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的震间形变 被引量:73
1
作者 杜方 闻学泽 +1 位作者 张培震 王庆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729-2738,共10页
利用区域GPS和水准测量资料,结合地震构造背景的分析,本文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地区的震间地壳形变,探讨引起这种形变的活动构造与动力学模式,并由此认识汶川地震的孕育与成因机制.主要结果表明:1997~2007年期间... 利用区域GPS和水准测量资料,结合地震构造背景的分析,本文研究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地区的震间地壳形变,探讨引起这种形变的活动构造与动力学模式,并由此认识汶川地震的孕育与成因机制.主要结果表明:1997~2007年期间,自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朝北西约230 km的地带内存在垂直于断裂的水平缩短变形、以及平行于断裂的水平右旋剪切变形,缩短率为1.3×10^(-8)/a(即:0.013 mm/km/a),角变形速率为2.6×10^(-8)/a;同一地带在1975~1997年期间还表现出垂直上隆变形,上隆速率在龙门山前山断裂与中央断裂之间仅0.6mm/a,而至龙门山后山断裂及其以西达2~3 mm/a.这些反映了在汶川地震之前至少10~30余年,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前山与中央断裂业已闭锁、并伴有应变积累.造成这种形变的主要原因是:以壳内的低速层为"解耦"带,巴颜喀拉地块上地壳朝南东的水平运动在四川盆地西缘受到华南地块的阻挡、转换成龙门山断裂带中段的逆冲运动;由于该断裂段的震间闭锁,致使西侧的巴颜喀拉地块的上地壳发生横向缩短以及平行断裂的右旋剪切变形.然而,龙门山断裂带北段在1997~2007年期间除了有大约0.9 mm/a的右旋剪切变形外,横向的缩短变形极微弱,这可能与该断裂段西侧的岷江、虎牙、龙日坝等断裂带吸收了巴颜喀拉地块朝东水平运动的大部分有关.另外,汶川地震前,横跨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与北段的地壳形变特征的差异,与汶川地震时能量释放的空间分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震间形变 断裂闭锁 龙门山断裂带 巴颜喀拉地块
下载PDF
中国新疆天山博阿断裂晚第四纪右旋走滑运动特征 被引量:49
2
作者 沈军 汪一鹏 +2 位作者 李莹甄 姜慧 向志勇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3-194,T001,共13页
利用遥感资料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气候地貌事件的分析 ,对斜切北天山、长逾70 0km的博阿断裂 (博罗科努 -阿齐克库都克断裂 )的右旋走滑运动进行了定量研究。该断裂分为西部NW向断裂和东部NWW向断裂。西部NW向断裂长近 2 5 0km ,... 利用遥感资料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气候地貌事件的分析 ,对斜切北天山、长逾70 0km的博阿断裂 (博罗科努 -阿齐克库都克断裂 )的右旋走滑运动进行了定量研究。该断裂分为西部NW向断裂和东部NWW向断裂。西部NW向断裂长近 2 5 0km ,向西北延伸进入哈萨克斯坦 ,右旋走滑速率可达 5mm/a ;由 4~ 5个断裂段组成 ,其上发育 3~ 4条古地震或历史地震形变带 ,显示具有发生 7.5级地震的能力。东部NWW向断裂右旋走滑速率 1~ 1.4mm/a ;其上发现小规模古地震形变带 ,显示具备发生 7级左右地震的能力。该断裂与山前的逆冲推覆构造之间构成典型的挤压区应变分配形式 ,即在斜向挤压作用下 ,变形分配为山前的逆冲推覆构造和山内的走滑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疆 遥感资料 逆冲推覆构造 走滑断裂 活动构造 地震形变带 天山 晚第四纪
下载PDF
新疆伊犁喀什河断裂带及其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尹光华 蒋靖祥 张勇 《内陆地震》 2003年第2期109-116,共8页
通过对 1812年新疆伊犁尼勒克地震的考察研究 ,认为该地震以地震断层为主体的地表地震形变带展布方向与发震断裂喀什河断裂带的走向一致。喀什河断裂带可分为 3段 ,全长 315 km,它是由多条断层组成的活动断裂带 ,总体以逆冲活动为主 ,... 通过对 1812年新疆伊犁尼勒克地震的考察研究 ,认为该地震以地震断层为主体的地表地震形变带展布方向与发震断裂喀什河断裂带的走向一致。喀什河断裂带可分为 3段 ,全长 315 km,它是由多条断层组成的活动断裂带 ,总体以逆冲活动为主 ,东段具有右旋扭错性质。喀什河断裂带具有长期发育的历史 ,它控制了中生代地层的分布 ,在新生代仍有多次活动并以垂直运动为主 ,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为 0 .9— 6 mm/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伊犁 尼勒克地震 地表形变带 喀什河断裂带 构造活动性
下载PDF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 被引量:21
4
作者 俞维贤 柴天俊 侯学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43-352,共10页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主要以地震裂缝带的形式出现,未发现有类似耿马7.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裂缝主要沿木戛断裂带和大塘子断裂带分布,构造地裂缝的性质有左旋和右旋。对构造地裂缝实测资料及现场的综合分析认为:澜沧7.6级地震的主压应力... 澜沧7.6级地震形变带主要以地震裂缝带的形式出现,未发现有类似耿马7.2级地震的地震断层。裂缝主要沿木戛断裂带和大塘子断裂带分布,构造地裂缝的性质有左旋和右旋。对构造地裂缝实测资料及现场的综合分析认为:澜沧7.6级地震的主压应力方向应为近南北向至北北东向,地震时断层活动主要以右旋为主,左旋地裂缝是在断层突发性的右旋错动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断裂 形变带 地裂缝 云南
下载PDF
澜沧—耿马地震的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20
5
