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 被引量:184
1
作者 余碧莹 赵光普 +3 位作者 安润颖 陈景明 谭锦潇 李晓易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4,共8页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中国是第一大碳排放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继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之后,中国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等重要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争取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中国是第一大碳排放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继2015年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之后,中国在2020年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等重要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争取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2030年碳强度下降65%、非化石能源比重达到25%等中长期战略目标。这一系列里程碑意义的新目标,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也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支撑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实施,围绕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利用自主研发的国家能源技术经济模型(C3IAM/NET),从自下而上的行业视角,研究了中国中长期CO2排放的总体目标和实现路径;分析了不同经济增速和减排力度情景下,能源系统、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以及碳汇的贡献程度。研究发现:全国CO2排放量有望于2025年实现达峰,峰值约108亿吨,最晚于2030年达峰。通过能源系统实施不同减排努力,并结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部署,到2060年,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仍将存在3亿~31亿吨,主要来自电力、钢铁、化工、交通等行业,需要森林、海洋碳汇来吸收。并针对电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行业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中和 碳达峰 能源系统 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减排路径 行业责任 技术布局
下载PDF
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思考 被引量:174
2
作者 吴创之 周肇秋 +1 位作者 阴秀丽 易维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9,共9页
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我国生物质资源开发以有机废弃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作为主要原料来源,从长远看,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是未来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基础。我国生物质... 分析了我国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我国生物质资源开发以有机废弃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作为主要原料来源,从长远看,能源农业和能源林业是未来发展生物质能源的基础。我国生物质能现代技术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目前的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各种技术的成熟度和商业化水平极不均衡,必须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充分掌握相关的核心技术,在一些关键性技术上取得突破。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我国应当走原料与产品多元化的道路,针对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工艺过程,加强多学科交叉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技术 产业化 现状 趋势
下载PDF
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1
3
作者 高峰 孙成权 刘全根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1年第4期35-39,共5页
太阳能以其独具的优势 ,其开发利用是最终解决常规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带来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是人类理想的替代能源。在综合分析了世界太阳能热利用、光电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
关键词 太阳能 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电站 光伏技术 开发 利用 发展趋势
下载PDF
餐厨垃圾特性及处理技术 被引量:88
4
作者 袁玉玉 曹先艳 +1 位作者 牛冬杰 赵由才 《环境卫生工程》 2006年第6期46-49,共4页
介绍了餐厨垃圾的特性,综述了餐厨垃圾粉碎直排法、填埋法以及生物处理方法:蚯蚓堆肥、提取生物降解性塑料、固态发酵、生物发酵制氢、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等。得出生物处理法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且可以回收能源并产生对环境有益的二次产物... 介绍了餐厨垃圾的特性,综述了餐厨垃圾粉碎直排法、填埋法以及生物处理方法:蚯蚓堆肥、提取生物降解性塑料、固态发酵、生物发酵制氢、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等。得出生物处理法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且可以回收能源并产生对环境有益的二次产物,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厨垃圾 生物处理法 能源回收 处理技术
下载PDF
电网新功能形态下储能技术的发展愿景和技术路径 被引量:89
5
作者 张明霞 闫涛 +3 位作者 来小康 陈继忠 牛萌 徐少华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70-1377,共8页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多种能源开放互联、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和需求分析,展望了2050年电网功能形态中,技术常规发展和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发展模式下储能的作用模式和应用场景。分析了储能基础理论、... 储能是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多种能源开放互联、协同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储能技术发展趋势和需求分析,展望了2050年电网功能形态中,技术常规发展和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发展模式下储能的作用模式和应用场景。分析了储能基础理论、本体技术和系统集成及工程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和技术路线图,并制定了与电力网络发展相适应的分阶段目标。同时依据能源革命和电网形态发展的客观需求,给出了大规模储能的重点攻关技术和路线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路线图 技术愿景 常规模式 突破模式
下载PDF
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8
6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29 位作者 马文涛 徐玉杰 王志峰 陈满 胡东旭 李先锋 唐西胜 胡勇胜 马衍伟 蒋凯 钱昊 王青松 王亮 张新敬 王星 徐德厚 周学志 刘为 吴贤章 汪东林 和庆钢 马紫峰 陆雅翔 张雪松 李泉 索鎏敏 郭欢 俞振华 梅文昕 秦鹏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52-1076,共25页
