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北京区域性暴雨的个例分析 被引量:61
1
作者 刘还珠 王维国 +1 位作者 邵明轩 王秀荣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27-734,共8页
北京地区大降水(≥25 mm/d)天气有72%出现在7-8月份,其中直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影响的大降水占46%,它们主要产生在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天气形势下。通过对该类暴雨的典型个例分析表明,由于受副高的影响,对流层低层副高... 北京地区大降水(≥25 mm/d)天气有72%出现在7-8月份,其中直接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影响的大降水占46%,它们主要产生在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天气形势下。通过对该类暴雨的典型个例分析表明,由于受副高的影响,对流层低层副高南面的偏东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大陆,并折向北与偏北气流相遇,汇集在北京附近。同时,副高西北边缘与西风槽之间形成较强的能量锋区,该锋区南面的高温高湿气团蕴藏了较深厚的湿有效位能,在湿位涡的斜压项作用下转化为动能,倾斜垂直涡度发展激发了强烈的上升运动。在斜压扰动作用下,对流层中层差动涡度平流和副高西侧的暖平流破坏了北京及邻近区域的准地转平衡,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激发了次级环流,该处的上升运动得到加强。暴雨就是产生在强的能量锋附近低层气旋性涡度发展、高层辐散显著的地方。此外,副高西侧低层的暖湿气流北上,较强的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促使大气层结向对流不稳定发展,这对于暴雨局地的再增强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由此,形成对该类暴雨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高 北京 暴雨 能量锋 湿有效位能 差动 假相当位温 平流
下载PDF
“泰利”台风低压大暴雨过程冷空气与地形的作用 被引量:57
2
作者 何立富 许爱华 陈涛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5-391,513,共8页
利用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资料、自动站资料、闪电定位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泰利"台风低压引发的异常强暴雨事件中纬度冷空气的影响及地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华西地区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形成对峙... 利用常规观测和地面加密资料、自动站资料、闪电定位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泰利"台风低压引发的异常强暴雨事件中纬度冷空气的影响及地形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华西地区大陆高压与副热带高压形成对峙的背景条件下,中纬度冷空气从850 hPa以下低层不断侵入台风低压的北部,增强了其北侧的东北气流,它与来自东部海面上的东风气流在台风低压北部形成汇合;随着中纬度冷空气主体进入江淮地区,台风低压的正压结构缓慢向东暖西冷的斜压结构转换,总能量的水平分布也由螺旋型涡旋逐渐演变为NE—SW向的椭圆型结构,斜压能量的补充有利于台风低压长时间维持;湿位涡正压项的分析表明,随着台风低压进入消亡期,其上空大气变为对流不稳定。行星边界层能量锋区的加强,触发了β中尺度对流系统,导致在台风低压消亡时出现强雷暴天气;强降水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东麓和九岭山脉迎风坡上,地形对偏东气流的抬升作用有利于暴雨的增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利”台风 能量锋区 斜压结构 湿位涡
下载PDF
0513号台风泰利异常强暴雨过程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47
3
作者 何立富 梁生俊 +1 位作者 毛卫星 陈涛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4-90,共7页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0513号台风泰利进入江西减弱成低气压引发的异常强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移进赣西北后,台风泰利减弱的低气压北部有明显的冷空气侵入,导致行星边界层能量锋区加强;华西地区大陆高...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0513号台风泰利进入江西减弱成低气压引发的异常强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移进赣西北后,台风泰利减弱的低气压北部有明显的冷空气侵入,导致行星边界层能量锋区加强;华西地区大陆高压阻挡了台风低压西移,其北侧弱环境流场的配置为台风低压长时间停滞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低层稳定的水汽输送、中纬度冷锋前部的东北气流与来自低纬海洋上的东南气流在台风低压附近形成明显辐合有利于强暴雨过程的发展;异常强暴雨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东麓和庐山九岭山脉迎风坡上,地形的抬升对暴雨增幅有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泰利 能量锋区 东南气流 暴雨增幅
下载PDF
0713号“韦帕”台风暴雨的中尺度数值研究和非对称性结构分析 被引量:42
4
作者 周玲丽 翟国庆 +1 位作者 王东海 王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46-1056,共11页
