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59
1
作者 郭荣峰 郭永钦 +2 位作者 徐绍春 蔡晓峰 李警雷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518-520,共3页
目的 探讨在我国实际情况下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的途径。方法 回顾性地对上海市中心城区2 0 0 3年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 1 4 3病例及失败的病例为对照 ,用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院前复苏成功与未成功各 1 4 3例 ,心电图... 目的 探讨在我国实际情况下提高院前复苏成功的途径。方法 回顾性地对上海市中心城区2 0 0 3年院前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的 1 4 3病例及失败的病例为对照 ,用Utstein模式进行资料对比分析。结果 院前复苏成功与未成功各 1 4 3例 ,心电图表现室颤 (VF)、无脉搏心电活动 (PEA)、直线分别为 9 1 %、32 7%、 5 8 2 % ,对照组为 7 7%、 2 3 1 %、 6 9 2 % ;平均呼救—到达现场间期分别为 9 4 6min和 9 4 2min ,由目击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分别为 4 2 %和 0 7%。结论 ①上海院前急救的心搏骤停者中 ,VF只占少数。②在公民中普及CPR对提高复苏成功率有重要意义。③院前熟练掌握规范的BLSD -ACLS复苏技术 ,尽力缩短呼救—到达现场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心博骤停
原文传递
心脏骤停患者现场心肺复苏成功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2
作者 田建广 陆峰 +3 位作者 解炯 李明华 董钧 谢兰丰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年第4期292-294,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抽查2009年复苏成功率较高的11名医生的复苏成功病例80份(复苏成功组)及复苏不成功病例87份(复苏无效组)(共167例)。分析患者因素,患者家属因素以及急救中心急救反应速度对复苏成... 目的探讨影响现场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抽查2009年复苏成功率较高的11名医生的复苏成功病例80份(复苏成功组)及复苏不成功病例87份(复苏无效组)(共167例)。分析患者因素,患者家属因素以及急救中心急救反应速度对复苏成功的影响。结果①两组发病年龄具有相同的分布特点(P〉0.05),均呈偏态分布,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0岁以上,平均78岁。女性发病年龄略高于男性。②复苏成功组患者中心电图表现为无脉搏心电活动(PEA)者占45%,显著高于复苏无效组(17%,P〈0.05)。③复苏成功组发现患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后平均10.2min发出呼救,呼救时间显著短于复苏无效组(平均为21.7min,P〈0.05)。④复苏成功组现场施行CPR的占5%,复苏无效组2.3%(P〉0.05)。⑤从接到调度指令至到达现场施救的时间两组都平均在7min左右(分别为7.25min和7.83min,P〉0.05)。结论患者家属现场自救意识和能力普遍欠缺。早发现,及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急救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急诊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概况和预后调查一项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 被引量:32
3
作者 胡莹莹 徐军 +4 位作者 朱华栋 张国秀 孙峰 张雅芝 于学忠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34-239,共6页
目的 调查急诊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现状。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7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华北、华南、华东、西南地区6省市13家医院急诊科收治的CA患者。应用Utstein模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 目的 调查急诊心搏骤停(CA)患者心肺复苏(CPR)现状。方法 采用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7月1日至2017年7月31日华北、华南、华东、西南地区6省市13家医院急诊科收治的CA患者。应用Utstein模式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CA相关数据及预后;主要结局指标为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次要结局指标为28 d存活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ROSC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3家医院613例CA患者数据。北京市和广东省医院CA患者ROSC率较高,但不同省市医院28 d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在613例CA患者中,院内心搏骤停(IHCA)413例(占67.4%),院外心搏骤停(OHCA)200例(占32.6%);208例患者ROSC至少1次(占33.9%),仅20例患者28 d存活(占3.3%)。IHCA患者ROSC率显著高于OHCA患者〔37.3%(154/413)比27.0%(54/200),P〈0.01〕,而28 d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徒手按压、电除颤或肾上腺素≤4 mg患者的ROSC率更高,但28 d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HCA〔优势比(OR)=1.893,95%可信区间(95%CI)=1.253~2.858,P=0.002〕、徒手按压(OR=0.506,95%CI=0.348~0.736,P=0.000)、电除颤(OR=0.458,95%CI=0.300~0.699,P=0.000)、肾上腺素≤4 mg(OR=0.317,95%CI=0.216~0.464,P=0.000)是CA患者ROSC的保护因素。②在200例OHCA患者中,有49例ROSC(占24.5%),仅5例存活(占2.5%)。年龄〈65岁、目击者实施CPR及接受徒手按压、电除颤或肾上腺素≤4 mg患者的ROSC率更高,且在救护车上发生CA的ROSC率高于家庭和公共场所,但28 d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2.749,95%CI=1.192~6.336,P=0.018)、徒手按压(OR=0.196,95%CI=0.072~0.535,P=0.001)、电除颤(OR=0.263,95%CI=0.108~0.641,P=0.003)、肾上腺素≤4 mg(OR=0.122,95%CI=0.049~0.303,P=0.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调查
原文传递
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急诊抢救成功率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分析 被引量:26
4
作者 欧阳洁淼 徐梅玲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7年第12期1139-1141,共3页
