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0篇文章
< 1 2 5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羌塘南缘热那错早白垩世流纹岩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及其意义 被引量:30
1
作者 常青松 朱弟成 +4 位作者 赵志丹 董国臣 莫宣学 刘勇胜 胡兆初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34-2044,共11页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 在青藏高原的演化历史中,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方向一直存在争议。现有的岩浆作用时空展布表明,大量早白垩的岩浆作用分布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下简称为班怒带)以南,但是近年来在该缝合带以北也发现了少量同时代的岩浆作用。本文研究了靠近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以北、改则县北部热那错地区的流纹岩,获得了岩石的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热那错流纹岩年龄为~110Ma,与相邻地区报道的岩浆岩活动和缝合带以南的北拉萨地体地区大范围出露的早白垩世岩浆岩同期产出。岩石具有不均一且偏正的εHf(t)特征,与北拉萨地体同期岩浆岩Hf同位素成分相似。本文综合考虑了班怒带两侧发育同期岩浆活动、且南侧极大量而北侧很少量发育的特征,认为热那错流纹岩的成因可以置于班公湖-怒江洋向南俯冲的总体模式中,南向俯冲的班公湖怒江岩石圈在~110Ma发生板片断离,可以同时解释分布于缝合带两侧的早白垩世岩浆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那错流纹岩 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班公湖-怒江洋 南向俯冲 早白垩世
下载PDF
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基性岩的同位素特征及下地壳物质对岩浆源区的贡献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全忠 谢智 +2 位作者 徐夕生 陈江峰 高天山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771-1781,共11页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是大陆碰撞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北大别椒子岩和沙村岩体的早白垩世基性岩进行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别是 Pb-Sr-Nd 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北大别基性岩的岩浆源区性质...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岩浆岩的物质来源和成因机制,是大陆碰撞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北大别椒子岩和沙村岩体的早白垩世基性岩进行全岩的主量、微量元素特别是 Pb-Sr-Nd 同位素研究,探讨了北大别基性岩的岩浆源区性质及下地壳的贡献。椒子岩基性岩的(^(87)Sr/^(86)Sr)_i 的范围为0.7072~0.7075,ε_(Nd)(t)范围为-10.4~11.9;椒子岩和沙村基性岩的(^(206)Pb/^(204)Pb)_i 为16.464~17.394,(^(207)Pb/^(204)Pb)_i 为15.349~15.453,(^(208)Pb/^(204)Pb)_i为37.338~37.976。这样的同位素组成显示岩浆源区中下地壳物质的贡献显著;尤其 Pb 同位素特征表明下地壳贡献来自大别造山带自身的下地壳。下地壳物质的参与可能与拆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性岩 北大别 早白垩 Pb—Sr—Nd同位素 下地壳
下载PDF
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火山岩约束 被引量:252
3
作者 朱弟成 潘桂棠 +5 位作者 莫宣学 王立全 廖忠礼 赵志丹 董国臣 周长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笔者分析数据,初步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及地层古生物、同位素年代学约束的火山活动时代以及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的性质、构造环境、岩石成因和俯冲极性。冈底斯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主要分布于南冈底斯、中冈底斯、北冈底斯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缘,基本同期开始于早白垩世(大约120~130 Ma)并可能延续到晚白垩世,以冈底斯中北部地区规模最大为特征。已有数据显示中冈底斯则弄群火山岩包括部分中钾钙碱性系列的中基性岩石和占优势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火山岩,不同于传统岛弧火山岩,但与中安第斯厚地壳背景下的岛弧火山岩相似,北冈底斯主要为与传统岛弧火山岩相似的中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中冈底斯则弄群中基性火山岩很可能与来自消减沉积物和/或蚀变玄武质洋壳的含水流体引起上覆地幔楔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并在岩浆上升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分离结晶作用和中上部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即AFC过程),长英质火山岩很可能主要与地壳重熔有关,但并不能完全排除镁铁质岩浆的分离结晶作用。目前冈底斯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数据揭示的成分变化、地壳厚度、与俯冲带的距离以及冈底斯带同期火山岩的分布特点暗示冈底斯中北部火山岩很可能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向南的俯冲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极性 岛弧火山岩 晚休罗世-早白垩世 冈底斯中北部 西藏