本文对2021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 本文对2021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1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储能技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最活跃的国家,也已成为世界储能技术研发和示范的主要核心国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下载PDF
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趋势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57
7
作者 张运洲 代红才 +2 位作者 吴潇雨 陈睿 张宁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转型加速,特别是在中国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下,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首先从能源客户需求、能源技术、能源服务模式、能源服务业态、能源政策等维度,研判中... 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源转型加速,特别是在中国提出的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和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下,中国综合能源服务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首先从能源客户需求、能源技术、能源服务模式、能源服务业态、能源政策等维度,研判中国综合能源服务未来发展趋势;其次,对中国当前综合能源服务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政府、行业、企业等不同层面提出相应措施建议,为中国综合能源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服务 发展趋势 能源需求 能源技术 能源服务业态 服务模式 能源政策 碳达峰 碳中和
下载PDF
炼铁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被引量:56
8
作者 孙敏敏 宁晓钧 +3 位作者 张建良 李克江 王广伟 王海洋 《中国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8,共8页
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现代的高炉炼铁技术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从资源、能源及环境的角度看,高炉炼铁系统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压力,烧结、焦化、高炉的能耗及污染不容乐观。从不同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炼铁系统的节能减排的重要方法,围... 随着科技手段的进步,现代的高炉炼铁技术已经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从资源、能源及环境的角度看,高炉炼铁系统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压力,烧结、焦化、高炉的能耗及污染不容乐观。从不同方面分别介绍了国内外炼铁系统的节能减排的重要方法,围绕含铁原料、燃料、高炉系统分别介绍了烟气脱硫、干熄焦技术、TRT发电技术、全氧高炉-煤气自循环技术及炉渣的综合利用等几种典型工艺,以及其对炼铁系统节能减排的主要作用,并通过研究提出了中国高炉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铁工艺 节能 减排 新技术
原文传递
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8
9
作者 冯泰文 孙林岩 何哲 《科学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87-993,共7页
本文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能源价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能耗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文章运用1985-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价格的提高并未能有效的降低能源强度;能源结... 本文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变量,研究其对能源价格、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能耗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文章运用1985-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层级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价格的提高并未能有效的降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的调整也没有显著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显著的降低了能源强度,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也使得能源强度有了显著降低。同时技术进步对能源价格、能源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对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影响的调节效应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价格 结构变化 技术进步 能源强度 调节效应
下载PDF
中国能源强度变化因素争论与剖析 被引量:36
10
作者 吴滨 李为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128,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原因的研究,结果显示持有技术进步为主要因素的观点较多,因素分解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工具。以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中国能源强度下降原因的研究,结果显示持有技术进步为主要因素的观点较多,因素分解法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主要工具。以因素分解法的基本模型进行研究,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被普遍低估。建议应分阶段使用因素分解法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进行跟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强度 结构因素 行业能源效率因素 因素分解法
原文传递
德国能源互联网项目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被引量:52
11
作者 尹晨晖 杨德昌 +1 位作者 耿光飞 范征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040-3049,共10页
多种能源之间的转化和互联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形式,在总结能源互联网3种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和架构体系;然后从目标设定、物理结构、管理策略和运行成果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德国能源互联网建设的现状,... 多种能源之间的转化和互联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形式,在总结能源互联网3种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和架构体系;然后从目标设定、物理结构、管理策略和运行成果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德国能源互联网建设的现状,总结了相关的经验及其对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启示;结合当前我国能源互联网的高新技术和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能源互联网建设的关键技术和实施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互联网 E-能源 示范工程 关键技术 实施路线图
下载PDF
能源禀赋与技术进步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 被引量:52
12
作者 张翠菊 张宗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7-43,共7页
