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初五台山佛光寺的政治空间与宗教构建 被引量:8
1
作者 任思捷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28,共7页
首先将佛光寺置于唐初武后打造五台圣山,以及中宗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分别建造两座同样名为"佛光寺"的皇宫内道场等历史事件的语境中,揭示其作为皇家宗教构建所传达的政治讯号;继而通过对东大殿佛像设置、选址布局、内部空... 首先将佛光寺置于唐初武后打造五台圣山,以及中宗在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分别建造两座同样名为"佛光寺"的皇宫内道场等历史事件的语境中,揭示其作为皇家宗教构建所传达的政治讯号;继而通过对东大殿佛像设置、选址布局、内部空间等具体建造层面的分析,结合与汉唐之间所见其他宗教遗存的联系和对比,指出唐初佛光寺不仅是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映射了经过遴选与借用的皇室宗教风尚,更是因中古时期印度之宗教思潮的传入而出现的山林寺庙之重要案例,折射出了中国营建传统在剧烈外来文化冲击之下经历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光寺 五台山 华严 文殊 武后 中宗
原文传递
法藏与十一面观音信仰初探
2
作者 陈金华 《普陀学刊》 2023年第1期141-154,303,共15页
本文关注华严宗大师法藏的一个罕为人知的方士才能,以及与此相关的彪炳军功。据传,在七世纪底的一场弹压契丹反叛的战役中,法藏利用其密法的造诣,发功生起幻象,帮助大周军队击败契丹军。本文将法藏生涯中此一重要但未被学者所触及的片... 本文关注华严宗大师法藏的一个罕为人知的方士才能,以及与此相关的彪炳军功。据传,在七世纪底的一场弹压契丹反叛的战役中,法藏利用其密法的造诣,发功生起幻象,帮助大周军队击败契丹军。本文将法藏生涯中此一重要但未被学者所触及的片段置于宽广的政治、军事和宗教背景之中进行考察;这些背景包括696-697年的契丹叛乱和镇压,以及武则天统治时期发展起来的观音(特别十一面观音)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 十一面观音 法藏 武则天 云居寺 契丹 崔致远
下载PDF
试论武则天时期的洛阳都市旅游 被引量:3
3
作者 徐日辉 姚翔萍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0-65,共6页
洛阳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在武则天时期有着特别浓郁的政治色彩。武则天一生中有49年是在洛阳度过的,在称帝后的15年间就有13年是在洛阳。由于武则天特别钟情于洛阳,在她的经营下,洛阳不但与长安并为唐王朝的东、西二京,而且发展为仅... 洛阳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在武则天时期有着特别浓郁的政治色彩。武则天一生中有49年是在洛阳度过的,在称帝后的15年间就有13年是在洛阳。由于武则天特别钟情于洛阳,在她的经营下,洛阳不但与长安并为唐王朝的东、西二京,而且发展为仅次于长安的国际性大都市。繁华的都市推动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尤其是武则天时期的洛阳都市旅游,其丰富多彩的节庆旅游、不同阶层的旅游主体、多种类型的旅游服务业等,在唐人好游之风的助推下,充分彰显出盛唐气象下都市旅游的新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洛阳 类型 都市旅游
下载PDF
道德再现与政治表达——唐燕妃墓、李夫妇墓屏风壁画相关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3
4
作者 贺西林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0-88,110,共20页
初唐燕妃墓、李夫妇墓均为昭陵陪葬墓,两墓屏风壁画题材内容与人物造型、装束不同寻常,遂引起学者关注。本文首先通过墓志、碑铭及相关传世文献记载,总结概括了燕妃、李的生平事迹,并立足汉唐绘画史脉络与格局,分析了两墓屏风壁画... 初唐燕妃墓、李夫妇墓均为昭陵陪葬墓,两墓屏风壁画题材内容与人物造型、装束不同寻常,遂引起学者关注。本文首先通过墓志、碑铭及相关传世文献记载,总结概括了燕妃、李的生平事迹,并立足汉唐绘画史脉络与格局,分析了两墓屏风壁画的视觉传统和时代特征,肯定了屏风为列女题材。同时,作者结合具体历史情境,考察了壁画的绘制意图,阐明了其兼具道德与政治双重意义,既展现了墓主人或家属的道德诉求,亦表达了他们随附武后的政治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妃 李 武后 列女屏风壁画 道德 政治
原文传递
南宋绍熙内禅钩沉 被引量:1
5
作者 肖建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714-720,共7页
南宋光宗传位于宁宗的绍熙内禅 ,史书记载歧误之处甚多。通过有关史事实的钩沉考辨 ,绳谬补阙 ,复原绍熙内禅的完整历程 。
关键词 南宋 光宗 宁宗 吴皇后 绍熙内禅
下载PDF
On the Contrastive Study of Political Policies between Elizabeth I and Empress Wu
6
作者 金辉 毛海燕 《海外英语》 2013年第17期237-239,共3页
