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5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 被引量:214
1
作者 唐川 梁京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8年第6期751-758,共8页
2008年9月24日汶川震区的北川县暴雨导致区域性泥石流发生,这次9.24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了42人死亡,对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分析地震与暴雨共同作用下的泥石流特征,获取的气象数据用于... 2008年9月24日汶川震区的北川县暴雨导致区域性泥石流发生,这次9.24暴雨泥石流灾害导致了42人死亡,对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造成严重损毁。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和遥感解译方法分析地震与暴雨共同作用下的泥石流特征,获取的气象数据用于分析泥石流起动的临界雨量条件。本文探讨了研究区泥石流起动和输移过程,并根据野外调查,分析了泥石流形成的降雨、岩石和断层作用,特别是强降雨过程与物源区对泥石流发生的作用。根据应急调查发现北川县境内暴雨诱发的泥石流72处,其分布受岩石类型、发震断层和河流等因素控制。根据对研究区震前和震后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雨量和雨强的初步分析,汶川地震后,该区域泥石流起动的前期累积雨量降低了14.8%-22.1%,小时雨强降低25.4%~31.6%。震区泥石流起动方式主要有二种,一是由于暴雨过程形成的斜坡表层径流导致悬挂于斜坡上的滑坡体表面和前缘松散物质向下输移,进入沟道后转为泥石流过程;二是“消防水管效应”使沟道水流快速集中,并强烈冲刷沟床中松散固体物质,导致沟床物质起动并形成泥石流过程。调查和分析发现沟内堆积的滑坡坝对泥石流的阻塞明显,溃决后可导致瞬时洪峰流量特别大。研究结果表明了汶川震区已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因此,应该开展对汶川地震区的泥石流风险评估和监测、早期预警,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暴雨 泥石流 分布规律 起动过程
下载PDF
2016年1月21日青海门源6.4级地震的发震机制探讨 被引量:66
2
作者 胡朝忠 杨攀新 +5 位作者 李智敏 黄帅堂 赵妍 陈丹 熊仁伟 陈庆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37-1646,共10页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 2016年01月21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6.4级地震,地震现场考察的震害分布椭圆长轴走向120°N—140°E.震后0.8m高分遥感影像与震前高分影像的对比解译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导致大于23处较集中的崩塌滑坡,它们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震中北侧多于南侧,分布点总体形态呈NNW向延展的平面特征.区域断裂几何展布和活动性质的高分遥感解译和野外考察研究表明,冷龙岭断裂水平运动分量占绝对优势,如果本次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上,不应为纯逆冲性质.震中区域活动断裂的精细研究发现在冷龙岭北侧发育一条走向约为140°的活动断裂,该断裂在高分影像上地表为北倾,该断裂与多家机构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非常相近.本次地震的余震分布总体长轴方向与冷龙岭断裂相差约20°,而与最新发现的冷龙岭北侧断裂走向相近.综合以上多方面资料,认为冷龙岭北侧断裂极有可能是本次地震的发震断裂.综合余震分布在深部的展布特征,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发震断裂在地表的几何展布特征和活动性质,再结合震区附近大地电磁测深等地球物理资料,建立了发震机制模型,认为本次地震是2008年于田7.4级地震、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块体向北东方向推挤生长过程中发生的一次地震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地震 冷龙岭北侧断裂 发震断裂 震源机制解 余震分布 地震灾害 冷龙岭断裂
下载PDF
考虑时效与公平性的震后应急物资动态配送优化研究 被引量:59
3
作者 曲冲冲 王晶 +1 位作者 黄钧 何明珂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78-187,共10页
大规模地震后应急物资的高效保障是应急救援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震后应急物资运输与配送包括从区域储备仓库和外围物资集散地运输到区域应急配送中心、由区域应急配送中心配送到各个受灾点两个阶段。应急物资保障具有持续时间长、需求... 大规模地震后应急物资的高效保障是应急救援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震后应急物资运输与配送包括从区域储备仓库和外围物资集散地运输到区域应急配送中心、由区域应急配送中心配送到各个受灾点两个阶段。应急物资保障具有持续时间长、需求紧迫性强和物资相对短缺等特点。本文以应急物资保障时效性与分配公平性为目标,建立了考虑多种运输方式、多时段动态的应急物资配送中心选址与运输配送路径优化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设计了一种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的遗传算法,以九寨沟地区地震灾难情景对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以期为震后应急物资保障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应急物资分配 时效性 公平性 Pareto前沿面
原文传递
基于GPS同震位移场约束反演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破裂空间分布 被引量:46
4
