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以色列阿拉伯人的政治参与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宇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42-48,共7页
以色列人口中有20%是阿拉伯公民。在2009年2月举行的以色列第18届国会选举中有13名阿拉伯议员当选,在国会中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其人口比例。这些阿拉伯议员分别来自阿拉伯民族主义政党、以色列共产党和三个犹太复国主义政党。从以色列建... 以色列人口中有20%是阿拉伯公民。在2009年2月举行的以色列第18届国会选举中有13名阿拉伯议员当选,在国会中所占的比例远低于其人口比例。这些阿拉伯议员分别来自阿拉伯民族主义政党、以色列共产党和三个犹太复国主义政党。从以色列建国60年来阿拉伯公民参加国会选举的情况分析,阿拉伯公民在以色列的政治参与经历了"质与量"两方面的变化,即政治自决程度从低到高、从附属走向独立;但同时阿拉伯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却逐渐走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甚至降到了很危险的地步。阿拉伯公民对政治现状失去信心和热情,不仅削弱了以色列左翼势力,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以色列国内政局的发展以及中东政策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色列 阿拉伯公民 中东政治 政治参与 选举政治
下载PDF
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参政模型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万晓宏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34,共12页
论文将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的参政情况概括为五种模型:选举型和委任型、全国型和地方型、象征型和实在型、主流政党型和华人政党型及华人选票型和非华人选票型,并运用这五种参政模型对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的参政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认为... 论文将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的参政情况概括为五种模型:选举型和委任型、全国型和地方型、象征型和实在型、主流政党型和华人政党型及华人选票型和非华人选票型,并运用这五种参政模型对当代加拿大华人精英的参政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认为华人精英无论采取何种模型参与加拿大政治,只要能成功进入主流社会,对改善华人在加拿大社会的公共政治形象,提高他们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都十分有益,对华裔新生代未来参与政治的热情也是一个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 华人参政 参政模式 选举政治 委任政治
下载PDF
2009年中东大选述评
3
作者 滕海区 姚大学 《阿拉伯世界研究》 CSSCI 2010年第2期27-34,共8页
2009年,以色列、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东国家相继举行大选。以色列"利库德集团"时隔四年重执权柄,伊朗保守派竞选连任成功,阿富汗普什图族则再掌政权。中东大选表现出社会政治发展的转型性和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性两大共性特征,而... 2009年,以色列、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东国家相继举行大选。以色列"利库德集团"时隔四年重执权柄,伊朗保守派竞选连任成功,阿富汗普什图族则再掌政权。中东大选表现出社会政治发展的转型性和国家安全的现实威胁性两大共性特征,而不同的历史文化又使其表现出政治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政治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等个性特征。一系列大选将对"巴以和平进程"、"伊朗核问题"和"阿富汗重建"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大选 社会转型 政治发展 中东政治 选举政治
下载PDF
政治极化对美国种族问题的重塑 被引量:1
4
作者 姬虹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61,共8页
美国种族歧视由来已久,当今美国由于政治极化,种族矛盾加剧,种族冲突不断,两党更多的是利用种族问题攻击对方,造成党争升级、社会撕裂,使得种族问题陷入政治僵局之中,最后的结果就是: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受害者还是少数族裔本身。将种族/... 美国种族歧视由来已久,当今美国由于政治极化,种族矛盾加剧,种族冲突不断,两党更多的是利用种族问题攻击对方,造成党争升级、社会撕裂,使得种族问题陷入政治僵局之中,最后的结果就是:问题还是那个问题,受害者还是少数族裔本身。将种族/族裔角色置于政治极化背景之下,从一个侧面展现在意识形态、党派认同等因素影响下,民众的种族立场和态度存在着严重对立,一旦发生极端事件,就会出现极化的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在大选之年用选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而这种政治参与往往被党派所利用。由此可以发现,美国的政治极化重塑了种族关系,种族冲突进一步加剧了党派斗争,加深了政治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极化 社会运动 种族主义 选举政治
下载PDF
欧美债务危机的政治学解析
5
作者 李小艳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88-93,共6页
