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细胞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6
1
作者 胡忠玉 朱凤才 +9 位作者 何鹏 刘社兰 张瑞 方鑫 翟祥军 邱少辉 梁争论 汪华 李河民 庄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6-330,共5页
目的探讨人体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细胞免疫的动态变化,了解疫苗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关联。方法8例成人按0、1、2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首针免疫后3、8、21、34和65 d采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PBM... 目的探讨人体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细胞免疫的动态变化,了解疫苗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关联。方法8例成人按0、1、2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于首针免疫后3、8、21、34和65 d采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PBMC进行细胞分选,获得纯度95%以上的CIM^+和CD8^+ T淋巴细胞,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测定PBMC、CD4^+和CD8^+ T淋巴细胞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4的斑点数(SFC),并收集乙肝疫苗免疫前(0 d)和免疫后3、8、21、30、34、60、65和150 d血样,测定乙肝表面抗体(抗-HBs)。同时设立阴、阳性对照各2例。结果人接种乙肝疫苗后,CD4^+、CD8^+ T淋巴细胞产生不同细胞因子趋势和强度不同: IFN-γ(由CD8^+、CIM^+ T淋巴细胞产生)出现较早,且较为稳定,而CD4^+ T淋巴细胞产生的IL-2和IL-4出现较晚,但其升高与第2、3针乙肝疫苗免疫有关;免疫后IL-4阳转率与抗-HBs阳转率呈显著正相关,IL-2、IL-4的SFC与抗-HBs滴度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成人接种乙肝疫苗后可早期检测出以IFN-γ为主的细胞免疫,IL-4和IL-2阳转与抗-HBs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斑点法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斑点形成细胞计数
原文传递
酶联免疫斑点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诊断结核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董颖 陈苓 胡新凯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2026-2028,共3页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干扰素释放试验(ELISPOT)对诊断结核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结核性疾病患者资料及ELISPOT结果,其中包括活动性结核病组80例,陈旧性结核病组27例;收集60例非结核性疾病患者资料及ELISPOT结果,其中包括免...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干扰素释放试验(ELISPOT)对诊断结核病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结核性疾病患者资料及ELISPOT结果,其中包括活动性结核病组80例,陈旧性结核病组27例;收集60例非结核性疾病患者资料及ELISPOT结果,其中包括免疫损害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所有入选对象的标本均用肝素抗凝后,进行ELISPOT的测定,并观察结果。结果 107例结核病患者的阳性结果有90例(84.1%),其中80例活动性结核病的阳性结果有70例(87.5%);27例陈旧性结核病的阳性结果有20例(74.1%)。60例非结核病的阳性结果有10例(16.7%),其中30例免疫损害组的阳性结果有9例(30.0%);30例健康对照组的阳性结果有1例(3.3%)。活动性结核病组与陈旧性结核病组ELISPOT检测灵敏度分别为87.5%(70/80)、74.1%(2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损害组与健康对照组ELISPOT检测的特异度分别为70.0%(21/30)、96.7%(2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POT对诊断结核病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尤其在免疫状态正常的人群中诊断结核病的特异度较好。但是,ELISPOT试验并不能很好地区分活动性结核病与陈旧性结核病,对免疫受到损害的人群排查结核病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不足以作为该群体排除结核病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斑点 干扰素释放 结核病 免疫损害
下载PDF
甲型流感病毒核壳蛋白在BALB/c小鼠中酶联免疫斑点法表位的筛选及其与CTL表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文玲 黄保英 +2 位作者 王秀平 谭文杰 阮力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08年第3期319-323,共5页
