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7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代晚期青藏高原强烈隆起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383
1
作者 李吉均 方小敏 +2 位作者 潘保田 赵志军 宋友桂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1-391,共11页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 3.6MaB .P .,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 ,青藏运动开始 ,分为A( 3.6MaB .P .) ,B( 2 .6MaB .P .)和C( 1 .7MaB .P .) 3幕 ,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 ,B幕黄土开始堆积 ,C幕黄河出现 ;昆黄运动 ( 1 .... 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形成的上限年龄为 3.6MaB .P .,临夏盆地新生代湖相沉积同时结束 ,青藏运动开始 ,分为A( 3.6MaB .P .) ,B( 2 .6MaB .P .)和C( 1 .7MaB .P .) 3幕 ,A幕现代亚洲季风形成 ,B幕黄土开始堆积 ,C幕黄河出现 ;昆黄运动 ( 1 .2~ 0 .6MaB .P .)使黄河干流切入青藏高原 ,大面积山地进入冰冻圈 ,可能导致中更新世之气候转型 ;共和运动造成黄河切穿龙羊峡 ,青海湖孤立 ,高原达到现代高度。中国三大自然区是高原隆升驱动大气环流改变而导致的中国最高层次的景观分异。本文讨论了 8MaB .P .的有限高度隆升及亚洲干旱化的问题 ,亚洲夏季风 2 2MaB .P .已经开始 ,是高原隆升及其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亚洲古季风阶段。 3.6MaB .P .才是现代亚洲季风真正开始的时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晚期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大气环流 黄土堆积
下载PDF
植物叶片形态解剖结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 被引量:393
2
作者 李芳兰 包维楷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118-127,共10页
叶片是植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且可塑性较大的器官,环境变化常导致叶的长、宽及厚度,叶表面气孔、表皮细胞及附属物,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胞间隙、厚角组织和叶脉等形态解剖结构的响应与适应。本文综述了陆生植物叶片上... 叶片是植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且可塑性较大的器官,环境变化常导致叶的长、宽及厚度,叶表面气孔、表皮细胞及附属物,叶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胞间隙、厚角组织和叶脉等形态解剖结构的响应与适应。本文综述了陆生植物叶片上述形态解剖结构对水分、温度、光照、CO2浓度和UV-B辐射等环境因子变化以及多因子复合作用的响应与适应,分析了该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未来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叶片 环境变化 形态解剖结构 复合作用 适应性 UV-B辐射 栅栏组织 CO2浓度 进化过程
下载PDF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 被引量:262
3
作者 施雅风 李吉均 +8 位作者 李炳元 姚檀栋 王苏民 李世杰 崔之久 王富保 潘保田 方小敏 张青松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21,共12页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17Ma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 青藏地区在第三纪青藏地区经过二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在25MaBP~17MaBP高原面隆升达到2000m左右高度,和当时大陆与海洋环境耦合,激发了亚洲季风,替代了先前的行星风系,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大变化。此后高原面夷平降低,夏季风减弱,3.4Ma以来高原整体快速隆起,2.5MaBP开始中国北部黄土堆积。0.8MaBP~0.5MaBP高原面上升至3000m~3500m左右。与地球轨道转型导致的降温耦合,进入冰冻圈。冰川面积超过500000km2,我国中东部降水为现代2倍~3倍,西部已很干旱。高原积雪形成强大的冷源,沙漠、黄土面积扩大。150ka以来,4处连续记录显示了晚更新世以来青藏地区新构造上升与气候环境变化及其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构造隆升 环境变化 晚新代 古环境
下载PDF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146
4
作者 张兰生 方修琦 +1 位作者 任国玉 索秀芬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27-136,共10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10~8.5kaB.P.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增暖后进入全新世暖期。8.5~8.0kaB.P.和4~3.5kaB.P.暖期的开始与结束事件中降水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300~500a;暖期盛期时的年均温较现...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10~8.5kaB.P.经历了三次阶段性增暖后进入全新世暖期。8.5~8.0kaB.P.和4~3.5kaB.P.暖期的开始与结束事件中降水变化落后于温度变化300~500a;暖期盛期时的年均温较现代高2~3℃,降水多100mm左右;暖期中存在多次短期寒冷事件,年均温最冷时较现代低3℃以上。3.5kaB.P.以来冷干趋势之上叠加着大致由300a稳定与500a波动构成的约800a的周期性变化。全新世暖期原始农业文化的阶段性发展与暖期内环境波动相对应;暖期结束时发生了由农业向牧业文化转换的事件;暖期以后的冷干期为农牧交错文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环境演变 古气候 古环境 全新世