欧美债务危机此起彼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走向与发展。对于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人只关注其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对于其政治制度根源却置若罔闻。本文阐释了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地导致债务危机却又无力挽救债务危... 欧美债务危机此起彼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走向与发展。对于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人只关注其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对于其政治制度根源却置若罔闻。本文阐释了出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地导致债务危机却又无力挽救债务危机的逻辑理路,并进一步揭示出西方以选举政治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诸多弊端以及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在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债务危机 高福利 选举政治 民主政治制度
下载PDF
浅析二战战后初期日本的选举政治
6
作者 张跃斌 《晋阳学刊》 2021年第6期17-21,共5页
二战战后初期,日本社会对战前的选举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期待通过完善选举制度来获得良政善治。不过,从战后初期的选举实践来看,政治人物把获得选票视为目的本身、而非达到目的的手段,由此导致不择手段、钻法律空子的现象司空见惯,... 二战战后初期,日本社会对战前的选举政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期待通过完善选举制度来获得良政善治。不过,从战后初期的选举实践来看,政治人物把获得选票视为目的本身、而非达到目的的手段,由此导致不择手段、钻法律空子的现象司空见惯,金权政治连环上演,无法从根本上破解日本政治遇到的各种难题。究其深层次原因,日本社会过于迷信选举的倾向恐怕难辞其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后初期 日本 选举政治
下载PDF
少数族裔与美国政治极化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晓跃 《美国问题研究》 2022年第1期1-25,222-223,共27页
随着美国少数族裔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和在总人口中占比的持续提高,由少数族裔驱动的选举政治极化、族群治理极化成为美国政治极化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美国“少数族裔—民主党选民联盟”导致的政党代表性极化驱动了选举政治极化;另一方面,... 随着美国少数族裔人口规模迅速扩大和在总人口中占比的持续提高,由少数族裔驱动的选举政治极化、族群治理极化成为美国政治极化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美国“少数族裔—民主党选民联盟”导致的政党代表性极化驱动了选举政治极化;另一方面,美国族群治理“二元平衡体系”的极化解构驱动了族群治理极化。拜登政府时期美国两党围绕少数族裔投票权问题展开的新一轮选举改革的极化博弈,以及拜登政府种族平权政策激起的极化效应,是少数族裔驱动型政治极化的新发展。从根源看,美国少数族裔在选举政治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是少数族裔驱动的选举政治极化、族群治理极化中的共通性因素。从发展趋势看,少数族裔驱动型政治极化将呈现加强趋势,同时存在基于美国两党选民联盟发生重大重组而缓解的可能性,这种发展趋势是由美国选举制度框架下少数族裔、民主党、共和党等各行为主体共同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少数族裔 选举政治极化 族群治理极化 发展趋势
原文传递
台湾"320选举"后的岛内政局及两岸关系走向分析
8
作者 冯剑辉 《黄山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20-22,共3页
陈水扁在台湾320选举中获胜后,岛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民进党全面掌控台湾政局。国民党面临势力萎缩和内部分裂的严峻考验。台独势力的猖獗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产生严重消极影响,但遏制台独的大环境没有变,"政治更冷,经济... 陈水扁在台湾320选举中获胜后,岛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民进党全面掌控台湾政局。国民党面临势力萎缩和内部分裂的严峻考验。台独势力的猖獗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产生严重消极影响,但遏制台独的大环境没有变,"政治更冷,经济更热",将成为今后两岸关系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选举 岛内政局 两岸关系
下载PDF
论陕甘宁边区的选举制度——兼论其在抗日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文胜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75-80,共6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推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原则,实行竞选和"三三制"选举政策,不仅有力推进了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而且对全民抗战的发动和支持,对中...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推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原则,实行竞选和"三三制"选举政策,不仅有力推进了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大大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而且对全民抗战的发动和支持,对中国政治走向光明的前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选举 民主政治
下载PDF
投票与民主
10
作者 梁琪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5-88,共4页
作为主体的民众之所以投票,是为了实现“政治参与”,并且这种政治参与并不限于投票行为。以投票人数的多寡来衡量某个地区的政治制度是否符合民主理念,不仅忽略了言论自由、个人利益等民主的必须内容,而且因为缺乏对其他民主内容的重视... 作为主体的民众之所以投票,是为了实现“政治参与”,并且这种政治参与并不限于投票行为。以投票人数的多寡来衡量某个地区的政治制度是否符合民主理念,不仅忽略了言论自由、个人利益等民主的必须内容,而且因为缺乏对其他民主内容的重视,造成对投票这一方式的迷信,甚至是对公民投票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票 民主 选举
