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脏康复训练结合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高危患者的疗效 被引量:55
1
作者 赵爱纯 赵晓峰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81-1084,共4页
目的探讨I期心脏康复训练配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高危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的高危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 目的探讨I期心脏康复训练配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高危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的高危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给予术后I期心脏康复训练配合结构式心理干预的方法,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治疗的方法。比较两组入组前、术后1个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入组前、术后1个周、1个月、6个月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径的变化,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1周SAS评分[(36.38±5.15)分]低于对照组[(42.10±5.79)分,t=2.313,P<0.05],试验组术后1周SDS评分[(37.09±5.56)分]低于对照组[(43.85±5.33)分,t=2.330,P<0.05];试验组左室射血分数术后1周[(45.08±4.41)%]显著高于对照组[(42.81±3.83)%],术后1个月[(48.93±4.39)%]显著高于对照组[(44.61±4.35)%](t=2.209,2.224,均P<0.05);试验组左室舒张末径术后1个月[(54.74±4.01)mm]显著低于对照组[(57.81±4.49)mm],术后6个月[(52.21±2.82)mm]显著低于对照组[(55.65±3.88)mm](t=2.413,2.297,均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6个月心源性死亡率(8.9%)较对照组(24.1%)显著降低[HR(95%CI):0.317(0.128~0.835),P<0.05],试验组再发心肌梗死率(14.2%)较对照组(42.2%)显著降低[HR(95%CI):0.263(0.125~0.548),P<0.05]。结论I期心脏康复训练配合结构式心理干预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高危患者的焦虑抑郁,改善心功能,降低心源性死亡、再发心肌梗死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介入 高危 I期心脏康复 结构式心理干预
原文传递
Ⅰ期心脏康复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9
2
作者 蹇祥玉 路海云 +3 位作者 叶秀莲 罗莹怡 陈春棉 李琛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9年第12期1484-1486,1490,共4页
目的探讨Ⅰ期心脏康复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CCU收治的7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实施... 目的探讨Ⅰ期心脏康复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于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CCU收治的7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实施Ⅰ期心脏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急性心肌梗死PCI后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干预后,观察组左心室每搏做功、心输出量及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均<0.05),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及术口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后患者实施Ⅰ期心脏康复能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力,且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期心脏康复 急诊PCI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功能 运动耐力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评估 被引量:20
3
作者 宋德明 孙爱娇 +5 位作者 乔锐 黄盛 郑元喜 程静芳 项学军 辜和平 《安徽医学》 2010年第10期1166-1168,共3页
目的探讨地市级中心城市医院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5例发病12h以内AMI患者行直接PCI共置入支架49枚,观察梗死相... 目的探讨地市级中心城市医院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5例发病12h以内AMI患者行直接PCI共置入支架49枚,观察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再通率,住院病死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发生率。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达TIMIⅢ级血流IRA再通率88.9%;住院病死率2.2%;MACE发生率4.4%。结论地市级中心城市医院开展急诊PCI血管再通率高、病死率低、安全有效,能为更多基层AMI患者实行早期PCI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时间窗 地市级中心城市
下载PDF
丹参注射液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无复流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9
4
作者 袁百祥 李绍彩 王志军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9年第11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无复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8年遵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功能、无复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2018年遵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穿刺成功后经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应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参注射液。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和无复流情况,检测心肌标志物[高敏肌钙蛋白(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监测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记录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TIMI血流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患者hs-cTnT、CK-MB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d,两组患者LVEDD、LVESD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LVEF水平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3.33%(2/6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联合冠状动脉内应用注射用盐酸替罗非班可有效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无复流情况,减轻手术操作对心肌的损伤程度,促进心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注射液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加肝素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疗效与安全性的比较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会圃 刘长梅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30-433,共4页