下载PDF
中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170
5
作者 秦大河 丁一汇 +8 位作者 王绍武 王苏民 董光荣 林而达 刘春蓁 佘之祥 孙惠南 王守荣 伍光和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2年第3期314-319,共6页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是科学界面对的一大难题 ,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变化趋势 ,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是正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科学基础。依托中...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与未来可能变化趋势是科学界面对的一大难题 ,正确认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变化趋势 ,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是正确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科学基础。依托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的《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成果 ,介绍了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特征与基本事实 ,主要强调近 5 0年来全球变暖与人类活动在西部生态环境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指出未来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对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指出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必须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特别强调要强化对西部地区的科学研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 生态环境变化 气候变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对自然环境影响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 被引量:132
6
作者 刘兴土 马学慧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4-19,共6页
根据多年在三江平原野外考察积累的大量资料 ,对比开垦前后不同年代的数据 ,分析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引起的区域环境变化 ,包括生态类型的变化、土地退化、水环境变化以及动植物资源的变化等 ,并在总结三江平原开荒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 根据多年在三江平原野外考察积累的大量资料 ,对比开垦前后不同年代的数据 ,分析三江平原大面积开荒引起的区域环境变化 ,包括生态类型的变化、土地退化、水环境变化以及动植物资源的变化等 ,并在总结三江平原开荒过程中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环境保护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开荒 环境变化 环境保护对策 生态环境
下载PDF
太湖水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动态与初步进展 被引量:82
7
作者 秦伯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1998年第4期1-9,共9页
本文对太湖水环境研究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指出了这几十年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如太湖进出污染物调查和水质评估,太湖水体光辐射观测与模拟等.结合国家有关太湖治理措施与方案,提出了“九五”工作应该着重在湖泊生态管理模型,水土界... 本文对太湖水环境研究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指出了这几十年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如太湖进出污染物调查和水质评估,太湖水体光辐射观测与模拟等.结合国家有关太湖治理措施与方案,提出了“九五”工作应该着重在湖泊生态管理模型,水土界面营养物质交换及蓝藻水华爆发机制等领域.通过对当前国际上在这些领域中研究进展情况的回顾,特别介绍了在湖泊水动力学的观测、解释、模拟和应用方面,在湖泊藻类生长以及水华出现与湖泊光照条件、营养盐水平的关系方面,和湖泊营养盐内源释放的一些最新的进展.指出了太湖研究工作与国际上的差距所在.最后,对“九五”期间开展工作所取得的初步成果作了一简要的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环境演经 研究进展 国际动态 水环境 湖泊
下载PDF
华北地区水资源及水安全问题的思考与研究 被引量:72
8