作者 王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2519-2526,共8页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同时破裂,分别形成了240多公里和7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GPS观测获得的同震位移场为约束,反演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映秀—北川主破裂带倾向北西...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大地震造成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同时破裂,分别形成了240多公里和7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带.本文以GPS观测获得的同震位移场为约束,反演地震破裂的空间分布.反演结果显示映秀—北川主破裂带倾向北西,沿破裂带的走向从南到北倾角逐渐变大,破裂断层的平均宽度在10-18 km左右.破裂断层的错动在南段以逆冲为主,在北段走滑分量逐步加大,右旋走滑成为断层破裂的主要特征.断层破裂最大段落错动量分别达到了7.8 m和7.4 m,恰好对应这次地震中地表破坏最为严重的映秀和北川地区.本次地震释放地震矩6.70×10^(20)N·m,相应矩震级M_w=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GPS 同震位移 破裂空间分布
下载PDF
基于Weibull分布的电瓷型电气设备地震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43
5
作者 刘振林 代泽兵 卢智成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76-1081,共6页
电瓷型电气设备的高强瓷套管是其地震作用中的薄弱环节,具有较高的断裂易损性。为分析此类设备的地震易损性,从高强瓷材料的强度机制出发,确定了材料强度的Weibull分布形式和弯矩作用下尺寸效应计算公式,并结合基于反应谱法得到的地震... 电瓷型电气设备的高强瓷套管是其地震作用中的薄弱环节,具有较高的断裂易损性。为分析此类设备的地震易损性,从高强瓷材料的强度机制出发,确定了材料强度的Weibull分布形式和弯矩作用下尺寸效应计算公式,并结合基于反应谱法得到的地震作用随机参数,建立了震害为瓷套断裂的易损性分析方法。选取了某500 kV避雷器为例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了地震动、场地条件、结构尺寸对设备易损性影响。分析方法可用于电瓷型电气设备瓷套强度计算、设备场地选址、结构抗震设计优化、震害风险预测等工作,为提高电网抗震能力,减少震害损失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瓷型电气设备 地震 高强瓷 Weibull 分布 尺寸效应 易损性
下载PDF
汶川地震滑坡崩塌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4
6
作者 陈晓利 邓俭良 冉洪流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91-202,共12页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该区域由一系列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在大地构造上是连接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的过渡地带。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碎屑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震... 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界的龙门山断裂带。该区域由一系列叠瓦状冲断带构成,在大地构造上是连接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台的过渡地带。此次地震引发了大规模的滑坡、崩塌、碎屑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震后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在龙门山断裂带的两侧,滑坡崩塌灾害的分布很不均匀。大多数的滑坡崩塌存在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上盘,只有12%左右的滑坡、崩塌出现在下盘;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的高密度区出现在断裂带的两端和中部地区。相关的统计分析表明,此次地震中,滑坡和崩塌等灾害的发育与地形地貌、地震动、坡体岩石性质等密切相关。在硬岩、较硬岩区域,滑坡、崩塌等灾害也广泛发育,这种特点与炉霍、昭通等地震滑坡中获得的认识有所不同。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背景通过对地形地貌及岩石等地质条件的影响,进而对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滑坡 分布特征 地质构造背景
下载PDF
现浇混凝土楼板设计施工过程中的裂缝控制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东 连之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1-754,共4页
针对现浇混凝土楼板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尚未硬化达到28天龄期设计强度时常出现的一些贯穿裂缝,基于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对比了控制出现裂缝的技术措施,指出水泥水化热及失水干缩造成的影响不容忽略.研究结果可供... 针对现浇混凝土楼板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尚未硬化达到28天龄期设计强度时常出现的一些贯穿裂缝,基于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该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对比了控制出现裂缝的技术措施,指出水泥水化热及失水干缩造成的影响不容忽略.研究结果可供这类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参考,并希望对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的发展有一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楼板 裂缝控制 现浇混凝土
下载PDF
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滑坡空间分布与控制变量分析 被引量:30
