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1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sophageal cancer: Risk factors,screening and endoscopic treatment in Western and Eastern countries 被引量:135
1
作者 María José Domper Arnal ángel Ferrández Arenas ángel Lanas Arbelo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5年第26期7933-7943,共11页
Esophageal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unknown and deadliest cancers worldwide,mainly because of its extremely aggressive nature and poor survival rate.Esophageal cancer is the 6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rom cancer and... Esophageal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unknown and deadliest cancers worldwide,mainly because of its extremely aggressive nature and poor survival rate.Esophageal cancer is the 6th leading cause of death from cancer and the 8th most common cancer in the world.The 5-year survival is around 15%-25%.There are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isk factors of both histological types that affect their incidence and distribution worldwide.There are areas of high incidence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me areas in China) that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cost-effectiveness of endoscopy for early diagnosi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those areas.In Europe and United States the predominant histologic subtype is adenocarcinoma.The role of early diagnosis of adenocarcinoma in Barrett's esophagus remains controversial.The differences in the therapeutic management of early esophageal carcinoma(high-grade dysplasia,T1 a,T1 b,N0) betwee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world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number of cancers diagnosed at an early stage.In areas where the incidence is high(China and Japan among others) early diagnoses is more frequent and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ndoscopic techniques for definitive treatment that achieve very effective results with a minimum number of complications and preserv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esophag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ESOPHAGEAL cancer Adenocarcinom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pidemiology Barrett'soesophagus SCREENING Early stage 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ection
下载PDF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束凝固术及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68
2
作者 邢玲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12期29-34,共6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及黏膜切除术在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该院行内镜下手术治疗的310例(息肉442枚)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15... 目的探讨和分析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氩离子束凝固术(APC)及黏膜切除术在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该院行内镜下手术治疗的310例(息肉442枚)结肠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分为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150例(息肉203枚)、内镜下APC组40例(息肉66枚)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120例(息肉173枚),并分别对3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内镜下APC组总有效率95.00%和EMR组总有效率96.67%均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提高,而无效率5.00%和3.33%均明显降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APC组和EMR组主观症状、生理功能、心理情绪、社会活动和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总分均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提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患者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0.83%)较内镜下高频电切术组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患者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内镜下APC组略有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APC和EMR在结肠息肉患者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内镜下高频电切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高频电切术 氩离子束凝固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护理在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2
3
作者 朱雅芳 孙小军 胡剑浩 《中华全科医学》 2019年第6期1062-1064,共3页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护理模式对胃息肉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护理模式对胃息肉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胃息肉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2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根据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统计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3%(2/60),低于对照组的13.3%(8/60,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各项评分(及时性、适宜性、连续性、全面性)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相较于常规护理更能促进胃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同时能降低患者焦虑情绪,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护理 胃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应用效果
原文传递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平坦型大肠肿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1