作者 夏军 刘孟雨 +3 位作者 贾绍凤 宋献方 罗毅 张士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0-560,共11页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研究工作,论述华北地区紧迫的水安全问题与反思,展望国际水科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农业节水和水资源安全研究的阶段成果和近期... 结合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华北地区水循环与水资源安全”的研究工作,论述华北地区紧迫的水安全问题与反思,展望国际水科学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介绍中国科学院在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农业节水和水资源安全研究的阶段成果和近期研究行动计划,提出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的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与发展的几点建议。目的是研讨未来中国北方特别是华北地区水资源安全国家需求中的长远发展的前沿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 水资源 水安全 华北地区 变化环境
下载PDF
环境长期变化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79
9
作者 吴玉霖 孙松 张永山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7-498,共12页
主要依据1991年5月—1995年11月和1997年2月—2004年11月连续多年每季度月(2、5、8、11月)采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在胶州湾10个站位自海底至表垂直拖取的浮游植物样品,同时搜集自1954年以来约50年有关胶州湾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的历... 主要依据1991年5月—1995年11月和1997年2月—2004年11月连续多年每季度月(2、5、8、11月)采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在胶州湾10个站位自海底至表垂直拖取的浮游植物样品,同时搜集自1954年以来约50年有关胶州湾环境因子及浮游植物的历史监测资料,分析研究胶州湾环境因子长期变化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来由于大规模人类活动给胶州湾环境带来很大影响,大量工农业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进入湾内,造成水域营养盐含量迅速增加,近3年来NO3-N和NH4-N比1962年分别提高14.5倍和9.5倍,沿岸带的开发导致胶州湾水域面积不断缩小,纳潮量下降,水域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减弱,水域环境趋向退化。环境因子的变化对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造成明显的影响,近50年来,浮游植物数量呈增加趋势;优势种更替明显,原先一些优势种不再居优势地位,而比较喜肥的种类如中肋骨条藻数量显著增加,成为最重要的优势种;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处于演化之中,同时由于营养盐含量迅速增加,为赤潮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自1997年以来,赤潮几乎连年暴发,并有愈演愈烈的发展趋势,反映出胶州湾生态环境已呈现异常的征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环境变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下载PDF
长江水质地球化学 被引量:82
10
作者 陈静生 王飞越 夏星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4-85,共12页
文章在对1958-1990年期间长江水系191个站点水质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长江主要离子的地球化学。结果表明,长江水系各地河水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的差别达一个数量级(49.7~518.1mg/L),TDS的平均值为205.9mg... 文章在对1958-1990年期间长江水系191个站点水质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长江主要离子的地球化学。结果表明,长江水系各地河水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的差别达一个数量级(49.7~518.1mg/L),TDS的平均值为205.9mg/L,是全球河流均值的3倍。相比之下,河水TDS含量的季节性变化并不大,尽管河水流量的季节变化很大。长江的主要离子化学主要受岩石风化作用,尤其是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所控制。长江中上游的川贵地区酸雨严重。酸雨作用于当地广泛分布的石灰岩和富含碳酸盐的三叠纪砂页岩,导致近半个世纪来长江水质的酸化趋势,使大部分河段SO4^2-和Ca^2+含量增高,总硬度与总碱度的比值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水质 主要离子 地球化学 环境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21世纪气候和环境变化预估研究进展 被引量:76
11
作者 张人禾 苏凤阁 +6 位作者 江志红 高学杰 郭东林 倪健 游庆龙 兰措 周波涛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2期3036-3047,共12页
