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华北-东北南部地区中生代中晚期粘土矿物与古气候
被引量:25
- 1
-
-
作者
李祥辉
徐宝亮
陈云华
曹珂
杨海楠
-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
长庆油田公司第一采气厂
-
出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83-691,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课题“中国白垩纪重要时期的古气候重建”(编号2006CB701401)资助成果
-
文摘
实验分析了华北-东北南部地区中侏罗统-白垩系泥质岩中粘土矿物的相对含量,说明了实验结果和作为古气候定性指针分析的可信度,总结了粘土矿物相对含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古气候特征与演化,讨论了古气候变化与古地貌高地的关系。结果显示,伊利石既是各地也是各个层位最常见的粘土矿物,各区一般含量不少于20%,平均含量46.6%;其次是蒙脱石,在河南和山东的各个时期含量最低30%,平均达57.8%;高岭石和绿泥石只在山西较为丰富,其它各地相对少见;表明研究区中生代中晚期总体属于干冷气候环境,只在山西西部出现干冷-半湿热交替变化;证实古地貌高地"东部高原"的存在,但时空分布有所差异:时间上,它可始于中侏罗世并持续到白垩纪末期甚至古近纪;空间演化上分为两个阶段,早中侏罗世规模较小限于渤海湾之南,晚侏罗世—白垩纪扩大到东北南部和华北大部并呈南北向半弧形展布;认为东部高原对东北地区同期古气候没有影响,可能改变了冀北—辽西和豫西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时期的古气候;指出东部高原物质可能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主要通过郯庐断裂南北两端已经消失了的入海口输送,白垩纪中期及之后则可能主要卸载到了周边盆地。
-
关键词
古气候
粘土矿物
侏罗纪
白垩纪
东部高原
-
Keywords
clay minerals
paleoclimate
Jurassic
Cretaceous
eastern china paleo-plateau
-
分类号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P578.94
[天文地球—地质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