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颗粒细胞瘤的内镜表现及内镜治疗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晓玲 潘丹玲 +2 位作者 梁玮 钟世顺 高丽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3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食管颗粒细胞瘤(GCTs)内镜特征及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6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GCTs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临床表现,内镜、超声内镜检查特点以及内镜治疗方法,并... 目的探讨食管颗粒细胞瘤(GCTs)内镜特征及内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16年6月在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GCTs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临床表现,内镜、超声内镜检查特点以及内镜治疗方法,并分析其随访结果。结果共19例经病理确诊为食管GCTs的患者,其中男8例,女11例。年龄39~65岁,平均年龄(50.12±9.37)岁。内镜检查表现为黄白色隆起,表面光滑。超声内镜检查均为低回声改变。其中14例病变起源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5例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病灶大小0.6~2.5 cm,平均(0.8±0.57)cm。其中16例患者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3例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无患者出现内镜治疗的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7~14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4个月,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是食管GCTs的重要检查方法,EMR和ESD是食管GCTs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颗粒细胞瘤 内镜诊断 内镜治疗 内镜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
作者 孙鹏 黄留业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4期38-39,41,共3页
目的探讨乙氧硬化醇内镜下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到2011年住院的dieulafoy病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乙氧硬化醇注射和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后首次止血成功率和再出血发生率,手术率。... 目的探讨乙氧硬化醇内镜下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的疗效。方法对我院2009年到2011年住院的dieulafoy病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乙氧硬化醇注射和1:10000肾上腺素注射治疗,分别观察治疗后首次止血成功率和再出血发生率,手术率。结果治疗组的止血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再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组。结论乙氧硬化醇注射治疗dieulafoy病出血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氧硬化醇 DIEULAFOY病 内镜下止血
下载PDF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77
3
作者 阮国永 史薇 +2 位作者 姜英杰 梁爱霞 邱桂梅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年第6期323-32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ANVUGIB首次内镜止血成功患者316例,按3d内是否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80)和无再出血组(n=236),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内镜下表... 目的探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ANVUGIB首次内镜止血成功患者316例,按3d内是否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n=80)和无再出血组(n=236),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及辅助检查资料、内镜下表现、内镜治疗及后续治疗等变量的差异。单因素χ2检验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并以之为自变量,是否再出血为因变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恶性肿瘤出血、抑酸药使用、血红蛋白、入院时休克、病灶喷射样出血、支持治疗情况、内镜治疗方法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向后删除法Logistic回归分析,保留在模型中的变量有单一方法内镜治疗(OR=5.383)、恶性肿瘤出血(OR=4.812)、无后续PPIs(OR=4.351)、HGB<90g/L(OR=4.342)、病灶喷射样出血(OR=4.320)、支持治疗不足(OR=3.271),其95%CI下限均大于1。结论单一方法内镜治疗、恶性肿瘤出血、无后续PPIs、血色素低、病灶喷射样出血、支持治疗不足是ANVUGIB首次内镜止血成功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治疗 再出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2020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内镜治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58
4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 侯晓华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1年第1期1-12,共12页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内镜治疗逐渐流行,但目前缺乏应用的行业指导。为了规范GERD的内镜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牵头,邀请国...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内镜治疗逐渐流行,但目前缺乏应用的行业指导。为了规范GERD的内镜治疗,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食管疾病协作组牵头,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检索、讨论,并召开了4次专家研讨会,制订了本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涉及GERD的诊断、内镜治疗前评估、内镜治疗方式选择指导及效果评价,以及GERD内镜治疗后的管理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内镜治疗 专家共识
原文传递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 被引量:41
5
