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与相关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31
1
作者 崔斌 黄岚 +5 位作者 宋耀明 李爱民 晋军 覃军 于学军 耿召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785-788,共4页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狭窄);36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采集...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42例冠心病患者均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狭窄);36例对照组经临床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采集研究对象外周血进行EPCs的分离培养,14天后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计数细胞克隆形成单位以评估循环EPCs水平,并将EPCs数量与年龄、性别、血脂水平、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冠心病家族史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数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负相关(r=-0.436,P=0.014),吸烟患者循环EPCs水平明显低于不吸烟者(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酸与循环EPCs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而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家族史对循环EPCs水平有一定影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A(apoA)与循环EPCs水平也有相关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患者循环EPCs水平明显低于非冠心病组[(12.8±6.3)对(37.0±5.5)个,P<0.00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单支、双支、三支)与EPCs水平降低明显相关(P<0.01)。结论循环EPCs水平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数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提示冠状动脉内皮损伤而又缺乏足够的循环内皮祖细胞时可能影响冠心病的病情程度及临床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干细胞 内皮 血管 危险因素 内皮祖细胞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关危险因素 冠心病患者 循环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 被引量:14
2
作者 薛建峰 赵成军 贾如意 《医学综述》 2006年第8期461-463,共3页
血管内皮损伤会导致多种疾病,研究其损伤标志物寻找保护内皮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文献公认的内皮损伤标志物进行综述,总结了保护内皮的几种方法,希望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内皮损伤标志物 循环内皮细胞 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Outgrowth endothelial cells form a functional cerebral barrier and restore its integrity after damage 被引量:8
3
作者 Rais Reskiawan Abdulkadir Mansour Alwjwaj +2 位作者 Othman Ahmad Othman Kamini Rakkar Ulvi Bayraktuta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1071-1078,共8页
Breakdown of blood-brain barrier,formed mainly by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represents the major cause of mortality during early phases of ischemic strokes.Hence,discovery of novel agents that can e... Breakdown of blood-brain barrier,formed mainly by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represents the major cause of mortality during early phases of ischemic strokes.Hence,discovery of novel agents that can effectively replace dead or dying endothelial cells to restore blood-brain barrier integrity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stroke medicine.Although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represent one such agents,their rarity in peripheral blood severely limits their adequate isolation and therapeutic use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which necessitate their ex vivo expansion and generate early EPCs and outgrowth endothelial cells(OECs)as a result.Functional analyses of these cells,in the present study,demonstrated that only OECs endocytosed DiI-labelled 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and formed tubules on matrigel,prominent endothelial cell and angiogenesis markers,respectively.Further analyses by flow cytometry demonstrated that OECs expressed specific markers for sternness(CD34),immaturity(CD133)and endothelial cells(CD31)but not for hematopoietic cells(CD45).Like BMECs,OECs established an equally tight in vitro model of human BBB with astrocytes and pericytes,suggesting their capacity to form tight junctions.Ischemic injury mimicked by concurrent deprivation of oxygen and glucose(4 hours)or deprivation of oxygen and glucose followed by reperfusion(20 hours)affected both barrier integrity and function in a similar fashion as evidenced by decreases in 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 and increases in