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返回抑制过程中情绪面孔加工优先:ERPs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王敬欣 贾丽萍 +1 位作者 白学军 罗跃嘉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共10页
返回抑制(IOR)是指注意过程中个体对已搜索过的位置进行抑制,从而在随后该位置上出现目标时发生注意重新定向或反应变慢的过程。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采用线索-靶子范式,考察了情绪目标辨别任务中IOR的发生过程及二者的神经机制。结果发... 返回抑制(IOR)是指注意过程中个体对已搜索过的位置进行抑制,从而在随后该位置上出现目标时发生注意重新定向或反应变慢的过程。本研究使用ERPs技术,采用线索-靶子范式,考察了情绪目标辨别任务中IOR的发生过程及二者的神经机制。结果发现,与无效线索相比,有效线索下的P1波幅更小,N1波幅更大,正性、负性面孔N170的波幅比中性面孔大。表明当要求被试做情绪辨别任务时,IOR与对情绪信息的反应之间发生了分离,表现出情绪加工的优先。这说明IOR和情绪偏向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神经通路上的适应机制,也为进一步探究注意与情绪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来自神经电生理学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回抑制(IOR) 情绪面孔 注意偏向 事件相关电位(ERPs)
下载PDF
基于多重因素混合设计和眼动追踪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识别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广帅 陈靓影 张坤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1期3204-3216,共13页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普遍存在情绪面孔识别和理解的缺陷,是导致其社交/沟通障碍的核心来源.本研究选取了82名年龄在2~7岁的儿童,包括自闭症(ASD)儿童31名,典型发展(TD)儿童51名,基于多重因素混合设计实验,探索影响ASD儿童情绪面孔识别...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普遍存在情绪面孔识别和理解的缺陷,是导致其社交/沟通障碍的核心来源.本研究选取了82名年龄在2~7岁的儿童,包括自闭症(ASD)儿童31名,典型发展(TD)儿童51名,基于多重因素混合设计实验,探索影响ASD儿童情绪面孔识别的主要因素及其交互作用;通过眼动追踪技术分析ASD儿童情绪面孔识别的注视特征及加工模式,以及其对情绪面孔识别任务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类型、表情类别及表情强度对识别正确率具有主效应,各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并共同影响ASD儿童的情绪面孔识别能力;同时情绪面孔识别正确率及反应时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存在显著差异;ASD儿童对动态表情的识别能力显著优于2D和3D静态表情,具有动态加工优势.与TD儿童相比,ASD儿童存在特异性情绪面孔加工方式,对面孔区域的平均注视点及注视时间偏低,并且多关注嘴部及无关背景信息、较少注视眼睛等特征区域,倾向于局部特征加工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表情材料、表情类别、表情强度及被试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共同作用并影响ASD儿童的情绪面孔识别能力,并且具有动态加工和嘴部注视的优势效应;动态表情更符合真实生活情境,可以作为情绪面孔识别干预的有效训练材料;特异性的面孔加工方式及眼动特征有助于理解ASD儿童的情绪面孔识别障碍,并可以辅助ASD儿童的早期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闭症谱系障碍 情绪面孔 眼动追踪 加工机制
原文传递
长期步行和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情绪面孔识别和记忆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罗丽 张晓斐 +1 位作者 疏德明 岳春林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37-43,共7页
研究目的:研究长期步行和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情绪面孔识别和记忆的影响,探讨情绪面孔效价与长期步行和太极拳锻炼改善老年人情绪面孔识别、记忆的关系。研究方法:按照年龄和运动习惯,招募被试63人,其中,青年不运动对照组(青年对照组)16... 研究目的:研究长期步行和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情绪面孔识别和记忆的影响,探讨情绪面孔效价与长期步行和太极拳锻炼改善老年人情绪面孔识别、记忆的关系。研究方法:按照年龄和运动习惯,招募被试63人,其中,青年不运动对照组(青年对照组)16人、老年不运动对照组(老年对照组)15人、老年步行锻炼组(老年步行组)16人、老年太极拳锻炼组(老年太极组)16人。采用情绪面孔"学习-测验"范式,测定被试情绪(负性、中性)面孔识别和记忆能力。结果:1)老年对照组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显著小于青年对照组(P<0.001);老年步行组、老年太极组显著大于老年对照组(P<0.05、P<0.05);老年步行组与老年太极组相比无显著差异。2)老年对照组、老年步行组、老年太极组情绪面孔识别的反应时均显著大于青年对照组(P<0.01、P<0.01、P<0.05),老年步行组、老年太极组与老年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老年太极组与老年步行组相比无显著差异。3)老年对照组情绪面孔记忆的正确率显著小于青年对照组(P<0.01);老年步行组正确率显著大于老年对照组(P<0.05);老年太极组与老年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老年步行组的正确率显著大于老年太极组(P<0.05)。4)老年对照组、老年步行组、老年太极组情绪面孔记忆的反应时均显著大于青年对照组(P<0.01、P<0.01、P<0.01),老年步行组、老年太极组与老年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老年太极组与老年步行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人对负性、中性情绪面孔识别和记忆的能力下降;长期步行、太极拳锻炼都能增强老年人情绪面孔识别能力;长期步行锻炼改善了老年人对情绪面孔的记忆能力。情绪效价对老年人情绪面孔识别/记忆的影响与青年人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 太极拳 情绪面孔 识别 记忆 衰老