目的:利用甲型流感病毒A/Johannesburg/33/94(H3N2)核壳蛋白(NP)全长肽库筛选BALB/c(H-2d)小鼠中NP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表位,研究其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的一致性关系,为使用ELISPOT评价流感病毒NP疫苗的细胞免疫效果提供... 目的:利用甲型流感病毒A/Johannesburg/33/94(H3N2)核壳蛋白(NP)全长肽库筛选BALB/c(H-2d)小鼠中NP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表位,研究其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的一致性关系,为使用ELISPOT评价流感病毒NP疫苗的细胞免疫效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甲型流感病毒A/PR/8/34(H1N1)(PR8)感染BALB/c(H-2d)小鼠后,通过检测T细胞分泌γ-干扰素(IFN-γ)的ELISPOT法和体内CTL法检测NP所诱发的细胞免疫反应,综合分析ELISPOT和CTL表位肽之间的关系。结果:Pep36(NP第141~155位氨基酸残基,SNLNDTTYQRTRALV)和Pep37(NP第145~159位氨基酸残基,DTTYQRTRALVRTGM)可以诱发较强的ELISPOT反应,根据Pep36和Pep37共有序列合成的Pep147-155(NP第147~155位氨基酸残基,TYQRTRALV)可以诱发与这2条多肽相同强度的ELISPOT反应,表明Pep147-155为NP诱发ELISPOT反应的最强表位,体内CTL也表明它是最强的CTL表位;Pep95(NP第377~391位氨基酸残基,STLELRSRYWAIRTR)、Pep96(NP第381~395位氨基酸残基,LRSRYWAIRTRSGGN)和其他表位肽诱发的ELISPOT反应较弱,体内CTL反应也较弱。结论:BALB/c(H-2d)小鼠中,甲型流感病毒NP诱发ELISPOT反应和CTL反应的表位肽高度相关;实验结果为使用ELISPOT评价流感病毒NP疫苗的细胞免疫效果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型流感病毒 核壳蛋白 酶联免疫斑点法 体内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下载PDF
不同种类乙型肝炎重组疫苗诱导免疫应答特点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忠玉 何鹏 +4 位作者 方鑫 邱少辉 梁争论 李河民 庄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10-814,共5页
目的比较三种乙型肝炎重组疫苗(rHB)[乙型肝炎汉逊酵母重组疫苗(rHP)、酿酒酵母重组疫苗(rSC)和CHO重组疫苗(rCHO)]诱导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特点。方法给3组小鼠(BALB/c,H-2d)分别皮下接种3种rHB3弘g,于免疫后第4、7、1... 目的比较三种乙型肝炎重组疫苗(rHB)[乙型肝炎汉逊酵母重组疫苗(rHP)、酿酒酵母重组疫苗(rSC)和CHO重组疫苗(rCHO)]诱导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特点。方法给3组小鼠(BALB/c,H-2d)分别皮下接种3种rHB3弘g,于免疫后第4、7、10、14、25和35d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NC),应用酶联斑点法(ELISPOT)测定MNCs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IL-2斑点形成细胞数(SFC)。刺激物为多肽或HBsAg。同时测定免疫后不同时间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CTL)活性和小鼠血清抗-HBs水平。结果应用ELISPOT法,不同种类rHB免疫小鼠后诱导分泌IFN-γ和IL-2峰值均为10—14d;rHP诱导CTL活性(P=0.000〈0.05)和分泌IFN,7水平(P〈0.05)均显著高于rCHO和rSC,且rHP于免疫后第10天诱导CTL杀伤率最高(39.8%);rHP组诱导分泌IL-2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疫苗组(P〈0.05),第7和14天时,rSC组诱导产生IL-2水平均显著高于rCHO组(第7天t=4.595,P=0.001〈0.05;第14天t=5.721,P=0.000〈0、05);免疫后第7天3种疫苗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强度依次为rHP最强,rSC其次,rCHO最弱;小鼠血清抗-Ugs阳转率和抗体滴度随免疫时间而逐渐上升,第7天时rCHO组抗体显著高于rHP组(P=0.044〈0.05),第14天时rCHO组抗体显著高于rHP组(P=0.009〈0.05)和rSC组(P=0.012〈0.05)。结论3种疫苗免疫小鼠的应答特点不同,酵母重组疫苗早期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优于rCHO;rCHO的优势是诱导产生抗-HBs早,且滴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疫苗 细胞因子 酶联免疫斑点法 斑点形成细胞 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
原文传递
酶联免疫斑点法对AIDS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蒋鹏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20期3009-3010,共2页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42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未患结核病的同期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60例做为对照组,两...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该院AIDS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42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未患结核病的同期呼吸系统疾病住院患者60例做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ELISPOT法、结核抗体(TBAb)法及结核分枝杆菌素皮试试验(TST)分别进行检测,比较3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对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ELISPOT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9%、93.3%、93.1%,TBAb法分别为54.8%、71.7%及64.7%,TST法为47.6%、53.3%及51.0%。3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ELISPOT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TBAb法及TST法(P<0.05);TBAb法与TST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POT对AIDS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斑点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结核病