作者 吕愈敏 顾芳 +2 位作者 李改英 林三仁 周丽雅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年第3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对早期大肠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978年~1999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91例早期大肠癌(98个癌灶)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接受单纯内镜治疗48例(51个癌灶) ,外科手术治疗 (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 )43...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对早期大肠癌的治疗价值。方法对1978年~1999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91例早期大肠癌(98个癌灶)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接受单纯内镜治疗48例(51个癌灶) ,外科手术治疗 (包括内镜治疗后追加手术者 )43例 (47个癌灶 )。内镜治疗的癌灶完全切除率达96.8 % (61/63) ,且无严重并发症产生。单纯内镜治疗组经3个月~12年随访 ,除失访4例、3例死于心脏病外 ,患者无1例复发 ,存活率达100 %。比较45例接受单纯内镜治疗及25例手术治疗的粘膜层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内镜治疗组的疗效与手术治疗组相似(P>0.05)。结论早期大肠癌特别是粘膜层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与手术治疗有同样的效果 ,且损伤小、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大肠癌 治疗 内窥镜
原文传递
内镜下圈套结扎在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6
作者 孙思予 王占辉 +1 位作者 夏玉亭 金冶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3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下皮圈结扎的方法来治疗上消化道的小平滑肌瘤,并评价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通过内镜、内镜超声及内镜超声下穿刺细胞学检查确定了59例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患者,共发现64处平滑肌瘤。在这64处平滑肌瘤中,50处...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下皮圈结扎的方法来治疗上消化道的小平滑肌瘤,并评价这种方法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通过内镜、内镜超声及内镜超声下穿刺细胞学检查确定了59例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患者,共发现64处平滑肌瘤。在这64处平滑肌瘤中,50处为食管平滑肌瘤,12处为胃平滑肌瘤,2处为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对所有平滑肌瘤进行皮圈套扎治疗,术后2周开始,每周做胃镜检查观察结扎处的变化,直至创面完全愈合。结果 64处病变中50处食管平滑肌瘤被完全去除,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为3.1周。12处胃平滑肌瘤中9处被完全去除,其余3例由于结扎不彻底,仍有残余瘤组织,平均愈合时间为4.5周。2例十二指病变被完全去除,平均愈合时间4.5周。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出血、穿孔。结论 内镜下圈套结扎术是治疗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圈套结扎 治疗 上消化道小平滑肌瘤 应用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应用及进展 被引量:30
7
作者 王瑞刚 王贵齐 《中国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6-53,共8页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被证实为一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与以往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技术相比,ESD技术使大块食管黏膜病灶完整切除成为可能,早期食管癌和癌... 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被证实为一种治疗早期食管癌安全、有效的治疗技术。与以往早期食管癌内镜治疗技术相比,ESD技术使大块食管黏膜病灶完整切除成为可能,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内镜切除适应证再次得到扩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且二者疗效相当,5年生存率均可达95%以上。该文就早期食管癌ESD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及发展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内镜下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原文传递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78例 被引量:29
8
作者 冯莉 吴云林 +1 位作者 诸琦 钟捷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12期1336-1338,共3页
目的本文比较氩离子凝固术(APC)和热探头(HP)在治疗消化道息肉中的作用.方法对7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分别行 APC 治疗(37例)和HP 治疗(41例).记录两种方法切除消化道息肉的平均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副作用以及治疗创面渗血中的作用.结果与 ... 目的本文比较氩离子凝固术(APC)和热探头(HP)在治疗消化道息肉中的作用.方法对78例消化道息肉患者分别行 APC 治疗(37例)和HP 治疗(41例).记录两种方法切除消化道息肉的平均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副作用以及治疗创面渗血中的作用.结果与 HP 组相比,APC 组切除息肉的平均时间明显缩短(P=0.0002);且不加用圈套器直接治疗较大息肉时间也明显缩短(P=0.0001);APC 组无明显副作用,而 HP 存在探头粘连等副作用;两组治疗创面渗血作用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APC 为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新方法,此法方便陕捷,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系统 息肉 治疗 内镜治疗 氩离子凝固术
下载PDF
内镜止血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8
9
作者 周峰 俞宪民 +1 位作者 张萍芳 陆宇峰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7期106-107,共2页
目的评价内镜下止血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比分析内镜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组(68例)与单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组(70例)的止血时间、再出血率、剖腹手术率、平均输血量、住院时间等。结果内镜联合... 目的评价内镜下止血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比分析内镜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组(68例)与单用埃索美拉唑治疗组(70例)的止血时间、再出血率、剖腹手术率、平均输血量、住院时间等。结果内镜联合药物组的止血时间、再出血率、剖腹手术率、平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单用药物组(P<0.01),且内镜下止血未发生医源性穿孔病例。结论内镜下止血联合埃索美拉唑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出血 内镜治疗 埃索美拉唑
下载PDF
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术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闫志辉 崔立红 +5 位作者 贺星 李超 弓三东 罗哲 郑岩 李辉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1144-1147,共4页
