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地质建造的土壤地质调查及应用前景分析——以大凉山区西昌市为例 被引量:46
1
作者 刘洪 黄瀚霄 +8 位作者 欧阳渊※ 张景华 张腾蛟 李富 肖启亮 曾建 侯谦 文登奎 段声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1期91-105,共15页
为探索适合中—高山区的土壤地质调查方法,选择兼具高寒山区、干热峡谷和中山宽谷盆地等不同地貌单元,以及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不同地质建造类型的大凉山区西昌市进行试点研究。本次工作基于地质建造,将西昌市成土母质划分为... 为探索适合中—高山区的土壤地质调查方法,选择兼具高寒山区、干热峡谷和中山宽谷盆地等不同地貌单元,以及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不同地质建造类型的大凉山区西昌市进行试点研究。本次工作基于地质建造,将西昌市成土母质划分为7大类14个类,土壤地质单元分为31个类,并探讨了他们的互馈机制。研究认为,地质建造是土壤的物质基础,大体控制了土壤的平面分带,而海拔等地理因素则控制土壤的垂向分带。本项研究可为地方政府的规划布局提供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也为高山区的土壤地质调查和生态地质调查提供了思路与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大凉山 成土母质 土壤地质 生态地质
下载PDF
雄安新区自然资源与环境-生态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37
2
作者 马震 夏雨波 +7 位作者 李海涛 韩博 余学中 周亚龙 王雨山 郭旭 李洪强 裴艳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7-696,共20页
自然资源、环境本底及生态地质条件调查是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可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及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地质支撑。随着雄安新区城市进程的加快,使得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基于雄安新区综合地质... 自然资源、环境本底及生态地质条件调查是城市地质调查的基础,可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建设及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地质支撑。随着雄安新区城市进程的加快,使得其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基于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成果,明确了雄安新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本底条件,分析了建设周期内自然资源变化趋势,探讨了未来城市建设应关注的自然资源与生态地质问题。结果表明,雄安新区设立后,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巨大改变,林地面积增加约58.1 km^(2),草地面积增加约2.0 km^(2),耕地面积减少68.8 km^(2),建设用地增加7.2 km^(2),土壤质量以优质和良好为主;雄安新区浅层与深层地下水水位总体呈现从西北部往东南部流动,水位逐渐降低,局部存在地下水降落漏斗,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为5^(2)0 m,以企稳回升为主,深层地下水水位一般为25~35 m,水位下降区占比仍较高;白洋淀湿地动植物资源丰富,水质逐渐好转;地热资源开采利用条件好,全区地热流体可开采热量为10.10×10^(16)J/a,折合标准煤346.03万t/a;应重点关注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地下水水位变化、砂土液化、坑塘、软弱土等,避免因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引发工程事故,必要时应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自然资源 生态地质 地质调查工程 城市建设
下载PDF
中高山区土壤成土母质理化特征及主控因素初探——以西昌市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腾蛟 刘洪 +8 位作者 欧阳渊 黄瀚霄 张景华 李富 肖启亮 曾建 侯谦 文登奎 段声义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20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为探讨中高山区土壤及成土母质理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本文以四川省西昌市为例,系统性总结了该地区的地质建造背景,并在基于地质建造背景划分的成土母质类型基础上,讨论了成土母质、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含水率、pH值、高程等之间的... 为探讨中高山区土壤及成土母质理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本文以四川省西昌市为例,系统性总结了该地区的地质建造背景,并在基于地质建造背景划分的成土母质类型基础上,讨论了成土母质、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含水率、pH值、高程等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同种土壤的数据分析及营养元素含量评价,我们认为地质建造背景直接制约了成土母质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营养元素在成土母质—土壤之间的迁移存在继承性。本文研究成果为中高山区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土母质单元划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地质建造 成土母质 营养元素 土壤类型
下载PDF
生态地质学——地质科学的新分支(英文) 被引量:20
4
作者 V.T.Trofimov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7-35,共9页
文中介绍了生态地质学的定义 ,探讨其研究客体和研究对象以及岩石圈的生态作用 (指资源生态作用、地球动力学生态作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生态作用 )。文中还讨论了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并对生态地质学的逻辑构成———科学结... 文中介绍了生态地质学的定义 ,探讨其研究客体和研究对象以及岩石圈的生态作用 (指资源生态作用、地球动力学生态作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生态作用 )。文中还讨论了生态地质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并对生态地质学的逻辑构成———科学结构、具体分类进行了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岩石圈 生态作用 生态-地质条件 资源生态科学 生态地球动力学 生态地球化学