paracellular flux,respectively.Wound scratch assays comparing the vasculoreparative capacity of cells revealed that,compared to BMECs,OECs possessed a greater proliferative and directional migratory capacity.In a triple culture model of BBB established with astrocytes,pericytes and BMEC,exogenous addition of OECs effectively repaired the damage induced on endothelial layer in serum-free conditions.Taken together,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OECs may effectively home to the site of vascular injury and 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based therapy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ndothelium ischemic stroke neurodegeneration novel therapeutics OUTGROWTH ENDOTHELIAL cells regenerative MEDICINE 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
下载PDF
冠脉介入治疗对不稳定性心绞痛内皮功能及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涂昌 兰军 +7 位作者 杨银广 程飞 陈本发 叶文卫 陈杰民 夏文豪 陶军 潘伟彪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11期1529-1532,1536,共5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二组,第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组,另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单纯药物组,均在入院时、术后...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功能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二组,第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组,另一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单纯药物组,均在入院时、术后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KDR+单个核细胞的水平;采取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2周,FITC-UEA-1和DiI-acLDL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内皮祖细胞,分别观察其集落形成、增殖及迁移能力;采用高分辨率二维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结果:与术前及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实验组FMD有明显改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亦有明显增加(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CI术后FMD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呈正相关(r=0.759)。结论:冠脉介入治疗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内皮功能及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在术后6个月均较术前及对照组增加,说明冠脉介入治疗通过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有助于改善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心绞痛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内皮祖细胞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内皮祖细胞水平与氧化应激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树春 宋光耀 +1 位作者 孙阳 刘娜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一级亲属(FDRs)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与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40例,FDRs38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EPCs数量、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 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一级亲属(FDRs)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与氧化应激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彼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40例,FDRs38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EPCs数量、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TG、TC、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T2DM组FPG[(7.86±0.77)mmol/L]和HbAlc[(5.34±0.37)%]显著高于对照组[(4.90±0.35)mmol/L,(5.34±0.37)%]及FDRs组[(5.13±0.95)mmol/L,(5.36±0.36)%],P值均〈0.05。T2DM组的TC水平[(5.88±0.76)mmol/L]高于FDRs组[(4.95±0.76)mmol/L]和正常对照组[(4.66±0.90)mmo]/L],P〈0.05;HOMA-IR在对照组、FDRs组、T2DM组分别为0.48±0.25、0.81±0.46、1.47±0.24(P〈0.01);T2DM组的血清SOD、TAO-C及GSH-Px水平[(69.30±2.21)、(7.30±0.29)、(856.5±9.01)U/m1]显著低于对照组[(75.33±3.63)、(8.17±0.58)、(938.1±19.35)U/m1]及FDRs组[(74.91±4.53)、(8.24±0.46)、(936.9±15.78)U/m1],P值均〈0.01;血清MDA水平对照组为(2.87±0.63)txmol/L,FDRs组为(3.28±0.71)μmol/L,T2DM组为(3.69±0.39)μmol/L,P〈0.01;对照组的EPCs、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FMD%)分别为96.75±8.11、8.36士2.21,高于FDRs组(83.34±12.43,6.78±0.98)和T'2DM组(58.45±7.58,2.864-0.35),P值均〈0.05。在FDRs组,HOMA-IR自然对数值与MDA呈正相关(r=0.486,P〈0.05),分别与SOD、TAO-C、GSH.Px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26、-0.601、-0.524,P值均〈0.05)。结论在糖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内皮 血管 内皮祖细胞 一级亲属 氧化应激
原文传递