8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1 位作者 戴福初 王彦颖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05-510,共6页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大地震(玉树地震)。震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2036处滑坡,总面积约1.194km2,这些滑坡大概分布在一个面积约1455.3km2的矩形区域内。本文分... 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青藏高原中部,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了Ms7.1级大地震(玉树地震)。震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与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本次地震触发了2036处滑坡,总面积约1.194km2,这些滑坡大概分布在一个面积约1455.3km2的矩形区域内。本文分别使用滑坡数量与滑坡面积这2个标准,对玉树地震滑坡的地震控制变量(震中距、宏观震中距、与地表破裂距离、PGA)、地形控制变量(高程、坡度、坡向、坡位、与水系距离)、公路控制变量(与公路距离)共3大类、10小类地震滑坡控制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玉树地震滑坡受地表破裂的控制作用强烈,滑坡多发生在距离地表破裂1.5km的区域内,宏观震中距对滑坡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滑坡多分布在距宏观震中22km的区域内,而震中距与PGA对滑坡的控制作用不明显;(2)地形因子方面,滑坡多发生在高程为3800~4000m与4200~4600m的范围,坡度20°~35°的范围,NE、E坡向,中坡与下坡位,滑坡随着与水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多发生在距离水系200m的区域内;(3)距离公路越近,滑坡越发育,滑坡多发生在距离公路300m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滑坡 空间分布 控制变量 统计分析
下载PDF
中国陆域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 被引量:24
9
作者 杨格格 杨艳昭 +1 位作者 游珍 张小咏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48-555,共8页
通过对近60年来中国陆域地震灾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建立了1949—2009年中国陆域地震灾害信息数据库,编制了中国5.0级以上地震灾害图谱库。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时空尺度定量分析了近60年来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①近60年... 通过对近60年来中国陆域地震灾害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建立了1949—2009年中国陆域地震灾害信息数据库,编制了中国5.0级以上地震灾害图谱库。在此基础上,从不同时空尺度定量分析了近60年来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布格局。研究表明:①近60年来中国累计发生5.0级以上地震灾害1 679次,年代际变化显著,70年代是中国地震灾害发生频次最高的时期;②中国地震灾害年际变化具有明显活跃和平静交替的周期性,幅度较大,其中,1950年、1966年、1976年、1988年、2008年为地震发生的活跃期;③中国地震灾害空间分异格局显著,60年来西部地区地震灾害达1 547次,占全国的92.14%,是中国地震灾害的高发区域;④中国分省地震灾害差异明显,其中西藏、新疆、云南、四川和青海等省(区)是中国地震灾害的主要发生省份;⑤近60年来中国地震灾害震中分布重心均位于青海省(90°~99°E,33°~36°N),迁移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图谱 分布格局
原文传递
“5·12”汶川大地震人员伤亡的时空分布特点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艳茹 王宝光 +3 位作者 戴君武 冯学刚 黄腾浪 唐丽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2-56,共5页
根据现场调查、新闻发布会和政府部门报表等相关数据,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人员伤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阐述了总人口、总面积、设防烈度和地震实际烈度等因素对死亡人数的影响,定量描述了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 根据现场调查、新闻发布会和政府部门报表等相关数据,分析了"5.12"汶川大地震人员伤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点,阐述了总人口、总面积、设防烈度和地震实际烈度等因素对死亡人数的影响,定量描述了报道死亡人数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给出了部分地区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人员死亡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人员伤亡 分布特点
下载PDF
天然地震与构造裂缝、油气运移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张兴权 安玉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6-108,共3页
天然地震是地壳在应力作用下岩石快速破坏的结果,构造裂缝、断裂的形成(或断层的再活动)与天然地震关系密切。震源应力场是构造应力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构造裂缝与断裂形成是同一构造应力场演化不同阶段的物质表现。可以根据天然地... 天然地震是地壳在应力作用下岩石快速破坏的结果,构造裂缝、断裂的形成(或断层的再活动)与天然地震关系密切。震源应力场是构造应力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构造裂缝与断裂形成是同一构造应力场演化不同阶段的物质表现。可以根据天然地震的研究成果来研究构造裂缝,分析构造裂缝发育的时间、位置、分布范围以及发生的频率。构造裂缝连通性好,穿越性强,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平行于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的构造裂缝,及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呈小角度相交的前期断层和裂缝是油气运移的优选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地震 构造裂缝 油气运移
下载PDF
尼泊尔M_W7.8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及断层滑动分布 被引量:23
12
作者 屈春燕 左荣虎 +4 位作者 单新建 张国宏 宋小刚 刘云华 余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1-162,共12页