目的探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急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海南省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收治245例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 目的探讨呼吸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急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1月海南省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收治245例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对影响呼吸心跳骤停患者CPR急诊抢救成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结果245例CPR患者中,成功47例,成功率为19.1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CPR效果的相关因素有CPR开始时间、复苏地点、气管插管、电击除颤、肾上腺素用量和心源性疾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R开始时间、复苏地点、气管插管、电击除颤、肾上腺素用量和心源性疾病影响CPR效果的主要因素(OR=7.923、10.179、9.254、9.843、8.624、12.247,P=0.011、0.031、0.000、0.015、0.006、0.024)。结论呼吸心跳骤停患者CPR急诊抢救成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急诊医生应及早识别患者的病情,并在有限的救治时间窗内进行针对性的CPR抢救,以提高急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抢救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3
5
作者 梁实 陈清 +7 位作者 张文武 张豪 周文 肖建鹏 陈宏标 贾清旺 赵小斐 余益民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做过CPR的1376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行回顾性调查,用EpiData软件建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做过CPR的1376例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患者,行回顾性调查,用EpiData软件建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选取变量为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影响CPR效果的因素。结果对恢复自主循环(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tdation,ROSC)——第一目击者急救是保护因素,OR=2.21(P〈0.01,95.0%CI=1.356.3.602);与女性比较男性是危险因素,OR=0.515(P〈0.01,95.0%CI=0.320~0.826);20~29岁组较≥81岁组ROSC可能性大,OR=3.241(P〈0.05,95.0%CI=1.146~9.138);CPR术前心跳骤停时间是危险因素,OR=0.913(P〈0.01,95.0%CI=0.887。0.948);与心脏静止比较,室颤是保护因素,OR=5.092(P〈0.01,95.0%CI=2.927~8.861);电击是保护因素,OR=3.384(P〈0.01,95.0%C/=2.033~5.635);肾上腺素0~4mg组ROSC可能性高于≥5mg组,OR=3.255(P〈0.01,95.0%CI=1.606~6.597)。对生存到院——2~12岁和13~19岁组生存到院可能性分别比≥81岁组高,OR=12.818(P〈0.05,95.0%CI=1.299~126.508)和OR=10.505(P〈0.05,95.0%CI=1.161-95.058);CPR前CA时间是危险因素,OR=0.862(P:〈0.01,95.0%CI=0.821~0.906);室颤患者生存到院的可能性较心脏静止患者高,OR=7.330(P=〈0.01,95.0%CI=3.962~13.560)。结论院前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第一目击者急救、电击、CPR前CA时间、肾上腺素剂量、性别、年龄分组。院前CA患者生存到院独立影响因素有CPR前ECG、CPR前CA时间、年龄分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豪 梁实 +3 位作者 陈清 周文 肖建鹏 陈宏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17-620,共4页
目的 寻找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CPR)效果的独立因素.方法 对照选择深圳市72家网络医院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急诊科进行过CPR的1 376例心脏停搏(CA)患者的调查表,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寻找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CPR)效果的独立因素.方法 对照选择深圳市72家网络医院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急诊科进行过CPR的1 376例心脏停搏(CA)患者的调查表,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急诊科CA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心室纤颤(VF)患者较心脏静止患者ROSC可能性大,相对比值比(OR)=3.071,P=0.000,95%可信区间(95%CI)=2.019~4.670;无脉搏电活动(PEA)较心脏静止患者ROSC可能性大,OR=1.730,P=0.036,95%CI=1.036~2.890;电击是ROSC的保护因素,OR=1.574,P=0.015,95%CI=1.093~2.265;肾上腺素累积剂量≤4 mg患者ROSC可能性较≥5 mg患者大,OR=1.483,P=0.037,95%CI=1.024~2.147;CA绝对时间是ROSC危险因素,OR=0.961,P=0.000,95%CI=0.946~0.976.影响急诊科CA患者生存入院的多因素分析显示,VF患者生存可能性大于心脏静止患者,OR=2.013,P=0.002,95%CI=1.299~3.121;肾上腺素累积剂量≤4 mg患者生存可能性较≥5 mg患者大,OR=2.289,P=0.000,95%CI=1.487~3.524;CA绝对时间是急诊科患者生存入院的危险因素,OR=0.951,P=0.000,95%CI=0.933~0.969.结论 急诊科CA患者ROSC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A时心律、CA绝对时间、电击、肾上腺素累积剂量.急诊科CA患者生存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有:CA绝对时间、肾上腺素累积剂量、CA时心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医疗服务 急诊科 心脏停搏 心肺复苏 LOGISTIC回归
原文传递