下载PDF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刘娟妮 茹永新 朱惠芳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101-104,共4页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广泛应用在肿瘤疫苗开发、疗效评价和肿瘤病因研究方面,本文就ELISPOT技术的历史、原理、一般步骤、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及优缺点做一综述。
关键词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抗原 肿瘤
下载PDF
不同的冻存方法对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杨琳 超晨 +4 位作者 唐维 王臻 俞海波 崔秋燕 周智广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9-175,共7页
目的:明确何种冻存方案更利于保持1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cells,PBMCs)对胰岛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反应,更接近于新鲜细胞的状态。方法:本研究系国际免疫学协会-T细胞工作组(IDS-TCW)牵头的国际标... 目的:明确何种冻存方案更利于保持1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cells,PBMCs)对胰岛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反应,更接近于新鲜细胞的状态。方法:本研究系国际免疫学协会-T细胞工作组(IDS-TCW)牵头的国际标准化研究Freezing Study I。中南大学糖尿病中心选取5例新发的T1D患者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例正常对照。所有对象新鲜分离的PBMCs分为3份,一份进行亚型细胞的流式细胞分析和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pot assay,ELISPOT),另两等份分别采用低温和室温冻存方案冻存;1个月后分别按低温和室温方案复苏,以台盼蓝染色判定细胞活力;并行流式细胞分析术和ELISPOT检测。ELISPOT中4种抗原[包括人GAD65、内对照、Pediacel(巴斯德五合一疫苗)和PMA]均由IDS-TCW中心化实验室盲法标记,盲法测定。以新鲜PBMCs为参照,比较两种冻存方案下PBMCs的复苏率和活力、各亚型细胞比例和ELISPOT检测结果。结果:1)室温冻存下的PBMCs复苏率和细胞活力均略高于低温冻存方案,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61.2%vs 60.1%,77.5%vs 74.9%;P>0.05);2)相比新鲜细胞,两种冻存方案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单核细胞的损失[(3.2±1.1)%(低温)和(3.0±0.9)%(室温)vs(7.0±1.1)%(新鲜);P<0.05];而CD4+T,CD8+T,B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比例均无明显变化(P>0.05);3)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对多克隆刺激物PMA诱发的T细胞分泌IFN-γ的反应,在新鲜和冻存复苏细胞间无明显差异;记忆性抗原Pediacel和胰岛抗原GAD65刺激下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冻存复苏细胞均明显差于新鲜细胞,T1D患者新鲜细胞的GAD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SI为5.1,均高于低温(1.3)和室温(1.4)冻存复苏的刺激指数(SI)(均P<0.05);而且仅新鲜细胞的GAD-反应性T细胞的SI和斑点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5.1 vs 0.9和8.1 vs 0.1,P<0.05),而两种方案下的冻存细胞的SI在患者和对照未发现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T细胞 冻存方案 酶联免疫斑点法
下载PDF
HIV-1附属蛋白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应答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德东 孙永涛 +8 位作者 翟嵩 赵曙光 王少扬 庄严 李新红 康文臻 余旭 Marcus Altfeld Bruce D.Walker 《中国病毒学》 CSCD 2006年第6期529-535,共7页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附属蛋白Nef、Vpu、Vpr和Vif在病毒复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识别。然而,对我国HIV感染者体内附属蛋白特异性的CTL应答研究比较少。本研究...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附属蛋白Nef、Vpu、Vpr和Vif在病毒复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并能被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识别。然而,对我国HIV感染者体内附属蛋白特异性的CTL应答研究比较少。本研究应用覆盖HIV-1B、C亚型附属蛋白(Nef、Vpu、Vpr和Vif)的142个肽段作为抗原,通过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nzyme-LinkedImmunospot,ELISPOT)检测61例中国HIV/AIDS患者和10例HIV-1血清阴性对照的HIV-1附属蛋白特异性CTL应答。无论对HIV-1B亚型还是HIV-1C亚型附属蛋白都能产生特异性CTL应答,特别是Nef区蛋白的反应频率和累积应答强度都较高(P<0.001),B、C亚型间的应答频率和累积应答强度都无显著差别(P>0.05),其免疫优势区也大致相同。附属蛋白特异性的累积CTL应答强度将近达到总应答的21%。这些结果表明尽管HIV-1附属蛋白的体积小,但它们在诱导特异性的CTL应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评价HIV-1免疫应答的幅度和特异性以及研发针对中国人群的HIV疫苗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 细胞毒性T细胞 酶联免疫斑点实验
下载PDF
ELISpot技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建青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09-711,共3页
