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孜-玉树断裂带的近代地震与未来地震趋势估计 被引量:94
1
作者 周荣军 闻学泽 +1 位作者 蔡长星 马声浩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通过对甘孜-玉树断裂带上近代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的研究,采用Nishenko和Buland(1987)发展的“特征地震复发时间通用分布”概率模型,即“NB”模型,对甘孜-玉树断裂带各段落未... 通过对甘孜-玉树断裂带上近代地震的震级、震中位置和地震地表破裂的空间展布特征的研究,采用Nishenko和Buland(1987)发展的“特征地震复发时间通用分布”概率模型,即“NB”模型,对甘孜-玉树断裂带各段落未来50a内强震趋势进行了估计。根据研究结果识别出,未来50a内本断裂带内马尼干戈断裂段具有强震复发的高危险性,当江断裂段强震复发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震位错 地震活动趋势 断裂带 地震
下载PDF
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古地震及其重复间隔 被引量:64
2
作者 冉勇康 邓起东 +3 位作者 杨晓平 张晚霞 李如成 向宏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93-201,共9页
通过大探槽开挖和断层陡坎分析,揭示出发生于1679年8级地震的新夏垫断层自距今约2万a以来共发生了4次地震事件。前两次为砂体液化显示的事件;后两次为可见直接断错证据的事件。分析得到的1679年地震最大垂直位移为1.7... 通过大探槽开挖和断层陡坎分析,揭示出发生于1679年8级地震的新夏垫断层自距今约2万a以来共发生了4次地震事件。前两次为砂体液化显示的事件;后两次为可见直接断错证据的事件。分析得到的1679年地震最大垂直位移为1.75m,前1679年事件为1.41m,是两次震级非常接近的特征地震。4次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为距今约20000,13000,7500和317a,平均重复间隔时间为(6561±691)a,显示了准周期重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古地震 地震复发周期 断层
下载PDF
粘弹性数值模拟龙门山断裂带应力积累及大震复发周期 被引量:42
3
作者 柳畅 朱伯靖 石耀霖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7-169,共13页
2008年5月12日在低地形变速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突发汶川强震,引发人们对该地震孕震机制的思考。本文根据GPS观测资料确定边界条件,通过三维粘弹性数值模拟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孕震机理,计算了该区域岩石圈的应力增加速率和积累过程,以及汶... 2008年5月12日在低地形变速率的龙门山断裂带上突发汶川强震,引发人们对该地震孕震机制的思考。本文根据GPS观测资料确定边界条件,通过三维粘弹性数值模拟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孕震机理,计算了该区域岩石圈的应力增加速率和积累过程,以及汶川地震同震应力变化与震后应力松弛,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汶川8.0级大地震的复发周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的推挤造成青藏高原的物质东流,高原中、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断裂带处遭到相对坚硬的四川盆地的阻挡之后,部分中、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断裂带下堆积产生应力集中。两个重要因素为应力集中提供了重要控制作用:其一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较低的粘滞系数与四川盆地中、下地壳较高的粘滞系数的差异,其二是从青藏高原到四川盆地的Moho面深度在龙门山断裂带的突变。低应变速率的龙门断裂带岩石圈在数千年时间尺度的应力积累过程中,脆性上地壳的应力随时间近乎线性增长,并且上地壳深部的应力增长率超过浅部,6000年内应力积累最大量达到-21.6MPa,应力增长速率为-0.0036MPa/a;而柔性的中、下地壳以及岩石圈上地幔的应力在增长一段时间之后趋于稳定。在空间上,龙门山断裂带受到的压应力从断层西南向北东方向逐渐减小,而剪应力从西南到北东方向逐渐增大,应力状态有利于地震发生时断层的破裂方式从西南的逆冲运动向北东的逆冲兼走滑运动的方式发展。通过应力积累与地震应力降的计算得到汶川8.0级大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54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动力学成因 应力集中 复发周期 粘弹性有限元
下载PDF
活断层的定义与分类——历史、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40
4
作者 吴中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61-697,共37页
活断层是在最近地质时期持续活动,并且未来仍将活动的断裂。活断层作为破坏性地震的主要危险源及其可能衍生的多种潜在灾害作用,意味着它的存在对所在区域的城镇发展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难以回避的灾害风险问题。而中国是世界上活... 活断层是在最近地质时期持续活动,并且未来仍将活动的断裂。活断层作为破坏性地震的主要危险源及其可能衍生的多种潜在灾害作用,意味着它的存在对所在区域的城镇发展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难以回避的灾害风险问题。而中国是世界上活断层数量多且遭受相关灾害影响特别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科学评价活断层危险性且有效减轻相关的灾害风险必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而活断层定义和分类是评价活断层灾害风险的重要依据。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分析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基础上,介绍并总结了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相关的规范标准以及活断层编图与空间数据库建设工程等所采用的活断层定义和分类方案。综合分析与对比结果表明,在制定科学合理的活断层定义及分类方案时,必须综合考虑区域的现今构造动力学背景、现有技术手段及地质上的可操作性、应用目的和社会对活断层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等因素。活断层定义的关键是过去活动时限及潜在发震能力的选择或确定,前者涉及“新构造、第四纪、晚第四纪、全新世和历史上”共5个不同时间尺度,后者包括“M≥5.0的破坏性地震、M≥6.0的强震和M≥6.5的可能产生地表位移或变形的地震”共3类。晚第四纪和全新世等短时间尺度的活断层定义适合应用于构造活动强烈的板块边界带,但第四纪和新构造等长时间尺度的活断层定义在板内变形区和稳定大陆区,或包含了多种不同活动构造域的区域更为可取。而M≥5.0地震适用于作为区域性防震减灾的震级标准,M≥6.5地震一般可作为活断层避让规范或法规中的标准。国内外最常见的活断层分类方案是基于断裂活动强度与频度(主要通过断层滑动速率与地震复发间隔两个定量参数来体现)和活动时代的分类。但在确定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断层 新构造 能动构造源 地震复发间隔 地震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破裂源强震震级(M≥6·7)及复发间隔研究 被引量:30