Elizabeth I and Empress Wu, the former was the last queen of Tudor Dynasty in England and the latter was an empress who had crowned herself as the regent of Tang Dynasty. The two female monarchs had many similarities.... Elizabeth I and Empress Wu, the former was the last queen of Tudor Dynasty in England and the latter was an empress who had crowned herself as the regent of Tang Dynasty. The two female monarchs had many similarities. First, in terms of cultur al policies, both implemented moderately flexible policies, which promoted cultural development. Second, in terms of heir prob lem, both did not determine their successors until old age so as that their heirs to the throne would not threaten their own politi cal status. Third, in terms of religion, both implemented religious tolerance policies, which helped avoid social unrest and strengthened centralization of authority. However, 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al era and environment where the two female mon archs lived, there still exist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ir policies. First, in matters of economy, Elizabeth I adopted mercantilist policies, while Empress Wu took agriculture into serious consideration and scorned commerce and trade. Second, in matters of military policie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Elizabeth I, the war between England and Spain took very long time and suffered tre mendous losses, while Empress Wu was more successful in solving the border problem of her coun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ITICAL POLICIES Elizabeth I empress wu contrast
下载PDF
Building Power: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Projection of Identity, and Female Power in the Late Seventh and Early Eighth Centuries
7
作者 Rebecca Dora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4期472-489,共18页
This article explores propaganda and self-portrayals among women rulers in seventh and eighth century Tang China, a unique era in which court politics were dominated by female leaders. I analyze the way in which these... This article explores propaganda and self-portrayals among women rulers in seventh and eighth century Tang China, a unique era in which court politics were dominated by female leaders. I analyze the way in which these leaders themselves wished to be rhetorically constructed, the images and allusions with which they desired to be figured,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y were rhetorically reconstructed by later writers after their deaths. I focus on the theme of auspiciousness--in particular, the definition of the "natural" in relation to gender identity and power. Female imagery is deployed in late seventh- and early eighth-century works to create the image of a particular brand of far-reaching, generative power possessed and/or desired by the leaders of the time. Beyond revealing the images and allusions with which the female power-holders wished to hear themselves be described and exalted, and what occasions were deemed