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罗莘 《当代医学》 2013年第7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24例患者均为2005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且院前出现心脏骤停患者,随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与溶栓组各112例,介入组选择急诊介入治疗...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224例患者均为2005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且院前出现心脏骤停患者,随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介入组与溶栓组各112例,介入组选择急诊介入治疗,溶栓组选择静脉溶栓治疗。结果两组心力衰竭、再次休克及诱发出血发生率均低于溶栓组,且具有明显差异,P<0.05;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严重心律失常均为再通后引发。介入组成功抢救93(83.04%)例,失败19(16.96%)例,总有效率为83.04%;溶栓组成功抢救63(56.25%)例,失败49(43.75%)例,总有效率为56.25%,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运用紧急介入治疗,疗效优越,且并发症明显降低,比溶栓治疗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介入治疗 院前心脏骤停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基于急诊呼吸心搏骤停临床路径的患者救治实践与评价 被引量:16
8
作者 葛梓 夏志洁 +3 位作者 马可 曹隽 冒山林 龚黎琳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3-318,共6页
目的探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临床路径对突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2017年7月开始实施急诊呼吸心搏骤停临床路径前后1年内经急诊救治的突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以实施临床路... 目的探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临床路径对突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2017年7月开始实施急诊呼吸心搏骤停临床路径前后1年内经急诊救治的突发呼吸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以实施临床路径后(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急诊呼吸心搏骤停临床路径管理系统指导救治;以实施临床路径前(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以及急诊重点疾病救治流程进行救治。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心肺复苏(CPR)启动时间、首次电除颤时间、气管插管完成时间、静脉通路开通时间、首剂肾上腺素使用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机、高质量CPR完成率和自主循环恢复(ROSC)成功率以及临床路径表格程序执行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基础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应用临床路径能有效指导急诊医护人员临床决策,显著减少了患者复苏流程中的变异,首次电除颤时间、深静脉置管完成时间、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以及血标本送检完成时间均显著缩短〔首次电除颤时间(min):1.28±0.86比2.93±1.61,深静脉置管完成时间(min):15.13±2.73比17.25±3.02,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min):15.43±2.80比17.88±1.67,血标本送检完成时间(min):7.81±1.42比9.00±1.03,均P<0.05〕。尽管两组患者CPR启动时间、气管插管完成时间、外周静脉通路开通时间、首剂肾上腺素和碳酸氢钠使用时间以及ROSC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首剂肾上腺素和碳酸氢钠使用时间较对照组有所缩短〔首剂肾上腺素使用时间(min):3.81±1.22比4.00±1.32,首剂碳酸氢钠使用时间(min):8.94±3.49比11.19±3.54,均P>0.05〕,ROSC成功率较对照组相对提升〔15.04%(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临床路径 呼吸心搏骤停 临床实践 评价
原文传递
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马引弟 《中外医疗》 2019年第6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急诊科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这段期间内接收诊治的心脏骤停接受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分成两组:...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急诊科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这段期间内接收诊治的心脏骤停接受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分组原则分成两组:一组是观察组(40例),对该组实施急诊护理;一组是对照组(40例),对该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6.08±1.58)k Pa、(6.10±1.47)k Pa]、心率[(41.86±1.52)次/min、(41.72±1.45)次/min]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9、0.962,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9.64±1.41)k Pa]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7.33±1.52)k Pa](t=6.112,P<0.05),观察组患者的心率[(82.55±7.04)次/min]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61.78±9.35)次/min](t=9.053,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6.38±3.56)d]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7.89±2.78)d](t=4.261,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7.5%)(χ~2=5.511,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接受心肺复苏抢救的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理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病例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田建广 陆峰 郭永钦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急救中心2010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180例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有否目击者、是否现场CPR、患者心电图表现、救护车反应时间.... 目的 分析影响院外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为提高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急救中心2010年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的180例病例,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有否目击者、是否现场CPR、患者心电图表现、救护车反应时间.结果 男性95例(52.8%),女性85例(47.2%).男性平均(72.3±15.7)岁,女性平均(76.2±15.4)岁,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心电图表现为室颤(VF)的有11例,占6.1%;表现为无脉性电活动(PEA)的有71例,占39.4%;表现为心室停搏的有98例,占54.4%.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176例有现场目击者,占97.8%.有19例在第一时间进行了CPR,占10.5%.患者家属主诉心脏骤停时间平均时间为(10.5±6.4)min.救护车到达现场时间平均(7.3±3.7)min,12 min以下的有163例,占90.5%.急救人员的急救措施主要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电除颤以及使用相应的急救药物等,基本遵循AHA指南(2005).结论 提高患者家属识别心脏骤停的能力是基础.加强公民基础生命支持技能培训是关键.救护车快速反应能力是前提.急救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外急救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回顾性分析
