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鲁甸M_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 被引量:99
1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4 位作者 王未来 吕作勇 王长在 杨婷 钟世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73-1185,共13页
整合了鲁甸震区周边的云南省地震台网、昭通市地震台网、巧家台阵,以及流动台站2个月的震相观测数据,对鲁甸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1 75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有2个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SE向和SW向,具有不对称... 整合了鲁甸震区周边的云南省地震台网、昭通市地震台网、巧家台阵,以及流动台站2个月的震相观测数据,对鲁甸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1 75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有2个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SE向和SW向,具有不对称的共轭分布特征。2个余震条带的展布长度相当,约为16km,夹角约100°。余震分布显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高倾角的走滑断层。主震位于2个余震条带中间略偏西南的位置,早期余震主要沿NW-SE向垂直于昭通-鲁甸断裂分布,主震西南侧的余震可能为后期触发的。根据余震分布与周边断层的关系、主震震源机制、烈度分布的长轴方位,以及滑坡分布等资料,认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南北两侧无论是在地震活动、深部速度结构,还是块体运动方向和速率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断裂北侧的高速异常可能是阻止余震向北继续扩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 发震断层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the M8.0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aftershock sequence 被引量:66
2
作者 HUANG Yuan WU JianPing +1 位作者 ZHANG TianZhong ZHANG DongNing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12期1703-1711,共8页
We relocated M8.0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2706 aftershocks with M≥2.0 using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and obtained relocations of 2553 events.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lateral variation in crustal and upper mantl... We relocated M8.0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2706 aftershocks with M≥2.0 using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and obtained relocations of 2553 events.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lateral variation in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velocity structure, we used different velocity models for the east and west side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In the relocation process, we added seismic data from portable seismic sta-tions close to the shocks to constrain focal depths. The precisions in E-W, N-S, and U-D directions after relocation are 0.6, 0.7, and 2.5 km respectively. The relo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aftershock epi-center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distributed in NE-SW direction, with a total length of about 330 km. The aftershocks were concentrated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central fault of Longmenshan fault zone, excluding those on the north of Qingchuan, which obviously deviated from the surface fault and passed through Pingwu-Qingchuan fault in the north. The dominant focal depths of the aftershocks are between 5 and 20 km, the average depth is 13.3 km, and the depth of the relocated main shock is 16.0 km. The depth profile reveals that focal depth distribution in some of the areas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angle westward dipping. The rupture mode of the main shock features reverse faulting in the south, with a large strike-slip component in the nor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earthquake relocation regional velocity model first ARRIVAL
原文传递
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再次精确测定1998年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震源参数 被引量:53
3
作者 杨智娴 陈运泰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20,共6页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 1998年 1月 10日北京时间 11时 5 0分 (0 3时 5 0分UTC) ,在北京西北约 180km的河北省张北县与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 .2地震 .该地震是近年华北地区的重要地震事件 .由于地表未见明显的活动断裂展布 ,震后的野外考察未给出任何优势走向的地表破裂资料 ,余震分布也没有显示出优势的展布方向 ,因此发震构造不清楚 .笔者曾应用主事件相对定位方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重新精确定位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4 5°N、114 .4 6 2°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4km处 ,震源深度 15km ;余震震源分布在走向 180°~ 2 0 0°、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表明 ,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北北东向的断层 .文中作者应用另一相对定位方法双差地震定位法 ,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 3.0余震再度进行精确定位 .双差地震定位法重新定位后 ,得出结论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 4 1.131°N、114 .4 5 6°E ,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 2 .5km处 ,震源深度 12 .8km ;余震震源也分布在走向N10°E的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 .这一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尚义地震 双差地震定位法 发震构造 震源参数
