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兰科菌根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1
作者 盖雪鸽 邢晓科 郭顺星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53-767,共15页
兰科植物(Orchidaceae)是典型的菌根植物,自然条件下其种子的成功萌发和生长的早期阶段对菌根真菌有绝对的依赖性,在有些成年兰科植物中菌根真菌仍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兰科植物已为濒危物种,鉴于兰科植物天然的菌根共生关系,开... 兰科植物(Orchidaceae)是典型的菌根植物,自然条件下其种子的成功萌发和生长的早期阶段对菌根真菌有绝对的依赖性,在有些成年兰科植物中菌根真菌仍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兰科植物已为濒危物种,鉴于兰科植物天然的菌根共生关系,开展兰科植物和菌根真菌互作的生态学研究不仅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更有助于兰科植物的物种保护和野生种群的生态恢复。近年研究表明,兰科植物对真菌的选择和二者共生关系的建立与菌根真菌的空间分布和丰度密切相关,然而当前对自然环境中兰科菌根真菌的实际分布还了解甚少,因此文章从生态学角度系统分析兰科植物与菌根真菌的关系,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旨在为兰科菌根的生态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菌根真菌 真菌多样性 区系组成 生态适应性 生态功能
原文传递
地方性知识的扭曲、缺失和复原——以中国西南地区的三个少数民族为例 被引量:31
2
作者 杨庭硕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62-66,84,共6页
民族文化具有能动适应于环境的禀赋,这是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结论。但前人基本上是就文化的生态适应而展开研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世界各地生态危机频发,文化对生态的适应失去效用。文化的适应存在双重性,它既要适应所处生态环境,还... 民族文化具有能动适应于环境的禀赋,这是学术界早就公认的结论。但前人基本上是就文化的生态适应而展开研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世界各地生态危机频发,文化对生态的适应失去效用。文化的适应存在双重性,它既要适应所处生态环境,还要适应所处的社会背景。前人对文化的社会适应缺乏关注,正是无法解释目前生态危机频发的原因。为此,以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侗族和彝族在近500年间的文化变迁为例,通过文化政治分析,去揭示这三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如何在中央王朝的统一政策作用下发生变形、扭曲和缺失,力图弄清文化的社会适应原则,希望从中找到复原和利用这些地方性知识的最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知识 生态适应 社会适应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地区构树苗木对土壤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4
3
作者 魏媛 喻理飞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4-167,共4页
在西南喀斯特地区,采用土壤干旱胁迫的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一年生构树苗木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观测,研究其对土壤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构树的叶水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 在西南喀斯特地区,采用土壤干旱胁迫的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一年生构树苗木的生理指标进行了观测,研究其对土壤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构树的叶水势、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都有所下降,表明构树有较高的耐旱生产潜力,对水分亏缺的适应能力也较强。阐明了其能够在退化喀斯特生境中生存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树 幼苗 干旱胁迫 生态适应 西南喀斯特
下载PDF
阿拉善荒漠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及生态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继恩 梁存柱 +1 位作者 付晓玥 闫建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75-179,共5页
