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晗先生和他的朱元璋传记 被引量:2
1
作者 田澍 刘宝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3-108,共6页
吴晗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明史专家,《朱元璋传》是其代表作之一。有关朱元璋传记的四个版本是吴晗先生个人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映。他的多版朱元璋传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历程,... 吴晗先生是我国卓越的明史专家,《朱元璋传》是其代表作之一。有关朱元璋传记的四个版本是吴晗先生个人学术思想发展轨迹的体现,也是当时社会现实与学术研究现状的反映。他的多版朱元璋传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他对朱元璋的认识历程,展示了他勇于探索、敢于自我批评和追求真知的学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晗 《朱元璋传》 明太祖
下载PDF
金上京护国林神像——贵族服饰特点及和陵、胡凯山方位考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评春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37-41,共5页
具有金代贵族服饰特点的黑龙江亚沟石刻人像,已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石刻人像属性,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众说不一。作者依据石刻人像服饰特点,考证亚沟石刻为金世宗时期册封之“金上京护国林神像”,并以此为坐标,考... 具有金代贵族服饰特点的黑龙江亚沟石刻人像,已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关石刻人像属性,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众说不一。作者依据石刻人像服饰特点,考证亚沟石刻为金世宗时期册封之“金上京护国林神像”,并以此为坐标,考证出金早期葬太祖之和陵及其相关的胡凯山等地理方位。自“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古今服饰都具备重要的属性与特点,就是彰显人们各自的“身份”或职业,甚至其各自品味与修养等。惟此,对于古代人物造像,我们比较直接的认识方法,就是依靠其服饰特征,考证其原型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 护国林神像 胡凯山 (太)祖 (太)宗 和陵
下载PDF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龟趺山建筑基址 被引量:11
3
作者 董新林 塔拉 康立君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12,97-98,共12页
2007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等对龟趺山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基址由台基、主体建筑和两侧登山路等组成。主体建筑面阔和进深各三间。中央有一幢石龟趺碑座。发现刻有契丹大字和汉字的石碑残片。据汉字碑文可知,... 2007年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等对龟趺山建筑基址进行了发掘。基址由台基、主体建筑和两侧登山路等组成。主体建筑面阔和进深各三间。中央有一幢石龟趺碑座。发现刻有契丹大字和汉字的石碑残片。据汉字碑文可知,碑上刻有耶律阿保机的历史功绩。该基址为"辽太祖纪功碑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辽代祖陵陵园 龟趺山建筑基址 太祖纪功碑楼
原文传递
重文轻武:赵宋王朝的潜规则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邦炜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宋朝统治集团只怕从未公开宣称"本朝重文轻武"。宋代重文轻武论之所以备受质疑,原因主要在于重文轻武不是赵宋王朝的明规矩,而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质疑者往往以北宋初年的史实为例。其实,当时尚处于从武人政治到文官政府的... 宋朝统治集团只怕从未公开宣称"本朝重文轻武"。宋代重文轻武论之所以备受质疑,原因主要在于重文轻武不是赵宋王朝的明规矩,而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质疑者往往以北宋初年的史实为例。其实,当时尚处于从武人政治到文官政府的转换阶段。宋太祖文武并重,只是开始注重文治而已。对于重文轻武的简单化解释和绝对化理解,也是人们怀疑宋代重文轻武的重要原因之一。文臣、武官作为宋代统治集团中的两大群体,既非一概势如水火,也非各自铁板一块。文臣、武官内部均有争斗,两者之间又有交叉,其情势相当错综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太祖 重文轻武 文武并用 文武并重 武官内斗