下载PDF
情绪诱发情景下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潘超超 周爱保 +1 位作者 刘锦涛 谢珮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8年第10期600-605,共6页
为了考察正常个体在情绪诱发情境下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2(情绪状态:正性情绪,负性情绪)×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3(情绪面孔性质:正性,中性,负性)的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反应时。实验结果表明:(1)与中性面孔相比... 为了考察正常个体在情绪诱发情境下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2(情绪状态:正性情绪,负性情绪)×2(被试性别:男性,女性)×3(情绪面孔性质:正性,中性,负性)的混合实验设计,因变量为反应时。实验结果表明:(1)与中性面孔相比,被试对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2)情绪状态与情绪面孔的交互作用显著。在正性情绪状态下,被试存在对正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在负性情绪状态下,被试存在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3)情绪面孔和被试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男性对正性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女性对负性情绪面孔存在注意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诱发 情绪面孔 性别 注意偏向
下载PDF
高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被引量:8
5
作者 刘珂妤 刘玉红 吴燕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543-547,共5页
目的探讨高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被试20名大学生,采用改进的朝向和反向眼跳试验范式,研究高低焦虑个体对情绪和中性面孔条件下的注意偏向。结果朝向眼跳中,具有情绪意义的面孔相对于中性面孔会引起高特质焦虑个体更... 目的探讨高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被试20名大学生,采用改进的朝向和反向眼跳试验范式,研究高低焦虑个体对情绪和中性面孔条件下的注意偏向。结果朝向眼跳中,具有情绪意义的面孔相对于中性面孔会引起高特质焦虑个体更快更多的注意,并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占有优先权。反向眼跳中,高特质焦虑个体对负性或者正性面孔的眼跳潜伏期相对于中性面孔而言更长,眼跳错误率更高。说明情绪图片被捕获,注意很难从情绪图片上解除,对其抑制比较困难。结论验证了高特质焦虑个体对情绪信息存在注意偏向,这与很多结论是一致的,并进一步证明了高特质焦虑个体的注意偏向是由注意定向加速和注意解除困难共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特质焦虑 情绪面孔 反向眼跳 注意偏向 易化 抑制
下载PDF
抑郁症患者识别喜悦表情前额叶-杏仁核最优效能连接模式探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花玲玲 姚志剑 +4 位作者 李浩然 汤浩 阎锐 陈建淮 卢青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在识别喜悦表情时前额叶.杏仁核最优效能连接模式,并以此探讨抑郁症前额叶-杏仁核情绪加工可能的异常机制。方法利用脑磁图检测20例抑郁症患者及20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在识别动态面部表情时的脑部反应。通过动态... 目的探究抑郁症患者在识别喜悦表情时前额叶.杏仁核最优效能连接模式,并以此探讨抑郁症前额叶-杏仁核情绪加工可能的异常机制。方法利用脑磁图检测20例抑郁症患者及20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在识别动态面部表情时的脑部反应。通过动态因果模型方法选出最优模型,并比较抑郁症组及对照组的效能连接变化。结果贝叶斯模型选择结果显示,总体最优模型的特征是背外侧前额叶、前扣带回、杏仁核两两存在自上而下的调节连接,模型超越概率为0.41。最优模型中固有连接水平出现组间差异,在固有连接水平上,抑郁症组右侧杏仁核-前扣带回的前向连接显著减弱(t=-2.50,P=0.016),前扣带回-背外侧前额叶的前向连接显著增强(t=2.37,P=0.022),杏仁核-背外侧前额前向连接显著增强(t=2.10,P=0.04)。结论抑郁症患者右侧半球自下而上的固有连接异常,可能与抑郁症患者负性偏向有关;而抑郁症患者处理喜悦面孔时前额叶-杏仁核调制连接并未出现明显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情绪面孔 脑磁图 动态因果模型