目的分析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术后迟发性出血高危因素,为临床内镜下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在北京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1 800例患者,分析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 目的分析内镜下结肠息肉治疗术后迟发性出血高危因素,为临床内镜下合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到2017年1月在北京海军总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的1 800例患者,分析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术后迟发性出血38例(2. 1%),男21例,女17例,术后出血时间(2. 05±1. 27) d,1~3 d发生迟发性出血(32例)多于3~6 d(6例)。术后迟发性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息肉大小(≥1. 5 cm)、息肉形态(有蒂)、高血压病史、动脉硬化病史、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8 kg/m2)、息肉生长部位(直肠及乙状结肠)(OR=0. 115、9. 594、0. 008、36. 414、0. 001、0. 471,P均<0. 05)。结论本研究中内镜下结肠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为2. 1%,且多发生在术后1~3 d,其中息肉越大、带蒂息肉、位于乙状结肠及直肠的息肉术后迟发性出血的风险增加。息肉治疗术后创面采取热活检钳处理联合钛夹钳夹创面,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显著减少。此外,BMI较高的患者、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等一般因素也提示存在较高的迟发性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迟发性出血 危险因素 内镜治疗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鸿飞 朱世殊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74-976,共3页
肝硬化最严重且最危急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一经确诊须抢救治疗:首先禁食,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其次,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第三应用降低门静脉压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和其他止血药。其他包括应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 肝硬化最严重且最危急的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一经确诊须抢救治疗:首先禁食,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其次,补充血容量,必要时输血。第三应用降低门静脉压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和其他止血药。其他包括应用抑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H2受体拮抗剂(H2RA)。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联合内镜下治疗,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法。绝大多数肝硬化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和内镜下的积极治疗可止血,仍未能止血者,应考虑介入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或紧急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药物治疗 内镜治疗
原文传递
中国食管良恶性狭窄内镜下防治专家共识(2020,北京) 被引量:22
12
作者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消化内镜隧道技术协作组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 +5 位作者 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令狐恩强 李兆申 柴宁莉 李隆松 邹家乐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2021年第3期173-185,共13页
食管黏膜发生良恶性病变或较大损伤时,极易发生狭窄,如何防治食管狭窄,国内尚无内镜下规范化治疗的相关共识。202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联合组织全国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讨论,提出了食管良恶性狭窄内镜... 食管黏膜发生良恶性病变或较大损伤时,极易发生狭窄,如何防治食管狭窄,国内尚无内镜下规范化治疗的相关共识。202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联合组织全国相关领域权威专家讨论,提出了食管良恶性狭窄内镜下防治专家共识,以期对该类疾病的防治提供指导作用。本共识内容分为食管大面积病变内镜下切除术后狭窄预防、食管良性狭窄治疗、难治性食管良性狭窄治疗、食管恶性狭窄治疗4个部分,共17条陈述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狭窄 预防措施 内镜治疗
原文传递
微探头超声内镜辅助内镜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物29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黄军 郑海伦 +3 位作者 王启之 汪强武 汪建超 邓敏 《中华全科医学》 2017年第12期2038-2041,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定性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分析,以及在其内镜辅助下多种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91例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患者,依据检查结果,选择...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定性和定位诊断的准确率分析,以及在其内镜辅助下多种微创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4月期间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91例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患者,依据检查结果,选择不同内镜下手术方式,如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术后记录病理结果,对获得的病理诊断结果与超声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并观察治疗成功率,有无中转外科腹腔镜或开腹,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评价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治疗效果,术后定期门诊及内镜随访。结果微探头超声内镜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0.43%,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7.90%。术中6例穿孔,1例搏动性出血,1例贲门黏膜撕裂,均行钛夹封闭。1例EFR术中见搏动性出血,热活检钳止血。4例STER术中皮下气肿,保守治疗后消失。4例因术中活动性出血,止血失败或视野不清,中转开腹手术治疗。1例STER术中无法分离肿瘤,取活检病理示:鳞状细胞癌,结合病史,考虑肿瘤转移。其余肿物均成功切除,无明显术中术后并发症,内镜完整切除率为97.45%。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定性和定位诊断有较高准确率,特别是定位诊断有助于安全的选择内镜下微创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探头超声 黏膜下肿物 内镜治疗
原文传递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22
14