用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代替造血刺激因子培养CFU-GM和HPP-CFC 被引量:3
6
作者 程腊梅 王绮如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539-541,共3页
利用大于 10kD组分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 (mBMEC CM)作刺激物体外琼脂培养CFU GM ,与rmGM CSF合用培养HPP CFC获得成功。就培养CFU GM和HPP CFC而言 ,用细胞因子作刺激物与并用大于 10kD组分的mBMEC CM作刺激物相比较 ,以后者的... 利用大于 10kD组分的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 (mBMEC CM)作刺激物体外琼脂培养CFU GM ,与rmGM CSF合用培养HPP CFC获得成功。就培养CFU GM和HPP CFC而言 ,用细胞因子作刺激物与并用大于 10kD组分的mBMEC CM作刺激物相比较 ,以后者的CFU GM及H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内皮细胞 CFU-GM HPP-CFC 造血细胞
下载PDF
醛固酮诱导的氧化应激损伤内皮祖细胞介导的血管内皮修复功能 被引量:4
7
作者 丁美琳 徐敏 +3 位作者 吴芳 李晨 李进 陈龙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18-826,共9页
【目的】进一步探索醛固酮对循环中内皮祖细胞(EPC)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有待。【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培养EPC,研究浓度梯度醛固酮干预(0,10,100,1000 nmol/L)对EPC体外迁移、黏附功能的影响。建立裸鼠颈动脉内皮拉脱损伤... 【目的】进一步探索醛固酮对循环中内皮祖细胞(EPC)功能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有待。【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培养EPC,研究浓度梯度醛固酮干预(0,10,100,1000 nmol/L)对EPC体外迁移、黏附功能的影响。建立裸鼠颈动脉内皮拉脱损伤模型,在体研究醛固酮干预对EPC介导的血管内皮修复作用的影响。应用二氯二氢荧光素二醋酸酯(DCF)荧光探针研究醛固酮干预对EPC内活性氧簇(ROS)生成的影响。分别采用盐皮质激素受体(MR)拮抗剂—螺内酯、NADPH氧化酶阻断剂—夹竹桃麻素阻断EPC的MR和NADPH氧化酶,研究醛固酮诱导氧化应激损伤EPC血管内皮修复功能的分子信号通路。【结果】醛固酮干预明显抑制EPC体外迁移、黏附功能,损伤其介导的在体血管内皮修复能力。醛固酮干预导致EPC的ROS生成明显升高。螺内酯、夹竹桃麻素干预可以减少醛固酮诱导的ROS生成,并且可以对抗醛固酮损伤EPC功能。【结论】醛固酮通过MR激活NADPH氧化酶诱导氧化应激损伤EPC介导的血管内皮修复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 内皮祖细胞 醛固酮 氧化应激 NADPH氧化酶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毛春洁 张惟 +3 位作者 陈松 赫天耕 韩金栋 颜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4-227,共4页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变化。方法选取DR患者12例(DR组)、糖尿病(DM)患者18例(DM组)及无DM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各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 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变化。方法选取DR患者12例(DR组)、糖尿病(DM)患者18例(DM组)及无DM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5例(对照组)纳入研究。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各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后第10天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EPC细胞阳性率。采用二苯基四氮唑嗅盐(MTT)比色法、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EPC的增生、黏附和迁移能力。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DM组及DR组培养后第10天EPC细胞阳性率分别为(45.190±1.287)%、(30.130±3.245)%、(37.370±2.5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690,P=0.001)。MT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DM组及DR组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分别为0.330±0.047、0.225±0.042、0.120±0.02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327,P=0.000)。黏附能力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DM组及DR组EPC细胞数分别为76.400±7.503、51.167±6.646、26.500±7.85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612,P=0.000)。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DM组及DR组EPC细胞数分别为23.600±6.504、20.833±4.491、12.000土2.944;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77,P=0.012)。结论DR患者外周血EPC数量减少,且其增生、黏附和迁移能力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生理学 内皮 血管/病理生理学 造血干细胞 糖尿病 2型/并发症
原文传递
低浓度过氧化氢对内皮前体细胞的损伤效应及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9
作者 周祥 王海昌 +1 位作者 宗小娟 程康 《心脏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414-416,421,共4页
目的观察低浓度过氧化氢(H2O2)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损伤效应及复方丹参注射液(ISM)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猪EPC体外培养模型,在培养液中加入低浓度H2O2(100、200、300、400μmol/L)及5 mg/L ISM,测定细胞增殖活力(MTT法)、乳酸脱氢酶(L... 目的观察低浓度过氧化氢(H2O2)对内皮前体细胞(EPC)的损伤效应及复方丹参注射液(ISM)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猪EPC体外培养模型,在培养液中加入低浓度H2O2(100、200、300、400μmol/L)及5 mg/L ISM,测定细胞增殖活力(MTT法)、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凋亡率。结果H2O2使细胞增殖活力下降,使LDH、MDA含量增加,细胞凋亡率上升,并呈浓度依赖性,ISM可减轻上述变化。结论ISM对低浓度H2O2造成的EPC损伤具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过氧化氢 复方丹参注射液 损伤
下载PDF