下载PDF
明初城隍祭祀——滨岛敦俊洪武“三年改制”论商榷 被引量:6
5
作者 赵轶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2-130,共9页
文章针对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关于洪武三年城隍祭祀“改制”的三篇论文指出:所谓改制背景为“理念派”与“惯习派”之争说法出于虚构;洪武三年二月份祀天神、地礻氏并未造成“两种城隍”;洪武三年“改制”与明朝对道教的政策无关;洪武三年... 文章针对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关于洪武三年城隍祭祀“改制”的三篇论文指出:所谓改制背景为“理念派”与“惯习派”之争说法出于虚构;洪武三年二月份祀天神、地礻氏并未造成“两种城隍”;洪武三年“改制”与明朝对道教的政策无关;洪武三年所定祭祀城隍规则曾得推行,后来才发生变化。滨岛敦俊的有关研究忽略了明太祖本人在明初宗教制度、政策中的决定性地位,以两元对立观念考察儒、道关系,忽略明代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契合一面,并根据明中叶以后情形推测明初情形,加以对史料处理简率,因而造成一系列误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隍 宗教 祭祀 明太祖 考证
下载PDF
“乱宫之变”:洪武宫闱与胡蓝党案关系抉微
6
作者 胡丹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0-38,共9页
在马皇后去世后的三年丧期中,洪武朝的后宫发生了多起“乱宫”事件,经过多年的追索,大批妃嫔宫人、勋贵及其子弟被杀。所谓“入乱宫禁”,实际上是明太祖对后宫与外朝交结的夸大认知。仔细考察相关史料发现,许多乱宫事件的参与者,是胡、... 在马皇后去世后的三年丧期中,洪武朝的后宫发生了多起“乱宫”事件,经过多年的追索,大批妃嫔宫人、勋贵及其子弟被杀。所谓“入乱宫禁”,实际上是明太祖对后宫与外朝交结的夸大认知。仔细考察相关史料发现,许多乱宫事件的参与者,是胡、蓝党案中的“罪犯”,由此掀开了明初勋贵之家与皇室、宫廷与政治的复杂关系。研究“乱宫之变”,不仅能揭开明太祖时期宫廷的神秘面纱,也可为深入探究明朝皇室婚姻制度的转变以及洪武朝胡、蓝党案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洪武 “乱宫” 胡蓝党案
下载PDF
试论明太祖的驭武思想
7
作者 程彩萍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39-49,共11页
明太祖以武功定天下,其间武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朝廷崇其爵,丰其禄,并准其世代相袭,奠定了明初武官较高的政治地位。而在优待武臣的同时,明太祖又以礼法加以约束,要求其遵纪守法、戒骄戒奢、体恤军士、克己复礼。此外,明太祖还... 明太祖以武功定天下,其间武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而朝廷崇其爵,丰其禄,并准其世代相袭,奠定了明初武官较高的政治地位。而在优待武臣的同时,明太祖又以礼法加以约束,要求其遵纪守法、戒骄戒奢、体恤军士、克己复礼。此外,明太祖还极为重视武臣及其子弟的儒学教育,显示出其对武官群体长远发展的注重。明太祖的驭武观念反映了其文武合一、文武并重的统治思想,该思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明初文武关系的格局以及明代武官制度的制定,对明代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驭武思想 文武合一
下载PDF
明太祖“易名史”考——兼议明朝开国史料的使用问题
8
作者 胡丹 李欣玙 《史学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5-34,共10页
明朝国史仅记明太祖“讳元璋”,而太祖旧撰之《朱氏世德碑》,透露了他“重八”的初名。但在各种明清典籍中,重八之名从未与太祖直接挂钩,也不知他何时更改雅讳。然而“元璋”的御名定于明朝建国前夕,是可以考知的。明代后期出现了几个... 明朝国史仅记明太祖“讳元璋”,而太祖旧撰之《朱氏世德碑》,透露了他“重八”的初名。但在各种明清典籍中,重八之名从未与太祖直接挂钩,也不知他何时更改雅讳。然而“元璋”的御名定于明朝建国前夕,是可以考知的。明代后期出现了几个太祖的“曾用名”,从其出现的时代以及相关记载的史源关系上考察,可知:“兴宗”之名当存疑,“元龍”之名不可信;这些名字可能皆出自民间想象,是民众参与明太祖形象构建的产物。对明太祖“易名史”的考察,引出了明初史料的可信性问题,对于较为特殊的明朝开国史料,应放在相关的史料系统中,梳理其源流关系,以断其真伪,不可不加考辨地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末明初 明太祖 朱元璋 《朱氏世德碑》