自ELISpot技术问世以来,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在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ELISpot技术为抗原表位筛查、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定量、T淋巴细胞受体功能亲和力研究以及疫苗效果评价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技术平台;其在基础研... 自ELISpot技术问世以来,由于其独特的优点,在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ELISpot技术为抗原表位筛查、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定量、T淋巴细胞受体功能亲和力研究以及疫苗效果评价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技术平台;其在基础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的同时,ELISpot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现在,ELISpot技术正在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患者免疫状态和治疗效果评价以及疾病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ELISpot技术的改进,相信ELISpot技术将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表位筛查 特异性T淋巴细胞 诊断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对HIV-1特异性CTL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稳 唐漾波 +3 位作者 唐小平 张复春 蔡卫平 占晗琳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09-212,共4页
目的 研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对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以HIV-1 P24编码区的氨基酸序... 目的 研究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对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LISPOT),以HIV-1 P24编码区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的12个重叠肽段组成的肽段库作为特异性抗原表位,对38例接受HAART和31例未接受HAART的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干扰素γ(IFNγ)分泌细胞频率进行测定研究.应用χ2检验及秩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析治疗组和未治疗组之间HIV-1抗原特异性CTL细胞免疫应答的差异.结果 治疗组的HIV-1抗原特异性CTL阳性应答率为65.8%(24/38),未治疗组为32.3%(10/31),治疗组显著高于未治疗组(χ2=6.522,P<0.05).在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350个/μL的HIV-1感染者中,治疗组HIV-1抗原特异性CTL应答频率显著高于未治疗组(Z=-2.819,P<0.05).此外,治疗组中HAART时间超过12个月者,其HIV-1抗原特异性CTL应答频率明显高于HAART时间未超过12个月者(Z=-2.195,P<0.05).结论 HAART尤其是长疗程治疗可以增强HIV-1抗原特异性CTL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 细胞毒性T细胞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原文传递
IL-2和IL-7对优化检测1型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65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娇 崔秋燕 +3 位作者 唐维 超晨 周智广 杨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57-1262,共6页
目的:探讨何种细胞因子(IL-2或IL-7)及其最佳浓度能够最有效地改善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linked immunospot,ELISPOT)检测1型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65(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GAD65)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效率。方法:选取20例1... 目的:探讨何种细胞因子(IL-2或IL-7)及其最佳浓度能够最有效地改善酶联免疫斑点法(enzyme-linked immunospot,ELISPOT)检测1型糖尿病患者谷氨酸脱羧酶65(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65,GAD65)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效率。方法:选取20例1型糖尿病患者(A组)及年龄和性别均匹配的16例正常对照者(B组);Ficoll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以人GAD65、内对照、巴斯德五合一疫苗为抗原,加入不同浓度的IL-2[0 U/m L(1组)、0.5 U/m L(2组)、2.5 U/m L(3组)和12.5 U/m L(4组)],ELISPOT检测上述各浓度组分泌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的CD4+T细胞,比较各浓度组的GAD65孔(信号)、内对照孔(背景)的斑点数、斑点净值以及刺激指数(即信噪比,stimulating index,SI);另选取21例1型糖尿病患者(C组)及12例正常对照者(D组),检测针对GAD65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比较联合IL-2(2.5 U/m L,上述实验已证明其为最优浓度,5组)与联合IL-7(0.5 ng/m L,6组)所产的斑点数和SI。结果:1)A组在加入IL-2刺激后,各浓度组中GAD65反应性T细胞数均较A1组增高,而各浓度下的内对照孔的斑点数亦呈比例升高。各浓度组斑点净值比较显示:A4组与A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I的比较则提示A3组最高;且仅A3组的SI(2.8)高于B3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6组及D6组的GAD65孔斑点数均分别略高于C5组及D5组,且C6组及D6组的斑点数增幅也分别高于C5组及D5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5组的斑点净值(5.5)和SI(2.8)均显著高于C6组的斑点净值(4.3)和SI(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2.5 U/m L为ELISPOT检测1型糖尿病患者GAD65特异性T细胞反应的IL-2最佳浓度;IL-2较IL-7更有利于改善ELISPOT检测的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T细胞 酶联免疫斑点法 信噪比