对阿拉善荒漠地区主要的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和生态适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三芒草(Aristida adscenionis)、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的种子当年萌发率较高,均超过70%,干、冷藏处理过冬后的萌发... 对阿拉善荒漠地区主要的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特性和生态适应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三芒草(Aristida adscenionis)、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的种子当年萌发率较高,均超过70%,干、冷藏处理过冬后的萌发率略有下降,但仍超过60%;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虎尾草(Chloris virgata)、冠芒草(Pappophorum boreale)种子当年萌发率均在15%以下,狗尾草干藏处理后萌发率下降、虎尾草、冠芒草种子干冷藏处理后,萌发率大幅度上升,表现明显的休眠后熟现象;小画眉草(Eragrostis minor)种子当年萌发率接近30%,但处理后萌发率几乎降至0;虫实(Corispermum declinatum)、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种子各种处理的萌发率都在15%以下,特别是灰绿藜种子当年不萌发。与草原区相比,荒漠区一年生植物种子萌发率偏低,萌发进程较缓慢,表现出对荒漠气候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善荒漠 一年生植物 种子萌发 生态适应
原文传递
禾本科(Poaceae)几种水保植物营养器官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赖小荣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495-500,共6页
通过对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 、狼尾草( Pennisetum clandestinum) 、知风草( Eragrostisferruginea) 等禾本科植物的比较解剖学研究,认为这些禾本科(Poaceae) 植物具有高度的生态适应性。
关键词 禾本科 营养器官 比较解剖学 生态适应
下载PDF
细鳞鲑在太白山南坡的适应性生长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郑雪莉 卜书海 +3 位作者 代栓发 李先敏 张宏 李爱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58,共7页
【目的】研究细鳞鲑在太白山南坡黄柏塬地区的适应性生长情况,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的适应性研究提供支持。【方法】在黄柏塬区域的湑水河、太白河及其支流,对细鳞鲑的栖息地特征、种群结构、生长状况以及分布进行调查。【结... 【目的】研究细鳞鲑在太白山南坡黄柏塬地区的适应性生长情况,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的适应性研究提供支持。【方法】在黄柏塬区域的湑水河、太白河及其支流,对细鳞鲑的栖息地特征、种群结构、生长状况以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最近10年(1997-2007年)的年均气温较20世纪中后期(1970-1996年)升高1℃左右,细鳞鲑能够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喜欢选择水流速度较缓(0.19~0.52m/s)、中午水底温度在6℃以上、水深35~112cm的环境中进行繁殖;细鳞鲑的洄游习性有所改变,迁移距离相对较短,甚至不迁移。所捕获的细鳞鲑年龄组成为1~4龄共4个年龄序列;多数雄鱼于2+龄达到性成熟,而雌鱼为3+龄;细鳞鲑体质量(W)和体长(L)关系符合Keys增长函数-W=0.045L-2.725。对细鳞鲑体长和体质量的实测值进行回归,可得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参数为:渐进体长L∞=42.12cm,渐进体质量W∞=1202.11g,生长系数k=0.134,理论起始生长年龄t0=-0.517。细鳞鲑群体垂直分布表现出高年龄个体多分布于海拔高处的趋势。【结论】细鳞鲑对黄柏塬山地气候和生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鳞鲑 太白山南坡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嵩草属植物叶解剖结构的生态适应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赵庆芳 崔艳 +2 位作者 马世荣 李巧峡 王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21-825,835,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和石蜡切片法对青藏高原东部嵩草属13种植物叶结构进行了研究,对其生态适应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诸物种在解剖结构方面明显具有耐低温、抗干旱、御强风等适应性特征,其主要特征如植物表皮细胞壁增厚,具有一定程度...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和石蜡切片法对青藏高原东部嵩草属13种植物叶结构进行了研究,对其生态适应特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诸物种在解剖结构方面明显具有耐低温、抗干旱、御强风等适应性特征,其主要特征如植物表皮细胞壁增厚,具有一定程度的角质化,具有厚的角质层,外有蜡质;都具有发达的机械组织;气腔发育良好,多数大而明显;栅栏组织常为多层,有利于物质在水平方向的运输。各物种还有其生态适应上的独特性状,如近轴面有乳突;减小叶片面积;具有下皮层;叶肉薄壁细胞发达等。总之,13种嵩草均具有适应青藏高原独特生态环境的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草属 解剖结构 生态适应 青藏高原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香附子对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8