作者 李松霏 李文波 +1 位作者 范飞飞 刘晓峰 《胃肠病学》 2017年第7期439-442,共4页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近年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质子泵抑制剂(PPI)为目前治疗该病最主要的药物,其治疗效果稳定,长期使用安全性好。但仍有高达30%的GERD患者规范使用PPI后症状控制欠佳,甚至进展为难治性GE...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近年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质子泵抑制剂(PPI)为目前治疗该病最主要的药物,其治疗效果稳定,长期使用安全性好。但仍有高达30%的GERD患者规范使用PPI后症状控制欠佳,甚至进展为难治性GERD,严重影响生活质量。GERD的治疗是目前临床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因此多种治疗方法应运而生,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外科手术等。本文就难治性GERD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 药物治疗 内镜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Current status in remnant gastric cancer after distal gastrectomy 被引量:20
15
作者 Masaichi Ohira Takahiro Toyokawa +6 位作者 Katsunobu Sakurai Naoshi Kubo Hiroaki Tanaka Kazuya Muguruma Masakazu Yashiro Naoyoshi Onoda Kosei Hirakaw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8期2424-2433,共10页
Remnant gastric cancer(RGC) and gastric stump cancer after distal gastrectomy(DG) are recognized as the same clinical entity. In this review, the current knowledges as well as the non-settled issues of RGC are present... Remnant gastric cancer(RGC) and gastric stump cancer after distal gastrectomy(DG) are recognized as the same clinical entity. In this review, the current knowledges as well as the non-settled issues of RGC are presented. Duodenogastric reflux and denervation of the gastric mucosa are considered as the two main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GC after benign disease. On the other hand, some precancerous circumstances which already have existed at the time of initial surgery, such as atrophic gastriti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are the main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RGC after gastric cancer. Although eradica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 in remnant stomach is promising, it is still uncertain whether it can reduce the risk of carcinogenesis. Periodic endoscopic surveillance after DG was reported useful in detecting RGC at an early stage, which offers a chance to undergo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ic treatment or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leads to an improved prognosis in RGC patients. Future challenges may be expected to elucidate the benefit of eradication of H. pylori in the remnant stomach if it could reduce the risk for RGC, to build an optimal endoscopic surveillance strategy after DG by stratifying the risk for development of RGC, and to develop a specific staging system for RGC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treatment by prospecting the pro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NANT GASTRIC cancer HELICOBACTER PYLORI endoscopic treatment Surveillance LAPAROSCOPIC surgery
下载PDF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专家共识 被引量:20
16
作者 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NOTES专委会 刘冰熔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21年第4期337-342,共6页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一种新兴的超级微创诊疗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正在逐步开展NOTES技术的临床工作。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NOTES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客观问题,有必要组织相关专...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NOTES)是一种新兴的超级微创诊疗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单位正在逐步开展NOTES技术的临床工作。作为一项全新的技术,NOTES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客观问题,有必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并达成初步共识,以期为开展NOTES工作的单位和医务人员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建议。本共识由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肿瘤专业委员会NOTES专委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经过多轮讨论、交流,并对部分关键问题进行投票后总结而成,旨在为从事NOTES技术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促进该技术更加安全、规范、健康、快速地发展。本共识对NOTES的命名、分类、技术要求和设备器械条件、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操作的技术要点、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等临床热点和难点逐一介绍,希望能够为NOTES在国内的开展和普及提供实用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经直肠入路 内镜下治疗 微创手术 共识
原文传递
