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点源污染物在沟渠湿地中的累积和植物吸收净化 被引量:62
1
作者 姜翠玲 范晓秋 章亦兵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351-1354,共4页
对有机质和总氮在沟渠湿地底泥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研究表明,40cm以下深度的芦苇(Phragmitescommunis)和茭草(Zizanialatifolia)湿地底泥对有机质和总氮有显著的持留和累积作用;但表层底泥中含量随季节变化大,最高与最低值相差近2... 对有机质和总氮在沟渠湿地底泥中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的研究表明,40cm以下深度的芦苇(Phragmitescommunis)和茭草(Zizanialatifolia)湿地底泥对有机质和总氮有显著的持留和累积作用;但表层底泥中含量随季节变化大,最高与最低值相差近2倍以上.有机质和总氮之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在芦苇和茭草湿地底泥中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6和0.9335.水体中总氮与NH4+N和NO3-N也显著相关,表明总氮的主要成分是有机氮,其矿化作用是无机氮的重要来源.每年秋季芦苇收割以后,可带走氮818kg·hm-2和磷103.6kg·hm-2,茭草可带走氮131kg·hm-2和磷28.9kg·hm-2.茭白对氮的吸收能力高,试验表明,利用茭白取代野生植物,既能取得很好的净化效果,又可被农民主动回收,解决植物的二次污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湿地 挺水植物 氮磷 非点源污染物
下载PDF
水生植物在水生态修复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1
2
作者 倪洁丽 王微洁 +4 位作者 谢国建 连翰伟 吴微燕 陈玲玲 沙昊雷 《环保科技》 2016年第3期43-47,共5页
本文探讨了生态修复技术中的水生植物修复的概念、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并综述了水生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情况,以及国内外水生态修复的实验研究和应用现状,以期为水生植物的生态修复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生态修复 水生植物 挺水植物 沉水植物 浮水植物
下载PDF
挺水植物对湖泊水质数值模拟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兴 李畅游 +1 位作者 勾芒芒 王勇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90-2895,共6页
将environmental fluids dynamics code(EFDC)模型和CE-QUAL-ICM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内蒙古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模型.在建模过程中,考虑挺水植物分布情况及其密度、高度、直径等形态指标,并将考虑挺水植物影响与未考虑挺水植物影响的氮磷模... 将environmental fluids dynamics code(EFDC)模型和CE-QUAL-ICM模型相结合,建立了内蒙古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模型.在建模过程中,考虑挺水植物分布情况及其密度、高度、直径等形态指标,并将考虑挺水植物影响与未考虑挺水植物影响的氮磷模拟过程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考虑挺水植物影响的氮磷浓度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未考虑挺水植物影响的氮磷浓度模拟值未能反映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见,湖泊挺水植物的存在对氮磷浓度的迁移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在模拟过程中明显提高了运算效率和模拟精度,表明考虑挺水植物影响的富营养化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湖区内某位置氮磷浓度的动态模拟结果,能够为湖泊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模型 草藻型湖泊 挺水植物 数值模拟 乌梁素海
原文传递
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姜翠玲 章亦兵 范晓秋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18-621,共4页
通过分析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现在芦苇和茭草湿地,40cm以下深度底泥中有机质含量高,是同一层次农田土壤的3倍左右,即底泥对有机质有显著的累积效应.湿地水体中的CODCr浓度随季节发生很大变化,最高浓度出现... 通过分析沟渠湿地水体和底泥中有机质浓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现在芦苇和茭草湿地,40cm以下深度底泥中有机质含量高,是同一层次农田土壤的3倍左右,即底泥对有机质有显著的累积效应.湿地水体中的CODCr浓度随季节发生很大变化,最高浓度出现于1~3月,远超地表水Ⅴ类水质标准,有很大的污染性;而在其余季节含量较低.有机质的这种年度变化主要由植物生长和残体分解引起.死亡的植物茎叶沉积在底泥表层,引起底泥有机质矿化速率发生变化,9月至次年6月芦苇底泥有机质的矿化速率为21 3~133 6g/(m3·d-1),茭草底泥为30 4~119 6g/(m3·d-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质 矿化速率 沟渠 季节 次年 时空分布规律 湿地 底泥 水体 CODC
下载PDF
无土栽培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特性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曾林慧 李松 +2 位作者 徐国勋 单胜道 曹志洪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8-52,共5页
