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Diagnostic Study of the Impact of El Nion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被引量:104
1
作者 张人禾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2期229-241,共13页
The impact of E1 Nino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for different seasons are investigateddiagnostically. It is found that E1 Nino can influ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gnificantly duringits mature phase. In the ... The impact of E1 Nino on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for different seasons are investigateddiagnostically. It is found that E1 Nino can influence th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significantly duringits mature phase. In the Norther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the 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are foun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during the E1 Nino mature phase. In the Northernsummer, the pattern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the E1 Nifio mature phase are different fromthose in the other seasons. The nega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appear in both southern andnorthern parts of China, while in between around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Huaihe River valleys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tend to be positive.In the Northern winter, spring and autumn, the physical process by which E1 Nino affects theprecipitation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features of the circulationanomalies over East Asia during the E1 Nino mature phase (Zhang et al. 1996). The appearance ofan anticyclonic anomaly to the north of the maritime continent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during theE1 Nino mature phase intensifies the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makes it shiftwestward. The associated southwesterly flow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ositive precipitation anomaliesin the southern part of China. In the Northern summer, the intensifie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high covers the southeastern periphery of China so that the precipitation there becomes less. In addition, the weakening of the indian monsoon provides less moisture inflow to the northern part of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 nio Precipitation in China East Asian monsoon
下载PDF
华北降水资源的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的关系 被引量:37
2
作者 王群英 龚道溢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对华北地区1951年以来的降水测站记录进行了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发现47年来,华北夏季和秋季降水都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夏季和年总降水在1964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化,以后降水显著减少。1985年左右,秋季... 对华北地区1951年以来的降水测站记录进行了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发现47年来,华北夏季和秋季降水都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夏季和年总降水在1964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明显的变化,以后降水显著减少。1985年左右,秋季降水也发生了一次显著减少的变化。夏季华北降水变化的周期主要集中于2~4年、8年左右和20年左右。秋季最突出的周期是2~4年和8年左右。厄尔尼诺对华北降水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发生厄尔尼诺时,华北春季降水偏多,夏季和秋季降水显著偏少。冬季关系不显著。发生厄尔尼诺的次年春季,华北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降水 厄尔尼诺 降水资源 变化特征
下载PDF
1997—1998年El-Nio至La-Nia期间东海黑潮的变异 被引量:27
3