下载PDF
试论1∶5万生态地质调查 被引量:18
5
作者 王长生 王大可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1期56-59,共4页
1994年,在大巴山区开展了我国第一次1∶5万生态地质调查。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地质学。该学说是研究地球表层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学科,理论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提供... 1994年,在大巴山区开展了我国第一次1∶5万生态地质调查。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地质学。该学说是研究地球表层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学科,理论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提供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可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生态地质调查 地质污染 生态平衡
下载PDF
略论生态地质学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 被引量:21
6
作者 彭建兵 兰恒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7-893,共17页
生态地质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在地球表层多圈层互馈作用和人类活动驱动下,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平衡的交叉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与灾害环境系统三者相互耦合、... 生态地质学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在地球表层多圈层互馈作用和人类活动驱动下,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灾害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平衡的交叉学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环境系统、地质环境系统与灾害环境系统三者相互耦合、共同作用,融合构成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架构。生态地质学的核心问题是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平衡与灾害安全防控。因此,本文提出了生态地质学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研究的四大方面内容:①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构成及相互作用机制;②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动态平衡机制与模式;③生态损害-水土灾害-地质灾害共生互馈机制与递进演化过程;④生态地质环境风险动态识别、监测预警与调控保护。这四大方面逐步递进并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生态地质学的核心问题。生态地质学的发展应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内涵,聚焦于生态地质安全和灾害环境系统问题,并贯彻“先要牢固生态屏障,再加速高质量发展,后引领世界发展格局”的战略主线,从而为美丽中国生态保护建设等国家战略决策和执行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生态地质环境 灾害环境系统 生态环境系统 地质环境系统 系统架构
下载PDF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评估及生态地质调查建议 被引量:19
7
作者 王尧 陈睿山 +1 位作者 夏子龙 郭迟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50-1662,共13页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十分重要。基于ArcGIS、Google Earth Engine等平台,以黄河流经市域生成流域范围,对2000—2015年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估,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强弱及生态系统的稳...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十分重要。基于ArcGIS、Google Earth Engine等平台,以黄河流经市域生成流域范围,对2000—2015年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进行评估,揭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强弱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状况,提出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建议,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评估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以水文调节、气候调节、土壤保持调节服务为主,空间分布上呈“南高北低、上下游低、中游高”的空间特征。15年间,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增长了33.4%,呈现“上游玉树-阿坝一带山区明显减少、中游黄土高原区显著增加、下游轻微降低”的空间格局特点,但总体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处于低度协调状态,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空间不匹配问题。建议动态评估流域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聚焦关键过程、关键区域、关键要素,部署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优化流域国土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国土空间 生态地质
下载PDF
基于地质建造的南方山地-丘陵区地表基质填图单元划分方案——以珠三角新会—台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贾磊 刘洪 +6 位作者 欧阳渊 张伟 窦磊 刘子宁 莫滨 陈恩 张腾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0-157,共18页