选取水烛、石菖蒲和黄菖蒲三种挺水植物作为无土栽培系统的培养物,通过动态试验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对照系统,三种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生长量石菖蒲>黄菖蒲>水烛;处理系统对COD、NH+4-... 选取水烛、石菖蒲和黄菖蒲三种挺水植物作为无土栽培系统的培养物,通过动态试验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对照系统,三种植物对农村生活污水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生长量石菖蒲>黄菖蒲>水烛;处理系统对COD、NH+4-N和TN的去除效果依次为石菖蒲>黄菖蒲>水烛>对照;对TP的去除率依次为水烛>黄菖蒲>石菖蒲>对照。同时,通过对处理系统去除氮磷途径的分析,发现植物吸收作用是主要去除方式,沉淀吸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综合三种植物的净化能力,认为石菖蒲更适合无土栽培处理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土栽培 农村生活污水 挺水植物 净化
下载PDF
滇西北高原主要湿地挺水植物净化氮、磷效应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许国云 段宗亮 田昆 《山东林业科技》 2014年第2期1-6,51,共7页
实验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4种典型挺水植物,茭草、菖蒲、香蒲、水葱进行室内净化效率试验,通过对4种植物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比较研究,为云南省污染湖泊治理的人工湿地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在对茭草、菖蒲、香蒲、水葱四种挺水... 实验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4种典型挺水植物,茭草、菖蒲、香蒲、水葱进行室内净化效率试验,通过对4种植物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比较研究,为云南省污染湖泊治理的人工湿地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在对茭草、菖蒲、香蒲、水葱四种挺水植物的室内净化效率试验研究中发现,茭草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69.3%;TP平均去除率为75.2%;氨氮平均去除率为76.4%;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74.7%;COD平均去除率为69.4%。香蒲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60.1%;TP的平均去除率为66.3%;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9.8%;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64.3%;COD平均去除率为60.3%。菖蒲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56.2%;TP平均去除率为61.7%;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4.7%;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62.4%;COD平均去除率为57.9%。水葱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51.9%;TP平均去除率为57.8%;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0.7%;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57.4%;COD平均去除率为53.8%,表明4种挺水植物具有较好的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4种主要挺水植物中,茭草对氮、磷的总体净化效率最高、香蒲次之、菖蒲第3、水葱第4。运用湿地植物净化水体中的氮、磷是一项既能处理污染,又能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生态工程,人工湿地构建中植物选择是基础,研究为我国高原污染湖泊湿地的治理、修复、重建以及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剑湖湿地 模拟实验 生活污水 挺水植物 净化效率
下载PDF
挺水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生长的机理与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边归国 郑洪萍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3年第2期15-19,共5页
根据国内外挺水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的研究,对菖蒲等15科20种挺水植物化感抑制水华鱼腥藻等18种水华藻类的作用予以评述;归纳了挺水植物化感作用在影响藻细胞亚显微结构、酶体系活性、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细胞膜和细胞内小分子物质的... 根据国内外挺水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的研究,对菖蒲等15科20种挺水植物化感抑制水华鱼腥藻等18种水华藻类的作用予以评述;归纳了挺水植物化感作用在影响藻细胞亚显微结构、酶体系活性、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细胞膜和细胞内小分子物质的含量等6方面的抑制藻类生长的机理;对移植栽种植物共培养、从植物中提取化感物质和直接施加化感物质等3种类型抑制藻类的应用方式进行概述;结合当前中国水华频发、抑藻和除藻任务繁重的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和应用化感作用抑制藻类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化感作用 水华 抑制 机理
下载PDF
黑臭水体生态治理中浮岛植物净化能力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华俊 陈海峰 +3 位作者 王妙 王广义 苏蕾 张晓健 《人民珠江》 2017年第8期88-90,共3页