本文回顾了21世纪青藏高原区域多种气候和环境要素变化预估研究的进展,包括气温、降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冻土、积雪、冰川、径流和植被等,预估结果主要来自于SRES和RCP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以及物理统计模型的预估.结果表明,未... 本文回顾了21世纪青藏高原区域多种气候和环境要素变化预估研究的进展,包括气温、降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冻土、积雪、冰川、径流和植被等,预估结果主要来自于SRES和RCP情景下气候模式的预估以及物理统计模型的预估.结果表明,未来青藏高原地面气温将升高,21世纪后期增温更显著.总体来说21世纪高原降水以增加为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加.高原未来冻土面积缩小,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减少,冰川将以退缩为主.径流的未来变化较复杂,不同流域之间的差异较大,径流在不同流域表现为增加和减少并存.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敏感而脆弱,21世纪中后期青藏高原的生长季长度增加,常绿林,森林出现在高原东部和南部,灌丛植被类型将会扩展并入侵高寒草原.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本文对这些气候与环境要素在21世纪中期(2030—2050年)和后期(2080~2100年)的变化进行了综合集成,给出了它们在21世纪中期和后期的可能变化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环境变化 21世纪变化预估
原文传递
黄河水质地球化学 被引量:74
12
作者 陈静生 王飞越 何大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8-73,共16页
在对1958--2000年期间黄河水系100个站点水质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河主要离子的地球化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区河水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的差异达2~3个数量级,TDS的总平均值为452mg/L,是全球河流均值的4倍... 在对1958--2000年期间黄河水系100个站点水质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河主要离子的地球化学。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各区河水总溶解性固体(TDS)含量的差异达2~3个数量级,TDS的总平均值为452mg/L,是全球河流均值的4倍。Na^+、K^+、SO4^2-和Cl^-的含量是世界河流均值的10-20倍。相比之下,河水TDS含量的季节差异却不大,远不及与此呈反比关系的流量的季节差异。黄河洪水期的水量通常是枯水期的4~5倍,但枯水期河水的TDS通常只是洪水期的2倍,完全不同于世界其他大河。黄河的离子化学主要受沉积岩(尤其是富含碳酸盐矿物的黄土)化学风化作用和在干旱气候影响下水中溶解盐的蒸发浓缩和结晶作用的控制。近半个世纪来黄河河道径流量有显著减少的趋势,这与新修建的众多水库的蓄水有关,与此相适应,近半个世纪来黄河水质表现出明显的盐渍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由含盐量高的农田灌溉回水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水质 主要离子 地球化学 环境变化
下载PDF
西藏纳木错深水湖芯反映的8·4ka以来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70
13
作者 朱立平 王君波 +7 位作者 林晓 鞠建廷 谢曼平 李明慧 吴艳红 G.Daut R.Musbacher A.Schwalb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8-597,共10页
利用地震剖面仪和回声测深仪调查了纳木错大部分湖区的水深和沉积物厚度分布,并在湖区东部水深60m的湖盆利用PISTON采样器获得一个332cm长的钻孔。对该钻孔进行了12个AMS14C年代测定,并进行了日历年龄校正和“碳库”效应估算,根据沉积... 利用地震剖面仪和回声测深仪调查了纳木错大部分湖区的水深和沉积物厚度分布,并在湖区东部水深60m的湖盆利用PISTON采样器获得一个332cm长的钻孔。对该钻孔进行了12个AMS14C年代测定,并进行了日历年龄校正和“碳库”效应估算,根据沉积物平均粒径建立了整个钻孔的深度-年代模式。对该钻孔进行了有机碳、总氮、正构烷烃、粒度、元素地球化学、碳酸钙和矿物等环境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8·4ka以来湖区环境变化可以分为明显的3个阶段。早期约8400~6400aB·P.,以温度缓慢下降为主,但在8100~7800aB·P.出现一次显著的冷干事件;中期为6400~2900aB·P.,其开始显示了温暖湿润的环境特点,在6000aB·P.左右出现最强的暖湿特征后其后期转向冷干,在3000~2900aB·P.达到寒冷和干旱的低谷,反映了新冰期时期的温度强烈下降和降水的分配不均;晚期从2900aB·P.到现在,尽管温度出现回升,但总体上显示了向冷干波动变化的趋势,期间第一次降温在1800~1600aB·P.,之后温度回升后在600~300aB·P.再次下降,前者反映了公元初期的降温,后者则是小冰期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纳木错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8.4ka以来
下载PDF
关中西部漆水河全新世特大洪水与环境演变 被引量:66
14
作者 查小春 黄春长 庞奖励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漆水河流域深入调查研究,在漆水河与湋河交汇的二级阶地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中发现古洪水沉积夹层,利用沉积地貌学、沉积学、考古学和释光年代学方法,确定了在全新世时期的11500... 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漆水河流域深入调查研究,在漆水河与湋河交汇的二级阶地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中发现古洪水沉积夹层,利用沉积地貌学、沉积学、考古学和释光年代学方法,确定了在全新世时期的11500年内,漆水河曾经在4650 ̄4600aBP、4600 ̄4300aBP、4300 ̄4100aBP和3100 ̄3000aBP发生了4期20次洪水事件。通过利用水位—流量关系模型,计算出这4期20次特大洪水的洪峰流量,大大延长了洪水水文数据序列,并建立了漆水河全新世洪水频率曲线,科学、系统地提高了漆水河洪水水文学计算精度,增强了渭河流域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当中洪水频率分析的可靠性。这项研究成果对于我国著名的农业科技城—杨凌的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填补了渭河流域古洪水水文学研究的空白,对于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水河 渭河流域 特大洪水 全新世 环境演变 陕西省