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陈彩霞 胡藻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397-40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因EGVB而行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治疗的213例患者,按是否发生早期再出血... 目的探讨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后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重庆市第六人民医院因EGVB而行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治疗的213例患者,按是否发生早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对两组的年龄、性别、肝硬化原因、是否合并原发性肝癌、Child-Pugh分级、腹水量、门静脉直径、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红色征以及静脉曲张程度等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早期再出血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内镜下硬化剂联合组织胶治疗EGVB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为25.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再出血的OR值及95%CI分别为:合并原发性肝癌2.130(1.731~3.726)、Child-Pugh C级7.115(4.544~9.230)、中大量腹水2.250(1.326~4.413)、门静脉直径3.027(1.661~6.102)、静脉曲张程度2.754(1.304~4.074)、凝血酶原时间1.762(1.132~2.864)和红色征3.133(2.066~5.216)。结论合并原发性肝癌、Child-Pugh C级、中大量腹水、门静脉直径、静脉曲张程度、凝血酶原时间以及红色征是EGVB患者内镜下硬化联合组织胶治疗后早期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出血 内镜治疗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6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任育宏 张志强 +2 位作者 高鸿亮 夏宇 姚萍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22,共5页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 目的分析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价经内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通过胃镜及超声内镜筛选出2012年9月-2014年6月共61例患有胃黏膜下肿瘤的患者;均采用经胃镜治疗方案予以切除;切除肿瘤术后均送病理学检查,可疑胃间质瘤进一步行免疫组化等分子生物学检查。结果 61例患者中,有39例为女性患者,占总病例63.93%,肿瘤位于胃底占52.46%(32/61),胃体21.31%(13/61),胃窦11.48%(7/61),贲门14.75%(9/61);10例行内镜黏膜剥离术(ESD),21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27例行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EFR),3例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STER)。61例患者中,1例因瘤体过大且突破浆膜层,另1例位于胃底黏液湖操作困难故中转腹腔镜治疗,术后1例发生穿孔,经腹腔镜成功修补,1例发生出血,内镜下成功止血;病理学检查最后确诊胃间质瘤34例,危险度均为极低危(肿瘤每50个高倍镜视野下核分裂像≤5),平滑肌瘤11例、脂肪瘤5例、异位胰腺3例、钙化性纤维假瘤5例、炎性纤维性息肉2例和血管瘤样增生1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73.53%(25/34),胃体11.76%(4/34),胃窦5.88%(2/34),贲门8.82%(3/34)。结论胃黏膜下肿瘤以女性多发,且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胃黏膜下肿瘤好发于胃底,且以胃间质瘤多见;绝大部胃间质瘤风险分级为极低危;经胃镜治疗胃黏膜下肿瘤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下肿瘤 内镜治疗 胃间质瘤
下载PDF
胆源性胰腺炎诊治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杨尹默 谢学海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40-1242,1246,共4页
随着微创外科理念、消化内镜及手术技术的更新与进步,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是胆源性胰腺炎病因治疗的首选方法;早期识别并及时处理胆囊及胆管结石是预防胆源性胰腺炎首发及复发的有效... 随着微创外科理念、消化内镜及手术技术的更新与进步,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治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是胆源性胰腺炎病因治疗的首选方法;早期识别并及时处理胆囊及胆管结石是预防胆源性胰腺炎首发及复发的有效手段。胆源性胰腺炎在内镜或手术干预的指征、时机和方式等方面仍存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源性胰腺炎 内镜治疗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Predictive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被引量:15
20
作者 Chang-Mu Sung Chen-Ming Hsu +4 位作者 Jun-Te Hsu Ta-Sen Yeh Chun-Jung Lin Tse-Ching Chen Cheng-Tang Chi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41期5252-5256,共5页
AIM: To analyz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 METHODS: Data from patients surgically treated for gastric cancers between January 1994 and December 2007 were retr... AIM: To analyze th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LNM)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EGC). METHODS: Data from patients surgically treated for gastric cancers between January 1994 and December 2007 were retrospectively collected.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 were analyzed to identify predictive factors for LNM. RESULTS: Of the 2936 patients who underwent gas-trectomy and lymph node dissection, 556 were diag-nosed with EGC and included in this study. Among these, 4.1% of patients had mucosal tumors (T1a) with LNM while 24.3% of patients had submucosal tumorswith LNM. Univariate analysis found that female gen-der, tumors ≥ 2 cm, tumor invasion to the submucosa, vascular and lymphatic involvement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ate of LNM. On multivariate analysis, tumor size, lymphatic involvement, and tumor with submucosal invas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LNM. CONCLUSION: Tumor with submucosal invasion, size ≥ 2 cm, and presence of lymphatic involvement are predictive factors for LNM in EG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ly gastric cancer Lymph node metasta-sis endoscopic treatment endoscopic submucosa dis-section Depth of tumor invas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