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惟 韩琪 +1 位作者 陈松 颜华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8-263,共6页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8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安慰剂组、辛伐他汀组,每组各20只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链脲...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及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Wistar大鼠80只,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安慰剂组、辛伐他汀组,每组各20只大鼠。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DR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辛伐他汀组予辛伐他汀20mg/kg灌胃,1次/d;安慰剂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1次/d。分别于1、4及12周时取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计数各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量的变化。于12周时处死大鼠,摘除眼球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伊文思蓝(EB)定量检测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CD31在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及血管生成素-1(Ang—1)在视网膜的表达。对比分析EPCs的数量改变与视网膜病理变化的相互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注射STZ后1、4、12周时安慰剂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均降低;注射STZ后1、4、12周时辛伐他汀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明显高于模型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67,5.648,6.688,6.042,7.392,7.454;P〈0.05);模型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5,-0.249,-0.619;P〉0.05);正常对照组和辛伐他汀组大鼠外周血EPCs数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33,2.794,-5.535;P〈0.05)。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形态正常;模型对照组和安慰剂组大鼠视网膜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肿胀、体积增大,视网膜组织水肿;辛伐他汀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组织水肿减轻,细胞排列渐规则。模型对照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药物疗法 斯伐他汀/治疗应用 内皮 血管/病理生理学 造血干细胞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人循环内皮祖细胞不同克隆成分的体内外血管生成功能不同
11
作者 张菲斐 韩战营 +5 位作者 邱春光 黄振文 杨海波 陈庆华 李凌 赵洛沙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6期453-456,共4页
目的探讨成人外周血循环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不同克隆成分表型特点及体内外血管生成差异。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7d后计数早期克隆并进行下面实验,另1份持续培... 目的探讨成人外周血循环来源的内皮祖细胞不同克隆成分表型特点及体内外血管生成差异。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7d后计数早期克隆并进行下面实验,另1份持续培养直到晚期克隆出现进行相同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间接荧光染色法鉴定细胞表达假血友病因子。胶原凝胶细胞体外种植及裸鼠体内移植实验分别测定体外及体内血管生成功能。结果早期克隆再种植不能形成第二代克隆且无体内外血管形成功能,细胞表面主要表达CD14和CD45。晚期克隆在培养21—28d间出现,再种植可形成第二代内皮细胞克隆,并能在体外和裸鼠体内胶原凝胶中形成管腔样结构,细胞表达CD45和CD14显著减少(P〈0.001)而CD146明显增加(P〈0.01)。结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内皮培养条件下可形成早期克隆和晚期克隆,只有晚期克隆表现出干,祖细胞和内皮细胞双重表型特征并具有体内外血管生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血管生成 内皮祖细胞 单个核细胞 内皮细胞克隆
下载PDF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佳铭 魏刚 +4 位作者 马震 王长青 严时 刘岩 李慧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CAS CSCD 2018年第5期270-275,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病理学证实的70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患者、61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68名健康人的外周血,利用流式细...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s)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病理学证实的70例浸润性乳腺导管癌患者、61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68名健康人的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EPCs[CD34、CD13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阳性细胞]水平。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3组间EPCs阳性率及其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表达量的差异,并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分析乳腺癌患者EPCs阳性率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和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患者间EPCs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表达量的差异。结果在乳腺癌患者、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健康人外周血中,EPCs阳性率及其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表达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 811,P<0. 001; F=15. 275,P<0. 001);健康人及乳腺纤维腺瘤组均未检测到EPCs,组间两两比较显示,EPCs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量[M(P25~P75):0. 006%(0. 003%~6. 008%)]明显高于健康人及乳腺纤维腺瘤患者(P=0. 002、0. 