作者 袁耀初 刘勇刚 苏纪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9-210,共12页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 1 997与 1 998年 1 0个航次的CTD资料 ,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 .1 997年 5月出现了El Ni no现象 ,东海黑潮流量在 1 997年夏季减少 ,1 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 基于日本“长风号”调查船在 1 997与 1 998年 1 0个航次的CTD资料 ,采用改进逆方法及改进动力计算方法对东海黑潮的流速、流量进行计算 .1 997年 5月出现了El Ni no现象 ,东海黑潮流量在 1 997年夏季减少 ,1 997年东海黑潮的平均流量也减少 .在 1 997年 1月与 6— 7月 ,即El Ni no现象出现前后 ,东海环流的流态有些不同 .在 1 998年 4至 1 1月黑潮在PN断面出现多流核心的结构 ,特别在 1 0— 1 1月出现 3个流核心 ,黑潮主流核的位置秋季时东移 .1 995年与 1 998年都是东海黑潮异常年 ,这些异常现象可能与冲绳岛以南出现的反气旋涡的强度变化以及从El Ni no现象过渡到La 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黑潮 厄尔尼诺 拉尼娜 异常年 1997年 1998年 多流核心
下载PDF
近50a东江流域径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王兆礼 陈晓宏 杨涛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365-1374,共10页
以1956—2005年降雨、径流与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小波分析以及R/S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东江流域径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50 a来流域年径流序列变化趋势不明显,存在... 以1956—2005年降雨、径流与气象资料为基础,应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小波分析以及R/S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东江流域径流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50 a来流域年径流序列变化趋势不明显,存在4 a、7~9 a、11~13 a、16~22 a等4类尺度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河源、岭下站径流序列具有较强的状态持续性,博罗站持续性很小。②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当年,东江流域年径流量普遍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次年,年径流量普遍增加。太阳黑子数的急剧变化,与东江径流量的丰、枯也有良好的响应关系。③50 a来,在降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的背景下,河源、岭下站径流仍然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是蒸发量下降的缘故,是气候因素和流域植被退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 气候变化 厄尔尼诺 太阳黑子 植被指数 东江流域
原文传递
东亚季风El Nio与中国松辽平原夏季低温关系初探 被引量:31
5
作者 廉毅 安刚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24-735,共12页
分析了1951~1995年东亚夏季风、ElNino与中国松辽平原的代表站长春站夏季农作物生长期(5~9月)气温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东亚夏季风偏弱,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长春夏季多气温偏低或有... 分析了1951~1995年东亚夏季风、ElNino与中国松辽平原的代表站长春站夏季农作物生长期(5~9月)气温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50~70年代,东亚夏季风偏弱,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长春夏季多气温偏低或有低温冷害发生;1980~1995年,东亚夏季风偏强,即使ElNino增温始于上半年,当年长春夏季气温多为稍高到偏高,次年夏季气温稍低,但不致出现偏低和低温冷害。初步分析了典型ElNino年OLR季内振荡特征,研究了ElNino,OLR季内振荡、东亚夏季和冬季风对松辽平原夏季低温影响的某些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季风 松辽平原 夏季 低温 厄尔尼诺 季风
下载PDF
P-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区域气候季节与年际变化的模拟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世玉 钱永甫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98-810,共13页
利用所发展的P 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东亚地区区域气候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 ,初夏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建立具有密切关系 ,成功地模拟出了降水的季节变化 ,但夏季降水模拟较差。实际嵌套场的引入 ,使... 利用所发展的P σ九层区域气候模式较成功地模拟了东亚地区区域气候的季节与年际变化 ,结果表明 ,初夏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的建立具有密切关系 ,成功地模拟出了降水的季节变化 ,但夏季降水模拟较差。实际嵌套场的引入 ,使降水模拟得以改善。实际海温的引入使得南亚高压的模拟增强 ,而西太平洋副高的模拟则与西太平洋暖池地区的海温具有密切关系 ,在厄尔尼诺年 ,与使用月平均海温相比 ,副高有明显的增强或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区域气候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气候模拟 南亚高压 西太平洋副高 厄尔尼诺
下载PDF
二氧化碳海气交换通量估计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15
7
作者 徐永福 赵亮 +1 位作者 浦一芬 李阳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565-571,共7页