采用DInSAR技术和欧空局2014年新发射的Sentinel-1A/IW数据,获取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所用InSAR数据扫描范围东西长约500 km,南北宽约250 km,覆盖了整个变形区域,揭示了形变场的全貌及其空间连续变化形态... 采用DInSAR技术和欧空局2014年新发射的Sentinel-1A/IW数据,获取了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M_W7.8地震的InSAR同震形变场.所用InSAR数据扫描范围东西长约500 km,南北宽约250 km,覆盖了整个变形区域,揭示了形变场的全貌及其空间连续变化形态.此次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场总体呈现为中部宽两端窄的纺锤形,从震中向东偏南约20°方向延伸,主要形变区东西长约160 km,南北宽约110 km,由规模较大的南部隆升区和规模较小的北部沉降区组成,南部最大LOS向隆升量达1.1 m,北部最大LOS向沉降量约在0.55 m.在隆升和沉降区之间干涉纹图连续变化,没有出现由于形变梯度过大或地表破裂而导致的失相干现象,表明地震断层未破裂到地表.基于InSAR形变场和部分GPS观测数据,利用弹性半空间低倾角单一断层面模型进行了滑动分布单独反演和联合反演,三种反演结果均显示出一个明显的位于主震震中以东的滑动分布集中区,向外围衰减很快,主要滑动发生于地下7~23 km的深度范围内.InSAR单独反演的破裂范围,特别是东西向破裂长度大于GPS单独反演的破裂长度,而InSAR单独反演的最大滑动量则低于GPS单独反演的滑动量.因此认为联合反演结果更为可靠.联合反演的破裂面长约150 km,沿断层倾向宽约70 km,最大滑移量达到4.39 m,矩震级为M_W7.84,与之前用地震波数据和GPS数据反演的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地震 INSAR 同震形变场 滑动分布
下载PDF
玉树7.1级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调查与初步分析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洪富 戴君武 +2 位作者 孙柏涛 王艳茹 张沧海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5,共8页
文中在震后首先利用汶川地震中受灾的汶川县、北川县、都江堰市等37个重灾区人员伤亡数据,基于统计分析建立了各受灾区域烈度影响系数与相应的遇难率、受伤率和失踪率的双指数拟合关系,并利用该模型初步估算了玉树地震人员伤亡情况,通... 文中在震后首先利用汶川地震中受灾的汶川县、北川县、都江堰市等37个重灾区人员伤亡数据,基于统计分析建立了各受灾区域烈度影响系数与相应的遇难率、受伤率和失踪率的双指数拟合关系,并利用该模型初步估算了玉树地震人员伤亡情况,通过对比实际值与估算值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其次,基于玉树县城(结古镇)14个区域的现场调查,初步分析了地震人员伤亡与灾区人口分布、建筑物空间分布、建筑物结构类型和用途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报道的伤亡人数随时间的变化,为未来快速估计大震后的人员伤亡提供基础数据。据现场不完全统计,在所调查区域内获得的人员伤亡数据为遇难1496人,占实际遇难人数的55.5%,人员伤亡空间分布主要呈现"北轻南重、东轻西重"的特点;玉树地震人员伤亡主要分布于住宅和学校建筑内,比例分别占到76.9%和15.2%;地震人员伤亡主要由土木石房屋和混凝土空心砌块房屋的倒塌引起,分别占到64.4%和3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人员伤亡 影响因素 空间分布 结构类型 用途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空间分布与主要断裂带、深部构造及应力场关系 被引量:22
14
作者 王兆国 刘财 +1 位作者 冯晅 秦树洪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4期513-519,共7页
中国东北地区在北东东向应力场控制下,地震有其特殊性。地震空间分布和深度统计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震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开原—赤峰断裂带)控制,以44°N为界,南北具有明显差异。北部地震发生的数量少于南部,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6k... 中国东北地区在北东东向应力场控制下,地震有其特殊性。地震空间分布和深度统计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震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开原—赤峰断裂带)控制,以44°N为界,南北具有明显差异。北部地震发生的数量少于南部,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6km和8~12km两个深度范围内;而南部主要集中在8~12km和28~30km两个深度范围内。发震深度分析显示,开原—赤峰、郯庐断裂带、大兴安岭断裂带下可能存在地温较低的区域,使地震可以在深部孕育。地震分布的Vp和Vs剖面资料的研究暗示,断裂与速度变化带、断裂与断裂的相交区域是地震易发生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地震分布 断裂系统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Induced by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22
15
作者 XU Qiang ZHANG Shuai LI Weil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246-260,共15页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 induced hundreds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112 large-scale landslides (surface area > 50000 m2), which were identified by interpretation of r...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in 2008 induced hundreds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112 large-scale landslides (surface area > 50000 m2), which were identified by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magery and field investigations. Th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is affected by the following four factors: (a) distance effect: 80% of studied large-scale landslides are located within a distance of 5 km from the seismic faults. The farther the distance to the faults, the lower the