本文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2007年9月17日~19日由第13号超强台风"韦帕"在浙江省引发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 本文利用美国新一代中尺度数值模式WRF,结合多普勒雷达资料、卫星资料以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再分析资料对发生在2007年9月17日~19日由第13号超强台风"韦帕"在浙江省引发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主要是由台风外围暖湿的东南风急流和中高纬西风槽带来的北方干冷空气交汇造成的,前者为降水输送水汽和热量,后者则为对流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和不稳定能量。"韦帕"在登陆期间的降水和环流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对称特征,主要的降水和对流活动发生在台风环流的西侧,台风环流呈现东暖湿西干冷的分布特点。冷暖空气的交汇在浙江沿海地区形成一条很强的能量锋,这也是对流系统发生最活跃和降水产生最集中的区域。沿着能量锋在对流层低层自北向南排列有多个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细胞,并一起构成了中尺度对流云带。随着台风登陆后向西北移动和北方冷空气的进一步侵入,对流云带的下风方不断有新的对流云团细胞产生并向下游传播。沿着能量锋上较强的风的垂直切变为对流云团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此外,北方弱冷空气侵入到低空,沿着近地面嵌入到暖湿空气的底部,与有利的地形条件一起对暖湿气团起到了有力的抬升作用,触发对流性天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尺度数值模拟 对流云团 冷空气 暖湿气流 能量锋 不对称性
下载PDF
2003年渭河流域一次致洪暴雨过程综合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梁生俊 《暴雨灾害》 2008年第1期32-36,共5页
利用实况高空探测、地面观测资料和T213 1°×1°格点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3年8月28日出现在渭河流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和稳定强盛有利于渭河流域强降水持续;700... 利用实况高空探测、地面观测资料和T213 1°×1°格点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对2003年8月28日出现在渭河流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和稳定强盛有利于渭河流域强降水持续;700 hPa低涡和切变线是这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暴雨上空具有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散度结构和强烈的上升运动,形成的中尺度次级环流有利于暴雨的维持;暴雨区具有强的能量锋和对流不稳定,seθ具有典型的Ω结构;其水汽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洪暴雨 诊断分析 次级环流 能量锋
下载PDF
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北京降雹天气特征分析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在文 郑永光 +2 位作者 刘还珠 沃伟峰 黄卓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63-777,共15页
蒙古冷涡是诱生北京地区冰雹天气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通过对近8年几例冰雹天气过程的分析,得出在蒙古冷涡影响下,北京地区产生的冰雹天气与其他天气类型相比,具有分布范围广、局域性强的特点。对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天气形势进行详细分析,... 蒙古冷涡是诱生北京地区冰雹天气的一种主要天气系统,通过对近8年几例冰雹天气过程的分析,得出在蒙古冷涡影响下,北京地区产生的冰雹天气与其他天气类型相比,具有分布范围广、局域性强的特点。对蒙古冷涡影响下的天气形势进行详细分析,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蒙古冷涡后部强冷空气与前部暖湿气流交绥,地面强冷锋造成的对流天气;另一类是主冷锋后,蒙古冷涡后部不断南下的冷空气,与增温、增湿的地面低涡或切变线系统而形成不稳定大气层结造成的对流天气。同时该两类天气也有许多共同特征。如对流层低层的能量锋,大气的斜压性和层结的条件对称不稳定激发了能量锋前蕴酿已久的湿有效能量得到了有效的释放,导致对流不稳定天气的发展。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正的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强的风垂直切变更促使对流上升运动的发展。尽管这两类冰雹的各项特征的强弱程度不同,所产生的冰雹天气强弱也有差别,但都表现了有利于冰雹天气发生和发展的动力、热力特点。与其它个例比较,可以综合提出蒙古冷涡影响下冰雹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冷涡 冰雹 能量锋 条件对称不稳定 干冷空气侵入
下载PDF
贵州南部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25
7
作者 杨利群 杨静 +1 位作者 廖移山 彭芳 《暴雨灾害》 2010年第3期208-215,267,共9页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和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西高东低、东北低涡稳定维持的有利环流形势下,700 hPa巴塘低涡东移是造成...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6月12日夜间和2008年5月27日夜间贵州南部局地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西高东低、东北低涡稳定维持的有利环流形势下,700 hPa巴塘低涡东移是造成贵州西南部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巴塘低涡和低空西南急流在贵州东南部维持对贵州西南部暴雨起重要作用,同时不稳定能量在贵州南部积聚为暴雨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相对于后一过程,前一过程在贵州水汽辐合区更大,其大雨量级以上降水范围更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生成发展是两次局地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可能触发原因,暴雨中心位于辐合线南侧暖区中;前一过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强且位置偏西(西脊点到达110°E),南支槽东移有利于引导700 hPa低涡移动,弱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形成能量锋锋生,引起低涡强烈发展、涡旋环流增强,而后一过程副高偏弱且位置偏南、偏东,500 hPa上无高原槽影响,以及地面贵州南部为低压控制且无冷空气影响,是前一过程比后一过程降水强度更大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低涡 能量锋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海南岛秋季暴雨天气的环流特征和形成机制初探 被引量:19