4
作者 刘思德 陈烨 +15 位作者 白杨 潘新颜 李娜 李明松 陈学清 赖卓胜 白岚 智发朝 潘德寿 万田谟 周丹 张亚历 张振书 肖冰 周殿元 姜泊 《中国消化内镜》 2007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证、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46例共602处平坦型大肠肿瘤,应用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共切除602个病变,术后定期内... 目的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平坦型大肠肿瘤的治疗效果,并对其适应证、并发症和操作方法等问题进行讨论。方法有内镜治疗适应证的546例共602处平坦型大肠肿瘤,应用注射法或透明帽辅助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共切除602个病变,术后定期内镜随访6~73个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并分析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结果。结果602处病变中588处病变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7.7%,术后病理报浸润癌(SM2癌)再追加外科手术者8例(1.3%),因严重并发症(迟发性大出血)转外科手术者2例(0.3%),因病变残留转行外科手术者4例(0.7%)。并发症:术中出血17例(3.1%),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3例,其中2例(0.4%)内镜下止血失败转外科开腹手术。术后局限性腹膜炎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无穿孔发生。术后病理:黏膜内癌(上皮内高级别瘤变)48例,黏膜下浸润癌10例,类癌37例,良性腺瘤440例,良性间质瘤6例,增生性息肉38例,锯齿状腺瘤10例,B细胞淋巴瘤1例,错构瘤1例,其它3例。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平坦型大肠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平坦型大肠肿瘤 大肠腺瘤 侧向发育型肿瘤
下载PD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vs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A meta-analysis 被引量:57
5
作者 Antonio Facciorusso Matteo Antonino +1 位作者 Marianna Di Maso Nicola Muscatiell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CAS 2014年第11期555-563,共9页
AIM: To compar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EGC).METHODS: Computerized bibliographic search was performed on PubMed/Medline, Embase, Google Scho... AIM: To compar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EGC).METHODS: Computerized bibliographic search was performed on PubMed/Medline, Embase, Google Schol-ar and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Quality of each included study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current Co-chrane guidelines. Primary endpoints were en bloc re-section rate and histologically complete resection rate. Secondary endpoints were length of procedure, post-treatment bleeding, post-procedural perforation and re-currence rate.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across all the included studies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Mantel-Haenszel test for fixed-effects mod-els(in case of low heterogeneity) or DerSimonian and Laird test for random-effects models(in case of high heterogeneity).RESULTS: Ten retrospective studies(8 full text and 2 abstract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Overall data on 4328 lesions, 1916 in the ESD and 2412 in the EMR group were pooled and analyzed. The mean operation time was longer for ESD than for EMR(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1.73, 95%CI: 0.52-2.95, P =0.005) and the "en bloc " and histological complete re-sec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ESD group [OR = 9.69(95%CI: 7.74-12.13), P < 0.001 and OR = 5.66,(95%CI: 2.92-10.96), P < 0.001, respectively]. As a consequence of its greater radicality, ESD provided lower recurrence rate [OR = 0.09,(95%CI: 0.05-0.17), P < 0.001]. Among complications, perfor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ESD [OR = 4.67,(95%CI, 2.77-7.87), P < 0.001] whereas the bleeding incidence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wo techniques [OR = 1.49(0.6-3.71), P = 0.39].CONCLUSION: In the endoscopic therapy of EGC, ESD showed a superior efficacy but higher complication rate with respect to EM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arly gastric cancer META-ANALYSIS
下载PDF
175例结肠镜诊断和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9
6
作者 张少锋 向治纬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2-48,共7页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大小及分布特点,探讨色素结肠镜对结肠良性息肉的诊断及氩离子体凝固术(APC)、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钛夹术治疗良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6月在该院消化科住院行内镜及病理诊断... 目的分析结肠息肉大小及分布特点,探讨色素结肠镜对结肠良性息肉的诊断及氩离子体凝固术(APC)、高频电凝电切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钛夹术治疗良性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6月在该院消化科住院行内镜及病理诊断为良性结肠息肉且行治疗的175例患者资料。结果通过普通内镜和染色内镜检查,结肠良性息肉以单发性息肉为多;结肠在多部位有多发息肉类型为多;左半结肠中的直肠和乙状结肠息肉数较多且息肉直径较小,右半结肠中的升结肠息肉较少且直径较大,色素内镜有助于微小息肉和小息肉的诊断,染色检查提高了结肠多发息肉的检出率。结论色素内镜可以提高息肉检出率,尤其是多发息肉检出率,减少漏诊率,有助于良性息肉的鉴别诊断;依据结肠单发和多发息肉结合息肉大小选择APC、高频电凝电切术或者EMR其中一种内镜治疗或联合2种内镜治疗方法,疗效明确、手术安全,以APC息肉切除术最常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内镜 结肠良性息肉 氩离子凝固术 高频电凝电切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下载PDF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被引量:56
7
作者 于恩达 孟荣贵 +5 位作者 徐洪莲 林苗 傅传刚 王颢 王汉涛 郝立强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年第5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切除术 结肠息肉 腺瘤 大肠癌前病变 治疗价值 大息肉 息肉样病变 增生性息肉 注射肾上腺素 术后病理
原文传递
早期胃癌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54
8
