECoG 定位致痫灶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至2006年8月,我们收治的22例术前采用长程颅内电极监测,术后病理证实为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术前长程颅内 EEG 中发作间期异常放电(IED)小现的频率、波幅与发作期异常放电(ID)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与术中 ECoG 监测结果的比较。结果长程颅内 EEG 中,ID 起源点与非起源点之间 IED 的标准化频率有显著性差异(Z=12.213,P<0.001),将标准化的 IED 频率作为 ID 点的判定指标,获得 ROC 曲线下的面积为0.758(95%CI,0.707~0.810)。起源点与非起源点之间 IED 的波幅有显著性差异(Z=11.765,P<0.001)。术中 ECoG 监测的 IED 频率显著低于长程监测(rho=0.518,P=0.014)。ECoG 中"频发"(≥10次/min)与"常发"(3~10次/min)组中 IED的频率与波幅特点及其与 ID 部位之间的关系与长程监测结果相似;在"少发"(≤3次/min)组中这种相似性差(rho=0.408,P=0.147)。结论长程颅内 EEG 临测中应用 IED 判定 ID 具有中等意义诊断价值。与长程颅内 EEG 监测相比,ECoG 监测的 IED 频率明显减少。当 ECoG 中 IED 频率为"频发"与"常发"时,其 IED 的频率与波幅分布规律以及与 ID 之间的关系与术前长程 EEG 监测结果相似,其 IED 的特点可以作为提示 ID 的参考并指导定位致痫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外科手术 术中皮层脑电监测 致痫灶
原文传递
视频脑电结合半定量分析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定位致痫灶 被引量:6
15
作者 郝科技 王茜 +3 位作者 刘献增 邱李恒 高旭光 李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4-607,共4页
目的评价一种在视频脑电监测(VEEG)下结合半定量分析的脑血流灌注SPECT显像法用于癫痫致痫灶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脑血流灌注SPECT在VEEG监测下进行,显像前以睡眠剥夺、逐步减少或停... 目的评价一种在视频脑电监测(VEEG)下结合半定量分析的脑血流灌注SPECT显像法用于癫痫致痫灶定位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1例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脑血流灌注SPECT在VEEG监测下进行,显像前以睡眠剥夺、逐步减少或停服抗癫痫药的方式争取诱发癫痫发作。影像判读采用视觉判断与半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结果19例同时获得发作期和发作间期显像,62例仅获得发作间期显像。SPECT、VEEG和MRI对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95%、98%和42%,SPECT与VEEG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MRI(χ^2=52.913,P〈0.001;χ^2=59.247,P〈0.001)。SPECT与VEEG、SPECT与MRI和MRI与VEEG对病灶的定位符合率分别为69%、25%和27%,SPECT与VEEG之间的符合率显著高于SPECT与MRI(χ^2=26.905,P〈0.001)及MRI与VEEG之间的符合率(χ^2=26.905,P〈0.001)。SPECT、VEEG和MRI的定位准确性分别为83%、74%和52%;术后随访结果示,疗效达Ⅰ-Ⅱ级患者中,有11例(n=14)其术前SPECT与VEEG定位结果一致。结论脑SPECT显像法对致痫灶定位具有较高的价值,提倡作为常规检查法用于难治性癫痫的定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视频脑电图 致痫灶
原文传递
头皮脑电高频振荡波对继发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刚 但炜 +4 位作者 熊伟茗 胡铁弋 谢延风 石全红 詹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317-232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继发性癫痫患者头皮脑电高频振荡波与棘尖波在激惹区和发作启动区(seizure onset zone,SOZ)内外的出现率和分布特点,探讨高频振荡波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7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视... 目的通过比较继发性癫痫患者头皮脑电高频振荡波与棘尖波在激惹区和发作启动区(seizure onset zone,SOZ)内外的出现率和分布特点,探讨高频振荡波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7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视频脑电图,将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IEDs)出现的导联定为A区(即激惹区),无IEDs出现的导联定为B区,根据发作前10-30 s率先出现发作期放电(ictal discharge,ID)的导联定为C区(即SOZ),无ID的导联定为D区。比较IEDs(滤波范围:1-30 Hz)和Ripples(滤波范围:80-250 Hz)的出现率、出现量及分布特点,并比较二者定位SOZ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137例患者IEDs和Ripples的总出现率分别为100.0%(37/37)、48.6%(18/37),经χ^2检验IEDs明显高于Ripples(P〈0.01)。进一步分析A和B、C和D区中Ripples的出现量分别为每导联(0.08±0.15)、(0.03±0.03)、(0.12±0.29)、(0.04±0.06)次/min,经t检验A区大于B区,C区大于D区(P〈0.01)。237例患者IEDs和Ripples出现的平均导联数分别为(12.4±5.8)、(4.2±3.6),经t检验Ripples的导联数明显少于IEDs(P〈0.01)。3IEDs和Ripples定位SOZ的敏感性分别为IEDs 81.6%,Ripples 51.1%;特异性分别为IEDs 57.1%,Ripples 87.9%;准确性分别为IEDs 54.0%,Ripples 80.6%。二者相比IEDs敏感性高于Ripples(P〈0.01),特异性和准确性低于后者(P〈0.01)。结论继发性癫痫患者致痫灶中,高频振荡波与痫样放电关系密切,且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有助于IEDs定位致痫灶;但因敏感性太低,尚不能取代IEDs独立定位致痫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高频振荡波 致痫灶 定位
下载PDF
Interictal Electrophysiological Source Imaging Based on Realistic Epilepsy Head Model in Presurgical Evaluation:A Prospective Study 被引量:1
17
作者 Ruowei Qu Zhaonan Wang +3 位作者 Shifeng Wang Le Wang Alan Wang Guizhi Xu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CSCD 2023年第1期61-70,共10页
Invasive techniqu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presurgical evaluation of epilepsy.Adopting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source imaging(ESI)of interictal scalp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to localize the epi... Invasive techniqu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the presurgical evaluation of epilepsy.Adopting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source imaging(ESI)of interictal scalp 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to localize the epileptogenic zone remains a challenge.The accuracy of the preoperative localization of the epileptogenic zone is key to curing epilepsy.The T1 MRI and