下载PDF
赣南-粤北地区晚白垩世早期长英质火山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2
4
作者 巫建华 徐勋胜 刘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296-1305,共10页
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早期广泛发育红色沉积岩系,沉积岩系底部常见玄武岩夹层,但赣南-粤北的长塘、仁居、寻乌盆地以长英质火山岩为主体,底部也夹有玄武岩层,构成"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的双峰式组合。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 中国东南部晚白垩世早期广泛发育红色沉积岩系,沉积岩系底部常见玄武岩夹层,但赣南-粤北的长塘、仁居、寻乌盆地以长英质火山岩为主体,底部也夹有玄武岩层,构成"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的双峰式组合。SHRIMP锆石U-Pb年龄表明,长塘、仁居盆地流纹岩和寻乌盆地碎斑熔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分别为96.8Ma±1.4Ma、95.5Ma±1.3Ma、96.7Ma±1.1Ma,属晚白垩世早期。鉴于版石盆地火山岩系为长英质火山岩组合,且中部凝灰岩和上部流纹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42.5Ma±1.3Ma和131.4Ma±1.3Ma,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早期,长塘、仁居和寻乌盆地的火山岩系不能与版石盆地的火山岩系对比。赣南-粤北长塘、仁居和寻乌盆地长英质火山岩地质时代的确认,证实余姚-丽水-政和-大浦-莲花山断裂以东和以西"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构成的不对称双峰式组合具有不同的地质时代,显示出东早西晚的特征,这对于研究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浆活动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英质火山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晚白垩世早期 赣南-粤北
下载PDF
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结节龙类恐龙化石 被引量:17
5
作者 徐莉 吕君昌 +5 位作者 张兴辽 贾松海 胡卫勇 张纪明 吴炎华 季强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33-438,I0001-I0002,共8页
根据一新材料,命名了一新的结节龙类甲龙——洛阳中原龙(新属新种),Zhongyuansaurus luoyangensis gen et sp. nov.。其头骨的形态和尾椎的特征显示该标本属于结节龙类甲龙。它以头骨长宽比约为1.4∶1、头骨顶骨区平坦,顶视,头骨的后边... 根据一新材料,命名了一新的结节龙类甲龙——洛阳中原龙(新属新种),Zhongyuansaurus luoyangensis gen et sp. nov.。其头骨的形态和尾椎的特征显示该标本属于结节龙类甲龙。它以头骨长宽比约为1.4∶1、头骨顶骨区平坦,顶视,头骨的后边缘及眼眶之后的侧边缘平直;肱骨远端与近端的宽度几乎相等,肱骨近端后表面的M.latissimus dorsi和M.teres major附着处为凹陷面而不是疤结,以及坐骨主干较平直等特征区别于其它的结节龙类甲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早期 结节龙类甲龙 洛阳中原龙 汝阳县 河南省
下载PDF
A Titanosaurian Sauropod Dinosaur with Opisthocoelous Caudal Vertebrae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of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2
6
作者 YOUHailu JIQiang +2 位作者 MatthewC.LAMANNA LIJinglu LIYinx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4期907-911,共5页
We describe a new titanosaurian sauropod dinosaur, Borealosaurus wimani gen. et sp. nov., based on a distinctive mid-distal caudal vertebra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Sunjiawan Formation exposed in the Shuangmiao ... We describe a new titanosaurian sauropod dinosaur, Borealosaurus wimani gen. et sp. nov., based on a distinctive mid-distal caudal vertebra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Sunjiawan Formation exposed in the Shuangmiao village of Beipiao in Liaoning, China. We provisionally refer an isolated tooth crown, a middle caudal vertebra, and a right humerus from the same locality and horizon to this taxon. Borealosaurus is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sauropods in its possession of opisthocoelous mid-distal caudal vertebrae. The occurrence of opisthocoelous caudals in Borealosaurus and the Mongolian sauropod Opisthocoelicaudia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se taxa pertain to an as-yet unrecognized titanosaurian subclade endemic to the Cretaceous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OSAURIA SAUROPODA TITANOSAURIA Opisthocoelicaudiinae Sunjiawan Formation early Late cretaceous Liaoning China