选取再力花、风车草、黄菖蒲和美人蕉4种常见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黑臭水体下的生长特性及吸收氮磷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期间美人蕉净生物增量最大,再力花次之,风车草与黄菖蒲两者较接近。4种挺水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负荷... 选取再力花、风车草、黄菖蒲和美人蕉4种常见的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在黑臭水体下的生长特性及吸收氮磷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期间美人蕉净生物增量最大,再力花次之,风车草与黄菖蒲两者较接近。4种挺水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负荷顺序大致为:再力花>美人蕉>黄菖蒲>风车草。而单位生物量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负荷顺序总体为:黄菖蒲>风车草>再力花>美人蕉。该4种挺水植物都可作为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应用,但若考虑其后期维护等问题,建议使用净化能力较强,而生物量增加较小的黄菖蒲。基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性考虑,又建议多采用挺水植物种类,黄菖蒲的数量上占优势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臭水体 生态浮岛 挺水植物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河南省水生药用维管植物调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晓铮 魏硕 +1 位作者 陈随清 刘孟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5年第7期663-667,共5页
目的:掌握河南省水生药用维管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生活型、入药部位以及功效,为进一步开发及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对水生维管植物进行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并查阅相关文献对其整理分析。结果:河南目前的水生药用植物共有96种及7变种,隶... 目的:掌握河南省水生药用维管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生活型、入药部位以及功效,为进一步开发及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对水生维管植物进行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并查阅相关文献对其整理分析。结果:河南目前的水生药用植物共有96种及7变种,隶属33科,58属,并对其种类、分布、生活型、入药部位以及功效做了整理。结论:河南药用水生维管植物种类丰富,以湿生和挺水植物为多,应加强研究、保护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药用维管植物 河南省 湿生植物 挺水植物
下载PDF
白洋淀典型挺水植物净化水质效果 被引量:9
10
作者 梁淑轩 张振冉 +2 位作者 王云晓 王瑜 刘录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048-3052,共5页
通过在白洋淀建立种植芦苇及香蒲的围隔实验区,研究挺水植物对水质的影响。从2011年7月到8月每周采样一次,共7次。测定水中溶解氧(DO)、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围隔内水质明显好转。... 通过在白洋淀建立种植芦苇及香蒲的围隔实验区,研究挺水植物对水质的影响。从2011年7月到8月每周采样一次,共7次。测定水中溶解氧(DO)、透明度(SD)、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围隔内水质明显好转。在实验组中,香蒲高密度围隔实验区对于水质改善作用最为明显,对DO、SD、TN等改变率分别达到120%、81%、29.41%。而对于水中CODMn、TP去除,第三组中密度芦苇围隔实验区相对更好,其改变率分别达到20%、36%。第七组香蒲与第三组芦苇富营养化指数分别为41.64和44.07,低于同期对照组54.43。因此,在水体修复中可选择种植高密度香蒲、中密度芦苇净化水质,这对于改善白洋淀水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净化 挺水植物 白洋淀
下载PDF
8种挺水植物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比较 被引量:50
11
作者 孙瑞莲 张建 王文兴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6,32,共6页
通过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8种挺水植物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各实验植物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为5d时,除三棱草(Sparganim stenophyllum Maxim.)外,... 通过室外盆栽实验,研究了8种挺水植物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各实验植物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率随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水力停留时间为5d时,除三棱草(Sparganim stenophyllum Maxim.)外,其它植物对C01)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其中,菖蒲(Acorus calamus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 L.)及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 C.H.Wright)去除COD的效果较好,去除率达到90%左右。水力停留时间为7d时,与无植物空白相比,各植物其NH4+-N和TN去除率分别提高15.0%~41.8%和6.7%~25.1%,其中宽叶香蒲、茭白和黄花鸢尾对NH4+—N和TN的去除性能尤为突出。8种植物中,茭白(Zizania latifolia Turcz.)和宽叶香蒲TP去除性能较好,其TP去除率分别提高10.8%和11.2%,其余6种植物的TP去除率与对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宽叶香蒲、茭白和黄花鸢尾可作为南四湖人工湿地备选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挺水植物 污染水体 净化
下载PDF
人工沉床技术在水环境改善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2