原文传递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表情面孔工作记忆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许才娟 张玲 +4 位作者 潘宁 林琼希 叶俊 静进 金宇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0-285,共6页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表情面孔工作记忆能力及其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特点。方法以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为测试材料,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系统分别记录16例6~12岁ASD儿童(ASD组)与14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在完成表情面孔...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表情面孔工作记忆能力及其事件相关电位(ERP)的特点。方法以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为测试材料,采用事件相关电位系统分别记录16例6~12岁ASD儿童(ASD组)与14例年龄匹配的正常儿童(对照组)在完成表情面孔延迟样本匹配任务时的脑电成分,分析两组儿童脑电P3b成分的特点。结果 ASD组儿童在表情面孔工作记忆任务中的总体反应时比对照组长(1 527 ms vs 1 060 ms,P<0.05)、正确率比对照组低(76%vs 88%,P<0.01)。ASD组和对照组间编码加工阶段的P3b成分波幅存在差异。ASD组左侧电极的P3b成分波幅值高于右侧电极波幅(P<0.05),而对照组无此特点。结论学龄期ASD儿童在表情面孔编码加工阶段的P3b成分异于正常发育儿童,其表情面孔工作记忆过程可能更多地依赖于左半球相关的神经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表情面孔 工作记忆 事件相关电位 儿童
原文传递
面孔社会性线索的加工机制 被引量:5
8
作者 朱千 寇慧 毕泰勇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3-85,共13页
本文旨在综述面孔社会性线索加工的神经机制。通过系统回顾面孔社会性线索相关的研究,分别从面孔情绪、面孔吸引力、眼睛注视方向和面孔朝向以及唇读四个角度阐述其加工的神经机制。首先简要阐述了人类大脑对面孔刺激的一般加工机制,包... 本文旨在综述面孔社会性线索加工的神经机制。通过系统回顾面孔社会性线索相关的研究,分别从面孔情绪、面孔吸引力、眼睛注视方向和面孔朝向以及唇读四个角度阐述其加工的神经机制。首先简要阐述了人类大脑对面孔刺激的一般加工机制,包括下颞叶梭状回面孔区、颞上沟后部面孔区和枕下回的枕叶面孔区等脑区在加工面孔刺激中的功能。接下来探讨了大脑对情绪面孔的加工。情绪面孔加工主要包括对面孔的知觉编码和情绪编码。研究显示,除了视觉皮层的面孔加工区之外,杏仁核在情绪编码中具有重要作用。神经系统对面孔表情的反应受到情绪类型、情绪面孔的动态性以及情绪面孔阈下呈现等因素的影响。在面孔吸引力加工方面,研究表明高吸引力面孔会激活奖赏相关的神经环路,但是吸引力对神经活动的具体影响目前仍存在争议。对面孔吸引力的神经反应可能受实验任务类型、观察者性取向和性别、观察者心理因素、面孔其他社会线索等因素的调节。眼睛注视方向和面孔朝向线索则和视觉注意有关,其神经加工系统除了包括面孔加工区外,还包括和注意相关的顶内沟等区域。关于唇读的研究则表明唇读在言语知觉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激活听觉皮层和言语相关皮层。最后,一方面总结了以上各方面实验证据对面孔信息加工理论的支持和改善作用,另一方面进一步探讨了特殊人群中这些加工存在的缺陷,并指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孔社会性线索 面孔情绪 面孔吸引力 注视方向 唇读
原文传递
情绪面孔识别状态下抑郁症患者大脑微状态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敏 王化宁 +3 位作者 张羿阳 王中恒 滕超淋 徐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3-149,共7页
为探寻抑郁症患者情绪障碍的产生机制,设计了基于情绪面孔识别的大脑微状态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情绪面孔识别状态下产生的事件相关电位(ERP)信号,对ERP信号的微状态进行分析,研究情绪加工过程中重度抑郁症患者(MDD)与正常组(NC)... 为探寻抑郁症患者情绪障碍的产生机制,设计了基于情绪面孔识别的大脑微状态的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提取情绪面孔识别状态下产生的事件相关电位(ERP)信号,对ERP信号的微状态进行分析,研究情绪加工过程中重度抑郁症患者(MDD)与正常组(NC)之间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情绪面孔识别状态下,MDD组和NC组大脑微状态在类型、数量、持续时间、组合排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不同;在正性情绪面孔刺激下,MDD组微状态1、4的持续时间占比显著小于正常组;负性情绪面孔刺激下,MDD组微状态1的持续时间占比显著小于正常组,而微状态2、5的持续时间占比则显著大于正常组。该研究为抑郁症的发病机理研究和临床早期诊断研究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情绪面孔 事件相关电位 微状态分析
下载PDF
高、低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注意偏向的眼动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笑羽 吴洁 +2 位作者 李思莹 叶宝娟 沈璐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0-504,共5页
