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压均质技术在鲜榨果蔬汁加工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1
作者 周林燕 关云静 +2 位作者 毕金峰 刘璇 李淑荣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8-88,共11页
鲜榨果蔬汁富含维生素C、酚类等活性物质。超高压均质技术是基于传统均质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非热加工技术,压力最高可达400MPa,能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达到杀菌、钝酶等效果。将超高压均质技术应用于鲜榨果蔬汁的加工,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鲜... 鲜榨果蔬汁富含维生素C、酚类等活性物质。超高压均质技术是基于传统均质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非热加工技术,压力最高可达400MPa,能在常温或较低温度下达到杀菌、钝酶等效果。将超高压均质技术应用于鲜榨果蔬汁的加工,可最大限度地保留鲜榨果蔬汁的原有品质。综述了超高压均质处理对鲜榨果蔬汁中微生物、酶及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讨论了超高压均质技术在鲜榨果蔬汁加工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均质 鲜榨果蔬汁 非热加工 杀菌 钝酶 品质
原文传递
猪肉高剂量辐照工艺及其营养变化 被引量:14
2
作者 侯铮迟 孙大宽 +4 位作者 秦宗英 金江 朱莲娣 姚思德 盛康龙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5-328,共4页
高剂量的电离辐射辐照可有效杀灭食品载带的微生物病原体,以确保食品安全并延长保存期。本工作研究了新鲜猪里脊肉的高剂量γ射线辐照工艺,通过蛋白酶热钝化、真空包装和低温辐照等工艺,可将辐照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的影响降至最小... 高剂量的电离辐射辐照可有效杀灭食品载带的微生物病原体,以确保食品安全并延长保存期。本工作研究了新鲜猪里脊肉的高剂量γ射线辐照工艺,通过蛋白酶热钝化、真空包装和低温辐照等工艺,可将辐照过程中所产生的化学反应的影响降至最小。对辐照猪肉的蛋白质SDS(凝胶电泳)、氨基酸和维生素分析表明,在(–20±5)℃温度下进行45kGy辐照,猪肉样品的蛋白质无重大损伤,仅发生很小的结构变化,氨基酸基本维持不变,维生素B1和B2的保留率分别为22%和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加工 热钝化 真空包装 低温辐照 凝胶电泳
下载PDF
食品非热杀菌研究中的科学问题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周林燕 廖红梅 +1 位作者 胡小松 廖小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8-333,共6页
热力杀菌技术不仅能有效保障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而且非常经济,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但其会导致食品品质劣变,包括颜色变化、口味改变、香气损失、营养破坏和质构变化。近年来,非热杀菌技术(nonthermal processing,NTP)引起了国内外... 热力杀菌技术不仅能有效保障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而且非常经济,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但其会导致食品品质劣变,包括颜色变化、口味改变、香气损失、营养破坏和质构变化。近年来,非热杀菌技术(nonthermal processing,NTP)引起了国内外政府部门、食品工业界和食品领域专家的关注,作为新兴食品杀菌技术,其能在较低温度下达到杀菌钝酶的效果,其中高静压技术已经成功商业化。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分析以及结合自身的研究,对NTP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NTP研究中应该关注的杀菌、钝酶、品质、安全以及其他等5个方面的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杀菌 非热杀菌 杀菌 钝酶 品质 安全
下载PDF
高压脉冲电场对食品中微生物、酶及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4
作者 赵伟 杨瑞金 +2 位作者 张文斌 华霄 唐亚丽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53-157,共5页