作者 俞维贤 侯学英 +2 位作者 周瑞琦 柴天俊 谷一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03-214,共12页
本文通过对澜沦—耿马地震所形成的地震形变带中地震断层和构造地裂缝的追索、调查和实测,分析了澜沧—耿马地震地面破坏的组合类型及其与构造线的展有关系,对形成澜沧—耿马地震的应力场及控震、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地震 澜沧-耿马 地表 破裂
下载PDF
新疆尼勒克1812年地震断层构造特征 被引量:11
6
作者 尹光华 蒋靖祥 +1 位作者 张勇 李军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3-186,共4页
研究了 1812年尼勒克地震断层的展布、构造类型和组合型式等地表特征 ,认为属倾滑型地震 .破裂展布与逆冲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一致 ,可分为三段 .地震破裂的类型有正断层、走滑正断层、逆断层和地震裂缝四种 ,连续性较差 ,垂直错距约为水... 研究了 1812年尼勒克地震断层的展布、构造类型和组合型式等地表特征 ,认为属倾滑型地震 .破裂展布与逆冲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一致 ,可分为三段 .地震破裂的类型有正断层、走滑正断层、逆断层和地震裂缝四种 ,连续性较差 ,垂直错距约为水平位移的 4倍 ,断裂带东西两端具有不同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12年尼勒克地震 地震断层 地表形变带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活动构造与地震 被引量:5
7
作者 叶建青 《高原地震》 1994年第2期11-23,共13页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是青藏高原腹地,自有仪器记录以来,共发生Ms≥6.0级地震8次,是海省中强地震的主要发震场所之一。本文根据对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断裂的野外考察,较为详细地研究了该区五条活动断裂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及动... 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是青藏高原腹地,自有仪器记录以来,共发生Ms≥6.0级地震8次,是海省中强地震的主要发震场所之一。本文根据对青海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断裂的野外考察,较为详细地研究了该区五条活动断裂的几何形态、空间分布及动力学特征。对该区地震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的活动断裂为继承性全新世活动断裂,多发育着史前和现代地震破裂形变带,是该区的主要发震断裂。其中乌兰乌拉湖─岗齐曲活动断裂带是现代地震的主要发震断裂,地表出露有1988年4月5日唐古拉Ms=7.0级地震的破裂形变带,长达9公里。通过对可可西里地区的野外考察,未发现国外报道的1973年7月16日青海可可西里地区火山活动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考察 活动构造 地震形变带 可可西里
下载PDF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Produced by the Yutian Ms7.3 Earthquake of 21 March 2008,Xinjiang 被引量:2
8
作者 SHAN Xinjian QU Chunyan +5 位作者 WANG Chisheng ZHANG Guifang ZHANG Guohong SONG Xiaogang GUO Liming LIU Yunhu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1期256-265,共10页
On 21 March 2008, a Ms7.3 earthquake occurred at Quickbird, Yutian County, Xinjiang. We attempt to reveal the features of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is shock and its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Our work is based on ana... On 21 March 2008, a Ms7.3 earthquake occurred at Quickbird, Yutian County, Xinjiang. We attempt to reveal the features of the causative fault of this shock and its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Our work is based o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to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images as well as 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D-InSAR) data from the satellite Envisat SAR, coupled with seismicity,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nd active tectonics in this reg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40 km-long, nearly NS trending surface rupture zone by this event lies on a range-front alluvial platform in Qira Count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distinct linear traces and simple structure with 1-3-m-wide individual seams and maximum 6.5 m width of a collapse fracture. Along the rupture zone many secondary fractures and fault-bounded blocks