采用"点探测任务"实验范式,选取29名大学生被试,用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情绪图片的眼动轨迹,考察高、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部加工机制。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高自尊个体,即低自尊个体缺乏... 采用"点探测任务"实验范式,选取29名大学生被试,用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情绪图片的眼动轨迹,考察高、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部加工机制。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高自尊个体,即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图片不存在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存在注意回避;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正性情绪图片,即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尊 情绪面孔 注意偏向 眼动
下载PDF
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被引量:5
11
作者 孔庆焱 邓超琼 +2 位作者 高爽 陈灿锐 秦凯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1-106,共6页
目的:探讨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及其加工机制/内在机制。方法:使用简明版惧怕否定评价量表筛选出15名高社交焦虑、16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被试。采用2(被试类型:高、低社交焦虑)x5(情绪面孔对类型:高兴-平静、愤怒-... 目的:探讨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及其加工机制/内在机制。方法:使用简明版惧怕否定评价量表筛选出15名高社交焦虑、16名低社交焦虑大学生被试。采用2(被试类型:高、低社交焦虑)x5(情绪面孔对类型:高兴-平静、愤怒-平静、厌恶-平静、愤怒-高兴、厌恶-高兴)x2(探测刺激呈现位置:一致、不一致)混合实验设计,运用点探测范式研究其对情绪面孔图片的注意偏向。结果:对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F_((1,29))=8.96,P=0.006,η^(2)=0.236],社交焦虑水平影响了被试的反应时;情绪面孔对类型与被试类型交互效应显著[F_((4,26))=2.78,P=0.048,η^(2)=0.300],在五类情绪面孔对条件下,高社交焦虑组被试的反应时均显著大于低社交焦虑组被试的反应时。分别对高、低社交焦虑组被试对注意偏向指标和0做t检验,结果显示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相较于低社交焦虑者,高社交焦虑者对情绪刺激存在更多的注意固着现象;(2)高社交焦虑者与低社交焦虑者对正性、负性刺激均不存在注意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交焦虑 情绪面孔 注意偏向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面孔情绪加工的眼动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高利影 吴兴启 +5 位作者 肖桂贤 吴越 闫逸冰 周珊珊 卫玲 汪凯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34-540,共7页
目的探讨视觉加工模式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情绪面孔加工的影响。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8月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记忆障碍门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本研究条件的22名AD患者(AD组),从患者家属以及社区居民... 目的探讨视觉加工模式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情绪面孔加工的影响。方法2020年6月到2021年8月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记忆障碍门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本研究条件的22名AD患者(AD组),从患者家属以及社区居民中选取人口统计学匹配的21名健康老年人(对照组)。两组被试在完成认知量表评估后进行情绪面孔视觉扫描及情绪面孔识别试验,同时在情绪面孔视觉扫描任务中记录眼动数据。使用SPSS 23.0 Windows版软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1)在情绪面孔识别任务中,AD患者总的面孔情绪识别正确率[0.52(0.42,0.59)]低于正常对照组[0.67(0.64,0.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023,P<0.01),且主要表现在对复杂面孔情绪的识别。(2)在情绪面孔视觉加工任务中,AD患者在眼区的眼跳次数[(1.96±0.97)次,(2.50±0.44)次]、注视次数[(3.93±2.58)次,(6.37±2.08)次]及注视时间[(1205.89±727.32)s,(1761.38±525.54)s]均低于对照组(t=-2.314,-3.402,-2.880,均P<0.05),周围面部注视时间[384.95(276.51,587.78)s,276.06(190.03,384.55)s]高于对照组(Z=-2.478,P=0.013);AD患者对惊讶[(3.76±2.90)次,(6.25±2.19)次]、愤怒[(4.48±2.72)次,(7.06±2.55)次]及厌恶[(4.10±2.45)次,(6.67±2.45)次]情绪眼区的注视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64,-3.207,-3.436,均P<0.05);AD患者对惊讶[(1150.26±753.22)s,(1779.91±551.66)s]、愤怒[(1430.85±869.52)s,(1944.51±612.63)s]及厌恶[(1266.14±765.67)s,(1898.33±676.02)s]情绪眼区的注视时间低于对照组,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15,-2.247,-2.865,均P<0.05)。(3)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AD整体情绪面孔识别正确率与眼区注视时间呈正相关(r=0.429,P<0.05)。结论AD患者的视觉加工受损可能引起情绪面孔识别障碍。因此AD患者在情绪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障碍 情绪面孔 眼动追踪技术 视觉加工
