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土地复垦典型技术 被引量:184
1
作者 彭建 蒋一军 +1 位作者 吴健生 刘松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8,共11页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 矿产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矿山开采又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导致矿区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矿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系统分析了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并根据典型矿区土地复垦的成功经验,总结了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包括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地表整形工程技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土壤培肥改良技术,植被恢复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土地复垦 生态环境效应 典型技术
下载PDF
地下水位生态环境效应及生态环境指标 被引量:72
2
作者 张长春 邵景力 +1 位作者 李慈君 崔亚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6-10,共5页
地下水位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与地下水位状况有密切联系的地下水位生态环境指标,如土壤含盐量、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矿化度、地下水位临界和控制地面沉降临界水位等,这些生态环境指标随时空动态变化,不同区... 地下水位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会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与地下水位状况有密切联系的地下水位生态环境指标,如土壤含盐量、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矿化度、地下水位临界和控制地面沉降临界水位等,这些生态环境指标随时空动态变化,不同区域其生态环境指标临界值是有差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指标 土壤含盐量 土壤含水量 矿化度 地面沉降
下载PDF
黄土旱塬农业生态系统土壤深层水分消耗与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67
3
作者 樊军 郝明德 邵明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4,共4页
研究了渭北旱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田土壤深层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与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土壤深层含水率状况,各种方式对土壤深层水消耗能力的排序是15龄苹果园>15龄人工苜蓿&g... 研究了渭北旱塬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大田土壤深层剖面含水率的变化特征,并与长期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能显著影响土壤深层含水率状况,各种方式对土壤深层水消耗能力的排序是15龄苹果园>15龄人工苜蓿>10龄苹果园>刺槐幼林>高产农田>20年撂荒地>5龄苹果园>裸地。10龄苹果园剖面剩余含水率分布接近高产农田,而15龄苹果园土壤剩余含水率低于高产农田,说明10龄到15龄苹果树耗水量显著增大,超过高产农田作物消耗的水分,导致土壤深层水分进一步消耗。由于塬面大部分耕地是高产农田与苹果园,土壤深层含水率普遍处于较低水平。苹果树的大面积种植加快了土壤深层水分消耗,最终可能影响这一区域的陆地水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农业生态系统 土壤干燥化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53
4
作者 曹宇 欧阳华 +1 位作者 肖笃宁 陈高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0-139,i004,共11页
基于研究区 1987年LandsatTM和 2001年LandsatETM+遥感影像资料, 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 结合景观格局分析软件APACK, 就近 15年来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 基于研究区 1987年LandsatTM和 2001年LandsatETM+遥感影像资料, 综合运用遥感与GIS技术手段, 结合景观格局分析软件APACK, 就近 15年来额济纳天然绿洲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由此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 天然绿洲面积与水域面积急剧缩减, 绿洲荒漠化程度加剧; 2) 绿洲景观与荒漠景观过渡地带为各景观生态类型相互转化最为剧烈的区域; 3) 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程度减小, 景观稳定性降低; 4)景观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包括地下水矿化度升高、水质下降, 植被退化与物种多样性降低, 沙尘暴危害加剧以及生态难民数量增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济纳 天然绿洲 生态环境效应 植被退化 水质 荒漠化 景观格局 景观变化 地下水矿化度 遥感与GIS
下载PDF
干旱区绿洲荒漠带土壤水盐异质性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黑河中游张掖绿洲为例 被引量:45
5
作者 张勃 孟宝 +1 位作者 郝建秀 丁文晖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4,共4页
对黑河中游地区典型绿洲的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分析表明,在无灌溉情况下,绿洲及绿洲边缘过渡带表层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由绿洲区的20%左右递减到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2.9%。绿洲-荒漠带土壤水分变化反映了人类利用绿洲水资源... 对黑河中游地区典型绿洲的土壤含水量与含盐量分析表明,在无灌溉情况下,绿洲及绿洲边缘过渡带表层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由绿洲区的20%左右递减到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2.9%。绿洲-荒漠带土壤水分变化反映了人类利用绿洲水资源的程度,在绿洲地下水资源开发过度和绿洲边缘人类活动剧烈的区域均存在着生态裂谷,对绿洲生态系统的稳定极为不利。绿洲-荒漠带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的水平分异表现为绿洲土壤可溶性盐分含量比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和荒漠区低;绿洲界外区不同荒漠类型土壤含盐量变化不同,在绿洲外围沙质荒漠区,土壤含盐量较低,在绿洲外围砾质荒漠(戈壁)区,土壤含盐量明显高于绿洲区;荒漠区土壤含盐量的垂直变化表明,含盐量最高的聚集层一般不在表层,而在40~60cm的亚表层。受土壤水盐分异的影响,绿洲外围荒漠植被类型出现分异,从高位绿洲到中位绿洲,外围区荒漠植被的耐旱性和耐盐性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效应 土壤水盐分异 黑河中游 张掖绿洲
下载PDF
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47
6
作者 赵亚莉 刘友兆 龙开胜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3-29,共7页
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增长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城市各项活动从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量,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或干扰。通过阐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与生态... 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增长是一个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市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城市各项活动从自然界索取物质和能量,并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或干扰。通过阐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与生态环境演化的关系,从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个方面构建生态环境效应的指标体系,并对2002-2011年我国省会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对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其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正相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负相关;②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性,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边际影响明显大于东、中部地区省会城市;③随着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变化,其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的显著程度为:土地开发强度低于10%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大于20%的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在10%至20%之间的城市,并且城市土地开发强度低于10%时,土地开发强度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边际影响要大于土地开发强度高于10%的城市。研究结果刻画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增长过程中生态环境效应的变化路径,即随着城市土地开发强度由低到高的增长,生态环境效应指标发生先快速后慢速的变化,这也是在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较低时就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所在。今后,限制高开发强度城市土地的扩张,合理安排低开发强度城市的用地结构,提高生态资源利用效率,是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土地开发强度 生态环境效应 固定效应模型 省会城市