5
作者 冉洪流 何宏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3-161,共9页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 鲜水河断裂带是四川西部一条晚第四纪强烈左旋走滑活动的构造带,历史上发生多次强震.它与西北侧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一起,构成青藏高原东部的侧向滑移构造系统中的川滇活动地块的北边界——羌塘地块的东北边界.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可以分成4个段落,每一段落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基本破裂单元而发生地震破裂,亦有可能发生不同尺度的多段联合瞧裂.对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不同尺度破裂的震级及复发间隔进行研究.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地球物理、测量及地震等方面的资料,结合我国强震复发的特点,分析了拉分盆地内部的滑动速率分布,以确定各段落的等效长度和倾向宽度,从而建立适合我国大陆走滑断裂的面波震级与断裂发震面积的关系式;进而运用地震矩方法,考虑断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专家意见建立了该段的矩平衡断裂破裂模型;最后,给出了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各破裂源特征化地震的复发间隔、震级大小和不确定性,以及他与中小地震的联合震级分布.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较易发生单段破裂,复发间隔在100-150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破裂源 特征化地震 地震矩 复发间隔
下载PDF
Average slip rate, earthquake rupturing segmentation and recurrence behavior on the Litang fault zone,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29
6
作者 XU Xiwei1, WEN Xueze2, YU Guihua1, ZHENG Rongzhang1, LUO Haiyuan2 & ZHENG Bin2 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29, China 2.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610041,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5年第8期1183-1196,共14页
The Litang fault zone (LFZ) is an active fault zone with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Field investigation reveals new evidence for its late Quaternary offset, neoteric earthquake ruptures and surface-rupturin... The Litang fault zone (LFZ) is an active fault zone with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 sub-block. Field investigation reveals new evidence for its late Quaternary offset, neoteric earthquake ruptures and surface-rupturing segmentation, from which long-term slip-rates,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 magnitudes and recurrence intervals on the fault zone are estimated.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LFZ consists of three subordinate faults, and they are the northern Maoyaba fault, Litang fault and Kangga-Dewu fault, respectively. All of them are dominat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with reverse dip-slip component on different segments. Based on offset landforms and ages of relevant deposits collected from seven sites, it is estimated that the average left-lateral slip-rate on the LFZ reaches 4.0±1.0 mm/a in the past 14 ka BP, and vertical (reverse) dip-slip rate in the range of 0.1―1.8 mm/a. Three subordinate faults are independent earthquake rup-turing segments, on which the maximum moment magnitude of the characteristic earthquakes is estimated to be 7.0―7.3, and their average recurrence interval to be 500―1000 a. The latest earthquake ruptures occurred 119±2 years ago on the northern Maoyaba fault, about 1890 AD on the Litang fault, and in 1948 AD on the Kangga-Dewu fault, and this may indicate a unidirectional migration for surface rupturing earthquakes along the Litang fault zone, related to stress trigger-ing between the seg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ang fault zone SLIP rate earthquake rupturing segmentation recurrence interval.