worthy of exalting, these works offer a fascinating counterpoint to materials which retroactively defame this image. The rhetorical strategies and images later used to delegitimize and denigrate the power of these women often represent opposite treatments of themes present in the court literature from the Zhou-Jinglong er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econstructions of these women's identities as female power-holders indicate the prerogative of later writers to reshape their imag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own judgments, conceptualizations, and fears of female pow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g women Tang culture empress wu court literature genderroles
原文传递
论灵胡太后与武则天佛教信仰的差异
8
作者 陆静卿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109-110,共2页
灵胡太后与武则天两位显赫一时的女性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之中,她们虽然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其佛教信仰却有着显著的差异。灵胡太后的佛教信仰属于民俗型的信仰,而武则天的佛教信仰则兼具民俗型和经典佛教型的信仰性质。
关键词 灵胡太后 武则天 佛教信仰 民俗佛教 经典佛教
下载PDF
武后明堂乐章异变与武周政治
9
作者 刘万川 曹向华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2期38-46,共9页
唐代武后时期的明堂乐章是唐代唯一付诸明堂祭祀实践的歌辞,与唐朝前及贞观时期的明堂乐章在篇章结构和措辞用语等方面均大不相同,其异变之处既是武后朝礼乐改制的体现,也是武则天出于政治上自我宣示的考虑。《皇嗣出入升降》这一篇章... 唐代武后时期的明堂乐章是唐代唯一付诸明堂祭祀实践的歌辞,与唐朝前及贞观时期的明堂乐章在篇章结构和措辞用语等方面均大不相同,其异变之处既是武后朝礼乐改制的体现,也是武则天出于政治上自我宣示的考虑。《皇嗣出入升降》这一篇章的增加,是武后集团与李氏集团斗争的体现;乐章结尾增加的宫、商、角、徵、羽等五音之章,也折射出武后不泥于古制、重视明堂布政功能的认知。武后明堂乐章与贞观时期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武后乐章曾在明堂祭祀中实际奏唱,而贞观时期未建明堂,乐章的创制纯为理论勾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后 政治 明堂 明堂乐章
下载PDF
试论《镜花缘》的隐性悲剧结构格局——重读《镜花缘》有感
10
作者 辜美高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第2期1-5,共5页
《镜花缘》的情节结构是属于复仇悲剧的文类,跟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复仇悲剧结构相类。不过,《镜花缘》的悲剧成分给淡化了,而武则天跟中宗终于"和解"。《镜花缘》描写的主要斗争,是武则天跟被镇压、支持中宗的"保皇党"... 《镜花缘》的情节结构是属于复仇悲剧的文类,跟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复仇悲剧结构相类。不过,《镜花缘》的悲剧成分给淡化了,而武则天跟中宗终于"和解"。《镜花缘》描写的主要斗争,是武则天跟被镇压、支持中宗的"保皇党"之间的斗争,武则天后来为时势所迫,还政中宗。本论文同时认为,小说中"女儿国"的情节,隐隐地和全书主线平行;"女儿国"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林之洋离开女儿国而结束,仍细水长流,直到全书结束,副线跟主线互相映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 牝鸡司晨 复仇悲剧 女儿国“太子” 和解
下载PDF
略述武则天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于华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6-800,共5页
武则天在长达45年的统治期间,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平定叛乱势力、巩固统一国家;发展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实施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胸襟气量宽阔,善于纳谏从善。她是一位基本上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关键词 唐代历史 武则天 积极作用
下载PDF
武则天选择嵩山封禅原因初探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磊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48-52,共5页