作者 洪明 郭泉水 +2 位作者 聂必红 康义 裴顺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7-84,共8页
在三峡水库巫山段消落带植被建设试验示范区,按照海拔梯度设置监测样带,定位观测香附子的形态性状、种群密度及种群生物量变化,并揭示其对消落带水陆生境变化的生态适应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消落带中浅水位区(海拔155~170 m)香附... 在三峡水库巫山段消落带植被建设试验示范区,按照海拔梯度设置监测样带,定位观测香附子的形态性状、种群密度及种群生物量变化,并揭示其对消落带水陆生境变化的生态适应性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消落带中浅水位区(海拔155~170 m)香附子的植株高度、叶片长度等均显著高于深水位区(海拔155 m以下)和未淹区(海拔170 m以上);香附子植株高度、叶片长度的相对生长速率、根系长度、根系数量、块状茎分蘖植株数量、种群密度、种群生物量等总体呈现深水位区〉中浅水位区〉未淹区的变化趋势,表现出对消落带水陆生境变化超常的适应能力。香附子能够通过快速恢复生长,种群密度调节,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分配调整等多种方式对消落带水陆不断变化的生境做出快速反应,这可能是香附子对消落带变化生境的一种生态适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附子 形态性状 种群密度 生物量 生态适应性 三峡库区消落带
下载PDF
红树植物胎生现象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周晓旋 蔡玲玲 +3 位作者 傅梅萍 洪礼伟 沈英嘉 李庆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28-1343,共16页
植物胎生是指有性繁殖产生的后代在母体上直接萌发的现象,在红树植物中最为常见。红树植物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耐受高盐、高温、淹水缺氧和海浪冲击等复杂环境。胎生被认为是红树植物对这种特殊生境的重要适应方式。该文从形态... 植物胎生是指有性繁殖产生的后代在母体上直接萌发的现象,在红树植物中最为常见。红树植物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耐受高盐、高温、淹水缺氧和海浪冲击等复杂环境。胎生被认为是红树植物对这种特殊生境的重要适应方式。该文从形态发育、生理生化、分子水平、生态适应4个层次讨论红树植物胎生现象对复杂生境的适应性,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与非胎生胚胎发育相比,红树植物胎生是一个遗传的程序,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结构。植物激素对胎生发育起关键的调控作用,繁殖体发育过程中,其盐离子的种类与浓度的动态变化则是对海岸潮间带生境的重要适应特征。这种胎生繁殖体依靠在母体上完善的一系列功能性特征能更有效地适应落地后的滩涂环境。然而,红树植物胎生发育过程的分子机理及调控机制还有待研究。理解胎生这一特殊适应性现象的本质及其进化过程将为红树林保护繁育、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植物 胎生现象 生态适应性 海岸潮间带
原文传递
裂叶沙参与泡沙参解剖生态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祖元刚 张文辉 +2 位作者 阎秀峰 吴双秀 周福军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6-54,共9页
借助于光镜和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了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lobophylaHong.)的根、芦头、茎和叶的解剖特征及茎、叶、种子的表面形态特征,并将有关性状与广布种泡沙参(A.potaniniKors... 借助于光镜和扫描电镜,系统观察了濒危植物裂叶沙参(AdenophoralobophylaHong.)的根、芦头、茎和叶的解剖特征及茎、叶、种子的表面形态特征,并将有关性状与广布种泡沙参(A.potaniniKorsh.)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沙参在叶表皮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角质层初级雕纹及次级雕纹;叶片气孔形状及外拱盖外缘纹饰及内缘形状,保卫细胞上角质层薄厚及蜡质纹饰;叶表毛状体形状及纹饰,茎中皮层占茎横切面的比例;茎中有无髓纤维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相对于泡沙参,裂叶沙参单株叶面积大,生物量高,表皮角质层薄,单位面积内被毛数量少,栅栏组织薄,气孔周围蜡质沉积颗粒少;茎的直径大,皮层较薄等。这些特征表明裂叶沙参对旱生生境适应能力弱,而泡沙参对旱生生境适应能力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叶沙参 泡沙参 解剖学 生态适应 桔梗科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4种植物的萌发特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小彦 焦菊英 +2 位作者 王宁 贾燕锋 韩鲁艳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4-611,共8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4种植物的萌发特性,结果发现:萌发率在80%以上的植物有杠柳、铁杆蒿和茭蒿;在60%-80%之间的物种有白羊草、紫丁香、阿尔泰狗娃花、大针茅、沙棘和猪毛蒿;长芒草为37.3%;小于20%的植物有达乌里...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14种植物的萌发特性,结果发现:萌发率在80%以上的植物有杠柳、铁杆蒿和茭蒿;在60%-80%之间的物种有白羊草、紫丁香、阿尔泰狗娃花、大针茅、沙棘和猪毛蒿;长芒草为37.3%;小于20%的植物有达乌里胡枝子、刺槐、虎榛子和狼牙刺。14种植物的萌发时滞最短的为2 d,最长的为8 d;几乎所有植物种子达到T50的时间都在其萌发开始后的7 d以内,且大部分物种在萌发开始后的15 d完成总萌发量的90%;萌发持续时间最短的为6 d,有刺槐、狼牙刺、虎榛子、沙棘4种,最长的为猪毛蒿,达32 d。这些植物种子的萌发特性及生态适宜性决定了它们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演替中的角色与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种子萌发 萌发格局 萌发进程 生态适应