原文传递
人际距离和情绪知觉对利他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彧 郝芳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21-326,共6页
本研究采用社会正念范式(So Mi),考察不同人际距离对其社会正念利他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人际关系产生的人际距离对社会正念利他选择不同,被试与陌生人的利他选择最低,与父母的利他选择其次,与朋友的利他选择略高于对父母的利... 本研究采用社会正念范式(So Mi),考察不同人际距离对其社会正念利他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不同人际关系产生的人际距离对社会正念利他选择不同,被试与陌生人的利他选择最低,与父母的利他选择其次,与朋友的利他选择略高于对父母的利他选择;(2)情绪面孔产生的人际距离越近,利他选择行为越高,人际距离越远,利他选择行为越低;高兴面孔表情利他选择频次最高,悲伤面孔表情次之,愤怒面孔表情利他选择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际距离 利他选择 情绪面孔 影响
下载PDF
基于fNIRS技术观察针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脑血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子敬 徐一可 +3 位作者 陈顶立 付星 杜渐 刘颖 《精神医学杂志》 2022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通过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检测针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进行情绪面孔识别时大脑含氧血红蛋白(oxy-Hb)浓度的变化的影响。方法招募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健康志愿者3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予2周针刺治疗,... 目的通过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检测针刺治疗对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进行情绪面孔识别时大脑含氧血红蛋白(oxy-Hb)浓度的变化的影响。方法招募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30例作为治疗组,健康志愿者32例作为对照组。治疗组予2周针刺治疗,对照组不予针刺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进行情绪面孔识别时大脑oxy-Hb浓度的变化。结果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治疗前,在注视负性情绪面孔时oxy-Hb浓度高于对照组,在注视中性情绪面孔时oxy-Hb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患者额叶、顶叶皮层的oxy-Hb浓度在注视负性情绪面孔时低于治疗前,在注视中性情绪面孔时高于治疗前(P<0.05);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治疗后在注视中性情绪面孔时oxy-Hb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注视负性情绪面孔时oxy-Hb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眠患者oxy-Hb浓度经针刺治疗后发生相应变化,主要表现在额顶叶皮层,说明针刺治疗可以调整失眠患者脑功能状态,改善失眠患者的情绪识别,2周治疗周期即可以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失眠 针刺 含氧血红蛋白 情绪面孔
下载PDF
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大学生对情绪面孔效价的加工特点 被引量:3
15
作者 金晓康 刘羽 +2 位作者 林慧妍 金花 林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8-342,共5页
目的:探讨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大学生情绪面孔知觉的特点。方法:通过渥太华自我伤害问卷(1个月内至少1次)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半年内至少1次)确定NSSI行为。最终获得有NSSI行为(NSSI组)和无NSSI行为(对照组)的大学生志愿者各23... 目的:探讨有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的大学生情绪面孔知觉的特点。方法:通过渥太华自我伤害问卷(1个月内至少1次)和青少年自我伤害量表(半年内至少1次)确定NSSI行为。最终获得有NSSI行为(NSSI组)和无NSSI行为(对照组)的大学生志愿者各23、24名。采用2(组别:NSSI组,对照组)×4(情绪面孔:愤怒,开心,中性,惊讶)的混合实验设计,探究两组在判断面孔效价(面孔表情为积极还是消极)时的正确率和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SSI组对所有情绪面孔效价的判断更快[(757±43)msvs.