下载PDF
ELISPOT检测羧基肽酶H阳性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羧基肽酶H反应性T细胞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琳 周智广 +3 位作者 杜弢 谭少珍 张翼 金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11-1016,共6页
目的:探讨羧基肽酶H抗体(CPH-Ab)阳性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的特点。方法:选取CPH-Ab+LADA患者42例,2型糖尿病组(T2DM)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22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制人CPH蛋白,应用酶联免疫斑点(E... 目的:探讨羧基肽酶H抗体(CPH-Ab)阳性的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外周血T细胞免疫的特点。方法:选取CPH-Ab+LADA患者42例,2型糖尿病组(T2DM)患者20例和健康对照22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自制人CPH蛋白,应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检测并比较各组在CPH诱导下分泌IFN-γ的Th1和分泌IL-4的Th2细胞数,计算Th1与Th2比值(Th1/Th2)。结果:与健康对照和T2DM比较,CPH-Ab+LADA患者的IFN-γ-T和IL-4-T细胞数无异常增多,Th1/Th2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22例短病程(<3年)CPH-Ab+患者的CPH-IL-4-Th2细胞数较T2DM患者和正常对照均显著升高(1.8 vs.0.2和0.3,均P<0.05),但未发现任何因素与该斑点数相关。各组间的T细胞针对植物血凝素的反应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PH未直接诱导LADA的细胞免疫破坏反应,CPH反应性T细胞标志的可能是一进展相对缓慢的、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基肽酶H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酶联免疫斑点 Th1/Th2型淋巴细胞
下载PDF
HLA-Ⅰ等位基因对HIV-1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
13
作者 唐漾波 赵稳 +4 位作者 唐小平 占晗琳 蔡卫平 陈谐捷 张复春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HLA-Ⅰ等位基因对HIV-1抗原特异性CTL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以HIV-1 P24区域的12个重叠肽段作为特异性肽段表位,刺激100例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检测IFN-γ分泌细胞频...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HLA-Ⅰ等位基因对HIV-1抗原特异性CTL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以HIV-1 P24区域的12个重叠肽段作为特异性肽段表位,刺激100例HIV-1感染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检测IFN-γ分泌细胞频率;并用PCR特异性引物扩增法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HLA-Ⅰ A/B/Cw等位基因型,并根据基因型分布频率将HIA-Ⅰ等位基因分为常见基因型和不常见基因型.结果 在HLA-A等位基因中,HIV-1抗原特异性CTL阳性应答率由高到低为表达不常见基因HLA-A*rare(57.1%)、-A*11(55.0%)和-A*33(50.8%),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74,P>0.05).在HLA-A/B/Cw等位基因中,具有高应答率的分别为HLA-A*rare(57.1%)、HLA-B*58(61.9%)和HLA-Cw*07(52.8%).在HLA-B等位基因中,携带HLA-B*18、-B*40和-B*58基因型的感染者具有较强的HIV-1抗原特异性CTL应答,以HLA-B*18/-B*40杂合状态的感染者更为明显.结论 HIV-1感染者的特异性CTL应答似乎与HLA-A/B/Cw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关;HLA-B等位基因显著影响HIV-1感染者的特异性CTL应答;HLA-B*58、-B*40、-B*18基因型可能是HIV-1肽段表位的限制性HLA-Ⅰ位点,其中HLA-B*40/-B*18杂合状态的感染者对HIV-1表位的特异性CTL应答可能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1 基因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酶联免疫斑点实验
原文传递
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胚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与临床疗效的研究
14
作者 周黎阳 郑玉龙 +4 位作者 万玉峰 刘淑 徐传芹 尹刚 徐跃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0期1761-1763,F0002,共4页