下载PDF
院前急救中连续胸外按压与间断胸外按压临床效果与生存预后的比较 被引量:13
11
作者 丰建胜 楼炳恒 陈毓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73-480,共8页
目的对院外心跳骤停患者进行连续胸外按压(CCP)或间断胸外按压(ICP),回顾性比较这两种胸外按压方式的临床疗效、生存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院前急救当中,因非外伤性心跳骤停、需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PR)的患者114例,... 目的对院外心跳骤停患者进行连续胸外按压(CCP)或间断胸外按压(ICP),回顾性比较这两种胸外按压方式的临床疗效、生存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本院院前急救当中,因非外伤性心跳骤停、需急诊医师心肺复苏(CPR)的患者114例,将进行CCP的患者纳入CCP组(70例),将进行ICP的患者纳入ICP组(4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结果相比ICP组,CCP组患者的胸外按压分数更高(0.85±0.05比0.75±0.06,t=9.868,P=0.000)、每分钟按压停顿次数更少[(3.5±1.6)次比(6.9±3.8)次,t=-10.669,P=0.000]。而两组患者到达急救点至CPR启动时间、CPR持续时间、电除颤次数、送往医院前气道建立人数、气管插管时间、各种急救药物的使用情况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比ICP组,CCP组患者转移到医院的人数更少(42.8%比56.8%,χ~2=0.198,P=0.032)、自主循环恢复(ROSC)人数更少(28.5%比47.7%,χ~2=0.191,P=0.038)、复苏成功率更少(20.0%比38.6%,χ~2=4.470,P=0.029)、出院存活人数更少(8.6%比22.7%,χ~2=0.487,P=0.041)。两组患者ROSC时间、1个月存活人数、半年存活人数、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活的患者中,2例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为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例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为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从心跳骤停到CPR时间每增加1 min,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4.7%(HR=1.047,95%CI=1.003~1.093,P=0.034),从CPR到ROSC间隔的时间每增加1 min,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2.1%(HR=1.021,95%CI=1.003~1.038,P=0.020),格拉斯哥评分等于1分的患者比格拉斯哥评分大于1分的患者出院后180 d内死亡风险增加55.1%(HR=1.551,95%CI=1.022~2.355,P=0.039)。结论从心跳骤停到CPR的时间间隔越长、从CPR到ROSC的时间间隔越长、格拉斯哥评分等于1分是患者出院18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按压方式 院前急救 心跳骤停
下载PDF
急诊医护团队主导体外膜肺氧合应用的经验探讨 被引量:13
12
作者 梅勇 陈旭锋 +7 位作者 张劲松 吕金如 张刚 胡德亮 黄慧敏 黄夕华 梁永年 邵永丰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115-1119,共5页
目的总结急诊医护团队主导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急诊应用的效果,为急诊科开展ECMO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运用ECMO救治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目的总结急诊医护团队主导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急诊应用的效果,为急诊科开展ECMO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中心运用ECMO救治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疾病诊断、启动时机、建立地点、插管方法、ECMO支持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转归等。结果16例患者中成功撤机8例,存活出院7例。ECMO支持时间为4—384h。急诊医护主导的ECMO团队逐渐建立并基本规范。结论急诊医护团队可成功开展ECMO。急诊医护团队主导的ECMO在急诊呼吸衰竭、循环衰竭及心脏骤停治疗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生 体外膜肺氧合 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 心脏骤停
原文传递
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孙春玲 《中外医疗》 2020年第15期151-153,共3页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方便抽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7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均为39...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方便抽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心脏骤停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78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均为39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护理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7.32±1.65)kPa低于实验组(9.53±1.34)kPa,护理后对照组患者心率(61.55±10.25)次/min低于实验组(82.39±6.58)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48、9.254,P<0.05),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8.63±1.58)d长于实验组(6.11±1.25)d(t=4.334,P<0.05);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7.95%)高于实验组(5.13%)(χ^2=5.349,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行急诊护理能够使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理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康复情况 不良反应 护理效果