the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were used to build the realistic head model.To solve the inverse problem,the distributed inverse solution and equivalent current dipole(ECD)methods were employed to locate the epileptogenic zone.Furthermore,a combination of inverse solution algorithms and Granger causality connectivity measures was evaluated.The ECD method exhibited excellent focalization in later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achieving a coincidence rate of 99.02%(p<0.05)with the stereo electroencephalogram.The combination of ECD and the directed transfer function led to excellent matching between the information flow obtained from intracranial and scalp EEG recordings.The ECD inverse solution method showed the highest performance and could extract the discharge information at the cortex level from noninvasive low-density EEG data.Thus,the accurate preoperative localization of the epileptogenic zone could reduce the number of intracranial electrode implantations requi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PILEPSY epileptogenic zone realistic head model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ivity ESI
原文传递
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癫痫的电-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冰清 周文静 +4 位作者 王海祥 孙朝晖 林久銮 贺晶 刘一鸥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76-180,共5页
目的探讨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及症状学在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经颅内电极证实发作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的7例癫痫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无发... 目的探讨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及症状学在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经颅内电极证实发作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的7例癫痫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无发作,分析其头颅MRI、电生理及发作症状学特点及定侧、定位信息。结果 (1)头颅MRI:3例患者致痫区同侧颞枕交界区、枕叶或颞顶枕交界区病灶,2例患者致痫区同侧海马硬化,2例阴性。(2)间歇期放电脑区:2例为致痫区同侧后头部,3例为累及额、颞及后头部等多脑区,其中致痫区同侧颞区著1例,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著2例;2例为致痫区同侧半球弥漫性,颞区著1例,后头部著1例。(3)发作期脑电图:3例为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起始;4例为弥漫性起始,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著2例,致痫区同侧颞区著1例,同侧半球著1例。(4)发作症状学:6例患者视觉先兆,1例患者有头部先兆;5例患者有自动症发作,6例患者对侧肢体强直/强直-阵挛,其中4例患者既有自动症发作又有强直发作。结论与头颅MRI相比,间歇期VEEG、发作期VEEG及症状学提供了更多的定侧、定位信息,特别是症状学先兆及体征的定侧及定位信息更大。而头颅MRI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误导,往往出现致痫灶同侧颞叶内侧结构的信号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颞后-枕皮层 后头部癫痫 致痫区
下载PDF
发作期宽频脑电技术精确定位致痫灶 被引量:5
19
作者 秦兵 廖卫平 +2 位作者 寺田清人 臼井直敬 井上有史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91-1293,共3页
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找到或无限接近于致痫(epileptogenic zone,EZ),然而致痫灶却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手术切除的是否为真正的致痫灶,目前还只能靠术后随访患者能否获得完全的临床缓解来予以证实。所以,在癫痫外... 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找到或无限接近于致痫(epileptogenic zone,EZ),然而致痫灶却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手术切除的是否为真正的致痫灶,目前还只能靠术后随访患者能否获得完全的临床缓解来予以证实。所以,在癫痫外科的术前评估中我们会尽量用由发作期脑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致痫灶 直流电漂移 高频振荡
原文传递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在癫痫手术的应用效果及对皮质脑电监测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志华 马明轩 +2 位作者 李云林 王立红 边晶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74-175,178,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的影响。方法 90例颞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组(Ⅱ组)及静吸复合麻醉(Ⅲ... 目的比较不同麻醉方法在癫痫病灶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术中皮质脑电监测(ECoG)的影响。方法 90例颞叶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TCI)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全凭吸入七氟醚麻醉组(Ⅱ组)及静吸复合麻醉(Ⅲ组)。观察不同麻醉方法的麻醉效果,以及对皮质脑电(ECoG)监测定位的影响。结果 3组患者时点MAP、HR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ⅠECoG可检测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术毕清醒时间均较组Ⅱ、组Ⅲ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Ⅰ对ECoG影响不明显,而组ⅡECoG的棘波、α波、β波及δ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多有明显减少,与组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组Ⅰ相比,组Ⅲ患者ECoG的α波、β波的每秒连续波形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适的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TCI是术中ECoG指导下癫痫病灶切除手术患者麻醉的良好选择。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易于调控,不干扰ECoG的监测,术后清醒完全而迅速,对术后需要神经学检查的患者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麻醉 致痫灶 皮质脑电监测 外科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