003),乳腺癌组EPCs阳性率也显著高于健康人及乳腺纤维腺瘤患者[11. 4%(8/70)分别比0(0/68)、0(0/61),P=0. 006、0. 007]。但EPCs阳性率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ER、PR和HER-2状态均无关(P均>0. 050)。进一步分析EPCs阳性的8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后发现,Ⅰ期患者(n=4)外周血中EPCs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的表达量明显低于Ⅱ~Ⅳ期患者(n=4)[(0. 300±0. 162)%比(1. 130±0. 318)%,t=4. 640,P=0. 004],而淋巴结转移者(n=4) EPCs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未转移者(n=4)[(1. 062±0. 424)%比(0. 370±0. 287)%,t=2. 700,P=0. 040]。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EPCs表面标志CD34、CD133和VEGFR-2表达水平较高,其可能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内皮 血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 抗原 CD 内皮祖细胞
原文传递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性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菲斐 韩战营 +4 位作者 杨海波 邱春光 黄振文 李凌 张晓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71-1276,共6页
目的探讨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以及EP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MNCs),种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每2小时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然后隔日换液1次,7d后计数早期集... 目的探讨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以及EP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MNCs),种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每2小时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然后隔日换液1次,7d后计数早期集落。每例血样均分为2等份,1份在获得早期集落后进行实验;另1份持续培养至晚期集落出现进行相同实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胶原凝胶细胞种植实验测定体外血管生成功能。结果早期集落中心为圆形细胞,周边是放射状排列的纺锤形细胞,再种植不能形成第二代集落且无体外血管形成功能,细胞表面主要表达CD14和CD45,培养上清液中可测到高浓度的VEGF。晚期集落在培养21—28d间出现,再种植可形成第二代内皮细胞集落,并能在胶原凝胶中形成管腔样结构。其构成细胞与早期集落相比CD45、CD14表达显著减少(P<0.001)而CD146表达明显增加(P<0.01)。结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内皮培养条件下可形成早期和晚期集落,构成早期集落的绝大多数细胞属于单核细胞系列,可分泌VEGF但不能分化成内皮细胞,晚期集落具有内皮祖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内皮 祖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及其受体对急性肺损伤兔循环内皮祖细胞体外成血管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覃铁和 郭伟新 +6 位作者 王首红 李宙 张慧珠 吴岩 黄道政 梁骏 温剑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3539-3542,共4页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其受体对急性肺损伤兔循环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共分5组:正常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组、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后+CXCR4阻断... 目的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及其受体对急性肺损伤兔循环内皮祖细胞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共分5组:正常对照组、急性肺损伤组、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组、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后+CXCR4阻断剂组、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后+CXCR7阻断剂组.正常对照组经耳静脉抽取外周血,分离培养EPCs.急性肺损伤兔模型经耳静脉注入油酸量为0.06~0.10 mL/kg;1 h内出现呼吸增快,检测动脉血气血氧分压下降,氧合指数下降到小于300为急性肺损伤.经耳静脉抽取外周血,分离培养EPCs.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组急性肺损伤兔经气管切开后雾化吸入100 μg/L SDF-1α 3 mL.经耳静脉抽取外周血,分离培养EPCs.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后+CXCR4阻断剂组急性肺损伤兔经气管切开后雾化吸入100 μg/L SDF-1α 3 mL.经耳静脉抽取外周血,分离培养EPCs,培养细胞给予CXCR4阻断剂10 μg/mL 2 mL共同培养.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后+CXCR7阻断剂组急性肺损伤兔经气管切开后雾化吸入100 μg/L SDF-1α 3 mL.经耳静脉抽取外周血,分离培养EPCs,培养细胞给予CXCR7阻断剂10 μg/mL 2 mL共同培养.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在细胞培养板内,培养7 d后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鉴定和体外成血管功能检测.结果 急性肺损伤组体外成血管数目较正常对照组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组体外成血管数目较急性肺损伤组增加,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急性肺损伤组、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后+CXCR4阻断剂组和急性肺损伤+SDF-1α治疗后+CXCR7阻断剂组体外成血管数目虽均减少,但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肺损伤兔循环内皮祖细胞较正常兔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成血管能力下降;SDF-1α雾化吸入治疗可改善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损伤 内皮祖细胞 体外成血管能力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