目的通过对HLA-A0201限制性的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分析,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不同疗效与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表位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鉴定HLA-A020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例(Ⅲb期6例,Ⅳ期7例);给予吉西他滨+顺铂... 目的通过对HLA-A0201限制性的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CTL)分析,研究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不同疗效与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表位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鉴定HLA-A0201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3例(Ⅲb期6例,Ⅳ期7例);给予吉西他滨+顺铂方案化疗,收集化疗前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测定针对癌胚抗原表位肽的特异性CTL的数量和功能。结果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有效患者外周血癌胚抗原(CEA)多肽特异性CTL数量和功能明显高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无效患者。结论肺癌特异性表位的CTL应答,在不同化疗疗效患者的应答特征不同。化疗有效的患者特异性CTL应答水平显著高于疗效无效者,肺癌特异性CTL应答与临床疗效有密切关系。肺癌特异性CTL在抑制肿瘤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将有助于预测肺癌患者的临床转归和开拓肺癌的免疫治疗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HLA抗原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下载PDF
鼻咽癌EBNA3A、3B及3C特异性CTL免疫反应分析
15
作者 刘凯 张典刚 +2 位作者 耿晓涛 胡云辉 王若峥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891-896,901,共7页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EBNA3A、3B及3C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为免疫治疗靶点的选择及放疗前后免疫状态的判定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新疆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初治患者62例为初治组...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EBNA3A、3B及3C特异性细胞免疫水平,为免疫治疗靶点的选择及放疗前后免疫状态的判定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7月新疆肿瘤医院收治的鼻咽癌初治患者62例为初治组,放疗后6个月组、1年组及1年以上组患者各76例、46例及77例,用ELISPOT法检测EBNA3A、3B及3C特异性CTL水平。结果 (1)初治组汉族和维吾尔族EBNA3C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分别为45.8%和54.2%(χ~2=4.438,P=0.035),分化型和未分化型非角化性鼻咽癌EBNA3C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分别为20.8%和79.2%(χ~2=4.890,P=0.027),EBNA3C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在民族和病理分型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临床特征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BNA3C特异性CTL反应强度在临床特征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BNA3A、3B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和强度在年龄、性别、民族、病理分型、T分期、N分期及临床分期各组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初治组与放疗后6月组、1年组及1年以上组在EBNA3A、3B及3C特异性CTL反应频率和强度比较中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BNA3C特异性CTL反应可能与病理类型及不同民族免疫状态的判定有关联性,EBNA3A、3B及3C特异性CTL反应可能不能作为评价鼻咽癌放疗前、后判定免疫状态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EBV T细胞免疫 酶联免疫斑点法 放射治疗
下载PDF
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不同年龄组疑似肺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44
16
作者 潘丽萍 贾红彦 +7 位作者 刘菲 高孟秋 孙会姗 杜博平 孙琦 邢爱英 魏荣荣 张宗德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92-896,共5页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不同年龄疑似肺结核病例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疑似肺结核病例1 518例,所有病例均无结核病史,并在抗结核治疗前行T-SP...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对不同年龄疑似肺结核病例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4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疑似肺结核病例1 518例,所有病例均无结核病史,并在抗结核治疗前行T-SPOT.TB检测.根据诊断结果分为肺结核确诊组599例,男388例,女211例,年龄16 ~89岁;非结核组235例,男144例,女91例,年龄14~ 85岁,剔除其余诊断不明和临床诊断肺结核病例684例.按照年龄将纳入人群分为中青年组536例(14 ~ 59岁)和老年组298例(60 ~ 89岁).