尽管确信海洋是人为CO2 的一个巨大碳汇 ,但其确切的数字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至今仍有较大的争议。分析讨论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在计算海气交换通量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计算CO2 气海交换系数的公式尚... 尽管确信海洋是人为CO2 的一个巨大碳汇 ,但其确切的数字及其未来变化趋势至今仍有较大的争议。分析讨论了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近几年的研究进展 ,指出了在计算海气交换通量时存在的主要问题。计算CO2 气海交换系数的公式尚未取得一致 ,在相同的风速下 ,不同的公式可产生百分之几十的差别。计算的CO2 分压因使用不同的热力学常数表达式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差值可达 3Pa。进一步讨论了基于观测和模式估计的CO2 气海交换通量的不确定性 ,并指明了模式结果存在的差异。根据CO2 分压的观测资料估计 1 990年和 1 995年全球海洋分别吸收 1 .4 5GtC和 2 .2 5GtC的CO2 ,该估计有 5 0 %的不确定性 ,4个全球海洋环流碳循环模式估计 1 980— 1 989年间海洋每年吸收人为CO2 为 1 .5~ 2 .2GtC。评述了通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年际变化与发生在太平洋中的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确定性 碳循环 气-海交换 人为CO2 厄尔尼诺
下载PDF
北极海冰与ENSO事件在准四年时间尺度上的可能联系 被引量:12
8
作者 朱艳峰 陈隆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34-846,共13页
分析了北极海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ENSO循环在准四年时间尺度上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 ( 5 9 5~ 1 79 5°E ,60 5~ 89 5°N)的高纬海域范围内 (包括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及东西伯利亚海 ,简称为A区 )的北极海冰变化以 9月份变率... 分析了北极海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ENSO循环在准四年时间尺度上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 ( 5 9 5~ 1 79 5°E ,60 5~ 89 5°N)的高纬海域范围内 (包括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及东西伯利亚海 ,简称为A区 )的北极海冰变化以 9月份变率最大并具有准四年周期 ,在这个周期段上A区极冰与Ni no 3区的海温变化有明显的位相差。当Ni no 3区SST滞后海冰约 1 6个月时 ,两者达到最大负相关。A区的 9月海冰面积指数和SST的时滞相关系数分布表明 ,次年 4月开始在赤道东太平洋区域出现一显著负相关区 ,次两年的 2月负相关达到最大 ,之后减弱消失。这表明 9月A区海冰面积偏小 ,则次年春季以后出现ElNi no现象。海冰与环流相关分析表明 ,其相互影响机制可能是由于少冰年的弱冷源效应 ,使得该地区上空气旋环流发展 ,并通过中高纬相互作用促进北太平洋西北部及东亚沿岸距平气旋式环流的发展 ,有利于赤道异常西风形成从而触发和维持El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海冰 ENSO事件 准四年振荡 厄尔尼诺 海-冰-气相互作用 时间尺度
下载PDF
厄尔尼诺事件对河南省降水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程炳岩 孙卫国 《灾害学》 CSCD 2002年第2期22-27,共6页
本文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近 5 0年来赤道东太平洋月海温距平序列和河南省月降水量距平序列的多层次时间尺度结构 ,对厄尔尼诺事件和河南降水的周期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讨论了厄尔尼诺对河南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厄尔尼... 本文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近 5 0年来赤道东太平洋月海温距平序列和河南省月降水量距平序列的多层次时间尺度结构 ,对厄尔尼诺事件和河南降水的周期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分析 ,并讨论了厄尔尼诺对河南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厄尔尼诺事件对河南降水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表现为厄尔尼诺年大多对应河南雨涝年 ,而反厄尔尼诺年大多对应干旱年 ;NINO海区SST的冷暖结构和河南降水的旱涝变化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而且两者都存在准 2年和 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小波变换 降水 周期变化 河南
下载PDF
海底火山喷发引发厄尔尼诺事件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厚赞 刘辉 俞永强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02-610,共9页
在东北太平洋海底火山实际位置,模仿实际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地热通量,对IAP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强迫作用下积分试验。积分结果表明:海底火山溢流所产生的热能通过海洋对流影响表层海温,深层扩散极少;模拟出类似1986~198... 在东北太平洋海底火山实际位置,模仿实际火山喷发所产生的地热通量,对IAP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强迫作用下积分试验。积分结果表明:海底火山溢流所产生的热能通过海洋对流影响表层海温,深层扩散极少;模拟出类似1986~1987年和1991~1992年厄尔尼诺事件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火山 厄尔尼诺事件 数值模拟 海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厄尔尼诺与行星运动的联系及其预测 被引量:9
11
作者 叶更新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634-640,共7页