原文传递
大地震重复特征与平均重复间隔的取值问题 被引量:24
7
作者 冉勇康 邓起东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6-323,共8页
对延怀盆地及海原断裂古地震的详细研究表明,大地震的重复行为具有多样性。特征地震是大多数断裂活动的行为特征,但特征地震存在分级性,大地震的重复时间间隔存在分阶段性,以及断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大地震的复发序列。因此,当大地震重... 对延怀盆地及海原断裂古地震的详细研究表明,大地震的重复行为具有多样性。特征地震是大多数断裂活动的行为特征,但特征地震存在分级性,大地震的重复时间间隔存在分阶段性,以及断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大地震的复发序列。因此,当大地震重复行为出现时间上的分阶段性,或特征地震分级现象导致不同强度的古地震间隔时间有明显差别时,用确定性或时间相依的概率方法评价大地震的危险性,需要分阶段或分级计算不同间隔阶段的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 地震复发 地震 危险性预测 地震复发间隔
下载PDF
中国西部强震的地表破裂规模与震级、复发时间间隔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叶文华 徐锡伟 汪良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7-44,共8页
研究了我国西部走滑型地震的地表破裂长度L和位移量D与震级M_s和复发时间间隔T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震级M_s和复发间隔T不仅与L值有关,还同时与D值相关;乘积LD值可用来估算震级M_s,比值D/L与复发间隔T密... 研究了我国西部走滑型地震的地表破裂长度L和位移量D与震级M_s和复发时间间隔T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震级M_s和复发间隔T不仅与L值有关,还同时与D值相关;乘积LD值可用来估算震级M_s,比值D/L与复发间隔T密切相关;对于M_s或LD值给定的地震,D/L值大(即L值小或D值大)的地震,有较长的复发间隔;当破裂长度L一定时,有较长复发间隔的地震,M_s或LD值较大;当位移量D相同时,M_s或LD值较大地震的复发间隔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强震 地表破裂规模 震级 复发时间
下载PDF
地震的复发周期 被引量:21
9
作者 刘正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17-121,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某一地震带(区)上地震复发周期的简单公式: T_M=m·10^(bM-a)式中T_M为震级是M的地震周期,m表示在求震级—频度关系式logN=a-bM中的系数a及b时,使用了m年的资料(时间单位也可以采用年、季度、月、旬等等)。 采用... 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某一地震带(区)上地震复发周期的简单公式: T_M=m·10^(bM-a)式中T_M为震级是M的地震周期,m表示在求震级—频度关系式logN=a-bM中的系数a及b时,使用了m年的资料(时间单位也可以采用年、季度、月、旬等等)。 采用上述公式,作者研究了地震预报中的长期、中期及短临预报的问题。一些震例的研究表明:复发周期在地震预报的许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意义。不失为地震预报中的一个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复发 周期 地震 预报
下载PDF
四川岷江上游滑坡触发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艳豪 蒋汉朝 +1 位作者 徐红艳 梁莲姬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7-1161,共15页
以高山峡谷为地貌特征的岷江上游地区人口密集,在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了数以万计的滑坡,探讨该地区滑坡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意义重大。文中从区域降雨特点、滑坡坡形特点、地震震级大小与滑坡面积的对应关系以及叠溪... 以高山峡谷为地貌特征的岷江上游地区人口密集,在晚更新世以来发生了数以万计的滑坡,探讨该地区滑坡发生的主要触发因素对该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意义重大。文中从区域降雨特点、滑坡坡形特点、地震震级大小与滑坡面积的对应关系以及叠溪已恢复地震记录的周期性分析等方面入手展开探索性研究。在降雨方面,与滑坡灾害严重的尼泊尔相比,岷江上游无论是累积降雨量还是日降雨量均未达到触发滑坡的关键阈值。在坡形方面,岷江上游的滑坡不具有暴雨触发滑坡形成的坡底峡谷地形特征,而具有地震触发滑坡形成的自上而下较为平坦的坡面特征。在震级大小与滑坡面积的对应关系中,岷江上游的大面积滑坡分布支持地震触发,与暴雨触发的局部小面积滑坡形成鲜明对比。在叠溪已恢复地震记录的周期分析中,我们获得能够导致该地区软沉积物变形的>5.0或5.5级地震的复发周期集中于二三十年,而引发大面积滑坡的可能类似汶川特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2.6ka。这与中等—特大地震以及滑坡面积随地震震级一般呈现指数增长关系相吻合。据此,我们初步认为,岷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发育的大量滑坡由降雨触发的可能性很小,绝大部分可能为地震触发。这一初步认识有待今后的细致研究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岷江上游 滑坡成因 地震 暴雨 滑坡坡形 复发间隔
下载PDF