下载PDF
紫苞鸢尾种子萌发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性 被引量:6
12
作者 麦尔耶姆古丽.阿布都瓦力 阿马努拉.依明尼亚孜 +1 位作者 古丽尼哥.塔依尔 迪利夏提.哈斯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72-177,共6页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态学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种子的萌发特性影响物种在自然群落中种群的动态。文中以新疆退化草原上泛滥蔓延的害草紫苞鸢尾为研究材料,对其种子萌发及休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物种种皮具有较好的透水性,种皮对种...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态学重点研究的领域之一,种子的萌发特性影响物种在自然群落中种群的动态。文中以新疆退化草原上泛滥蔓延的害草紫苞鸢尾为研究材料,对其种子萌发及休眠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物种种皮具有较好的透水性,种皮对种子萌发没有阻碍;该物种种子在25/15℃光照/黑暗和全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分别为82.2%和56.6%,种子属于需光种子;低温和高温层积处理可显著提高不同变温条件下种子萌发率;湿度埋藏种子可大大提高种子萌发率。这些萌发特性可能是该物种种子对当地环境条件及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一种适应,是保证其种群数量在新疆退化山地草原上不断增加的一个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害草 紫苞鸢尾 种子萌发 生态适应性
原文传递
平茬对四翅滨藜补偿生长及水分生理特征的影响
13
作者 马帅 周海 +2 位作者 种培芳 任珩 冯相艳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61,共9页
【目的】四翅滨藜是荒漠化防治区广泛引种的优质旱生灌木,平茬是其主要抚育管理措施,揭示其平茬后恢复过程中的适应性和补偿生长机制,可为四翅滨藜发展成荒漠区优质饲料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人工种植的5年生四翅滨藜植株为研究对象... 【目的】四翅滨藜是荒漠化防治区广泛引种的优质旱生灌木,平茬是其主要抚育管理措施,揭示其平茬后恢复过程中的适应性和补偿生长机制,可为四翅滨藜发展成荒漠区优质饲料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人工种植的5年生四翅滨藜植株为研究对象,在平茬处理(留茬高度10cm)后,测定四翅滨藜恢复过程中的株高、冠幅、光合反应、叶片水势、叶片导水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并探讨功能性状间的关系。【结果】(1)四翅滨藜平茬后的株高、冠幅和地上生物量经过1个生长季后能恢复至平茬前状态;(2)平茬植株的叶水势、叶导水率、水分利用效率、光合参数均高于对照植株;(3)线性拟合分析显示,平茬植株的正午叶水势和气孔导度与生长速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四翅滨藜平茬后具有良好的补偿生长能力;平茬植株在恢复生长前期表现出较高的补偿生长能力和典型的获取性策略,后期随着水力状况降低又转向保守性策略;平茬植株会将更多的生物量和资源分配到枝、叶等地上组织的生长,后期的资源分配又转向促进地下部分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翅滨藜 平茬 补偿生长 水分生理 生态适应
下载PDF
中山杉功能性状适应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阮宇 胡景涛 +2 位作者 肖国生 李俊清 任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921-2930,共10页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是生态学的热点,它能够很好地解释植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中山杉(Taxodium‘Zhongshanshan’)能够在三峡库区不同水位高度的消落带上生长,但对它在消落带上的适应性研究较少。按水位高度不同,将消落带171—175 m划... 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是生态学的热点,它能够很好地解释植被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中山杉(Taxodium‘Zhongshanshan’)能够在三峡库区不同水位高度的消落带上生长,但对它在消落带上的适应性研究较少。按水位高度不同,将消落带171—175 m划分为浅水区(SS)、168—171 m为中度水淹区(MS)、165—168 m为深度水淹区(DS)3个样带及对照组(LS),每个样带内随机选取25—30株中山杉,通过测定树高、叶表宽度、叶厚度、非结构型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机酸含量等功能性状,研究中山杉功能性状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深度水淹区(DS)叶片表现出旱生性状,气孔孔径变小,栅栏组织变厚。