原文传递
宋太祖与《开宝藏》 被引量:3
9
作者 田建平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6年第1期160-174,共15页
宋太祖奠定了宋代"文治"战略及国家政策的基础。他诏命中央政府部门使用雕版刻印方式出版了一批重要书籍,开宋代书籍出版兴盛之端。太祖出版的最大、最重要、最具文化价值的一部书就是雕版佛教《开宝藏》。太祖尊崇佛教,终其... 宋太祖奠定了宋代"文治"战略及国家政策的基础。他诏命中央政府部门使用雕版刻印方式出版了一批重要书籍,开宋代书籍出版兴盛之端。太祖出版的最大、最重要、最具文化价值的一部书就是雕版佛教《开宝藏》。太祖尊崇佛教,终其一生,与佛教结下了密切的因缘。《开宝藏》的出版,是太祖立宋伊始佛教政治活动的重要一章。自开宝四年(971)由钦差内侍张从信主持在益州(今成都)开始刊刻,迄太祖去世,他一直亲自领导《开宝藏》的刻印,奠立了佛教《大藏经》编辑出版的完整体制及范式。目前所知存世《开宝藏》零卷16件,就是此部佛教巨帙的文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太祖 开宝藏 雕版 张从信 益州 书籍
下载PDF
从崩溃到重建:论宋太祖时期的武德司 被引量:2
10
作者 范学辉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4-27,共4页
后周武德司的几近瘫痪,是“陈桥兵变”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宋太祖开国后,遂有针对性地从人事调整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同时入手来强化武德司。在以王仁赡、刘知信和王继恩三位亲信执掌武德司的同时,又将相当数量的精兵隶属武德... 后周武德司的几近瘫痪,是“陈桥兵变”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宋太祖开国后,遂有针对性地从人事调整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同时入手来强化武德司。在以王仁赡、刘知信和王继恩三位亲信执掌武德司的同时,又将相当数量的精兵隶属武德司,以专司皇宫警卫,并显著增强由宦官为主导的武德司的伺察、特务职能,从而有力地保证了皇帝对禁军的绝对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太祖 武德司 伺察
下载PDF
爱新觉罗氏早期宫廷肖像艺术发展考论(1583—1661)
11
作者 叶帆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68-75,共8页
晚明时期的满族并没有肖像艺术传统,从清太祖起兵直到清世祖逝世,爱新觉罗氏宫廷肖像艺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清太祖早年并不重视肖像艺术,直到晚年才开始给予赞助。为清太祖工作的宫廷肖像画家甚至没有留下姓名。清太宗把肖像... 晚明时期的满族并没有肖像艺术传统,从清太祖起兵直到清世祖逝世,爱新觉罗氏宫廷肖像艺术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清太祖早年并不重视肖像艺术,直到晚年才开始给予赞助。为清太祖工作的宫廷肖像画家甚至没有留下姓名。清太宗把肖像艺术融入官修史书,重视提高宫廷肖像画家的社会地位,巩固了清初的宫廷肖像艺术传统。在多尔衮和清世祖统治时期,宫廷肖像艺术在风格上实现了明代宫廷和江南肖像艺术的有机融合,宫廷肖像画家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从明末清初的文化史、政治史视角切入,结合风格分析法,考察爱新觉罗氏早期宫廷肖像艺术的基本发展脉络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新觉罗氏 宫廷肖像艺术 清太祖 清太宗 多尔衮 清世祖
下载PDF
皖口之战与宋太祖朝军事装备的革新 被引量:2
12
作者 范学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9-48,共10页
北宋与南唐间的皖口之战,不仅决定了南唐政权最终覆灭的命运,也是一次以火箭、猛火油机等当时最新式武器相对抗为突出特色的典型战例。宋军能够夺得战役的胜利,与宋太祖重视火药武器的研发密不可分,更集中体现了宋太祖整顿军工生产和革... 北宋与南唐间的皖口之战,不仅决定了南唐政权最终覆灭的命运,也是一次以火箭、猛火油机等当时最新式武器相对抗为突出特色的典型战例。宋军能够夺得战役的胜利,与宋太祖重视火药武器的研发密不可分,更集中体现了宋太祖整顿军工生产和革新军事装备所取得的成果。宋太祖朝乃至整个宋代的武器革新,集中体现在远射武器的进步上,这既有武器发展的自身规律,也与尚武之风愈来愈弱的宋代文化特质紧密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口之战 火箭 猛火油机 宋太祖