下载PDF
福建小溪组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及时代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2
7
作者 林敏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5-565,共11页
小溪组是福建东部晚中生代最重要的火山地层之一,是叶腊石矿最主要的含矿层位,然而,自小溪组创建以来,各家认识颇不一致。1:250000周宁县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通过系统剖面研究及路线调查认为,小溪组代表福建东部地区一套早白垩世早期... 小溪组是福建东部晚中生代最重要的火山地层之一,是叶腊石矿最主要的含矿层位,然而,自小溪组创建以来,各家认识颇不一致。1:250000周宁县等4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通过系统剖面研究及路线调查认为,小溪组代表福建东部地区一套早白垩世早期陆相杂色沉积-火山喷发岩系,其构成一个完整的沉积-喷发旋回,岩浆由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演化旋回组成,平行不整合于南园组之上,其上被石帽山群不整合覆盖;并根据小溪组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岩石组合特征、火山活动旋回及岩浆演化规律等,将小溪组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第一、二、三、四、五段等5个岩性段;综合地层接触关系、生物群及同位素测年资料,将小溪组时代置于早白垩世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 岩石组合 早白垩世早期 小溪组 福建
下载PDF
A New Titanosauriform Sauropod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of Dongyang,Zhejiang Province 被引量:10
8
作者 LU Junchang Yoichi AZUMA +2 位作者 CHEN Rongjun ZHENG Wenjie JIN Xings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25-235,共11页
A new titanosauriform sauropod Dongyangosaurus sinensis gen. et sp. nov.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of Dongya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is erected based on a partial postcranial skeleto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A new titanosauriform sauropod Dongyangosaurus sinensis gen. et sp. nov. from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of Dongya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is erected based on a partial postcranial skeleton. It is characterized by complex laminae on the lateral surface of the neural spines and postzygapophyses of dorsal vertebrae, a distinct fossa on the ventral surfaces of the prezygapophyses of dorsal vertebrae, distinct fossae are also present on the lateral surface of the postzygapophysis of anterior caudal vertebrae; pubis is shorter than ischium, the small obturator foramen of pubis elongated, and nearly closed. The lamina complexity of dorsal vertebrae in Dongyangosaurus indicates that a higher diversity of titanosauriformes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Late Cretaceou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OSAURIFORMES Dongyangosaurus Fangyan Formation early Late cretaceous Zhejiang Province
下载PDF
拉萨地体中北部尕尔穷晚白垩世早期高镁闪长玢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加厚下地壳的拆沉? 被引量:11
9
作者 雷鸣 陈建林 +1 位作者 许继峰 曾云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37-346,共10页