作者 所剑 王大广 刘泽锋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17-719,共3页
1962年日本胃癌研究会正式提出早期胃癌(EGC)的概念,这是胃癌诊断和治疗一个里程碑的事件,由于早期胃癌概念的提出,使得胃癌达到临床治愈、获得长期存活成为可能。历经半个世纪的研究与诊治工作,对于早期胃癌的认识也逐步深入,... 1962年日本胃癌研究会正式提出早期胃癌(EGC)的概念,这是胃癌诊断和治疗一个里程碑的事件,由于早期胃癌概念的提出,使得胃癌达到临床治愈、获得长期存活成为可能。历经半个世纪的研究与诊治工作,对于早期胃癌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也得以逐渐精细,特别是近年来,对于早期胃癌治疗的指导思想由原来的片面追求根治效果延长生存期转变为不仅要求有长期的存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黏膜切除术
原文传递
冷热圈套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结直肠息肉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54
9
作者 谢娇 王雯 +4 位作者 李达周 叶舟 许斌斌 徐桂林 洪东贵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1262-1267,共6页
目的探讨冷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S-EMR)与热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HS-EMR)对直径6~14 mm结直肠息肉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消化内科行肠镜检查发现患有6~14 mm... 目的探讨冷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S-EMR)与热圈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HS-EMR)对直径6~14 mm结直肠息肉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消化内科行肠镜检查发现患有6~14 mm结直肠息肉并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400例,按1∶1随机分配接受HS-EMR或CS-EMR,两组拟切除息肉在治疗前均先黏膜下注射亚甲基美兰生理盐水抬举病灶,接着,HS-EMR组采用热圈套器切除抬举息肉,而CS-EMR组则采用冷圈套器切除。主要结局指标:在窄带成像技术(NBI)下对息肉切除部位的底侧切缘予以活检评估组织学完整切除率,次要结局指标:息肉切除时间、回收情况、术中出血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等。结果HS-EMR组(n=200)和CS-EMR组(n=200)病灶平均大小分别为(10.1±1.87)mm和(9.87±2.13)mm。患者的性别、年龄、肠镜指征等一般情况及息肉部位、大小、形态、分型在组间均衡。CS-EMR组对6~14 mm息肉的组织学完整切除率为93.0%(186/200)与HS-EMR组94.5%(189/200)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S-EMR对6~9 mm息肉的组织学完整切除率高达96.1%,优于10~14 mm息肉89.8%。HS-EMR组出现5例迟发性出血和2例迟发性穿孔,但CS-EMR组均未出现迟发性出血、穿孔。结论CS-EMR在6~14 mm结直肠息肉治疗中安全、有效,尤其对于6~9 mm息肉有与HS-EMR相媲美的组织学高完整切除率,又保留单纯CS-EMR的低迟发性并发症风险,有望成为继CS-EMR后一种更有价值的新型冷切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冷热圈套器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完整切除率 并发症
下载PDF
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10
作者 李永超 郑德权 +3 位作者 胡晓霞 刘海珊 黄婷婷 罗薇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3期57-61,共5页
目的探讨行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行结肠息肉EMR治疗的3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两组(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 目的探讨行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发生迟发性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该院行结肠息肉EMR治疗的3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分为两组(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28例患者中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22例(6.71%)。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肝硬化、抗凝药服用史、体质指数(BMI)、息肉大小、息肉形态和息肉数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抗凝药服用史、息肉大小、息肉形态与迟发性出血发生存在密切关系(P<0.05)。结论结肠息肉患者合并高血压、长期服用抗凝药、息肉大小和息肉形态是发生EMR术后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迟发性出血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术后出血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9
11
作者 刘思 张倩 +6 位作者 邢洁 孙秀静 朱敏 郭俊峰 朱圣韬 李鹏 张澍田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52-557,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因早期胃癌而行ESD/EM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史...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术后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因早期胃癌而行ESD/EM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疾病史)、临床特征(病变大小、部位、形态)及术后病理信息(病理类型、浸润深度)等,分析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有195例早期胃癌患者纳人研究,其中9例(4.6%)发生术后出血。术后出血病例与未出血病例相比.氯吡格雷服药史和主要病变大小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及P=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氯吡格雷服药史(0R=10.223,95%CI:1.143-91.468,P=0.038)、有多发病变(0R=6.412,95%CI:1.123-36.616,P=0.037)及主要病变m2cm(OR=6.718,95%CI:1.130-39.935,P=0.036)是术后发生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有氯吡格雷服药史(P<0.001)、主要病变M2cm的患者(P=0.022),ESD/EMR术后发生出血的风险明显增高。结论ESD/EMR术后应重点关注有氯吡格雷服药史、病变部位多发、病变较大的患者的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粘膜切除术 危险因素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早期胃癌 术后出血
原文传递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48
12
作者 修辉 刘希双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98-304,共7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1月在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上的有关EMR与ESD治疗早期食管...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差异。[方法]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7年11月在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及维普上的有关EMR与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对比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篇文献2 883个病灶。Meta分析示:ESD整块切除率、完全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ESD与EMR的出血率和术后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ESD穿孔率高、手术时间长。[结论]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内镜治疗方面ESD仍为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癌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Endoscopic resection techniques for colorectal neoplasia:Current developments 被引量:43