封禅 ,系历代君王为感谢上天地礻氏授予自己治理人间权柄而举行的一项重大活动。中国古人以东方为主位 ,故封禅一般都在东岳泰山举行。万岁登封元年 ( 696) ,武则天却以中岳嵩山为封禅之地 ,本文对其原因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武则天 嵩山封禅 原因
下载PDF
莫高窟第9窟“嵩山神送明堂殿应图”考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晓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42,125-126,共6页
莫高窟第9窟中心柱西向面所绘白描画,以往根据题记定名为"嵩山神送柱图",但对于其所绘内容一直不能确定。作者根据最新释读出来的数条榜题,确定此图名为"嵩山神送明堂殿应图",所绘之事为武则天修明堂时,嵩山神为其... 莫高窟第9窟中心柱西向面所绘白描画,以往根据题记定名为"嵩山神送柱图",但对于其所绘内容一直不能确定。作者根据最新释读出来的数条榜题,确定此图名为"嵩山神送明堂殿应图",所绘之事为武则天修明堂时,嵩山神为其送明堂殿冲天柱之事。作者联系武则天建明堂、封嵩山、好祥瑞等一系列史实,阐述了此图的创作背景。结合此窟的营建背景,讨论此图的绘制时代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第9窟 武则天 嵩山 明堂
下载PDF
两《唐书》“杨思训案”发微——兼论史传妾之书写
14
作者 许鸿梅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07-119,共13页
考辨两《唐书》杨思训案,《旧唐书》“侍妾投毒说”较《新唐书》“谋乱说”更合理,且揭示高宗显庆朝由皇后武氏开启的正妻时风。又结合墓志,可知“谋乱说”的形成既源于李唐为慕容宝节赠官平反,后代改写叙事,同时是《新唐书》“反对武... 考辨两《唐书》杨思训案,《旧唐书》“侍妾投毒说”较《新唐书》“谋乱说”更合理,且揭示高宗显庆朝由皇后武氏开启的正妻时风。又结合墓志,可知“谋乱说”的形成既源于李唐为慕容宝节赠官平反,后代改写叙事,同时是《新唐书》“反对武氏”的“大义”笔法所致。此外,两书对事件中“妾”的处理差异亦非个例。相较前代,二者在女性书写体例上进步显著,尤以《新唐书》最为完备,然入史标准却进一步“身份化”。以道德尺度开辟的《列女传》中,入传者被限定在“子”“妻”“母”之内,使附属的妾等群体被深度边缘化,被任意隐去和篡改。这种回避小人物的书写方式在掩盖或扭曲事实的同时,亦制造了历史认知空白和偏见,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思训案 武则天 两《唐书》 女性历史书写
下载PDF
应县木塔秘藏中的武则天避讳考析
15
作者 杜成辉 《云冈研究》 2023年第1期84-90,共7页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开始避讳“华”字,地名中含的“华”字的均改名,佛经中的“华”字则以“花”字代替。在应县木塔秘藏中,存在避讳“华”字的情况,如《华严经》作《花严经》,《法华经》作《法花经》,“华藏界”作“花藏界”,“华严院”...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开始避讳“华”字,地名中含的“华”字的均改名,佛经中的“华”字则以“花”字代替。在应县木塔秘藏中,存在避讳“华”字的情况,如《华严经》作《花严经》,《法华经》作《法花经》,“华藏界”作“花藏界”,“华严院”作“花严院”,龙华会作龙花会等,其原因在于辽因唐制,避武则天名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县木塔秘藏 武则天 避讳 武华命 《花严经》
原文传递
唐洛阳宫武氏明堂的建构性复原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贵祥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1年第1期369-455,共87页
本文以史料中有关唐武则天明堂中的相关记载为基础,结合武则天的明堂情结、佞佛倾向,及与武氏明堂建造时间接近的长安千福寺多宝塔及新罗庆州佛国寺多宝塔,和相关佛教典籍,对武则天明堂的建筑造型及与佛教多宝塔的关联提出了一些推测。... 本文以史料中有关唐武则天明堂中的相关记载为基础,结合武则天的明堂情结、佞佛倾向,及与武氏明堂建造时间接近的长安千福寺多宝塔及新罗庆州佛国寺多宝塔,和相关佛教典籍,对武则天明堂的建筑造型及与佛教多宝塔的关联提出了一些推测。并根据唐宋时代木构建筑的基本规则,对武则天明堂的各层平面柱网及剖面进行了推测性复原,认为底层方形重檐,中层十二边形圆顶单檐,上层二十四边形圆顶单檐,总为三层四檐,上二层圆盖,下层四坡顶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高宗乾元殿的旧有柱梁阑额等木料。其坐落位置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乾元殿的旧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明堂 建构性复原 佛教因素 多宝塔 平面 剖面
原文传递
论越剧历史剧《则天皇帝》的优点与不足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恒夫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11,共11页