消落带171 m以上中山杉的生长状况显著优于171 m以下。中度水淹区(MS)根系中的非结构型碳水化合物、可溶性糖、淀粉、酒石酸、苹果酸及柠檬酸含量高,而深度水淹区(DS)却相反,但草酸含量最高。从功能性状比较看,浅水区(SS),水淹期恰好是中山杉生长缓慢的时期,中山杉的生长周期未受到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功能性状差异不显著。中度水淹区(MS),中山杉代谢活跃,水淹胁迫引发的功能性水平上的变化和反应是可逆的,中山杉能够自我恢复,胁迫在中山杉的自身调节能力极限范围内,植株能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具有较强的生活力。与浅水区(SS)相比,中度水淹区(MS)的植株生长状况明显劣于浅水区,但它们的存活率相似,都较高。而深度水淹区(DS)水淹期6个月,高温期2—3个月,胁迫已造成植株受到慢性或不可逆地伤害,退水后,根系不能较快恢复正常代谢,植株生长周期短,生命力变脆弱,随着水淹次数增加,植株易死亡。植株的高度和大小与中度水淹区(MS)差异不显著,但植株存活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状 中山杉 三峡库区 消落带 适应机制
下载PDF
夏秋季丹霞梧桐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特征比较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华章 戴文坛 +5 位作者 缪绅裕 陶文琴 陈健辉 陈再雄 陈志红 胡辉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19年第5期31-35,共5页
利用便携式光合蒸腾仪于夏季、秋季各测定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 Huse et H.S.Kiu)叶片的光合特性及生态因子,以期为了解该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夏季测定日的气温、大气相对湿度、CO2浓... 利用便携式光合蒸腾仪于夏季、秋季各测定了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丹霞梧桐(Firmiana danxiaensis Huse et H.S.Kiu)叶片的光合特性及生态因子,以期为了解该植物的生态适应性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夏季测定日的气温、大气相对湿度、CO2浓度、光合有效辐射、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等光合特性等指标均高于秋季测定日的相应值,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则夏季低于秋季。夏季在测定日平均气温近37.37℃高温下,大气相对湿度65.66%,丹霞梧桐叶片净光合速率平均为14.35μmol CO2/m2·s,蒸腾速率4.28 mmol H2O/m2·s,气孔导度184.33 mol H2O/m2·s;秋季测定日气温平均33.78℃,大气相对湿度41.97%,叶片净光合速率8.70μmol CO2/m2·s,蒸腾速率2.75 mmol H2O/m2·s,气孔导度85.19 mol H2O/m2·s;可见,丹霞梧桐在夏季以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表现出对丹霞地貌高温高湿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梧桐 丹霞地貌 光合特性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两种猪毛菜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动态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晓青 魏岩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38,共4页
对紫翅猪毛菜(Salsola affinis)和散枝猪毛菜(Salsola brachiata)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株高和根长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猪毛菜植株高度生长变化趋势随时间变化呈"先慢后快"的模式,根长的生长变化趋势则呈"先... 对紫翅猪毛菜(Salsola affinis)和散枝猪毛菜(Salsola brachiata)地上、地下生物量及株高和根长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猪毛菜植株高度生长变化趋势随时间变化呈"先慢后快"的模式,根长的生长变化趋势则呈"先快后慢"的模式,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动态是与年节律的进程相吻合的。两种猪毛菜表现出来的地上、地下生长策略不仅保证了该物种在荒漠环境中的顺利繁衍,同时对其在防风固沙、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及荒漠绿化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翅猪毛菜 散枝猪毛菜 生长动态 生态适应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植物对石生高钙环境的生态适应研究进展
17