(959±41)ms,P<0.01],但两组的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判断开心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短,而判断惊讶表情效价的反应时最长(均P<0.001)。结论: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大学生对情绪面孔效价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杀性自伤 情绪面孔 效价加工 大学生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动态威胁与非威胁情绪面孔的注视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轶凡 李丹丹 +2 位作者 李红 杨婷婷 朱春燕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787-792,共6页
目的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对动态威胁(恐惧、愤怒)及非威胁情绪(悲伤、快乐)面孔的注视特点, 并探讨其眼动追踪数据与孤独症症状评分的相关性, 为ASD儿童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1年... 目的探究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对动态威胁(恐惧、愤怒)及非威胁情绪(悲伤、快乐)面孔的注视特点, 并探讨其眼动追踪数据与孤独症症状评分的相关性, 为ASD儿童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 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26名ASD儿童和30名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发育儿童(typical developmental, TD), 对ASD儿童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hildhood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进行症状评估。运用SMI-red便携式眼动追踪记录系统记录两组儿童在自由观看动态威胁及非威胁情绪面孔片段时的眼动注视特征。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其中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 对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非参数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定眼动追踪数据与症状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SD组儿童CARS总分为(32.64±7.42)分。ASD儿童眼动追踪数据表现出注视厌恶特点, ASD儿童注视恐惧[2.41(0.26, 10.65)s]、愤怒[2.17(0.13, 6.13)s]威胁性情绪面孔眼区时的注视时间显著少于TD儿童[8.81(2.54, 12.11)s, 5.21(3.80, 12.49)s], 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恐惧:Z=-2.252, P<0.05;愤怒:Z=-2.793, P<0.01)。ASD儿童对四种情绪面孔嘴区的注视时间[悲伤:3.56(0.44, 7.16)s, 恐惧:2.68(0.42, 4.78)s, 愤怒:2.13(0.35, 4.20)s, 快乐:2.93(0.46, 5.71)s]均显著少于TD儿童[悲伤:11.43(6.97, 14.22)s, 恐惧:6.73(3.65, 10.10)s, 愤怒:6.86(4.55, 12.33)s, 快乐:11.72(7.22, 14.39)s], 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悲伤:Z=-4.502, P<0.01;恐惧:Z=-3.493, P<0.01;愤怒:Z=-4.025, P<0.01;快乐:Z=-4.699, P<0.01)。相关分析发现ASD儿童对情绪面孔注视时间与CARS总分(r=-0.476, P<0.05)呈负相关, 对不同情绪面孔进一步分析发现, ASD儿童对恐惧面孔的注视时间与CARS总分(r=-0.455, P<0.05)呈负相关。结论 ASD儿童眼动追踪显示出与TD儿童相比对威胁性情绪面孔注视时间更少的注视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面孔 眼动追踪技术 威胁性情绪
原文传递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情绪面孔识别的眼动轨迹 被引量:3
17
作者 樊越波 曹伟 黄丹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590-593,共4页
目的采用眼动技术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情绪面孔识别的眼动轨迹。方法选取ASD和典型发育(TD)被试随机呈现QQ糖图片和5种情绪面孔图片,使用眼动仪记录眼动指标,考察ASD组和TD组在不同情绪类型和兴趣区域的眼动轨迹的差异。结果 1)... 目的采用眼动技术探索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情绪面孔识别的眼动轨迹。方法选取ASD和典型发育(TD)被试随机呈现QQ糖图片和5种情绪面孔图片,使用眼动仪记录眼动指标,考察ASD组和TD组在不同情绪类型和兴趣区域的眼动轨迹的差异。结果 1)ASD患儿对情绪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低于TD组儿童;2)相比TD组,ASD组更多的观看面孔非核心区,更少的注视嘴巴和眼睛;3)孤独症注视眼睛与行为问题呈正相关,对嘴部的注视与社交能力呈正相关。结论 1)ASD儿童具有与TD儿童相似的眼动模式,但是注视时间更短;2)ASD以注视嘴部作为完成社交相关任务的补偿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情绪面孔 眼动 社交能力
原文传递