下载PDF
北京市护理人员对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12
14
作者 马莉 杜兰芳 +2 位作者 马青变 葛宝兰 崔曼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373-1378,共6页
目的调查北京市护理人员对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2017年9月—12月北京市22所医院的急诊科和ICU的护理人员,调查内容包括调查科室和护理人员的一般特征、护理人员对心脏骤停患... 目的调查北京市护理人员对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现状。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2017年9月—12月北京市22所医院的急诊科和ICU的护理人员,调查内容包括调查科室和护理人员的一般特征、护理人员对心脏骤停患者目标体温管理的认知及实践。结果共发放900份问卷,791名(87.9%)护理人员完成调查。其中87.1%的护士不知道目标体温管理的概念,84.8%的护士不知道亚低温治疗的概念。仅有6.4%的护理人员表示会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目标体温管理,32个科室中只有4个科室以及5.7%的护理人员表示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过亚低温治疗,未实施的主要原因是科室未开展亚低温治疗、对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而执行过目标体温管理的护理人员表示,在实施亚低温治疗过程中会更频繁地使用静脉滴注冰盐水和冰袋、冰帽、冰毯来诱导和维持目标体温,而很少使用先进的自粘式体表降温毯和血管内降温技术。结论心脏骤停患者的目标体温管理在中国仍处于应用早期阶段,北京市护理人员对目标体温管理的认知和实践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处理 目标体温管理 亚低温 心脏骤停 护理人员 护理管理研究
原文传递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罗林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5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4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不同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复... 目的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以进一步提高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对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行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的413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不同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复苏时间几方面进行心肺复苏成功率对比,分析出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结果≤50岁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50岁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61,P<0.05);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低于非心脑血管疾病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589,P<0.05);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心搏停止时间在>5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41,P<0.05);现场除颤时间≤5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除颤时间>5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593,P<0.05);复苏时间≤6 min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复苏时间>6 min的急救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127,P<0.05)。结论患者年龄、疾病性质、心搏停止时间、现场除颤时间及复苏时间差异均是影响院前急救患者心肺复苏效果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措施能进一步提高急救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心肺复苏 影响因素 心脏骤停 复苏成功率
下载PDF
JCI标准下院内急救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金友红 吴晓东 +2 位作者 曹艳春 陈波 李红亚 《中国医院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4-55,58,共3页
目的探讨院内急救新模式的有效性,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建立院内一体化快速急救体系,包括成立院内急救小组(Medical Emergency Team,MET)、院内紧急呼叫广播系统、急救设备统一管理和调用机制等。对实施新急救体系前后院内急救情况进行... 目的探讨院内急救新模式的有效性,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建立院内一体化快速急救体系,包括成立院内急救小组(Medical Emergency Team,MET)、院内紧急呼叫广播系统、急救设备统一管理和调用机制等。对实施新急救体系前后院内急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7年1—12月启动MET小组32次,急救小组到达时间为(2.74±0.36)min,对23例(71.88%)院内心搏骤停事件(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进行了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52.17%;对9例(28.12%)给予了紧急干预措施,未发生IHCA。与2015年同期抢救成功率(24.44%)相比有明显提高,IHCA事件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内一体化急救模式提高了ACLS的时效性和IHCA的抢救成功率,降低IHCA事件,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内急救体系 急救小组 院内心搏骤停 质量监测
下载PDF
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8
17
作者 《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 潘龙飞 +5 位作者 张国强 马岳峰 裴红红 牛泽群 宏欣 王立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6期3207-3219,共13页