2010年玉树地震的构造环境、历史地震活动及其复发周期估计 被引量:17
11
作者 任俊杰 谢富仁 +1 位作者 刘冬英 张爱武 《震灾防御技术》 2010年第2期228-233,共6页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发生该地震的甘孜-玉树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边界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运动强烈。震中所处的甘孜-玉树断裂中段,震前历史地震活动与东南段相比较弱。...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发生了7.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重大的经济损失。发生该地震的甘孜-玉树断裂是川滇菱形块体的边界断裂,晚第四纪左旋走滑运动强烈。震中所处的甘孜-玉树断裂中段,震前历史地震活动与东南段相比较弱。本文利用玉树地震的基本参数资料和地震破裂反演结果,综合历史地震法和地震矩率法估算出了玉树地震的复发周期约为2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构造环境 复发周期 甘孜-玉树断裂带
下载PDF
2008年汶川地震与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及启示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棋福 李乐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917-1933,共17页
概述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近10年有关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研究结果,通过较为系统的综合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的基本共识为: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均十分复杂,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由多次子事件构成的十分复杂破裂... 概述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近10年有关龙门山断裂带的深浅部变形研究结果,通过较为系统的综合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的基本共识为:龙门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形态和速度结构均十分复杂,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是由多次子事件构成的十分复杂破裂过程,其主要滑动量在深浅部都有展布.综合分析认为: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的深浅滑动速率存在明显差异,孕震深处的滑动速率约为浅部的2~3倍,以重复地震分析给出的深部滑动速率估算的汶川地震复发间隔约为500~4500 a.针对探测程度十分有限的大陆内部断裂带,应充分发挥重复地震的原位探测优势,集成地震学、大地测量学和地质地貌学的各自优势进行深浅部构造变形的有效探测分析,对断裂闭锁段和深浅构造变形差异显著地区的强震危险性尤应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 深部变形 重复地震 强震危险性 复发间隔
原文传递
板内大震原地准周期复发间隔的概率分布 被引量:10
13
作者 甘卫军 刘百篪 黄雅虹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7-16,共10页
以中国大陆大震原地复发资料(古地震及历史地震)为基础,采用比较合理的方法确定了板内大震在其活跃期内原地准周期复发的概率密度函数.所得结果表明,板内大震在重复行为上具有与板间特征地震相类似的分布特征,两者的差异在于,板... 以中国大陆大震原地复发资料(古地震及历史地震)为基础,采用比较合理的方法确定了板内大震在其活跃期内原地准周期复发的概率密度函数.所得结果表明,板内大震在重复行为上具有与板间特征地震相类似的分布特征,两者的差异在于,板内大震复发间隔的变分系数COV为0.26,而板间特征地震的该值为0.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震 板内地震 复发间隔 概率分布 地震预报
下载PDF
关于公元649年临汾地震的讨论 被引量:12
14
作者 丁国瑜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8-42,共5页
唐贞观23年8月癸酉(公元649年9月12日)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省境)地震,晋州(治临汾,今临汾市)尤甚。对此次地震事件的烈度等一直存有不同看法。过去中国地震目录对此次地震的烈度定为七度,震级5级。后来的目录对此... 唐贞观23年8月癸酉(公元649年9月12日)河东(黄河以东,今山西省境)地震,晋州(治临汾,今临汾市)尤甚。对此次地震事件的烈度等一直存有不同看法。过去中国地震目录对此次地震的烈度定为七度,震级5级。后来的目录对此有所修改和提高(八度~九度,6级),但从对有关资料分析看仍嫌偏低,它应是一次九度~十度,震级约为7级的破坏性地震。由于这次事件在临汾地区强震活动历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对研究此区强震复发状况及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影响,应对其有足够的重视并开展历史地震学及古地震学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对一些我国早期历史地震事件的烈度和震级存在有估计偏低的现象,此是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震级 复发间隔 地震烈度