将T-SPOT.TB结果与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T-SPOT.TB的诊断效能.组间样本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T-SPOT.TB诊断的敏感度为90.1%(540/599),特异度为65.5%(154/235),阳性预测值为86.9%(540/621),阴性预测值为72.3%(154/213),阳性似然比为2.61,阴性似然比为0.15.中青年组T-SPOT.TB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2.6%(375/405)和75.6%(99/131),老年组T-SPOT.TB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5.0% (165/194)和52.9% (55/104),前者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显著高于后者(P<0.01),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斑点形成数显著高于后者[300个(128 666个)/106pBMCs,258个(79 621个)/106pBMCs,P=0.037].结论 T-SPOT.TB对中青年肺结核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但对老年肺结核的诊断性能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干扰素Γ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
原文传递
T-SPOT.TB技术检测胸腔积液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7
17
作者 刘珍琼 段永和 +2 位作者 张齐龙 叶琳 边泽源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13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临床快速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收集3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和26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胸腔积液,采用T-SPOT.TB技术检测外周血和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中...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临床快速诊断结核性胸膜炎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收集32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和26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外周血和胸腔积液,采用T-SPOT.TB技术检测外周血和胸腔积液单个核细胞中的效应T细胞,比较二者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胸腔积液T-SPOT.TB试验敏感性93.75%、特异性96.15%、阳性预测值96.77%、阴性预测值92.59%;外周血T-SPOT.TB试验敏感性81.25%、特异性92.30%、阳性预测值92.86%、阴性预测值80%。结论采用T-SPOT.TB技术检测外周血和胸腔积液中单个核细胞结核杆菌感染有助于提高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率,而且胸腔积液中单个核细胞T-SPOT.TB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外周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斑点试验 结核性胸膜炎 胸腔积液 单个核细胞
下载PDF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临床诊断为肺外结核患者中的价值评价 被引量:29
18
作者 孙雯雯 肖和平 +1 位作者 吴福蓉 闫丽萍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84-789,共6页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临床诊断为肺外结核患者中的价值,并且进行评价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肺外结核并行抗结核治疗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的...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临床诊断为肺外结核患者中的价值,并且进行评价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上海市肺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临床诊断为肺外结核并行抗结核治疗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的患者73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T-SPOT.TB检测结果,用SPSS16.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组间样本率的比较采用y。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中最终通过病理、细菌学及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共确诊肺外结核686例,其中T-SPOT.TB检测阳性者为656例,敏感度为95.63%(656/686);本研究中最终排除肺外结核的患者共45例,其中T-SPOT.TB检测阴性者为37例,特异度为82.22%(37/45);本研究中T-SPOT.TB检测阳性者共664例,阳性预测值为98.80%(656/664);本研究中T-SPOT.TB检测阴性者共67例,故阴性预测值为55.22%(37/67)。对不同部位肺外结核TSPOT.TB分层分析,发现不同部位肺外结核的T-SPOT.TB检测阳性率具有一定差异,其中淋巴结结核T-SPOT.TB检测阳性率最高,达98.37%(181/184)。对于最终确诊肺外结核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初治组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94.63%(476/503),复治组为98.36%(180/1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P〈0.05);细菌学检查阳性组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100.00%(32/32),而细菌学、病理学检查均阴性组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95.66%(551/5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P〈0.05)。