下载PDF
绿色金融、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西北地区环境指数实现“巴黎承诺”有无可能? 被引量:65
15
作者 刘莎 刘明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1-84,共14页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EKC假说理论构建面板联立模型,以股市绿色环保概念公司子样本作为绿色金融代理变量,编制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系统反映和判断绿色金融与环境变化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参考国家层面CO2减排巴黎承诺预测西北地区环境综...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EKC假说理论构建面板联立模型,以股市绿色环保概念公司子样本作为绿色金融代理变量,编制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系统反映和判断绿色金融与环境变化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参考国家层面CO2减排巴黎承诺预测西北地区环境综合指数达到峰值时间。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环境质量与绿色金融间存在交互作用,绿色金融对环境质量显现正向效应但作用偏低。在绿色金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西北五省区环境综合指数变动趋势除宁夏以外均符合EKC倒"N"型曲线,比照我国"在2030年达到CO2排放峰值"的减排承诺,可在该时间节点以前达到环境综合指数峰值,从而总体上向低环境污染转换。为进一步发挥绿色金融对改善生态环境的规模效应,建议降低西北地区绿色金融门槛,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联合投资,将西安作为绿色金融集聚城市,积极构建内陆地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 环境变化 减排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面板联立模型 西北地区
下载PDF
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 被引量:63
16
作者 闫国东 康建成 +3 位作者 谢小进 王国栋 张建平 朱文武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55-60,共6页
了解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对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平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以已有调查报告中发布的数据为基础,从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3个方面对比分析1998-2007年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变化,采用综合评估法分析过去1... 了解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趋势对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平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以已有调查报告中发布的数据为基础,从公众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保满意度3个方面对比分析1998-2007年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变化,采用综合评估法分析过去10年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变化特征及原因,并对未来环境意识的变化进行趋势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过去10年,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发展过程呈现出类似"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预计未来我国公众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将呈现加速上升趋势,2008-2017年进入快速上升阶段,2019年将达到较高的稳定水平。因此,建议未来应加强农村和低教育群体的环境认知教育,激发企业的环保积极性,鼓励城市公众进行垃圾分类和绿色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环境意识 环保行为 中国公众
下载PDF
博斯腾湖环境变化及其与焉耆盆地绿洲开发关系研究 被引量:55
17
作者 周成虎 罗格平 +4 位作者 李策 汤奇成 励惠国 王钦敏 H.Fukui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3,共10页