计算了1950~2050年太阳系各大行星运行轨道及冲日时间,将计算结果与厄尔尼诺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行星运动有重要的联系:在1950~1989年期间,所有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四大行星(火、木、土... 计算了1950~2050年太阳系各大行星运行轨道及冲日时间,将计算结果与厄尔尼诺年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与行星运动有重要的联系:在1950~1989年期间,所有的厄尔尼诺事件都发生在四大行星(火、木、土、天王星)冲日时日心黄纬的极值年或极值年的下1年,在其它年份则不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大行星在3月冲日和8月冲日,对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非常有利。从这一事实出发,预测了今后50a厄尔尼诺将要发生的年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行星运动 日心黄纬 海气相关系
下载PDF
江西省2015年11月降水异常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6
12
作者 阙志萍 吴凡 周军辉 《干旱气象》 2018年第2期263-271,共9页
利用江西92个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结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温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74项环流指数和Ni?o3指数等资料,分析江西2015年11月降水异常特征及大尺度环流特征,并探讨2014年9月开始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江... 利用江西92个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结合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逐月海温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74项环流指数和Ni?o3指数等资料,分析江西2015年11月降水异常特征及大尺度环流特征,并探讨2014年9月开始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对江西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5年11月江西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1.8倍,主要集中在上旬末和中旬,降水偏多较明显的地区主要位于赣中南部和赣南北部;(2)2015年11月中旬江西强降水期间,北半球环流形势异常明显,亚欧中高纬范围为明显的"1槽1脊"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偏西,东亚冬季风偏弱,有利于大量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并与南下冷空气在江南上空交汇,从而使江西出现强降水;(3)2015年11月江西强降水与海温呈明显正相关,Ni?o3区海温越高,则越有利于江西中北部降水增多,而热带印度洋海温对江西降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浙赣铁路沿线到赣州北部,而赣州南部的降水受海温影响较小;(4)受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影响,Walker环流减弱,叠加热带印度洋海温偏暖的影响,副高偏西、偏强;同时Hadley环流减弱,使得江南地区上升运动加强,东亚冬季风偏弱,从而导致江西降水偏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降水 大气环流 厄尔尼诺 海温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表面水中CO_2对ElNio事件响应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3
作者 邢如楠 王彰贵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08-317,共10页
文中用一个带生物泵的三维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模拟了热带太平洋表面水中 CO2 总量(TCO2 )在 El Nino和 La Nina事件期间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西北太平洋 (0~ 2 0°N,1 2 0~1 50°E)和赤道中东太平洋 (1 0°S~ 1 0... 文中用一个带生物泵的三维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模拟了热带太平洋表面水中 CO2 总量(TCO2 )在 El Nino和 La Nina事件期间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西北太平洋 (0~ 2 0°N,1 2 0~1 50°E)和赤道中东太平洋 (1 0°S~ 1 0°N,1 50°E~ 90°W)两个海区在 El Nino事件期间表面水TCO2 和海气分压差 (ΔPCO2 )的变化十分显著。El Nino期间 ,西北太平洋 TCO2 和 ΔPCO2 都增加 ;赤道中东太平洋 TCO2 和 ΔPCO2 都减少 ;La Nina期间 ,它们的变化与 El Nino期间相反。模拟的El Nino期间热带太平洋表面水中 TCO2 和 ΔPCO2 的变化趋势与观测事实吻合得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全球海洋碳循环模式 厄尔尼诺事件 二氧化碳 拉尼娜事件 太平洋
下载PDF
1986~1987年El Nio期间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海气热量交换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迪生 邓文珍 +2 位作者 詹进源 林晓能 王祖渊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21-128,共8页
文中根据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TOGA)第1~5及第8航次和南海科学考察结果,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海气热量交换作了分析。结果表明:ElNino事件发生前,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海气热量交换非常强烈;ElNino事... 文中根据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TOGA)第1~5及第8航次和南海科学考察结果,对热带西太平洋和南海海气热量交换作了分析。结果表明:ElNino事件发生前,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海气热量交换非常强烈;ElNino事件发生后,热带西太平洋及南海海气热量交换反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南海 大气 热量交换 厄尔尼诺 海气