13
作者 Franz Ludwig Dumoulin Ralf Hildenbrand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9年第3期300-307,共8页
Endoscopic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are the established treatment standards for colorectal polyps. Current research aims at the reduction of both complication and recurrence rates as well as o... Endoscopic polypectomy and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are the established treatment standards for colorectal polyps. Current research aims at the reduction of both complication and recurrence rates as well as on shortening procedure times. Cold snare resection is the emerging standard for the treatment of smaller(< 5 mm) polyps and is possibly also suitable for the removal of noncancerous polyps up to 9 mm. The method avoids thermal damage, has reduced procedure times and probably also a lower risk for delayed bleeding. On the other end of the treatment spectrum,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offers en bloc resection of larger flat or sessile lesions. The technique has obvious advantages in the treatment of high-grade dysplasia and early cancer. Due to its minimal recurrence rate, it may also be an alternative to fractionated EMR of larger flat or sessile lesions. However, ESD is technically demanding and burdened by longer procedure times and higher costs. It should therefore be restricted to lesions suspicious for high-grade dysplasia or early invasive cancer.The latest addition to endoscopic resection techniques is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with specifically developed devices for flexible endoscopy.This method is very useful for the treatment of smaller difficult-to-resect lesions,e.g., recurrence with scar formation after previous endoscopic res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RECTAL neoplasia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Cold SNARE resection endoscopic POLYPECTOMY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Adenoma recurrence rate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胃肠道息肉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6
14
作者 高元平 郝卫刚 +1 位作者 王轶佳 李绍军 《胃肠病学》 2019年第6期366-368,共3页
背景:内镜手术创伤可抑制红细胞免疫功能,并激活机体炎症反应,但这一影响在不同术式间存在一定差异。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胃肠道息肉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眉山市人民医院... 背景:内镜手术创伤可抑制红细胞免疫功能,并激活机体炎症反应,但这一影响在不同术式间存在一定差异。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胃肠道息肉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眉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15例胃肠道息肉患者随机进入EMR组(n=160)和对照组(n=155),分别接受EMR和常规内镜下电凝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息肉切除情况以及术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外周血红细胞膜补体3b受体花环率(C3bRR)、免疫复合物花环率(ICR)、CD58、CD59]和血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IL-12]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胃肠道息肉均完整切除,EMR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1%对20.0%,P<0.05),术后红细胞膜C3bRR、CD58、CD5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CR和血清IL-1β、IL-6、IL-8、IL-1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R治疗胃肠道息肉效果确切,术中并发症少,并可保护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手术相关炎症反应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红细胞免疫功能 受体 补体3b 玫瑰花环形成 细胞因子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45
15
作者 白顺滟 肖思洁 +3 位作者 吴俊超 张涛 郑知强 魏娜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73-877,共5页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该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的6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两组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93.5%(29/31),治愈性切除率为77.4%(24/31),均高于EMR组的50.0%(18/36)及41.6%(15/36),差异有显著性(〈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3.2%(1/31),低于EMR组[19.4%(7/36)],差异有显著性(〈0.05)。平均手术时间ESD组为(59.3±16.8)min,长于EMR组([31.7±17.8)min(]〈0.05)。术中穿孔率ESD组高于EMR组,发生率分别为3.2%(1/31)和0.0%(0/36),但差异无显著性。术中出血发生率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发生率分别为9.6%(3/31)及11.1%(4/36)。结论 与EMR相比,ESD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 早期胃癌
下载PDF
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16