越剧《则天皇帝》采用真实的历史事件构建故事情节,并参考历史上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考察她的政治举措的实际效果和站在今日的历史高度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武则天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成功地塑造出了武则天的艺术形象。该剧能给... 越剧《则天皇帝》采用真实的历史事件构建故事情节,并参考历史上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考察她的政治举措的实际效果和站在今日的历史高度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武则天的行为动机进行分析,成功地塑造出了武则天的艺术形象。该剧能给今日历史剧创作提供的经验:一是以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人物进行真实的描写;二是将历史事件高度故事化、历史人物世俗化。以历史剧的标准来衡量,该剧有两点不足:一是时间跨度太长,情节不够集中;二是在一些场景中,没有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描写。总的来看,该剧有着成为经典剧目的基础,越剧界应该花大力气进行修改,让它重新呈现在舞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剧 《则天皇帝》 历史剧 成功经验 缺点
下载PDF
四川广元千佛崖武周至开元时期佛教造像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八木春生 姚瑶(译)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48,共15页
武周至开元时期(690—740年左右),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活动兴盛。期间,千佛崖诸窟的营建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690至700年代,以第535窟为代表,造像诸形式上可见650年代皇泽寺石窟的强烈影响;第二期为710年代初至720年代前半,形成... 武周至开元时期(690—740年左右),四川广元千佛崖石窟造像活动兴盛。期间,千佛崖诸窟的营建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690至700年代,以第535窟为代表,造像诸形式上可见650年代皇泽寺石窟的强烈影响;第二期为710年代初至720年代前半,形成了以第366、513窟为代表的两大造像系统;第三期约从720年代前中期至741年,出现了完全融合第二期两大系统形式的造像风格。这应是广元千佛崖造像体系自立性发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周时期 开元时期 广元千佛崖 佛教造像
下载PDF
李君羡案件及其历史阐释 被引量:2
19
作者 孟宪实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4-127,共14页
李君羡谋反案件发生于贞观二十二年。但是,在武则天时代,为了武周革命的论证需要,武则天朝廷同意了李君羡后人的解释,认为是武则天天命暴露,而李君羡之死是充当了武则天的替罪羔羊。这一说法在武则天时代写入唐朝的国史,并被后代史书如... 李君羡谋反案件发生于贞观二十二年。但是,在武则天时代,为了武周革命的论证需要,武则天朝廷同意了李君羡后人的解释,认为是武则天天命暴露,而李君羡之死是充当了武则天的替罪羔羊。这一说法在武则天时代写入唐朝的国史,并被后代史书如两《唐书》、《资治通鉴》等沿袭,流传甚广。《资治通鉴》不仅沿袭这个说法,还把李淳风劝杀的故事也纳入李君羡案件的解释中,从而完成了李君羡案件的再度阐释。本文仔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遭遇的阐释历程,认为除了武则天政治的需要以外,古代历史学家的政治天命观念也发挥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君羡案件 唐国史 武则天 天命论
原文传递
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现实启迪——基于女性及社会、家庭视角 被引量:2
20
作者 路璐 《开封大学学报》 2014年第1期43-46,共4页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孕育出了一代独树一帜的女性。她们不仅开始从外在着装上大胆追求个性,更是敢于争取女性权利,于内在的思想上勇于突破传统封建伦...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这个时期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孕育出了一代独树一帜的女性。她们不仅开始从外在着装上大胆追求个性,更是敢于争取女性权利,于内在的思想上勇于突破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其中,一代女皇武则天就是这个时代杰出女性的代表。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禁区可以突破,命运更可以改变。社会伦理道德状况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统治者本身具有少数民族血统,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鲜明特点;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与各民族成员相互融合,形成了胡汉一体的唐代文明;在家庭中妻子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女性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这些历史发展成果具有深远的意义,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参鉴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女性承受的社会、家庭压力也越来越大。我们应汲取唐朝伦理道德的精华,为思想扮上"唐妆"。新时期的中国女性应懂得如何释放压力,在社会生活中应更加自立、自主、自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则天执政时期 社会家庭伦理道德 女性地位 现实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