number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b) locked segment effect: the large-scale landslides are mainly located in five concentration zone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crossing, staggering and transfer sections between one seismic fault section and the next one, as well as the end of the NE fault section. The zone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was the Hongbai-Chaping segment, where a great number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including the two largest landslides were located. The second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was observed in the Nanba-Donghekou segment at the end of NE fault, where the Donghekou landslide and the Woqian landslide occurred; (c) Hanging wall effect: about 70% of the large-scale landslides occurred on the hanging wall of the seismic faults; and (d) direction effect: in valleys perpendicular to the seismic faults, the density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on the slopes facing the seismic wave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slopes dipping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of the seismic wave. Meanwhile, it is found that the sliding and moving directions of large-scale landslides are related to the staggering direction of the faults in each section. In Qingchuan County where the main fault activity was horizontal twisting and staggering,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landslides showed the feature of sliding and moving in NE direction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staggering direction of the seismic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LANDSLIDES distribution pattern Direction effect Locked segment effect
下载PDF
渤张断裂带的构造机制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9
16
作者 侯贵廷 叶良新 杜庆娥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75-380,共6页
渤张断裂带形成于中生代,为剪张性断裂带。中新生代以来渤张断裂带一直活动,并控制中新生代沉积和火山活动。中生代至老第三纪早期(42Ma 之前)渤张断裂带为右旋走滑的剪张性断裂带,而老第三纪中晚期以来(42Ma 以来)渤张... 渤张断裂带形成于中生代,为剪张性断裂带。中新生代以来渤张断裂带一直活动,并控制中新生代沉积和火山活动。中生代至老第三纪早期(42Ma 之前)渤张断裂带为右旋走滑的剪张性断裂带,而老第三纪中晚期以来(42Ma 以来)渤张断裂带转为左旋走滑的剪张性断裂带,并控制了渤海盆地的油气分布和现代的地震活动。近期,沿渤张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说明渤张断裂带仍在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张断裂带 构造机制 地震活动 油气分布
下载PDF
“4·20”芦山地震地质灾害遥感快速解译与空间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常鸣 唐川 +4 位作者 李为乐 张丹丹 贾涛 马国超 周志远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5-281,共7页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利用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提供的芦山县城、太平镇、宝盛乡、龙门乡、清仁乡、上里镇、思延乡等重灾乡镇的震后高精度航空影像进行了地质灾害体...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利用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和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提供的芦山县城、太平镇、宝盛乡、龙门乡、清仁乡、上里镇、思延乡等重灾乡镇的震后高精度航空影像进行了地质灾害体的解译,利用GIS分析了芦山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的空间分布关系和特征。结果表明崩塌滑坡主要受断层控制,距离发震断层3km范围内分布密度最大;坡度是影响崩滑分布的重要因素,崩滑体主要分布在坡度40°~50°范围内;在海拔高度1~1.5km范围内崩塌滑坡密度最大;距水系400m范围内的崩塌滑坡分布密度最大;白垩系泥岩、砂岩出露的地方容易产生大量崩塌滑坡;崩塌滑坡主要集中分布在Ⅸ烈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崩塌 滑坡 空间分布 影响因子
下载PDF
震后交通管制下多出救点应急物资调运问题 被引量:18
18
作者 李双琳 马祖军 《管理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3,共13页