下载PDF
水电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与调控措施 被引量:44
7
作者 陈求稳 张建云 +4 位作者 莫康乐 陈宇琛 关铁生 王国庆 林育青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93-810,共18页
围绕水电工程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梳理了水库运行下关键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及其水生态效应、底栖动物生境和鱼类生境以及鱼类洄游通道的影响、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剖析了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 围绕水电工程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梳理了水库运行下关键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及其水生态效应、底栖动物生境和鱼类生境以及鱼类洄游通道的影响、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剖析了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难题,从理论、方法与技术角度阐明了出现这些难题的原因。提出了水电开发水生态环境保护未来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长期系统性观测,揭示库内生源要素的滞留-转化-输送过程与机制及水生态环境累积效应;水库调控导致的鱼类性腺发育有效积温和产卵临界水温节律变化以及两者对鱼类种群繁衍的联合作用。最后特别指出当前针对鱼类保护的部分强制性措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坝多环境因子调控的生态调度和支流生境替代等鱼类保护技术以及保护效果量化评价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开发 水生态环境效应 模拟评价 对策措施
下载PDF
陕西省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34
8
作者 孙善良 张小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6-363,370,共9页
为了探索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陕西省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 为了探索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陕西省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生产、生活用地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生态用地主要分布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其中生态用地面积最大且呈扩张趋势,生产用地面积居中且持续下降,生活用地面积最小但扩张趋势明显。(2)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主要表现为牧草、林地生态用地和城乡生活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挤占;(3)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小幅上升,空间上呈南部高、中部低、北部较高的格局;(4)林地、牧草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生产用地向生态用地的转化改善了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三生空间 生态环境效应 陕西省
下载PDF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34
9
作者 白娥 薛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43-552,共10页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已经是不可避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不仅对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对全球变化产生反馈作用。针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驱动机制以及在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已经是不可避免。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不仅对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对全球变化产生反馈作用。针对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驱动机制以及在各个方面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的科学研究已经全面开展。该文综述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多样性以及区域生态环境等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相关研究的前沿方向展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将更多地侧重预测未来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趋势、合理性以及适应性,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覆盖变化 生物地球物理 生物地球化学 生态环境效应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微塑料在陆地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环境效应 被引量:31
10
作者 刘治君 杨凌肖 +1 位作者 王琼 李乃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65,90,共8页
微塑料通常指粒径<5 mm的塑料颗粒,其已成为海洋和陆地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关于陆地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该文从陆地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物的含量、主要来源、迁移转化途径和生态环境效应... 微塑料通常指粒径<5 mm的塑料颗粒,其已成为海洋和陆地环境中不可忽视的新型污染物。目前,关于陆地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问题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该文从陆地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物的含量、主要来源、迁移转化途径和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总结分析了当前对其的研究现状和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关于微塑料污染物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污染物 陆地水环境 迁移转化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经济快速增长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健 高中贵 +1 位作者 濮励杰 彭补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799-2810,共12页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阶段,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大多数城市已为环境污染、空间拥挤、绿化率低、秩序混乱等严重的城市问题所困扰。昆山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阶段,承受着生态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大多数城市已为环境污染、空间拥挤、绿化率低、秩序混乱等严重的城市问题所困扰。昆山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城市化过程与生态环境安全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总结国内外生态安全和城市生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城市用地扩展对城市生态安全产生的影响。昆山市城市用地空间扩张经历了缓慢发展期(1949-1977年)、老城区改造期(1977-1985年)、新区开发期(1985-1999年)和快速扩展期(1999年至今)4个阶段,针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对昆山市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进程和模式及扩展的主要特征方面进行剖析。从城市废水、废气和固废排放量几个方面分析了昆山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指出高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快速增长的经济可能威胁到昆山城市的生态安全。同时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模式,构建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讨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评价了昆山市1985-2004年的城市生态安全,最后对昆山市未来城市生态安全进行预警。为维护昆山市的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用地扩展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安全 昆山市