地表基质填图单元的划分是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和成果表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笔者在珠三角新会—台山地区地表基质调查实践中,融合借鉴地质、生态和土壤等综合学科,按照宏观可识别、可填图勾绘,并且命名能代表地质基质单元的组成、结构和... 地表基质填图单元的划分是开展地表基质调查和成果表达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笔者在珠三角新会—台山地区地表基质调查实践中,融合借鉴地质、生态和土壤等综合学科,按照宏观可识别、可填图勾绘,并且命名能代表地质基质单元的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体现地表基质的发育、演化的逻辑关系等原则,探索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南方山地-丘陵区的地表基质填图单元分类思路。在新会—台山地表基质调查区划分出3个地表基质一级类,5个地表基质二级类,16个主要的地表基质填图单元。该划分方案对完善地表基质调查评价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均具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基质 地质建造 生态地质 地球关键带 地球表层系统
下载PDF
服务生态文明的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方法浅析——以地表基质调查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袁国礼 侯红星 +3 位作者 刘建宇 王泉 郭晓宇 贾颜卉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8,共9页
服务生态文明是新时期赋予地质调查工作的新使命,广义上相关调查工作都可称之为生态地质调查。由于处于初期摸索阶段,缺少成熟的技术规范支撑,生态地质相关调查工作内容不是十分清晰。因此,梳理相关概念的内涵、厘清工作思路、明确调查... 服务生态文明是新时期赋予地质调查工作的新使命,广义上相关调查工作都可称之为生态地质调查。由于处于初期摸索阶段,缺少成熟的技术规范支撑,生态地质相关调查工作内容不是十分清晰。因此,梳理相关概念的内涵、厘清工作思路、明确调查内容对于实现任务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表生地质过程对地表生态发育的制约作用为线索,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探讨生态地质调查的任务与目标,并提出生态地质学属于“地质+”范畴。基于陆地生态系统不同地质−地貌单元的表生地质过程,以地表基质调查为例,从剥蚀区到沉积区将陆地生态系统划分为浅山−丘陵区、河流−湖泊−湿地区、平原−盆地区。根据不同调查单元的表生地质特征,分别阐述相关调查内容、调查手段及布署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地表基质调查的成果表达方式与应用,以期为其他相关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表生地质过程 地表基质 生态文明 地质调查
下载PDF
基于地质建造的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以大凉山区为例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樋 刘小念 +7 位作者 刘洪 李佑国 李随民 张腾蛟 欧阳渊 王永华 张景华 李嘉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7-137,共11页
为探索中-高山地区植物生长必需的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状况,以具有多元地貌的大凉山区为研究区,按照不同成土母质的岩石成因类型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地质建造,在该基础上选取植物生长所必需的5种营养元素Cu、Zn、Mn、Mo、B,开展了研究区... 为探索中-高山地区植物生长必需的土壤营养元素空间分布状况,以具有多元地貌的大凉山区为研究区,按照不同成土母质的岩石成因类型将研究区划分为8个地质建造,在该基础上选取植物生长所必需的5种营养元素Cu、Zn、Mn、Mo、B,开展了研究区基于地质建造的土壤营养元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8个地质建造内土壤中Cu、Zn、Mn、Mo元素都基本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其中前震旦纪中酸性岩建造内土壤中相对缺乏Cu、Mo元素,应该注意土壤中Cu、Mo元的适当补给;二叠纪陆内基性-超基性岩建造内土壤中Cu、Zn元素含量过高,应注意农林业植物适宜性选种;8个地质建造内土壤中B元素均处于缺乏—稍缺水平,应注意土壤中B元素的补给。本研究成果对当地土地利用与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建造 土壤营养元素 空间分布 生态地质 大凉山区
下载PDF
生态地质系统类型及其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和调查任务(英文) 被引量:11
11
作者 V.T.Trofimov T.V.Andreev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25-438,共14页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 介绍了生态地质学内容及其与地质生态学的关系;描述了岩石圈生态功能分类,即生态地质理论基础。生态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地质系统中直接作用于某些岩石圈或作用于其表面的生物群,包括人类和社会。生态地质系统分为4种类型:自然实体、自然理念、自然技术实体和自然技术理念。文中也描述了生态地质系统在生态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同时论证了生态地质系统的形成因素,科学的调查方法及所有相关的标准和指标,以及此项研究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生态地质系统 生态系统 生态地质状态及形成因素 生态地质系统评估标准和指标
下载PDF
高密度电阻率法与地质雷达法在土壤厚度调查中应用效果——以西昌市土壤厚度调查为例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富 欧阳渊 +5 位作者 刘洪 黄瀚霄 张景华 张腾蛟 陈敏华 李樋 《华北地质》 2021年第1期27-32,38,共7页
生态地质调查是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土壤厚度调查是生态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更准确地对土壤厚度开展精细探测,本文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与地质雷达法在西昌市开展土壤与下伏基岩界线精细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土壤层具... 生态地质调查是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土壤厚度调查是生态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更准确地对土壤厚度开展精细探测,本文采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与地质雷达法在西昌市开展土壤与下伏基岩界线精细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土壤层具有高阻视电阻率异常、电磁波反射信号较弱的特征,而深部基岩则表现为相对低阻视电阻率异常、电磁波反射信号表现较强。因此,高密度电阻率与地质雷达法能有效识别岩土层界线和土壤厚度,为生态地质调查中土壤厚度调查提供重要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高密度电阻率法 土壤 地质雷达
