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0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然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转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8
1
作者 赵云英 马永安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8-72,共5页
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天然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概述了天然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从PAH的吸附、挥发、光解和生物转化作用以及对水生动植物的毒性机... 多环芳烃(PAH)化合物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天然环境中的化学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概述了天然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分布和迁移转化规律。从PAH的吸附、挥发、光解和生物转化作用以及对水生动植物的毒性机理,探讨了PAH在天然环境中的化学行为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迁移转化 生态环境 污染物质
下载PDF
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 被引量:111
2
作者 徐中民 程国栋 邱国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在一个地球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通过分析生态足迹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利用效益角度来看,在发展的可持续性上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地球容纳环境和社会期望方面具... 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在一个地球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通过分析生态足迹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利用效益角度来看,在发展的可持续性上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地球容纳环境和社会期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气候变暖的事实说明,人类对不可更新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速率已经超过地球上生态系统吸收CO的能力。各国要取得社会发展并使之具有可持续性,应该在地球的可持续性尺2度范围内增加自己的全球足迹份额,而不是简单的减少足迹。以中国的南水北调、北粮南运,粮食安全及世界石油消费利用为例说明了社会资源在缓解和减轻环境影响方面的作用。在剖析经典的IPAT等式及其变种等式ImPAC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框架—ImPACTS等式,并讨论了新等式的政策含义。在ImPACTS等式中,新增项S——代表社会资源的状态(社会发展状态),m代表管理,用来强调人类采用协调的方式来解决超过可持续性尺度这一问题的重要性,I因此变成了集成的影响评价—对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损益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性评价 等式 人类社会发展 impact 社会资源 可更新资源 发展中国家 发展要求 发展需求 生态足迹 利用效益 发达国家 气候变暖 生态系统 化石燃料 南水北调 环境影响 石油消费 粮食安全 分析框架 研究框架 发展状态
下载PDF
引入西方蜜蜂对中蜂的危害及生态影响 被引量:116
3
作者 杨冠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01-406,共6页
作者阐述自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ApismelliferaL.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蜂ApismelliferaligusticaSpinola和喀尼阿兰蜂ApismelliferaCarnicaPollmann以来,使当地的东方蜜蜂ApisceranaF.受到严重危害,其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 作者阐述自1896年中国引进西方蜜蜂ApismelliferaL.的优良品种如意大利蜂ApismelliferaligusticaSpinola和喀尼阿兰蜂ApismelliferaCarnicaPollmann以来,使当地的东方蜜蜂ApisceranaF.受到严重危害,其分布区域缩小75%以上,种群数量减少80%以上。使山林植物授粉总量减少,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文中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存本地蜜蜂遗传特性,和采用基因转移等技术,培育具有西方蜜蜂优良生产性能的中蜂新品种,逐步恢复中蜂的种群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蜜蜂 中蜂 引进 竞争 生态危害 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米草属植物入侵的生态后果及管理对策 被引量:83
4
作者 陈中义 李博 陈家宽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80-289,共10页
生物入侵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对入侵地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态后果,所以评价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后果是入侵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米草属(Spartina)植物为例,综述了其对入侵地区自然环境、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 生物入侵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对入侵地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态后果,所以评价外来种入侵的生态后果是入侵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米草属(Spartina)植物为例,综述了其对入侵地区自然环境、生物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结合国际上对米草属入侵种的管理策略,讨论了我国米草属植物管理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入侵 米草属植物 生物多样性 潮间带生态系统 自然环境 生物种群 群落
下载PDF
灾害评估研究内容与方法探讨 被引量:80
5
作者 孙绍骋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2-130,共9页
灾害评估是灾害研究的核心内容 ,本文对灾害的风险评估、损失评估、生态环境评估和防灾工程的减灾效益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具体论述了其内涵、内容和主要的研究方法 ,以期能够为灾害评估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灾害评估 风险 灾害损失 生态环境 防灾工程
下载PDF
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及其生态建设 被引量:59
6
作者 章家恩 徐琅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4-77,共4页
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及其生态建设章家恩,徐琅(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10008)EcologicalImpactsofRoadsandItsEcologicalConstruction.¥ZhangJiaen;Xu... 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及其生态建设章家恩,徐琅(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10008)EcologicalImpactsofRoadsandItsEcologicalConstruction.¥ZhangJiaen;XuQi(InstituteofSo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学 道路 生态学