目的:比较比伐卢定与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加肝素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43例)和替罗非班加肝素组(43例)。所... 目的:比较比伐卢定与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加肝素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6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比伐卢定组(43例)和替罗非班加肝素组(43例)。所有患者在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比伐卢定组:在急诊PCI术前首先静脉给予比伐卢定负荷量(0.75 mg/kg),然后,以1.75 mg/(kg·h)持续静脉点滴4 h。替罗非班加肝素组:术前静脉内注入10μg/kg替罗非班,然后以0.07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36 h,同时静脉内注入普通肝素100 U/kg。观察两组PCI术后90 min心电图ST段回降百分比;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检测两组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并观察两组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比伐卢定组与替罗非班加肝素组ST段回降百分比、TIMI3级血流比例、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NT-proBNP水平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卢定组消化道出血、咯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替罗非班加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比伐卢定组2型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替罗非班加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时,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加肝素相比有相同的疗效,但出血并发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比伐卢定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普通肝素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对比剂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德贤 任利辉 +2 位作者 雷力成 叶慧明 彭建军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20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6月~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单中心急诊行PCI干预的STEMI患者263例,对基本信息、...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后发生对比剂肾病(CIN)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6月~2019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单中心急诊行PCI干预的STEMI患者263例,对基本信息、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病史、口服药物、术中操作及实验室检查等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筛选出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可能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行PCI干预后血肌酐水平变化情况,将患者分为CIN组和non-CIN组,CIN定义为血管内注射碘造影剂后72 h内,在排除其他病因的前提下,血清肌酐水平升高44.2μmol/L以上或比基础值升高超过25%。结果263例STEMI患者中CIN患者共42例,占总数的15.97%,无1例进展至透析。CIN组患者年龄、N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无对比剂肾病(Non-CI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性别(OR 2.012,95%CI 1.020~3.969,P=0.044)、糖尿病史(OR 3.100,95%CI 1.568~6.131,P=0.001)、吸烟史(OR 0.454,95%CI 0.217~0.948,P=0.036)、动脉硬化(OR 2.217,95%CI1.135~4.328,P=0.020)、应用IABP(OR 3.772,95%CI 1.016~13.998,P=0.047)、NT-proBNP升高(OR 2.369,95%CI 1.109~5.057,P=0.026)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CIN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性别(OR2.121,95%CI 1.006~4.468,P=0.048)、糖尿病史(OR 2.524,95%CI 1.241~5.135,P=0.011)、动脉硬化(OR 2.080,95%CI1.032~4.193,P=0.041)是急诊PCI术后CI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女性、糖尿病及动脉硬化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干预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对比剂肾病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
下载PDF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 被引量:10
7
作者 鄞松峰 陈太碧 +1 位作者 谢惠晗 黄明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11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传统心肺复苏无效后接受急诊膜肺PCI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34例,平均年龄(57.7±14.1)岁...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传统心肺复苏无效后接受急诊膜肺PCI治疗和体外膜肺氧合的患者,共40例,其中男性34例,平均年龄(57.7±14.1)岁。根据是否停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将患者分为撤机失败组(24例)和撤机成功组(16例);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将所有患者分为死亡组(28例)和生存组(12例)。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患者撤机成功和生存出院的相关因素以及其相关关系。结果①传统心肺复苏时间为(45.2±24.7)min,体外膜肺氧合的使用时间为(103.2±59.5)h,其复苏成功率为100%(40/40)。②撤机失败组传统心肺复苏时间比撤机成功组长[(55.3±24.9)min比(35.7±12.1)min,P<0.01],心脏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比撤机成功组短[(11.1±3.7)d比(19.8±11.5)d,P<0.01],且两组间罪犯血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监护病房住院时间(r=0.778,P<0.01)、罪犯血管分布(右冠状动脉r=0.609,P<0.05;左前降支r=-0.609,P<0.05)与成功撤机相关。③死亡组传统心肺复苏时间明显比生存组长[(50.9±22.0)min比(31.7±9.7)min,P<0.01],撤机比例比生存组低(P<0.01)、心脏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较生存组短[(6.1±4.7)d比(12.8±10.5)d,P<0.01]。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后48h平均动脉压较生存组低[(64.3±17.3)mm Hg比(88.3±18.7)mmHg,P<0.01],动脉乳酸水平明显比生存组高[(6.43±5.11)mmol/L比(1.76±0.84)mmol/L,P<0.01],且两组间罪犯血管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监护病房住院时间(r=0.709,P<0.01)、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0.585,P<0.05)、成功撤除体外膜肺氧合(r=0.832,P<0.01)、体外膜肺氧合辅助后48h平均动脉压(r=0.593,P<0.05)与生存出院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体外膜肺氧合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良好,可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 心脏骤停
下载PDF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敖志华 李磊 熊岗 《浙江临床医学》 2022年第6期870-872,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青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54例AMI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62例)与中老年组(>40岁,692例),两组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急诊PCI,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青年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754例AMI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62例)与中老年组(>40岁,692例),两组患者均在发病后24 h内进行急诊PCI,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结果、冠脉病变情况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病事件(MACCE)情况。结果青年组的高脂血症例数、BMI、心室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GRACE评分与中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青年组的BNP、肌钙蛋白I、D二聚体明显低于中老年组,AST、TG水平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冠脉多支血管病变明显少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的MACE事件、大出血、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组AMI患者行急诊PCI相对安全,其中肥胖、高脂血症、单支血管病变多见,心衰、猝死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青年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uricemia and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in patients after emerg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9