作者 罗哲 浦江 +6 位作者 王晓辉 王少鑫 于兰 闫志辉 王巍 李辉 崔立红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769-773,共5页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行大肠息肉EMR治疗的9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后... 目的分析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出血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住院行大肠息肉EMR治疗的92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出血分为出血组(n=37)和未出血组(n=885)。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疾病、经EMR切除的息肉情况、EMR操作情况等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MR治疗后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出血组长期吸烟的患者比例(37.8%)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8.8%,P<0.05),而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的比例与未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中息肉分布于多个肠段的患者比例(35.1%)高于未出血组(18.2%,P<0.05),且切除数量[(1.81±1.08)枚]、最大基底直径[(0.95±0.35)cm]、基底直径[(0.83±0.31) cm]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43±0.85)枚、(0.76±0.27) cm、(0.71±0.23) cm,P<0.05]。出血组钛夹放置稀疏、创面覆盖不全、倒伏的比例(40.5%、43.2%、48.7%)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11.2%、10.1%、22.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吸烟、息肉最大基底直径大以及钛夹放置稀疏、覆盖不全、倒伏是EMR治疗后迟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吸烟、息肉基底直径大、钛夹封闭不佳的患者在EMR治疗后易发生出血。术后以钛夹对创面进行高质量的封闭是预防迟发出血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息肉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出血
下载PDF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老年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与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1
17
作者 魏晟 董丽凤 +3 位作者 胡艳婕 蒋大健 臧杰 谢俏 《临床误诊误治》 2020年第7期79-83,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与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160例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依次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目的探讨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与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160例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术式的不同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依次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普通内镜电凝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息肉切除情况,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研究组息肉整块切除率与完整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研究组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后开始进流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两组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17水平均显著上升,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升高程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50%(χ2=7.059,P=0.008);两组随访期间息肉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9,P=0.244)。结论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有效提高息肉切除率,减轻机体炎性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胃肠道 老年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电凝切除术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
下载PDF
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前后血清胃泌素-17、糖类抗原-125及胃蛋白酶原水平的变化和意义 被引量:41
18
作者 董曲文 陈晓 丁纪元 《中国内镜杂志》 2020年第2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后血清胃泌素-17(G-17)、糖类抗原-125(CA125)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接受ESD手术治疗的6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手术组,同期选取40例体...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后血清胃泌素-17(G-17)、糖类抗原-125(CA125)及胃蛋白酶原(PG)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杭州市肿瘤医院接受ESD手术治疗的68例早期胃癌患者为手术组,同期选取40例体检健康者为健康组,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G-17、CA125及PG水平,观察手术治疗前后早期胃癌患者血清G-17、CA125及PG水平的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前手术组与健康组上述指标,分析其与预后关系。结果手术组手术前血清PGⅠ水平及胃蛋白原比值(PGR)明显低于健康组,血清PGⅡ、G-17及CA125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和90 d早期胃癌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R明显上升,血清PGⅡ、G-17、CA125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经胃镜及病理结果确认,8例患者复发转移(复发组),60例患者未复发转移(未复发组),复发组患者血清PGⅠ水平及PGR明显低于未复发组,血清PGⅡ、G-17、CA125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PGⅠ、PGR、G-17及CA125水平可作为早期胃癌人群的筛查指标,早期胃癌患者ESD后血清PG、PGR、G-17及CA125水平的数值随访可发挥预防和监测胃癌是否复发的作用,且术后血清PG、PGR、G-17及CA125水平可间接评价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血清胃泌素-17 糖类抗原-125 胃蛋白酶原
下载PDF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经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黏膜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40
19
作者 何祎 陆薇 童珠红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66-69,共4页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0.05)。结论 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早期结直肠癌 结直肠腺瘤
下载PDF
内镜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40
20
作者 李江虹 黄国进 +2 位作者 成翠娥 陆志平 吴钢 《中国临床医学》 2017年第1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108例行EMR治疗(EMR组)或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治疗(电切组)的结直肠无蒂息肉(直径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108例行EMR治疗(EMR组)或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治疗(电切组)的结直肠无蒂息肉(直径1~2cm,共131枚)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EMR及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均成功切除息肉。EMR组手术时长[(9.19±1.32)min]长于电切组[(7.71±1.33)min];EMR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1±2.04)d]短于电切组[(4.63±1.81)d];EM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电切组(2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未见病变残留、原位复发。结论:EMR和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均可用于直径1~2cm结直肠无蒂息肉的治疗,其中EMR更安全、术后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无蒂息肉 内镜黏膜切除术 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