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被引量:47
1
作者 王晓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2-88,共7页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 乡村振兴既不是重新回到乡土社会,也不是重复原有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道路。乡村振兴要探索一条中国特有的农村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中,需要强有力的顶层设计才能推动中国探索城乡共同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市场充分融合;并且有农民高度参与。因此在村庄层面的国家弱化、市场缺位和农民参与不足的问题亟待克服。本文建议推动行政权力向村级延伸、培育多样化的市场机制和市场主体,强化村委会的村民自组织性质,从而通过国家、市场和农民在村庄层面上的协同努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乡土社会
下载PDF
“祖业权”:嵌入乡土社会的地权表达与实践——基于对赣西北宗族性村落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43
2
作者 陈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8-76,共9页
经历了一系列土地制度变革后,当前的农村社会中依然有着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关于土地是"祖业"的认知和表达,并影响着国家的法律实践。祖业观念下的土地产权———祖业权,具有人格化、象征性和社区化的特征,使得其性质上是具有较... 经历了一系列土地制度变革后,当前的农村社会中依然有着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关于土地是"祖业"的认知和表达,并影响着国家的法律实践。祖业观念下的土地产权———祖业权,具有人格化、象征性和社区化的特征,使得其性质上是具有较为完整的使用权,却不具备独立产权的完整性,而明显区别于建立在西方市民社会基础上的私有产权。中国土地产权的观念型塑与村落的社会结构之间有着自洽的逻辑,它与家族的绵延性、伦理本位和差序格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共通关系,"祖业权"是嵌入在以血缘为主要纽带的乡土社会之中。由此,在国家建构的地权建设中,尤其要注意地方社会也在建构着关于土地产权的"地方性共识",进而避免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业权 土地产权 地权表达 家族 乡土社会
下载PDF
“乡土社会”:以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为参照的解读 被引量:23
3
作者 贾永梅 胡其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6-101,共6页
费孝通先生是针对西洋社会而提出"乡土社会"概念的。它指的是中国境内与王权政治相对的社会空间,其中既包括乡村又包括城镇。这个建立在"面对面"基础上的社会空间,拥有两个与西方不同的根本特征,即内在的礼治规则... 费孝通先生是针对西洋社会而提出"乡土社会"概念的。它指的是中国境内与王权政治相对的社会空间,其中既包括乡村又包括城镇。这个建立在"面对面"基础上的社会空间,拥有两个与西方不同的根本特征,即内在的礼治规则和外在的差序格局。而礼治规则和差序格局之中,又蕴涵着等级与人情两种维系力量。等级是为了区分上下尊卑,人情是为了弥合身份差异。不过,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剧,中国人的血缘范围日渐缩小,社会流动愈来愈频繁,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深入。这一切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化,都将对"乡土社会"带来致命性的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社会 差序格局 礼治秩序
原文传递
迈向人类学的中国时代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旭东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4-85,共12页
一种以中国意识为基础的文化转型的人类学在当下中国呼之欲出,它成为了新一轮"人类学的中国时代"的主基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的特征:其一,今日中国亟需人类学的理论构建;其二,人类学学科分支的不断拓展;其三,人类学人才... 一种以中国意识为基础的文化转型的人类学在当下中国呼之欲出,它成为了新一轮"人类学的中国时代"的主基调。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的特征:其一,今日中国亟需人类学的理论构建;其二,人类学学科分支的不断拓展;其三,人类学人才队伍的培养在最近二十年蓬勃发展,与人类学缺少恰当学科地位形成对照;其四,既有研究范式在日益发生着转变;其五,中国人类学在"走进"和"走出"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自我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中国时代 文化转型 乡土社会 学科发展
下载PDF
乡土法学初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高其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22-26,2,共5页
中国法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法学研究离不开中国社会土壤,奠基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中国法学需要养成研究的独立品性,形成研究的本土风格,解决现实的中国问题。乡土法学具有中国法学特质,是中国固有... 中国法学的存在和发展与中国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法学研究离不开中国社会土壤,奠基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条件。中国法学需要养成研究的独立品性,形成研究的本土风格,解决现实的中国问题。乡土法学具有中国法学特质,是中国固有法学的接续和发展。进行乡土法学研究,顺应中国法学多元发展的趋势,是中国法学主体性建设的需要。乡土法学以乡土法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乡土公共生活法学、乡土民事法学、乡土调处法学、乡土处罚法学等。乡土法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乡土法规范、乡土法行为、乡土法观念、乡土法人物等方面。进行乡土法学研究,我们需要转变观念,开阔视野,立足本土,注重调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法学 乡土社会 中国法学
下载PDF
In Search of Social Life with “No Litigation”: A Case Study of People's Mediation in Southeastern Chongqing
6