作者 林开阳 吴志勇 +4 位作者 林春锦 阮景明 蒋辉 郭延松 朱鹏立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7年第2期136-143,共8页
Background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serum uric acid (SUA) on the risk of contrast-in- duced nephropathy(C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after emerg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 Background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role of serum uric acid (SUA) on the risk of contrast-in- duced nephropathy(CI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 after emerg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peruricemia (HUA) and CIN in patients after emergent PCI. Methods A total of 558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CS undergoing emergent PCI in 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hyperuricemic group (n=136) and normouricemic group (n=422). Hyperuricemia was defined as SUA 〉420 μmol/L for male, 〉 360 txmol/L for female. CIN was defined as an absolute ≥44.2 μmol/L(0.5 mg/dL) increase inthe serum creati- nine (SCr) level within 72 hours after contrast medium exposure. In hospital incidences of CIN and the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cidence of CIN and HUA was evaluated b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Among the 558 patients, CIN was observed in 34(6.1%) patients, and incidence of C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UA group than in the normou- ricemic group [13.2% (18/136) vs. 3.8%(16/422), P 〈 0.001]. SUA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IN group compared with that in non - CIN group [ (490.21±76.48 μmol/L) vs. (307.00±65.37μmol/L), P 〈 0.001]. Need for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RRT),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in hospital mortality after PCI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HUA group compared with Normouricemic group (all P〈0.05). Patients who devel- oped CIN had higher in hospital mortality [44.1% (15/34) vs. 2.9 % (15/524), P 〈 0.001 ]. Multivariate analysis in- dicates that HUA(OR=3.020, 95% CI: 1.3340- 6.805, P 〈 0.001), Intra- aortic balloon pump (IABP) use (OR= 15.724,95% CI: 3.913-63.179, P 〈 0.001) and Perioperative hypotension(OR=3.342, 95% 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perurieemia emerg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con- trast media
原文传递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osite hydration volume (Intravenous plus oral) and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after emerg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10
作者 陈丽玲 李华龙 +8 位作者 贝伟杰 陈世群 林开阳 刘勇 江文龙 吴波 章陈露 陈纪言 陈开红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6年第4期187-195,共9页
Background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safe limits of total intravenous plus oral hydration to prevent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CIN).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 Background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safe limits of total intravenous plus oral hydration to prevent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CIN).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mposite hydration rate (intravenous plus oral) on CIN preven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merg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ethods This wa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that included 307 eligible patients, who were stratified into quartiles of rate of the composite hydration volumn to body weight and time (HV/ W/T). CIN was defined as an absolute≥0.5 mg/dL or a relative ≥25% increase in the serum creatinine level within 72 hours after the procedure. Results In terms of risks of CIN,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among individuals in four groups with different composite HV/W/T (27.6%, 19.0%, 23.0%, and 26.9% respectively in quartiles Q1, Q2, Q3, and Q4, P=0.565). Additionally, higher composite hydration ratio seemed not to decrease the risk of in-hospital death, worsening heart failure and stroke (all P〉0.05). After adjusting for other risk factor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Q2, Q3 or Q4, compared with Q1 (Q2 vs. QI: adjusted odds ratio [OR], 0.67, P=0.383; Q3 vs QI: adjusted OR, 0.77, P=0.550; Q4 vs. QI: adjusted OR, 0.75, P= 0.489). Conclusion Excessive composite hydration may not provide supplemental benefit of CIN prevention and in-hospital outcomes in patients following emergent PCI, and moderate and prophylactic hydration is warra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ATION 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 emergent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原文传递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经左右桡动脉入径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58例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福纯 颜昌福 +8 位作者 贺剑 付国奇 艾民 江军 周双陆 赵星 杨景美 张宽 李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8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左右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5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起病12 h内经左或右桡动脉径路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桡动脉途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桡... 