下载PDF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与再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苏江利 亓立峰 +1 位作者 张锐 曲怀谦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年第2期118-122,共5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sICAS)患者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内皮祖细胞( EPCs)数量、功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变化与术后颅内动脉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目的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 sICAS)患者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内皮祖细胞( EPCs)数量、功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变化与术后颅内动脉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0月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因sICAS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的87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87例患者中,男48例,女39例;年龄48~81岁。均采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术后1年行头颈CTA检查,根据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情况分为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外周血EPCs的数量、黏附能力、迁移能力,以及VEGF水平进行测定,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87例sICAS患者均成功行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术后1年行头颈CTA检查显示,无狭窄组64例,再狭窄组23例,其中14例患者再狭窄〉50%。再狭窄组与无狭窄组比较,术后1年外周血中 EPCs 数量分别为(36.5依4.8)个/mL、(65.6依6.7)个/mL,细胞黏附数量分别为(27.4依7.3)个/mL、(58.5依9.4)个/mL,迁移数量分别为(13.6依3.7)个/mL、(24.7依6.8)个/mL, VEGF的水平(57.79依13.53) pg/mL、(94.36依17.57)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9.110、14.376、7.425、9.051, P值均〈0.05)。结论 sICAS患者采用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后,EPCs数量、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及VEGF水平明显下降的患者,发生血管再狭窄的风险增加;术后检测EPCs、VEGF水平对预测发生血管再狭窄的可能性和判断患者的远期预后可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狭窄 支架 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16
作者 于音 赵刚 +2 位作者 许侃 房学迅 赵丽纯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97-1000,F0002,共5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的表达和分泌情况,为构建一种血供丰富、成骨能力及骨块存活能力更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颅骨奠定实验室基础。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VEGF165基因全长片段克隆...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后的表达和分泌情况,为构建一种血供丰富、成骨能力及骨块存活能力更强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颅骨奠定实验室基础。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将VEGF165基因全长片段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pcDNA3-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应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cDNA3-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进入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VEGF基因在MSC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VEGF165经双酶切后分别在5 400 bp和600 bp处出现条带,证实其构建成功;成功进行了兔MSCs的原代及传代培养,并建立兔MSCs库,原代细胞初为淋巴细胞样小圆细胞,此后逐渐变为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而传代细胞则变为形态更均一、排列更有序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瞬时转染后的细胞有VEGF mRNA及VEGF蛋白的表达。结论:pcDNA3-VEGF165真核表达质粒通过脂质体能够有效转染兔MSCs,转染后的细胞具有表达VEGF蛋白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 血管 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祖代细胞 转染
下载PDF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同克隆成分向内皮祖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17
作者 张菲斐 韩战营 +5 位作者 邱春光 黄振文 杨海波 张晓 陈庆华 李凌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79-783,共5页
目的:探讨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以及EP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细胞在接种后每2 h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 目的:探讨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以及EP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细胞在接种后每2 h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然后隔日换液1次,7 d后计数早期克隆。每例血样均分为2等份,1份在获得早期克隆后进行下列实验;另1份持续培养直到晚期克隆出现进行相同实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直接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结合荆豆凝集素及摄取乙酰化LDL,胶原凝胶细胞种植实验测定体外血管生成功能。结果:早期克隆中心为圆形细胞,周边是放射状排列的纺锤形细胞,再种植不能形成第2代克隆且无体外血管形成功能,细胞表面主要表达CD14和CD45。晚期克隆形态不同于早期克隆,在培养21~28 d间出现,再种植可形成第2代内皮细胞克隆,并能在胶原凝胶中形成管腔样结构。其构成细胞与早期克隆相比CD45、CD14表达显著减少(P<0.01)而CD146表达明显增加(P<0.01),2种克隆的构成细胞在结合植物凝集素和摄取乙酰化LDL方面未存在显著差异。结论: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内皮培养条件下可形成早期克隆和晚期克隆,早期克隆属于单核细胞系列,晚期克隆细胞具有EPCs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 内皮 祖细胞 细胞培养