下载PDF
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大震复发特征与复发间隔估计 被引量:11
15
作者 任俊杰 张世民 +1 位作者 马保起 田勤俭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0-171,235,共12页
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从映秀、北川至南坝长约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然而目前关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特征研究较少.通过地震地质科学考察和断层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发现第一级河流阶地... 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从映秀、北川至南坝长约24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然而目前关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特征研究较少.通过地震地质科学考察和断层断错地貌的差分GPS测量,发现第一级河流阶地、河床和河漫滩上的垂直断距大致相当,均代表汶川地震的位错,而第二级河流阶地上的累计位移大致是最新地震垂直位移的2倍.利用断错地貌、地震矩率和滑动速率3种方法,分别估算了龙门山断裂带大地震的复发间隔.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中北段可能发生与汶川大地震相当的地震,大震复发符合特征地震模型;大震复发间隔为3000—6000a.该结果可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预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等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断错地貌 地震矩率 复发间隔 汶川大地震
下载PDF
祁连山北缘佛洞庙-红崖子断裂古地震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刘兴旺 袁道阳 何文贵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3期411-419,共9页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中部,是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之间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断裂全长约110km,总体走向北西西,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左旋走滑断裂,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陡坎、断层崖以及冲沟和阶地左旋等断错地貌。...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带中部,是祁连山与河西走廊之间的一条重要边界断裂,断裂全长约110km,总体走向北西西,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的逆-左旋走滑断裂,断裂活动形成了一系列陡坎、断层崖以及冲沟和阶地左旋等断错地貌。本文通过3个探槽剖面对发生在该断裂上的古地震事件进行了分析,可确定地震事件2次,事件I为历史地震,发生在距今400年前,为1609年红崖堡7■级地震;事件II的年代为距今(6.3±0.6)ka B.P.和(7.4±0.4)ka B.P.之间。同时结合前人的一些研究资料,对古地震的复发模式和间隔进行了初步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洞庙-红崖子断裂 古地震 地震复发间隔
下载PDF
岷江断裂全新世古地震参数及模型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军龙 任金卫 +1 位作者 陈长云 付俊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83-90,共8页
全新世以来岷江断裂带古地震参数是地震潜势评价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比漳腊盆地黑斯沟沟口T2阶地前缘的大型探槽剖面的沉积层,将沉积序列分为两套地层.下部为青灰色河流相冲洪积砾岩层,上部为浅黄色至灰白色滨湖相粉细砂层、冲洪积相砾石... 全新世以来岷江断裂带古地震参数是地震潜势评价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比漳腊盆地黑斯沟沟口T2阶地前缘的大型探槽剖面的沉积层,将沉积序列分为两套地层.下部为青灰色河流相冲洪积砾岩层,上部为浅黄色至灰白色滨湖相粉细砂层、冲洪积相砾石层夹泥炭层.通过对比地层的错动、坎前堆积、地层产状变化等要素识别出3次古地震事件,同震垂直落差约1.5m.依据地震震级、同震位移、同震破裂尺度之间的关系,可推测岷江断裂带古地震震级约7.1.初步判定复发周期在2 557~3 410a.考虑目前断层陡坎的埋藏形态接近震前形态,离逝时间亦较长,汶川地震后,该区地震危险性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断裂 古地震 同震位错 震级 复发周期
原文传递
汶川M_S8.0级地震发震构造大震复发间隔估算 被引量:10
18
作者 谢富仁 张永庆 张效亮 《震灾防御技术》 2008年第4期337-344,共8页