震后如何确定有效的应急物资调运路径是救灾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为提高救援成效,并尽量减少对非灾民的影响,在综合考虑震后灾区路网受损以及为避免交通拥挤而实施交通管制的情况下,研究多出救点应急物资调运优化问题.以最早应急时... 震后如何确定有效的应急物资调运路径是救灾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为提高救援成效,并尽量减少对非灾民的影响,在综合考虑震后灾区路网受损以及为避免交通拥挤而实施交通管制的情况下,研究多出救点应急物资调运优化问题.以最早应急时间和因交通管制引起的平均扰民程度最小为目标,建立了用户均衡交通量指派条件下的多目标应急物资调运路径优化模型,并设计了非支配解排序遗传算法(NSGA-II)进行求解.最后,以1994年美国北岭地震为背景构造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实施交通管制可以使最早应急时间提前,但会对非灾民的出行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当给定救援结束时间时,根据应急物资消耗速率可以计算最早应急时间,从而制定相应的交通管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害 应急物资 调运路径 交通管制 交通量指派
下载PDF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被引量:16
19
作者 田建明 徐徐 +2 位作者 谢华章 杨云 丁政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32-439,共8页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ic earthquakes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tudied area a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Then the statistical result of earthquake cla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studied. The study shows: a)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the majority of historical strong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only 13.8%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b) Most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elong to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in the land area of Jiangsu, eastern sea area of Yangtze River mouth and northern depression of South Huanghai Sea region. However, along the coast of middle Jiangsu Province and in the sea area of South Huanghai Sea, the distribution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is complex and the earthquake series of comparatively dan-gerous class and comparatively safe class are equivalent in number; c) In the studied area,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clas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ccord very well with the real case of present-day earthquake series. It shows that the seismic activity in the region has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ccession, and the result from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early postseismic judgment in the earthquake emer-gency work in Jiang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分类原则 分布特征 江苏及南黄海
下载PDF
东亚与全球地震分布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马宗晋 杜品仁 +2 位作者 高祥林 齐文华 李晓丽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15-233,共19页
现代地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人类对地震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思索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很早就有灾害性地震的详细历史记载。最近40多年,我国、东亚及世界其他大陆地区的多次大地震的发生,推动了地震构造研究的发展,加深了对... 现代地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人类对地震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思索已有数千年历史。特别是在中国,很早就有灾害性地震的详细历史记载。最近40多年,我国、东亚及世界其他大陆地区的多次大地震的发生,推动了地震构造研究的发展,加深了对地震分布规律性及其地球动力环境的认识。从地质背景和发生机制看,全球地震构造可分为三大类:第一是太平洋海底地壳与陆缘地壳浅、中、深俯冲构成的地震带;第二是南半球离散地壳块体对北半球大地块边缘碰撞浅俯冲带;第三是全球三大洋脊张裂转换构造带。地球北半部内陆的中纬度地带有4个多震密布区,它们都处于N25°~55°的纬向大陆带内,与大陆会聚所造成的陆内变形有关。4个多震密布区的东半部则是相对少震区,显示出相对稳定的地壳结构。全球表壳GPS矢量场和北南两个极区各有不同,北半球欧亚大陆是向北呈弓字形运动;南半球是南美、非洲、阿拉伯、印度、澳大利亚等5块离散的大陆块,除南美大陆,其他4块大陆都是向NE和NNE方向运动。这4块大陆都是依次运动加速,澳大利亚陆块运动最快,向NNE方向约10 cm/a;同时从南太平洋南部沿NWW方向左型转换断层的运动也是高速的,这两个方向运动的交叉相碰,现已处在全球最为强烈的地震活动区域。北冰洋内群岛GPS站点向阿留申岛弧推进;南极冰陆的9个GPS站点则呈现旋扭状彼此相差约90°,可能表明北/南半球彼此有明显的1/4左右表壳的扭动。从卫星重力数据推测的地球的形状、全球热流的和地内热散失量的分布、地球磁场的西漂以及大地震引起的地球振荡特征等证据推测,地球的内部结构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和非均匀性,它们对全球板块运动、板块变形以及大地震的空间分布可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震构造 地震分布 俯冲带 洋脊 大陆 非对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