原文传递
HGF基因转染促进同种瓣移植后体内再内皮化研究
18
作者 隋玉龙 娄衍蒙 +1 位作者 朱文杰 常青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45-150,155,共7页
目的探讨同种瓣经去内皮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染处理后,不同移植时间点的再内皮化效果及CD137、Gab1表达情况。方法成年健康近交系中国雄性家兔为供体,近交系成年新西兰雌性大白兔为受体,行同种瓣补片法移植。受体随机分为3组,每组20... 目的探讨同种瓣经去内皮和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转染处理后,不同移植时间点的再内皮化效果及CD137、Gab1表达情况。方法成年健康近交系中国雄性家兔为供体,近交系成年新西兰雌性大白兔为受体,行同种瓣补片法移植。受体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新鲜组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去内皮组行去内皮细胞处理;HGF组医用生物蛋白胶携载HGF质粒,对去内皮处理的移植物进行基因转染。分别于术后2、4、8、12周取出移植物,移植物行光镜与电镜观察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CD137与移植后2周Gab1的表达。结果去内皮组与新鲜组分别于移植后4周与8周出现新生内皮细胞,早期伴有不同程度的平滑肌细胞损伤;术后2周,HGF组移植物表面即出现大量内皮细胞覆盖,且无平滑肌细胞钙化坏死。新鲜组与去内皮组4、8、12周3个不同时间点的CD137表达较HGF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GF组样本中,移植物各时间点CD137表达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CD137的表达高峰均出现在第2周。移植2周时,HGF组Gab1表达量(0.198 2±0.024 3)明显高于新鲜组(0.107 7±0.010 4)与去内皮组(0.110 2±0.014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鲜组与去内皮组Gab1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内皮及HGF基因转染处理同种瓣能够上调Gab1的表达,在移植早期(2周)实现体内再内皮化,同时抑制早期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体瓣膜 去内皮 循环内皮祖细胞 肝细胞生长因子 基因转染 阳离子脂质体 Gab1
下载PDF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心肌梗死大鼠内皮祖细胞动员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小林 杨思进 白雪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401-403,共3页
目的:探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动员。方法: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AMI模型,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AMI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剂量组1.56 g/kg/d(简称:低剂... 目的:探讨蛭龙活血通瘀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动员。方法: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AMI模型,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AMI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低剂量组1.56 g/kg/d(简称:低剂量组)、蛭龙活血通瘀胶囊高剂量组6.24 g/kg/d(简称:高剂量组)、和假手术组,术后24 h用药灌胃,1次/d,5周后计数外周血EPCs数量、免疫组化法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数量。结果:术后5周与假手术组比较,AMI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的血清VEGF数量、外周循环EPCs数量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5周与AMI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血清VEGF数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AMI大鼠5周后骨髓EPCs的动员增加,蛭龙活血通瘀胶囊能促进AMI大鼠骨髓EPCs的动员,增加循环EPCs数量,从而为临床治疗心肌梗死提供新的治疗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蛭龙活血通瘀胶囊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祖细胞
下载PDF
低砷饮水人群血管内皮损伤早期效应标志物的观察 被引量:6
20
作者 纪春艳 傅春玲 +6 位作者 向全永 许松 朱明清 刘建 王大朋 张洁 安艳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观察低砷饮水人群血管内皮损伤早期效应标志物的改变。方法在江苏省盱眙县沿河村,选择90名当地居住10年以上的居民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家庭饮水含砷量将其分为3组,即〈10、10~50、〉50ug/L组,分别为32、28、30人。分别采用硫... 目的观察低砷饮水人群血管内皮损伤早期效应标志物的改变。方法在江苏省盱眙县沿河村,选择90名当地居住10年以上的居民作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家庭饮水含砷量将其分为3组,即〈10、10~50、〉50ug/L组,分别为32、28、30人。分别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比色法、比浊法、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观察对象血浆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01)和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CRP)、-氧化氮(NO)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中循环内皮祖细胞(CEPCs)数量。结果〈10、10~50、〉50μg/L组间血浆MDA(几何均数分别为61.1、65.5、67.5μmoL/kg)、O2(几何均数分别为4774.6、5143.3、4736.0U/kg)、CRP[(5.92±2.44)、(5.11±2.40)、(5.55±2.96)mg/L]、N0.水平[(659.8±387.5)、(667.44-486.6)、(762.1±763.2)μmol/k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0、0.46、0.80、0.47,P均〉0.05)。各组CEPCs数量(中位数分别为0.96×10^-5、0.77×10^-5、1.59×1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8,P〈0.05),其中〈10、10—50μg/L组明显低于〉50μg/L组(g值分别为4.58、6.65,P均〈0.05)。结论低砷暴露人群在尚未出现明显的氧化应激损伤及炎症改变情况下,体内CEPCs水平随水砷明显变化,提示低砷暴露人群可能存在血管内皮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 血管 循环内皮祖细胞 效应标志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