8
作者 赵付竹 王凡 冯文 《热带农业科学》 2011年第5期50-57,共8页
对海南岛2000年和2008年两次秋季暴雨的特性和影响系统的分析发现:暴雨的发生、维持和消失主要与大陆冷高、南海低值系统、热带云团活动密切相关,暴雨一般与华南沿海的低空偏东风急流相伴。对流层中层正差动涡度平流和副高南侧的暖平流... 对海南岛2000年和2008年两次秋季暴雨的特性和影响系统的分析发现:暴雨的发生、维持和消失主要与大陆冷高、南海低值系统、热带云团活动密切相关,暴雨一般与华南沿海的低空偏东风急流相伴。对流层中层正差动涡度平流和副高南侧的暖平流破坏了海南岛及邻近区域的准地转平衡,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共同作用激发了次级环流,导致暴雨区上空的垂直运动的发展,促使暴雨增强。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的侵入,正的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加剧了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强的风垂直切变更促使对流上升运动的发展,这对暴雨局地的再增强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综合提出海南岛秋季暴雨天气的预报着眼点,为海南岛秋季暴雨天气潜势预报和临近预报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暴雨 天气分析 能量锋 湿有效位能 差动 平流
下载PDF
一次强对流天气综合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吉惠敏 冀兰芝 +1 位作者 王锡稳 李文莉 《干旱气象》 2006年第2期12-18,共7页
2004年7月4日下午,甘肃河东出现强雷阵雨天气并伴有冰雹。从大尺度环境场、物理量场特征、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3方面综合分析本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本次过程在5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场上呈典型的西北气流型,冷平流随高度增加使不稳定层结... 2004年7月4日下午,甘肃河东出现强雷阵雨天气并伴有冰雹。从大尺度环境场、物理量场特征、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3方面综合分析本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本次过程在500 hPa高空环流形势场上呈典型的西北气流型,冷平流随高度增加使不稳定层结得以建立和维持。干冷空气冲击高原东侧到甘肃中部的能量锋,触发了强烈的对流。根据雷达回波演变过程看出,冰雹是由多单体风暴造成的,在径向速度图上可分析出γ中尺度气旋性旋转流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能量锋 多普勒雷达回波 中尺度气旋
下载PDF
2003年7月4~5日梅雨锋暴雨维持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17
10
作者 陈忠明 杨康权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16-1325,共10页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探空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环境场条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与能量锋的配置对强降水天气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的天气学分析,并对大气正压...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以及探空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3年7月4~5日淮河流域大暴雨过程发生的环境场条件、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与能量锋的配置对强降水天气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的天气学分析,并对大气正压非平衡强迫、低空急流与能量锋相互作用对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与持续过程中的影响进行了动力诊断。结果表明:这次梅雨锋暴雨过程,暴雨区上空气柱内水汽较少,孟加拉湾与南海地区向暴雨区输送的水汽占据主导地位。暴雨区的平均散度与垂直速度变化与强降水天气变化比较一致。对流层低层能量锋与低空急流的配置及其相互作用对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影响。当低层能量锋与低空急流处于同时强的配置状态时,强降水天气发生并持续;当两者处于一强一弱或两者皆弱的配置状态时,则没有强降水天气发生或持续。正压非平衡强迫对强降水启动作用较大,而湿斜压热动力相互作用对强降水天气持续影响较大,是导致强降水过程维持的主要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暴雨 低空急流 能量锋 正压非平衡强迫 斜压热动力相互作用
下载PDF