下载PDF
我国地面臭氧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83
7
作者 刘峰 朱永官 王效科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74-1679,共6页
地面臭氧是一种重要的二次大气污染物。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臭氧前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地面臭氧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在高速发展的城市群区域,地面臭氧已经成为其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文章论述了我国地面臭氧的来源、特... 地面臭氧是一种重要的二次大气污染物。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我国臭氧前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地面臭氧污染问题尤为突出。在高速发展的城市群区域,地面臭氧已经成为其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文章论述了我国地面臭氧的来源、特性、污染现状和发展趋势,着重介绍了地面臭氧污染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可能的经济损失,包括人体健康危害、建筑材料腐蚀老化、农作物减产以及树木生长抑制等方面。此外,从研究对象与研究区域两方面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当前我国地面臭氧污染研究的瓶颈是缺乏全国范围的臭氧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地面臭氧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生态效应 人体健康 材料腐蚀 作物 森林
下载PDF
城市景观及其格局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66
8
作者 宋治清 王仰麟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7-106,共10页
城市景观是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景观类型,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也深深地刻上了人类影响的烙印。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城市化,未来的景观将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改造。人类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更广泛... 城市景观是深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景观类型,同时城市生态系统也深深地刻上了人类影响的烙印。随着人类社会日益城市化,未来的景观将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改造。人类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城市生态系统,另一方面,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却是通过城市景观格局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区域物质能量流,进而影响区域生态过程,这种城市景观通过空间格局对生态系统特征和过程造成的影响,可以称之为城市景观的生态效应。本文考察了中外学者近年来就城市景观的生态效应所作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包括景观要素与格局及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城市动植物群落、气候、水文、土壤等造成的影响。作者通过评述近年来城市景观及其格局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认为尽管目前对景观格局及其生态过程的结合尚未完善,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这个问题,并通过在不同尺度、不同切入点的实证研究,为建立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有机结合提供基础。这些研究的结论及其所揭示的规律将作为城市空间规划与管理的依据,推动城市和人类-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 生态效应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下载PDF
艾比湖地区土壤异质性及其对植物群落生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3
9
作者 钱亦兵 蒋进 吴兆宁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17-222,共6页
艾比湖水域萎缩、湖区旱化和人类活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艾比湖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理化性状分析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统计及其分布的规律研究 ,讨论了土壤质地、盐分、pH、养分、水分等自然综合体空间... 艾比湖水域萎缩、湖区旱化和人类活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艾比湖地区不同类型土壤的理化性状分析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统计及其分布的规律研究 ,讨论了土壤质地、盐分、pH、养分、水分等自然综合体空间异质性对植物群落生态分布的影响 ,为该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比湖地区 土壤异质性 植物群落 生态分布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初步探讨 被引量:65
10
作者 吕宪国 王起超 刘吉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5,共3页
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 ,指出由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应将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放到重要位置。应重视工程项目对湿地水文条件、植物区系、动物种群改变以及移民和诱导开发的影响分析。从湿地分类开始 ,以湿地功... 探讨了湿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 ,指出由于湿地生态环境的特殊性 ,应将非污染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放到重要位置。应重视工程项目对湿地水文条件、植物区系、动物种群改变以及移民和诱导开发的影响分析。从湿地分类开始 ,以湿地功能为核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把湿地潜在的生态环境效益和工程项目可能产生影响有机结合在一起 ,评价建设项目的急性和慢性影响 ,提出减缓影响的措施和替代方案。着眼于维持现存的生态过程和自然系统 ,保护湿地的生态效益和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生态环境 影响评价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 被引量:74
11