下载PDF
IAP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对2004年中国夏季气候的预测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红 林朝晖 周广庆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2-40,共9页
通过1980~2000年共21年的集合后报试验,考察水平分辨率提高至2°×2.5°的IAP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对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预报技巧.后报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测系统对中国夏季气温异常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此外对夏季降水异常... 通过1980~2000年共21年的集合后报试验,考察水平分辨率提高至2°×2.5°的IAP短期数值气候预测系统对中国夏季气候异常的预报技巧.后报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测系统对中国夏季气温异常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此外对夏季降水异常也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利用IAP ENSO预测系统,较好地预报出2004年3月以后热带太平洋海温的演变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2004年中国夏季气候进行了实时预测.与实况比较表明,IAP数值气候预测系统总体上较好地预报出2004年夏季我国大范围的降水和温度异常分布,特别是较好地预测出夏季我国北方大部、华南沿海等地区气温偏高,而黄淮以及长江中上游地区气温偏低的观测事实.预测的温度距平与中国地区160个站观测实况的距平相关系数可达0.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测 集合预测 E1 Nino 夏季旱涝
下载PDF
关于厄尔尼诺成因的新认识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扬鉴 陈延成 《化工矿产地质》 CAS 1998年第3期199-204,共6页
据前人统计,厄尔尼诺出现于地球自转速度急剧变慢的第二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地球间歇性不对称膨胀,引起自转速度几年一次的准周期性急剧变慢。在该时期南北半球岩石圈产生强烈的离开赤道的体力,使赤道地区发生东西向张性断裂... 据前人统计,厄尔尼诺出现于地球自转速度急剧变慢的第二年。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因,是地球间歇性不对称膨胀,引起自转速度几年一次的准周期性急剧变慢。在该时期南北半球岩石圈产生强烈的离开赤道的体力,使赤道地区发生东西向张性断裂活动。位于阻力较小的软流层之上的太平洋岩石圈,不仅规模大、动力强,而且存在着东太平洋海隆薄弱带,并与秘鲁海沟应变空间毗邻,故现今太平洋东部赤道地区的东西向张性断裂最为发育,形成规模宏大的卡内基断裂带和加拉帕戈斯断裂带。它们活动促使海底的岩浆和热水喷溢,导致厄尔尼诺的海水升温多从秘鲁-厄尔多尔沿岸开始。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过程中,赤道地区的大气和海水获得较多的向东角动量,造成该地区的信风和向西流动洋流减弱、东太平洋冷水上翻涌升流衰缓,加速赤道东太平流海域温度变暖,助长厄尔尼诺的形成。全球大气角动量的季节性变化,也引起地球自转速度冬季慢夏季快的周年项变化,使厄尔尼诺年增温盛期一般出现于年末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地球自转 赤道地区 东太平洋 张性断裂
下载PDF
El Nio、La Nia事件与太阳活动对河南省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孔海江 陆维松 +2 位作者 王晓丹 吕国强 王蕊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6-91,共6页
用研究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El Nio、La Nia事件和太阳活动对河南省东亚飞蝗 (Locus 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的影响。结果发现, El No和La Nia事件不会促使河南省沿黄地区东亚飞蝗的大发生, 并得出El Ni no和L... 用研究灾变规律的关键时方法分析了El Nio、La Nia事件和太阳活动对河南省东亚飞蝗 (Locus 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 的影响。结果发现, El No和La Nia事件不会促使河南省沿黄地区东亚飞蝗的大发生, 并得出El Ni no和La Ni na事件对飞蝗大发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其发生地的天气、气候 (主要是降水), 从而影响飞蝗的大发生。在太阳黑子相对数高年的后一年, 河南省东亚飞蝗大发生的可能性超过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飞蝗 灾害el Nino LA NINA 太阳黑子
下载PDF
El Nio期间移动性海温场与大气环流相互关系的复奇异值分解 被引量:3
18
作者 肖天贵 缪锦海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18-427,共10页
利用 1 982~ 1 983年北太平洋海温场、OLR场、TBB场和 50 0 h Pa高度场的月均资料及复奇异值分解方法 ( CSVD)初步研究了移动性海温场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 1 )在1 982~ 1 983年 ,海温变化有很大的空间尺度 ,但各海区海... 利用 1 982~ 1 983年北太平洋海温场、OLR场、TBB场和 50 0 h Pa高度场的月均资料及复奇异值分解方法 ( CSVD)初步研究了移动性海温场与大气环流的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 1 )在1 982~ 1 983年 ,海温变化有很大的空间尺度 ,但各海区海温振荡的变化方向及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赤道中太平洋有持续的增暖过程 ,并有东传趋势 ,赤道太平洋地区存在海温场传播的“源”和“汇”;( 2 ) OLR场和 TBB场在低纬地区与 SST场有密切联系 ,对流的加强基本和海温增暖变化相一致 ,热带对流活动在海气相互作用中有重要影响 ,但 OLR场和 TBB场所表现的振荡特征、移动特征和“源”“汇”特征是有差异的 ;( 3) 50 0 h Pa高度场的振幅和位相空间场中 ,振幅分布和位相梯度的指向说明了副热带高压南北进退的重要影响 ;( 4 )由奇异值的大小揭示的海气相互关系中 ,高度场与海温场的关系比 OL R场、TBB场与海温场的关系更紧密 ;( 5)在研究两个移动场的相互关系中 ,CSVD分解方法具有很强的特征浓缩性 ,具有诊断提取要素场中强信号及优势信号的能力 ,这说明 CSVD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厄尔尼诺 海温场 大气环流 复奇异值分解