下载PDF
西北生态地质调查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文明 李健强 +9 位作者 徐永 刘拓 曹佰迪 陈霄燕 李天虎 乔耿彪 杨阳 闫瑞 易欢 张转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生态地质是以研究和评价地质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规律的学科,主要是对岩石圈上层进行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是基础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生... 生态地质是以研究和评价地质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规律的学科,主要是对岩石圈上层进行调查,研究对象涉及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是基础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生态学、遥感地学等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随着区域性及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生态地质逐渐成为现代地质学的新领域。笔者回顾了生态地质调查的发展历史、现状和主要特点,介绍了西北生态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推进全国生态地质调查中的作用,梳理了西北生态地质调查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的最新进展。通过分析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区存在的重点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工作建议,为西北国家生态屏障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地质环境 生态环境 新兴学科 生态安全
下载PDF
县域生态地质调查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以红安县为例 被引量:10
14
作者 居字龙 袁航 +4 位作者 张小波 姜志勇 刘文文 周豹 尹猛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22年第1期124-131,共8页
为探索县域生态地质调查中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工作,选定湖北省红安县金沙湖和觅儿寺工业园两个重点调查区,系统采集740件表层土壤(0~20 cm)样品,测定Cu、Pb、Zn、Cr、Ni、Cd、As和Hg共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 为探索县域生态地质调查中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工作,选定湖北省红安县金沙湖和觅儿寺工业园两个重点调查区,系统采集740件表层土壤(0~20 cm)样品,测定Cu、Pb、Zn、Cr、Ni、Cd、As和Hg共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调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及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研究表明,①调查区上述8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1.48、21.75、71.48、53.24、20.25、0.13、5.44 mg/kg,以湖北省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为参考值,认为调查区Cu、Cr、Ni、Cd积累相对富集,超标点以轻微污染为主,其中Hg没有超出国家标准,而单个锰钴矿点出现重金属元素中度—重度污染。②重金属来源分为3类,即Cu、Cr和Ni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属于自然来源;Pb和Hg主要来源于工农业污染,属于人为来源;As、Cd和Zn受到成土母质和工农业污染双重控制,属于混合来源。③重金属超标点空间分布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金沙湖调查区集中在高桥—永佳河基性—超基性混杂岩带,而觅儿寺调查区集中于工业园和锰钴矿化点周边。该研究能为红安县后期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县域生态地质调查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土壤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来源分析
下载PDF
生态地质学的创立及其在大巴山区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王长生 王大可 《大自然探索》 1998年第4期69-71,共3页
本文简要介绍作者新创立的生态地质学理论,并应用这一理论对大巴山区的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土壤圈和水圈的生态地质环境作综合评价。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地质污染 生态平衡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基于地质建造的西南山区生态地质编图探索与实践——以邛海—泸山地区为例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洪 李文昌 +9 位作者 欧阳渊 张景华 张腾蛟 李佑国 黄瀚霄 黄勇 李富 陈敏华 李樋 吴君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23-638,共16页