下载PDF
明太祖传世法书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顺平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9-110,共12页
本文从书法特点、书写背景、历史文献价值等方面对国内所藏《总兵帖》、《安丰令卷》、《高邮令卷》、《行书手谕》、《大军帖》、《致驸马李桢手敕卷》、《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后》等七件明太祖朱元璋传世法书进行了综合研究。七件... 本文从书法特点、书写背景、历史文献价值等方面对国内所藏《总兵帖》、《安丰令卷》、《高邮令卷》、《行书手谕》、《大军帖》、《致驸马李桢手敕卷》、《跋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卷后》等七件明太祖朱元璋传世法书进行了综合研究。七件法书体现出较为一致的书法风格,内容或见于历代著录,或为明清内府收藏,确定为明太祖真迹。它们不但具有重要文物价值,也是研究明建国前及明初历史的珍贵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传世法书 诏令杂考 花押
原文传递
唐太宗与明太祖的史学作为比较
14
作者 马科 《淄博师专论丛》 2019年第4期46-50,共5页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是古代帝王致力于统治的重要法宝,这是他们对史学及历史的需求。史学又因自身性质的原因,与政治密不可分。李世民、朱元璋作为开国君主,史学也各具特点。前者的史学作为温情与敬意并存,既追求以史经世也讲求史学的发展... 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是古代帝王致力于统治的重要法宝,这是他们对史学及历史的需求。史学又因自身性质的原因,与政治密不可分。李世民、朱元璋作为开国君主,史学也各具特点。前者的史学作为温情与敬意并存,既追求以史经世也讲求史学的发展。后者的史学作为则以政治需求为导向,在以史经世上追求实用性、功利性。两人影响下的官方史学发展也不同,唐太宗时期史学发展旺盛,而明太祖时期的史学是“走向衰落的传统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太宗 明太祖 史学作为 比较
下载PDF
洪武初年的明日外交与政策调整——以明初三次遣使赴日为中心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云超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2020年第1期78-90,共13页
明朝首次遣使赴日是在洪武二年正月,并非洪武元年十一月。其主要目的在于催促朝贡,倭寇问题尚未提上日程。紧接着的杨载赴日发生在前次使者被害、倭寇劫掠山东的背景下,禁倭成为两国开展外交的首要问题。由于明太祖将日本国王与倭寇视... 明朝首次遣使赴日是在洪武二年正月,并非洪武元年十一月。其主要目的在于催促朝贡,倭寇问题尚未提上日程。紧接着的杨载赴日发生在前次使者被害、倭寇劫掠山东的背景下,禁倭成为两国开展外交的首要问题。由于明太祖将日本国王与倭寇视为一体,诏书中带有威胁的意味,导致此次外交失败。洪武三年赵秩招谕日本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怀良亲王面临的军事压力促使其考虑与明朝建交的现实利益,明朝将日本国王与倭寇加以区分又为两国和解创造了条件,杨载押解来的倭寇则为怀良亲王展示禁倭诚意提供了舞台。怀良亲王对明称臣是特殊背景下的产物,明朝记录中将"怀良"记作"良怀",很可能是怀良亲王提供了错误信息,目的在于日后重新脱离明朝的封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怀良亲王 倭寇 明日关系
下载PDF
《噶玛巴为明太祖荐福图》回回文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骆爱丽 刘迎胜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63,共12页
13世纪波斯语成为在中国生根的一种外语、一种少数民族(即回回人)的族内共同语言,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圈的国际交际语言。明朝建立之后,承续元朝传统,波斯语不仅继续成为明朝与外国交流的语言,而且在国内政治生... 13世纪波斯语成为在中国生根的一种外语、一种少数民族(即回回人)的族内共同语言,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特别是与伊斯兰文化圈的国际交际语言。明朝建立之后,承续元朝传统,波斯语不仅继续成为明朝与外国交流的语言,而且在国内政治生活中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于是兼通汉回两种语言的回回人受到重视。波斯文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成为书写《荐福图》的五种文字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回文 波斯文 《噶玛巴为明太祖荐福图》