综述近10年高压脉冲电场(PEF)对食品中的微生物、酶和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概述PEF对各种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着重阐述最近国际学者提出的PEF损伤亚致死微生物的存在;总结PEF对食品中重要酶的活力与二、三级等高级结构的影响;介绍PEF对食... 综述近10年高压脉冲电场(PEF)对食品中的微生物、酶和组分影响的研究进展。概述PEF对各种微生物的杀灭效果,着重阐述最近国际学者提出的PEF损伤亚致死微生物的存在;总结PEF对食品中重要酶的活力与二、三级等高级结构的影响;介绍PEF对食品中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及其它组分的影响;总结分析目前的研究进展,认为尚需从分子水平深入研究PEF杀菌钝酶机理及其对食品组分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脉冲电场 杀菌 钝酶 食品组分
下载PDF
超声波对果蔬汁杀菌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伟 宋弋 +4 位作者 张洁 林琼 吴杰 王凤忠 王志东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76-289,共14页
超声波是以机械振动的形式在媒介中传播的声波,其频率高于20 k Hz,超出了人耳听力的范围。超声波作为一种非热加工技术适用于果蔬汁加工,一方面,超声波通过空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细胞壁,抑制果蔬汁中微生物繁殖;另一方面,超声波与传统热杀... 超声波是以机械振动的形式在媒介中传播的声波,其频率高于20 k Hz,超出了人耳听力的范围。超声波作为一种非热加工技术适用于果蔬汁加工,一方面,超声波通过空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细胞壁,抑制果蔬汁中微生物繁殖;另一方面,超声波与传统热杀菌技术相比较可以减少水和电的消耗,保留果蔬汁固有的营养品质和感官特性,提高产品的均一性。目前,超声波单独作用于食源腐败或致病微生物难以达到完全致死效应,但是超声波协同其他杀菌技术如:温和热处理、高压、抑菌剂等可以增加杀菌和钝酶的效果。本文介绍了超声波的作用机制和相关设备,综述了超声波单独或协同其他技术对于果蔬汁杀菌、降解农药残留,对果蔬汁营养成分、颜色、香气、稳定性、浊度等品质的研究现状以及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果蔬汁 杀菌 钝酶 品质
原文传递
射频加热灭酶处理对米糠稳定性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史乐伟 王珂 +2 位作者 邓红 孟永宏 贺小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13-117,共5页
以米糠为原料,采用传统热风加热和射频加热两种方式处理米糠,比较了不同处理对米糠的稳定化效果;分析探讨了射频加热稳定化处理对米糠营养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传统热风加热难以达到稳定米糠目的,其过氧化物酶活仍为27%;射频灭酶... 以米糠为原料,采用传统热风加热和射频加热两种方式处理米糠,比较了不同处理对米糠的稳定化效果;分析探讨了射频加热稳定化处理对米糠营养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传统热风加热难以达到稳定米糠目的,其过氧化物酶活仍为27%;射频灭酶处理的米糠,脂肪酶和过氧化物酶活力显著降低,其过氧化物酶活下降了98.7%;存放过程中米糠油脂降解慢,酸值低,表现出较好的储藏稳定性;但米糠在120℃射频加热时颜色变深,营养物质有所损失。所以射频加热灭酶处理对提高米糠稳定性有良好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糠 射频加热 灭酶 稳定性 品质
下载PDF
猕猴桃果汁果肉型果冻的研制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加兴 袁秋红 +3 位作者 陈双平 田华学 李伟 刘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00-603,共4页
以“米良1号”猕猴桃为原料,对猕猴桃果汁果肉型果冻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探讨了猕猴桃果肉的微波灭酶护色工艺、化胶工艺及主要原辅料的配比。结果表明:采用频率2450Hz、功率11kW的微波对猕猴桃果肉颗粒辐射处理4min,可取得... 以“米良1号”猕猴桃为原料,对猕猴桃果汁果肉型果冻的生产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探讨了猕猴桃果肉的微波灭酶护色工艺、化胶工艺及主要原辅料的配比。结果表明:采用频率2450Hz、功率11kW的微波对猕猴桃果肉颗粒辐射处理4min,可取得较理想的灭酶效果;采用化胶浓度2.0%,化胶温度80~85℃的工艺参数,化胶效果较好;主要原辅料的配比为果汁30%、果肉颗粒6%、总酸0.20%、总糖12%、果冻粉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果汁 果肉 灭酶 生产工艺
下载PDF
香蕉中多酚氧化酶的灭酶条件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立彦 芮汉明 刘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5-108,共4页
