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儒学”的视野及其方法论问题 被引量:3
1
作者 黄俊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34,共10页
"东亚儒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强调在东亚宏观与比较的视域中,考察儒学之发展,因此,"东亚儒学"虽然包括各国儒学之"殊性",但更具有"共性"。"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之中,形成&... "东亚儒学"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强调在东亚宏观与比较的视域中,考察儒学之发展,因此,"东亚儒学"虽然包括各国儒学之"殊性",但更具有"共性"。"东亚儒学"在东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之中,形成"儒家共同体"(Confuciandom)。基于此种认识,关于"东亚儒学"的研究可以使儒学研究挣脱东亚各国民族主义的牢笼,将历史的负担转化为未来的文化资源,而在21世纪全球化时代弘扬儒学之核心价值,奠定新时代人文精神基础。由此,所谓"东亚儒学"研究,不宜将中国儒学当作是最高而唯一的标准模式,用来检核日、韩各国儒学的发展,而应经由中国儒学与东亚各国儒学的互动与发展,分析各国文化主体性展开及建立的过程。这样的"东亚儒学"研究,能够客观地分析儒学与东亚各地域社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并由此奠定其在21世纪文明对话的新时代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学 儒家共同体 中国 日本 朝鲜
下载PDF
儒家传统在现代台湾:回顾与展望
2
作者 黄俊杰 Peng Ping 《孔学堂》 2015年第3期49-56,167,168,169,170,171,172,173,174,175,176,共18页
本文回顾儒家传统在1945年以后台湾的发展,并展望21世纪儒学可能发挥的作用。本文指出: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儒学在战后台湾的发展呈现三个面向:作为光复后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官方儒学,代表"官方儒学"的是1960年4月成立的孔孟学... 本文回顾儒家传统在1945年以后台湾的发展,并展望21世纪儒学可能发挥的作用。本文指出: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儒学在战后台湾的发展呈现三个面向:作为光复后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官方儒学,代表"官方儒学"的是1960年4月成立的孔孟学会及其机关刊物《孔孟月刊》;作为民间学术思想的儒学,以"当代新儒家"学者如唐君毅、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最近二十余年则有"东亚儒学"等新研究进路;儒学作为日常生活方式,主要由当代台湾社会的民间宗教团体所推动。本文结论认为在21世纪海峡两岸的互动之中,儒学所传承的价值理念,可以成为21世纪作为文化论述的"新台湾意识"的主要内涵,而有利于海峡两岸走向新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当代新儒家 东亚儒学 海峡两岸关系
下载PDF
东亚儒学视域下《孟子》在日本的传播:接受、批判与再阐释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晓明 庞娜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128,共7页
从东亚儒学的视域来看,《孟子》在日本的传播是一个接受、批判与再阐释的历史过程。日本古代时期律令史书对《孟子》的接受主要表现为对其词句的引用;中世时期的五山禅林对《孟子》的批判则体现出佛儒二教合一的思想倾向;近世时期传入... 从东亚儒学的视域来看,《孟子》在日本的传播是一个接受、批判与再阐释的历史过程。日本古代时期律令史书对《孟子》的接受主要表现为对其词句的引用;中世时期的五山禅林对《孟子》的批判则体现出佛儒二教合一的思想倾向;近世时期传入日本的《孟子》文献日趋多样性的同时,在朱子学、古学、阳明学思潮下,儒学者们开始了对《孟子》的再阐释。通过《孟子》的传播轨迹不仅可以看到日本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孟子思想认识的多元性,还体现了东亚儒学连续性与整体性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学 《孟子》 传播
下载PDF
东亚儒家教育哲学新探 被引量:9
4
作者 黄俊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5-45,168-169,共11页
在东亚儒家教育哲学中,"教育"是一种内省的自得之学,是一种"为己之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自我主体性的觉醒"。东亚儒家教育哲学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人"心"具有价值判断能力,人的&q... 在东亚儒家教育哲学中,"教育"是一种内省的自得之学,是一种"为己之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自我主体性的觉醒"。东亚儒家教育哲学建立在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认为人"心"具有价值判断能力,人的"心"是价值意识的创发者,故教育可以转化并提升学习者的生命。儒家教育哲学的人性论基础,涉及两个理论问题:"心"与"理"之关系,以及"知"与"行"之关系。儒家的教育方法特重"心的淬炼",并强调"心的淬炼"必须在具体情境中经历考验,才能"下学而上达";儒家教学也重视近师长,并因材施教。中、日、韩等地的传统儒家书院学规,集中论述了儒家教育理念在书院的落实。展望21世纪,唯有融贯"出乎其外"与"入乎其内"的教育方式,才能透过"自我的转化"扩而充之,达到"世界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家 教育哲学 为己之学 书院
下载PDF
丁若镛释“天”的儒家特点
5