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情绪面孔加工的脑区激活似然估计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睿 冉光明 张琪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59-664,共6页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的面孔与非面孔加工以及不同情绪效价下面孔加工的相关激活脑区。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了PubMed、Medline、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得到符合要求的31项经同行评议的SAD患者...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患者的面孔与非面孔加工以及不同情绪效价下面孔加工的相关激活脑区。方法通过关键词检索了PubMed、Medline、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得到符合要求的31项经同行评议的SAD患者情绪面孔研究,其中SAD患者面孔与非面孔加工元分析纳入13篇文献,包含被试481人、161个激活点。SAD患者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加工元分析纳入18篇文献,包含被试586人、331个激活点。基于Talairach空间下采用簇水平整体错误(Cluster-level family-wise error,FWE,P<0.05)方法分析。结果SAD患者的面孔加工激活了左侧杏仁核(x=-18,y=-8,z=-12),右侧杏仁核(x=26,y=0,z=-20),内嗅皮层(Brodmann脑区28,x=16,y=-8,z=-10)和内侧前额叶皮质(Brodmann脑区10,x=2,y=44,z=-8)。并且,SAD患者在处理负性面孔时左侧杏仁核(x=-26,y=0,z=-16),右侧杏仁核(x=26,y=0,z=-12),左内侧苍白球(x=-20,y=-10,z=-6)和右内侧苍白球(x=20,y=-10,z=-6)有强烈激活,其中恐惧面孔激活双侧杏仁核(左:x=-28,y=0,z=-16,右:x=28,y=-2,z=-12)、愤怒面孔激活内侧苍白球(x=20,y=-8,z=-6)。结论SAD患者的面孔加工存在特定神经机制,双侧杏仁核、内嗅皮层和内侧前额叶皮质是面孔加工的关键脑区,杏仁核和内侧苍白球是负性情绪面孔加工的重要神经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障碍 面孔加工 情绪面孔 功能磁共振 激活似然估计
原文传递
无关情绪面孔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对注意的捕获:知觉负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懿博 李骋诗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03-130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效价的无关情绪面孔的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捕获,以及知觉负载的影响。方法:采用记忆与视觉搜索结合的范式,操纵记忆-干扰面孔关系、无关面孔情绪效价以及知觉负载水平,分析搜索、再认错误率以及反应时。结果:(1)低知... 目的:探讨不同效价的无关情绪面孔的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捕获,以及知觉负载的影响。方法:采用记忆与视觉搜索结合的范式,操纵记忆-干扰面孔关系、无关面孔情绪效价以及知觉负载水平,分析搜索、再认错误率以及反应时。结果:(1)低知觉负载下,面孔匹配条件的反应时慢于不匹配条件,即无关情绪面孔的工作记忆表征出现注意捕获效应。当面孔匹配时,无关负性面孔条件的反应时慢于正性面孔条件,即记忆驱动的注意捕获能力更强。(2)高知觉负载下,只有无关负性面孔的记忆表征依然具有注意捕获效应。当面孔不匹配时,无关正性面孔条件的反应时慢于负性面孔条件,即刺激驱动的注意捕获能力更强。结论:无关情绪面孔的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可自动捕获注意,并且由面孔记忆表征自上而下驱动的注意捕获效应以及面孔刺激自下而上驱动的注意捕获能力均受到面孔情绪效价与知觉负载的共同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绪面孔 工作记忆表征 注意捕获 知觉负载
原文传递
背景颜色对大学生不同情绪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文梅 庆天婴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647-650,共4页
目的考察背景颜色对大学生不同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本研究采用2(背景颜色:冷色调、暖色调)×2(情绪面孔:积极、消极)的被试内试验设计,基于情绪面孔点探测范式,记录26名大学生的正确判断反应时。结果(1)相较于积极面孔[(677.31... 目的考察背景颜色对大学生不同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方法本研究采用2(背景颜色:冷色调、暖色调)×2(情绪面孔:积极、消极)的被试内试验设计,基于情绪面孔点探测范式,记录26名大学生的正确判断反应时。结果(1)相较于积极面孔[(677.31±138.66)ms],大学生对消极面孔反应时更短[(637.97±121.6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背景颜色与情绪面孔的交互作用显著(F=4.92,P<0.05)。冷色调背景下消极情绪面孔的反应时[(636.57±146.20)ms]显著低于积极情绪面孔[(721.23±180.40)ms,P<0.05]。暖色调背景下消极情绪面孔与积极情绪面孔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冷色调背景颜色会激发大学生较多的消极情绪,从而影响个体的注意偏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颜色 情绪面孔 注意偏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