比较了蒸汽、热水烫漂及微波灭酶的优劣,初步探讨了对香蕉进行微波灭酶的基本条件。结果表明,对于香蕉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微波灭酶较蒸汽及热水烫漂灭酶迅速,效果好;微波功率密度为4W/g时,5 min内将香蕉PPO活力降至5%以下,切片厚度对... 比较了蒸汽、热水烫漂及微波灭酶的优劣,初步探讨了对香蕉进行微波灭酶的基本条件。结果表明,对于香蕉中的多酚氧化酶(PPO),微波灭酶较蒸汽及热水烫漂灭酶迅速,效果好;微波功率密度为4W/g时,5 min内将香蕉PPO活力降至5%以下,切片厚度对灭酶效果无显著影响,剥皮后可直接进行灭酶,单层或双层叠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 多酚氧化酶 酶促褐变 微波 灭酶
下载PDF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BDP)对橙汁杀菌及钝化酶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林向阳 李雁晖 +3 位作者 黄彬红 ROGER RUAN SHAOBO DENG 朱榕壁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21,共8页
杀菌技术作为食品加工的一项重要技术,在防止食品腐败,延长食品货架期等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热杀菌技术相比,冷杀菌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质构、色泽、风味及营养成分等。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DBDR)... 杀菌技术作为食品加工的一项重要技术,在防止食品腐败,延长食品货架期等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热杀菌技术相比,冷杀菌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食品的质构、色泽、风味及营养成分等。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介质阻挡放电反应器(DBDR),以鲜榨果汁为杀菌介质,研究循环次数、温度及电压等因素对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BDP)杀菌作用和钝酶作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橙汁温度及电压的升高,杀菌效果和酶的钝化作用逐渐增强。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相比,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较易被杀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DBDP) 酶钝化技术 冷杀菌技术
原文传递
高静压对桃汁杀菌、钝化酶活性的效果 被引量:9
10
作者 徐增慧 郭宏 +2 位作者 贾建会 吕晓莲 彭义交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102-106,共5页
研究在不同处理压力和时间条件下,高静压加工技术对桃汁中微生物(细菌总数、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以及酶(多酚氧化酶、果胶甲基酯酶、脂肪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00MPa、5min高静压处理即可完全杀灭桃汁中的微生物;在400MPa和50... 研究在不同处理压力和时间条件下,高静压加工技术对桃汁中微生物(细菌总数、霉菌、酵母菌、大肠菌群)以及酶(多酚氧化酶、果胶甲基酯酶、脂肪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00MPa、5min高静压处理即可完全杀灭桃汁中的微生物;在400MPa和500MPa条件下,桃汁中的多酚氧化酶和脂肪氧化酶的活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激活现象,但在600MPa时,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活性逐渐降低,经30min处理后,分别被钝化了0.7662和0.641。而果胶甲基酯酶在400、500、600MPa条件下,出现了不规律的激活或钝化现象。另外,研究表明在高静压加工前增加漂烫工艺,可以有效杀灭桃汁中的微生物及钝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静压 桃汁 杀菌 钝化酶活性
下载PDF
基于臭氧及其酶钝化作用的果蔬保鲜包装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紫明 徐伟民 杨福馨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6,共3页
介绍了臭氧用于果蔬保鲜的酶钝化等作用机理及其特点,并采用臭氧处理结合包装技术的不同保鲜包装方式,在25~27℃环境温度下,对樱桃番茄、杭椒进行了保鲜试验研究。对腐烂率、减重率、硬度、颜色变化等指标进行了测试,对比结果表明:采用... 介绍了臭氧用于果蔬保鲜的酶钝化等作用机理及其特点,并采用臭氧处理结合包装技术的不同保鲜包装方式,在25~27℃环境温度下,对樱桃番茄、杭椒进行了保鲜试验研究。对腐烂率、减重率、硬度、颜色变化等指标进行了测试,对比结果表明:采用尼龙薄膜制袋,经充入臭氧封装的保鲜包装方式,以上2种果蔬在保鲜第3天97%达到保鲜要求;而采用PE薄膜制袋,经充入臭氧封装的保鲜包装方式,以上2种果蔬在保鲜第10天85%达到保鲜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果蔬 酶钝化 保鲜 包装技术