作者 蔡柯欣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32-139,192,193,共10页
丁若镛被誉为李朝实学集大成者。然而,由于韩国学界对“实学”的定义混乱,故虽丁若镛遍注六经四书,但其思想是否属于儒家仍存争议。部分学者将其对“天”的阐释视为受到西学影响的重要根据。尽管丁若镛有时将“天”阐释为“上帝”,但他... 丁若镛被誉为李朝实学集大成者。然而,由于韩国学界对“实学”的定义混乱,故虽丁若镛遍注六经四书,但其思想是否属于儒家仍存争议。部分学者将其对“天”的阐释视为受到西学影响的重要根据。尽管丁若镛有时将“天”阐释为“上帝”,但他认为,二者是相同的。此外,他认为“天”具有权力、行事、人伦属性,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儒家特点。尤其是他对“天”的人伦属性的阐释,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差异。精确定位丁若镛思想与西学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若镛 李朝实学 东亚儒学 上帝
原文传递
论东亚儒学中人心道心问题的哲学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谢晓东 全林强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4-134,共11页
人心道心问题是由"人心""道心"两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而构成的。对于东亚儒学而言,大体上持有的是不信任人心的价值立场。在朱子及其追随者看来,人心不足以自恃,而是需要作为理性意识的道心去主导与控制之。因而,合... 人心道心问题是由"人心""道心"两大范畴及其相互关系而构成的。对于东亚儒学而言,大体上持有的是不信任人心的价值立场。在朱子及其追随者看来,人心不足以自恃,而是需要作为理性意识的道心去主导与控制之。因而,合理的道心人心之关系便是"道心为主人心听命"。从哲学角度而言,有四个难题颇为值得关注:"我欲仁"属于人心还是道心;道心和性理的真正关系是什么;自由意志与决定论之争;善的同质性与异质性问题。这些难题凸显了人心道心问题的哲学深度与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学 朱熹 人心 道心
下载PDF
关于宋明理学的几点认识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来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61,共7页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代表了从11世纪至18世纪中国儒学的主流发展体系。“五四”以来,对理学的批评往往是出于对其核心思想的误解,虽然这种批判从主流上讲并非没有意义,但是批判的科学性应建立...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代表了从11世纪至18世纪中国儒学的主流发展体系。“五四”以来,对理学的批评往往是出于对其核心思想的误解,虽然这种批判从主流上讲并非没有意义,但是批判的科学性应建立在对历史和哲学比较深入的理解上,否则这种批评经不起任何理论和历史的考验,也无法提升到高水平的人文反思。因此,为宋明理学“正名”,从本体论、人性论、认识论三个维度阐释理学之“理”的意涵,并强调理学思想体系历史定位的重要意义就显得尤为迫切。理学不仅是11世纪以后主导中国社会的思想体系,而且是前近代东亚各国(朝鲜、越南、日本)占主导地位或有重要影响的思想体系。要展现理学体系所有逻辑环节的展开、所有实现了的可能性,就需要把整个东亚地区的理学综合地加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正名 天理 近世化 东亚儒学
下载PDF
再论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以黄俊杰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被引量:4
8
作者 傅永军 《周易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78-90,共13页
探究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不仅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可能性根据,还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建构语境和原则。通过匡正日本学者子安宣邦对"东亚"概念的误读,证成东亚儒学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多元化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东亚儒学必然被建构为一... 探究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不仅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可能性根据,还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建构语境和原则。通过匡正日本学者子安宣邦对"东亚"概念的误读,证成东亚儒学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多元化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东亚儒学必然被建构为一种包含东亚各国儒学的"殊异性"于自身、又具有"整体性"之特质的儒学形态。通过对"东亚儒学"建构中存在的三种互动关系的分析,解析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透显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实践智慧,为东亚儒者处理各种复杂性思想议题以及自身的系统化和整体性发展,提供了理性指引和规范引导。综合地看,东亚儒学提供了儒学发展的新视野,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东亚文化认同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资产,在全球文明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更好地担承此种责任,东亚儒学应当把建构文明对话的秩序平台,创建文明对话的理性规范,寻求解决文明冲突的话语模式以及确认文明对话的宽容原则之内涵与边界等一系列理论及实践问题,纳入自己的视野,成为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有此胸怀与视野,东亚儒学必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东亚儒学 经典诠释 互动关系 建构原则