下载PDF
龙滩水库地震精定位及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陈翰林 赵翠萍 +1 位作者 修济刚 陈章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35-2043,共9页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 本文利用结合了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法对龙滩库区2006年至2007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对其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定位结果的比较,证明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提取的地震对的P、S波走时差数据及双差精定位法显著地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质量.对龙滩库区地震活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龙滩库区的地震活动与水库蓄水过程密切相关,成丛分布的地震活动分别表现出对水库蓄水过程不同的响应过程和活动特征,反应了龙滩库区在岩性特征、渗透条件、地质构造及应力场等方面存在局部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地震 地震精定位 双差定位法 波形互相关
下载PDF
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重新定位和发震构造 被引量:44
5
作者 杨智娴 陈运泰 张宏志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6-377,共12页
1998年1月10日在北京西北约180 km的河北省张北县和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2地震是华北地区近年的重要地震事件.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迄今在地表未发现有明显活动的断裂.张北-尚义地震发生后,不同机构给出的主震定位结... 1998年1月10日在北京西北约180 km的河北省张北县和尚义县交界地区发生的ML=6.2地震是华北地区近年的重要地震事件.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不高,迄今在地表未发现有明显活动的断裂.张北-尚义地震发生后,不同机构给出的主震定位结果不尽相同,他们所给出的余震分布也没有显示出优势的展布方向.因此,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亟待研究.本文应用相对定位方法,对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和ML≥3.0余震重新精确定位.得出: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主震震中位置为41.145N、114.462E,位于宏观震中的北东方向约4 km处,震源深度15 km;余震震源分布在与震源机制解给出的走向为180~200的节面一致的、接近于竖直的平面内及其附近.张北-尚义地震序列的重新精确定位的结果清楚地表明了张北-尚义地震的发震构造是一近南-北向~北北东向的断层.这次地震是在与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方向一致的﹑近水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尚义地震 地震重新定位 发震构造 震源过程 余震 震源深度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双差定位法在三峡库区地震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4
6
作者 张爱民 李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77,共5页
基于三峡地震台网2003年5月19日至2005年8月的地震记录资料,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于三峡库区(30.5°~31.5°N、109.5°~111.5°E)的1676次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最大偏移量为10.93km,最小为0.08km,平均... 基于三峡地震台网2003年5月19日至2005年8月的地震记录资料,用双差定位法对发生于三峡库区(30.5°~31.5°N、109.5°~111.5°E)的1676次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最大偏移量为10.93km,最小为0.08km,平均偏移量为1.87km,平均震源深度为6.59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三峡水库区 地震重新定位 震中偏移 震源参数
下载PDF
Relocation of the 10 March 2011 Yingjiang,China,earthquake sequence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36
7
作者 Jianshe Lei Guangwei Zhang +5 位作者 Furen Xie Yuan Li Youjin Su Lifang Liu Honghu Ma Junwei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2年第1期103-110,共8页
An earthquake with Ms5.8 occurred on 10 March 2011 in Yingjiang county, western Yunnan, China. This earthquake caused 25 deaths and over 250 injurie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eismotectonics in the region, w... An earthquake with Ms5.8 occurred on 10 March 2011 in Yingjiang county, western Yunnan, China. This earthquake caused 25 deaths and over 250 injurie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eismotectonics in the region, we collected the arrival time data from the Yunnan seismic observational bulletins during 1 January to 25 March 2011, and precisely hand-picked the arrival times from high-quality seismograms that were recorded by the temporary seismic stations deployed by our 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Using these arrival times, we relocated all the earthquakes including the Yingjiang mainshock and its aftershocks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relocation algorithm.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ocated earthquakes dominantly occurred along the ENE direction and formed an upside-down bow-shaped structure in depth. It is also observed that after the Yingjiang mainshock, some aftershocks extended toward the SSE over about 10 km. These results may indicate that the Yingjiang mainshock ruptured a conjugate fault system consisting of the ENE trending Da Yingjiang fault and a SSE trending blind fault. Such structural features could contribute to severely seismic hazards during the moderate-size Yingjiang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ngjiang earthquake relocation double-difference algorithm Da Yingjiang fault