拉萨地体中北部革吉县尕尔穷矿区出露一套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野外观察表明,闪长玢岩与含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在岩性上呈渐变关系,且共同侵位于石炭纪—二叠纪变沉积岩地层,因此它们很可能为... 拉萨地体中北部革吉县尕尔穷矿区出露一套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野外观察表明,闪长玢岩与含矿斑岩(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在岩性上呈渐变关系,且共同侵位于石炭纪—二叠纪变沉积岩地层,因此它们很可能为同一岩浆事件的产物。尕尔穷埃达克质岩高镁闪长玢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可能是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晚白垩世早期(90~86Ma),拉萨地体中北部可能因地壳加厚而发生拆沉,拆沉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周围地幔橄榄岩发生反应,致使岩浆中的MgO、Cr及Ni含量增加,从而形成尕尔穷高镁闪长玢岩的母岩浆。尕尔穷地区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高镁闪长玢岩的岩浆作用进一步表明,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之前青藏高原南部中北拉萨地体已经加厚并抬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白垩世早期 高镁闪长玢岩 埃达克质岩 拆沉 拉萨地体中北部
下载PDF
记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英文)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吕君昌 徐莉 +5 位作者 贾松海 张兴辽 张纪明 杨丽丽 尤海鲁 季强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0,共10页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莽川组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型汝阳龙(新属新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gen.etsp.nov.。它具有以下特征: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神经弓的侧面具有大的、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莽川组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型汝阳龙(新属新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gen.etsp.nov.。它具有以下特征: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神经弓的侧面具有大的、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突隔板前后伸展,胫骨粗壮,达127cm等。汝阳龙的发现显示在晚白垩世早期蜥脚类恐龙发生的分异程度要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汝阳龙 蜥脚亚目 晚白垩世早期 河南汝阳
下载PDF
中国东部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成矿潜力与找矿远景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晓峰 吴福元 +5 位作者 韦星林 车旭东 饶灿 陈振宇 葛文春 朱艺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61-1878,共18页
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是铍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类型,它是指赋存于火山岩-次火山岩中,与高硅流纹岩和花岗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交代和脉状矿床。1969年美国发现的Spor Mountain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改变了世界金属铍的分布格局和供应态势。中国东部... 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是铍金属矿床的主要成矿类型,它是指赋存于火山岩-次火山岩中,与高硅流纹岩和花岗斑岩有关的浅成低温交代和脉状矿床。1969年美国发现的Spor Mountain火山岩型铍铀矿床改变了世界金属铍的分布格局和供应态势。中国东部地区发育大量的中生代火山岩,该地区是否具备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成矿条件,成矿潜力如何?有没有找矿远景?这些科学问题尚未完全回答。本文在厘定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概念和基本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及其邻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已发现的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找矿线索进行了梳理,如:冀北窟窿山、内蒙古东山湾、江西密坑山、浙江青田、福建大湾、福里石等。中国东部地区已有的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矿化点)主要赋存于张家口组、南园组、鸡笼嶂组火山岩中;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其主要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和晚白垩世早期,其中早白垩世早期是主要的成矿期,与欧亚大陆中生代早期的伸展构造时限和中国东部构造体制大转折的时限基本一致,因此,该期火山岩型铍铀矿床又可称为“构造体制转折型”铍铀矿床。本文认为中国东部具有良好的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成矿潜力,找矿远景广阔。未来中国东部大兴安岭及其邻区的上白垩统张家口组、满克头鄂博组、玛尼吐组、白音高老组,东南沿海地区的上白垩统南园组、鸡笼嶂组、鹅湖岭组火山岩是火山岩型铍铀矿床的有利找矿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型铍铀矿床 构造体制大转折 早白垩世早期 火山岩 中国东部