原文传递
东亚朱子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3
9
作者 吴震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25,共25页
"朱子学"有广狭两义:就狭义言,盖指朱子本人的哲学思想;从广义说,凡后人对朱子思想有理论阐发或创新者,均属广义"朱子学"之范围,因朱子学并非是一套封闭的静止的理论系统,而是一套开放的可发展的思想体系。由此以... "朱子学"有广狭两义:就狭义言,盖指朱子本人的哲学思想;从广义说,凡后人对朱子思想有理论阐发或创新者,均属广义"朱子学"之范围,因朱子学并非是一套封闭的静止的理论系统,而是一套开放的可发展的思想体系。由此以观朱子学之在东亚的存在历史和发展状态,我们便可说,朱子学在东亚而形成的东亚朱子学便是广义"朱子学"的一种重要形态。然问题是,何为"东亚"?显然,东亚并非一种实体存在,也非经纬度分明的单纯地理概念,更非帝国时代的政治地缘学概念,其中含有东亚各地域文化的悠久历史,因东亚本不是一片文化荒漠地,而应理解为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东亚";故当朱子学传入东亚各地域文化之中,必引发与异域本土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乃至冲突或融合,在此过程中,朱子学如何被吸收、被转化乃至被批判等等思想现象,便是东亚朱子学研究所面临的课题。《东亚朱子学新探》一书是近年来有关东亚朱子学研究最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对近年来东亚朱子学研究进行历史的回顾以及方法论的反思必将有助于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学 东亚朱子学 中国朱子学 韩国朱子学 日本朱子学
下载PDF
黄俊杰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创新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淑娟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54,I0004,共6页
台湾大学是台湾的一所顶尖大学,近年来,首创通识“深碗”课程,深化通识教育,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引领先锋,不断创新。以黄俊杰教授的通识“深碗”课程为例,介绍黄教授的通识教育理念,即教育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互动并互相提升的过程,最优质... 台湾大学是台湾的一所顶尖大学,近年来,首创通识“深碗”课程,深化通识教育,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引领先锋,不断创新。以黄俊杰教授的通识“深碗”课程为例,介绍黄教授的通识教育理念,即教育是人与人、心与心的互动并互相提升的过程,最优质的通识教育,必然是某种形式的心学教育。其“深碗”课程不仅带领学生认识自身在大学中的定位,也注入儒家的人文教育,引领学生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和碰撞,教导学生汲取儒家人文以为今用。本文以实际参与课程的亲自经历,分析其教学面向,呈现其教学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大学 通识教育 “深碗”课程 大学理念 东亚儒学 人文精神
下载PDF
东亚儒学之基本问题
11
作者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26-33,共8页
东亚各国的儒学研究倾向于围绕本国所受影响范围进行展开。可是,单单以各国儒学为基轴而扩展的研究是不充分的,还需要从一开始就跟进把握东亚儒学的整体状况。因此有必要存在两种儒学史。一种是以各国为基轴的儒学史,另一种则是一开始... 东亚各国的儒学研究倾向于围绕本国所受影响范围进行展开。可是,单单以各国儒学为基轴而扩展的研究是不充分的,还需要从一开始就跟进把握东亚儒学的整体状况。因此有必要存在两种儒学史。一种是以各国为基轴的儒学史,另一种则是一开始便着眼于东亚全体来书写的儒学史。各地的儒学深受中国的影响,即从中国单向地传往各地,而非相互交流影响。各地的儒学之所以独立性强,是受到了各地域国家意识较强的影响。而儒学的“天下”本来是指世界整体,并非某一个国家。在日本有言论称日本为“天下”,把日本看作一个世界,即各个国家是一个个不同的世界,而这多个世界又包含在以中国为中轴的大世界当中。在这里各个国家处于“生态隔离”状态。儒学使用的概念能够包含多样的内容,各国才能利用它的特性来构筑本国特有的思想。日本特有的思想感受性能够获得表达方式,是以中国儒学为基础才得以实现的。值得重视的是,在东亚地区,儒学是基础素养,儒学形成了文化知识的共同基础。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首先,通过系统理论地说明东亚儒学的历史存在意义,使之与西欧思想相对化;其次,要系统理论地说明儒学在多样社会中具有明确的存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学 日本儒学 天下观 基础素养
下载PDF
论东亚儒学的存有形态 被引量:1
12
作者 傅永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6,共9页