原文传递
试论美国第三党运动的政治影响——以1968年美国独立党为例
11
作者 王肖红 张书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131-136,共6页
美国独立党(American Independent Party)是美国政坛上众多昙花一现的第三党运动中的典型代表,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由乔治·华莱士与民主党决裂后组建。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华莱士以美国独立党的候选人身份参加竞选,华莱士是自... 美国独立党(American Independent Party)是美国政坛上众多昙花一现的第三党运动中的典型代表,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由乔治·华莱士与民主党决裂后组建。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华莱士以美国独立党的候选人身份参加竞选,华莱士是自从罗伯特·M·拉福莱特在1924年成为进步党总统候选人以来最受欢迎的第三党候选人。华莱士获得46张选举人票,所获选民票占比13.56%。这一表现冲击了1968年美国大选,给美国政党政治带来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第三党运动 美国独立党 美国民主党 美国共和党 美国总统选举 政治影响
下载PDF
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律与派系政治——以1946年广西参议会选举纠纷为例
12
作者 王聪聪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18-20,共3页
概述了1946年广西参议会议长选举的纠纷以及纠纷最终在蒋介石与白崇禧的协商与妥协之下得以解决的事实,说明了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治运作的核心。派系政治使民国法律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国民党体制也成为党、政、军利益分争的根源,并... 概述了1946年广西参议会议长选举的纠纷以及纠纷最终在蒋介石与白崇禧的协商与妥协之下得以解决的事实,说明了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治运作的核心。派系政治使民国法律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国民党体制也成为党、政、军利益分争的根源,并由此形成了社会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党 选举纠纷 派系政治 法律
下载PDF
法治视域中村民选举政治生态的治理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文杰 《政法学刊》 2019年第6期5-14,共10页
村民选举政治生态是农村政治生态的一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观系统,由作为选举主体的村民以及选举规则、风气、导向等基本要素构成。当前村民选举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态度呈现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化现象,... 村民选举政治生态是农村政治生态的一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观系统,由作为选举主体的村民以及选举规则、风气、导向等基本要素构成。当前村民选举政治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村民参与村委会选举的态度呈现积极与消极的两极化现象,其负面影响超出选举本身,不利于基层民主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社会政治信任的建立等。选举规则的缺陷和缺失致使选举公平公正的法治保障不力,追究违法行为存在操作难题。不良风气催生和加剧贿选、暗箱操作、暴力化等各种选举乱象,制约村民自治的发展。乡镇党政等上级组织在指导选举中导向偏失,削弱了选举规则的效力并恶化选举风气,挫伤村民选举的积极性。治理村民选举政治生态,需要放到推进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建设的总体进程中去考量。以法治思维为导向,培养和强化村民的主体意识,是治理选举政治生态的核心支撑;完善农村选举的法律制度,是治理选举政治生态的法治基础;加强执法执纪监督,扶正祛邪,是治理选举政治生态的根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生态 村民 选举政治生态 法治 治理
原文传递
执政合法性和科学性视界下的政治竞争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艾理生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3-47,共5页
提高执政合法性与科学性是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政治竞争机制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制度保障。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和科学性为出发点,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竞争机制。根据执政合法性与科学性侧重点的不同... 提高执政合法性与科学性是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政治竞争机制建设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制度保障。我们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和科学性为出发点,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竞争机制。根据执政合法性与科学性侧重点的不同,正确划分选举型政治竞争机制和选拔型政治竞争机制各自的适用范围。在当前县乡层级的选举选拔活动中,我们应当从提高党的执政合法性与科学性的高度正确处理竞争原则与党管干部原则的关系。有关党组织应当改革干部任命制或变相任命制的做法,平等地支持党员干部积极自愿地参与政治竞争,同时坚持基本政治原则,严格保障和规范竞争程序与规则的实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政合法性 执政科学性 选举型政治竞争 选拔型政治竞争 党管干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