“温比亚”引发河南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军 席乐 +2 位作者 王超杰 吴迪 刘磊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1年第4期16-23,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中央气象台台风定位报、FY-2F卫星逐时TBB、多普勒雷达探测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8年18号台风“温比亚”引发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此...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中央气象台台风定位报、FY-2F卫星逐时TBB、多普勒雷达探测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8年18号台风“温比亚”引发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系统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台风低压环流与中纬度西风槽、副热带高压、高低空急流等天气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925-850 hPa高度上冷空气从台风西北方侵入台风系统与暖湿空气形成能量锋,有利暖湿空气抬升;400-500 hPa高度上冷空气从西北侵入台风环流,形成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400 hPa附近的高位涡中心下传至近地面,激发中尺度系统发展,是引发极端降水的重要机制;在台风中心东北侧低空东南风急流轴上形成的强回波带及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高值带维持时间长,中尺度对流系统形成“列车效应”;强降水落区位于水汽通量辐合高值区与能量锋重叠的地区,集中于倒槽底部的地面辐合线附近;导致强降水的云团有1个中α云团和4个中β云团,其中中α云团对降水的贡献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比亚”台风 特大暴雨 能量锋 中尺度云团 强回波带
下载PDF
副高断裂前后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师锐 陈永仁 王春国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0年第4期18-25,共8页
利用NCEP1°×1°6 h再分析资料,对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典型环流形势配合下发生的一次四川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暴雨天气过程,其动力条件占到了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经向垂直环流圈和垂直上... 利用NCEP1°×1°6 h再分析资料,对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典型环流形势配合下发生的一次四川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暴雨天气过程,其动力条件占到了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经向垂直环流圈和垂直上升运动支,而在副高断裂后较强冷空气作用下,在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受西风带槽前的能量锋区影响,动力强迫作用和热力强迫作用激发的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了四川盆地垂直运动的发展;冷空气作用前期的暴雨过程和冷空气进入后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暴雨区域内的假相当位温均强于高层,大气处于对流性不稳定层结状态,对四川盆地暴雨的增强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副高控制到副高逐渐断裂,湿位涡的斜压扰动是逐渐增强的过程,导致倾斜垂直涡度发展,激发更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副高与西风槽环流形势相配合的暖区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而副高断裂后发生在副高边缘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850hPa层南海和孟加拉湾,从对流层中到低层,四川盆地东部恰恰是冷暖气流的交汇处,偏南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盆地东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与对流层低层秦岭附近的东北冷气流交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区域性暴雨 能量锋 湿位涡
下载PDF
台风与冷空气对重庆“9.17”大暴雨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陈鹏 庞玥 +2 位作者 张虹 刘毅 何军 《暴雨灾害》 2017年第3期227-234,共8页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9月17—19日发生在重庆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场在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形势,高原上高空槽东移至四川... 利用实况降水资料、雷达资料以及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9月17—19日发生在重庆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大暴雨的环流背景场在中高纬为"两槽一脊"的形势,高原上高空槽东移至四川盆地中东部,并引导槽后冷空气扩散南下影响西南地区。(2)台风"海鸥"减弱并演变成切变线,热带低压环流"凤凰"加强发展并向北移动,从而对副热带高压形成"挤压",使得副热带高压主体稳定少动且经向度逐渐加大,并与"海鸥"相互作用,将南海与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及不稳定能量输送至降水区。(3)降水初期,降水区上空整层都为暖平流控制,此后随着槽后冷空气的侵入,降水区对流层低层出现弱的冷平流,且强度逐渐增强。(4)偏北冷空气由低层侵入与偏南暖湿气流交汇,引起锋生,形成一条向西北倾斜的能量锋区,同时随着冷空气向南逐渐扩散,暖湿空气沿能量锋区向上爬升,触发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降水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水汽通量散度 台风 能量锋区 冷空气
下载PDF
K指数在黑龙江省晴雨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赵玲 李树岭 +2 位作者 王安娜 冯琦 吕爽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3年第6期145-149,共5页