从"中心"与"边陲"互动视角分析儒学在东亚的发展,可以推出"顺中心"的东亚儒学、"去中心"的东亚儒学、"逆中心"的东亚儒学和"超中心"的东亚儒学四种形态。对它们分别进行... 从"中心"与"边陲"互动视角分析儒学在东亚的发展,可以推出"顺中心"的东亚儒学、"去中心"的东亚儒学、"逆中心"的东亚儒学和"超中心"的东亚儒学四种形态。对它们分别进行辨析后发现,唯有从"超中心"立场理解儒学在东亚的开展,方能将儒学建构成为开放性的、多元一体的现代思想系统。"超中心"的东亚儒学拒绝任何形态的儒学"地域中心论",它以儒家经典为中心,强调通过经典诠释创新儒学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儒家经典诠释学。这种经典诠释学将一种多元共享、相互欣赏的思想共存共生关系现实化,赋予自身以充分的现代性,为儒学整体实现"古今之变"提供了重要的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边陲” “超中心” 东亚儒学 儒家经典 经典诠释
下载PDF
丁茶山政治思想中的契約論特色
13
作者 蔡振豐 《人文中国学报》 2020年第1期-,共28页
十九世紀的東亞世界在面對西方勢力的入侵時,提出了"中體西用"、"東道西器"與"和魂洋才"的説法,然而只有日本的"和魂洋才"之説,推進了社會的改革,而取得成功。雖然大部分的學者認爲日本所以成... 十九世紀的東亞世界在面對西方勢力的入侵時,提出了"中體西用"、"東道西器"與"和魂洋才"的説法,然而只有日本的"和魂洋才"之説,推進了社會的改革,而取得成功。雖然大部分的學者認爲日本所以成功的原因在於揚棄儒教獨尊思想及其體用哲學。然而東亞的知識分子並未放棄傳統的思想,而持續摸索具有東亞特色的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理論。對於崇尚西學的現代東亞知識分子而言,東亞儒教文化最欠缺的是面對現實處境的理論,因而在重覆性的論點下,難有理論的發展。然而,實情是否如此?基於這個問題,本文嘗試討論朝鮮丁茶山(1762—1836)政治思想中可能的理論發展,由此説明其思想在儒學上的創新,以及與現代性思想的關聯。本文的結論以爲:丁茶山以"二人相與"説詮釋"仁"的意義,其論點可以與西方的社會契約論相連繫,在當時的儒學環境具有調整、創新的意義,在未來也有發展的可能性。由於儒學在當今已經不再具有過去東亞政治傳統的權威性,如果它不能轉變爲具有理論活力的學説,則其地位將岌岌可危,由此而言,丁茶山儒學中的契約論特色,將是東亞儒學發展中值得珍視的傳統資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東亞儒學 朝鮮儒學 丁茶山(Jeong Dasan) 黄宗羲 社會契約論
下载PDF
儒学日本化是这样完成的——评吴震的《东亚儒学问题新探》
14
作者 李甦平 《日本学研究》 2021年第1期205-212,共8页
本书评指出《东亚儒学问题新谈》一书的两大特色。其一,通过对日本古学派代表性人物荻生徂徕和伊藤仁斋对中国朱子学形而上理论的批评,重建了具有尚形而下特色的日本儒学。其二,对当代方兴未艾的“东亚儒学”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 儒学 日本化 荻生徂徕 伊藤仁斋 东亚儒学
原文传递
东亚儒家文化圈学业负担问题的两面性、治理困境与未来路向 被引量:4
15
作者 吴佳妮 滑子颖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71-78,97,共9页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是东亚儒家文化圈教育改革中的共性焦点议题。东亚社会的学业负担问题具有双重两面性。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看,学业负担问题是后发型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成就与危机并存的矛盾统一体;从文化主义视角看,学...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是东亚儒家文化圈教育改革中的共性焦点议题。东亚社会的学业负担问题具有双重两面性。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看,学业负担问题是后发型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成就与危机并存的矛盾统一体;从文化主义视角看,学业负担问题源于儒家教育文化优势与危机共生的两面性。基于共同的结构性及文化性矛盾特征,东亚社会的“减负”改革存在三重治理困境--“弱才智-弱素质”的质量困境、“学习鸿沟”扩大化的公平困境以及“本土化-全球化”拉锯的文化困境。未来东亚社会学业负担治理应从重塑亚洲基础教育话语权与价值体系的文化路径,建构“强才智-强素质”教育发展框架的实践路径以及坚守社群主义逻辑与教育公共性价值的制度路径中破题开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儒家文化圈 学业负担 减负 治理困境
原文传递
作为过程之东亚儒学的诠释学建构
16
作者 杨东东 傅永军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9-147,共9页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亚儒学在台湾学界渐成显学。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研讨的课题已不仅限于对东亚儒学具体存在样态、特征的静态把握,而是转向"东亚儒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对一体而多元的东亚儒学之动态生成过程的探...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亚儒学在台湾学界渐成显学。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研讨的课题已不仅限于对东亚儒学具体存在样态、特征的静态把握,而是转向"东亚儒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对一体而多元的东亚儒学之动态生成过程的探究。"作为过程的东亚儒学"的重要性由此凸显。就此而言,东亚儒学之所以能够将具有超时空价值的儒家经典落实于具体而特殊的时空场域之中,做到推新意于陈编,并形成寓一于多、一多相贯的儒学共同体,就在于儒家经典与解经者之间的"时间间距"带来的诠释张力。因此,根据哲学诠释学,时间间距非但不会构成经典文本诠释的障碍,相反,这正是维持儒学理论之不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东亚儒学之现代建构得以可能的诠释学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经典诠释 作为过程的东亚儒学 作为结果的东亚儒学 哲学诠释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