地质作用是形成区域生态环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岩石圈表层地质建造是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载体,制约着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进而对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地质... 地质作用是形成区域生态环境格局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岩石圈表层地质建造是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载体,制约着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地质灾害等生态地质条件,进而对整体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生态地质研究在于探索生态环境与地质条件之间的联系,从地质学的视角,探寻生态系统运行与演化机制。本文在四川邛海—泸山地区生态地质调查实践中,探索了一套适用于西南山区的土壤地质图、生态地质剖面和生态地质图等生态地质系列图件的编制方法。研究认为,生态地质系列图件应是岩石圈-土壤圈-生物圈等多圈层融合的地球表层系统在地质图上的反映,其表达内容主要包括:作为生态环境物质基础的地表基质层(岩石圈和土壤圈)的生态功能属性、地表覆盖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现状和展布、生态地质单元的生态功能属性等。基于地质建造和地表基质层的生态地质系列图件,能系统地反映研究区地球表层系统中各生态地质要素的现状、特征、展布和交互关系,为生态保护修复及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地球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地球关键带 地球表层系统 宜居地球 大凉山区
下载PDF
“大地质”背景下高校地质学专业生态地质学课程教学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丙祥 李玉成 +3 位作者 孙丙华 安燕飞 张学胜 郑刘根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生态地质学是地质学科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分支,主要用来研究岩石圈的各种生态作用、成因规律以及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时-空转变关系,内容非常符合当前"大地质"背景下的行业需求。以安徽大学地质学专业开设此课程为例,... 生态地质学是地质学科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分支,主要用来研究岩石圈的各种生态作用、成因规律以及在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影响下的时-空转变关系,内容非常符合当前"大地质"背景下的行业需求。以安徽大学地质学专业开设此课程为例,对其开课背景、课程简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和深入探讨,以期与相关地质院校老师交流,促进该课程体系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质”背景 地质学专业 生态地质学 生态作用
下载PDF
“生态地质”课程教学初探 被引量:7
18
作者 汪振立 《中国地质教育》 2012年第1期17-20,共4页
生态地质是阐述地质环境影响制约植物和动物生态以及人体健康的边缘学科,是一门涵盖多学科知识并可应用于多个领域的一门职业拓展课程。该课程教材的编写打破一般学科界线,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授课采用可视化教学手... 生态地质是阐述地质环境影响制约植物和动物生态以及人体健康的边缘学科,是一门涵盖多学科知识并可应用于多个领域的一门职业拓展课程。该课程教材的编写打破一般学科界线,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授课采用可视化教学手段,列举大量实例,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实习路线以地理气候条件相同、地形地貌条件相似,而地层和植被截然不同为主要原则进行设计,有利于学生识别评判。多做师生互动,激活并开阔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学会跨学科联想并综合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边缘学科 地质环境
下载PDF
裸露岩质边坡覆绿的生态地质学指标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玲 黄景春 李喆 《湖南生态科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43-47,共5页
裸露岩质边坡覆绿成败的关键在于植物和岩体的有机结合,植被地境再造技术效果突出.通过以河南省宜阳县锦屏山高陡岩质边坡覆绿工程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地质学角度研究地境再造技术指标,为了解决岩质边坡的覆绿这一问题,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 裸露岩质边坡覆绿成败的关键在于植物和岩体的有机结合,植被地境再造技术效果突出.通过以河南省宜阳县锦屏山高陡岩质边坡覆绿工程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地质学角度研究地境再造技术指标,为了解决岩质边坡的覆绿这一问题,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岩体体裂隙率达到3%以上、岩壁覆绿植物种植孔深度在40~60 cm之间、种植孔施工角度与裂隙的发育产状相关且以切穿更多的裂隙为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覆绿 生态地质学 锦屏山
下载PDF
地质建造对土壤性质的制约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西昌地区红壤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勇 欧阳渊 +6 位作者 刘洪 张腾蛟 张景华 李樋 吴君毅 邵璐 高文龙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96-212,共17页
厘清地质建造对土壤性质制约的作用及程度有助于建立起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为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笔者以西昌地区6种类型地质建造上发育的红壤为例,系统分析每种类型地质建造内基岩和红壤中植物营养元素... 厘清地质建造对土壤性质制约的作用及程度有助于建立起地质背景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为地质工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笔者以西昌地区6种类型地质建造上发育的红壤为例,系统分析每种类型地质建造内基岩和红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以及红壤的质地、酸碱性等理化性质。结果显示,土壤的营养元素和重金属元素含量与下伏地质建造中相应元素的含量呈现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S、N、As除外),相关系数R的平方值为0.54~0.97,不同类型地质建造上形成红壤的营养元素丰缺度、重金属污染风险、质地、酸碱性等性质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地质建造可以在多个方面有效制约其形成土壤的性质,且这种制约作用具有普遍性,据此提出了“地质建造-土壤性质-生态环境”为主线的山地丘陵区生态地质调查工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 土壤性质 地质建造 红壤 西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