are seen, exhibiting remarkable extension. The eoseismic deformation affected a large area 100~100 km2. D-InSA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interferometric deformation field is dominated by extensional faulting with a small strike-slip component. Along the causative fault, the western wall fell down and the eastern wall, that is the active unit, rose up, both with westerly vergence. Because of the big deformation gradients near the seismogenic fault, no interference fringes are seen on images, and what can be determined is a vertical displacement 70 cm or more between the two fault walls. According to the epicenter and differential occurrence times from the National Earthquake Information Center, China Earthquake Network Center, Harvard and USG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seismic fault ruptured from north to sou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tian earthquake high resolution image D-INSAR surface rupture zone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下载PDF
龙门山汶川地震断裂带北川段岩石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变形行为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成龙 李海兵 +1 位作者 王焕 张进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145-3166,共22页
断裂带的岩石组成、内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是认识断裂活动性质和变形行为的关键,而断层泥作为断裂带核部的重要物质,不仅影响断裂带强度,而且控制断裂的滑移机制。本文以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沙坝探槽中的断... 断裂带的岩石组成、内部结构和地球化学特征是认识断裂活动性质和变形行为的关键,而断层泥作为断裂带核部的重要物质,不仅影响断裂带强度,而且控制断裂的滑移机制。本文以汶川地震的发震断裂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北川段沙坝探槽中的断层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断层泥进行宏观与显微构造观察、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XRD)、矿物自动化定量分析(TIMA)和薄片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μXRF)等多种分析,探讨了其所蕴含的断裂变形行为和滑移机制。研究表明:北川段断裂带NW盘主要为寒武纪碳质泥页岩和板岩,SE盘由半固结的黄色砂质黏土层组成。断裂带核部由面理发育的黑色断层角砾岩和面理化的断层泥组成,断层泥厚约25cm,分为黄色断层泥、灰色断层泥和黑色断层泥,汶川地震滑移带沿灰色断层泥和黑色断层泥边界分布,在滑移带附近可见明显的拖曳构造与R1次级剪切破裂,指示了逆冲滑动的性质。断层泥中的碎块呈棱角状大小不均一,显示出地震快速滑动特征,表现为粘滑行为。黄色和灰色断层泥中黏土矿物含量(42%~52%)远高于黑色断层泥(19%~29%),前者石英(36%~47%)、伊利石(18%~32%)和绿泥石(7%~15%)含量整体略高于后者中的含量,而长石含量整体低于后者,表明黄色和灰色断层泥中水-岩作用较强于黑色断层泥,推测前者断层泥的孔隙度高于后者;断层泥中含有较多的伊蒙混层,靠近滑移带Fe元素呈明显增加趋势,暗示了摩擦产生了大量的热,同时,黑色断层泥中发育有石墨,说明断层滑移具有热增压弱化机制。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北段北川断裂在岩石组成和规模上与南段映秀断裂虹口段断裂带有着明显差异,但均存在断裂滑移的石墨化作用,这些研究对认识映秀-北川断裂带南北段的滑移行为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断裂泥 变形行为 北川断裂带 龙门山
下载PDF
芦山7.0级、康定6.3级地震垂直形变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立炜 张四新 周聪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4-229,175,共6页
芦山7.0级地震和康定6.3级地震是近两年来在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最为显著的两次地震事件,都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与四川盆地的挤压构造带边缘。利用芦山科学考察项目和中国地球物理场观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项目中获得... 芦山7.0级地震和康定6.3级地震是近两年来在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上发生的最为显著的两次地震事件,都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与四川盆地的挤压构造带边缘。利用芦山科学考察项目和中国地球物理场观测——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项目中获得的水准资料,研究芦山地震震前、震中和震后垂直形变演化和康定地震震前垂直形变特征。结果表明:芦山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小金相对于芦山地区上升速率约为1.7 mm/a,同震垂直变形可以达到197.7 mm,变形最大区域分布在芦山灌县—安县断裂附近;芦山地震后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两侧垂直形变迅速增加至13 mm/a,之后发生康定地震。1982年以来,鲜水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Y字型交汇区域保持着4.5 mm/a的快速隆升,同时在都江堰和大邑一带存在一条垂直形变高梯度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康定地震 垂直形变 龙门山断裂带 鲜水河断裂带