低层相对湿度和风场等物理量场对降水有较高的预报能力,但仍存在空报和漏报现象,为了提高黑龙江省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对黑龙江省大量有降水和无降水天气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K指数时空分布特点对晴雨预报有十分显著的指示意义,... 低层相对湿度和风场等物理量场对降水有较高的预报能力,但仍存在空报和漏报现象,为了提高黑龙江省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对黑龙江省大量有降水和无降水天气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K指数时空分布特点对晴雨预报有十分显著的指示意义,尤其对分析低层相对湿度小或风场辐合条件差等容易出现降水空报或漏报等疑难降水成因,有较好的辅助作用。在K指数高值中心区或高能舌区容易出现降水;K指数梯度较大区或较强能量锋也会触发降水;在K指数低值中心区发生降水的可能性较小。不同季节有无降水的K指数高值区和低值区的阈值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指数高值区 K指数低值区 能量锋
下载PDF
一次梅雨期台风远距离暴雨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宏伟 方娟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1-611,共11页
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MICAPS系统地面站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以及自动站雨量资料分析了2011年梅雨后期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中高层高空深槽前部、低空切变线附近、低层低涡... 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MICAPS系统地面站资料、TRMM卫星降水资料以及自动站雨量资料分析了2011年梅雨后期发生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中高层高空深槽前部、低空切变线附近、低层低涡和地面低压的东北部,是西风带低值系统及其引导的低层低涡与西进北上的"马鞍"台风共同作用产生的。925 h Pa上中国东南沿海位于低层低涡东北部的东南偏东气流影响下,将来自于西太平洋的水汽源源不断向暴雨区输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水汽条件。不仅如此,此东南偏东气流还使得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暖平流明显。低层暖平流输送伴随的小幅增温和水汽输送导致的湿度层增厚,导致南京附近大气层结不稳定是暴雨发生的热力环境。随着"马鞍"台风的西进北上,其北侧副高中的干空气逐渐被卷至中国东南沿海附近,与大陆上的暖湿气流形成明显对比,形成了一条明显的能量锋。与此同时,在长江中游地区,残余的梅雨锋也表现为一条能量锋,两条能量锋在南京附近相接,造成明显的上升运动,从而触发了暴雨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梅雨期暴雨 低值系统 能量锋
下载PDF
泸州2014年初夏一次暴雨的成因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代涛 陈永仁 李跃清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年第3期17-22,共6页
利用FY2D卫星、雷达、高空观测及NCEP 1°×1°数据对2014年6月2日20时-4日20时泸州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属于盆地内的非典型暴雨,体现在500hPa影响系统偏弱,副高位置异常偏南,低层风场辐合范围大,对... 利用FY2D卫星、雷达、高空观测及NCEP 1°×1°数据对2014年6月2日20时-4日20时泸州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这次暴雨属于盆地内的非典型暴雨,体现在500hPa影响系统偏弱,副高位置异常偏南,低层风场辐合范围大,对确定暴雨落区有难度。(2)此次降水中出现的两个降水时段与一个中α-MCS的发展、减弱、再发展密切相关,第一阶段中,泸州与南充生成的两个中β尺度MCS合并为一个具有中α尺度的MCS,强烈发展并引起泸州强降水,随后逐渐南移至贵州西北部减弱;第二阶段中,贵州上空的中α尺度MCS再次发展,受其边缘影响,泸州再次出现暴雨天气。(3)从高低空影响系统配置差异看,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有较强的冷平流,第一阶段冷平流来源于北方气旋后部的西北气流中,并在泸州形成冷暖交汇;第二阶段,冷平流主要来源于中纬度东移低槽,此阶段中冷平流已控制泸州,冷暖交汇区位于贵州西北部,因此冷平流在本次降水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S 冷平流 非典型暴雨 能量锋
下载PDF
辽宁地区一次强降水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静 任川 +4 位作者 董巍 才奎志 崔胜权 王瀛 陈妮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2期18-27,共10页
利用加密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产品对2010年8月19—22日辽宁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雨情特点、环境条件、水汽输送、能量场、中尺度云团的演变特征、雷达反射率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 利用加密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静止卫星红外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产品对2010年8月19—22日辽宁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雨情特点、环境条件、水汽输送、能量场、中尺度云团的演变特征、雷达反射率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持续性降水过程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辽宁地区此次暴雨过程包括冷涡东移和低涡北上两个降水阶段,总体表现为过程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和局地爆发性强的特点.西风带长波槽稳定,副热带高压和日本海高压维持,"东低西阻"形势明显;东北冷涡、高层幅散、低层切变、低空急流及地面气旋等高低空系统耦合.来自北方的干冷空气和南方的暖湿空气在降水区汇合,水汽条件充沛.随着锋面系统东移,暴雨区具有极强的动力抬升条件.中α尺度云团发展,对流云团的组织化特征明显,冷云砧面积决定了强降水范围.多普勒天气雷达强回波长轴方向与回波移动方向一致,"列车效应引发局地强降水,回波具有后向传播特征,回波垂直结构表明此次暴雨具有低质心的热带降水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东北冷涡 能量锋 MCC