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共约33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初步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上大震复发可能属特征地震模式。结合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地质情况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 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著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了中央断裂和前山断裂共约330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初步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上大震复发可能属特征地震模式。结合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地质情况和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参数综合分析,本文从地质学、地震学和GPS数据分析三个方面评估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大震复发周期。结果表明,上述三种方法获得的龙门山断裂带MS8.0级地震的复发间隔分别为:3185a、1700—2264a和4310a,平均为3000a左右;MS7.5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1000a左右;MS7.0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为500a左右。这些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比,相差不多,基本反映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能量水平和累积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汶川 大震 复发间隔
下载PDF
1303年山西洪洞8级大地震的时间有序性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徐道一 《山西地震》 2003年第3期34-36,共3页
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是我国历史记录中被确认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引入有序系列和有序组合的含义,对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和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分别形成的2个有序系列进行了研究,认为2个8级地震的发震时间有一个时间差(τ)。2个τ值之差用... 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是我国历史记录中被确认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引入有序系列和有序组合的含义,对1303年山西洪洞地震和1556年陕西华县地震分别形成的2个有序系列进行了研究,认为2个8级地震的发震时间有一个时间差(τ)。2个τ值之差用Δτ来表示。若2个τ值相差不大,则4个地震(有时可以是3个地震)组成一个有序组合。2个有序系列可有7个有序组合。7个有序组合的τ值在100a~450a范围变化,但它们的Δτ值仅在10d~2400d范围内变化,表示了2个有序序列之间的密切联系。震例表明,1303年洪洞大地震与其他8级地震之间的间隔的形成机制可能与沙罗周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地震复发间隔 时间有序性 沙罗周期 洪洞地震
下载PDF
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特征及强震复发间隔 被引量:8
20
作者 杜义 张效亮 +2 位作者 黄学猛 杜宇本 谢富仁 《震灾防御技术》 2012年第3期215-226,共12页
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一定正断分量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2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6mm/a;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8—3.0mm/a,平均垂直... 野外地质地貌调查表明,龙陵-瑞丽断裂(南支)北段是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一定正断分量的区域性活动断裂。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2.2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6mm/a;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为1.8—3.0mm/a,平均垂直滑动速率为0.5mm/a。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滑动速率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变化不大,反映出该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比较稳定。利用Poisson模型、Lognormal模型、BPT模型三种概率模型计算获得未来50a强震发震概率分别是:6.32%、0.08%、0.05%;三种模型分别取权重0.28、0.36、0.36,获得龙陵-瑞丽断裂北段未来50a特征地震发震概率为1.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陵-瑞丽断裂 滑动速率 特征地震 复发间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