文章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自 1 958年以来博斯腾湖环境变化。认为 :近 40年来 ,自然因素对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力要大于人为活动对湖水位变化的贡献 ,绿洲开发引起的入湖水量减少和大量的高矿化度农田排水排入湖区使博斯腾湖迅速... 文章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了自 1 958年以来博斯腾湖环境变化。认为 :近 40年来 ,自然因素对湖水位变化的影响力要大于人为活动对湖水位变化的贡献 ,绿洲开发引起的入湖水量减少和大量的高矿化度农田排水排入湖区使博斯腾湖迅速演变为微咸湖 ,控制着博斯腾湖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和形成。在此基础上 ,探讨了博斯腾湖环境变化与焉耆盆地绿洲开发和绿洲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的机理 ,指出尽管近 1 0几年来绿洲环境的发展是可持续的 ,但整个焉耆盆地环境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控制绿洲开发利用规模。适宜的绿洲发展规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斯腾湖 环境变化 湖水位 人类活动 绿洲 开发 作用机制 干旱区 环境保护
下载PDF
湖芯沉积物揭示的末次冰消开始时期普莫雍错湖区环境变化 被引量:59
18
作者 朱立平 鞠建廷 +6 位作者 王君波 西村弥亚 守田益宗 吴艳红 冯金良 谢曼平 林晓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72-780,共9页
文章讨论了末次冰消开始时期青藏高原南部普莫雍错湖芯沉积反映的环境暖湿化以及原因。通过对现代湖泊和周边河流水文状况调查,发现流域内发育众多冰川,冰川融水构成维持湖面稳定的重要来源;湖面以及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与冰川融水以... 文章讨论了末次冰消开始时期青藏高原南部普莫雍错湖芯沉积反映的环境暖湿化以及原因。通过对现代湖泊和周边河流水文状况调查,发现流域内发育众多冰川,冰川融水构成维持湖面稳定的重要来源;湖面以及湖泊沉积环境的变化与冰川融水以及相应的温度改变具有密切的联系。利用湖泊沉积岩芯PM-1孔,通过加速器^14C测年和粒度、元素、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以及有机碳同位素、总氮、分子标志化合物、孢粉等环境指标的分析,发现在16.4~15.4cal.kaB.P.有大量流水进入湖泊,使湖面扩大,湖水加深;流域地表产生大量有机碎屑,并被流水带入湖泊进行沉积;流域内的喜湿植被得以发展。该时段湖泊扩张、陆源植被发展的原因一方面得益于冰期过后气候向温暖湿润方向转化,另一方面温度上升带来大量冰川融水则可能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青藏高原冰川普遍退缩和一些湖泊的水面上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普莫雍错湖 湖泊沉积 环境变化 冰消期
下载PDF
安徽宣城地区中晚更新世风成堆积与环境变迁 被引量:55
19
作者 杨达源 韩辉友 +1 位作者 周旅复 房迎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7-104,共8页
通过对宣城向阳中晚更新世沉积剖面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剖面与中国北方同时代的黄土—古土壤剖面相比较,虽然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中晚更新世多个冰期中风成堆积的单层厚度与累积厚度,亦即风成物质的沉积通量与沉积速率均比北方黄土区要小,但... 通过对宣城向阳中晚更新世沉积剖面的综合研究,认为该剖面与中国北方同时代的黄土—古土壤剖面相比较,虽然长江下游以南地区中晚更新世多个冰期中风成堆积的单层厚度与累积厚度,亦即风成物质的沉积通量与沉积速率均比北方黄土区要小,但它们所反映的气候与环境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可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成堆积 环境变迁 安徽
下载PDF
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4
20
作者 黄润 朱诚 郑朝贵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42-750,共9页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和古代文化交汇地区,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利用野外考古资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 安徽淮河流域是我国自然条件多重过渡地带和古代文化交汇地区,新石器时代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石山子文化时期以渔猎为主,大汶口文化时期渔猎与农耕并重,而龙山文化时期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利用野外考古资料和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本区新石器文化发展进程,利用钻孔孢粉、年代数据等恢复本区全新世自然环境演变过程,并将考古资料和环境演变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探讨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和古文化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全新世大暖期的开始,新石器早期出现石山子文化,地方特征明显。6.5kaBP ̄5.5kaBP气候暖湿,受高海面和洪涝灾害等的影响,地表环境恶劣,导致文化发展中断、考古遗址缺失,5.5kaBP ̄4.0kaBP气候趋干,自然条件有利于人类生存,大汶口、龙山文化逐渐繁荣。与中原、山东地区相比,本区在新石器文化发展阶段、遗址数量和分布变化等方面存在较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淮河流域 全新世 环境演变 新石器遗址 时空分布 自然环境演变 全新世大暖期 新石器遗址 淮河流域 安徽 文化发展 古代文化 考古资料 龙山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