下载PDF
江西寻乌破火山口火山-侵入杂岩SHIRMP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茜 巫建华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3期231-237,共7页
位于武夷隆起带和南岭构造带过渡部位、受NE向会昌—寻乌断裂带和EW向三南—寻乌断裂带控制的寻乌破火山口发育一套由碎斑熔岩和花岗斑岩组成的火山-侵入杂岩。SHIR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寻乌破火山口碎斑熔岩的年龄为(96.7±1.1)... 位于武夷隆起带和南岭构造带过渡部位、受NE向会昌—寻乌断裂带和EW向三南—寻乌断裂带控制的寻乌破火山口发育一套由碎斑熔岩和花岗斑岩组成的火山-侵入杂岩。SHIR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寻乌破火山口碎斑熔岩的年龄为(96.7±1.1)Ma,花岗斑岩的年龄为(97.3±0.9)Ma,根据国际地质年代表,早白垩世与晚白垩世之间的界限定为(99.6±0.9)Ma,寻乌破火山口火山-侵入杂岩的地质时代属晚白垩世早期。火山-侵入杂岩地质时代的厘定,为将其归入优胜组提供了年代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侵入杂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晚白垩世早期 江西寻乌
下载PDF
粤北长塘盆地晚白垩世早期流纹岩的成因:地球化学和Sr-Nd-Pb-Hf-O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7
13
作者 劳玉军 巫建华 徐勋胜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58-567,共10页
长塘流纹岩为"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构成的不对称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酸性端元,前人对年代学研究认为是目前华南识别的燕山期最年轻的流纹岩(SHRIMP年龄96.8 Ma),但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方面尚未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全岩... 长塘流纹岩为"大量流纹岩-少量玄武岩"构成的不对称双峰式火山岩组合的酸性端元,前人对年代学研究认为是目前华南识别的燕山期最年轻的流纹岩(SHRIMP年龄96.8 Ma),但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方面尚未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O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得到:流纹岩为亚碱性弱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富集,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负异常;具有较小的(^(87)Sr/^(86)Sr)_i、较高的εNd(t)和较低的(^(206)Pb/^(204)Pb)_i、(^(207)Pb/^(204)Pb)_i、(^(208)Pb/^(204)Pb)_i值;锆石的εHf(t)值较高且Hf模式年龄和全岩基本一致,均显示为新生下地壳岩浆;全岩的δ18O值较高。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长塘流纹岩是在晚白垩世早期拉张环境下,源于EMⅡ富集地幔的岩浆混染少量下地壳物质形成新元古代新生下地壳,发生熔融产生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历结晶分异演化后喷出地表的产物。晚白垩世早期流纹岩成因对华南陆壳拉张减薄到正常厚度时间节点提供了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纹岩 晚白垩世早期 Sr-Nd-Pb-Hf-O同位素 新生下地壳 长塘盆地
下载PDF
小兴安岭构造带早白垩世最晚期镁铁质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冯光英 牛晓露 +1 位作者 刘飞 杨经绥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4224-4241,共18页
丰丽镁铁质侵入岩位于小兴安岭构造带北缘,其岩石组成主要为角闪辉长岩和辉长岩。其中角闪辉长岩中含有较大的角闪石斑晶,并可见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包含其中。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岩体侵位年代为107±1.0Ma。丰丽岩体具有基本... 丰丽镁铁质侵入岩位于小兴安岭构造带北缘,其岩石组成主要为角闪辉长岩和辉长岩。其中角闪辉长岩中含有较大的角闪石斑晶,并可见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包含其中。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岩体侵位年代为107±1.0Ma。丰丽岩体具有基本一致的(87Sr/86Sr)i(0.7065)和εNd(t)(-0.17~0.14)组成,表明岩浆上升过程中没有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且同早中生代镁铁质岩浆岩相比,丰丽岩体的Sr-Nd同位素组成较为富集,可能与古亚洲洋和古太平洋多期次俯冲交代导致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富集累积有关。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揭示岩浆来源于亏损的岩石圈地幔,其源区物质组成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岩浆经历了较低程度的部分熔融(~3%),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明显的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及钛铁矿物的分离结晶。锆石氧同位素组成δ^(18)O值变化于5.0‰~6.6‰之间,平均值为5.8‰,略高于典型地幔锆石的δ^(18)O值,暗示岩浆源区曾受到洋壳上部俯冲沉积物熔流体交代作用影响,同时角闪石矿物的结晶说明原始岩浆含水量较高,也证明源区经历过丰富的流体交代作用的影响。