目的探讨经左右桡动脉途径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5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起病12 h内经左或右桡动脉径路行急诊PCI治疗,观察桡动脉途径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冠脉造影成功率为100%;单纯PTCA 8例(13.8%),PTCA+支架植入50例(86.2%);梗死相关血管(罪犯血管)开通后血流TIMI3级53例(91.4%),血流TIMI2级5例(8.6%);桡动脉穿刺术区皮下瘀斑的发生率为11例(19%);前臂血肿的发生率为4例(5.2%);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为0%。结论急诊经左或右桡动脉PCI治疗AMI安全、可行,经桡动脉穿刺局部并发症少,患者更乐意接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途径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231例AMI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钊 阿德力江 +4 位作者 李国庆 雷建新 戴晓燕 阿木提 赵熹 《西部医学》 2011年第11期2152-2153,2155,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31例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96例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12小时内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进行... 目的探讨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31例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196例汉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12小时内进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进行评价,观察住院及随诊期间的情况,比较两组结果。结果维族组231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46例(63%),多支病变85例(37%),汉族组196例患者中,单支病变120例(61%),多支病变76例(39%),两组病例基本临床特征及手术并发症比较:再次PCI、急诊搭桥、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病死率等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维吾尔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而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疗效 并发症
下载PDF
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蓉昕 曹文勇 《中外医疗》 2015年第32期96-97,共2页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急性方法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 结果... 目的 探讨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急性方法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 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给予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 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血流2、3级分别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21、11.57,P〈0.05). 两组患者的ST段均有回落. 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冠脉介入治疗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急诊冠脉介入
下载PDF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随访研究
14
作者 王勇 池菊芳 +6 位作者 李宪伦 曾玉杰 刘晓飞 郑金刚 彭文华 高焱莎 柯元南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06年第5期261-263,共3页
目的:总结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2000年2月 ̄2005年2月间,共收治142例NSTEMI患者,年龄36~82岁;其中6例行外科搭桥(CABG)治疗,136例行急诊PCI;发病到急诊PCI时间为1.5~11h... 目的:总结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2000年2月 ̄2005年2月间,共收治142例NSTEMI患者,年龄36~82岁;其中6例行外科搭桥(CABG)治疗,136例行急诊PCI;发病到急诊PCI时间为1.5~11h。结果:136例行PCI者,131例成功,成功率96.3%。共治疗133处病变,置入支架177枚,4例患者仅行球囊扩张术。2例死亡,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死于颅内出血。2例术后1周内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住院期间无其他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129例患者门诊随访12个月,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86例PCI患者术后6~12个月行冠脉造影检查,再狭窄10例,8例金属裸支架者(16%)、2例药物洗脱支架者(5.6%)。结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非ST段抬高型 急诊冠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ST段变化的意义及影响因素
15
作者 陈国钦 张稳柱 +5 位作者 区彩文 宋明才 李健豪 梁嘉永 雷汉东 赵善隽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9期15-16,共2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变化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急诊PCI术后心电图与术前对比,对应导联ST段回落≥50%为ST段回落组(212例),ST段回落<50%为ST段无回落组(42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院内发生的恶性心血管事件,... 目的探讨影响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变化的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急诊PCI术后心电图与术前对比,对应导联ST段回落≥50%为ST段回落组(212例),ST段回落<50%为ST段无回落组(42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院内发生的恶性心血管事件,并分析影响ST段回落的因素。结果无回落组年龄、2型糖尿病、前壁心梗及术前心功能Killip≥II级的比例,发病至再通时间与ST段回落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院内发生的恶性心血管事件也明显增加。结论急诊PCI术后ST段回落是心肌再灌注和判断早期预后的有效指标,2型糖尿病、前壁心梗,术前心功能Killip≥II级、发病至再通时间是影响术后ST段回落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35例
16