原文传递
《开宝藏》与宋太祖的“文治”方略
17
作者 王雪梅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5-153,160,共10页
《开宝藏》也称《宋刻蜀版藏经》,是北宋官版佛教大藏经。《开宝藏》的雕造是北宋初年宋太祖“文治”国家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敕造藏经是宋太祖得天下后,在儒家天命之外寻求政权合法性、神圣性的努力,而非止于“追求一已之福”。宋太祖... 《开宝藏》也称《宋刻蜀版藏经》,是北宋官版佛教大藏经。《开宝藏》的雕造是北宋初年宋太祖“文治”国家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敕造藏经是宋太祖得天下后,在儒家天命之外寻求政权合法性、神圣性的努力,而非止于“追求一已之福”。宋太祖所倡“读书”实为儒佛经书不偏废,其对佛教“符谶”的利用与防范则关涉皇权的正当性与神圣性,通过敕写金银字藏经及敕雕《开宝藏》,实现佛经与佛法/圣道合一的“经书轨范”,在“君权神授”淡化的大时代里试图以更理性的方式重塑皇帝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宝藏 宋太祖 佛教 文治
原文传递
《旧五代史·杨行密传》献疑一则
18
作者 于宏伟 《兰台世界》 2020年第8期151-151,153,共2页
《旧五代史·杨行密传》记载杨行密逝世后,其子杨渭继位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新五代史·杨行密传》则持不同看法,言杨行密是被杨溥追尊为太祖武皇帝。经过史料考证,杨渭只是为杨行密上太祖庙号,尊为孝武王,并未尊为武皇帝... 《旧五代史·杨行密传》记载杨行密逝世后,其子杨渭继位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新五代史·杨行密传》则持不同看法,言杨行密是被杨溥追尊为太祖武皇帝。经过史料考证,杨渭只是为杨行密上太祖庙号,尊为孝武王,并未尊为武皇帝。杨溥继位后为其上太祖庙号,尊为武皇帝,由此可见《旧五代史·杨行密传》确实有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五代史 杨行密 太祖武皇帝 杨渭 杨溥
下载PDF
从朝鲜对明文书看太祖李成桂的正位过程
19
作者 张雨雪 刘阳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80-85,共6页
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的正位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与明朝的事大交涉中,即如何撰写和呈递对明文书。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李成桂的正位是从"正名"开始的,对自己的行为向明朝进行了令明朝... 朝鲜王朝太祖李成桂的正位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与明朝的事大交涉中,即如何撰写和呈递对明文书。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李成桂的正位是从"正名"开始的,对自己的行为向明朝进行了令明朝看似合理的解释;接下来的一系列文书,通过巧妙的内容设计与恰当的呈递时机,使得经一系列政变上台的李戍桂最终得到了明朝的理解与支持,并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赐予国号、开邦建国,实现了正统地位的转型。这种原本是"篡逆"的上住行为,却通过对明文书成功地实现了自圆其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 文书 李成桂 明太祖 正位 合理性
下载PDF
明太祖外交诏令考略
20
作者 万明 《暨南史学》 2007年第1期213-240,共28页
明初外交,奠定了有明一代外交关系的基础。外交诏令,是明初对外关系中形成的基本政策法令。研究明初中外关系史,诏令文书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史料,明太祖在外交事务方面,对于前朝的经验和教训有继承、吸取,也有创新,诏令文书为明了务... 明初外交,奠定了有明一代外交关系的基础。外交诏令,是明初对外关系中形成的基本政策法令。研究明初中外关系史,诏令文书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史料,明太祖在外交事务方面,对于前朝的经验和教训有继承、吸取,也有创新,诏令文书为明了务实的明太祖的对外理念及其对外交往实态提供了重要依据。鉴于有关研究尚有待发掘和展开,本文就现存127通太祖外交诏令作一基础性的史料梳理考略,作为明太祖外交诏令研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太祖 外交 诏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