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估算碳排放量,结合GDP数据得出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并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能源禀赋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趋势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 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估算碳排放量,结合GDP数据得出各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并利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就能源禀赋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趋势展开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样本区间内,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全域Moran’s I指数均为正值,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省域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省区和较低的省区均趋于相邻。另外,碳排放强度全域Moran’s I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碳排放强度的集聚程度趋于强烈。2能源禀赋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源丰裕地区,倾向于利用比较优势,发展能源开发、加工等能源依赖性强、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最终形成了高碳排放的发展路径。能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还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能源丰裕的地区在推高当地的碳排放强度的同时,还会辐射到周边地区,并进一步影响全国的数据。受能源开采限制以及国家政策等的影响,能源禀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程度有弱化的趋势。3技术进步各变量对我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外商投资和科技经费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而人力资本和专利授权量的溢出效应不明显。从时间趋势来看,技术进步各变量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有所减弱,甚至出现由负向转为正向效应的情况。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技术无法适应低碳要求,需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结构,加大对教育及科技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强节能技术的扶持,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禀赋 技术进步 碳排放强度 空间计量
下载PDF
能源互联网中综合需求侧响应的关键问题及展望 被引量:52
13
作者 曾鸣 武赓 +2 位作者 李冉 王昊婧 孙辰军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3391-3398,共8页
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以及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是未来能源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随着各国能源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入,传统能源网络的资源配置能力逐渐不能满足未来能源系统的发展需求,能够实现多类型能源互联融合的能源互联网概念被提出。... 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以及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是未来能源系统发展的主要目标。随着各国能源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入,传统能源网络的资源配置能力逐渐不能满足未来能源系统的发展需求,能够实现多类型能源互联融合的能源互联网概念被提出。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分散化的能源市场和能源网络结构使得传统的电力需求侧响应(demand response,DR)将逐步向综合需求侧响应(integrated demand response,IDR)的方向发展。首先对IDR的基本概念及其在能源互联网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其次,从IDR实施的关键技术、协同优化机制、市场运营机制以及综合效益评价4个方面分析了未来能源互联网中IDR的关键问题;最后,结合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IDR发展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需求侧响应 能源互联网 关键技术 协同优化机制
下载PDF
泛在电力物联网发展建议及关键技术展望 被引量:50
14
作者 胡畔 周鲲鹏 +4 位作者 王作维 丁凯 曹侃 钱一民 陈磊 《湖北电力》 2019年第1期1-9,共9页
为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互联、人机交互、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了发展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战略目标。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是信息融合的发展趋势,也是承载能源数据流的最佳途径。以能源技术发展趋势为依托,对泛在... 为实现电力系统各环节互联、人机交互、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提出了发展泛在电力物联网的战略目标。构建泛在电力物联网是信息融合的发展趋势,也是承载能源数据流的最佳途径。以能源技术发展趋势为依托,对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定义及特点进行了阐述,依据中国能源发展规律,提出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发展建议。结合电力系统实际现状,提出了建设泛在电力物联网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通过梳理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基本概念,聚焦下一步重点研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在电力物联网 电力系统 能源 人机交互 定义 关键技术
下载PDF
太阳能光伏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被引量:23
15
作者 薛钰芝 张力 林纪宁 《大连铁道学院学报》 2003年第4期71-74,共4页
分析了发展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必要性,介绍了世界各国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的情况、特点及我国的发展现状。阐明太阳能光伏技术研究发展的趋势及特点,及光伏电池发展的三个阶段,提出了新型光伏技术即三代太阳能光伏电池的设想.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技术 太阳电池 光伏电池 能源问题 中国 电池结构
下载PDF
甲烷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李文兵 齐智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5-168,共4页
氢气是燃料电池的首选燃料,而用天然气制氢则是化石燃料制氢工艺中最为经济与合理的,因而以甲烷作原料制备氢气的工艺在当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对国内外甲烷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论述:甲烷水蒸气重整工艺生... 氢气是燃料电池的首选燃料,而用天然气制氢则是化石燃料制氢工艺中最为经济与合理的,因而以甲烷作原料制备氢气的工艺在当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对国内外甲烷制氢技术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论述:甲烷水蒸气重整工艺生产技术虽然较为成熟,但能耗高、生产成本高,设备投资大;甲烷催化部分氧化法过程能耗低,可采用大空速操作,无需外界供热而可避免使用耐高温的合金钢管反应器,可采用极其廉价的耐火材料堆砌反应器,使装置的固定投资明显降低,但尚未见到该技术工业化的相关报道;甲烷自热重整工艺是一种新型制氢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反应器中耦合了放热的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和强吸热的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反应体系本身可实现自供热;甲烷绝热转化制氢的原理是将甲烷经高温催化后分解为氢和碳,这是连接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之间的过渡工艺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制氢技术 反应器 水蒸气重整 制氢工艺 催化部分氧化 氢气 设备投资 工业化 国内外