下载PDF
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算法在地震定位中的应用探讨 被引量:32
8
作者 黄媛 《国际地震动态》 2008年第4期29-34,共6页
本文致力于探讨在数字化地震监测大规模发展后,如何更好地将大量丰富的数字化波形信息应用到地震定位领域,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地震定位精度问题。笔者认为"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算法"是一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因... 本文致力于探讨在数字化地震监测大规模发展后,如何更好地将大量丰富的数字化波形信息应用到地震定位领域,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地震定位精度问题。笔者认为"结合波形互相关技术的双差定位算法"是一种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方法,因此分别从基本理论、发展历程、台网实用化过程以及推广使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该技术在地震定位领域中的发展方向及推广使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互相关 地震相对定位 双差算法 波形数据库
下载PDF
玉树地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余震分布的关系 被引量:33
9
作者 王长在 吴建平 +1 位作者 房立华 王未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72-4083,共12页
利用玉树震区21个应急流动地震台站和青海省地震台网固定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至6月15期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主要沿NW向成窄带... 利用玉树震区21个应急流动地震台站和青海省地震台网固定地震台站的观测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2010年4月14日至6月15期间发生的地震进行了重定位,并反演得到了玉树地震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构.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主要沿NW向成窄带状分布在断层的两侧,表明脆性破裂应力释放主要集中于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在西北端,余震偏离玉树—甘孜断裂分布,在SW向也有分布,推测可能与南西向次级断裂有关.双差层析成像得到的速度结构在浅部与地表地质构造相一致,中上地壳的速度结构显示巴颜喀拉地块为高速异常,羌塘地块为低速异常.玉树地震余震分布与特定的速度结构存在相关性:主震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带偏高速体的一侧,余震主要分布在高速体外围,高速体内部几乎没有余震分布.一般说来,中上地壳的高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强度,可以积累较强的孕震能量.主震发生后,高速体内积累的弹性能量向周边释放,可能是导致高速体周边余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双差层析成像 地震重定位 玉树 甘孜断裂
下载PDF
Accurate relocation of earthquakes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被引量:32
10
作者 YANG Zhixian (杨智娴) CHEN Yuntai (陈运泰) ZHENG Yuejun (郑月军) Yü Xiangwei (于湘伟)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z2期181-188,共15页
Th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relocation algorithm (DD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accurate relocation of 10057 earthquakes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21°-36°N, 98°-112E°) during the p... The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relocation algorithm (DD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accurate relocation of 10057 earthquakes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21°-36°N, 98°-112E°)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2-1999. In total, 79706 readings for P waves and 72169 readings for S waves were used in the relocation, and the source parameters of 6496 events were obtained. The relocation results revealed a more complete picture of the hypocentral distribution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In several seismic belts the relocated epicenters present a more defined lineation feature, reflecting the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ismicity and the active tectonic structures. The relocated focal depths confirmed that most earthquakes (91 percent of the 6496 relocated events)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were located at shallower depths not deeper than 20 km. The distribution of focal depths indicates that the seismogenic layer in the central-western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upper-mid crust with its thickness no deeper than 2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central-western China earthquake relocation SEISMOGENIC layer.
原文传递
