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选集与经典重构:从白之到刘绍铭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橙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85,共4页
在西方汉学界,白之选编、梅维恒主编、宇文所安编译以及闵福德和刘绍铭合编的四部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代表作。白之的选集体现了编者在意识形态操控下如何通过文选编译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梅维恒与宇文氏的选集通过充分发挥... 在西方汉学界,白之选编、梅维恒主编、宇文所安编译以及闵福德和刘绍铭合编的四部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代表作。白之的选集体现了编者在意识形态操控下如何通过文选编译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梅维恒与宇文氏的选集通过充分发挥编译者主体性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闵福德与刘绍铭中西合作的选集则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典籍英译方面的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未来文选编译的参考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 英译选集 经典重构 白之 刘绍铭
原文传递
英译选集载体中国文学“走出去”研究
2
作者 梁济朋 卜玉坤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47-61,共15页
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背景下,对单部作品、特定体裁的译介,无论是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层面,都引起了译界广泛重视。然而,将译作编成涵盖中国文学全/半跨度,综合所有重要体裁,塑造、传播整体形象的翻译选集却一直未受到足够重... 在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背景下,对单部作品、特定体裁的译介,无论是在翻译实践,还是在翻译研究层面,都引起了译界广泛重视。然而,将译作编成涵盖中国文学全/半跨度,综合所有重要体裁,塑造、传播整体形象的翻译选集却一直未受到足够重视。文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选集编纂传统,海外汉学界中国文学英译选集、国内对外文学英译选集的编纂概况进行了梳理;对选集编纂和作用发挥的一般机制、“翻译选集”不同于一般原文选集的特殊规律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文学英译选集编纂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调研。目前,国内译界对文学英译选集编纂的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对同属“选集”的共性部分与我国两千多年的选学传统相脱离,因“翻译”带来的新复杂性也疏于用当代译学加以阐释。未来,为充分发挥翻译选集在文学“走出去”中的作用,应将传统选学与当代译学结合起来,形成“译选学”研究,加深对此载体的认识。同时,应尽早推出同规模对外作品,摆脱此领域任由海外汉学“代言”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译选集 中国文学 “走出去” 译选学
下载PDF
《小城三月》沙博理译本二次发表及其启示 被引量:3
3
作者 任东升 赵瑶瑶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7-31,共5页
《小城三月》沙博理译本首发于《中国文学》1961年第8期,葛浩文于1982年对沙博理译本略作修改后收入其《萧红短篇小说选》译作集,作为熊猫丛书出版,2009年《小城三月》沙译本随葛浩文的萧红译作集由外文出版社推出。本文针对这一翻译出... 《小城三月》沙博理译本首发于《中国文学》1961年第8期,葛浩文于1982年对沙博理译本略作修改后收入其《萧红短篇小说选》译作集,作为熊猫丛书出版,2009年《小城三月》沙译本随葛浩文的萧红译作集由外文出版社推出。本文针对这一翻译出版和译本旅行事件,在比较沙博理翻译策略和葛浩文翻译策略基础上,从"资本"视点分析《小城三月》二次发表的价值,总结出利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四点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城三月》沙译本 选集本 二次发表 资本 启示
原文传递
阐释学视野下《太平广记》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4
作者 赵丹 《嘉应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66-68,共3页
在阐释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阐释学分析的翻译步骤,译者主体性作用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得到了彰显,在翻译《太平广记选》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中国文化内涵介绍给西方读者,... 在阐释学翻译理论框架下,翻译过程可以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阐释学分析的翻译步骤,译者主体性作用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阐释过程中得到了彰显,在翻译《太平广记选》过程中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将中国文化内涵介绍给西方读者,实现了翻译再创造的过程。阐释翻译操作过程中从语言理解到译者主体性作用的考察,也为阐释学翻译理论指导实践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翻译 翻译过程 译者主体性 《太平广记》英译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