下载PDF
生态水力学及其在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模拟调控中的应用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求稳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3-423,共11页
生态水力学是水力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重点研究水动力对水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及水生态健康的水力调控技术。生态水力学一方面研究水动力条件变化对物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及生态系统中物种构成、栖息地分布、生态功能... 生态水力学是水力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重点研究水动力对水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及水生态健康的水力调控技术。生态水力学一方面研究水动力条件变化对物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及生态系统中物种构成、栖息地分布、生态功能的效应,另一方面研究水生态系统的演变对水力情势的影响。本文围绕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模拟与调控,重点论述生态水力学研究的发展现状、热点难点、工程应用及前沿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力学 水利工程 生态效应 模拟评价 调控技术
原文传递
人类活动引起的营养物质输入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与调控原理 被引量:24
13
作者 黄小平 张景平 江志坚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61-969,共9页
近几十年来,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海湾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已严重威胁到海岸带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养物质输入是人类活动影响海湾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海湾营养物质来源多样,形态转化多变,生态过程及其效应复杂,营养... 近几十年来,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海湾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失衡,已严重威胁到海岸带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营养物质输入是人类活动影响海湾生态环境的关键因素。海湾营养物质来源多样,形态转化多变,生态过程及其效应复杂,营养物质在海湾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过程与机理,是国际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前沿。目前,国际海湾生态环境研究主要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1从环境质量、生物群落结构等现象研究转向环境变化机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响应机制研究;2从对海湾生态环境某个环节的研究转向对海湾生态系统的全过程、系统性研究;3从单纯研究海湾水体转向陆海相互作用的完整性研究,并从管理上提出海陆统筹的要求;4从对海湾生态环境某个时段变化的研究转向生态系统长期连续变化规律的研究。未来应重点开展的研究包括:营养物质在半封闭性海湾长期滞留聚集条件下的迁移转化规律;营养物质变化对海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过程与机制;基于生态系统水平的海湾综合管理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封闭性海湾 营养物质 迁移转化过程 生态环境效应 调控原理
原文传递
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22
14
作者 刘述锡 马玉艳 卞正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7-711,共5页
分析了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了包括生物效应、生态系统功能效应和环境效应三方面的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提出了各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建立了层次分析法与赋值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综合... 分析了围填海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构建了包括生物效应、生态系统功能效应和环境效应三方面的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提出了各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方法;建立了层次分析法与赋值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综合评价模型,为客观评价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提供科学依据。应用该方法实例评价大连市庄河海域围填海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该海域围填海造成生态环境效应影响严重,应该严格控制该海域围填海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 生态环境效应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庄河海域
下载PDF
成都平原城市群2000-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晶 侯兰功 +2 位作者 何小勤 刘涛 邓莹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0-368,共9页
[目的]分析与测度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优化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2019年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土地利用... [目的]分析与测度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优化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00—2019年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并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生态效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2000—2019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面积呈现典型“四增两减”特征,其中增加和减少最多的分别为建设用地(增加1704.59 km^(2))和耕地(减少911.04 km^(2));此外,建设用地以及水域动态变化明显。(2)2000—2019年,林地是成都平原城市群最为重要的生态用地,其重要程度高达53.81%,而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的生态价值重要性均未超过2%;在城市扩展状态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草地4类用地变动对该区域生态影响较大,合计用地变动生态价值贡献率为94.76%。(3)在研究期间,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指数呈先降后升的特征。总的来看,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着动态稳定,2015年后呈现相对上升的趋势。[结论]政府应该管控土地利用方式,集约利用建设用地,保护耕地质量、数量,着重落实保护林草地政策,恢复和改善成都平原城市群生态环境,以便有效提升城市群发展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快速城镇化 成都平原 城市群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探测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鑫 程文仕 +2 位作者 李晓丹 杨昌裕 黄倩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332,共9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方向特征进行多维测定基础上,对影响生态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识别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频发,林地、灌木和人造地表大幅增加,草地、裸地和湿地减少,“南草北裸”的空间分布特征未发生扭转,草地和裸地是流域其他地类最为重要的转型补给源;(2)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向好发展,“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其生态环境质量呈“正西北—正东南”朝向的变化趋势特征;(3)人为活动及高程、植被覆盖和坡度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和经济诸因素激烈的交互与协同作用,共同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综上,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趋好,但需严控人为活动,保障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黑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现代人为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娜 颜长珍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87-492,共6页