2021年5月21日漾濞M_(S)6.4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其破裂特征:地震序列的重定位分析结果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光明 吴中海 +4 位作者 彭关灵 刘自凤 罗睿洁 黄小龙 陈浩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2-678,共17页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及时查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特征,可为认识该区孕震条件和判别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关键依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5月21日21时48分在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县发生M_(S)6.4地震,及时查明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及震源破裂特征,可为认识该区孕震条件和判别未来强震危险性提供关键依据。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863次地震事件的精确震源位置。结果显示:漾濞地震序列整体呈北西—南东向分布,长约25 km;整体走向135°;M_(S)6.4主震震中位置为25.688°N,99.877°E;震源深度约9.6 km。综合地震序列深度剖面和震源机制解结果可知,发震断层应为北西走向、整体向西南方向陡倾的右旋走滑断层,倾角具有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变缓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地震序列的时空演化过程发现,该地震具有典型的“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序列活动特点,其破裂过程主要包括3个阶段。破裂成核阶段:首先在发震断层10~12 km深度处相对脆弱部位产生小尺度破裂,之后失稳加速破裂,发生M_(S)5.6地震;主震破裂阶段:在构造应力场持续加载和周围小尺度破裂的共同影响下,促使浅部较高强度断层闭锁区破裂,形成M_(S)6.4主震;尾端拉张破裂阶段:主震破裂向东南扩展过程中,在东南端形成与之呈马尾状斜交的、具有正断性质的次级破裂,并产生M_(S)5.2余震。而且此次地震还在源区北东侧触发了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破裂。综合分析认为,漾濞地震是兰坪-思茅地块内部北西向草坪断裂在近南北向区域应力挤压作用下发生右旋走滑运动的结果,具有明显的新生断裂特征。近年来兰坪-思茅地块内部一系列中强地震的发生表明,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持续挤出的过程中,遇到该地块的阻挡,正在导致地块内部早期断层贯通形成新的活动断裂。因此,川滇地块西南边界带上或相邻地块内部老断层的复活和新生断裂的产生是区域中强地震危险性分析评价中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同时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漾濞MS6.4地震 草坪断裂 新生地震断裂 震源破裂过程 地震重定位
下载PDF
川滇地区中小震重新定位与速度结构的联合反演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马宏生 张国民 +3 位作者 周龙泉 刘杰 邵志刚 夏红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38,共10页
通过震源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利用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给出的P波初至走时资料,确定了川滇地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同时获得了川滇地区6 642次中小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表明:①川滇地区地震震源平均深度随震级增... 通过震源与速度结构联合反演,利用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云南和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给出的P波初至走时资料,确定了川滇地区的三维速度结构,同时获得了川滇地区6 642次中小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结果表明:①川滇地区地震震源平均深度随震级增大而加深的特征明显,地震震级越大,震源深度越深,但震源下界不超过25 km;②在瑞丽-龙陵、丽江-小金河以及龙门山等断裂带以西地区,震源深度偏浅,大多在15 km以上,15 km深度以下地震稀少;③川滇地区中小地震分布具有与强震相同的地壳深部介质背景,震源大多分布于正、负异常过渡区的速度相对较高一侧,而其下方主要为低速异常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联合反演 重新定位 速度结构
下载PDF
Earthquake relocation and 3-dimensional crustal structure of P-wave velocity in cen-tral-western China 被引量:26
13
作者 杨智娴 于湘伟 +3 位作者 郑月军 陈运泰 倪晓晞 Winston CHAN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9-29,共11页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 采用中国中西部地区(2l°~36°N,98°~112°E)193个地震台在1992~1999年间记录到的9988次地震的Pg和Sg震相走时的读数资料,用Roecker的SPHYPIT90程序,反演了该地区三维地壳P波速度结构,并用SPHREL3D90程序进行了地震的重新定位.反演结果揭示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地震P波速度结构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这些不同深度上波速的横向变化多以该地区的活动断裂为分界线.可以看出活动断裂两侧存在明显的速度反差.通过重新定位,得到了6459次地震的震源参数,这些精确定位的地震震中明显沿该区活动断裂呈现条带状分布,其范围和尺度清晰地表示了这一地区地震活动与活动断裂的紧密关系.其中,82%重新精确定位的事件的震源深度在20km以内.这一结果与笔者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得到的重新定位的震源深度分布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重新定位 P波速度结构 反演 双差地震定位法 地震活动 活动断裂
下载PDF
利用和田地震台阵数据对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序列重新定位 被引量:25
14
作者 唐明帅 王海涛 段天山 《内陆地震》 2010年第3期227-235,共9页
利用新疆和田地震台阵数据,应用宽频F-K分析方法,结合新疆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数据,通过震相到时、方位角和慢度的线形化反演地震定位方法对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及2008年3月21日-2008年8月31日ML≥4.0的余震序列中119次地... 利用新疆和田地震台阵数据,应用宽频F-K分析方法,结合新疆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数据,通过震相到时、方位角和慢度的线形化反演地震定位方法对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及2008年3月21日-2008年8月31日ML≥4.0的余震序列中119次地震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定位结果与新疆区域地震台网定位结果有明显差异。重新定位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序列呈近NS向条带分布,与野外考察发现地表破裂带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地震台阵结合部分区域地震台网数据,可以对台网相对稀疏地区的地震进行较为精确的定位,可为基础研究和震情趋势判定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和田地震台阵 于田地震 F-K分析 重新定位
下载PDF
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发震机理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谭毅培 邓莉 +1 位作者 曹井泉 单连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113-4125,共13页