下载PDF
利用InSAR观测揭示2020年新疆于田M_(W)6.3地震发震构造及对藏北裂谷生长的启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冯楚豪 严月天 +3 位作者 冯万鹏 王雨晴 陈大庆 吴传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44-2856,共13页
正断层地震是青藏高原内的重要地震类型,该类型构造行为与高原的生长机制密切相关.2020年6月25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了M_(W)6.3正断层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西缘的贡嘎错断裂附近.震中附近在2008年至2020年间相继发生了4次M&g... 正断层地震是青藏高原内的重要地震类型,该类型构造行为与高原的生长机制密切相关.2020年6月25日在新疆于田县发生了M_(W)6.3正断层地震,震中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块体西缘的贡嘎错断裂附近.震中附近在2008年至2020年间相继发生了4次M>6地震,其中3次为正断层事件.本研究中,我们利用Sentinel-1及ALOS2卫星的SAR数据,进行差分干涉技术(InSAR)处理和时序形变分析,获取了这次地震同震形变场及震后位移序列,并以此为约束,厘定了于田地震的断层几何参数.InSAR结果显示同震最大视线向位移约20 cm,半年内的震后累计形变达~3 cm,形变趋势与同震相似.反演结果显示,同震滑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下7 km,早期余滑出现在地表以下2 km且较之更陡的位置,暗示了发震断层可能具有铲形特征.同震和震后的连续形变,揭示了正断层地震在当地地形地貌改造方面的持续作用.综合青藏高原其他十余次正断层地震的研究结果,正断层倾角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加,并与当地的扩展速率呈负相关趋势,预示正断层倾角可作为研究当地扩张演化的指示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INSAR 铲形断层 震后形变 裂谷带
下载PDF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同震滑动断层泥的发现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45
12
作者 付碧宏 王萍 +3 位作者 孔屏 郑国东 王刚 时丕龙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237-2243,共7页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产生了近30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科学考察发现地表变形以逆冲为主,并伴有右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大多沿古生代碳质泥岩、页岩和三叠系煤系地层内的滑...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沿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映秀—北川断裂和灌县—安县断裂产生了近300 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震后地质科学考察发现地表变形以逆冲为主,并伴有右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大多沿古生代碳质泥岩、页岩和三叠系煤系地层内的滑动面出露地表,这些软弱地层为地震破裂带冲到地表提供了超低摩擦滑动带。我们发现在同震垂直和水平位错达6m左右的地表破裂带,地震的同震滑动发生在厚度约0.5~2cm的狭窄滑动带内,以发育新鲜的灰色断层泥为特征,这些断层泥是地震断层快速滑动过程中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8.0级大地震 同震地表变形 断层滑动面 断层泥 岩石-流体相互作用
下载PDF
2010年青海玉树Ms7.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桂芳 屈春燕 +2 位作者 单新建 刘云华 宋小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 通过对SPOT卫星影像上地表破裂的目视解译,以及对ALOS PALSAR卫星数据进行D-InSAR形变提取和分析,结合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活动构造等资料,确定了发震断层空间分布、断层性质和同震形变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玉树地震发生在甘孜玉树断裂带上,总体走向约为300°,断层近乎直立.根据相干性强弱将Ⅰ区地表破裂划分为三段:北段长22 km,中段长5 km,南段长6 km,破裂带总长度约33 km.Ⅱ区内非相干带长约10 km.同震形变场分布在78 km×55 km范围内,主震所在的形变Ⅰ区断层两侧视线向相对位错约为0.78 m,转换成水平位错约为1.5 m;余震所在的Ⅱ区形变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树地震 差分干涉测量 地表破裂带 同震形变场
下载PDF
Rupture behavior and deformation localization of the Kunlunshan earthquake (M_w7.8)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17
14