作者 曹淑艳 谢高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99-1507,共9页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生态足迹(EF)核算模型是目前国际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热点模型之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土地利用差异转化系数(某类土地利用的产量因子与其均衡因子的乘积)改进模型,以保证投入产出表的行、列组分加和操作的有...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生态足迹(EF)核算模型是目前国际生态承载力研究的热点模型之一。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土地利用差异转化系数(某类土地利用的产量因子与其均衡因子的乘积)改进模型,以保证投入产出表的行、列组分加和操作的有效性。研究以货币型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核算中国1997年的EF,分析表明:(1)1997年中国为EF净出口国,人均EF贸易逆差0.050 hm2,占生产包含足迹的3.4%;(2)最终使用的人均EF为1.435 hm2(能源足迹占45.1%),其中,2/3缘于居民消费,另1/3缘于资本形成;(3)第一、二、三产业包含的人均EF依次为0.499、0.721 hm2和0.183 hm2。其中,第一产业以直接占用生态空间为主,而第二、三产业以间接占用为主,如第二产业的隐藏性非能源足迹是其直接值的140余倍;(4)三大产业部门中,第三产业最终产品消费的EF最小,人均0.183 hm2,而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率最高,为0.898万元hm-2。实践表明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EF模型不仅承袭了EF基本模型的优点,而且结构性能好,能同时识别社会各生产和消费部门的生态压力及其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转情况,并可有效避免足迹组分的重复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组分 生态足迹贸易逆差 生态影响 投入产出分析
下载PDF
中国西部沙漠化的分布、动态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被引量:67
12
作者 周欢水 申建军 +1 位作者 姜英 李谭宝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中国西部是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土地沙漠化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全国沙漠化普查与监测数据... 中国西部是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土地沙漠化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全国沙漠化普查与监测数据的分析,重点论述中国西部沙漠化的分布和动态,及其对西部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为西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和规划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部 沙漠化 分布 动态 生态环境建设
下载PDF
我国地表臭氧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9
13
作者 冯兆忠 李品 +3 位作者 袁相洋 高峰 姜立军 代碌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30-1541,共12页
针对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出现的高浓度地表臭氧污染,综述了目前在地表臭氧的生态环境效应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展望。主要进展包括地表臭氧的污染水平,及其对植物的影响机制,具体包括地表臭氧对植物叶片的表观伤害、光合... 针对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出现的高浓度地表臭氧污染,综述了目前在地表臭氧的生态环境效应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展望。主要进展包括地表臭氧的污染水平,及其对植物的影响机制,具体包括地表臭氧对植物叶片的表观伤害、光合固碳能力、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释放、土壤微生物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臭氧生态环境效应的管理措施。此外,对我国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建议加强在农田和森林布设臭氧浓度监测点、开展多因子同时存在的交互作用、气孔臭氧吸收量-响应(生物量或产量)关系以及臭氧对地下生态过程累积效应的长期定位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地表臭氧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生态效应 陆地生态系统 管理措施 作物 森林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3
14
作者 陈佐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26-132,共7页
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该环境物质、能量、信息的转运传输功能 ,维系着城市生产与消费的平稳运行。然而 ,城市交通的发展在促进并改善城市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同时 ,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城市交通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该环境物质、能量、信息的转运传输功能 ,维系着城市生产与消费的平稳运行。然而 ,城市交通的发展在促进并改善城市社会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同时 ,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城市机动车和交通量的迅猛增加占用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 ,比如土地和能源。同时 ,也对城市区域的大气环境、声环境、城市气候及温室气体产生明显的影响。为避免城市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 ,研究设计科学合理的城市绿色交通网已成为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研究分析证明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将明显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大大缓解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城市轨道交通以其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以及舒适、安全、快捷的特性逐渐成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公交骨干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将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新疆气候“湿干转折”的信号和影响探讨 被引量:56
15
作者 姚俊强 毛炜峄 +1 位作者 陈静 迪丽努尔·托列吾别克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7-72,共16页
新疆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地区之一,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新疆干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应对和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对新疆区域干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 新疆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地区之一,分析全球变暖背景下新疆干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对应对和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象水文观测资料,对新疆区域干湿气候变化及其影响评估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疆气温升高,降水量增加,呈"暖湿化"特征;但1997年之后,干旱变化趋势、干旱频率、干旱发生月份等均有明显增加,导致70%以上的区域变干,新疆气候出现了从"暖湿化"向"暖干化"转折的强烈信号,即发生了"湿干转折";②新疆气候转折对区域生态和水资源造成明显的影响,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经历了先增后减的变化过程,1982—1997年植被趋于"变绿",但1997年之后植被长势迟滞,土壤水分明显下降,生态逆转,生态负效应凸显;③新疆河流径流变化出现明显的区域差异,对干湿气候转折响应复杂,受冰雪融水对径流补给比例的影响,发源于天山的河流径流对区域干湿变化有正响应,但发源于昆仑山的河流径流响应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气候"湿干转折"和极端气候事件加剧背景下新疆干旱化急剧增加,水循环系统和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加剧,相关成果可为区域干旱灾害防灾减灾和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干转折 水资源 生态逆转 影响评估 新疆