下载PDF
ELNio事件与我国月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许丽章 刘丽英 祝薇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05-109,共5页
用对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ELNino事件对我国月降水和温度的影响,并进行了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LNino年,全国降水1~9月偏少,10~12月偏多.当5月降水异常少时,ELNino发生的概率达50%以上.当4月温度异常高时,ELNino发生的概率为零,而4月气... 用对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ELNino事件对我国月降水和温度的影响,并进行了信度检验.结果表明:ELNino年,全国降水1~9月偏少,10~12月偏多.当5月降水异常少时,ELNino发生的概率达50%以上.当4月温度异常高时,ELNino发生的概率为零,而4月气温异常低时,ELNino发生的概率达50%~83%.这对ELNino的预测,提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温度 厄尔尼诺事件 中国 月降水
下载PDF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EARTH ROTATION,El Nio EVENTS AND ATMOSPHERIC ANGULAR MOMENTUM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大伟 罗时芳 宋国玄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89年第6期729-736,共8页
In this paper the multi-stage digit filter is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of Earth rot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length of day, ΔL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Earth rotation, which are in the ti... In this paper the multi-stage digit filter is used to analyse the data of Earth rotation represented by the length of day, ΔL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Earth rotation, which are in the time scale of several years but not quasi-periodic terms, exist in the long periodic fluctuations. They induce the relative variation in the length of day of 0.3×10^(-8).Comparing the series of length of day with the data of temperature departure of the sea surface in the equatorial area of the eastern Pacific, we found that the deceleration and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rannual rate of Earth rota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warming up and down of sea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area very well. This means that every El Nio event always occurs after the turning of acceleration of the interannual rate of Earth rotation to deceleration.According to the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the length of day and strong warming of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equatorial area between 1982 and 1983, we analysed the data from atmospheric angular momentum (AAM)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global zonal wind data, and found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AAM has an excess of two to three months. We suggest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Earth rotation and the El Nio events are probably responses of solid earth and ocean, respectively, to the anomaly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It is also shown in oar analysis that the minimum of ΔLOD series, which is deduced from UT1 data observed regularly with astrometry, can predict the occurrence of the El Nio events for a long range forecast about one ye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 rotation length of DAY (LOD) el nio atmospheric ANGULAR MOMENTUM (AAM).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