下载PDF
川东北一次秋季暴雨的诊断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林春 肖天贵 罗娟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168-174,共7页
针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发生在川东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利用24小时加密雨量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采用Barnes滤波方法及天气学诊断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原槽后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 针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发生在川东北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利用24小时加密雨量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格点资料,采用Barnes滤波方法及天气学诊断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原槽后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环境场下,中尺度低压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低空西南急流不仅为川东北暴雨提供丰沛的水汽,同时也为中尺度系统的形成、发展提供能量来源和有利的动力条件;大尺度环境场为暴雨提供水汽来源及能量,而中尺度系统在层结不稳定触发下释放潜热产生对流,并为水汽的辐合和向上输送做出贡献;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配置,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与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学 诊断分析 中尺度系统 暴雨 低空急流 能量锋
下载PDF
长江中游两次MCC过程环境流场及物理条件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韦惠红 徐双柱 +2 位作者 郭英莲 王艳杰 刘希文 《气象科技》 2013年第6期1061-1067,1094,共8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GFS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长江中游2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β、α中尺度云团合并增强结果,合并是其形成...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GFS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长江中游2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β、α中尺度云团合并增强结果,合并是其形成最重要的一个因子;②MCC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中层有短波槽、低层有冷暖切变线和范围宽广的西南急流带,强盛西南急流给暴雨区提供充足的动力、水汽、不稳定条件。西南暖湿气流维持、边界层暖切变线形成且稳定少动对MCC形成起关键作用,在低层冷切尾部和暖切顶部,干冷与暖湿空气交汇出现锋生导致上升运动加强,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MCC在此处形成。能量锋生与高空急流右后侧辐散气流耦合可能是导致MCC发展主要动力强迫机制;③MCC环境流场表现为对流层上部为反气旋性辐散环流,中层和低层均为气旋性辐合环流,从低层到中层正涡度柱连成一片,形成深厚垂直正涡度柱,中低层深厚辐合为MCC维持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游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能量锋 涡度柱
下载PDF
广西天等县“5·28”极端特大暴雨中尺度成因初探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华实 马智 +2 位作者 黄秋丰 陆小晓 农明哲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22年第1期101-106,共6页
运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广西天等县2019年“5·28”极端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成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此次极端强降水在强盛的南亚高压反气旋辐散中心区域以及高空槽加深东移引导低层低涡和辐合切变线缓慢南压... 运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对广西天等县2019年“5·28”极端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成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此次极端强降水在强盛的南亚高压反气旋辐散中心区域以及高空槽加深东移引导低层低涡和辐合切变线缓慢南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发生,高层强劲的抽吸作用与地面暖低压发展相耦合,有利于地面倒槽锋生,使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长时间维持,触发中尺度对流;湿层较厚,LCL较低,中层有弱干层,垂直温差大,0~6km垂直风切变较小,CAPE较之前有所增大,层结处于不稳定为对流的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佳的环境条件。低层等假相当位温线密集,呈现出明显的能量锋,锋区随高度上升向北倾斜,偏南和东南气流源源不断补充,形成强水汽辐合,且沿锋面爬升,加上地形抬升作用,降水效率增大,产生强烈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云降水 垂直风切变 能量锋 水汽强辐合 地形抬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