原文传递
筑坝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水库生态调度研究 被引量:45
16
作者 陈庆伟 刘兰芬 刘昌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78-582,共5页
阐述了大坝建造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通道阻隔、水库淹没、径流调节、水温变化等,探讨了大坝建造对河流水文特性、化学特性、通道作用等生态功能的影响方式,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对于已建工程可通过水库运行调度方式的调整,减缓其... 阐述了大坝建造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途径:通道阻隔、水库淹没、径流调节、水温变化等,探讨了大坝建造对河流水文特性、化学特性、通道作用等生态功能的影响方式,并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对于已建工程可通过水库运行调度方式的调整,减缓其生态影响.其主要包括:结合河道及流域的生态保护目标采取不同的调度措施,保证合理的下泄生态流量;采取联合调度方式保持水库及下游水质;采取人造洪峰保护水生生物及鱼类资源;对湿地、湖泊进行人工补水等.建议水库运行调度应在考虑工程功能的同时,兼顾坝下及水库的生态功能,以达到流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流域健康的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流域 大坝 生态影响 生态调度
下载PDF
陆地生态系统氮沉降的生态效应: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9
17
作者 付伟 武慧 +2 位作者 赵爱花 郝志鹏 陈保冬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5-493,共19页
随着人类对能源和食物需求的持续增长,化石燃料和化学肥料的消耗急剧增加,导致全球范围内大气氮沉降速率快速升高。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大气氮沉降的热点区域,且氮沉降量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累积增加,已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 随着人类对能源和食物需求的持续增长,化石燃料和化学肥料的消耗急剧增加,导致全球范围内大气氮沉降速率快速升高。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大气氮沉降的热点区域,且氮沉降量可能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累积增加,已严重威胁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该文梳理了近40年来国内外氮沉降生态效应研究的发展历史和前沿进展,综述了氮沉降对陆地植被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元素(碳、氮、磷)循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氮沉降导致的活性氮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累积,改变了土壤环境、元素平衡和物种共存关系,驱动了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氮沉降速率、沉降持续时间、氮输入形式、生物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内稳性和非生物环境条件共同决定了生态响应的性质和程度。基于对国内外氮沉降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的分析,该文讨论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倡议建立更为完善的全国性长期监测研究平台,开展区域尺度甚至全球联网研究。同时,要考虑多因子耦合,从现象特征的描述向机理探究推进,从而全面提升我国氮沉降生态效应基础研究与生态风险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生态效应 生物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原文传递
城乡结合部土壤污染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9
18
作者 钟晓兰 周生路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2-129,共8页
城乡结合部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过程中最为激烈的特殊的地域实体,快速的经济发展,强烈的人为活动使城乡结合部土壤污染加剧。本文从城乡结合部的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物污染和交通污染)出发,综述了城乡结... 城乡结合部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集约化过程中最为激烈的特殊的地域实体,快速的经济发展,强烈的人为活动使城乡结合部土壤污染加剧。本文从城乡结合部的污染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物污染和交通污染)出发,综述了城乡结合部土壤污染现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结合部 土壤污染 生态效应 环境效应 城市化
下载PDF
三峡初期蓄水对典型鱼类栖息地适宜性的影响 被引量:39
19
作者 李建 夏自强 +1 位作者 戴会超 尹炜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2-900,共9页
三峡工程是长江中游干流最大的骨干工程,蓄水后下游水文情势发生明显改变。分析水库运行后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情况,将为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流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和开展生态保护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和帮助。本文选择宜昌站作为研究对象,... 三峡工程是长江中游干流最大的骨干工程,蓄水后下游水文情势发生明显改变。分析水库运行后下游水文情势的改变情况,将为了解大型水利工程对河流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和开展生态保护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和帮助。本文选择宜昌站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中华鲟和四大家鱼为典型代表物种,研究三峡工程初期蓄水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坝下宜昌站生态水文条件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多年平均水温上升,多年平均流量、水位和含沙量下降;非汛期的水温以及汛期的流量、水位和含沙量月径流过程明显改变;下游生态水文条件的改变,导致中华鲟鲟卵孵化适宜度和四大家鱼产卵适宜度明显降低;栖息地内生态水文条件的变化是影响中华鲟鲟卵孵化和四大家鱼产卵行为的关键因素,而不是影响中华鲟产卵和四大家鱼鱼卵孵化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蓄水 栖息地适宜性 生态影响 中华鲟 四大家鱼
原文传递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9
20
作者 吴本丽 陈贵生 +4 位作者 赵慧敏 王晓健 黄龙 陈静 何吉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1期96-100,共5页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模式 土壤肥力 产量 生态效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