作者 KLINGER Yann TAPPONNIER Pau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8年第10期1361-1374,共14页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is the result of transformation from crustal elastic strain accumulation to perman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produced by the 2001 Kunlunshan earth- quake (Mw7.8) on t...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is the result of transformation from crustal elastic strain accumulation to permanent tectonic deformation.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produced by the 2001 Kunlunshan earth- quake (Mw7.8) on the Kusaihu segment of the Kunlun fault extends over 426 km. It consists of thre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surface rupture sections: the western strike-slip section, the middle transten- sional section and the eastern strike-slip section. Hence this implies that the Kunlunshan earthquake is composed of three earthquake rupturing events, i.e. the Mw=6.8, Mw=6.2 and Mw≤7.8 events, respec- tively. The Mw≤7.8 earthquake, along the eastern section, is the main shock of the Kunlunshan earth- quake, further decomposed into four rupturing subevents. Field measurements indicate that the width of a single surface break on different sections ranges from several meters to 15 m, with a maximum value of less than 30 m. The width of the surface rupture zone that consists of en echelon breaks de- pends on its geometric structures, especially the stepover width of the secondary surface rupture zones in en echelon, displaying a basic feature of deformation localization. Consistency between the Quaternary geologic slip rate, the GPS-monitored strain rate and the localization of the surface rup- tures of the 2001 Kunlunshan earthquake may indicate that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between the Ba- yan Har block and Qilian-Qaidam block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is characterized by strike-slip faulting along the limited width of the Kunlun fault, while the blocks themselves on both sides of the Kunlun fault are characterized by block motion. The localization of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etermine the width of the fault-surface-rupture hazard zone, along which direct destruction will be caused by co-seismic surface rupturing along a strike-slip fault, that should be considered before the major engineering project, residental buildings and life line 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ETAN PLATEAU Kunlunshan earthquake earthquake surface RUPTURE zone deformation localization RUPTURE BEHAVIOR
原文传递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县M_(S)6.4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与断层滑动分布反演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成龙 张国宏 +4 位作者 单新建 屈春燕 龚文瑜 贾蕊 赵德政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1-488,共8页