早白垩世最晚期(110~100Ma),东北地区岩浆作用的空间分布范围集中在最东部地区,岩性上主要为碱性岩、双峰式火山岩及少量的镁铁质岩浆岩,说明此时东北地区处于古太平洋后撤导致的陆内伸展拉张环境中,岩石圈地幔发生减压部分熔融形成了研究区镁铁质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最晚期 小兴安岭构造带 角闪辉长岩 氧同位素 岩石成因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性质:来自狐偃山科头钾质正长岩年代学、同位素的限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乔 周俊林 +2 位作者 李玉宏 陈高潮 张慧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9-756,共18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取得了大量进展,相比之下对克拉通中部岩石圈演化认识不足。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狐偃山杂岩体中科头正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取得了大量进展,相比之下对克拉通中部岩石圈演化认识不足。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狐偃山杂岩体中科头正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科头正长岩侵位于早白垩世晚期(~111Ma)。岩石样品均为钾质-超钾质,属于碱性系列岩石。这些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和中稀土,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Eu/Eu*=1.22~1.9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所有岩石样品具有相对高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58~0.7062)和低的εNd(t)(-10.4^-11.1),εHf(t)介于-12.2^-5.2之间。详细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科头正长岩的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中富金云母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地壳混染与结晶分异(AFC)过程。结合华北克拉通中部岩浆资料,将华北克拉通中部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分为早晚两期:早期(123~135Ma)为岩浆作用高峰期,晚期(~114Ma)为最后一期弱的岩浆期;华北克拉通中部陆下岩石圈地幔是富集的、不均一的,其至少在早白垩世(138~111Ma)一直处于减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中部 正长岩 早白垩世晚期 钾质 富集岩石圈地幔 岩石圈减薄
下载PDF
浙江东阳晚白垩世早期翼龙足迹(英文)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荣军 吕君昌 +5 位作者 朱杨晓 东洋一 郑文杰 金幸生 野田芳和 柴田正辉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3-698,共6页
根据中国浙江东阳上白垩统金华组发现的4个翼龙足迹,建立翼龙一新的遗迹种:东阳翼龙足迹。它具有以下特征:手迹的第Ⅱ和第Ⅲ指夹角为29°,第Ⅰ指和第Ⅱ指的夹角为52°;足迹的长与宽的比率为0.17,除了翼龙足迹外,在同一层位中还... 根据中国浙江东阳上白垩统金华组发现的4个翼龙足迹,建立翼龙一新的遗迹种:东阳翼龙足迹。它具有以下特征:手迹的第Ⅱ和第Ⅲ指夹角为29°,第Ⅰ指和第Ⅱ指的夹角为52°;足迹的长与宽的比率为0.17,除了翼龙足迹外,在同一层位中还发现有蜥脚类、鸟脚类、兽脚类、帯蹼和不具蹼的鸟类足迹。这些足迹化石的发现,为研究该地区的古生态环境及以后动物的骨骼化石,尤其是翼龙骨骼化石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龙足迹 晚白垩世早期 东阳 浙江
下载PDF
中国东部及邻区早白垩世裂陷盆地构造演化阶段 被引量:156
17
作者 张岳桥 赵越 +1 位作者 董树文 杨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23-133,共11页
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及邻区强烈的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时期。根据裂陷盆地几何形态特征和展布型式 ,将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分为泛裂陷型 (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群、蒙古断陷盆地群等 )、狭窄型 (沂沭裂谷系、伊兰—伊通裂谷带 )和菱形状型 (... 早白垩世是中国东部及邻区强烈的伸展裂陷和岩石圈减薄时期。根据裂陷盆地几何形态特征和展布型式 ,将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分为泛裂陷型 (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群、蒙古断陷盆地群等 )、狭窄型 (沂沭裂谷系、伊兰—伊通裂谷带 )和菱形状型 (胶莱盆地、三江盆地、鸡西盆地等 ) 3种类型。通过综合分析和对比不同类型裂陷盆地沉积序列和构造演化历史 ,结合郯庐断裂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白垩纪构造演化历史的研究成果 ,区分了中国东部早白垩世 2个显著不同的引张裂陷阶段和一个构造挤压反转阶段。早白垩世早期引张裂陷阶段 ( 1 4 0~ 1 2 0Ma)形成了宽广展布的燕山—松辽断陷盆地系和蒙古断陷盆地系 ,沿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活动 ,控制了断裂带西侧南华北伸展走滑盆地和东侧胶莱、三江等和沿敦—密断裂带走滑拉分盆地的发育 ;早白垩世中期引张裂陷阶段 ( 1 2 0~ 1 0 0Ma) ,沿郯庐断裂带中、北段发生裂谷作用 ,形成沂沭裂谷系和伊兰—伊通裂谷带 ;早白垩世晚期 ( 1 0 0~ 90Ma)在区域NW SE向挤压应力场作用下 ,所有早白垩世裂陷盆地发生不同程度的构造反转 ,沿郯庐断裂发生强烈的左旋走滑运动。最后指出 ,太平洋古板块向东亚大陆边缘俯冲诱发的大陆岩石圈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地幔底辟和对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白垩世 裂陷作用 兴—蒙断陷盆地系 沂沭裂谷系 构造反转 中国东部