下载PDF
超高压联合其他保鲜技术在水产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蓝蔚青 张炳杰 谢晶 《高压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5-202,共8页
水产品捕捞后,由于微生物与内源酶的作用,在脂肪氧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感官品质下降,采用适当的处理手段可以延缓其劣变。超高压技术具有压力传递均匀、杀菌效果好、灭酶彻底等特点,能保全食品加工前的色泽、香味及各类营养成分,同时... 水产品捕捞后,由于微生物与内源酶的作用,在脂肪氧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感官品质下降,采用适当的处理手段可以延缓其劣变。超高压技术具有压力传递均匀、杀菌效果好、灭酶彻底等特点,能保全食品加工前的色泽、香味及各类营养成分,同时还可以赋予食品新的口感,具有低能耗、高效率、无二次污染、操作简便等优点。在介绍超高压处理技术主要优缺点、工作原理与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技术在水产品灭菌、钝酶与加工改性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超高压处理可联合物理、化学及生物保鲜技术提升作用效果,并对超高压技术在水产品中的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 超高压 保鲜技术 研究进展 灭菌 钝酶
下载PDF
马铃薯片红外和漂烫灭酶工艺对比试验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树君 张琥 +3 位作者 林亚玲 刘斌 谢安 刘兴静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18-123,共6页
对马铃薯片进行了红外和漂烫两种灭酶工艺的对比试验,得出两种处理后多酚氧化酶相对活性、亮度、色度及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采用多元非线性拟合方法得到厚度为3 mm马铃薯片两种处理方法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辐照度为4.0 kW/m2红外辐照处... 对马铃薯片进行了红外和漂烫两种灭酶工艺的对比试验,得出两种处理后多酚氧化酶相对活性、亮度、色度及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采用多元非线性拟合方法得到厚度为3 mm马铃薯片两种处理方法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辐照度为4.0 kW/m2红外辐照处理,处理时间2.5 min,维生素C质量比为6.983 mg/(100 g);采用漂烫处理,处理温度为100℃,处理时间4.0 min,维生素C质量比为7.068 mg/(100 g)。与传统的漂烫灭酶相比,红外灭酶缩短加工时间3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片 红外处理 漂烫处理 灭酶
下载PDF
新型果蔬漂烫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龚楚婷 张杭进 +1 位作者 岳进 焦顺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41-345,352,共6页
果蔬水分含量较高,不易贮藏,采后腐烂变质情况较为严重。干燥可以有效延长果蔬的贮藏期,是果蔬加工常用的方法之一。漂烫是果蔬干燥前的关键步骤,具有灭酶、护色的作用。传统的漂烫方法采用高温热水及蒸汽进行灭酶,对果蔬品质影响较大... 果蔬水分含量较高,不易贮藏,采后腐烂变质情况较为严重。干燥可以有效延长果蔬的贮藏期,是果蔬加工常用的方法之一。漂烫是果蔬干燥前的关键步骤,具有灭酶、护色的作用。传统的漂烫方法采用高温热水及蒸汽进行灭酶,对果蔬品质影响较大。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并研究了一些新型漂烫技术。本文主要针对在传统漂烫方法基础上改进的一些新技术(超高温瞬时蒸汽漂烫和超声波辅助热漂烫)和新型干法漂烫技术(远红外漂烫、欧姆漂烫、微波漂烫以及射频漂烫),重点介绍其技术原理和应用优势。新型漂烫可提高漂烫效率,其中干法漂烫不采用水为加热介质,水溶性营养物质损失较少,产品品质较好,在工业上应用可降低能耗并减少废水的产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为后续研究新型果蔬漂烫技术以及开发新型联合干燥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漂烫 果蔬 干燥 灭酶 品质
下载PDF
燕麦籽粒不同灭酶方式对燕麦乳稳定性和营养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婷玉 佟立涛 +2 位作者 王丽丽 周素梅 刘丽娅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2-28,共7页