作者 田阡 Lisa Lai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6年第2期142-162,共21页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form between the people's mediation system and traditional folk mediation. However, in terms of its scope and basis, people's mediation has actually evol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form between the people's mediation system and traditional folk mediation. However, in terms of its scope and basis, people's mediation has actually evolv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mediation system. In a changing world, grassroots farmers place demands on this form of mediation that provide it with a space for existe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ystem needs to make institutional adjustments in response to local features.On the basis offieldwork in Southeastern Chongqing,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emand factors among farmer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ocial relations, economic capital and legal resources, Furthermore, taking the practice of the people's mediation system in Southeastern Chongqing--the "mediation courtyard"--as an example, we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to people's mediation practice at the grassroots. Our study found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al factors and livelihood rationality, the villagers demand that social relations be maintained. Since the people's mediation system aecommodates this demand, it has ample room for existence in the villages.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s mediation is a passive choice to which villagers are driven because of their lack of economic capital and legal resources. In response to the settlement features of mountainous areas and village social relations and systems of meaning, the people's mediation body took institutional measures to localize mediation (the mediation courtyard), integrating the people's mediation system into the logic of village life; but it failed to respond to the problems caused by farmers' disadvantage in relation to economic capital and legal resources. On the basis of our research, we end with some reflections on a developmental path for national systems for the management of village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rthbound society people's mediation mediation courtyard no litigation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后乡土影像的文化观照
7
作者 耿小博 罗力维 贾晓凡 《新闻春秋》 2024年第4期35-41,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于中国国情总结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乡村题材纪录影像紧跟时代潮流,发挥“时代影像志”的功能,精准捕捉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后乡土社会乡村图景的主体新表征、发展新秩序和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基于中国国情总结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乡村题材纪录影像紧跟时代潮流,发挥“时代影像志”的功能,精准捕捉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后乡土社会乡村图景的主体新表征、发展新秩序和文明新形态。后乡土纪录影像以“乡语”“面孔”“城乡”为叙事创新切口,在创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叙事策略和叙事视角,兼具国际视野、家国情怀与人文情怀,记录并阐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崭新的乡村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纪录片 后乡土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观照
原文传递
缺失抑或转化:后乡土社会孝道的嬗变 被引量:1
8
作者 季卫斌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77-80,127,共4页
我国农村正经历着由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型的过程,农村社会呈现出高度流动性、半熟人社会和现代气息浓厚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孝道作为乡土社会中的一个核心认同体系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主要由家庭内部私人关怀演变为多元主体的网络... 我国农村正经历着由乡土社会向后乡土社会转型的过程,农村社会呈现出高度流动性、半熟人社会和现代气息浓厚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孝道作为乡土社会中的一个核心认同体系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主要由家庭内部私人关怀演变为多元主体的网络支持体系,由持续性供养转变为"碎片化"的临时照料,道德性的价值规范和公共性的法律制度相结合等。这都在不同程度上瓦解了传统孝道的内在基础和外在表现,从而引起了对当前孝道的缺失抑或转化的激烈讨论。不论是孝文化实质上的缺失导致孝道的沦丧,还是表现形式上的转化以适应时代的变化,都应该正视后乡土社会中传统孝文化认同的日渐式微,更重要的是要用新的时代精神重塑农村孝文化认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乡土社会 孝文化 嬗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