作者 李金中 李学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9期825-830,共6页
人工沉床技术是利用沉床载体和人工基质栽植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原位修复的一种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大型水生植物是该技术的核心。人工沉床技术中大型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作用机理... 人工沉床技术是利用沉床载体和人工基质栽植大型水生植物,对污染水体进行原位修复的一种生物-生态水体修复技术,大型水生植物是该技术的核心。人工沉床技术中大型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作用机理包括:①直接吸收营养物质和富集重金属;②通过物理吸附去除悬浮物和高分子有机物,提高水体透明度;③释放氧气,提高水体DO含量;④通过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和细菌生长;⑤为微生物活动提供附着载体和氧源,形成植物-微生物的协同净化。然而,以往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在水底直接栽植易受水体透明度、水深等条件的制约,成为高等水生植物在低透明度和水深较大的重污染水体修复应用的重要障碍。而人工沉床技术可以通过床体升降人为调控植物在水下的深度,克服水深、透明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制约,易于实现植物种群优化配置和群落构建,而且有利于植物后期的维护和管理,将为利用高等水生植物修复透明度低、水深较大或水位变化较大的重污染水体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挺水植物 人工沉床 水质改善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河流生态修复区挺水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特性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天 包宁颖 +3 位作者 杜崇宣 刘云根 张慧娟 王妍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10-2117,共8页
为了分析比较滇东南选矿区重金属污染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所种植芦苇和香蒲对重金属的吸收及生态修复效果差异,于2015年4月在小白河西岸野生植物区及东岸生态修复区采集土壤及植物样品,对样品进行烘干、消解,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为了分析比较滇东南选矿区重金属污染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所种植芦苇和香蒲对重金属的吸收及生态修复效果差异,于2015年4月在小白河西岸野生植物区及东岸生态修复区采集土壤及植物样品,对样品进行烘干、消解,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铅(Pb)、锌(Zn)、铬(Cr)和镍(Ni)这4种重金属的含量,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砷(As)的含量.结果表明:①小白河东岸生态修复区湿地底泥中As和Zn污染最为严重,但东岸底泥中各重金属含量已明显低于西岸,其中芦苇种植区底泥中w(As)和w(Ni)较西岸分别降低了38.82%和50.53%,香蒲种植区底泥中w(As)和w(Ni)较西岸分别降低了13.54%和21.95%.②芦苇对As、Pb、Zn和Pb、Cr以及Cr、Ni这3组重金属的吸收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香蒲对重金属吸收的协同作用表现在As、Zn、Ni和Pb、Cr这2组重金属中,这种重金属吸收协同作用在芦苇中更明显.③芦苇对Cr的生物富集系数(BCF)较高,对Cr的转运系数(TF)为0.80,属于富集型耐受策略,芦苇对Zn和Ni属于根部囤积型耐受策略;香蒲对Pb、Zn、Ni、Cr这4种重金属的BCF较大,TF均接近1,属于富集型耐受策略,对As属于根部囤积型耐受策略.研究显示,芦苇可作为重金属污染河流生态修复区的先锋植物,香蒲的重金属生物富集效率较高,将重金属富集于地上部的能力较强,可考虑将植物分区种植的模式改为间作种植,并定期收割香蒲地上部,以使生态修复区具有更好的重金属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重金属污染河流 生物富集 耐受模式
下载PDF
两种挺水植物的脱氮除磷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栾晓丽 王晓 +2 位作者 时应征 强艳艳 赵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576-1577,1654,共3页
[目的]探究石龙芮和酸模两种挺水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方法]采用无土栽培的石龙芮、酸模处理生活废水,重点研究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植物生物量、水力停留时间(HRT)的两个因素。[结果]静态试验中两种试验植物对氨氮(NH4+-N)、总氮(... [目的]探究石龙芮和酸模两种挺水植物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方法]采用无土栽培的石龙芮、酸模处理生活废水,重点研究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植物生物量、水力停留时间(HRT)的两个因素。[结果]静态试验中两种试验植物对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均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平均去除率能够分别达到100%9、0.52%和88.77%;植物系统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与生物量有关,同种植物随着生物量的增加对总氮、总磷的去除率提高,而且HRT越短,去除率的提高越显著;系统最佳的HRT为5 d左右,过长或过短都达不到最佳的处理效果。[结论]石龙芮、酸模这两种水生植物因其较好的去除污染物的能力,适合于构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但其正常运行的优化工艺参数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氨氮 生活污水
下载PDF