震群发震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基于观测现象对不同发震机理模型的分析和讨论是研究焦点.本文以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地震事件,得到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再... 震群发震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地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基于观测现象对不同发震机理模型的分析和讨论是研究焦点.本文以2015年河北滦县震群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模板匹配方法检测震群活动期间目录遗漏地震事件,得到更为完整的地震目录.再通过波形互相关震相检测技术标定地震事件在记录台站的震相到时,依据标定的震相到时,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震群进行精定位,基于地震精定位结果分析震群的震中扩展特征.最后通过波形互相关系数和破裂面重合程度检测震群中是否存在重复地震活动.通过计算共检测到目录遗漏地震事件103个.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发震构造为北东向断层,震中扩展表现出迁移速率先快后慢的两阶段线性扩展特征.震群活动期间共检测到两组重复地震活动,其中第一组发生在震中扩展的第一阶段,第二组发生在震中扩展的第二阶段.在三种常见的震群发震机理模型——级联触发模型、断层慢滑动模型和流体侵入模型中,断层慢滑动模型能够解释我们观测到的重复地震活动和震中线性扩展现象,因此认为此次滦县震群活动可能伴随断层的慢滑动,断层慢滑动可能对滦县震群的触发和持续活动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地震 地震精定位 遗漏地震检测 发震机理 滦县震群
下载PDF
以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与震源机制解研究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现今活动习性 被引量:20
16
作者 朱艾斓 徐锡伟 +2 位作者 王鹏 任烨 孙冬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8-226,共9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板内一条规模最大的强构造变形带与地震活动断裂带,其断裂结构与历史地震活动性具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文中通过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历史地震活动性、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性与震源机制解分析,讨论了断裂带的深部几何...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板内一条规模最大的强构造变形带与地震活动断裂带,其断裂结构与历史地震活动性具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文中通过沿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历史地震活动性、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性与震源机制解分析,讨论了断裂带的深部几何结构与现今活动习性。现今地震活动在中段主要沿1668年郯城M_S8_(1/2)地震破裂带线性分布,线性条带在泗洪—诸城间延伸约340km长,为1668年地震长期缓慢衰减的余震序列活动。大震地表破裂遗迹与精定位地震分布都揭示出郯庐断裂带中段的两条全新世活动断裂昌邑—大店断裂与安丘—莒县断裂以右阶斜列的形式共同参与了1668年郯城MS8地震破裂。精定位震源剖面刻画出两条断裂结构面呈高角度相背而倾,其中昌邑—大店断裂倾向SE,安丘—莒县断裂倾向NW,两条断裂在深部没有合并汇聚。余震活动所代表的1668年地震震源破裂带是郯庐断裂带中现今尚未闭锁的安全段落,对应于高b值段。而未发生破裂的安丘以北段,小震活动不活跃,b值低,现今可能已成为应力积累的闭锁段。震源机制解揭示的断裂应力状态在中段以NE向主压应力为主,表现为右旋走滑活动性质,且存在少量正断分量,南段转为以NEE至近EW向为主,存在少量的逆冲分量。在中段与南段的转折处宿迁—嘉山段,主压应力方向垂直断裂带走向呈NWW向,反映出局部以挤压为主的应力特征,其中泗洪—嘉山段也是历史地震未破裂段,现今小震活动不活跃,因此该段可能更易于应力积累。精定位小震活动在郯庐断裂与北西向断裂相交汇处聚集,反映出北西向断裂的新活动性,以及郯庐断裂带现今的逆冲作用。在断裂带南端,精定位背景地震活动沿与其相交汇的襄樊—广济断裂带东段呈北西向线性分布,表明了该段的现今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背景地震活动性 地震重新定位 震源机制 断裂现今活动习性
下载PDF
High-precision relocation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January 8,2022,M_(S)6.9 Meny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9
17
作者 Liping Fan Boren Li +2 位作者 Shirong Liao Ce Jiang Lihua F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22年第2期138-145,共8页
The 2022 Menyuan M_(S)6.9 earthquake,which occurred on January 8,is the most destructive earthquake to occur near the Lenglongling(LLL)fault since the 2016 Menyuan M_(S)6.4 earthquake.We relocated the mainshock and af... The 2022 Menyuan M_(S)6.9 earthquake,which occurred on January 8,is the most destructive earthquake to occur near the Lenglongling(LLL)fault since the 2016 Menyuan M_(S)6.4 earthquake.We relocated the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s with phase arrival time observations for three days after the mainshock from the Qinghai Seismic Network using the double-difference method.The total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are approximately 32 km and 5 km,respectively,and the aftershocks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at a depth of 7-12 km.The relocated sequence can be divided into 18 km west and 13 km east segments with a boundary approximately 5 km east of the mainshock,where aftershocks are sparse.The east and west fault structures revealed by aftershock locations differ significantly.The west fault strikes EW and inclines to the south at a 71°-90°angle,whereas the east fault strikes 133°and has a smaller dip angle.Elastic strain accumulates at conjunctions of faults with different slip rates where it is prone to large earthquakes.Based on surface traces of faults,the distribution of relocated earthquake sequence and surface ruptures,the mainshock was determined to have occurred at the conjunction of the Tuolaishan(TLS)fault and LLL fault,and the west and east segments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were on the TLS fault and LLL fault,respectively.Aftershocks migrate