毛乌素沙地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随着农牧业的发展、能源开发以及区域政策措施的实施等人为活动的增强,该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为活动产生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毛乌素沙地... 毛乌素沙地地处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随着农牧业的发展、能源开发以及区域政策措施的实施等人为活动的增强,该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为活动产生了相应的生态环境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对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从土地沙漠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植被演变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该地区的人为活动(重点关注人口变化、自然资源开发及重大环境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正效应和负效应,并总结了该区域有关人为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这可为进一步在该区域开展环境保护的实践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乌素沙地 人为活动 生态环境效应
原文传递
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8
作者 赵媛媛 武海岩 +2 位作者 丁国栋 高广磊 屠文竹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驱动力、沙漠化的生态环境影响、沙漠化防治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相关研究的指标、方法和主要发现,并展望了进一... 浑善达克沙地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从土地沙漠化过程及驱动力、沙漠化的生态环境影响、沙漠化防治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总结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浑善达克沙地土地沙漠化相关研究的指标、方法和主要发现,并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浑善达克沙地开展的土地沙漠化相关研究于2003年以后突变式增加。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00年是区域沙漠化的快速发展期,之后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沙漠化减缓。气候变化是触发区域沙漠化的关键自然因子,而过度放牧和植被建设是区域沙漠化发展或逆转的直接人为主导因素。土地沙漠化是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地区沙尘天气频发的主要诱因,也影响了牧草供给、侵蚀控制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固沙植被的生理特征、不同治沙模式和技术的效益评估等研究为防沙治沙提供了理论支撑。未来研究需进一步聚焦国家需求,准确提炼科学问题,丰富研究尺度和科学方法,以正确认识复杂的沙漠化过程,为沙漠化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土地沙漠化 生态环境效应 沙漠化防治 可持续发展
原文传递
深海大洋最小含氧带(OMZ)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4
19
作者 李学刚 宋金明 +3 位作者 袁华茂 李宁 段丽琴 王启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7-138,共12页
大洋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通常是指大洋水体中氧含量缺乏的水层,一般在水深200~1000 m之间,其形成主要与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导致的溶解氧消耗有关。但到目前为止对OMZ的浓度及水层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以DO低于20μmo... 大洋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OMZ)通常是指大洋水体中氧含量缺乏的水层,一般在水深200~1000 m之间,其形成主要与厌氧细菌降解有机物导致的溶解氧消耗有关。但到目前为止对OMZ的浓度及水层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以DO低于20μmol/L为标准,低于此标准的海域面积可占全球大洋面积的8%,水体体积可达大洋体积的7%,分布的主要区域包括东北太平洋(ENP)、东南太平洋(ESP)、阿拉伯海(AS)和孟加拉湾(BB)等海域。OMZ在全球海洋氮循环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那里不同化学形态的氮(NH_4^+、NO_2~–、NO_3~–、N_2O、N_2)在微生物的参与下会发生多种复杂反应。在OMZ的上部混合层,硝化作用将NH_4^+转化为NO_3~–,但在OMZ核心区主要进行着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过程,可以将NO_3~–、NO_2~–和NH_4^+转化为气态氮(如N_2、N_2O),释放到大气中,造成大洋生物可利用氮含量更加不足。大洋OMZ区的存在不仅影响浮游生物的丰度、分布、多样性,而且影响生物的生存和迁移行为,但低氧区并不意味着是生物的贫乏区。同时,OMZ有利于有机质在沉积物中的保存,影响Fe、Mn、S等对氧化还原环境敏感元素的迁移与转化。尽管已有研究揭示了大洋OMZ对全球物质循环、大洋生态系统和极端环境下生物演化过程有重要作用,但对大洋OMZ可能带来的复杂生态环境效应的认识仍然很有限,目前亟须深入探讨大洋OMZ的形成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含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 OMZ) 分布与成因 生态环境效应 大洋
下载PDF
传统农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LUCC)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承桧 信桂新 +1 位作者 杨朝现 程相友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9-145,共7页
以荣昌县2005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地类转换获取县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信息,并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模型,对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20... 以荣昌县2005年和2012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库为数据源,通过地类转换获取县域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信息,并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区域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转换生态贡献率模型,对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12年间,在退耕还林、工业化、城镇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多重因素驱动下,研究区以往较为稳定的土地利用与覆被类型转换频繁,突出表现在水田、旱地、林地、园地及建设用地间的转换;2 2005-2012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358 2上升至0.382 2,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其中旱地向林地、建设用地向林地、水田向林地转换的贡献率最为突出;3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不利的负效应转换,尤其应注意林地向旱地、林地向水田、林地向建设用地的逆向转换.研究认为,实施"人退林进",加强林地抚育,严格耕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空间蔓延,强化集约利用,是今后改善和提升传统农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区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荣昌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