作者 苏振琪 袁争百 +1 位作者 韩宏华 陈大顺 《临床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8-9,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 I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 I组冠脉再通率...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冠脉造影术和梗死相关动脉介入治疗(急诊PC I组);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急诊PC I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总死亡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高、死亡率低、血管再通率高、住院天数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急诊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红梅 李勇新 +1 位作者 张万玲 向海溶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方法接受传统心肺复苏无效后接受急诊膜肺PCI治疗和体外心肺复苏术的40例患者。根据是否停用体外心肺复苏术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撤机失败组(n=24)和撤机成功组... 目的探讨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方法接受传统心肺复苏无效后接受急诊膜肺PCI治疗和体外心肺复苏术的40例患者。根据是否停用体外心肺复苏术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撤机失败组(n=24)和撤机成功组(n=16);根据是否院内死亡,将所有患者分为死亡组(n=28)和存活组(n=12)。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患者撤机成功和存活出院的相关因素以及其相关关系。结果传统心肺复苏时间为(45.2±24.7)min,体外心肺复苏术的使用时间为(103.2±59.5)h,其复苏成功率为100%(40/40)。撤机失败组传统心肺复苏时间比撤机成功组长(P<0.01),心脏监护病房住院时间比撤机成功组短(P<0.01),且2组间罪犯血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监护病房住院时间(r=0.778,P<0.01)、罪犯血管分布(右冠状动脉r=0.609,P<0.05;左前降支r=-0.609,P<0.05)与成功撤机相关。死亡组传统心肺复苏时间明显比存活组长(P<0.01),撤机比例比存活组低(P<0.01)、心脏监护病房住院时间较存活组短(P<0.01)。体外心肺复苏术辅助后48 h平均动脉压较存活组低(P<0.01),动脉乳酸水平明显比存活组高(P<0.01),且2组间罪犯血管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监护病房住院时间(r=0.709,P<0.01)、罪犯血管为右冠状动脉、成功撤除体外心肺复苏术、体外心肺复苏术辅助后48 h平均动脉压与存活出院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85、0.832、0.593,P<0.05)。结论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PCI治疗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骤停的效果良好,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肺复苏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肌梗死 心脏骤停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急诊介入术后ST段回落的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马建新 郭丹杰 +1 位作者 郑兴征 郭继鸿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6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24h内心电图ST段的回落,探讨ST段不同程度的回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62例ST段抬高急性心梗(STEMl)患者,发病12h内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术治疗,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 目的通过12导联动态心电图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术(PCI)后24h内心电图ST段的回落,探讨ST段不同程度的回落对预后的影响。方法62例ST段抬高急性心梗(STEMl)患者,发病12h内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术治疗,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流达TIMl3级,分析其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中ST段的回落程度,结果分成ST段回落组(ST段回落>50%)及ST段无回落组(ST段回落<50%)。平均随访半年,比较二组的临床事件及预后。结果本组ST段回落主要发生于术后120min内,其中发病至冠脉介入术的时间、再灌注时间以及发病至CK-MB达峰值时间在ST段回落组均短,与ST段无回落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进一步分析显示,该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总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ST段无回落组,半年死亡率低于ST段无回落组。结论急性心梗发病至心肌再灌注的间期对ST段的充分回落十分重要,ST段早期及充分回落患者近远期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冠脉介入术 ST段回落 12导联动态电电图
下载PDF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护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桑彩娣 张宜生 +2 位作者 鲍婷婷 顾爱芹 徐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2年第16期36-38,共3页
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护理的优缺点。方法行急诊PCI治疗103例AMT,其中经桡动脉(TRI)介入组53例,经股动脉介入(TFI)49例。对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护理量,术后患者... 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护理的优缺点。方法行急诊PCI治疗103例AMT,其中经桡动脉(TRI)介入组53例,经股动脉介入(TFI)49例。对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护理量,术后患者心理躯体舒适度等进行统计学数据与分析。结果 2组病例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股动脉组,分别为3.8%和8.2%(P<0.05),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护理人员工作量也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患者的心理躯体舒适度评估明显高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患者恢复快,减轻护理工作量,节约护理资源,不但有益于患者,亦有益于护理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股动脉 急诊PCI 护理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禹 盖鲁粤 +15 位作者 李天德 沈宏 计达 杨庭树 陈练 孙志军 任艺红 苏绍萍 张志强 宋杨 金琴花 王有 李志坚 王立军 白启才 邵如宏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人,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方法:按照病人年龄分为≥70岁组(n=52)和<70岁组(n=67)... 目的:评价老年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对于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未能有效开通的病人,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能出现的特殊问题。方法:按照病人年龄分为≥70岁组(n=52)和<70岁组(n=67)2组,对于≥70岁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判定未能有效开通后,则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血流为非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灌注、同时病人仍有较明显胸痛,和(或)梗死对应心电图导联ST段仍抬高,并除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则即进行梗死相关冠状动脉的补救性介入再通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同时与<70岁组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比较。结果:与<70岁组比较,≥70岁组在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后的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有效开通比例低,同时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绝对数较多;但梗死相关冠状动脉血管的介入治疗成功比例两组无差别,同时,在≥70岁组,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后,再行介入治疗的严重出血并发症(包括颅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等)也未见显著增加。结论:≥70岁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静脉溶栓有效开通比例较低,进行补救性冠状动脉介入成功比例与<70岁组相同,严密监测出、凝血参数,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静脉溶栓 补救性冠状动脉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