作者 田玲 李双智 +2 位作者 陈凯 金兆麟 牟凤娟 《南方林业科学》 2023年第5期53-59,共7页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该生境具有保水性差、钙含量高及养分贫瘠等特点,在此特殊生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植被类型。环境条件对植物形态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了解植物在石灰岩特殊环境下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喀斯特地区脆弱生态系统背...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该生境具有保水性差、钙含量高及养分贫瘠等特点,在此特殊生境下形成了独特的植被类型。环境条件对植物形态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了解植物在石灰岩特殊环境下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喀斯特地区脆弱生态系统背景下植物的适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喀斯特地区石生和高钙环境下的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研究进行了综述,发现植物优势种的根、茎、叶等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可通过调节自身不同形态及生理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环境胁迫。石质生境下植物根茎发达、叶变小加厚,可以增加吸收和储存水分和营养;高钙环境中植物可通过根系固定部分钙、特殊形态的茎和叶储存多余的钙以维持体内钙浓度平衡。提出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旨在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石质生境 高钙胁迫 生态适应
下载PDF
海南岛红树植物的解剖生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桑树勋 刘焕杰 施健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1-6,T002,共7页
在对不同红树属种系统解剖的基础上,总结了红树植物根、茎、叶等不同营养器官的一般性解剖结构特征,探讨了红树植物解剖结构与生态适应间的关系,指出了现代红树植物解剖、生态的研究在古植物学和煤沉积学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 红树植物 解剖结构 生态适应 地质
下载PDF
旱作雨养条件下5种燕麦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程玉臣 路战远 +4 位作者 张向前 张建中 咸丰 白海 张德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8期7777-7779,共3页
[目的]为筛选适宜在旱作条件下生长的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方法]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对5个品种生长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种燕麦品种的株高为保罗>草莜1号>九六二六>燕科1号>农家品种,但在总体生长速度上表现... [目的]为筛选适宜在旱作条件下生长的燕麦(Avena sativa L.)品种。[方法]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对5个品种生长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5种燕麦品种的株高为保罗>草莜1号>九六二六>燕科1号>农家品种,但在总体生长速度上表现为草莜1号>保罗>燕科1号>九六二六>农家品种。生育期间各品种叶面积呈先明显增加后缓慢下降的变化趋势。鲜重随生育时期均呈S型曲线变化,在抽穗期不同燕麦品种间保罗、农家品种、草莜1号、九六二六分别较燕科1号增加了118.44%、69.58%、45.63%、45.21%;在灌浆期增加了63.40%、30.14%、13.06%、11.47%。干重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到灌浆期保罗、草莜1号、农家品种和九六二六分别较燕科1号的植株干重增加了76.77%、52.65%、40.49%和32.74%。在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上均以保罗最高,且在籽粒产量上保罗、燕科1号、草莜1号和九六二六分别较农家品种增加了18.71%、16.10%、8.48%和7.06%。[结论]该研究对干旱地区燕麦的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雨养条件 燕麦 生态适应性
下载PDF
永瓣藤的地理分布及其种群空间格局 被引量:7
20
作者 谢国文 张志勇 《生态科学》 CSCD 1999年第1期7-11,共5页
应用GreigSmith邻接格子取样法,研究了我国珍稀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chinenseRehd.)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其克隆生长格局和生态适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永瓣藤... 应用GreigSmith邻接格子取样法,研究了我国珍稀植物永瓣藤(MonimopetalumchinenseRehd.)的地理分布和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形成机制;分析了其克隆生长格局和生态适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永瓣藤的分布区域狭窄,其种群空间格局为集群型,克隆生长格局为游击式稀疏线形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瓣藤 卫矛科 种群 分布格局 生态适应对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