采用热烫、炒制和微波处理对燕麦全籽粒灭酶,比较不同灭酶方式对燕麦残余脂肪酶活、总酚含量、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灭酶方式对燕麦乳品质及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灭酶方式均可显著降低燕麦的残余脂肪酶活和总酚含量(P&l... 采用热烫、炒制和微波处理对燕麦全籽粒灭酶,比较不同灭酶方式对燕麦残余脂肪酶活、总酚含量、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并重点研究了灭酶方式对燕麦乳品质及稳定性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灭酶方式均可显著降低燕麦的残余脂肪酶活和总酚含量(P<0.05);但采用炒制和微波灭酶的燕麦籽粒所制作的燕麦乳体系中液滴聚集程度较高,体系发生严重失稳;通过对燕麦籽粒沸水充分热烫3 min处理可提高燕麦乳黏度,利于提高体系的稳定性,所制备的乳液平均粒径d_(43)为5.23μm,优于其余2种灭酶方式,且糖含量、蛋白含量等营养成分保留率较高。故采用燕麦为原料制作具有清洁标签特征的燕麦乳产品时,对原料进行热烫灭酶处理,相对于炒制和微波灭酶,更有利于保持燕麦乳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籽粒 灭酶 燕麦乳 稳定性 营养
下载PDF
感应电场处理后蓝莓泥酶活性及总花青素含量变化 被引量:6
16
作者 金亚美 黄煦 +5 位作者 徐悦 吴凤凤 徐学明 金征宇 廖小军 杨哪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8-114,共7页
为了避免食品电场加工中因电极使用而产生电化学反应造成食品污染和电极腐蚀的问题,采用交变磁通代替电极作为激励源,在果泥料液中诱导形成感应电场(induced electric field,IEF),实现对蓝莓果泥的IEF处理:分析激励电压、温度和时间对... 为了避免食品电场加工中因电极使用而产生电化学反应造成食品污染和电极腐蚀的问题,采用交变磁通代替电极作为激励源,在果泥料液中诱导形成感应电场(induced electric field,IEF),实现对蓝莓果泥的IEF处理:分析激励电压、温度和时间对蓝莓果泥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及总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V激励电压产生的IEF可减缓PPO和POD酶活的受热损失。150和250 V激励电压下,IEF与高温钝化PPO和POD具有协同作用。IEF可提高花青素分子的热稳定性且电场强度越高稳定作用越强。与未处理果泥相比,经85℃、250 V激励电压的IEF处理30 min的果泥总花青素含量得到最大提升(12.55%),PPO和POD可被完全灭活。该条件下获得的蓝莓果泥表观黏度与鲜榨果泥更为接近,且储藏期内(4℃,8周)的菌落总数维持在1 lg(CFU/mL)以下,显著低于常规热处理(0 V)和未经热处理的果泥。研究为蓝莓果泥的IEF处理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电场 激励电压 蓝莓果泥 灭酶 花青素
下载PDF
燕麦、荞麦、青稞面条品质影响因素及其改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闽楠 李言 +2 位作者 钱海峰 张晖 王立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7-351,共5页
杂粮由于富含纤维以及较多的生物活性成分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包括杂粮面条在内的杂粮产品开发也逐渐成为食品行业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燕麦、荞麦、青稞3种杂粮的营养成分,分析了营养成分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工艺... 杂粮由于富含纤维以及较多的生物活性成分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包括杂粮面条在内的杂粮产品开发也逐渐成为食品行业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燕麦、荞麦、青稞3种杂粮的营养成分,分析了营养成分对面条品质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工艺改良、添加品质改良剂、灭酶、抑菌等改良手段,最后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燕麦、荞麦、青稞的深度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条 杂粮 品质改良 灭酶 加工工艺
下载PDF
小麦胚芽的灭酶稳定化及其在烘焙制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文洁 孙宇欣 +3 位作者 童志芳 陈维 周绪霞 丁玉庭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9-388,共10页