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县M_(S) 6.4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InSAR形变场联合约束,反演了发震断层参数与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同震形变场(长轴走向近EW向)发生在柯坪塔格褶皱带与奥兹格... 利用欧空局Sentinel-1A SAR数据,重建了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县M_(S) 6.4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以升降轨InSAR形变场联合约束,反演了发震断层参数与同震滑动分布.结果表明,地震同震形变场(长轴走向近EW向)发生在柯坪塔格褶皱带与奥兹格尔它乌褶皱带之间的区域内,升降轨观测的视线向(LOS)形变量相同,反映出发震断层运动性质是以逆冲为主,最大LOS向形变量约7 cm,干涉形变场呈现非对称性分布.断层模型反演结果显示,破裂区域长度为24 km,宽8 km,集中于地下深度4~6 km范围内,同震最大滑动量约0.34 m,平均滑动角85°,矩震级为M_(W) 6.0,北倾(倾角15°)逆冲推覆运动主导着断层破裂,兼具少量走滑运动分量.从发震断层模型、同震滑动深度分布及破裂运动学特征推测,这次伽师地震的发震构造是柯坪塔格褶皱带山前出露的柯坪塔格逆断裂,且支持柯坪塔格地区的薄皮构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县地震 同震形变场 断层滑动分布 柯坪塔格褶皱带
原文传递
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四新 王双绪 +2 位作者 张希 薛富平 李风琴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8,共7页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部的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和断层形变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明显的长、中、短期形变前兆异常。在经历了1995~2000年的缓慢形变阶段后,2000~2002...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部的区域水准、跨断裂水准和断层形变资料,分析了2003年10月25日民乐-山丹6.1级地震前后的地壳垂直形变。结果表明,震前出现了明显的长、中、短期形变前兆异常。在经历了1995~2000年的缓慢形变阶段后,2000~2002年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形变显著加速,2003年3~10月断层形变异常数量经历了一个“少-多-少”的演变过程,并沿构造体自外围向震中附近收缩;震后祁连山断裂带中、西段形变反向,东段则出现局部隆起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乐-山丹6.1级地震 垂直形变场 跨断裂水准 断层形变 演化
下载PDF
Regional fault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before and after the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17
作者 Ning Li Lingyun Ji Shuangxu Wang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2016年第4期245-252,共8页
This study analyzes data regarding cross-fault deformations within the seismogenic zone of the 2016 Qinghai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ndency anomaly sites near th... This study analyzes data regarding cross-fault deformations within the seismogenic zone of the 2016 Qinghai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ndency anomaly sites near the epicenter had relatively long anomaly durations prior to the earthquake, while sudden-jumping anomaly sites started to increase in the middle eastern Qilian Mountains approximately a year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continued to increase and migrate towards the vicinity of the epicenter two to six months before the earthquake. Intensive observations a few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indicated that abnormal returns and turns before the earthquake were significant, but all had small amplitudes, and the coseismic effect was generally minor. In addition, the post-seismic tendency analysis of individual cross faults in the Qilian Mountain fault zone revealed an accelerating thrust tendency at all cross-fault sites in the middle Qilian Mountains after the 2008 Wenchuan Ms8.0 earthquak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Wenchuan mega-earthquake exerted a great impact on the dynamic environment of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 and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extrusion effect of the Indian plate on the middle Qilian Mountains, generat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Menyuan thrust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nyuan Ms6.4 earthquake Cross-fault level deformation anomaly Tendency anomaly Qilian Mountain fault zone