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组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95.45%(462/484),不合并活动性肺结核组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96.04%(194/20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74)。结论T-SPOT.TB检测在临床诊断为肺外结核患者中具有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诊断 酶联免疫斑点测定 评价研究
下载PDF
T细胞斑点试验技术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杜岩青 冯爽 +1 位作者 冯冉冉 刘树业 《检验医学》 CAS 2012年第12期1070-1073,共4页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技术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受试者共124例,包括健康对照者30名、初诊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32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5例。用T-SPOT.T...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技术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受试者共124例,包括健康对照者30名、初诊结核性胸膜炎患者37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32例、非结核性胸膜炎患者25例。用T-SPOT.TB测试上述受试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对结核分枝杆菌早期分泌靶向抗原6(ESAT-6)和/或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致敏的T细胞,并与其他相关指标[腺苷脱氨酶(ADA)、结核抗体(TB-Ab)、涂片]进行比较。结果结核性胸膜炎组T-SPOT.TB检测阳性率为91.9%,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0%)、恶性胸腔积液组(9.4%)和非结核性胸膜炎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OT.TB对结核性胸膜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9%、90.6%、91.3%,优于ADA和TB-Ab。结论 T-SPOT.TB可用于结核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在诊断结核性胸膜炎时T-SPOT.TB获得了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率。T-SPOT.TB作为辅助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斑点试验 结核性胸膜炎 诊断
下载PDF
酶联免疫斑点检测和结核菌素试验在初治肺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25
20
作者 刘菲 张宗德 +5 位作者 操敏 马丽萍 高孟秋 吴晓光 朱莉贞 马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43-448,共6页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和结核菌素试验(TST),探讨ELISPOT在初治肺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初治肺结核123例和非结核疾病病例102例作为结核组和对照组,应用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10kD培养滤过蛋白融合蛋白(ESAT-6/CFP-... 目的比较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和结核菌素试验(TST),探讨ELISPOT在初治肺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初治肺结核123例和非结核疾病病例102例作为结核组和对照组,应用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10kD培养滤过蛋白融合蛋白(ESAT-6/CFP-10)作为抗原对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ELISPOT(即ESAT-6/CFP-10-ELISPOT),检测斑点形成细胞(SFCs)的数量;同时对受试者行TST。结果结核组ESAT-6/CFP-10-ELISPOT形成的SFCs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0)。结核组中ESAT-6/CFP-10-ELISPOT的敏感度91.1%(111/123)、特异度80.4%(82/102)、阳性似然比4.60、阴性似然比0.12、阳性预测值0.85、阴性预测值0.87,TST的敏感度65.6%(59/90)、特异度45.1%(46/102)、阳性似然比1.31、阴性似然比0.76、阳性预测值0.51、阴性预测值0.60。ESAT-6/CFP-10-ELIS-PO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显著高于TST(均P=0.000)。菌阳肺结核组和菌阴肺结核组间ESAT-6/CFP-10-ELISPOT形成SFCs数量差异无显著性(P=0.166),两组ESAT-6/CFP-10-ELISPOT的敏感度分别为91.8%(67/73)和88.0%(44/50),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448)。结论ESAT-6/CFP-10-ELISPOT有可能作为辅助诊断初治肺结核的较为准确方法,并为菌阴肺结核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但诊断的特异度可能受结核潜伏感染影响。TST对初治肺结核的诊断价值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 结核菌素试验 辅助诊断 初治肺结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