外源磷对砷胁迫下挺水植物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陈天 刘云根 +4 位作者 王妍 杨桂英 任伟 包宁颖 杜崇宣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40-1046,共7页
为探讨外源磷输入对底泥砷胁迫下挺水植物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测量0 mg/kg、150 mg/kg、600 mg/kg 3种砷水平胁迫下,输入0 mg/L、2 mg/L、20 mg/L 3种外源磷水平后香蒲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低质... 为探讨外源磷输入对底泥砷胁迫下挺水植物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测量0 mg/kg、150 mg/kg、600 mg/kg 3种砷水平胁迫下,输入0 mg/L、2 mg/L、20 mg/L 3种外源磷水平后香蒲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1)低质量浓度磷(2 mg/L)和低含量砷(150 mg/kg)处理提高了香蒲鲜质量;(2)外源磷输入刺激了底泥无砷处理下香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抑制了谷胱甘肽(GSH)活性,高质量浓度磷(20 mg/L)处理下抑制作用增大,同时也促进丙二醛(MDA)的产生;无外源磷输入时,底泥添加低含量砷处理促进SOD活性和MDA积累量上升,高含量砷(600 mg/kg)处理抑制了CAT和GSH活性;(3)低质量浓度外源磷输入提高了底泥砷胁迫处理下香蒲体内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积累量。外源磷提高了底泥砷胁迫下香蒲抗氧化酶系统活性,但是这种刺激作用有一定的限度。香蒲比一般蕨类和苔藓类植物更有生长优势,所以香蒲具有修复面临的磷富营养化和砷污染双风险湿地的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磷 砷胁迫 抗氧化酶系统 挺水植物
下载PDF
黄淮海湿地系统典型挺水植物对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15
16
作者 项俊 栗茂腾 +3 位作者 吴耿 柯宇华 李为 余龙江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06-510,共5页
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可抑制有害藻类生长,控制水华发生,改善水质。文章在考察黄淮海湿地系统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和香蒲(Typha latifolia),用0.1×Hoagland完全培养液进行种植,利用其种植水培养湿地典型... 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可抑制有害藻类生长,控制水华发生,改善水质。文章在考察黄淮海湿地系统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挺水植物菖蒲(Acorus calamus)和香蒲(Typha latifolia),用0.1×Hoagland完全培养液进行种植,利用其种植水培养湿地典型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 Kütz)和鱼腥藻(Anabeana Bory),研究菖蒲和香蒲的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和鱼腥藻生长的影响,评价挺水植物对水华藻类的化感效应。结果显示:菖蒲种植水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较强;而香蒲种植水对鱼腥藻的抑制作用较强,但是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却有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两种挺水植物的种植水都含有影响水华藻类生长的化感物质。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两种植物种植水对以上两种藻类生长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体积比浓度效应。因此,保护和恢复湿地挺水植物群落对改善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利用挺水植物化感效应进行水体环境净化时,应按水体中有害藻类的类型合理选择植物种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铜绿微囊藻 鱼腥藻 挺水植物
下载PDF
底栖动物与挺水植物协同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陈倩 晁建颖 +4 位作者 张毅敏 孔祥吉 陆红 高月香 张后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1-63,71,共4页
通过室外试验探讨中华圆田螺和挺水植物(空心菜、西伯利亚鸢尾)协同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结果表明,螺对SS的降解以及挺水植物对TN、TP的去除均有很好的效果。螺的加入会引起TN的升高,但空心菜和螺一组对TN的去除率为37.12%,对TP的... 通过室外试验探讨中华圆田螺和挺水植物(空心菜、西伯利亚鸢尾)协同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效果。结果表明,螺对SS的降解以及挺水植物对TN、TP的去除均有很好的效果。螺的加入会引起TN的升高,但空心菜和螺一组对TN的去除率为37.12%,对TP的去除率为53.49%,短时间对SS的去除率为82.5%;西伯利亚鸢尾和螺对TN的去除率为50.92%,对TP的去除率为32.20%,短时间对SS的去除率为85%。螺能短时间内将悬浮态氮磷转化为溶解态氮磷供植物吸收、利用,由此可见,底栖软体动物和挺水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具有明显的净化作用,其协调作用为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圆田螺 挺水植物 悬浮物
下载PDF
基于高光谱信息的芦苇和香蒲地上干生物量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范云豹 赵文吉 +1 位作者 宫兆宁 阿多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54-664,共11页