乌司他丁具有抑制蛋白水解酶、调控炎症反应等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胰腺炎,但也被应用于休克、脓毒症、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种急性中毒、重症中暑、重度烧伤、严重创伤等其他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及心搏骤停患者,而且已被... 乌司他丁具有抑制蛋白水解酶、调控炎症反应等作用,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胰腺炎,但也被应用于休克、脓毒症、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种急性中毒、重症中暑、重度烧伤、严重创伤等其他临床常见急危重症及心搏骤停患者,而且已被临床常见急危重症诊治相关的多个指南/专家共识推荐。然而,目前关于乌司他丁的适应证及其用法、用量等尚缺乏统一意见。因此,为推动乌司他丁的规范化应用,《乌司他丁用于临床常见急危重症的专家共识》专家组针对乌司他丁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适应证及在常见急危重症中的应用方法等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为乌司他丁在临床工作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危重症 乌司他丁 专家共识 急性胰腺炎 休克 脓毒症 重症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中毒 重症中暑 重度烧伤 严重创伤 心搏骤停
下载PDF
缺陷式情景教学在急诊实习护生CPR培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娟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8年第8期156-158,共3页
目的探讨缺陷式情景教学在急诊实习护士心肺复苏(CPR)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缺陷式情景模拟教学法对2017年6月—12月实习的50名护士进行CPR理论和操作培训,培训结束后予以考核。观察培训前后实习护生CPR理论和操作成绩,及实习护生... 目的探讨缺陷式情景教学在急诊实习护士心肺复苏(CPR)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缺陷式情景模拟教学法对2017年6月—12月实习的50名护士进行CPR理论和操作培训,培训结束后予以考核。观察培训前后实习护生CPR理论和操作成绩,及实习护生对急诊实习的满意率。结果培训后实习护生CPR理论考试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培训后实习护生对急诊实习满意率为94. 00%(47/50),明显高于培训前的78. 0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使用缺陷式情景教学法进行培训可以更好地提高急诊实习护士CPR技能及对教学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陷式情景教学 急诊 实习护生 心怖复苏 培训 心搏骤停
下载PDF
绿色通道在青年心脏骤停患者急救中应用的效果 被引量:8
19
作者 陈丹 黄海燕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9期1275-1278,共4页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急诊护理在青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青年心脏骤停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2009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青年心脏骤停患者130例作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模式进行...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急诊护理在青年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青年心脏骤停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2009年1月—2011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青年心脏骤停患者130例作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传统模式进行急诊护理,观察组在新型绿色通道急诊护理模式下进行干预,观察两组的急诊治疗效果、短期与长期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转运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辅助检查时间和院内术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早期漏诊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早期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急诊存活患者随访调查6个月,结果 显示观察组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2.332,P〈0.01).结论 绿色通道急诊护理在青年心脏骤停患者中应用能缩短急诊时间,降低早期漏诊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早期病死率,并且改善远期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急诊护理 心脏骤停 绿色通道
原文传递
院前急救中喉罩置管与气管插管抢救心脏骤停效果比较 被引量:7
20
作者 郭秀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第2期21-23,共3页
目的比较院前急救中喉罩置管和气管插管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7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在院前急救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喉罩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插管时间及首次... 目的比较院前急救中喉罩置管和气管插管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7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在院前急救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喉罩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气管插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插管时间及首次插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心排出量、每搏输出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插管时间为(42.15±5.48)s,短于对照组的(103.15±10.4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为92.11%(35/38),高于对照组的65.79%(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167,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对照组的28.95%(1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165,P<0.05)。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时候通过采用喉罩置管的手段进行干预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缩短插管时间,提升首次插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是一种优质的置管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急救 喉罩置管 气管插管 心脏骤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