小麦胚芽是小麦颗粒中营养密度最高的部分,富含膳食纤维与抗氧化物质,具有强抗氧化、降血糖血脂和通便等功效。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小麦胚芽逐渐从动物饲料向高值食品原料转型,用于开发全谷物及粗粮制品。但小麦胚芽本身具有强内源酶... 小麦胚芽是小麦颗粒中营养密度最高的部分,富含膳食纤维与抗氧化物质,具有强抗氧化、降血糖血脂和通便等功效。随着人们健康意识提升,小麦胚芽逐渐从动物饲料向高值食品原料转型,用于开发全谷物及粗粮制品。但小麦胚芽本身具有强内源酶活性,易在贮藏中氧化变味,严重影响后续加工。该文综述了小麦胚芽的主要营养成分和活性,以及作为原料的加工特性,对其在粗粮烘焙制品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相关作用机理进行解释,并介绍了国内外灭酶稳定化创新技术,重点阐述了使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式抑制酶活性并提高抗氧化性的工作,展望了麦胚在未来功能性烘焙制品中的应用,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胚芽 灭酶 烘焙制品 生物活性 营养强化 品质改良
下载PDF
燕麦米及燕麦片挥发性风味差异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雷洋 皇甫文倩 胡新中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5-42,共8页
采用国内6个代表性裸燕麦品种制得燕麦米及燕麦片,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主成分分析等对其原料基本营养成分、感官品质及加工烹制前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含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烹制能增加燕麦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 采用国内6个代表性裸燕麦品种制得燕麦米及燕麦片,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主成分分析等对其原料基本营养成分、感官品质及加工烹制前后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含量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烹制能增加燕麦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烹制前,裸燕麦片、裸燕麦米在醛类、烷类和醇类风味物质含量上差异明显,在醚类、糖类和酯类上几乎无差异;烹制后,两者的风味差异主要体现在酯类、酚类和胺类风味物质含量上。燕麦米灭酶处理不如燕麦片充分、燕麦米食用加水量远低于燕麦片是导致烹制前后燕麦片、燕麦米风味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因此,燕麦产品挥发性风味差异在于灭酶是否充分、加水量是否充足,需要从加强灭酶上提高燕麦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米 燕麦片 风味 灭酶 加水量
下载PDF
豆浆制备过程中大豆脂肪氧化酶的抑制与豆腥味量的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剑 徐军 +4 位作者 孙超 巴根纳 樊启程 王妮妮 周凌 《饮料工业》 2022年第1期18-25,共8页
探讨大豆加工制备豆浆的过程中,有效抑制大豆脂肪氧化酶对降低豆腥味量的影响,为生产低含量豆腥味的豆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通过抑制大豆脂肪氧化酶实验,即热水研磨大豆、热处理或化学处理大豆原料后再沸水研磨、大豆脱皮后隔氧研磨,... 探讨大豆加工制备豆浆的过程中,有效抑制大豆脂肪氧化酶对降低豆腥味量的影响,为生产低含量豆腥味的豆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通过抑制大豆脂肪氧化酶实验,即热水研磨大豆、热处理或化学处理大豆原料后再沸水研磨、大豆脱皮后隔氧研磨,对得到的豆浆样品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13种豆腥味物质,比较定量数据获得最佳抑制脂肪氧化酶的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沸水研磨大豆抑制效果最佳,豆腥味物质的量较其他水温低;干热法烘烤或湿热法蒸大豆后再结合沸水研磨,都能有效抑制氧化酶的活性,且效果优于化学法处理大豆;比较大豆在脱皮隔氧、不脱皮隔氧、脱皮不隔氧和不脱皮不隔氧条件下研磨所得样品豆腥味的量,数据表明脱皮隔氧的含量最低,说明脱皮隔氧能有效抑制大豆脂肪氧化酶的活性。根据实验得到的参数与条件形成一种新工艺:大豆热干燥处理后脱皮、热水浸泡后在隔氧条件下热研磨。购得新工艺生产的豆浆产品,结合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感官定量描述分析对产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结论是一致的,验证了新工艺生产的豆浆产品与市场上其他产品相比具有较低的豆腥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浆 豆腥味 脂肪氧化酶 酶灭活 酶抑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