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哈尔滨人防改造工程监控量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段宝福 李洪春 《现代隧道技术》 E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8-153,共6页
文章根据季节性冻土地区隧道扩挖的监测(以建筑物沉降、地表沉降、围岩位移为主)成果,对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做了综合性分析和探讨。研究成果表明:隧道扩挖对建筑物沉降和围岩位移的影响较小,而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大;雨季的到来对建... 文章根据季节性冻土地区隧道扩挖的监测(以建筑物沉降、地表沉降、围岩位移为主)成果,对影响施工安全的主要因素做了综合性分析和探讨。研究成果表明:隧道扩挖对建筑物沉降和围岩位移的影响较小,而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大;雨季的到来对建筑物、地表的影响较小,但对明挖区间的建筑物、地表影响较大,尤其是边坡;季节性冻土对明挖段附近的建筑物和地表的影响比暗挖区间大,对暗挖处的围岩位移影响较小,但对处于交通要道处的地表沉降影响很大;临时钢支撑的架设对围岩位移和地表沉降的控制效果较好,表明临时支护措施是及时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冻土 扩挖 施工监测 施工安全
下载PDF
流固耦合作用下隧道原位扩建扩挖方式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赖勇 张帅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11-320,共10页
以成渝高速宋家沟一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既有隧道原位扩建的三种扩挖方式(变形CRD法、层层剥皮法、三台阶法)的拱顶沉降、围岩收敛、塑性区、围岩竖向应力、初支最小主应力等进行分析对比,并将数值分析的结果同施工监测数据进行对比,... 以成渝高速宋家沟一号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既有隧道原位扩建的三种扩挖方式(变形CRD法、层层剥皮法、三台阶法)的拱顶沉降、围岩收敛、塑性区、围岩竖向应力、初支最小主应力等进行分析对比,并将数值分析的结果同施工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⑴在扩挖过程中,建议扩挖完成后尽早将支护结构封闭成环,这样不仅对围岩的稳定性有利,也同样有利于对扩挖隧道附近的围岩中的地下水保护;⑵采用变形CRD法、层层剥皮法,三台阶法进行开挖时,围岩稳定性、支护结构内力等均差异不大,在地下水发育不明显的情况下,建议根据当地的工程地质进行恰当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扩建 流固耦合 扩挖方式 数值分析
下载PDF
可液化场地下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地震破坏机制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24
3
作者 安军海 陶连金 +1 位作者 王焕杰 李积栋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18-2030,共13页
开展近远场水平地震动作用下可液化地层中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试验,分析模型地基土层的侧向变形、孔压比、加速度、宏观现象和动土压力以及结构的加速度、应变等物理量。研究结果表明,可液化模型地基在激振时经历先震密而后上浮... 开展近远场水平地震动作用下可液化地层中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振动台试验,分析模型地基土层的侧向变形、孔压比、加速度、宏观现象和动土压力以及结构的加速度、应变等物理量。研究结果表明,可液化模型地基在激振时经历先震密而后上浮的物理过程,震后有明显的喷砂冒水现象;地基土层侧向发生的是剪切型变形,其左摆与右摆过程中的峰值位移出现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小震时,模型地基中的加速度放大系数从下部到表层逐渐增大,中震及大震时,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地震波沿模型地基向上传播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高频滤波、低频放大的现象;可液化地基的孔压在地震作用下经历"急增长、慢消散"的变化过程;地下结构的存在对其周围地基孔隙水压力的增长(砂土液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动土压力明显增大,地下结构上、下方的土压力差值是结构发生液化上浮的内因,结构本身在强震过程中逐渐从弹性状态向弹塑性转化;液化场地条件下的结构侧方动土压力有随着埋置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可液化场地条件下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的地震破坏机制是:中柱率先发生剪压破坏,而后是隧道开口部位与拱肩破坏,随后是侧墙与顶板的连接部位受拉破坏,最终形成机构而发生倒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可液化场地 振动台试验 震害机制 盾构法地铁车站 石膏模型
原文传递
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地震反应特性振动台试验 被引量:4
4
作者 安军海 陶连金 蒋录珍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77-1288,共12页
开展了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砂土模型地基的水平位移、地表变形、加速度、土压力反应及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应变等。结果表明:模型地基-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对中低频成分发育的地震波反应更为强烈;... 开展了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砂土模型地基的水平位移、地表变形、加速度、土压力反应及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应变等。结果表明:模型地基-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对中低频成分发育的地震波反应更为强烈;强震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地下结构的存在将会改变模型地基表面变形的分布模式。小震时模型结构中柱的加速度反应自下而上逐渐增加,而大震时其反应规律变成先增大后减小;车站结构中板的加速度反应最大、底板次之、顶板最小;小震时,同等深度处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与模型地基土的加速度反应大小相当,侧墙的动土压力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大震时,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明显大于同深度处模型地基土的加速度反应,动土压力的最大值发生在扩挖隧道的拱肩和中间部位。基于震后模型结构的宏观现象和拉应变幅值,给出了砂土地基中盾构扩挖车站结构的地震损伤演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台试验 盾构法车站 地震响应 近远场地震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