下载PDF
宁芜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131
18
作者 王元龙 张旗 王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65-575,共11页
宁芜早白垩世火山岩由中基性成分组成,与碱性玄武岩比较,火山岩贫Ti、Fe,富K和LREE,Na2O/K2O近似等于1,在SiO2-K2O图中龙王山组的全部和大王山组的大部落入橄榄玄粗岩区域,属于橄榄玄粗岩系列,为富集LILE和水的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宁... 宁芜早白垩世火山岩由中基性成分组成,与碱性玄武岩比较,火山岩贫Ti、Fe,富K和LREE,Na2O/K2O近似等于1,在SiO2-K2O图中龙王山组的全部和大王山组的大部落入橄榄玄粗岩区域,属于橄榄玄粗岩系列,为富集LILE和水的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宁芜火山岩产于板内环境,富钾质岩浆的形成可能与软流圈地幔上涌和岩石圈的伸展-减薄或裂谷作用有关。宁芜火山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Ta)具负异常。宁芜火山岩底部的龙王山组和主体大王山组具有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大王山组相比,前者更富Rb、Ba、K,而相对贫LREE(La、Ce、Nd)、Eu、Sr、ISr较高,εNd(t)较低。由于龙王山组层位低,大王山组层位高,不可能解释为分离结晶作用的结果,而只能说明在火山岩喷发的早期阶段(龙王山组),岩浆穿过陆壳上升过程中与围岩发生过混染作用,从围岩中带入较多的K、Rb、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从而使得ISr较高和εNd(t)较低。龙王山组SiO2-K2O不具相关性也说明陆壳混染的影响。至宁芜火山岩喷发的极盛时期(大王山组),岩浆与围岩的混染程度降低,ISr和Nd(t)值更接近岩浆的初始组成。据了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许多晚中生代的埃达克质岩出露,埃达克质岩来自加厚的陆壳底部,需要很高的温度才能使下地壳基性岩发生部分熔融。宁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芜湖地区 早白垩世 火山岩 橄榄玄粗岩系 埃达克质岩 地球化学
下载PDF
西藏南部二叠纪和早白垩世构造岩浆作用与特提斯演化:新观点 被引量:136
19
作者 朱弟成 莫宣学 +4 位作者 赵志丹 牛耀龄 潘桂棠 王立全 廖忠礼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0,共20页
西藏高原前新生代时期的特提斯演化和新生代时期的高原隆升历史是西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两个长期被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但迄今对西藏高原自身的物质组成和前新生代演化历史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直接限制了对新生代时期西藏高原隆升历史... 西藏高原前新生代时期的特提斯演化和新生代时期的高原隆升历史是西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两个长期被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但迄今对西藏高原自身的物质组成和前新生代演化历史的认知程度仍然较低,直接限制了对新生代时期西藏高原隆升历史的更深入研究。新的地质和地球化学资料显示早—中二叠世时俯冲背景和伸展背景共存于现今的冈底斯带和喜马拉雅带,中二叠世末期(大约263Ma)侵位的皮康过铝质S型花岗岩以及同期发生的松多榴辉岩的高压变质作用和区域性角度不整合指示现今的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在那时经历了同碰撞造山事件。中生代岩浆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成分表明,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带存在以古元古代甚至太古宙物质为特征的古老基底物质,而北冈底斯带和南冈底斯则分别以中—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和显生宙新生地壳为特征。已有高质量年龄数据和锆石Hf同位素指示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在大约110Ma发生了带状岩浆大爆发并伴随着幔源物质显著增加。新的可靠的锆石U-Pb年龄指示喜马拉雅带东部措美(Comei)地区大面积出露的白垩纪火成岩侵位于132Ma左右,代表了新近在藏南和澳大利亚南西部识别出的经历了强烈变形和深位侵蚀的Comei-Bunbury大火成岩省的残余。以这些新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西藏南部的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历史和特提斯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 早白垩世 构造岩浆作用 特提斯演化 西藏南部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 被引量:114
20
作者 朱光 牛漫兰 +2 位作者 刘国生 王道轩 宋传中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5-334,共10页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了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沉积事件 郯庐断裂带 走滑运动 岩浆活动 走滑盆地 早白垩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