植物生物量是反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光谱技术可以为定量监测挺水植物生物量提供快速、无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方法。利用Field Spec 3野外高光谱辐射仪,获取了北京市门城湖湿地公园内典型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 植物生物量是反映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高光谱技术可以为定量监测挺水植物生物量提供快速、无损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方法。利用Field Spec 3野外高光谱辐射仪,获取了北京市门城湖湿地公园内典型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香蒲(Typha angustifolia)的冠层高光谱数据,同步采集了对应区域两种挺水植物的样品,测定了其地上干生物量;分别采用原始光谱、微分光谱、植被指数、归一化和比值光谱指数、"三边"参数、吸收特征参数6种方法,分析了芦苇和香蒲的冠层高光谱数据与其地上干生物量关系的差异,选择与地上干生物量显著相关的高光谱特征参数,利用一元线性回归、逐步多元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建立反演模型;利用交叉检验中的3K-CV(Three K-fold Cross Validation)方法,对反演模型的估测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通过6种光谱分析方法获得的高光谱特征参数中,与芦苇地上干生物量相关系数最大的高光谱特征参数为550~800 nm波段的吸收深度,相关系数为0.847;与香蒲地上干生物量相关系数最大的高光谱特征参数是由680 nm、735 nm两波段构建的归一化光谱指数,相关系数为0.953。从3种回归模型的反演结果来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的反演结果最好,其次是逐步多元回归模型,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反演结果相对较差。3K-CV法的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反演芦苇和香蒲地上干生物量的3种模型都取得了较理想的估测精度,最小估测精度为90.86%,最大为95.23%。利用挺水植物冠层高光谱信息,可以反演其地上干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 挺水植物 地上生物量 反演模型 芦苇 香蒲
原文传递
湖泊水位变化对挺水植物影响分析:以洪泽湖为例 被引量:14
19
作者 秦敬岚 尹心安 +2 位作者 刘洪蕊 邱新天 邵亚男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3-60,共8页
湖泊水位波动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长、规律性等是影响湖泊水生植被状况、水资源调配的关键因素。以往研究主要通过选取部分水位变化指标来识别主要的生态影响。而要维持湖泊生态健康进行合理水位调控,需要综合水位变化的多指标,从整体... 湖泊水位波动的幅度、频率、持续时长、规律性等是影响湖泊水生植被状况、水资源调配的关键因素。以往研究主要通过选取部分水位变化指标来识别主要的生态影响。而要维持湖泊生态健康进行合理水位调控,需要综合水位变化的多指标,从整体上分析湖泊植物对湖泊水位变化的响应特征。以洪泽湖为例,基于IHA/RVA法,重点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后洪泽湖水位变化对挺水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后洪泽湖3,5,7,9月月平均水位以及最小30 d平均水位等指标发生较大改变,对挺水植物面积的影响是最显著的,其他IHA指标改变度小,影响不明显。3月平均水位超过13.4 m,挺水植物萌发抑制明显;当5月平均水位在13.1 m,7月平均水位在12.7 m时,挺水植物面积显著增加;9月平均水位高于13.4 m,挺水植物面积大幅减少。当最小30 d平均水位<12.0 m时,挺水植物面积平均减少14.32 km^2。为满足洪泽湖挺水植物生长和繁殖需求,确定3,5,7,9月适宜生态水位为13.20,13.10,12.70,12.85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水位变化 挺水植物 洪泽湖
原文传递
不同水氮梯度下典型挺水植物叶绿素荧光的响应特性 被引量:12
20
作者 宫兆宁 范云豹 +1 位作者 刘辉 赵文吉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1-638,共8页
叶绿素荧光测量分析可以揭示植物叶片光化学效率的变化,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植物生态监测。以再生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北京门城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区,选取典型湿地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和茭白(Ziza... 叶绿素荧光测量分析可以揭示植物叶片光化学效率的变化,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植物生态监测。以再生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北京门城湖湿地公园为研究区,选取典型湿地挺水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angustifolia)和茭白(Zizania lat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测量叶片尺度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室内测定对应样点的水体总氮含量指标,研究了再生水补给条件下,不同水氮梯度植物叶绿素荧光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3种典型挺水植物的初始荧光(Fo)与最大荧光(Fm)随着水体总氮含量的增加呈现上升的趋势;PSII的量子效率(F_v/F_m)与实际量子效率(ΦPSII)受水氮含量的影响先升高,达到15–20 mg·L^(–1)区间时,则与之持平;光化学淬灭(qP)参数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非光化学淬灭(NPQ)参数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当水氮含量为15–20 mg·L^(–1)时,光化学反应减弱,光合作用出现抑制。不同类型植物的荧光参数也有所不同,处于生长期(6月)植物的光合作用显著强于生长成熟期(9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挺水植物 叶绿素荧光 再生水 水体总氮含量 北京门城湖湿地公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