in the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In the first 1.5 h after the mainshock,aftershocks expand westward from the mainshock.In the late stage,seismicity on the northeast side of the east fault is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regions.The migration rate of the west segment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is approximately 4.5 km/decade and the afterslip may exist in the sourc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nyuan earthquake aftershock sequence double-difference relocation Lenglongling fault Tuolaishan fault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南段深部变形的重复地震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乐 陈棋福 +1 位作者 钮凤林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4138-4148,共11页
利用2000—2013年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水库台网的波形资料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的事件波形,通过辨识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重复地震来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深部变形.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 利用2000—2013年四川数字地震台网和水库台网的波形资料以及川西流动台阵的事件波形,通过辨识发生在同一断层位置上的重复地震来定量研究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的深部变形.针对研究区台站分布稀疏的客观情况,应用了子采样条件下基于S-P相对到时差来约束震源位置一致性的方法,在鲜水河断裂带识别出11组重复地震,并利用连续波形资料进行了重复地震完整性的初步测试,同时运用结合波形互相关资料的双差法来完成研究区背景地震和重复地震位置的精确定位.重新定位后的地震图像展示研究区中上地壳存在明显缺震层,其与壳内的低速低阻层相吻合.利用重复地震的地震矩和重复间隔,估算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孕震深部的滑动速率为3.0~10.2mm·a^-1,显示研究区不同地震构造区的深部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南段 重复地震 深部滑动速率 地震定位
下载PDF
京津唐地区中小地震重新定位 被引量:17
19
作者 于湘伟 陈运泰 张怀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57-269,共13页
利用华北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首都圈地区的地震震源参数,给出了2809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经地... 利用华北遥测台网和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112个台站记录到的1993—2004年发生在首都圈地区3983次地震的P波绝对到时资料和相对到时资料,采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首都圈地区的地震震源参数,给出了2809次地震的重新定位结果.经地震重新定位后,P波绝对走时均方根残差由初始的1.2s降为0.3s,定位精度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重新定位后的地震震中更集中分布在断层带地区,条带状更为清晰.在唐山地区的唐山—大城断裂带,地震主要集中在断裂带内,两侧的地震比较稀少.从重新定位后的震中分布可以看出,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活动带呈现更明显的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的条带状分布,说明这两组方向的断裂最为活跃.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唐山地区的地震震源位置,沿北东方向剖面在深度上呈现明显的3个小震群的特点,震源最大深度为25km.唐山地区地震重新定位结果的对比性研究表明,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得到的震源参数的精度高于常规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和双差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地震层析成像 地震重新定位 震源深度 京津唐地区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A rupture blank zone in middle south part of Longmenshan Faults: Effect after Lushan M_s7.0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 in Sichuan, China 被引量:17
20
作者 GAO Yuan WANG Qiong +1 位作者 ZHAO Bo SHI YuTa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2036-2044,共9页
On April 20, 2013, the Lushan M^7.0 earthquake struck a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The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e crust indicate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irec... On April 20, 2013, the Lushan M^7.0 earthquake struck a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in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China. The shear-wave splitting in the crust indicates a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irection of the principal crustal com- pressive stress and the fault orientation i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Our relocation analysis of the aftershocks of the Lushan earthquake shows a gap between the location of the rupture zone of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and that of the rup- ture zone of the Wenchuan MsS.0 earthquake. We believe that stress levels in the crust at the rupture gap and its vicinity should be monitored in the immediate future. We suggest using controlled source borehole measurements for this purpo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shan earthquake Longmenshan Fault rupture gap crustal seismic anisotropy double difference relocation borehole measurements of stress chang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