下载PDF
2022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4
17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53 位作者 徐玉杰 陈满 王亮 戴兴建 徐德厚 唐西胜 李先锋 胡勇胜 马衍伟 刘语 苏伟 王青松 陈军 卓萍 肖立业 周学志 冯自平 蒋凯 尉海军 唐永炳 陈人杰 刘亚涛 张宇鑫 林曦鹏 郭欢 张涵 张长昆 胡东旭 容晓晖 张熊 金凯强 姜丽华 彭煜民 刘世奇 朱轶林 王星 周鑫 欧学武 庞全全 俞振华 刘为 岳芬 李臻 宋振 王志峰 宋文吉 林海波 李杰才 易斌 李福军 潘新慧 李丽 马一鸣 李煌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6-1552,共37页
本文对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2022年中国储能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 本文对2022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2022年中国储能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锂离子电池、铅蓄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结果表明,2022年中国储能技术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最活跃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下载PDF
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46
18
作者 颜伟 文旭 +2 位作者 余娟 李一铭 赵霞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24-230,共7页
针对目前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研究的不足,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根据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分析了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将面临的三个主要发展机遇:高效可靠的电能质量保证体系、多样化的交易主体和全面信息化的智能交易平台,以上三... 针对目前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研究的不足,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根据信息技术的广泛采用,分析了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将面临的三个主要发展机遇:高效可靠的电能质量保证体系、多样化的交易主体和全面信息化的智能交易平台,以上三个机遇为电力系统节能效益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进一步考虑绿色能源的接入和节能调度的需要,分析了大规模分布式绿色能源并网、大容量间歇式绿色能源并网和广域互联电力系统给电力市场带来的挑战。所揭示的关键问题和新的研究方向,为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市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电力市场 绿色能源 信息技术 节能效益 电力系统风险
下载PDF
我国生物质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44
19
作者 田宜水 单明 +2 位作者 孔庚 麻林巍 邵思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3-140,共8页
发展生物质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村发展,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潜力巨大,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对我国生物质资源进行总量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生物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生物质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 发展生物质经济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村发展,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潜力巨大,但其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在对我国生物质资源进行总量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生物质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出了生物质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发展重点、技术路线图和对策建议。研究认为,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生物质成型燃料、规模化沼气工程、发电和热电联产等技术相对成熟,已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良好势头,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利用方式。我国生物质经济的发展思路为以县级区域为单元,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发展需求,明确面向2025年、2035年和2050年的发展目标,逐步实现生物质经济发展从发展成熟阶段、机制体系创新阶段到规模替代阶段的跃升。本文从技术研发、激励政策、市场培育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推进我国生物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经济 生物质能 生物基产品 技术路线图
下载PDF
论能源革命与科技使命 被引量:42
20
作者 邹才能 潘松圻 党刘栓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共12页
能源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动力和安全的基石。世界能源发展正处在由煤炭、油气向新能源第三次转换的新阶段,形成石油33%、天然气24%、煤炭28%、新能源15%"四分天下"新格局。中国正处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时代,"富煤但油气不足&... 能源是一个国家强盛的动力和安全的基石。世界能源发展正处在由煤炭、油气向新能源第三次转换的新阶段,形成石油33%、天然气24%、煤炭28%、新能源15%"四分天下"新格局。中国正处在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时代,"富煤但油气不足"的资源禀赋造就煤炭59%、石油19%、天然气8%、新能源14%的"一大三小"结构,需开展能源结构转型革命,迈向煤炭40%、油气31%、新能源29%"三足鼎立"新局面。中国石油工业正在由常规油气向非常规油气发展,形成"常-非并举"格局,开展从单体圈闭"油气藏"到大面积"甜点区"的理论革命、从直井天然能量到水平缝网"人工油气藏"的技术革命、从人工作业到信息智能化低成本开发的管理革命、从能源政治到重塑能源新版图的战略革命。中国能源转型道路选择"减煤稳油增气、大力发展新能源"两大方向,面临煤炭清洁化利用、油气对外依存度攀升、新能源未来支柱产业不明朗"三大挑战",需布局煤炭、油气、新能源"三大战略领域",开展能源供给侧、能源消费侧、能源技术侧、能源体制侧"四大革命",把握现行国家政策、"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油价回暖、天然气规模发展、新能源技术革命方向"五大机遇",完成中国能源转型的历史使命。社会文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是驱动能源转型的两大动力,社会文明发展是内在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根本动力,从传统化石能源向非化石新能源转型是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结构转型 第三次能源转换 新能源概念 “三足鼎立”新局面 战略转型 能源科技工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