下载PDF
活动断层避让距离确定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例
18
作者 魏雷鸣 徐锡伟 +7 位作者 李峰 曹筠 任俊杰 程佳 张宪兵 贾启超 陈桂华 吴熙彦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9-82,共14页
活动断层避让是活动断层探测走向减灾应用的最后“1公里”,也是地震链生灾害风险源的阻断技术。地震现场考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只要离开活动断层迹线一定的有限距离就能够保证建(构)筑物免遭活动断层同震破裂和错动引起的灾难性毁坏。因此... 活动断层避让是活动断层探测走向减灾应用的最后“1公里”,也是地震链生灾害风险源的阻断技术。地震现场考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只要离开活动断层迹线一定的有限距离就能够保证建(构)筑物免遭活动断层同震破裂和错动引起的灾难性毁坏。因此,活动断层的避让工作是活动断层探测和准确定位的最终目标之一。从活动断层避让相关定义和术语出发,系统论述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地震破裂局部化宽度特征、倾滑断层地表破裂/灾害的上盘效应及其同震破裂和错动对建(构)筑物的剪切和撕裂作用控制了毁坏带空间展布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活动断层避让理论;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活动断层避让标准的适用范围、活动断层管制区划定依据和范围,建设场址区避让活动断层所需的定位精度要求,活动断层管制区内一般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距离基本值(D0),可以作为近于直立走滑断层和倾滑断层下盘避让的最小距离;倾滑断层中倾角约60°正断层上盘的避让距离为避让距离基本值(D0)的2倍左右,而倾角约为30°的逆断层上盘避让距离为避让距离基本值(D0)的3~4倍;特殊建(构)筑物有别于一般建(构)筑物,它们的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的兴衰,因此,专门给出了分类避让距离,保证这些建(构)筑物在地震期间不会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最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国内外活动断层避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避让实例。活动断层避让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地震灾害阻断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建(构)筑物的抗断问题:如何避让?避让多少?还可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地震安全提供创新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变形/破裂局部化特征 活动断层管制区 避让距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约束方法的2020年四川青白江M_(S)5.1地震构造研究
19
作者 徐芳 鲁人齐 +5 位作者 王帅 江国焰 龙锋 王晓山 苏鹏 刘冠伸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0-237,共18页
2020年2月3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M_(S)5.1地震,震中位于川西盆地的龙泉山断裂带北段。龙泉山断裂带北段存在东、西2支断层,2条断层与震中的距离相近。目前,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地震成因与动力来源尚不清楚。文中尝试采用多元约... 2020年2月3日,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发生M_(S)5.1地震,震中位于川西盆地的龙泉山断裂带北段。龙泉山断裂带北段存在东、西2支断层,2条断层与震中的距离相近。目前,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地震成因与动力来源尚不清楚。文中尝试采用多元约束方法,将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构造地质学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相结合,对青白江M_(S)5.1地震进行了综合研究。地震反射剖面揭示了龙泉山背斜北段的基本构造特征,为发育在4~6km深度的中下三叠统膏盐滑脱层之上的逆冲断层和反冲断层的组合,且具有突破式断层传播褶皱特征;研究中采用CAP波形反演法得到了此次地震的震源矩心深度和震源机制解,其中震源矩心深度为5km,表明地震与浅层断层活动有关;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Ⅰ为18°/32°/100°,节面Ⅱ为186°/59°/84°;通过Hyposat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对青白江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得到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0.73°N,104.48°E),定位的61次余震主要集中分布于龙泉山断裂带北段东支附近,且具有较好的关联性,东支断层的产状与震源机制解节面Ⅰ一致,为倾向NW的低角度逆断层。研究提取了震中附近的InSAR同震形变场,同震形变量最大可达4cm;地震造成的形变在震中西北部为隆起,东南部为凹陷,且最大凹陷部位位于震中与龙泉山东支断裂之间,符合东支断裂逆冲的活动特征。文中通过多学科交叉的多元约束,对2020年青白江M_(S)5.1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厘定了发震断层并探讨了可能的地震动力学背景,可为龙泉山地区的断层活动性分析和地震风险评估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白江M_(S)5.1地震 地震反射剖面 地震重定位 InSAR同震形变 龙泉山断裂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